網頁

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94) 袈裟功德 下


《袈裟功德》 下  永平道元禪師



龍樹祖師曰;“復次,佛法中,出家人,雖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如優缽羅花比丘本生經中說。佛在世時,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羅漢。入貴人舍,常贊出家法,語諸貴人婦女言:‘姐妹,可出家’!諸貴婦女言:‘我等少壯容色盛美,持戒為難,或當破戒。’比丘尼言:‘破戒便破,但出家。’問言:‘破戒當墮地獄,云何可破戒?’答曰:‘墮地獄便墮。’諸貴婦女笑之言:‘地獄受罪,云何可墮?’比丘尼言:‘我自憶念本宿命時,作戲女,著種種衣而說舊語。或時著比丘尼衣,以為戲笑。以是因緣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時自恃貴姓端正生驕慢,而破禁戒。破禁戒罪故,墮地獄受種種罪。受畢竟,值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羅漢道。以是故,出家受戒,雖復破戒,以戒因緣故,得阿羅漢道。若但作惡,無戒因緣,不得道也。我乃昔時,世世墮地獄,從地獄出為惡人。惡人死還入地獄,都無所得。今以此證之,出家受戒,雖復破戒,以是因緣,可得道果。’”

龍樹祖師說;「復次,佛法中,出家人,雖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如優缽羅花比丘本生經中說。佛在世時,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羅漢。入貴人舍,常贊出家法,語諸貴人婦女說:『姐妹,可出家』!諸貴婦女說:『我等少壯容色盛美,持戒為難,或當破戒。』比丘尼說:『破戒便破,但出家。』問說:『破戒當墮地獄,為何可破戒?』答說:『墮地獄便墮。』諸貴婦女笑言:『地獄受罪,為何可墮?』比丘尼說:『我自憶念本宿命時,作戲女,著種種衣而說舊語。或時著比丘尼衣,以為戲笑。以是因緣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時自恃貴姓端正生驕慢,而破禁戒。破禁戒罪故,墮地獄受種種罪。受畢竟,值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羅漢道。以是故,出家受戒,雖復破戒,以戒因緣故,得阿羅漢道。若但作惡,無戒因緣,是不得道。我乃昔時,世世墮地獄,從地獄出為惡人。惡人死還入地獄,都無所得。今以此證之,出家受戒,雖復破戒,以是因緣,可得道果。』」(《大智度論》卷十三)



此蓮花色阿羅漢得道之初因,更非他功,只是依戲笑而著袈裟於其身之功德,今乃得道也。于二生,逢迦葉佛之法而為比丘尼;於三生,逢釋迦牟尼佛而為大阿羅漢,具足三明六通。三明者,天眼、宿命、漏盡也。六通者,神境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漏盡通也。誠哉!夫有作惡之人時,空枉死而入地獄,從地獄出而為惡人。有戒因緣時,破戒雖墮地獄,終為得道之因緣也。今為戲笑而著袈裟,尚是三生得道;況乎為無上菩提起清淨之信心而著袈裟哉?其功德焉不成就乎?何況一生之間若受持、頂戴,其功德,當廣大無量也!

此蓮花色阿羅漢得道的初因,更非他功,只是依戲笑而著袈裟於其身的功德,今乃得道。於二生,逢迦葉佛的法而為比丘尼;於三生,逢釋迦牟尼佛而為大阿羅漢,具足三明六通。三明,是天眼、宿命、漏盡。六通,是神境通、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漏盡通。誠哉!夫有作惡的人時,空枉死而入地獄,從地獄出而為惡人。有戒因緣時,破戒雖墮地獄,是終為得道的因緣。今為戲笑而著袈裟,尚是三生得道;況乎為無上菩提起清淨的信心而著袈裟呢?其功德焉不成就嗎?何況一生之間若受持、頂戴,其功德,當是廣大無量!



若欲發菩提心,應疾受持、頂戴袈裟!逢此好世,若不得佛種,可悲矣!受南洲之人身,逢釋迦牟尼佛之法,生逢佛法嫡嫡祖傳,當受持單傳直指之袈裟,則令其空過,可悲矣!

若欲發菩提心,應疾受持、頂戴袈裟!逢此好世,若不得佛種,可悲矣!受南洲的人身,逢釋迦牟尼佛的法,生逢佛法嫡嫡祖傳,當受持單傳直指的袈裟,則令其空過,可悲矣!



而今袈裟正傳者,唯佛祖正傳是正嫡也,餘師不可並肩。隨無相承之師而受持袈裟尚功德甚深,何況受持於嫡嫡面授之正師,當為如來之法子法孫也,當為正傳如來皮肉骨髓也。大凡袈裟者,三世十方諸佛正傳,至今不斷絕,亦同為十方三世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所護持也。

而今袈裟正傳的,唯是佛祖正傳是正嫡,餘師不可並肩。隨無相承的祖師而受持袈裟尚功德甚深,何況受持於嫡嫡面授的正師,當為如來的法子法孫,當是為正傳如來皮肉骨髓。大凡袈裟,是三世十方諸佛正傳,至今不斷絕,亦同為十方三世諸佛、菩薩、聲聞、緣覺所護持。



作袈裟,以粗布為本。若無粗布,用細布。粗、細布皆無時,用絹。絹、布皆無時,用綾羅等。如來聽許也。絹、布、綾羅等類全無時,如來亦聽許皮袈裟。大凡袈裟,應染為青黃赤黑紫色。各色皆非原色,混入他色而令其為壞色。如來常著肉色袈裟,是袈裟色也。初祖相傳之佛袈裟者,青黑色也,是西天之屈旬布,今在曹溪山。西天二十八傳,震旦五傳。而今曹溪古佛之遺弟,皆傳持佛衣之故實,餘僧所不及也。

作袈裟,以粗布為本。若無粗布,用細布。粗、細布皆無時,用絹。絹、布皆無時,用綾羅等。是如來聽許的。絹、布、綾羅等類全無時,如來亦聽許皮袈裟。大凡袈裟,應染為青黃赤黑紫色。各色皆非原色,混入他色而令其為壞色。如來常著肉色袈裟,是袈裟色。初祖相傳的佛袈裟,是青黑色,是西天的屈旬布(白氎布),今在曹溪山。西天二十八傳,震旦五傳。而今曹溪古佛的遺弟,皆傳持佛衣的故實,是餘僧所不及。



大凡衣有三種。一者掃糞衣,二者毳衣,三者衲衣也。糞掃(衣)者,已如前示。毳衣者,鳥獸細毛,是名為毳。行者若無糞掃衣可得,取此為衣。衲衣者,朽故破弊,逢衲供身,不著世間好衣。

大凡衣有三種。一者掃糞衣,二者毳衣,三者是衲衣。糞掃衣,已如前示。毳衣,是鳥獸細毛,是名為毳。行者若無糞掃衣可得,取此為衣。衲衣者,朽故破弊,逢衲供身,不著世間好衣。



具壽鄔波離,請世尊曰:“大德世尊,僧伽胝衣,條數有幾?”佛言:“有九。何謂九?謂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其僧伽胝衣,初之三品,其中壇隔,兩長一短,如是應持。次三品,三常一短;後三品,四長一短。過是條外,便成破衲。”

具壽鄔波離,請問世尊說:「大德世尊,僧伽胝衣,條數有幾?」佛說:「有九條。何謂九條?所謂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其僧伽胝衣,初的三品,其中壇隔,兩長一短,如是應持。次三品,三常一短;後三品,四長一短。過是條外,便成破衲。」



鄔波離復白世尊曰:“大德世尊,有幾種僧伽胝衣?”佛言:“有三種。謂上、中、下。上者豎三肘,橫五肘。下者,豎二肘半,橫四肘半。二內名中。”鄔波離白世尊曰:“大德世尊,嗢呾羅僧伽衣,條數有幾?”佛言:“但有七條。壇隔兩長一短。”

鄔波離復白世尊說:「大德世尊,有幾種僧伽胝衣?」佛說:「有三種。所謂上、中、下。上者豎三肘,橫五肘。下者,豎二肘半,橫四肘半。二內名中。」鄔波離白世尊說:「大德世尊,嗢呾羅僧伽衣(譯為上衣、上著衣、覆左肩衣、入眾衣、中價衣、中衣),條數有幾?」佛說:「但有七條。壇隔兩長一短。」



鄔波離白世尊曰:“大德世尊,七條復有幾種?”佛言:“共有三品,謂上中下。上者三五肘,下各減半肘,二內名中。” 鄔波離白世尊曰:“大德世尊,安呾婆娑衣,條數有幾?”佛言:“有三。謂上中下。上者三五肘,中下同前。”佛言:“安呾婆沙衣復有二種。何為二?一者豎二肘,橫五肘。二者豎二,橫四。”

鄔波離白世尊說:「大德世尊,七條復有幾種?」佛說:「共有三品,謂上中下。上者三五肘,下各減半肘,二內名中。」鄔波離白世尊說:「大德世尊,安呾婆娑衣(譯作內衣、裏衣、作衣、作務衣),條數有幾?」佛說:「有三。所謂上中下。上者三五肘,中下同前。」佛說:「安呾婆沙衣復有二種。何為二?一者豎二肘,橫五肘。二者豎二,橫四。」



僧伽胝者,譯為重復衣。溫呾羅僧伽者,譯為上衣。安呾婆裟者,為譯內衣,又云下衣。又云;僧伽梨衣,謂大衣也;云入王宮衣,說法衣。憂多羅僧,謂七條衣。中衣服,又云入眾衣。安陀會,謂五條衣。云小衣。又云行道衣,作務衣。此三衣,必護持之!又,僧伽胝衣,有六十條袈裟,必受持之!

僧伽胝,是譯為重復衣。溫呾羅僧伽,是譯為上衣。安呾婆裟,是譯為內衣,又稱下衣。又稱;僧伽梨衣,所謂大衣;稱入王宮衣,是說法衣。憂多羅僧,所謂七條衣。中衣服,又稱入眾衣。安陀會,是所謂五條衣。稱小衣。又稱行道衣,作務衣。(根本說一切有部百一羯磨》 卷十) 此三衣,必護持之!又,僧伽胝衣,有六十條袈裟,必受持之!



大凡自八萬歲至百歲,隨壽命之增減,則有身量之長短。八萬歲與一百歲,雖謂有異,亦可謂平等也。其中,以謂平等為正傳。佛與人,身量遙異也。人身可量,佛身終不可量。是故,迦葉佛之袈裟,而今釋迦牟尼佛著之,非長非寬。今釋迦牟尼佛之袈裟,若彌勒如來著之,非短非窄。非佛身長短之道理,明須觀見、決斷、照了、警察也!

大凡自八萬歲至百歲,隨壽命的增減,則有身量的長短。八萬歲與一百歲,雖說有異,亦可說是平等。其中,以所謂平等為正傳。佛與人,是身量遙異。人身可量,佛身終不可量。所以,迦葉佛的袈裟,而今釋迦牟尼佛著之,非長非寬。今釋迦牟尼佛的袈裟,若彌勒如來著之,非短非窄。非佛身長短的道理,是明須觀見、決斷、照了、警察!



梵王之高在色界,然不能見佛頂;目連遠至光明幡世界,然不能究盡佛聲。遠近之見聞相等,實為不可思議也。如來之一切功德,亦皆如是。應奉念此功德!裁縫袈裟者,有割截衣,有揲葉衣,有攝葉衣,有絹衣,皆是作法也。當隨其所得而受之。

梵王雖高在色界,然不能見佛頂;目連遠至光明幡世界,然不能究盡佛聲。遠近的見聞相等,是實為不可思議。如來的一切功德,亦皆如是。應奉念此功德!裁縫袈裟,有割截衣,有揲葉衣,有攝葉衣,有絹衣,皆是作法。當隨其所得而受之。



佛言:“三世佛袈裟,必定卻刺。”若得其衣材,復以清淨為善。謂以糞掃衣為最上清淨。三世諸佛,皆以此為清淨。此外,信心檀越所施之衣,亦是清淨也。或以淨財於市上買之,亦是清淨也。作衣雖有日限,然今是末法澆季,遠方邊邦也;信心之所發時,不妨當得裁縫而受持。

佛說:「三世佛袈裟,必定卻刺(縫製袈裟的針法,為直縫之對稱)(《摩訶僧祇律》卷二十八) 若得其衣材,復以清淨為善。所謂以糞掃衣為最上清淨。三世諸佛,皆以此為清淨。此外,信心檀越所施的衣服,亦是清淨。或以淨財於市上買的,亦是清淨。作衣雖有日限,然今是末法澆季,遠方邊邦;信心所發時,不妨當得裁縫而受持。



雖在家人天,若受持袈裟,乃大乘最極之秘訣也。而今梵王釋王,皆受持袈裟,是欲界、色界之典範,人間不可勝計。在家菩薩,皆共受持。震旦國,梁武帝、隋煬帝,皆受持袈裟。代宗、肅宗,皆著袈裟,參學僧家,受持菩薩戒。其餘之居士、婦女等受持袈裟、持戒之人,乃古今之典範也。

雖在家人天,若受持袈裟,乃是大乘最極的秘訣。而今梵王釋王,皆受持袈裟,是欲界、色界的典範,人間不可勝計。在家菩薩,皆共受持。震旦國,梁武帝、隋煬帝,皆受持袈裟。代宗、肅宗,皆著袈裟,參學僧家,受持菩薩戒。其餘的居士、婦女等受持袈裟、持戒之人,乃是古今的典範。



日本國聖德太子受持袈裟,講說法華、勝曼等諸經時,感得天雨寶花之奇瑞。自其以來,佛法即於我國流通。雖為天下之攝錄,乃人天之導師也。以佛之所遣,為眾生之父母也。而今我國,袈裟之體、色、量,雖皆訛謬,然見聞袈裟之名字,則但是聖德太子之禦力也。爾時,若不辟邪立正,則今日可悲。後聖武皇帝亦受持袈裟,受菩薩戒。

日本國聖德太子受持袈裟,講說法華、勝曼等諸經時,感得天雨寶花的奇瑞。自其以來,佛法即於我國流通。雖為天下的攝錄,乃人天的導師。以佛的所遣,為眾生的父母。而今我國,袈裟的體、色、量,雖皆訛謬,然見聞袈裟的名字,則但是聖德太子的禦力。爾時,若不辟邪立正,則今日可悲。後聖武皇帝亦受持袈裟,受菩薩戒。



所以,雖為帝位,縱為臣下,亦當疾速受持袈裟,受菩薩戒。人生之慶倖,不可勝之!有言:“在家受持袈裟,一名單縫,二名俗服。乃未用卻刺針而縫也。”又言:“在家趣道場時,具三法衣、楊枝、澡水、食器、坐具,應如比丘修習淨行。”

所以,雖為帝位,縱為臣下,亦當疾速受持袈裟,受菩薩戒。人生的慶倖,不可勝之!有說:「在家受持袈裟,一名單縫,二名俗服。乃是未用卻刺針而縫。」又說:「在家趣道場時,具三法衣、楊枝、澡水、食器、坐具,應如比丘修習淨行。」(《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二之二)



古德相承如此。但今佛祖之所單傳者,授于國王大臣、居士士民之袈裟,皆卻刺也。盧行者已正傳佛袈裟,是典範也。大凡袈裟者,是佛弟子之標識也。若受持袈裟竟,應每日頂戴也。放於頭頂上,合掌誦偈: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來教,廣度諸眾生。然後再著。當于袈裟作師想塔想。浣洗、頂帶時,亦誦此偈。

古德相承如此。但今佛祖所單傳的,授於國王大臣、居士士民的袈裟,皆是卻刺。盧行者(六祖)已正傳佛袈裟,是典範。大凡袈裟,是佛弟子的標識。若受持袈裟竟,應每日頂戴。放於頭頂上,合掌誦偈: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來教,廣度諸眾生。然後再著。當於袈裟作師想塔想。浣洗、頂帶時,亦誦此偈。



佛言:“剃頭著袈裟,諸佛所加護。一人出家者,天人所供養。”可知自剃頭著袈裟以後,即被一切諸佛所加護也。依此諸佛之加護,當圓滿無上菩提之功德。天眾人眾,皆供養此人也。

佛說:「剃頭著袈裟,諸佛所加護。一人出家者,天人所供養。」可知自剃頭著袈裟以後,即被一切諸佛所加護。依此諸佛的加護,當圓滿無上菩提的功德。天眾人眾,是皆供養此人。



世尊告智光比丘言:“法衣得十勝利。一者能覆其身,遠離羞恥,具足慚愧,修行善法。二者遠離寒熱以及蚊蟲、惡獸、毒蟲,安穩修道。三者示現沙門出家相貌,見者歡喜,遠離邪心。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寶幢之相,尊重敬禮,得生梵天。五者著袈裟時,生寶幢想,能滅眾罪,生諸福德。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壞色,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者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作良田故。八者身著袈裟,罪業消除,十善業道,念念增長。九者,袈裟猶如良田,能善增長菩薩道故。十者袈裟猶如甲胄,煩惱毒箭,不能害故。智光當知,以是因緣,三世諸佛,緣覺聲聞,清淨出家,身著袈裟,三聖同坐解脫寶床。執智慧箭,破煩惱魔,共入一味諸涅槃界。”

世尊告智光比丘說:「法衣得十勝利。一者能覆其身,遠離羞恥,具足慚愧,修行善法。二者遠離寒熱以及蚊蟲、惡獸、毒蟲,安穩修道。三者示現沙門出家相貌,見者歡喜,遠離邪心。四者袈裟即是人天寶幢之相,尊重敬禮,得生梵天。五者著袈裟時,生寶幢想,能滅眾罪,生諸福德。六者本制袈裟,染令壞色,離五欲想,不生貪愛。七者袈裟是佛淨衣,永斷煩惱,作良田故。八者身著袈裟,罪業消除,十善業道,念念增長。九者,袈裟猶如良田,能善增長菩薩道故。十者袈裟猶如甲胄,煩惱毒箭,不能害故。智光當知,以是因緣,三世諸佛,緣覺聲聞,清淨出家,身著袈裟,三聖同坐解脫寶床。執智慧箭,破煩惱魔,共入一味諸涅槃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光比丘應善聽,大福田衣十勝利。世間衣服增欲染,如來法服不如是。

法服能遮世羞恥,慚愧圓滿生福田。遠離寒暑及毒蟲,道心堅固得究竟。

示現出家離貪欲,斷除五見正修行。瞻禮袈裟寶幢相,恭敬生於梵王福。

佛子披衣生塔想,生福滅罪感人天。肅容致敬真沙門,所為不染諸塵俗。

諸佛稱讚為良田,利樂群生此為最。袈裟神力不思議,能令修植菩提行。

道芽增長如春苗,菩提妙果類秋實。堅固金剛真甲胄,煩惱毒箭不能害。

我今略贊十勝利,歷劫廣說無有邊。若有龍身披一縷,得脫金翅鳥王食。

若人度海持此衣,不怖龍魚諸鬼難。雷電霹靂天之怒,披袈裟者無恐畏。

白衣若能親捧持,一切惡鬼無能近。若能發心求出家,厭離世間修佛道。

十方魔宮皆振動,是人速證法王身。



此十勝利,廣具足佛道之諸功德也。長行偈頌中所有之功德,應明知參學!批閱之,莫疾放下!應向句句久參!此勝利者,但是袈裟之功德也,非行者之猛利恒修之力。

此十勝利,廣具足佛道的諸功德。長行偈頌中所有的功德,應明知參學!批閱之,莫疾放下!應向句句久參!此勝利者,但是袈裟的功德,非行者的猛利恒修之力。(《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五 無垢性品)



佛言:“袈裟神力不思議。”非凡夫賢聖之所亂計。大凡“速證法王身”時,必著袈裟也。自昔以來,未有不著袈裟而證法王身者。其最第一清淨之淨材,是糞掃衣也。其功德,遍明於大乘小乘之經論中也。應廣學諮問!其餘之衣材,當亦應兼明!佛佛祖祖,必明正傳,非餘類之所及。

佛說:「袈裟神力不思議。」非凡夫賢聖所能亂計。大凡『速證法王身』時,必著袈裟。自昔以來,未有不著袈裟而證法王身者。其最第一清淨的淨材,是糞掃衣。其功德,遍明於大乘小乘的經論中。應廣學諮問!其餘的衣材,當亦應兼明!佛佛祖祖,必明正傳,非餘類之所及。



中阿含經曰:“復次諸賢,或有一人,身淨行,口意不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當除之。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當云何除?諸賢猶如阿練若比丘,持糞掃衣,見糞掃中所棄弊衣,或大便,或小便、夷唾及餘不淨之所污染,見己,左手執之,右手舒張。若非大便、小便、夷唾及餘不淨之所汙處,又不穿者,便裂取之。如是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淨行,莫念彼身不淨行,但念彼口之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

《中阿含經》卷五 舍利子相應品說:「復次諸賢,或有一人,身淨行,口意不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當除之。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當如何除?諸賢猶如阿練若比丘,持糞掃衣,見糞掃中所棄弊衣,或大便,或小便、夷唾及餘不淨所污染的,見己,左手執之,右手舒張。若非大便、小便、夷唾及餘不淨所汙處的,又不穿者,便裂取之。如是諸賢,或有一人,身不淨行,口淨行,莫念彼身不淨行,但念彼口的淨行。若慧者見,設生恚惱,應如是除。」



此即阿練若比丘之拾糞掃衣之法也。有四種糞掃(衣)者,有十種糞掃(衣)。拾彼糞掃(時),先擇取不穿處,次若是久浸大小便,深而不可浣洗者,亦不可取。浣洗後,可取之。

此即阿練若比丘的拾糞掃衣的方法。有四種糞掃衣,有十種糞掃衣。拾彼糞掃時,先擇取不穿處,次若是久浸大小便,深而不可浣洗者,亦不可取。浣洗後,可取之。



十種糞掃衣。一、牛嚼衣,二、鼠齧衣,三、火燒衣,四、月水衣,五、產婦衣,六、神廟衣,七、塚間衣,八、求願衣,九、王職衣,十、往還衣。此十種,乃人之所棄也,非人間之所用。拾之而作袈裟之淨材。三世諸佛之所讚歎、之所用也。

十種糞掃衣。一、牛嚼衣,二、鼠齧衣,三、火燒衣,四、月水衣,五、產婦衣,六、神廟衣,七、塚間衣,八、求願衣,九、王職衣,十、往還衣。此十種,乃人所棄的,非人間所用的。是拾而作袈裟的淨材。是三世諸佛所讚歎、所用的。



是故,此糞掃衣者,為人、天、龍等之所重、之所護持。應取之而作袈裟。是最第一之淨材也,最第一之清淨也。而今日本國,無如是之糞掃衣,縱求之,亦不可逢。可悲邊地小國!只檀那所施之淨材,可用之。或將淨命之所得,於市貿易,此亦可作袈裟。由如是之糞掃及淨命所得者,非絹,非布,亦非金銀珠玉,非綾羅錦繡,只是糞掃衣也。此糞掃(衣)非為弊衣,非為美服,只為佛法也。用著之,則是正傳三世諸佛之皮肉骨髓也,正傳正法眼藏也。此功德,更不可向人天問著,須向佛祖參學也!

所以,此糞掃衣,是為人、天、龍等所重的、所護持的。應取之而作袈裟。是最第一的淨材,最第一的清淨。而今日本國,無如是的糞掃衣,縱求之,亦不可逢。可悲邊地小國!只檀那所施的淨材,可用之。或將淨命之所得,於市貿易,此亦可作袈裟。由如是的糞掃及淨命所得的,非絹,非布,亦非金銀珠玉,非綾羅錦繡,只是糞掃衣。此糞掃衣非為弊衣,非為美服,是只為佛法。用著之,則是正傳三世諸佛的皮肉骨髓,正傳正法眼藏。此功德,更不可向人天問著,須向佛祖參學!



正法眼藏袈裟功德第三



予在宋時,于長連床功夫。其時,見並肩之鄰單,每開靜之時,皆捧袈裟,放於頭頂上,合掌敬禮,默誦一偈。其偈曰:“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來教,廣度諸眾生。”

余在宋時,於長連床功夫。其時,見並肩的鄰單,每開靜之時,皆捧袈裟,放於頭頂上,合掌敬禮,默誦一偈。其偈說:「大哉解脫服,無相福田衣。披奉如來教,廣度諸眾生。」



時,予生未曾之念,滿身歡喜,感淚自落浸衣襟。其旨趣者,往昔披閱阿含經時,雖見頂戴袈裟文,然不明其儀則。而今親眼見之,歡喜隨喜!竊思之;可憐在鄉土時,無賜教之師匠,無勸導之善友,不惜虛度,豈不悲乎?而今之所見聞,當喜宿善!若徒在鄉間,當如何得與相承、用著佛衣之僧寶鄰肩哉?悲喜非一片,感淚千萬行!

時,余生未曾有的念頭,滿身歡喜,感淚自落浸衣襟。其旨趣,是往昔披閱阿含經時,雖見頂戴袈裟文,然不明其儀則。而今親眼見到,歡喜隨喜!竊思之;可憐在鄉土時,無賜教的師匠,無勸導的善友,不惜虛度,豈不悲乎?而今之所見聞,當喜宿善!若徒在鄉間,當如何得與相承、用著佛衣的僧寶鄰肩呢?悲喜非一片,感淚千萬行!



時竊發願:我雖何等不肖,然為佛法之嫡嗣,正傳正法;以憐鄉土之眾生,令其見聞佛祖正傳之衣法。彼時之發願,今未徒勞,受持袈裟之住家、出家菩薩者多,是所歡喜也。受持袈裟之人,必日夜頂戴之!當為殊勝、最勝之功德也!見聞一句一偈,乃是若樹若石之見聞。應廣被九道而無限也。正傳袈裟之功德,雖僅一日一夜,當是最勝最上之功德也!

時竊發願:我雖何等不肖,然為佛法的嫡嗣,正傳正法;以憐鄉土的眾生,令其見聞佛祖正傳的衣法。彼時的發願,今未徒勞,受持袈裟的住家、出家菩薩者多,是所歡喜。受持袈裟之人,必日夜頂戴之!當為殊勝、最勝的功德!見聞一句一偈,乃是若樹若石的見聞。是應廣被九道而無限。正傳袈裟的功德,雖僅一日一夜,當是最勝最上的功德!



大宋嘉定十七年癸末十月中,有高麗僧二人來慶元府。一人名智玄,一人曰景雲。此二人雖頻談佛經之義,更是文學士也,然則,無袈裟,無缽盂,如俗人。可憐!雖為比丘形,而無比丘法,乃小國邊地使其然也。日本國比丘形之輩,欲往他國時,亦將與彼智玄等同矣!釋迦牟尼佛,十二年中頂戴,從未放下。既為遠孫,當學之!徒為名利拜天、拜神、拜王、拜臣。若回頭時,回向佛衣頂戴,是當可喜矣!

大宋嘉定十七年癸末十月中,有高麗僧二人來慶元府。一人名智玄,一人曰景雲。此二人雖頻談佛經之義,更是文學士,然而,無袈裟,無缽盂,如俗人。可憐!雖為比丘形,而無比丘法,乃是小國邊地使其然。日本國比丘形之輩,欲往他國時,亦將與彼智玄等同矣!釋迦牟尼佛,十二年中頂戴,從未放下。既為遠孫,當學之!徒為名利拜天、拜神、拜王、拜臣。若回頭時,回向佛衣頂戴,是當可喜矣!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