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90) 出家功德 上


《出家功德》 上  永平道元禪師



龍樹菩薩言: 問曰:“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薩道,亦得涅槃。復何用出家戒?” 答曰:“雖俱得度,然有難易。居家生業,種種事務。若欲專心道法,家業則廢;若專修家業,道事則廢。不取不舍,能應行法,是名為難。若出家,離俗絕諸忿亂,一向專心行道為易。

龍樹菩薩於《大智度論》卷十三說:問說:「若居家戒,得生天上,得菩薩道,亦得涅槃。復何用出家戒?」 答說:「雖俱得度,然有難易。居家生業,種種事務。若欲專心道法,家業則廢;若專修家業,道事則廢。不取不捨,能應行法,是名為難。若出家,離俗絕諸忿亂,一向專心行道為易



復次,居家憒鬧多事多務,結使之根,眾罪之府,是為甚難。若出家者,譬若有人出在空野無人之處,而一其心,無心無慮。內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說:閑坐林樹間,寂然滅眾惡。 恬澹得一心,斯樂非天樂。 人求富貴利,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穩,求利無厭足。 衲衣行乞食,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觀知諸法實。 種種法門中,皆以等觀入。 解慧心寂然,三界無能及。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為甚易。

復次,居家憒鬧多事多務,結使之根,眾罪之府,是為甚難。若出家者,譬若有人出在空野無人之處,而一其心,無心無慮。內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說:閑坐林樹間,寂然滅眾惡。 恬澹得一心,斯樂非天樂。 人求富貴利,名衣好床褥。 斯樂非安穩,求利無厭足。 衲衣行乞食,動止心常一。 自以智慧眼。觀知諸法實。 種種法門中,皆以等觀入(『一種平懷,泯然至盡』)。 解慧心寂然,三界無能及。以是,故知出家、修戒、行道為甚易。



復次,出家、修戒,得無量善律儀,一切具足滿。以是故,白衣等應當出家,受具足戒。復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難修。如閻浮去?提梵志問舍利弗:“于佛法中,何者最難?” 舍利弗答曰:“出家為難。” 又問:“出家有何等難?” 答曰:“出家內樂為難。” “既得內樂,復次何者為難?” “修諸善法難。” 以是,故應出家。

復次,出家、修戒,得無量善律儀,一切具足滿。以是故,白衣等應當出家,受具足戒。復次,佛法中,出家法第一難修。如閻浮去?提梵志問舍利弗:『於佛法中,何者最難?』 舍利弗答說:『出家為難。』 又問:『出家有何等難?』 答說:『出家內樂為難。』 『既得內樂,復次何者為難?』 『修諸善法難。』 以是,故應出家。



復次,若人出家時,魔王驚愁言:“此人諸結使欲薄,必得涅槃,墮僧寶中。” 復次,佛法中,出家人雖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如優缽羅花比丘尼本生經中說。 佛在世時,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羅漢。入貴入舍,常贊出家法,語諸貴人婦女言:“姊妹可出家。” 諸貴婦女言:“我等少壯,容色盛美,持戒為難,或當破戒。” 比丘尼言:“破戒便破,但出家。” 問言:“破戒當墮地獄,云何可破?” 答言:“墮地獄便墮。” 諸貴婦女笑之言:“地獄受罪,云何可墮?”

復次,若人出家時,魔王驚恐愁容說:「此人諸結使欲薄,必得涅槃,墮僧寶中。」 復次,佛法中,出家人雖破戒墮罪,罪畢得解脫,如優缽羅花比丘尼本生經中說。 佛在世時,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羅漢。入貴入舍,常贊出家法,語諸貴人婦女說:「姊妹可出家。」 諸貴婦女說:「我等少壯,容色盛美,持戒為難,或當破戒。」 比丘尼說:「破戒便破,但出家。」 問說:「破戒當墮地獄,為何可破?」 答說:「墮地獄便墮。」 諸貴婦女笑說:「地獄受罪,為何可墮?」



比丘尼言:“我自憶念本宿命時,作戲女,著種種衣服而說舊語。或時著比丘尼衣,以為戲笑。以是因緣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恃貴姓端正。心生驕慢而破禁戒。破禁戒故,墮地獄,受種種罪。受畢竟值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羅漢道。若但作惡,無戒因緣,不得道也。我乃昔時,世世墮地獄,從地獄出,為惡人。惡人死,還入地獄,都無所謂。今以此證知,出家受戒,雖復破戒,以是因緣,可得道果。”

比丘尼說:「我自憶念本宿命時,作戲女,著種種衣服而說舊語。或時著比丘尼衣,以為戲笑。以是因緣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恃貴姓端正。心生驕慢而破禁戒。破禁戒故,墮地獄,受種種罪。受畢竟值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羅漢道。若但作惡,無戒因緣,是不得道。我乃昔時,世世墮地獄,從地獄出,為惡人。惡人死,還入地獄,都無所謂。今以此證知,出家受戒,雖復破戒,以是因緣,可得道果。」



復次,如佛在祗洹,有一醉婆羅門,來到佛所,求作比丘。佛教阿難,與剃頭、著法衣。醉酒既醒,驚怪己身為忽為比丘,即便走去。 諸比丘問佛:“何以聽此婆羅門作比丘?” 佛言:“此婆羅門,無量劫中,初無出家心,今因醉故,暫發微心。以此因緣故,後當出家得道。”如是種種因緣,出家之功德無量。以是白衣,雖有五戒,不如出家。

復次,如佛在祗洹,有一醉婆羅門,來到佛所,求作比丘。佛教阿難,與剃頭、著法衣。醉酒既醒,驚怪己身為忽為比丘,即便走去。 諸比丘問佛:「何以聽此婆羅門作比丘?」 佛說:「此婆羅門,無量劫中,初無出家心,今因醉故,暫發微心。以此因緣故,後當出家得道。」如是種種因緣,出家之功德無量。以是白衣,雖有五戒,不如出家。



世尊既聽許醉婆羅門出家受戒,令其種下最初得道之種。明知自昔以來,無出家功德之眾生,永不可得佛果菩提。此婆羅門,僅以醉酒之故,且發微心而剃頭受戒,成為比丘。醉酒未醒之間,雖非不多,然保護此功德,可增長得道善根之旨,即是世尊誠諦之金言也。如來出世之本懷也。可知一切眾生,當於己、今、當中,信受奉行。實其發心得道,定由刹那始也。此婆羅門暫且出家之功德,尚如是也。何況傾以人生一世之壽者、命者而出家受戒,其功德更與醉婆羅門劣乎?

世尊既聽許醉婆羅門出家受戒,令其種下最初得道之種。明知自昔以來,無出家功德之眾生,永不可得佛果菩提。此婆羅門,僅以醉酒之故,且發微心而剃頭受戒,成為比丘。醉酒未醒之間,雖非不多,然保護此功德,可增長得道善根之旨,即是世尊誠諦之金言。如來出世之本懷。可知一切眾生,當於己、今、當中,信受奉行。實其發心得道,定由刹那始。此婆羅門暫且出家之功德,尚如是。何況傾以人生一世之壽者、命者而出家受戒,其功德更與醉婆羅門劣乎?



轉輪王者,八萬歲以上之時出而統領四洲,七寶具足。爾時,此四洲,皆如淨土。輪王之快樂,非言語可盡。或謂統領三千界,或有金銀銅鐵輪之別,各統領一、二、三、四,其身十惡全無。此轉輪聖王,雖如此快樂豐富,其頭上白髮出生,則讓位于太子,自身速出家,著袈裟而入山林,修煉,命終必生梵天。(出家時),將自己之白髮放入銀函,收藏于王宮,相傳於後之輪王。後之輪王白髮若生,則一如先王。轉輪聖王出家後,餘命長久,非今人之可比。既云輪王八萬上,其身即具三十二相,非今人可及。然則,為見白髮而悟無常,修白業而成就功德故,則必出家修道也。而今諸王,不及轉輪聖王。於貪欲中,徒過光陰而不出家,來世豈不悔哉?何況小國邊地,雖有王者之名,然無王者之德,貪而不知止。若出家修道,則諸天當歡喜、守護,龍神當敬仰、保護;諸佛之佛眼,則明作證明、隨喜。

轉輪王者,八萬歲以上之時出而統領四洲,七寶具足。爾時,此四洲,皆如淨土。輪王之快樂,非言語可盡。或謂統領三千界,或有金銀銅鐵輪之別,各統領一、二、三、四,其身十惡全無。此轉輪聖王,雖如此快樂豐富,其頭上白髮出生,則讓位於太子,自身速出家,著袈裟而入山林,修煉,命終必生梵天。出家時,將自己之白髮放入銀函,收藏於王宮,相傳於後之輪王。後之輪王白髮若生,則一如先王。轉輪聖王出家後,餘命長久,非今人之可比。既說輪王八萬上,其身即具三十二相,非今人可及。然而,為見白髮而悟無常,修白業而成就功德故,則必出家修道。而今諸王,不及轉輪聖王。於貪欲中,徒過光陰而不出家,來世豈不悔哉?何況小國邊地,雖有王者之名,然無王者之德,貪而不知止。若出家修道,則諸天當歡喜、守護,龍神當敬仰、保護;諸佛之佛眼,則明作證明、隨喜。



戲女自昔非信心,為戲笑而著比丘尼之衣。雖恐當有輕法之罪,然以其著衣於身之力,二世逢佛。比丘尼衣者,袈裟也。因戲笑著袈裟之力,第二生迦葉佛時,則逢佛;出家受戒,成為比丘尼。雖依破戒而墮地獄受罪,然功德不朽,遂逢釋迦牟尼佛,見佛聞法,發心修習,永離三界,成大阿羅漢;具足六通三明,必得無上道。

戲女自昔非信心,為戲笑而著比丘尼之衣。雖恐當有輕法之罪,然以其著衣於身之力,二世逢佛。比丘尼衣者,是袈裟。因戲笑著袈裟之力,第二生迦葉佛時,則逢佛;出家受戒,成為比丘尼。雖依破戒而墮地獄受罪,然功德不朽,遂逢釋迦牟尼佛,見佛聞法,發心修習,永離三界,成大阿羅漢;具足六通三明,必得無上道。



是故,若從始一向為無上菩提,信心清淨,信受袈裟,其功德增長,比之彼戲女之功德亦速。況又為無上菩提,發菩提心,出家受戒,則其功德當無量也!若非人身,成就此功德者稀也。西天東土,出家在家之菩薩、祖師雖多,然皆不及龍樹祖師。醉婆羅門,戲女等之因緣,龍樹獨舉而勸眾生出家受戒,龍樹祖師乃世尊金口之所記也。

所以,若從始一向為無上菩提,信心清淨,信受袈裟,其功德增長,比之彼戲女之功德亦速。況又為無上菩提,發菩提心,出家受戒,則其功德當無量!若非人身,成就此功德者稀。西天東土,出家在家之菩薩、祖師雖多,然皆不及龍樹祖師。醉婆羅門,戲女等之因緣,龍樹獨舉而勸眾生出家受戒,龍樹祖師乃世尊金口之所記。



世尊言:“南洲有四種最勝。一見佛,二聞法,三出家,四得道。” 可知此四種最佳,乃勝於北洲,亦勝於諸天。而今我等依宿善根力,得最勝之身,歡喜隨喜,當出家受戒也!莫空過最善之身,莫將露命任憑于無常之風。若生生出家,則積功累德也。

世尊說:「南洲有四種最勝。一見佛,二聞法,三出家,四得道。」 可知此四種最佳,乃勝於北洲,亦勝於諸天。而今我等依宿善根力,得最勝之身,歡喜隨喜,當出家受戒!莫空過最善之身,莫將露命任憑於無常之風。若生生出家,則積功累德。



世尊言:“出家果報不可思議。假使有人起七寶塔,高至三十三天,無得功德,不如出家。何以故?七寶塔者,貪惡愚人能破壞故。出家功德無有壞毀。是故,若教男女,若放奴婢,若聽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無量。” 世尊明知功德之量,乃如是說。福增(長老)聞之,雖年已一百二十歲,強求出家受戒,列于少年末席而修煉,成大阿羅漢。

世尊說:「出家果報不可思議。假使有人起七寶塔,高至三十三天,無得功德,不如出家。何以故?七寶塔者,貪惡愚人能破壞故。出家功德無有壞毀。是故,若教男女,若放奴婢,若聽人民,若自己身,出家入道者,功德無量。」(《賢愚因緣經》卷四) 世尊明知功德之量,乃如是說。福增長老聞之,雖年已一百二十歲,強求出家受戒,列於少年末席而修煉,成大阿羅漢。



可知今生之人身,四大五蘊,因緣和合為假,八苦常在。何況刹那刹那生滅,更不停止;何況一彈指之間,六十五刹那生滅。然因自昧,故不知也。雖於一日夜之間,共有六十四億九萬九千九百八十之刹那,五蘊生滅,然不知也。可悲!我雖生滅,自不知也。此刹那生滅之量,唯佛世尊並舍利弗知;餘聖雖多,無一人所知。依此刹那生滅之道理,故眾生即造善惡之業;又依刹那生滅之道理,眾生發心得道。

可知今生之人身,四大五蘊,因緣和合為假,八苦常在。何況刹那刹那生滅,更不停止;何況一彈指之間,六十五刹那生滅。然因自昧,故不知。雖於一日夜之間,共有六十四億九萬九千九百八十之刹那,五蘊生滅,然不知。可悲!我雖生滅,自不知。此刹那生滅之量,唯佛世尊並舍利弗知;餘聖雖多,無一人所知。依此刹那生滅之道理,故眾生即造善惡之業;又依刹那生滅之道理,眾生發心得道。



如此生滅之人身,雖可惜,然不休止也。自昔以來,無有一人惜之而能休止之。如此雖非我之人身,若審之而出家受戒,則證三世諸佛所證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不壞之佛果也。智人者,誰不欣求哉?依之,過去日月燈明佛之八子,皆棄統領四天下之王位而出家。大通智勝佛之十六子,皆出家。大通如定之間,為眾說法華(經),而今已成十方如來。父王轉輪聖王之所領將眾中之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皆求出家,輪王即聽許之。妙莊嚴之二子並父王、夫人,皆出家。

如此生滅之人身,雖可惜,然不休止。自昔以來,無有一人惜之而能休止之。如此雖非我之人身,若審之而出家受戒,則證三世諸佛所證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不壞之佛果。智人者,誰不欣求哉?依之,過去日月燈明佛之八子,皆棄統領四天下之王位而出家。(《法華經》序品) 大通智勝佛之十六子,皆出家。(《法華經》卷三 化城喻品) 大通如定之間,為眾說法華經,而今已成十方如來。父王轉輪聖王之所領將眾中之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皆求出家,輪王即聽許之。妙莊嚴之二子並父王、夫人,皆出家。(《法華經》卷八 妙莊嚴王本事品)



可知所謂大聖出現時,必以出家為正法,此事明矣。不可謂此等之輩愚而出家。既知是賢而出家,當是(見賢)思齊。今釋迦牟尼佛之時,羅睺羅、阿難等,皆出家;復有千釋出家,有二萬釋之出家,皆可稱勝踪。自初五比丘出家至後須跋陀羅出家,凡皈依佛者,皆即出家。可知(出家)是無量之功德也。

可知所謂大聖出現時,必以出家為正法,此事明矣。不可說此等輩是愚而出家。既知是賢而出家,當是見賢思齊。今釋迦牟尼佛之時,羅睺羅、阿難等,皆出家;復有千釋出家(《善見毗婆沙》卷十七),有二萬釋之出家,皆可稱勝踪。自初五比丘出家至後須跋陀羅出家,凡皈依佛者,皆即出家。可知出家是無量之功德。



是故,世人若憐子孫,則當速令其出家;若憐父母,則可勸其出家。所以偈曰:若無過去世,應無過去佛。 若無過去佛,無出家受具。此偈者,諸佛如來之偈也,破外道無過去佛之謂也。是故可知,出家受具者,是過去諸佛之法也。我等幸逢諸佛之妙法,出家受戒之時,空度時節,不出家受戒,難知其依何障!以最下品之依身,成就最上品之功德,于閻浮提及三界中,當是最上品之功德。此閻浮之人身未曾滅時,則必出家受戒!

所以,世人若憐子孫,則當速令其出家;若憐父母,則可勸其出家。所以偈曰:若無過去世,應無過去佛。 若無過去佛,無出家受具。(《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六) 此偈者,諸佛如來之偈,破外道無過去佛的說法。是故可知,出家受具者,是過去諸佛之法。我等幸逢諸佛之妙法,出家受戒之時,空度時節,不出家受戒,難知其依何障!以最下品之依身,成就最上品之功德,於閻浮提及三界中,當是最上品之功德。此閻浮之人身未曾滅時,則必出家受戒!



古聖云:“出家之人,雖破禁戒,猶勝在俗受持戒者。故經偏說:‘勸人出家,其恩難報。’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修尊重業。所得果報,勝琰魔王、輪王、帝釋。故經偏說:‘勸人出家,其恩難報。’勸人受持近事戒等,無知是事,故經不證。”

古聖說:「出家之人,雖破禁戒,猶勝在俗受持戒者。故經偏說:『勸人出家,其恩難報。』復次,勸出家者,即是勸人修尊重業。所得果報,勝琰魔王、輪王、帝釋。故經偏說:『勸人出家,其恩難報。』勸人受持近事戒等,無知是事,故經不證。」。(《大毗婆沙論》卷六十六)



當知設若出家破戒,亦勝於在家之不破戒也.皈依佛時,出家受戒,定當殊勝也.勸出家之果報,亦勝於琰魔王,亦勝於輪王,亦勝於帝釋.雖是毗舍,首陀羅,若出家,則亦可勝於刹利,猶亦勝於琰魔王,亦勝於輪王,亦勝於帝釋。在家戒則不如此,故當出家!

當知設若出家破戒,亦勝於在家之不破戒.皈依佛時,出家受戒,定當殊勝.勸出家之果報,亦勝於琰魔王,亦勝於輪王,亦勝於帝釋.雖是毗舍,首陀羅,若出家,則亦可勝於刹利,猶亦勝於琰魔王,亦勝於輪王,亦勝於帝釋。在家戒則不如此,故當出家!



須知世尊之所說,不可計量,世尊及五百大阿羅漢廣為收集也。實知於佛法,謂道理顯明也!一聖、三明、六通之智慧,尚非近代凡師之所測,何況五百之聖者哉?(其五百聖者)知近代凡師之所不知,見其所不見,究其所不究。凡師所知者,亦非不知。所以,莫將凡師之黑暗愚鈍之說,類比聖者三明之言!

須知世尊之所說,不可計量,世尊及五百大阿羅漢廣為收集。實知於佛法,謂道理顯明!一聖、三明、六通之智慧,尚非近代凡師之所測,何況五百之聖者哉?其五百聖者,知近代凡師之所不知,見其所不見,究其所不究。凡師所知者,亦非不知。所以,莫將凡師之黑暗愚鈍之說,類比聖者三明之言!



《婆沙》一百二十云:“發心出家尚名聖者,況得忍法!”當知若發心出家,則名聖者也。 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中之第一百三十七願(曰):“我未成正覺已,或有諸人於我法中,願出家者,願無障礙。所謂贏劣、失念、狂亂、驕慢。無有畏懼,癡無智慧,多諸結使,其心散亂,若不爾者,不成正覺。”

《大毗婆沙論》一百二十說:「發心出家尚名聖者,況得忍法!」當知若發心出家,則名聖者。 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中之第一百三十七願說:「我未成正覺已,或有諸人於我法中,願出家者,願無障礙。所謂贏劣、失念、狂亂、驕慢。無有畏懼,癡無智慧,多諸結使,其心散亂,若不爾者,不成正覺。」



第一百三十八願(曰):“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女人,欲于我法出家學道,受大戒者,願令成就。若不爾者,不成正覺。” 第三百十四願(曰):“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少於善根,於善根中,心生愛樂,我當令其于未來世,在佛法中,出家學道。安止令住梵淨十戒。若不爾者,不成正覺。” 當知而今出家之善男子善女人,皆因世尊往昔大願力所助,無有障礙,得出家受戒。如來既誓願令(我等)出家,可知其是最尊最上之大功德也!

第一百三十八願說:「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女人,欲於我法出家學道,受大戒者,願令成就。若不爾者,不成正覺。」 第三百十四願說:「我未來成正覺已,若有眾生,少於善根,於善根中,心生愛樂,我當令其於未來世,在佛法中,出家學道。安止令住梵淨十戒。若不爾者,不成正覺。」(《悲華經》卷六 諸菩薩本授記品) 當知而今出家之善男子善女人,皆因世尊往昔大願力所助,無有障礙,得出家受戒。如來既誓願令我等出家,可知其是最尊最上之大功德!



佛言:“及有依我剃除鬚髮,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養是人,亦得乃至入無畏城。以是緣故,我如是說。” 當知若剃除鬚髮而著袈裟,雖言不受戒,然供養是人,則可入無畏城也。 又云:“若復有人,為我出家,不得禁戒,剃除鬚髮,著袈裟片,有以非法惱害此者,乃至破壞三世諸佛、法身、報身,乃至盈滿三惡道故。”

佛說:「及有依我剃除鬚髮,著袈裟片,不受戒者,供養是人,亦得乃至入無畏城。以是緣故,我如是說。」(《大集經》卷五十三) 當知若剃除鬚髮而著袈裟,雖言不受戒,然供養是人,則可入無畏城。 又說:「若復有人,為我出家,不得禁戒,剃除鬚髮,著袈裟片,有以非法惱害此者,乃至破壞三世諸佛、法身、報身,乃至盈滿三惡道故。」(《大集經》卷五十三)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