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86) 安居 (下)


《安居》 下  永平道元禪師



    榜式

      庫司今晚就

      雲堂煎點,特為

      首座

      大眾,聊表結制之儀。伏冀

      眾慈同垂

      光降。

寬元三年四月十四日     庫司比丘某甲等謹白

書知事第一之名字。呈榜於首座後,令行者貼于雲堂前。貼於堂前之下間也。前門南頰外面,有點榜之板。此板,用漆塗之。有谷漏子。谷漏子者,並放在榜之初,由竹釘釘上。所以,谷漏子也貼靠在其側。此榜依如法作成。書寫約五分大小之字。不多寫。谷漏子之表書者,則依如下書寫之。

狀請    首座     大眾    庫司比丘某甲等謹封      若煎點畢,則收榜。

書寫知事第一的名字。呈榜文於首座後,令行者貼於雲堂前。貼於堂前的下間。前門南頰外面,有點榜的木板。此木板,用漆塗。有谷漏子(如稱身體為谷漏子、臭皮囊)。谷漏子,是並放在榜文之初,由竹釘釘上。所以,谷漏子也貼靠在其側。此榜依如法作成。書寫約五分大小之字。不多寫。谷漏子的表書,則是依如下書寫。



十五日之粥前,知事、頭首、小師、法眷先參拜方丈內問訊。住持若于前日說免問訊,則不可更參訪方丈。謂“免問訊”者,即十四日起,住持人將書有誦子或書有法語之榜,貼于方丈門之東頰,或貼在雲堂前。

十五日的粥前,知事、頭首、小師、法眷先參拜方丈內問訊。住持若於前日說免問訊,則不可更參訪方丈。說『免問訊』,即是十四日起,住持人將書有誦子或書有法語的榜文,貼於方丈門的東頰,或貼在雲堂前。



十五日陛座罷,住持人由法座下,立於階前。踩拜席之北頭,面南而立。知事近前,兩展三拜。

一展云:“此際安居禁足,獲奉巾瓶,唯仗和尚法力資持,願無難事。”

一展,敘寒暄,觸禮三拜。

寒暄云:“展作具三拜了!”收坐具,進云:“即辰孟夏漸熱。法王結制之辰。伏惟堂頭和尚法侯動止萬福,下情不勝感激之至。”

如是言之,次觸禮三拜,無有言語。住持人皆答拜。住持人念:“此者多幸得同安居,亦冀某人等,法力相資,無諸難事。” 首座、大眾,同此式也。

十五日陛座罷,住持人由法座下,立於階前。踩拜席的北頭,面南而立。知事近前,兩展三拜。

一展說:「此際安居禁足,獲奉巾瓶,唯仗和尚法力資持,願無難事。」

一展,敘寒暄,觸禮三拜。

寒暄說:「展作具三拜了!」收坐具,進一步說:「即辰孟夏漸熱。法王結制之辰。伏惟堂頭和尚法侯動止萬福,下情不勝感激之至。」

如是說後,次觸禮三拜,無有言語。住持人皆答拜。住持人念:「此者多幸得同安居,亦冀某人等,法力相資,無諸難事。」 首座、大眾,是同此式。



是時,首座、大眾、知事等,皆面北禮拜也。住持人一人面南,立於法座之階前。住持人之坐具,展于拜席之上也。 次,首座、大眾于住持人前,兩展三拜。是時,小師、侍者、法眷、沙彌在一邊立,不得與大眾雷同人事。謂“在一邊立”者,即立在法堂之東壁側也。若東壁邊垂掉有施主之箔,則立於法鼓之側,亦可立于西壁邊。

是時,首座、大眾、知事等,皆面北禮拜。住持人一人面南,立於法座的階前。住持人的坐具,展於拜席的上面。 次,首座、大眾於住持人前,兩展三拜。是時,小師、侍者、法眷、沙彌在一邊立,不得與大眾雷同人事。說『在一邊立』,即是立在法堂的東壁側。若東壁邊垂掉有施主的金箔,則立於法鼓的側邊,亦可立於西壁邊。



大眾禮拜畢,知事先回庫堂,立於主位。次,首座則領大眾到庫司寒暄。謂與知事觸禮三拜也。是時,小師、侍者、法眷等,皆於法堂上禮拜住持人。法眷則須兩展三拜,住持人之有答拜。小師、侍者各九拜。無答拜。沙彌九拜,或十二拜。住持人唯合掌而受也。

大眾禮拜畢,知事先回庫堂,立於主位。次,首座則領大眾到庫司寒暄。是與知事觸禮三拜。是時,小師、侍者、法眷等,皆於法堂上禮拜住持人。法眷則須兩展三拜,住持人則有答拜。小師、侍者各九拜。則無答拜。沙彌九拜,或十二拜。住持人唯合掌而受。



次,首座到僧堂前,於上間之知事床南端,即雲堂之正面,面南向大眾而立。大眾面北,向首座觸禮三拜。首座領大眾入堂,依戒臘巡堂立定。知事入堂,於聖僧前大展,禮三拜。次,於首座前觸禮三拜。大眾答拜。知事巡堂一匝,出依位叉手而立。住持人入堂,於聖僧前燒香,大展三拜起。是時,小師於聖僧後避立。法眷隨大眾。

次,首座到僧堂前,於上間的知事床南端,即雲堂的正面,面南向大眾而立。大眾面北,向首座觸禮三拜。首座領大眾入堂,依戒臘巡堂立定。知事入堂,於聖僧前大展,禮三拜。次,於首座前觸禮三拜。大眾答拜。知事巡堂一匝,出依位叉手而立。住持人入堂,於聖僧前燒香,大展三拜起。是時,小師於聖僧後避立。法眷隨大眾。



次住持人于首座觸禮三拜。曰住持人只依位而立,面西而觸禮。首座大眾答拜如前。住持人出堂後,首座以下,對禮三拜,曰:“此際幸同安居,恐三業不善,且望慈悲。”此拜者,即展坐具三拜也。如是之後,首座、書記、藏主等,各回寮。若是眾寮僧,寮主、寮首座以下,則各觸禮三拜。寒暄語,同堂中之法式。此後,住持人始從庫堂巡堂。依次,大眾相隨,送至方丈,(後)大眾乃退。

次住持人於首座觸禮三拜。稱住持人只依位而立,面西而觸禮。首座大眾答拜如前。住持人出堂後,首座以下,對禮三拜,說:「此際幸同安居,恐三業不善,且望慈悲。」此拜,即是展坐具三拜。如是之後,首座、書記、藏主等,各回寮。若是眾寮僧,寮主、寮首座以下,則各觸禮三拜。寒暄語,同堂中的法式。此後,住持人始從庫堂巡堂。依次,大眾相隨,送至方丈,後大眾乃退。



謂住持人先到庫堂,與知事寒暄畢,住持人出,若是巡堂,則知事步後也。知事以下者,則走到東廊邊。是時,住持人則不入延壽院。自東廊下到西廊,過山門,若是巡寮,山門邊之寮房人則隨行自南至西,巡迴廊下及諸寮。是時,若是去西廊時,則向北去也。此時,安老、勤舊、前資、頤堂、單寮之人和淨頭等,相伴也;維那、首座等亦相隨。次,眾寮之僧眾亦相隨。巡寮時,依寮之方便巡迴而走也。此謂之大眾相送。

住持人先到庫堂,與知事寒暄畢,住持人出,若是巡堂,則知事步後。知事以下的,則是走到東廊邊。是時,住持人則不入延壽院。自東廊下到西廊,過山門,若是巡寮,山門邊的寮房人則隨行自南至西,巡迴廊下及諸寮。是時,若是去西廊時,則是向北去。此時,安老、勤舊、前資、頤堂、單寮的人和淨頭等,是相伴;維那、首座等亦相隨。次,眾寮的僧眾亦相隨。巡寮時,依寮的方便巡迴而走。此稱為大眾相送。



方丈如是從方丈之西階往上登,依方丈正面正間房屋住持人之位,面南叉手而立。大眾者,知事以下皆面北向住持人問訊。此問訊。尤深也。住持人則答謝問訊。後大眾退。先師(如淨)則不讓大眾走近方丈,到法堂,在法座之階梯前,面南叉手而立。大眾問訊而退。此是古往之儀也。

方丈如是從方丈的西階往上登,依方丈正面正間房屋住持人的位置,面南叉手而立。大眾,是知事以下皆面北向住持人問訊。此問訊。尤深。住持人則答謝問訊。後大眾退。先師如淨禪師則不讓大眾走近方丈,到法堂,在法座的階梯前,面南叉手而立。大眾問訊而退。此是古往的行儀。



然後,眾僧則各隨其意問訊。謂“問訊”者,即相互禮拜也。同鄉人或在照堂,或在廊下方便處,幾十人相互禮拜,祝賀同安居之理致。問訊語則從堂中之法。因人而亦有當場發語者。或有帶小師之本師者,此小師必禮拜本師,用九拜。法眷之拜住持人,兩展三拜也,或只大展三拜。法眷之皆在眾,拜可同。師叔、師伯亦必有拜。鄰單鄰肩皆拜。相識道舊,皆有拜。宿單寮者與首座、書記、藏主、知客、浴司等,皆須到寮拜賀!宿單寮者與都寺、鑒寺、維那、典座、直歲、西堂、尼師、道士等,皆須到寮到位拜賀。若到寮,人多擁擠,不能入寮門,則書牌貼其寮門。其牌者,寬一寸餘,長約二寸。書在白紙上也。其書寫格式者,即

     某寮   某甲

        拜賀

     又式

     巢雲   懷昭等

        拜賀

     又式

        某甲

          禮賀

     又式

        某甲

          拜賀

     又式

        某甲

          禮拜

然後,眾僧則各隨其意問訊。稱『問訊』,即是相互禮拜。同鄉人或在照堂,或在廊下方便處,幾十人相互禮拜,祝賀同安居的理致。問訊語則從堂中的法式。因人而亦有當場發語的。或有帶小師的本師,此小師必禮拜本師,用九拜。法眷的禮拜住持人,是兩展三拜,或是只大展三拜。法眷的皆在眾,拜可同。師叔、師伯亦必有拜。鄰單鄰肩皆拜。相識道舊,皆有拜。宿單寮的與首座、書記、藏主、知客、浴司等,皆須到寮拜賀!宿單寮的與都寺、鑒寺、維那、典座、直歲、西堂、尼師、道士等,皆須到寮到位拜賀。若到寮,人多擁擠,不能入寮門,則書牌貼其寮門。其牌,是寬一寸餘,長約二寸。書在白紙上也。其書寫格式者,即



書寫格式雖多,然大旨皆如是。所以,門側多見此牌也。不貼門側左邊,貼門右邊。此牌,齋罷由本寮主收之。當日,大小諸堂寮,皆舉門簾。堂頭、庫司、首座有依次煎點者。然則,遠島深山,可省略。只是禮節也。退院之長老及立僧之首座,各於本寮,特為知事、頭首煎點也。

書寫格式雖多,然大旨皆如是。所以,門側多見此牌。不貼門側左邊,貼門右邊。此牌,齋罷由本寮主收回。當日,大小諸堂寮,皆舉門簾。堂頭、庫司、首座有依次煎點的。然而,遠島深山,可省略。只是禮節。退院的長老及立僧的首座,各於本寮,特為知事、頭首煎點。



如是結夏,功夫辦道也。雖辨究眾行,然不結夏安居,則非佛祖之兒孫,亦非佛祖。孤獨園、靈鷲山,皆依安居而現成也。此是佛祖之心印也,諸佛之住世也。解夏。七月十三日,眾寮煎點諷經。又,當月之寮主履行其事。十四日晚念誦。來日陛堂。人事、巡寮、煎點,並同結夏,唯牌狀詞語不同而已。

如是『結夏』,是功夫辦道。雖辨究眾行,然不結夏安居,則非佛祖的兒孫,亦非佛祖。孤獨園、靈鷲山,皆是依安居而現成。此是佛祖的心印,是諸佛的住世。『解夏』。七月十三日,眾寮煎點諷經。又,當月的寮主履行其事。十四日晚念誦。來日陛堂。人事、巡寮、煎點,並同結夏,唯牌狀詞語不同而已。



庫司湯牌云:“庫司今晚,就雲堂煎點,特為首座大眾,聊表劫制之儀,伏冀眾慈祥,同垂光降。” 土地堂念誦詞云:“一切以金風扇野,白帝司方。當覺皇解制之時,是法歲周圓之日。九旬無難,一眾咸安。誦持諸佛洪名,仰報合掌真宰,仰憑大眾念。” 此後,同結夏之念誦。陛座罷,知事等謝詞曰:“伏喜法歲周圓,無諸難事。此蓋和尚道力陰林,下情無任感激之至。”

庫司湯牌說:「庫司今晚,就雲堂煎點,特為首座大眾,聊表劫制之儀,伏冀眾慈祥,同垂光降。」 土地堂念誦詞說:「一切以金風扇野,白帝司方。當覺皇解制之時,是法歲周圓之日。九旬無難,一眾咸安。誦持諸佛洪名,仰報合掌真宰,仰憑大眾念。」 此後,同結夏的念誦。陛座罷,知事等謝詞說:「伏喜法歲周圓,無諸難事。此蓋和尚道力陰林,下情無任感激之至。」



住持人謝詞曰:“此諸法歲周圓,皆謝某(首座、鑒寺等)人法力相資,不任感激之至。” 堂中首座以下,寮中寮主以下謝詞曰:“九夏相依,三業不善。惱亂大眾,伏望慈悲。” 知事、頭首告云:“眾中兄弟行腳,須侯茶湯罷,方可隨意”(如有緊急緣事,不在此限)。

住持人謝詞說:「此諸法歲周圓,皆謝某(首座、鑒寺等)人法力相資,不任感激之至。」 堂中首座以下,寮中寮主以下謝詞說:「九夏相依,三業不善。惱亂大眾,伏望慈悲。」 知事、頭首告說:「眾中兄弟行腳,須侯茶湯罷,方可隨意(如有緊急緣事,不在此限)。」



此儀比之威音、空王前際後際亦頂顛量也。佛祖重者,唯此也。外道天魔,不能惑亂者,唯此而已。三國之間,身為佛祖兒孫者,無一不修行此也。外道尚不學。以是佛祖一大事之本懷故,自得道之日至涅槃之夕,所開演者,只是安居之宗旨也。西天之五部僧眾雖異,然同護持九夏安居,必得修證也。震旦之九宗僧眾,無一破夏。生前全不行九夏安居者,不可稱佛弟子、比丘僧。非只因地修習,果位亦修證也。大覺世尊既於一代之間,無一夏闕如,皆修證也。當知其是果上之佛證也。

此行儀比於威音(識性)、空王(法性)前際後際亦頂顛量。佛祖重視的,唯是此。外道天魔,不能惑亂的,唯此而已。三國(三界)之間,身為佛祖兒孫的,無一不修行此。外道尚不學。因是佛祖一大事的本懷,故自得道之日至涅槃之夕,所開演的,只是安居的意義。西天的五部僧眾雖異,然同護持九夏安居,是必得修證。震旦的九宗僧眾,無一破夏。生前全不行九夏安居的,不可稱佛弟子、比丘僧。非只因地修習,是果位亦修證。大覺世尊既於一代之間,無一夏闕如,是皆修證。當知其是果上的佛證。



然則,九夏安居雖不修證,尚謂我是佛祖兒孫者,可笑也!愚不堪笑也!不得聽作如此之徒之語,不可共語,不可同坐,不可同不一道。佛法之中,以梵壇之法治惡人故。

然而,不修證九夏安居,尚稱我是佛祖兒孫者,是可笑!是愚不堪笑!不得聽作如此的徒輩的話語,不可共語,不可同坐,不可同不一道。佛法之中,這是以梵壇之法治惡人。



但應會取、保任;九夏安居即是佛祖。其正傳者,其自七佛之摩訶迦葉。西天二十八祖,嫡嫡正傳。第二十八祖親至震旦,令二祖大祖正宗普覺大師正傳之。二祖以來,嫡嫡正傳,而今正傳。到震旦,親見佛祖會下正傳,正傳日本。既于正傳之會下九旬坐夏,則已正傳夏法也。與此人共住而安居,當是真正安居也。以當是由佛在世之安居以來之嫡嫡面授故,佛面祖面親見正傳也,佛祖身心親證契也。所以云:“見安居者,見佛也;證安居者,證佛也。行安居者,行佛也。聞安居者,聞佛也。學安居者,學佛也。”

但應會取、保任;九夏安居即是佛祖。其正傳的,其自七佛的摩訶迦葉。西天二十八祖,嫡嫡正傳。第二十八祖親自到震旦,令二祖大祖正宗普覺大師正傳。二祖以來,嫡嫡正傳,而今正傳。到震旦,親見佛祖會下正傳,正傳日本。既於正傳的會下九旬坐夏,則是已正傳夏法。與此人共住而安居,當是真正安居。因當是由佛在世的安居以來的嫡嫡面授,故是佛面祖面親見正傳,是佛祖身心親證契。所以說:「見安居者,是見佛;證安居者,是證佛。行安居者,是行佛。聞安居者,是聞佛。學安居者,是學佛。」



蓋九旬安居者,是諸佛諸祖尚不違反之法也。所以,人天、釋王、梵王等,皆作比丘僧;設言一夏,亦可安居也。其當是見佛也。人眾、天眾、龍眾,設是一九旬,亦可成作比丘、比丘尼而安居。即是見佛也。投佛祖之會,九旬安居而來者,是見佛而來也。我等而今有幸,於露命未斷之前,或於天上,或於人間,既一夏安居,則是將佛祖之皮肉骨髓換卻自己之皮肉骨髓也。佛祖來現,令我等安居故,面面眾生修行安居,是安居修行眾生也。恁麽故,但謂安居為千佛萬祖也。何以故?安居是佛祖之皮肉骨髓,是心識體也,是頂顛眼睛也,是拳頭鼻孔也,是圓相佛性也,是拂子柱子也,是竹篦蒲團也。安居雖非作新,然亦非更用舊也。

蓋九旬安居,是諸佛諸祖尚不違反的法教。所以,人天、釋王、梵王等,皆作比丘僧;設言一夏,亦可安居。其當是見佛。人眾、天眾、龍眾,設是一九旬,亦可成作比丘、比丘尼而安居。即是見佛。投佛祖之會,九旬安居而來的,是見佛而來。我等而今有幸,於露命未斷之前,或於天上,或於人間,既一夏安居,則是將佛祖的皮肉骨髓換卻自己的皮肉骨髓。是佛祖來現,令我等安居,故面面眾生修行安居,是安居修行眾生。恁麽故,但說安居為千佛萬祖。何以故?安居是佛祖的皮肉骨髓,是心識體,是頂顛眼睛,是拳頭鼻孔,是圓相佛性,是拂子柱子,是竹篦蒲團。安居雖非作新,然是亦非更用舊。



世尊告圓覺菩薩及諸大眾、一切眾生言:“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蘭,心身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因緣故,不系徒眾。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

世尊告訴圓覺菩薩及諸大眾、一切眾生說:「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蘭,心身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因緣故,不系徒眾。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是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安居每至三月,必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共修安居也。當知優婆塞、優婆夷亦當安居也。此安居處,是大圓覺也。所以,鷲峰山、孤獨園,同是如來之大圓覺伽蘭也。十方如來及大菩薩,皆有安居三月之修行也。世尊之教,當聽受!

所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安居每至三月,必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共修安居。當知優婆塞、優婆夷亦當安居。此安居處,是大圓覺。所以,鷲峰山、孤獨園,同是如來的大圓覺伽蘭。十方如來及大菩薩,皆有安居三月的修行。世尊之教,當聽受!



世尊於一處,九旬安居,至自恣日,文殊倏來會。世尊問文殊:“今夏何處安居?” 文殊云:“今夏在三處安居。” 迦葉於是集眾白槌欲擯文殊。才舉犍槌,即見無量佛刹顯現,一一佛所有一一文殊,有一一迦葉,舉槌欲擯文殊。世尊如是告迦葉云:“汝今欲擯阿那個文殊?” 于時,迦葉茫然。

世尊於一處,九旬安居,至自恣日,文殊倏來會。世尊問文殊:「今夏何處安居?」 文殊說:「今夏在三處()安居。」 迦葉於是集眾白槌欲擯文殊。才舉犍槌,即見無量佛刹顯現,一一佛處所,有一一文殊,有一一迦葉,舉槌欲擯文殊。世尊如是告訴迦葉說:「汝今欲擯阿那個文殊?」 於時,迦葉茫然。



圓悟禪師拈古云:“鐘不擊不響,鼓不打不鳴。迦葉既把定要津,文殊乃十方坐斷。當時好一場佛事,可惜放過一著。待釋迦老子道欲擯阿那個文殊,便與擊一槌看,他作什麼合殺?”

圓悟禪師拈古說:「鐘不擊不響,鼓不打不鳴。迦葉既把定要津,文殊乃十方坐斷。當時好一場佛事,可惜放過一著。待釋迦老子道欲擯阿那個文殊,便與擊一槌看,他作什麼合殺?」(這裡『文殊』代表大乘,依於一元性的法相緣起;『迦葉』代表聲聞,依於二元性的分別相,指三界識心)(《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卷十九 『拈古』三十五)



圓悟禪師頌古云:“大象不遊兔徑,燕雀安知鴻鵠。據令宛若成風,破的渾如齧鏃。遍界是文殊。遍界是迦葉,相對各儼然。舉椎何處罰好一紮,金色頭陀曾落卻。”

圓悟禪師頌古說:「大象不遊兔徑,燕雀安知鴻鵠。據令宛若成風,破的渾如齧鏃(咬住對方射來的箭鏃)遍界是文殊(法相)。遍界是迦葉(識性),相對各儼然。舉椎何處罰好一紮,金色頭陀曾落卻。」(《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卷十九 『頌古』七十八)



是故,雖言世尊一處安居,文殊三處安居,然無不安居者。若不安居在,則非佛及菩薩。佛祖之兒孫,無有不安居者;欲安居,當知是佛祖之兒孫。行安居者,是佛祖之身心也,是佛祖之眼睛也,是佛祖之命根也。不欲安居者,非佛祖之兒孫,非佛祖也。而今泥木、素金、七寶之佛菩薩,皆當行安居三月之夏坐。此即住持佛法僧寶之故實也,是佛訓也。大凡佛祖屋裡人,定修坐夏安居三月!

所以,雖言世尊一處(脫離三界的一元境)安居,文殊三處安居,然無不是安居。若不安居在,則非佛及菩薩。佛祖的兒孫,無有不安居的;欲安居,當知是佛祖的兒孫。行安居,是佛祖的身心,是佛祖的眼睛,是佛祖的命根。不欲安居,是非佛祖的兒孫,非佛祖。而今泥木、素金、七寶的佛菩薩,皆當行安居三月的夏坐。此即是住持佛法僧寶的緣故,是佛訓。大凡佛祖屋裡人,定修坐夏安居三月!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