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 永平道元禪師
《禪苑清規》云:“三世諸佛,皆曰出家成道。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傳佛心印,盡是沙門。蓋以嚴淨毗尼,方能洪範三界。然則,參禪問道,戒律為先。既非離過防非,何以成佛作祖?”
《禪苑清規》說:「三世諸佛,皆說要出家成道。西天二十八祖,唐土六祖,傳佛心印,盡是沙門。蓋以嚴淨毗尼,方能洪範(統治大法)三界。然而,參禪問道,戒律為先。既非離過防非,何以成佛作祖?」
“受戒之法,應備三衣缽具,並新淨衣物。如無新衣,浣染令淨,入壇受戒,不得借衣缽,一心專注,慎勿異緣。佛像形儀,具佛戒律,得佛受用,此非小事,豈可輕心!若借衣缽,雖登壇受戒,並不得戒。若不曾受,一生為無戒之人;濫廁空門,虛受信施。初心入道,法律未諳,師匠不言,陷人於此。今茲苦口,敢望銘心。”
「受戒的法教,應備三衣缽具,並新淨衣物。如無新衣,浣染令淨,入壇受戒,不得借衣缽,一心專注,慎勿異緣。佛像形儀,具佛戒律,得佛受用,此非小事,豈可輕心!若借衣缽,雖登壇受戒,並不得戒。若不曾受,一生為無戒之人;濫廁空門,虛受信施。初心入道,法律未諳,師匠不言,陷人於此。今茲苦口,敢望銘心。」(《禪苑清規》卷一 受戒章)
當明知:諸佛諸祖之成道,當是出家受戒也;諸佛諸祖之命脈,但是出家受戒而已。尚未出家者,並非佛祖。所謂見佛見祖者,是出家受戒也。摩訶迦葉,隨順世尊,志求出家,冀度諸有。佛言:“善來比丘,鬢髮自落,袈裟著體。”
當明知:諸佛諸祖的成道,當是出家受戒;諸佛諸祖的命脈,但是出家受戒而已。尚未出家的,並非佛祖。所謂見佛見祖的,是出家受戒。摩訶迦葉,隨順世尊,志求出家,冀度諸有。佛說:「善來比丘,鬢髮自落,袈裟著體。」(《景德傳燈錄》卷一 迦葉章)
《大般若波羅蜜經》第三云:“佛世尊言:‘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維,我於何時,當捨國位,出家之日,即成無上正等菩提,還於是日,轉妙法輪,即令無量無數有情,遠塵離垢,生淨法眼,復令無量無數有情,永盡諸漏,心慧解脫。亦令無量無數有情,皆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
《大般若波羅蜜經》第三卷 初學分觀品說:「佛世尊說:『若菩薩摩訶薩,作是思維,我於何時,當捨國位,出家之日,即成無上正等菩提,還於是日,轉妙法輪,即令無量無數有情,遠塵離垢,生淨法眼,復令無量無數有情,永盡諸漏,心慧解脫。亦令無量無數有情,皆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是菩薩摩訶薩,欲成斯事,應學般若波羅蜜。』」
大凡無上菩提者,出家受戒時滿足也;若非出家之日,則不滿成。是故,拈來出家之日,現成無上菩提之日。拈來成無上菩提之日,是出家之日也。此出家之翻筋頭,是妙轉法輪也。此出家,即令無數有情無情得無上菩提而不退轉也。可知自利利他於此滿足,阿耨菩提,不退不轉,是出家受戒也。成無上菩提者,還令出家之日成菩提也。當知出家之日者,超越一異也。于出家之日中,修證三阿僧祗劫也。于出家之日中,住無邊劫海,轉妙法輪也。出家之日,非謂如食頃,非六十小劫;超越三際,脫落頂顛。出家之日,超越出家之日也。雖然如是,若蘿籠打破,出家之日則是出家之日也,成道之日,即成道之日也。
大凡無上菩提,是出家受戒時滿足;若非出家之日,則不滿成。所以,拈來出家之日,是現成無上菩提之日。拈來成無上菩提之日,是出家之日。此出家的翻筋頭,是妙轉法輪。此出家,即是令無數有情無情得無上菩提而不退轉。可知自利利他於此滿足,阿耨菩提,不退不轉,是出家受戒。成無上菩提,是還令出家之日成菩提。當知出家之日,是超越一異。於出家之日中,是修證三阿僧祗劫。於出家之日中,是住無邊劫海,轉妙法輪。出家之日,不是說如食頃,非六十小劫;是超越三際,脫落頂顛。出家之日,是超越出家之日。雖然如是,若蘿籠打破,出家之日則是出家之日,成道之日,即是成道之日。(這是佛道一元性的必然法則)
《大論》第十三曰:“佛在祗洹,有醉婆羅門,來至佛所,欲作比丘。佛敕諸比丘,與剃頭,著袈裟。醉醒驚怪見身,變異忽為比丘,即便走去。諸比丘問奉佛:‘何以聽此醉婆羅門而作比丘,而令歸去?’佛言:‘此婆羅門,無量劫中,無出家心。今因醉後,暫發微心,為此緣故,後出家。’如是種種因緣,出家破戒,猶勝在家持戒,以在家戒不為解脫。”
《大智度論》第十三說:「佛在祗洹,有醉婆羅門,來至佛所,欲作比丘。佛敕諸比丘,與剃頭,著袈裟。醉醒驚怪見身,變異忽為比丘,即便走去。諸比丘問奉佛:『何以聽此醉婆羅門而作比丘,而令歸去?』佛言:『此婆羅門,無量劫中,無出家心。今因醉後,暫發微心,為此緣故,後出家。』如是種種因緣,出家破戒,猶勝在家持戒,以在家戒不為解脫。」(《止觀弘決》卷二)
明知佛教之宗旨者,佛化唯出家是其根本也;尚未出家者,即非佛法。如來在世,諸外道既自捨邪道,皈依佛法時,必先乞出家也。世尊或自授曰:“善來比丘。”或敕諸比丘,剃頭鬚髮,令出家受戒;出家受戒之法,皆忽令具足也。
明知佛教的意義,佛化唯出家是其根本;尚未出家者,即非佛法。如來在世,諸外道既自捨邪道,皈依佛法時,是必先乞求出家。世尊或自授說:「善來比丘。」或敕諸比丘,剃頭鬚髮,令出家受戒;出家受戒之法,是皆忽令具足。
可知佛化已令身心蒙被時,則頭髮自落,袈裟覆體也。若諸佛尚未聽許,則不得鬚髮剃除,不得袈裟覆體,佛戒不被受得也。是故,出家受戒,是諸佛如來之親受記也。釋迦牟尼佛言:“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小出家,得阿耨多羅菩提。然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可知佛化已令身心蒙被時,則是頭髮自落,袈裟覆體。若諸佛尚未聽許,則不得鬚髮剃除,不得袈裟覆體,是佛戒不被受得。所以,出家受戒,是諸佛如來的親授記。釋迦牟尼佛說:「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小出家,得阿耨多羅菩提。然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法華經》壽量品)
所以,久遠實成者,是“我小出家”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我小出家”也。拈舉“我小出家”,則“德薄垢重”之樂小法之眾生,並(與)我小出家也。見聞參學“我小出家”之說法,於此,則見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救度樂小法之眾生時,“為是人說,我小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雖然如是,然畢竟要問:出家功德,其當幾許?可向他云:頂顛許也。
所以,久遠實成的,是『我小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我小出家』。拈舉『我小出家』,則樂著小法的『德薄垢重』的眾生,是跟我小出家。見聞參學『我小出家』的說法,於此,則是見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救度樂小法的眾生時,『為是人說,我小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然如是,然畢竟要問:出家功德,其當幾許?可向他說:是頂顛許。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