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109) 道心


《道心》   永平道元禪師



若求佛道,當以道心為先。道心之相,知者稀矣!當向已知之人求問。 世人雖有道心,然實有無道心之人。實有道心而有不為人知之人。如此,故難知是有是無。大凡愚惡之人之言不可信,不得聞。又,不得以自心為先,當以佛所說之法為先。善能具足道心,晝夜常掛其心,祈願此世當有真實菩薩。

若求佛道,當以『道心』(這裡指行履俱有佛法的一元性)為先。『道心』的相貌,知道的稀少矣!當向已知的人求問。 世人雖有道心(一元性的特質是緣起法的本俱),然實有無道心的人(念念落入第二頭的凡夫)。實有道心而有不為人知的人(勤修禪定的修證者)。如此,故難知是有是無。大凡愚惡的人的言說不可信,不得聞。又,不得以自心為先,當以佛所說的法教為先。善能具足道心,晝夜常掛其心,祈願此世當有真實菩薩。(最後這一篇是道元禪師對生命緣滅轉生時的法教,是值得所有人深究參學的)



世之在末,有真實之道心者,大方不有。然則,且當傾心無常,不忘世空,不忘人命危堅。須不思吾知世空。互勉重法,當輕吾身我命。為法則不惜身命。

世界在末法時期,有真實的道心者,十方不有。然而,且當心傾向無常,不忘世間空相(指非實有),不忘人命危堅。須不思吾知世間空相(即不要落入能所的二元性)。互相勉勵,崇重法教,當輕吾身我命。為法則不惜身命。



次當深敬佛法僧三寶。還生更身,亦得發願供養,恭敬三寶。睡時醒時,當讚歎三寶功德。譬如捨生,下世未生間,謂之中有。其命為七日,其間,亦得聲不停息,思念讚歎三寶。過七日,中有而死,受中有之身,復有七日。設久,然亦不過七七日。是時,見聞何事皆無障,如天眼。如此之時,當誠心唱念三寶: 南無皈依佛,南無皈依法,南無皈依僧。  不忘唱念,無間唱念。

次當深敬佛法僧三寶。還生更身,亦得發願供養,恭敬三寶。睡時醒時,當讚歎三寶功德。譬如捨生,下世未生間,稱為『中有』。其命為七日,其間,亦得讚歎聲不停息,思念讚歎三寶。過七日,中有而死,受中有之身,復有七日。設久,然亦不過七七日。是時,見聞何事皆無障,如天眼。如此之時,當誠心唱念三寶: 南無皈依佛,南無皈依法,南無皈依僧。  不忘唱念,無間唱念。



中有既然過,將近父母邊時,當善能照顧,正智托胎。處胎藏中,亦當唱念三寶。降生時,亦當唱念,不得怠慢。當願亙六根而供養、唱念、皈依三寶。

中有既然過,將近父母邊時,當善能照顧,正智托胎。處胎藏中,亦當唱念三寶。降生時,亦當唱念,不得怠慢。當願亙六根而供養、唱念、皈依三寶。



又,此生終時,二眼當忽暗。彼時,知生已終,當勤勉唱念南無皈依佛。是時,十方諸佛垂憫,縱有隨緣墮惡趣,亦可轉生天上,或生佛前而拜佛,聞佛說法。

又,此生終時,二眼當忽暗。彼時,知生已終,當勤勉唱念南無皈依佛。是時,十方諸佛垂憫,縱有隨緣墮惡趣,亦可轉生天上,或生佛前而拜佛,聞佛說法。



眼前暗來之後,則不斷勤勉唱念皈依,至中有,至後生,不得懈怠。當如此究盡生生世世而唱念之。至佛果菩提,亦不得懈怠。此是諸佛菩薩之所行道也。亦謂之甚深悟法,亦云之佛道之身具足也。當願不得更有別之雜思雜念。

眼前暗來之後,則不斷勤勉唱念皈依,至中有,至後生,不得懈怠。當如此究盡生生世世而唱念。至佛果菩提,亦不得懈怠。此是諸佛菩薩的所行道。亦稱為甚深悟法,亦是稱為佛道之身具足當願不得更有別的雜思雜念



又,一生之中,當營造佛。造佛須有三種供養。謂三種者,即草座、石密漿、燃燈也。當供養此等。 又,一生之中,當造《法華經》。當亦書亦摺寫,亦護持。常頂戴、禮拜,供養花香、明燈、飲食,亦當獻上衣服。常清淨頭頂,頂戴受持。

又,一生當中,當營造佛。造佛須有三種供養。所謂三種,即是草座、石密漿、燃燈。當供養此等。 又,一生當中,當造《法華經》。當亦書亦摺寫,亦護持。常頂戴、禮拜,供養花香、明燈、飲食,亦當獻上衣服。常清淨頭頂,頂戴受持。



又,須常搭袈裟坐禪。袈裟者,當有三生得道之先賢。既是三世諸佛之衣。功德不可量計。坐禪非三界之法,是佛祖之法也。

又,須常搭袈裟坐禪。袈裟,當是有三生得道的先賢(即依授記而得法)。既是三世諸佛的法衣。功德不可量計。坐禪是非三界的法,是佛祖的法。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108) 生死


《生死》   永平道元禪師



生死之中有佛,則無生死。又云:生死之中無佛,則不迷生死。 此是夾山、定山二禪師之語也。既是得道人之語,定不虛設。 欲離生死之人,當明此旨。若人於生死之外求佛,則如北轅向越,南面看北斗。愈聚生死之因,更失解脫之道。但解生死即涅槃,無生死可厭,無涅槃可願。是時始有脫離生死之分。

『生死之中有佛(指能緣起萬法是因有佛性覺識),則無生死。又說:生死之中無佛(指有情業識非佛),則不迷生死。』 此是夾山、定山二禪師的法語。(《聯燈會要》卷四 大梅法常章) 既是得道人的法語,必定不虛設。 欲離生死的人,當明此旨(即眾生的有情業識是虛妄不實的)。若人於生死之外求佛(指有真實的有情識性),則如北轅向越,南面看北斗。是愈聚生死的因,是更失解脫的道。但解生死即涅槃,無生死可厭棄,無涅槃可欣願。此時始才有脫離生死的分。



以為由生至死者,是錯也。生是一時之位,既有先有後。所以,佛法之中,生即謂不生。滅亦是一時之位,亦有先有後。由此,滅即云不滅。謂生時,生外無物;謂滅時,滅外無物。是故,生來但生,滅來使向滅。無厭無願。

以為人是由生至死,這是錯的。生是一時的位,既有先的生法,又有後的生法。所以,佛法之中,生即說是不生。滅亦是一時的法位,亦有先的滅法,又有後的滅法。由此,滅即說是不滅(識性是依真如法位緣起時,故有生的法位,亦有滅的法位。而這是緣法住法位的真如法而有,但識性無生滅。)。稱生時,生外無物;稱滅時,滅外無物(即只是緣起法相的變化,無實法)。所以,生來但生,滅來使向滅。無厭棄無欣願。



此生死者,即佛之禦命也。若厭棄之,則喪佛之禦命也。滯留于此而著於生死,亦是喪佛之禦命也,執著于佛祖也。無厭無慕,是時始在佛心。但不可以心量,不可用語道。但將吾身吾心放忘,拋向佛家,由佛行之,從其而行時,不著力,不費心,離生死而成佛。誰人可著心哉?

此生死,即是佛的禦駕正命(即是識性緣真如法恁麼起萬法的功德)。若厭棄覺識,則喪失識性的緣起法功德。滯留於此(即落入三界眾生業識)而著於生死,亦是喪失佛(真如覺性)的禦駕正命,是執著於佛祖(即有情業識)。無厭棄無欣慕(不落入能所二元性),是時始在佛心(即佛性與識性的一如)。但這是語言道斷,心行滅處。但將吾身吾心放忘,拋向佛家,由佛行之(即以一元性心法一如的行履),從其而行時,不著力,不費心,離生死而成佛。誰人可著心呢?


成佛有最易之道。莫作諸惡,無有執著生死之心,為一切眾生甚深哀憫,敬上憐下,不厭萬事,不有所盼,心無所思,亦無憂慮,是名為佛,莫更向外求。

成佛有最容易的道路。莫作諸惡,無有執著生死的心,為一切眾生甚深哀憫,敬上憐下,不厭萬事,不有所盼,心無所思,亦無憂慮,是名為佛,莫更向外求。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