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統一物理學》 (八)(一) 物質能量的體用~~~陰陽與五行說的起源

 

5.5 它是萬物之原初因,並賦萬物以特質(譬如火之熱性、水之涼性等)。它也當助萬物趨於成熟。唯有它掌管著整個世界。此世有三德:薩埵、羅闍和答摩。這些德性中,無論何者都具備特有的品質,這些品質亦源自於它。(《白騾氏奧義書》() 5.5)

 

從奧義書的內容可以知道印度文化的本質是在探討存在的本體,並運用這種智慧來指導人應該以何種方式生活。但因追求神秘的靈性生活為主要,「棄世」成為崇高行為的主軸,使得印度社會的發展與同屬東方古老文化的中國大異其趣。《周易.繫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是中國古籍記載文化的源頭~河圖洛書。對於陰陽五行的源起,中國古書上有各種不同的記述。《易傳》以伏羲氏為中國文化的創始者,其畫卦也與觀天象有關。《史記.曆書》:「神農以前尚矣,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于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此中的『消息』,即是陰陽。所以傳說與紀載皆以陰陽或五行起源於中國文化創始之初,且與天文觀測的應用有關。中華民族的文化,側重存在的天人合一與本體的用,重視人與人、人與環境等的關係,發展出獨特的社會制度、人文教育、中醫理論與醫療、易經與風水等複雜的文明體系。

由古文獻知道,陰陽或五行起源於上古文化創始之初,是為了生活實用且與天文觀測有關,至遲在戰國中期已有《陰陽說》的有系統性論述(《左傳集解.後序》)。水、火、木、金、土五行,首見於《洪範五行傳》這本戰國時期作品,但在《國語》、《左傳》所記春秋時期之事中,則已可見到成熟的五行思想,而且五材、五祀、五味、五色、五聲、五官等均已具備。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般認為是由先賢體認到存在本體的運作規則,如伏羲氏依存在本體的太極陰陽運行,畫出先天八卦圖;而周文王再依四時天象的應用,演繹出後天八卦圖與六十四卦象。但這些年由於中國天文考古學的發展,對於『河圖』、『洛書』、『太極圖』、『八卦方位圖』等各種傳統紀載有不同的見解,且都有很多出土的文物可作佐證。本章節的論述就依《統一物理學》的空間單元理論為起點,再以『太極圖』、『洛書』推論陰陽與五行說的建立。

《統一物理學》作著於第一版的第十六章中,嘗試用空間單元理論所發現的質子能量體系,來說明河圖、洛書與易經,如易經中的基本哲學觀點:「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圖一)。根據考古文獻真正的『河圖』就是有著陰陽魚的『太極圖』,而朱熹所說的河圖其實只是體現生成數體系五位圖,而『洛書』則是體現天地數體系九宮圖。「太極」究竟是甚麼?原來古人以它來稱日夜、明暗變化的「天體宇宙」,如古彝文文獻將「太極」寫作「宇宙」的事實。天文考古證據認為,『太極圖』的本義實際是在一個象徵天蓋明暗變化的圓圖上繪出了蒼龍星象。由於龍星東升西落,回天運轉,於是人們將其描繪成卷曲的形狀。『太極圖』又稱為『河圖』,此中的「河」可考慮為天上的銀河。從實際天象來看,古人認為天上的河漢起於東方的箕宿與尾宿之間,蒼龍七宿龍體正像從銀河躍出,這與「龍馬出河」的傳說「龍出圖,龜出書」很貼切。古人以白日的顏色是白色,暗夜的顏色是黑色。且從古彝族的文物『太極圖』以白色為龍,天蓋的圓圖為黑色,即是以白色為陽,黑色為陰。從文獻看來這個有龍眼與黑白回互的『太極圖』,是從不對稱龍星運轉的『龍圖』演化成對稱日夜運轉的『太極圖』,而這種演化可能在中華文化創始之初就已並行發展。(《中國天文考古學》,第八章486-532)

 



(圖一) 《統一物理學》,第16245

 

《統一物理學》的理論是由太空中存在波長7.35公分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相當於2.725K的黑體輻射譜),推導出宇宙所有的空間與物質都是由空間基本單元構成。空間基本單元作為空間存在的物質,具有可以在能量激發下產生波動(光波),以及可以光速傳播波動能量的真實屬性,所以光子也就是空間基本單元波動的表現。屬於電磁波的光,其傳播波動是種罕見的形式,是在3個維度矢量方向上同時產生交互變化量(電場-磁場)的傳播,所以電磁波是封閉的6維空間能量運動軌跡向3維大尺度空間傳播的體現。因此可以知道,受激發的空間基本單元的能量運動是10維度的結構體。質子內部高能電子於6維空間中運動,同時引發了3個垂直於電子運動平面的磁矩矢量的形成,這就形成了大尺度的3維。而時間的維度是與所有9個維度一起發展的對應於不同能量空間維度的伸縮性也就對應著時間維度,即是相當於能量的~。任何獨立系統(包括我們的宇宙)的熵只會增加,或維持不變(即能量運動在封閉空間中),這樣時間就有了方向性。當空間單元內能量極大時候,能量會被空間彎曲而壓縮,被壓縮在封閉空間領域內能量的熵值變小,時間變緩慢。單一空間基本單元受激後,可構成的最初級穩定體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粒子~~『電子能量態』空間單元。所以形成『電子能量體』的空間基本單元半徑,接近或等同於經典電子半徑(2.81794 x 10-15m)。『電子能量體』 (λeEe= hC)是由638327600(=(2π/α)3)個電子能量態的空間基本單元構成,且是一個由6維的封閉空間結合的空間集合體。若空間基本單元受激能量再增加,所形成的另一常見的穩定粒子是質子。『質子能量體(λpEp= hC),也是由638327600 (=400x1595819)個處於『質子能量態』的空間單元構成。可以看出質子能量體是由400E1595819組成,而這個E1595819就是直接參與了構成宇宙所有物質的最基本空間單元的『素數集合體』~~夸克。從撞擊實驗文獻來看,電子與質子除能量不同外,內部構造應該是相同的,否則也就不可能使用高能電子對撞出的粒子與質子內部的能量構成相同。而這一切都源於所有粒子的內部構成,其實就是由空間單元構成的根本原因。質子內部10維空間的400個夸克(E1595819)能量體系是以能量級數序列運行(400E1595819= 80x5 E1595819= 80Σ(Ep/34n)),而且都有面向3維大尺度空間的任意方向上的132+5=137 (E1595819)量子數。這每個維度132個夸克(有正-66與反-66個夸克數量)5個夸克組成的一組能量體系,就構成了質子內部二極性能量運動對應外部3維大尺度空間的每一維度的能量輻射關係。進而在這種10維空間屬性上,就決定了由10維空間構成的任意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也必定有137的量子數參與,而這137量子數就是大家熟悉的原子的精細結構常數(倒數) 1/α(=137.036)。簡而言之,任意一個空間單元集合體、電子、質子等粒子內部都應該有137的由空間自身屬性決定的量子數,而由137引申的精細結構常數成為宇宙萬物的構成常數也就不可避免了(《統一物理學》,第9154)

空間基本單元理論認為:宇宙所有的空間與物質粒子,就是電子本身,也都是由上-(或左-)旋兩股自旋極性(-)能量構成。所以基本粒子本身如質子、電子,就可以看成是陰陽魚所構成的『太極圖(《統一物理學》,第5 60)。由於電子是質子的能量產物,質子內部二極屬性的能量所構成的能量體系,就直接導致了圍繞質子運動的外圍電子運動和能量的二極屬性。而這種屬性也就直接導致了兩個原子結合成分子,以及高級分子和複雜分子的產生,更進一步導致了DNA和生命的形成。質子與中子通過共享夸克(E1595819)結合成簡單原子核,而不同質量的複雜原子核就形成各種性質不同的元素。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簡單數目的比例相結合,形成化合物。核子之間通過共享夸克結合,就是具有10維空間屬性的空間基本單元的封閉子空間之間的結合。核子這種通過夸克(E1595819)共享結合,使得每個核子(質子、中子)都可以保持擁有638327600 (=(2π/α)3)個空間基本單元數量,而這一數量似乎是在宇宙空間中能夠達到長期穩定狀態的粒子的必要條件。因此可以知道所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只不過是更多的夸克(E1595819)通過多種共享形式結合在一起的結合體而已。形成元素時原子核內核子之間的聯接,也是眾多封閉的6維子空間之間的空間對接。因為核內6維封閉空間能量是封閉的,故是各種元素原子穩定的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必要條件。但核外空間是開放的,所以能量是以輻射波動表現傳至遠方。空間基本單元理論就發現,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原子空間能量特異性系數O,以及原子核能量特異性系數Ω(《統一物理學》,第797)。元素的O值越接近1,就同引力的效應越強烈,這是因為該元素的原子與夸克能量有強的共鳴或協調性,如氫、氧、碳等,這些也是有機物的主要構成元素。核能量特異性系數Ω的含意代表核能量,Ω值越大元素的原子其核反應就越強烈。

從空間基本單元理論來看,空間能量在集合成不同元素時,就開始展現出物質的不同個性與脾氣。從理論的推導知道質子外圍的電子是質子能量的產物,也就是氫原子內的能量二極性運轉是由質子決定,而氫原子核外的軌道上電子二極性能量也是核內質子能量輻射波動所形成的。從多核子(質子與中子)元素來看,只是更多能量共享夸克的強作用力結合,有多層軌道不同能量的電子雲圍繞運轉。但強作用力的力程只限於核內空間,也就是只有10-15m的力程。核內質子與中子通過共享夸克結合,是兩個二極性能量的交互整合而成,即是1維性電相互作用的『強作用力』,是核子角能量密度的疊加 (《統一物理學》,第12173頁,第14204)。由於粒子的運動(包括波動)被物理量稱為「角動量」,是動量(mv)乘上距離物理量(波長λ、轉動半徑r)。因粒子的運動包括了能量和角度(即運動是一種類似圓周的往返式空間運動)概念,所以作者創造性的稱hC為「角能量」,角能量其實就是一種彎曲球面形態的能量傳播方式。從空間單元理論看,角能量是空間基本單元屬性,當一個粒子內部其完成了一個完整的角能量hc波動循環週期時,在外部空間就形成1/α個空間角能量αhc,而這個1/α個空間角能量αhc又同時耦合形成一個內部的角能量hc。當然這樣的循環耦合需要在穩定粒子之間(如質子—中子、質子—電子),透過空間基本單元的光速能量傳遞。對單一核子(質子或中子)的核內角能量都是hC,而核子外部的空間角能量都是hCα,故n個核子的多核體系的空間角能量是nhCα(《統一物理學》,第14208)。任何電能量體系的空間角能量都是hCα。所謂的角能量密度(J),就是角能量在以粒子核心為中心、半徑為R的球空間等距離球面積上的強度分布,即J= hC /4πR2。空間基本單元理論認為,物質間通過空間的相互作用力是由各自角能量密度或空間角能量密度之和,如F=J+J =hC /2πR2

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相等,其根本原因在於每種物質元素原子的每個核子(質子或中子)核內角能量都是hC,而核外空間角能量都是hCα,這說明了角能量、角能量密度是主宰宇宙萬物的物理學法則(《統一物理學》,第14 212)。從空間基本單元理論來看,所有形式的作用力都源於核力~強力。這是因為所有原子中的第一軌道半徑及其電子運動速度均等效於在距離核子核心(200)2λp 尺度下的運動速度υH1這一特點成為所有形式的力可以形成統一的形式并均源於核力的理論基礎(《統一物理學》,第13191)。關於單一對核子(質子-中子),核內部第一級強作用力是Fp-p =hC /2πR2,核外部第二級電作用力是Fe-e =hυH1/2πR2,核外部第三級磁作用力是Fie-ie =(hυH1/2πR2)x(υ1xυ2/C2),核外部第四級萬有引力是Fn-n =(hυH1/2πR2)x2x(m0/mn)3,其中υH1=Cα。原子體系中的角能量在空間疊加後,由正極性的角能量與負極性的角能量形成無極性空間單元的角能量,也就是可看成在空間的一點上,同時具有正極性角能量和負極性角能量,似乎就是物理上常說的張量空間曲率。而這種能量的疊加在核內是角能量密度之和,是形成了強作用力;若是在核外的是空間角能量密度之和,也就從有極性的空間角能量形成的電磁力,轉變成無極性的空間角能量形成的萬有引力。而這種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力疊加,也改變了參與作用的作用粒子(如光子)的自旋。現代物理學發現:傳遞電磁作用的「光子」自旋數為1,傳遞萬有引力作用的「引力子」自旋數為2,在核內夸克間傳遞強作用力的「膠子」自旋數為1,傳遞弱相互作用的「中間波色子」自旋數為1。而這些自旋數是如何推倒出來的?遺憾的是,目前現代物理學還無法回答這一問題!而從空間基本單元理論的相互作用力疊加知道,這些自旋數是可以推導的,是來源於參與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夸克、電子、質子等基本粒子的自旋數都是1/2(《統一物理學》,第15227),而這量子物理學中粒子自旋數的現象可能也是易經理論的基礎

目前流傳的洛書是朱熹列在《周易本義》卷首的兩張圖~四方五位圖」的『河圖』與「八方九宮圖」的『洛書』(圖二)。按照朱熹的理解,「四方五位圖」之數為十,「八方九宮圖」之數為九。他的這種說法部分來源於漢唐人的思想,依孔穎達的《禮記正義》:「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併,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併,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併,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併也。」於是河圖可以畫成以五、十居於中央的「四方五位圖」。洛書的「八方九宮圖」,其實就是秦漢間流行的九宮,根據《大戴禮記.明堂》所記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九個數字,從右至左,自上而下三三排列而成,於是可以畫成以五居中位的「八方九宮圖」(圖三)。所以「四方五位圖」、「八方九宮圖」其實只體現了兩個不同的布數過程,顯然只能看做是『洛書』圖像的不同變體。不論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物,都顯示九宮本是以數字面目出現的。天數與地數實際代表奇偶,用易理去衡量,奇偶也就是陰陽商周數字卦成為易卦的濫觴,似乎正體現這一思想。從《禮記正義》看到古人對數字的神祕理解並不僅僅限於區分奇偶的不同,事實還有另一套生成數體系與之並存。古人以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生數為基本數,分別相加中央五,即可得五個成數。在《中國天文考古學》書中指出「五位圖」、「九宮圖」與史前文化中常見的特殊八角圖形有關。而八角、八風、八方與八卦的關係,就是天文學上的分至啟閉八節。孔穎達的《禮記正義》:「八風,八方之風也。律謂十二月之律也。樂音象八風,其樂得其度,故八風十二月律應八節而至。」從文獻顯示自古以降,八節應八風,合八律,定八方,配八卦建成系統。

 



 (圖二) 朱熹列在《周易本義》卷首的圖  



  (圖三) 洛書的「八方九宮圖」

      從『太極圖』的先天八卦來看(圖四、五)1維性的核內強作用力是第一次的卦變,且這卦變是原子核內質子與中子兩個極性能量透過夸克共享的結合,是28位置的共享,是21陰與21陽的結合共享(圖六)。具有多核子原子的元素,其核內也只是經由更多的夸克共享,結合重組成更高的二極性能量。這種重組後的核內六維封閉空間屬性二極性能量,再透過電磁輻射波動形成三維空間的核外圍電子雲極性能量。當兩個原子接近時,會透過外圍的軌道電子共享,形成穩定的元素態或分子,如氫分子H2。而這種原子外圍的軌道電子共享,是產生原子核外2維性的電磁相互作用力,是原子外空間角能量密度的疊加。這個『電磁作用力』就造成了第二次的卦變,是外圍電子雲輻射能量波動時的翻轉,是8-1-64-9-2的轉位成洛書的「八方九宮圖」(圖七)。這種卦變是由原子核內極性能量向原子核外輻射形成電磁波的。因電磁力是長程作用力,所以輻射可影響至無窮遠處,也是轉變成萬有引力的來源。所以元素原子的電磁力以及其延伸於宇宙空間的3維作用力(萬有引力),就表現出元素、分子、物質的特性,這是陰陽五行的起點。當元素的分子能量以萬有引力與其他物質分子、環境能量作用時,其能量的「八方九宮圖」布數會以能量的旋轉成「生成數五位圖」布數(圖八),再經物質間的萬有引力結合作用,能量結合旋轉後就形成「後天八卦圖」的布數(圖九)。所以看來核內角能量的展現(強力、電磁力)就是先天卦象~~決定了元素的性質,而原子核外空間角能量的展現(電磁力、萬有引力)就是後天卦象~~決定了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太極圖』從本體的先天卦位轉變成起用的後天卦位,是經過核內1維的強作用力與核外2維的電磁作用力產生卦變,之後延伸於宇宙空間成3維萬有引力後與其他物質能量交互作用,再以後天卦位的布數起用。由於宇宙物質元素都是以原子/分子為基本單元構成的,所以萬有引力從根本上來講是原子/分子集團之間的長程相互作用力。從空間單元的理論也可以知道古人對數字的神祕理解,『洛書』的「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形成「八方九宮圖」中的數字,應該都代表著一組複雜的能量波動方程



   

 (圖四、五)先天八卦圖及布數

 

夸克共享  


(圖六) 核內的1維性強作用力是第一次的卦變,在原子核內質子(自旋數為1/2)與中子(自旋數為1/2)兩個極性能量透過夸克共享的結合,是28位置的共享,是21陰與21陽的結合共享,是核內夸克間傳遞強作用力「膠子」(自旋數為1=1/2+1/2)的表示。


(圖七) 核外2維性的『電磁作用力』就是造成了第二次的卦變,是外圍輻射能量電子雲波動時的翻轉,是8-1-64-9-2的轉位成洛書的「八方九宮圖」

翻轉 


 

旋轉
 

  扭轉  


     (圖八)洛書的「八方九宮圖」布數會以能量的旋轉成「生成數五位圖」布數

 +

 
 ==>

 
 +

 
 ==> 共享

 

 

 ==> 旋轉

 
 +


 扭轉==> 結合

 

 


 形成後天八卦  

(圖九) 物質間的萬有引力結合作用,是2個「生成數五位圖」布數能量結合,經能量的翻轉、旋轉、扭轉後就形成2個共享的「後天八卦圖」布數。是有極性的空間角能量形成的電磁力,轉變成無極性的空間角能量形成的萬有引力,此傳遞萬有引力作用的「引力子」自旋數為2(2=1+1)

 

西方人參考周易太極圖這個古老而神秘的理論,不僅創立了微積分、二進位制乃至現代的計算機技術。周易八卦圖自古就是被認為是推演宇宙萬物的運作法則的理論,其基本哲學觀點:「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吉凶。」從統一物理學理論觀點來看:

1.」就是宇宙運作本體~~空間基本單元的運作法則。

2.易有太極」,是說宇宙中存在的空間基本單元,會因能量的運動形成638327600(=(2π/α)3)個空間基本單元集合而成穩定的粒子~~太極(即有二極性能量的質子),因為電子、中子的極性能量也是由質子產生的。

3.始生兩儀」,是說這種太極粒子的起始運作,是有動-靜間的變化,且依左-右或上-下旋兩種相反的運動模式,並形成了粒子-反粒子的能量形態。當兩個太極粒子相結合時,能量的運動模式會出現左-右或上-下旋的2種運動模式,而這正是原子核內基本粒子的運動模式。但因這種強作用力的自旋數是粒子1/2+1/2=1,如質子與中子透過夸克共享的強作用力形成元素的原子核,這仍是左-右或上-下旋的2種運動模式。因為核外電子是核內質子能量的產物,核子與外圍電子雲的電磁作用力的自旋數也是1,元素的原子態仍是左-右或上-下旋的2種運動模式。

4.兩儀生四象」,是指在小尺度的3維空間中,當元素的原子態結合成分子時,其能量的運動模式會出現左-右與上-下旋的4種運動模式,其自旋數就是由有極性的電磁作用力轉變成無極性的萬有引力的1+1=2,如氫分子H2

5.四象生八卦」,是指當分子物質間的相互作用依空間角能量形成的萬有引力疊加,這是由小尺度延伸到大尺度的3維空間的能量疊加,也就出現了八個方位~~二繩』與『四維』。『二繩』,是指兩條相交的直線,構成東、南、西、北四方。『四維』,是兩條互交並疊合於『二繩』之上,構成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方。

6.八卦演吉凶」,這樣由陰陽五行演繹出周易的八卦理論,是由各種元素分子相互作用(電磁力、引力)構成宇宙萬物相互作用及運動,如日月星辰運轉、雷電風火、山河大地等,所以「吉凶」是宇宙中的各種物理現象。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所構成。而這五種物類之間的相生相剋,造成物質之間的變化規律,所以被廣泛應用於各種事物,如地理中的方位(東南西北中),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等。

     在巨觀的世界中,自從牛頓發現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人們可以根據萬有引力的公式計算太陽系乃至宇宙各處星系中的星體運轉軌道的參數,如軌道半徑,軌道週期等。而在微觀的世界裡,玻爾也提出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軌道週期規律,如軌道半徑(即著名的玻爾半徑),並給出了電子在受到激發後的各種軌道半徑公式。空間基本單元理論以物質主體的角能量為物理學規律的統一理論中,將核內強力所延伸的電磁力,萬有引力等所有形式的力歸於空間角能量主導的相互作用關係中。而從理論的推導知道質子外圍的電子是質子能量的產物,電子只能在特定的軌道運行。而這物理的規律也說明,圍繞著太陽系的各種衛星(如地球、火星)以及圍繞地球運動的衛星,如月球等,它們的軌道同原子中的電子圍繞原子核的軌道運轉是同一回事。在元素的原子或組成分子後,原子核外的電子會因為軌道電子的共享,而有結合能的釋放,但被共享的電子仍是在軌道上運行。這說明宇宙中所有存在的物質,都是依著一定生成它的能量軌道運轉,即存在的物質如果不受其他外力影響,會依著一定的命運運轉,大如宇宙星系,小如細菌、人類等應該也是如此(這也是佛法所說的,法是依著因緣時節而「法住法位」的道理)。就像元素的原子或組成分子後的共享軌道電子,宇宙中的物質(如人類)也會因外力的影響而轉換跑道,但仍是依著一定的軌道運行。

    而這正是紫微斗數理論的根源,存在的生命會因靠近不同能量的星座而有命運的改變,但這其實仍在一定的軌道中運轉,只是繞行的星座能量不同,供應的能量不同而展現「吉凶」差異而已。有趣的是,人類的大腦估計已經包含500-1000億個(1011神經元,其中約100億個(1010)是皮質錐體細胞。這些細胞信號傳遞到對方通過多達1015突觸連接。而宇宙的星系由2012年的哈伯極深空(XDF)觀點:每個光點都是一個星系,其中一些有132億年的歷史;估計可觀測宇宙包含10151016個星系。若由現今量子世界的多重宇宙(quantum multiverse)理論來看:依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可知,一個人「存在」的軌跡是由其存在能量的初始條件所牽涉的多重宇宙機率,及當下的物理常數與定理,來決定其「存在」的塌陷方向為主因;隨著時間的流逝與可能的介入因子參與,而展現其「存在」相繼塌陷的足跡,就像夜間劃過的一顆流星。重要的是所有「存在」的過程,都是由所有當下宇宙能量的參與。

 

 

參考資料:

1. 《統一物理學》姜放著,第十六章。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月第1刷。ISBN 978-7-5047-4422-7

2. 《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3. 《中國天文考古學》 馮時著,第八章 天數發微。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11月第1刷。ISBN 978-7-5004-5919-4

4. 《師恩本周易集注附圖冊》 明◎ 來知德著,養正堂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171月。ISBN 978-957-9191-39-8 .

5.《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阿城著。中華書局,20175月第3刷。ISBN 9787-7-101-10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