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108) 生死


《生死》   永平道元禪師



生死之中有佛,則無生死。又云:生死之中無佛,則不迷生死。 此是夾山、定山二禪師之語也。既是得道人之語,定不虛設。 欲離生死之人,當明此旨。若人於生死之外求佛,則如北轅向越,南面看北斗。愈聚生死之因,更失解脫之道。但解生死即涅槃,無生死可厭,無涅槃可願。是時始有脫離生死之分。

『生死之中有佛(指能緣起萬法是因有佛性覺識),則無生死。又說:生死之中無佛(指有情業識非佛),則不迷生死。』 此是夾山、定山二禪師的法語。(《聯燈會要》卷四 大梅法常章) 既是得道人的法語,必定不虛設。 欲離生死的人,當明此旨(即眾生的有情業識是虛妄不實的)。若人於生死之外求佛(指有真實的有情識性),則如北轅向越,南面看北斗。是愈聚生死的因,是更失解脫的道。但解生死即涅槃,無生死可厭棄,無涅槃可欣願。此時始才有脫離生死的分。



以為由生至死者,是錯也。生是一時之位,既有先有後。所以,佛法之中,生即謂不生。滅亦是一時之位,亦有先有後。由此,滅即云不滅。謂生時,生外無物;謂滅時,滅外無物。是故,生來但生,滅來使向滅。無厭無願。

以為人是由生至死,這是錯的。生是一時的位,既有先的生法,又有後的生法。所以,佛法之中,生即說是不生。滅亦是一時的法位,亦有先的滅法,又有後的滅法。由此,滅即說是不滅(識性是依真如法位緣起時,故有生的法位,亦有滅的法位。而這是緣法住法位的真如法而有,但識性無生滅。)。稱生時,生外無物;稱滅時,滅外無物(即只是緣起法相的變化,無實法)。所以,生來但生,滅來使向滅。無厭棄無欣願。



此生死者,即佛之禦命也。若厭棄之,則喪佛之禦命也。滯留于此而著於生死,亦是喪佛之禦命也,執著于佛祖也。無厭無慕,是時始在佛心。但不可以心量,不可用語道。但將吾身吾心放忘,拋向佛家,由佛行之,從其而行時,不著力,不費心,離生死而成佛。誰人可著心哉?

此生死,即是佛的禦駕正命(即是識性緣真如法恁麼起萬法的功德)。若厭棄覺識,則喪失識性的緣起法功德。滯留於此(即落入三界眾生業識)而著於生死,亦是喪失佛(真如覺性)的禦駕正命,是執著於佛祖(即有情業識)。無厭棄無欣慕(不落入能所二元性),是時始在佛心(即佛性與識性的一如)。但這是語言道斷,心行滅處。但將吾身吾心放忘,拋向佛家,由佛行之(即以一元性心法一如的行履),從其而行時,不著力,不費心,離生死而成佛。誰人可著心呢?


成佛有最易之道。莫作諸惡,無有執著生死之心,為一切眾生甚深哀憫,敬上憐下,不厭萬事,不有所盼,心無所思,亦無憂慮,是名為佛,莫更向外求。

成佛有最容易的道路。莫作諸惡,無有執著生死的心,為一切眾生甚深哀憫,敬上憐下,不厭萬事,不有所盼,心無所思,亦無憂慮,是名為佛,莫更向外求。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