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98) 皈依佛法僧寶




《皈依佛法僧寶》   永平道元禪師



《禪苑清規》曰:“敬佛法僧否,一百二十問第一?” 當知西天東地,佛祖正傳之處,乃恭敬佛法僧也。若不皈依,則不恭敬;若不恭敬,則不可皈依。此皈依佛法僧之功德,必於感應道交時成就也。設是天上人間、地獄鬼畜,若感應道交,則必皈依也。若已皈依,則世世生生、在在處處功德增長,必積功累德,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縱自被惡友所牽,逢魔障,且斷善根,為一闡提,然終續善根,其功德增長也。皈依三寶之功德,終不朽也。

《禪苑清規》說:「敬佛法僧否,一百二十問第一?」 當知西天東地,佛祖正傳之處,乃是恭敬佛法僧。若不皈依,則不恭敬;若不恭敬,則不可皈依。此皈依佛法僧的功德,是必於感應道交時成就。設是天上人間、地獄鬼畜,若感應道交,則是必皈依。若已皈依,則世世生生、在在處處功德增長,必積功累德,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縱自被惡友所牽,逢魔障,且斷善根,為一闡提,然終續善根,是其功德增長。皈依三寶的功德,是終不朽。



其皈依三寶者,當專於淨信,或如來現在世,或如來滅後,合掌低頭,口稱曰:“我某甲自今身至佛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遙願佛果菩提而發如此僧那也。是故,身心今雖刹那生滅,然法身必長養而成就菩提也。

其皈依三寶,當是專於淨信,或如來現在世,或如來滅後,合掌低頭,口稱說:「我某甲自今身至佛身,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是遙願佛果菩提而發如此僧那(全稱僧那僧涅。僧那舊譯為弘誓、大誓,僧涅譯為自誓,俱指菩薩四弘誓)。所以,身心今雖刹那生滅,然法身必長養而成就菩提。



謂皈依者,皈者,皈投也;依者,依伏也,故曰皈依。皈投之相者,比如子之皈父。依伏者,比如民之依王。所謂救濟之言也。佛是大師,故皈依;法是良藥,故皈依。僧是勝友,故皈依。

所謂『皈依』,皈者,是皈投;依者,是依伏,故說皈依。皈投之相,是比如子的皈父。依伏,是比如民的依王。是所謂救濟的說法。佛是大師,故皈依;法是良藥,故皈依。僧是勝友,故皈依。



問:“何故偏皈依此三?” 答:“以此三種畢竟皈依處,能令眾生出離生死,證大菩提,故皈。” 此三者,畢竟不可思議功德也。 佛者,西天稱佛陀耶,震旦翻為覺,無上正等覺也。 法者,西天稱達磨,亦稱曇無,梵音之不同也。震旦翻為法。一切善、惡、無記之法,雖皆稱為法,然今三寶中所皈依之法,乃軌則之法也。 僧者,西天稱僧伽,震旦翻為和合眾。從來,乃如此稱讚也。

問:「何故偏皈依此三?」 答:「以此三種是畢竟皈依處,能令眾生出離生死,證大菩提,故皈依。」(《大乘義章》十) 此三者,畢竟是不可思議功德。 『佛』,是西天稱佛陀耶,震旦翻為覺,是無上正等覺。 『法』,西天稱達磨,亦稱曇無,是梵音的不同。震旦翻為法。一切善、惡、無記的法,雖皆稱為法,然今三寶中所皈依的法,乃是(一元性)軌則的法。 『僧』,西天稱僧伽,震旦翻為和合眾。從來,是乃如此稱讚。



住持三寶。形象塔廟,佛寶。黃紙朱軸所傳,法寶。剃髮染衣,戒法儀相,僧寶。化儀三寶。釋迦牟尼佛,佛寶。所傳法輪,流布聖教,法寶。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僧寶。一體三寶。證理大覺,名為佛寶。清淨離染,名為法寶。至理和合,無擁無滯,名為僧寶。乃如此皈依三寶也。若是薄福少德之眾生,則三寶之名字,亦尚不得聽聞,況皈依哉?

住持三寶』,是形象塔廟的佛寶。黃紙朱軸所傳的法寶。剃髮染衣,戒法儀相,的僧寶。『化儀三寶』,是釋迦牟尼佛的佛寶。所傳法輪,流布聖教的法寶。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的僧寶。『一體三寶(性相一體),是證理大覺的名為佛寶(識法性)。清淨離染的名為法寶(真如法性)。至理和合,無擁無滯的名為僧寶(緣起法用)。是乃如此皈依三寶。若是薄福少德的眾生,則三寶的名字,亦尚不得聽聞,況皈依呢?



《法華經》曰:“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祗劫,不聞三寶名。”《法華經》者,諸佛如來一大事之因緣也。大師釋迦牟尼佛所說之諸經中,《法華經》是大王也,是大師也。餘經、餘法,皆是《法華經》之臣民也,眷屬也。《法華經》所說,是實也;餘經中所說,皆帶方便,非佛之本意。將餘經中所說比于法華,當是顛倒也!若不被法華之功德力,不可有餘經也。餘經者,皆待皈投法華。今《法華經》中,有此說也。當知三寶之功德,當是最尊也,最上也。

《法華經》說:「是諸罪眾生,以惡業因緣,過阿僧祗劫,不聞三寶名。」(《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法華經》,是諸佛如來一大事的因緣。大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諸經中,《法華經》是大王,是大師。餘經、餘法,皆是《法華經》的臣民,眷屬。《法華經》所說的是實際;餘經中所說,皆帶方便,非佛的本意。將餘經中所說比於法華,當是顛倒!若不被法華的功德力,是不可有餘經。餘經,是皆待皈投法華。今《法華經》中是有此說。當知三寶的功德,當是最尊,最上。



世尊言:“眾人怖所逼,多皈依諸山圓苑及叢林、孤樹制多等。此皈依非勝,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穩涅槃。此皈依最聖,此皈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 世尊乃如此明為一切眾生示說。眾生切莫亂怖所逼而皈依山神、鬼神等,或皈依外道制多。彼無依此皈依而解脫眾苦。大凡依外道之邪說,有如下也。

世尊說:「眾人為恐怖所逼,多皈依諸山圓苑及叢林、孤樹制多(靈廟)等。此皈依非勝,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諸有皈依佛,及皈依法僧。於四聖諦中,恒以慧觀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眾苦,知八支聖道,趣安穩涅槃。此皈依最聖,此皈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脫眾苦。」(《俱舍論》卷十四) 世尊乃如此明為一切眾生示說。眾生切莫亂恐怖所逼而皈依山神、鬼神等(亂為鬼神的眷屬而過一生),或皈依外道制多。彼無依此皈依而解脫眾苦。大凡依外道的邪說,有如下列。



牛戒、鹿解、羅刹戒、鬼戒、瘂戒、聾戒、狗戒、雞戒、雉戒。以灰塗身,長髮為相。以羊祠時,先咒後殺。四月事火,七日服風。百千億花供養諸天,諸所欲願,因此成就。如是等法,能為解脫因者,無有是處。智者所不贊,唐苦無善報。

牛戒、鹿解、羅刹戒、鬼戒、瘂戒、聾戒、狗戒、雞戒、雉戒。以灰塗身,長髮為相。以羊祠時,先咒後殺。四月事火,七日服風。百千億花供養諸天,諸所欲願,因此成就。如是等法,能為解脫因者,無有是處。智者所不贊,唐苦無善報。(《大智度論》卷二十二)



以如此故,當甄究莫亂皈依邪道!雖與此等戒是相異之法,然其道理若符合孤樹、制多等道理,則莫皈依。人身難得,佛法罕聞。亂為鬼神之眷屬而過一生,虛為邪見之流類而過多生,當可悲矣!疾皈依佛法僧三寶,非但解脫眾苦,當可成就菩提也!

因如此故,當甄究莫亂皈依邪道(成為鬼神的眷屬)!雖與此等戒是相異的法,然其道理若符合孤樹、制多等道理,則莫皈依。人身難得,佛法罕聞。亂為鬼神的眷屬而過一生,虛為邪見的流類而過多生,當可悲矣!疾皈依佛法僧三寶,非但解脫眾苦,是當可成就菩提!



《稀有經》云:“教化四天下及六欲天,皆得四果,不如一人受三皈功德。” “四天下”者,即東西南北洲也。其中北洲,乃三乘所化不至。若教化彼處一切眾生,成阿羅漢,實甚稀有也!雖有其益處,然不及教一人受三皈之功德也。又,六天者,得道之眾生稀也。設若令彼得四果,亦不及一人受三皈功德之多也。

《佛說稀有校量功德經》說:「教化四天下及六欲天,皆得四果,不如一人受三皈功德。」 『四天下』,即東西南北洲。其中北洲,乃是三乘所化不至。若教化彼處一切眾生,成阿羅漢,實甚稀有!雖有其益處,然是不及教一人受三皈的功德。又,『六欲天』,得道的眾生稀少。設若令彼得四果,是亦不及一人受三皈功德的多。(這『一人受三皈』的功德,是指『一體三寶』的性相一體,是佛的功德,當然是四果聖人所不及)



《增一阿含經》云:“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現,當生豬中,愁憂之聲,聞於天帝。”天帝聞之,喚來告曰:“汝可皈依三寶。”即時如教,便免生豬。 佛說偈曰:“諸有皈依佛,不墜三惡道。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受三皈依已,生長者家,還得出家,成於無學。大凡皈依三寶之功德,不可計量,無量無邊也。

《增一阿含經》說:「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現,當生豬中,愁憂之聲,聞於天帝。」天帝聞到,喚來告訴說:「汝可皈依三寶。」即時如教,便免生豬。 佛說偈說:「諸有皈依佛,不墜三惡道。盡漏處人天,便當至涅槃。」 受三皈依已,生長者家,還得出家,成於無學。(《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 大凡皈依三寶的功德,是不可計量,是無量無邊。



世尊在世,二十六億餓龍,皆詣佛所,悉皆落淚如雨,曰:“唯願哀憫,救濟於我。大悲世尊,我等憶念過去世時,於佛法中,雖得出家,備造如是種種惡業。以惡業故,經無量身在三惡道。余以餘報故,生在龍中受極大苦。”佛告諸龍:“汝等今當盡受三皈,一心修善。以此緣故,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彼佛世,罪得除滅。時諸龍等聞是語已,皆悉至心,盡形壽,各受三皈。”

世尊在世,二十六億餓龍,皆詣佛所,悉皆落淚如雨,說:「唯願哀憫,救濟於我。大悲世尊,我等憶念過去世時,於佛法中,雖得出家,備造如是種種惡業。以惡業故,經無量身在三惡道。我因餘報故,生在龍中受極大苦。」佛告諸龍:「汝等今當盡受三皈,一心修善。以此緣故,於賢劫中,值最後佛名曰樓至。於彼佛世,罪得除滅。時諸龍等聞是語已,皆悉至心,盡形壽,各受三皈。」(《大集經》卷四十四 三歸濟龍品)



佛自救諸龍,無餘法,無餘術,只授三皈。于過去世出家時,雖曾受三皈,然依業報為惡龍時,無別教可救,故授三皈。三皈之功德,其是最尊最上,甚深不可思議也。世尊既證明,眾生當信受。不令稱念十方諸佛之名號,只授三皈。佛意之甚深,誰能測量之?而今之眾生,與其胡亂稱念各一之佛名號,當速受三皈也!莫愚暗,令大功德空廢!

佛自救諸龍,無餘法,無餘術,只授三皈。於過去世出家時,雖曾受三皈,然依業報為惡龍時,無別教可救,故授三皈。三皈的功德,其是最尊最上,是甚深不可思議。世尊既證明,眾生當信受。不令稱念十方諸佛的名號,只授三皈。佛意的甚深,誰能測量之?而今的眾生,與其胡亂稱念各一的佛名號,當速受三皈!莫愚暗,令大功德空廢!



爾時,眾生中有盲龍女,口中腫亂,滿諸染蟲,狀如屎尿。乃至穢惡猶若婦人根中不淨,臊臭難看。種種噬食,膿血流出。一切身分,常有蚊虻,諸惡毒蠅之所唼食,身體臭處,難可見聞。爾時,世尊以大悲心,見彼龍婦眼盲,困苦如是,問言:“妹何緣故得此惡身,于過去世曾為何業?”

爾時,眾生中有盲龍女,口中腫亂,滿諸染蟲,狀如屎尿。乃至穢惡猶若婦人根中不淨,臊臭難看。種種噬食,膿血流出。一切身分,常有蚊虻,諸惡毒蠅之所唼食,身體臭處,難可見聞。爾時,世尊以大悲心,見彼龍婦眼盲,困苦如是,問說:「妹何緣故得此惡身,於過去世曾為何業?」



龍婦答言:“世尊,我今此身,眾苦逼迫,無暫時停。設復欲言,而不能說。我念過去三十六億,於百千年,惡龍中受如是苦,乃至日夜刹那不停。為我往昔九十一劫,於毗婆尸佛法中,作比丘尼,思念欲事,過於醉人。雖復出家不能如法,于伽蘭內敷設床褥,數數犯於非梵行事,以快欲心,生大樂受。或貪求他物多受信施。以如是故,於九十一劫,常不得受天人之身,恒三惡道,受諸燒煮。”

龍婦答說:「世尊,我今此身,眾苦逼迫,無暫時停。設復欲言,而不能說。我念過去三十六億,於百千年,惡龍中受如是苦,乃至日夜刹那不停。為我往昔九十一劫,於毗婆尸佛法中,作比丘尼,思念欲事,過於醉人。雖復出家不能如法,於伽蘭內敷設床褥,數數犯於非梵行事,以快欲心,生大樂受。或貪求他物多受信施。以如是故,於九十一劫,常不得受天人之身,恒於三惡道,受諸燒煮。」



佛又問言:“若如是者,此中劫盡,妹何處生。” 龍婦答言:“我以過去業力因緣,生餘世界,彼劫盡時,惡業風吹,還來生此。” 時彼龍婦,說此語已,作如是言:“大悲世尊,願救濟我,願救濟我。”

佛又問說:「若如是者,此中劫盡,妹何處生?」 龍婦答說:「我以過去業力因緣,生餘世界,彼劫盡時,惡業風吹,還來生此。」 時彼龍婦,說此語已,作如是說:「大悲世尊,願救濟我,願救濟我。」



爾時,世尊以手掬水,告龍女言:“此水名為瞋陀留脂藥和。我今誠實發言語汝,我於往昔,為救鴿故,棄捨身命,終不疑念起慳惜心。此言若實,令汝惡患,悉皆除瘥。” 時佛世尊,以口含水,瀝彼盲龍婦女身,一切惡患臭處皆瘥。既得瘥已,作如是說言:“我今於佛,乞受三歸。”

爾時,世尊以手掬水,告訴龍女說:「此水名為瞋陀留脂藥和。我今誠實發言語汝,我於往昔,為救鴿故,棄捨身命,終不疑念起慳惜心。此言若實,令汝惡患,悉皆除瘥。」時佛世尊,以口含水,瀝彼盲龍婦女身,一切惡患臭處皆瘥。既得瘥已,作如是說言說:「我今於佛,乞受三歸。」(《大集經》卷四十四)



此龍女,往昔於毗婆尸佛法中,曾為比丘尼。雖破禁戒,然能見聞佛法之通與塞。今親逢釋迦牟尼佛,乞受三歸,從佛受三歸,可謂厚殖善根!見佛之功德,必依三歸。我等既非盲龍,亦非畜身,然不能見如來,不能依佛而受三歸;雖云見佛,然遙遠矣!可悲矣!世尊親授三歸,可知三歸之功德,其甚深無量也!天帝釋之拜野干而受三歸,皆依三歸功德之甚深也。

此龍女,往昔於毗婆尸佛法中,曾為比丘尼。雖破禁戒,然能見聞佛法的通與塞。今親逢釋迦牟尼佛,乞受三歸,從佛受三歸,可謂厚殖善根!見佛的功德,必依三歸。我等既非盲龍,亦非畜身,然不能見如來,不能依佛而受三歸;雖說見佛,然遙遠矣!可悲矣!世尊親授三歸,可知三歸的功德,其是甚深無量!天帝釋的拜野干而受三歸,皆是依三歸功德的甚深。



佛在迦毗羅衛尼拘陀林時,釋摩男來至佛所,作如是言云:“何名為優婆塞也?” 佛即為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諸根完具,受三皈依,是即名為優婆塞也。” 釋摩男言:“世尊,云何名為一分優婆塞。” 佛言:“摩男,若受三歸,及受一戒,是名一分優婆塞。” 為佛弟子者,必依三歸也。受何等戒,必受三歸,其後受諸戒也。是故,依三歸而有得戒也。

佛在迦毗羅衛尼拘陀林時,釋摩男來至佛所,作如是言說:「何名為優婆塞?」 佛即為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諸根完具,受三皈依,是即名為優婆塞。」 釋摩男說:「世尊,什麼是名為一分優婆塞?」 佛說:「摩男,若受三歸,及受一戒,是名一分優婆塞。」(《涅槃經》卷三十四 迦葉菩薩品) 為佛弟子,是必依三歸。受何等戒,是必受三歸,其後受諸戒。所以,是依三歸而有得戒。



《法句經》云:“昔有天帝,自知命終生於驢中,愁憂不已曰:‘救苦厄者,唯佛世尊。’便至佛所,稽首伏地,皈依於佛。未起之間,其命便終生於驢胎。母驢鞚斷,破陶家壞器。器主打之,遂傷其胎,還入天帝身中。佛言:‘殞命之際,皈依三寶。罪對已畢。’”

《法句經》說:「昔有天帝,自知命終生於驢中,愁憂不已說:『救苦厄者,唯佛世尊。』便至佛所,稽首伏地,皈依於佛。未起之間,其命便終生於驢胎。母驢鞚斷,破陶家壞器。器主打之,遂傷其胎,還入天帝身中。佛說:『殞命之際,皈依三寶。罪對已畢。』」(《法句譬喻經》卷一)



大凡救世間之苦厄,皆不及佛世尊也。是故,天帝疾詣世尊之所;伏地之間,命終而生驢胎。依皈依佛之功德,驢母之鞚破,踏破陶家壞器。器主打之,驢母身痛,托胎之驢被破,即還為天帝之身。聞佛說而得初果,即是皈依三寶之功德力也。

大凡救世間的苦厄,是皆不及佛世尊。所以,天帝疾詣世尊之所;伏地之間,命終而生驢胎。依皈依佛的功德,驢母之鞚破,踏破陶家壞器。器主打之,驢母身痛,托胎的驢被破,即還為天帝之身。聞佛說而得初果,即是皈依三寶的功德力。



是故,欲速離世間苦厄,證得無上菩提,必依皈依三寶之力。大凡三皈之力,非但能離三惡道,亦可還天帝之身;非但得天上之果報,亦可成須陀洹聖者。誠哉!三寶之功德海,無量無邊也。世尊在世,人天有此慶幸;而今是如來滅後後五百年之時,人天當何?然則,如來形像舍利等,尚現住於世間,依此而皈依,亦可得如上之功德也。

所以,欲速離世間苦厄,證得無上菩提,必依皈依三寶的功德力。大凡三皈的功德力,非但能離三惡道,亦可還天帝之身;非但得天上的果報,亦可成須陀洹聖者。誠哉!三寶的功德海,是無量無邊。世尊在世,人天有此慶幸;而今是如來滅後後五百年的時節,人天當何?然而,如來形像舍利等,尚現住於世間,依此而皈依,是亦可得如上的功德。



《未曾有經》云:佛言:“憶念過去無數劫時,毗摩大國徙陀山中,有一野干,而為獅子所逐欲食。奔走墮井不能得出。經于三日,開心分死,而說偈曰:禍哉今日苦所逼,便當沒命于丘井;一切萬物皆無常,恨不以身飴獅子。南無皈依十方佛,表知我心淨無已。時天帝釋聞佛名,肅然毛豎念古佛。 自惟孤露無導師,耽著五欲自沉沒。即與諸天八萬眾,飛下詣井欲問詰,乃見野千在井底,兩手攀土不得出。天帝複自念言:“聖人應念無方術,我今雖見野幹形。斯必菩薩非凡器。仁者向說非凡言,願為諸天說法要。”于時,野千仰答曰:“汝為天帝無教訓,法師在下自處上。都不修敬問法要。法水清淨能濟人,云何欲得自貢高。”天帝即告諸天:“甚勿以此懷驚怖,是我頑蔽德不稱,必當因是聞法要。” 即為垂下寶衣,接取野幹出於上。諸天為設甘露食,野幹得食生活望。非意禍中至斯福,心懷勇躍慶無量。野幹為天帝諸天,廣說法要。

《未曾有經》(卷五)云:佛言:「憶念過去無數劫時,毗摩大國徙陀山中,有一野干,而為獅子所逐欲食。奔走墮井不能得出。經于三日,開心分死,而說偈曰:禍哉今日苦所逼,便當沒命于丘井;一切萬物皆無常,恨不以身飴獅子。南無皈依十方佛,表知我心淨無已。時天帝釋聞佛名,肅然毛豎念古佛。 自惟孤露無導師,耽著五欲自沉沒。即與諸天八萬眾,飛下詣井欲問詰,乃見野千在井底,兩手攀土不得出。天帝複自念言:聖人應念無方術,我今雖見野幹形。斯必菩薩非凡器。仁者向說非凡言,願為諸天說法要。于時,野千仰答曰:汝為天帝無教訓,法師在下自處上。都不修敬問法要。法水清淨能濟人,云何欲得自貢高。天帝即告諸天:甚勿以此懷驚怖,是我頑蔽德不稱,必當因是聞法要。」 即為垂下寶衣,接取野幹出於上。諸天為設甘露食,野幹得食生活望。非意禍中至斯福,心懷勇躍慶無量。野幹為天帝諸天,廣說法要。



此稱天帝拜畜為師之因緣。可知佛名、法名、僧名之難聞;天帝以野干為師,其當為證也。今我等依宿善之助,適逢如來之遺法,晝夜聽聞三寶之寶號,與時俱而不退也。此當乃法要也。天魔波旬尚皈依三寶而免於患難,何況餘者之于三寶功德,積功累德,焉能計量哉?

此稱天帝拜畜為師的因緣。可知佛名、法名、僧名的難聞;天帝以野干為師,其當是為證。今我等依宿善的助力,適逢如來的遺法,晝夜聽聞三寶的寶號,是與時俱而不退。此當乃是法要。天魔波旬尚皈依三寶而免於患難,何況餘者的三寶功德,積功累德,焉能計量呢?



大凡佛子行道,當必敬禮十方三寶,於其御前,燒香散花,當修諸行也。此即古先之殊勝典範也,佛祖之古儀也。若皈依三寶之儀至今未行,當知是外道之法也,當知是天魔之法也!佛佛祖祖之法,必于其初,有皈依三寶之儀軌也。

大凡佛子行道,當必敬禮十方三寶,於其御前,燒香散花,是當修諸行。此即是古先的殊勝典範,是佛祖的古儀。若皈依三寶之儀至今未行,當知是外道的法教,當知是天魔的法教!佛佛祖祖之法,必於其初,有皈依三寶的儀軌。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