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時業》 永平道元禪師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至中天竺國,有大士,名闍夜多。問曰:“我家父母,素信三寶,而常縈疾瘵,凡所營事,皆不如意。而我鄰家,久為旃陀羅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
尊者曰:“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有三時焉!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謂亡因果虛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釐靡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時闍夜多聞是語已,頓釋所疑。
第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至中天竺國,有大士,名闍夜多。問說:「我家父母,素信三寶,而常縈疾瘵,凡所營事,皆不如意。而我鄰家,久為旃陀羅(賤民)行,而身常勇健,所作和合。彼何幸?而我何辜?」 尊者說:「何足疑乎?且善惡之報有三時呢!凡人但見仁夭、暴壽,逆吉義凶,便說是無因果虛罪福。殊不知影響相隨,毫釐靡忒。縱經百千萬劫,亦不磨滅。」時闍夜多聞是語已,頓釋所疑。(《景德傳燈錄》卷二 鳩摩羅多尊者章)
鳩摩羅多尊者,如來以降第十九代之付法者也。如來親記其名。非但明究、正傳釋迦一佛之法,亦兼明曉三世諸佛之法也。闍夜多尊者受此問後,便隨鳩摩羅尊者修習如來之正法,終為第二十代之祖師。于此,世尊亦曾記曰第二十祖當為闍夜多。是故,判斷佛法者,尤當如祖師如此之所判斷也!而今世上,不知因果,不明業報,不知三世,不辯邪見之人,不可與其為群。
鳩摩羅多尊者,如來以降第十九代的付法者。如來親記其名。非但明究、正傳釋迦一佛的法,亦兼明曉三世諸佛的法。闍夜多尊者受此問後,便隨鳩摩羅尊者修習如來的正法,終為第二十代的祖師。于此,世尊亦曾記說第二十祖當為闍夜多。所以,判斷佛法,尤當是如祖師如此之所判斷!而今世上,不知因果,不明業報,不知三世,不辯邪見的人,不可與其為群。
謂“善惡之報有三時焉。”三時者,一者順現法受,二者順次生受。三者順後次受。謂之三時。修習佛祖之道,自其最初,即學習、究辨三時業報之理也。若不然,則多錯,墮於邪見也。非只墮於邪見,亦墮於惡道,長時受苦。未續善根間,功德多失,久礙菩提之道,豈不可惜哉?此三時業者,曆乎善惡也。
所謂『善惡之報有三時焉』。『三時』,是一者『順現法受』,二者『順次生受』。三者『順後次受』。所謂的三時。修習佛祖的法教,自其最初,即是學習、究辨三時業報的理趣。若不如此,則多錯,是墮於邪見。非只墮於邪見,亦墮於惡道,長時受苦。未續善根間,功德多失,久礙菩提之道,豈不可惜嗎?此三時業,是善惡歷然。
第一順現法受業者,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即於此生受異熟果,是名順現法受業。謂有人,或於善,或于惡,於此生造之,即於此生受報,是云順現法受業。造惡而於此生受報之例。
第一『順現法受業』,是說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即於此生受異熟果,是名順現法受業。說有人,或於善,或於惡,於此生造之,即於此生受報,說是順現法受業。造惡而於此生受報的例子如下。(《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一十四)
“曾有采樵者,入山遭雪,迷失途路。時會日暮,雪深寒凍,將死不久。即前入一蒙密林中,乃見一羆。先在林內,形色青紺,眼如雙炬。其人惶恐,分當失命。此實菩薩現受羆身。見其惶恐,尋慰諭言:‘汝今勿怖。父母于子或有異心,吾今於汝終無惡意。’即前捧起,將入窟中,溫暖其身,令蘇息已,取諸根果,勸隨所食。恐冷不消,報持而臥。如是恩養,經於六日。至第七日,天晴路現。人有歸心,羆既知己,復取乾果飽而餡之。送至林外,殷勤告別。人跪謝曰:‘何以報?’羆言:‘我今不須餘報,但如比日我護汝身,汝於我命,亦願如是。’其人敬諾,擔樵下山,逢二獵師。問曰:‘山中見何蟲獸?’樵人答曰:‘我亦不見餘獸,唯見一羆。’獵師求請:‘能示我不?’樵人答曰:‘若能與三分之二,吾當示汝。’獵師依許,相與俱行,竟害羆命,分肉為三。樵人兩手欲取羆肉,惡業力故,雙臂俱落。如珠縷斷,如截藕根。獵師危忙,驚問所以,樵人恥愧,具述委曲。是二獵師,責樵人曰:‘他既於汝有此大恩,汝今何忍行斯惡逆?怪哉!汝身何不糜亂?’於是,獵師,共其肉施僧伽藍。時僧上座,得妙願智,即時入定,觀是何肉,即知是與一切眾生作利樂者,大菩薩肉。即時出定,以此事白眾。眾聞驚歎,共取香氛燒其肉,收其餘骨,起卒堵婆,禮拜供養。如是惡業,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曾有采樵的人,入山遭雪,迷失途路。時會日暮,雪深寒凍,將死不久。即前入一蒙密林中,乃見一羆(棕熊)。先在林內,形色青紺,眼如雙炬。其人惶恐,分當失命。此實菩薩現受羆身。見其惶恐,尋慰諭說:『汝今勿怖。父母于子或有異心,吾今於汝終無惡意。』即前捧起,將入窟中,溫暖其身,令蘇息已,取諸根果,勸隨所食。恐冷不消,報持而臥。如是恩養,經於六日。至第七日,天晴路現。人有歸心,羆既知己,復取乾果飽而餡之。送至林外,殷勤告別。人跪謝說:『何以報?』羆說:『我今不須餘報,但如比日我護汝身,汝於我命,亦願如是。』其人敬諾,擔樵下山,逢二獵師。問說:『山中見何蟲獸?』樵人答說:『我亦不見餘獸,唯見一羆。』獵師求請:『能示我不?』樵人答說:『若能與三分之二,吾當示汝。』獵師依許,相與俱行,竟害羆命,分肉為三。樵人兩手欲取羆肉,惡業力故,雙臂俱落。如珠縷斷,如截藕根。獵師危忙,驚問所以,樵人恥愧,具述委曲。是二獵師,責樵人說:『他既於汝有此大恩,汝今何忍行斯惡逆?怪哉!汝身何不糜亂?』於是,獵師,共其肉施僧伽藍。時僧上座,得妙願智,即時入定,觀是何肉,即知是與一切眾生作利樂者,大菩薩肉。即時出定,以此事白眾。眾聞驚歎,共取香氛燒其肉,收其餘骨,起卒堵婆(即窣睹婆,高顯處、墳陵、塔廟),禮拜供養。如此惡業,待時相續,或度時相續,方受其果。」
如此者,即名惡業之現法受業。大凡得恩者,當願報果;施恩與他人者,不可求報。如此(所述),欲逆害有恩之人,則必當受其惡業。眾生永莫學此樵人之心!在林外告別時,雖云“當如何報謝”,然於山下,遇獵師,則貪求二分之肉。被貪欲所牽而害大恩!在家、出家者,永莫有此不知恩之心!惡業力之所切,截斷兩手,勝於刀劍之說。
此生造善,順現法受而得善報之例。
如此者,即是名惡業的現法受業。大凡得恩者,當願報果;施恩與他人者,不可求報。如此所述,欲逆害有恩的人,則必當受其惡業。眾生永莫學此樵人的心!在林外告別時,雖說『當如何報謝』,然於山下,遇獵師,則貪求二分的肉。被貪欲所牽而害大恩!在家、出家者,永莫有此不知恩的心!惡業力所切的,是截斷兩手,勝於刀劍之說。
此生造善,順現法受而得善報的例子如下。(《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一十四)
“昔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有一黃門,恒鑒內事。暫出城外,見有群牛,數盈五百,來入城內。聞驅牛者:‘此是何牛?’答言:‘此牛將去其種。’於是,黃門即自思維,我宿惡業受不男身,今應以財救此牛難。遂償其債,悉令得脫。善業力故,今此黃門即復男身。深生慶悅,尋還城內,似立宮門。付使啟王,請入奉覲。王令喚人,怪問所由。於是黃門具奏上事。王聞驚喜,厚賜診財,轉授高官,令知外事。如是善業,要待相續,或度相續,方受其果。”
「昔健馱羅國迦膩色迦王,有一黃門(意譯為不男,即太監),恒鑒內事。暫出城外,見有群牛,數盈五百,來入城內。問驅牛者:『此是何牛?』答說:『此牛將去其種。』於是,黃門即自思維,我宿惡業受不男身,今應以財救此牛難。遂償其債,悉令得脫。善業力故,今此黃門即復男身。深生慶悅,尋還城內,似立宮門。付使啟王,請入奉覲。王令喚人,怪問所由。於是黃門具奏上事。王聞驚喜,厚賜診財,轉授高官,令知外事。如是善業,要待時相續,或度時相續,方受其果。」(《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一十四)
故知牛獸身雖不可惜,若人施救,即受善果也。何況恭敬恩田,恭敬福田,廣修諸善哉?如是之名善順現法受業。于善於惡,如此例子尚多,不勝枚舉!
故知牛獸身雖不可惜,若人施救,即可受善果。何況恭敬恩田,恭敬福田,廣修諸善呢?如此的稱名善順現法受業。於善於惡,如此例子尚多,不勝枚舉!
第二順次生受業者,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於第二生受異熟果,是名順次生受業。 曰,若有人於此生造五無間業,則必順次生墮地獄也。謂順次生者,即此生之次也。亦有餘罪順此生墮地獄者,然則,若復順後次受之牽,則順次生不墮地獄,為順後業也。此五無間業,定以順次生受業墮地獄也。順次生者,亦謂之第二生也。
第二『順次生受業』,是說若業此生造作增長,於第二生受異熟果,是名順次生受業。 是說,若有人於此生造五無間業,則是必順次生墮地獄。所謂順次生,即是此生的次生。亦有餘罪順此生墮地獄者,然而,若又有順後次受的牽引,則順次生不墮地獄,將為順後業。此五無間業,是定以順次生受業墮地獄。順次生,亦可說是第二生。
五無間業。一者殺父,二者殺母,三者殺阿羅漢,四者出佛身血,五者破和合僧。曰:若有人於此生造五無間業,則必順次生墮地獄也。或有五無間業具造者,所謂迦葉波佛時之華上比丘是也。或有造一無間者,所謂釋迦牟尼佛時之阿闍世王也,殺其父。或有造三無間業者,釋迦牟尼佛時之阿逸多,在家時造業,後許其出家。
五無間業。一者殺父,二者殺母,三者殺阿羅漢,四者出佛身血,五者破和合僧。(《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一十四) 是說:若有人於此生造此五無間業,則必於順次生墮地獄。或有五無間業全造犯的,所謂迦葉波佛時的華上比丘就是。或有造一無間的,所謂釋迦牟尼佛時的阿闍世王,殺其父。或有造三無間業的,釋迦牟尼佛時的阿逸多,在家時造業,後許其出家。
提婆達多,成為比丘而造三無間業。謂破僧、出血、殺阿羅漢也。或云提婆達兜。此翻天熟。謂其破僧者:將五百新學愚蒙比丘,吉伽耶山作五邪法而破法輪僧,身子厭之眠熟,目連擎眾將還。提婆達多眠起發誓,誓報此恩捧縱三十肘、廣十五肘石擲佛,山神以手遮石,小石迸傷佛足,血出。
提婆達多,成為比丘而造三無間業。所謂破僧、出血、殺阿羅漢。或說提婆達兜。此翻譯為天熟(天授)。所謂其破僧:是將五百新學愚蒙比丘,吉伽耶山作五邪法而破法輪僧,身子厭而眠熟,目犍連施神通擎眾還歸。提婆達多眠起發誓,誓報此辱,捧縱三十肘、廣十五肘石擲佛,山神以手遮石,小石迸傷佛足,血出。(《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六)
若依此說,則是破僧先,出血後也。若依他說,則破僧、出血前後不明也。又將拳打死蓮花色比丘。此比丘是阿羅漢也。此云造三無間業。就破僧罪,有破羯磨僧,有破法輪僧。破羯磨僧者,當在三洲,除北洲。自如來在世至法滅時有之。破法輪僧者,則只如來在世時有。餘時只南洲有,三洲無。此罪最大也。依造此三無間業,提婆達多順次生墮阿鼻地獄。有如此五逆具造者,亦有造一逆者。如提婆達多悉,造三逆。皆當墮地獄!如造其一逆,當為阿鼻地獄一劫之壽報。具造五逆之人,當於一劫之中受五報耶?復為前後受耶?
若依此說,則是破僧先,出血後。若依他說,則是破僧、出血前後不明。又將拳打死蓮花色比丘。此比丘是阿羅漢。此處說造三無間業。就破僧罪,有破羯磨僧,有破法輪僧。『破羯磨僧』(即以非佛戒法惑亂受戒僧眾),當是在三洲,除北洲。自如來在世至法滅時是有此事。『破法輪僧』(即以邪法惑亂僧眾),則只如來在世時有。餘時只南洲有,三洲無。此罪是最大。依造此三無間業,提婆達多順次生墮阿鼻地獄。有如此五逆具造的,亦有造一逆的。如提婆達多悉,造三逆。皆當墮地獄!如造其一逆,當為阿鼻地獄一劫的壽報。具造五逆的人,當於一劫之中受五報呢?或為前後受呢?
先德曰:“阿含、涅槃同在一劫,火有後薄。”或曰:“唯在增苦增。”今提婆達多,三逆兼造,其罪當多於造一逆人之三倍。然則,已臨命終時,唱“南無”之言,則惡心略免。可恨者,具不稱南無佛!于阿鼻(地獄),遙歸命釋迦牟尼佛,續善在近也。阿鼻地獄,尚有四佛之提婆達多。
先德說:「阿含(指第七識有我一元境)、涅槃(指第八識無我一元境)同在一劫,只是地獄火有後薄。」或說:「唯在增地獄苦增。」今提婆達多,三逆兼造,其罪當多於造一逆人的三倍。然而,已臨命終時,唱『南無』的偈言,則惡心略免。可恨者,具不稱南無佛!於阿鼻地獄,遙歸命釋迦牟尼佛,是續善在近。阿鼻地獄,尚有授記四佛的提婆達多。
此翟伽離比丘者,千釋出家時,是其中之一人也。調達、翟伽離,二人出城門時,二人所乘之馬忽撲倒,二人從馬落,冠掉地。時人見之,皆曰:“此二人於佛法不可受益!”
此翟伽離比丘,是千釋出家時,其中的一人。調達、翟伽離,二人出城門時,二人所乘的馬忽撲倒,二人從馬落,冠掉地。時人見到,皆說:「此二人於佛法不可受益!」
此翟伽離比丘,亦云俱伽離。其於此生,謗舍利佛、目犍連,以犯無根之波羅夷(罪)。世尊曾親諫之而不止,梵王下降諫之而不止。因謗二尊,故次生當墮(地獄)。又,今不逢續善根之緣。
此翟伽離比丘,亦稱俱伽離。其於此生,謗舍利佛、目犍連,以犯無根的波羅夷(罪)。世尊曾親諫諍而不知停止,梵王下降諫旨亦不停止。因謗二尊,故次生當墮地獄。又,今日不逢接續善根的緣。
四禪比丘,臨命終時,因謗佛,四禪中陰,隱而不現,遂墮五間地獄。如是之名順次受業。此五無間業,以何名無間業?其由有五。
一者趣果無間,故名無間。捨此身已,次身即受,故名無間。
四禪比丘,臨命終時,因謗佛,四禪中陰身,隱而不現,遂墮無間地獄。如此稱為順次受業。此五無間業,以何名無間業?其由有五:
一者趣果無間,故名無間。捨此身已,次身即受(即中陰身隱而不現),故名無間。
二者受苦無間,故名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受苦相續無有樂間。因從果,稱名無間業。
三者時量無間,故名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決定一劫時不斷故。故名無間。 四者壽命無間。故名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壽命無絕。因從果,稱名無間業。五者身形無間。故名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阿鼻地獄,縱廣八萬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滿。一切人入,身亦遍滿,不相障礙。因從果,號名曰無間。
二者受苦無間,故名無間。五逆的罪,生阿鼻獄一劫中,受苦相續無有樂間。因從果稱,名無間業。
三者時量無間,故名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決定一劫時不斷故。故名無間。
四者壽命無間。故名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一劫之中,壽命無絕。因從果稱,名無間業。五者身形無間。故名無間。五逆之罪,生阿鼻獄。阿鼻地獄,縱廣八萬四千由旬,一人入中身亦遍滿。一切人入,身亦遍滿,不相障礙。因從果號,名曰無間。(《大乘義章》七)
第三順後次受業者,謂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墮第三生,或墮第四生,或復過此,雖百千劫,受異熟果,是名順後次受業。
曰:若有人於此生,或于善或於惡所作之業,或於第三生,或於第四生乃至百千生間,亦感善惡,名之曰順後此受業。菩薩三祗劫之功德,多謂順後次受業。不知如此道理,行者則多懷疑心。亦如此述闍夜多尊者之在家時。若不逢鳩摩羅多尊者,則其疑難解。行者若思維善,惡則滅;若其作惡思維,則善速滅也。
第三『順後次受業』,是說若業此生造作增長,墮於第三生,或墮於第四生,或復過此,雖百千劫,受異熟果,是名順後次受業。(《大毗婆沙論》卷一百一十四) 說:若有人於此生,或於善或於惡所作的業,或於第三生,或於第四生乃至百千生間,亦感善惡,稱名為順後此受業。菩薩三祗劫的功德,多可說是順後次受業。不知如此道理,修行者則多起懷疑心。亦如此述闍夜多尊者的在家時。若不逢鳩摩羅多尊者,則其所疑難解。修行者若思維善,惡則滅;若其作惡思維,則是善速滅。
室羅筏國,昔有二人,一恒修善,一常作惡。修善行者,于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作惡行者,于一身中,常作惡行,未嘗修善。修善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惡業力故,欻有地獄中有現前,便作是念:我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應生天趣,何因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念言:“我定應有順後次受惡業今熟故,此地獄中有現前。”即自憶念一身已來所修善業,深生歡喜。由勝善思現在前故,地獄中有即便隱沒,天趣中有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天上。
室羅筏國,昔有二人,一恒修善,一常作惡。修善行者,於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作惡行者,於一身中,常作惡行,未嘗修善。修善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惡業力故,迅疾有地獄『中有』現前,便作是念:我一身中,恒修善行,未嘗作惡,應生天趣,何因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念言:「我定應有順後次受惡業今熟故,此地獄中有現前。」即自憶念一身已來所修善業,深生歡喜。由勝善思現在前故,地獄中有即便隱沒,天趣中有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天上。(《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九)
此恒修善行之人,非只憶念順後次受定受我身,更進之憶念,一身之修善亦定後有受。謂“深歡喜”者,是也。此憶念誠故,地獄之中有即隱沒,天趣中有忽現前,命終生天。此人若是惡人,臨命終時,地獄中有現前,當思:我一身修善,其無功德,若有善惡(之報),當如何見地獄之中有?彼時當撥無因果,譭謗三寶。若如是,則命終當墮地獄。以不如是故,則生天上也。此道理,當明知!
此恒修善行的人,非只憶念順後次受定受我身,更進的憶念,一身的修善亦定後有受。所謂『深歡喜』,即是此。此憶念誠故,地獄的中有即隱沒,天趣中有忽現前,命終生天。此人若是惡人,臨命終時,地獄中有現前,當作是念:我一身修善,難道無功德,若有善惡的業報,當為何見地獄的中有?彼時當撥無因果,譭謗三寶。若如是,則命終當墮地獄。因恒修善憶念,故不如是,則生天上。此道理,當明知!
作惡行者,臨命終時,順後次受善業力故,欻有天趣中有現前,便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惡行,未嘗修善,應生地獄,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邪見,撥無善惡及異熟果。邪見力故,天趣中有尋即隱滅,地獄中有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地獄。
作惡行的,臨命終時,順後次受善業力故,欻疾有天趣中有現前,便作是念,我一身中常作惡行,未嘗修善,應生地獄,何緣有此中有現前?遂起邪見(惡憶念),撥無善惡及異熟果。邪見力故,天趣中有尋即隱滅,地獄中有欻爾現前。從此命終,生於地獄。(《大毗婆沙論》卷六十九)
此人生前,非但常作惡,更不修一善,命終時,見天趣之中有現前,不知順後此受,則念我一生之間雖作惡,當生天趣,可知更無善惡之報。以如此撥無善惡之邪力故,即天趣之中有忽隱滅,地獄之中有速現前,命終之時,即墮地獄。此時邪見故,天趣之中有遂隱。
此人生前,非但常作惡,更不修一善,命終時,見天趣的中有現前,不知順後此受,則念我一生之間雖作惡,當生天趣,可知更無善惡的業報。以如此撥無善惡的邪憶念力故,即天趣的中有忽隱滅,地獄的中有速現前,命終之時,即墮地獄。此時邪見故,天趣的中有遂隱。
所以,行者莫持邪見!如何是邪見?如何是正見?當盡形學習!先者撥無因果,譭謗佛法僧,撥無三世及解脫,皆時邪見也。當知今生之我身,無二無三。亂墮落邪見,徒感得惡業,豈不可惜哉?以作惡而以為非惡,邪思維不可有惡報,故無不感得惡報。
所以,行者莫持邪見!如何是邪見?如何是正見?當盡形學習!前者撥無因果,譭謗佛法僧,撥無三世及解脫,皆是邪見。當知今生的我身,無二無三。亂墮落邪見,徒感得惡業,豈不可惜呢?因作惡而以為非惡,邪思維不可有惡報,故無不感得惡報。
皎月供奉問長沙景岑和尚:“古德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償宿債。只如獅子尊者二祖大師,為什麼得償債去?”長沙云:“大德不識本來空。”彼云:“如何是本來空?”長沙云:“業障是。”又問:“如何是業障?”長沙云:“本來空是。”
皎月無語。長沙便示一偈云:“假有元非有,假滅亦非無。涅槃償債義,一性更無殊。”
皎月供奉問長沙景岑和尚:「古德說:『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償宿債。只如獅子尊者二祖大師,為什麼得償債去?』」長沙說:「大德不識本來空。」彼說:「如何是本來空?」長沙說:「業障是。」又問:「如何是業障?」長沙說:「本來空是。」
皎月無語。長沙便示一偈說:「假有元非有,假滅亦非無。涅槃償債義,一性更無殊。」(《景德傳燈錄》卷三 慧可章)
長沙景岑者,南泉願禪師之上足也。久有參學之譽。雖道得是,然今此之因緣則渾無理會得也。近不會永嘉語,次不究鳩摩羅多之慈誨。遙遠世尊之所說,猶夢也未見也。佛祖之道處,若全不傳,誰能尊崇汝哉?
長沙景岑,是南泉願禪師的上足。久有參學的聲譽。雖道得是,然今此的因緣則是渾無理會得。近者是不會永嘉語,次又不參究鳩摩羅多的慈誨。遙遠世尊的所說,猶夢也未見。佛祖的道處,若全不傳,誰能尊崇你呢?(這裡道元禪師要批判景岑禪師的是末後一句的『一性更無殊』。因這句可知景岑禪師只知一性(佛性),不知三界眾生的識性,而這佛性恁麼有的識性才是佛道的法教主體。一性雖無殊,然眾生的識性因業力而有千差萬別。)
業障者,三障中之一障也。謂三障者,業障、報障、煩惱障也。業障者,名五無間業。皎月之問,雖無此意,然先來所引者,即如是也。皎月之問者,即說由業不亡之道理,趣向順後業也。長沙之錯者,即當問“如何是本來空”時,答曰“業障”,是大大之僻見也。業障為何本來是空?若不作,不有業障。若作,非本來空。作者是不作也。業障之不動當體而曰是空,已是外道之見也。業障本來為空,當放逸造業,眾生不更有解脫之期。無解脫之日,不可有諸佛之出世。諸佛若不出世,祖師不應西來。祖師若不西來,不可有南泉。若無南泉,誰換卻汝參學眼?又,當問“如何是業障”時,更答“本來是空。”雖相似於古之縛馬答,然思汝以未了得之短才與久學之供養相對,故當發如是之狂言也。
『業障』,是三障中的一障。所謂三障,是業障、報障、煩惱障。『業障』,名五無間業。皎月的提問,雖無此意,然先來所引的,即是如此。皎月之問,即是說『由業不亡』的道理,是趣向順後業。長沙的錯,即是當被問到『如何是本來空』時,答說是『業障』,是大大的偏見(因為『本來空』是指緣起法的非真實性,然而因業障使佛性恁麼而有的三界識性,是具法性的功德,非是緣起法)。業障為何本來是空?若不作,不有業障。若作,非本來空。然而作者是不作(即是說業障的當體是三界眾生,是佛性恁麼而有的識性,而作者佛性是不作的)。業障的不動當體(指具法性功德的有情識)而說是空,已是外道的邪見。若業障本來為空,眾生當放逸造業,不更有解脫之期。眾生無解脫之日,不可有諸佛的出世。諸佛若不出世,祖師不應西來。祖師若不西來,不可有南泉。若無南泉,誰換卻你參學眼?又,當被問『如何是業障』時,更答說是『本來是空』。雖相似於古代的縛馬答,然想你是因未了得佛法的短才與久學的供養相對,故當發如是的狂言。
後偈曰:“涅槃償債義,一性更無殊。” 汝言之“一性”,什麼是性?為三性之中何性?思汝不知性也!
如何是“涅槃償債義?”汝言之涅槃,為何之涅槃?為聲聞之涅槃乎?為支佛之涅槃乎?為諸佛之涅槃乎?縱是之,然不可與“償債義”等。汝之道處,更非佛祖之道處。更買草鞋行腳!獅子尊者、二祖大師等,為惡人所害,何足疑之?非最後身,非無中有之身,為何不可得受“順後次受業?”當知長沙尚不明究三時業耳!參學之人,當如鳩摩羅多尊者,明究此三時業!已是祖宗之業也,不可廢怠!
後偈說:『涅槃償債義,一性更無殊。』 你說的『一性』,什麼是性?為三性之中何性?想你不知性是甚麼! 如何是『涅槃償債義?』
你說的涅槃,為何的涅槃?為聲聞的涅槃嗎?為支佛的涅槃嗎?為諸佛的涅槃嗎? 縱是如此,然不可與『償債義』等同。你的道處,更非佛祖的道處。更須買草鞋行腳!獅子尊者、二祖大師等,為惡人所害,何足疑之?非最後身,非無中有之身,為何不可得受『順後次受業?』當知長沙尚不明究三時業耳!參學的人,當如鳩摩羅多尊者,明究此三時業!已是祖宗的業,不可廢怠!
此外,尚有不定業等八種也,當廣參學!尚不知之者,則佛祖之正法不可相傳。不究此三時業道理之人,切莫亂稱人天導師!
世尊言:“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汝等當知,若純黑業,得純黑異熟;若純白業,得純白異熟。若黑白業,得雜異熟。是故,應離純黑及黑白雜業,當勤修學純白之業。”
此外,尚有不定業等八種(指順現、順生、順後等三業各分為時果俱定與時定果不定二項,成為六業,再分不定業為時不定果定、時果俱不定等二業,合為八業。),當廣參學!尚不知的,則佛祖的正法不可相傳。不究此三時業道理的人,切莫亂稱人天導師! 世尊說:「假令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汝等當知,若純黑業,得純黑異熟;若純白業,得純白異熟。若黑白業,得雜異熟。所以,應離純黑及黑白雜業,當勤修學純白之業。」(《大寶積經》卷五十七 入胎會)
如世尊所示,若作善惡業竟,縱經百千萬劫,亦不亡也。若遇因緣,必感得也。是故,惡業者,若懺悔,則滅。又,轉重輕受。善業者,若隨喜,則愈益增長也。此謂“不亡”也。其報非無。
如世尊所示說,若作善惡業竟,縱經百千萬劫,是亦不亡。若遇因緣,是必感得。所以,惡業者,若懺悔,則滅。又,轉重輕受。善業者,若隨喜,則是愈益增長。此世尊所說『不亡』,是其報非無。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