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覺》 永平道元禪師
諸佛是大人也。大人之所覺知,所以稱八大人覺也。覺知此法,為涅槃因。我本師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夜,最後之所說也。
諸佛是大人。大人的所覺知,所以是稱『八大人覺』(宇宙的「存在」本體經演化陸續出現了八種具辨別能力的覺智,而人這種智慧生物同時具備了這八種能力。所以這裡可指眾生的八識,經轉識成智,即成八大人、八佛)。覺知這八法,是為涅槃因。是我本師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夜,最後所說的法教。(下文見《大乘義章》十三及《佛遺教經》)(此篇的論說,道元禪師以「佛說八大人覺經」為參考,是濃縮了阿含經的四禪定修行,把離塵、離欲、禪定和般若分成八項修行法門,而淨化心識達一心的法界。詳細修法可參見《沙門修行次第》篇)
(關於佛教著名的八大菩薩依據各經典的不同,有多種說法,但也可看出這些經典是談論演化而來的八識菩薩、八佛(《八佛經》、《八吉祥經》、《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依據《八大菩薩曼荼羅經》裡所稱八大菩薩分別為:普賢菩薩(眼識-色覺)、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耳識-聲覺)、虛空藏菩薩(鼻識-香覺)、妙吉祥菩薩(文殊菩薩~舌識-味覺)、金剛手菩薩(身識-觸覺)、地藏王菩薩(意識-法覺)、慈氏菩薩(彌勒菩薩~末那識主體覺)、除蓋障菩薩(阿賴耶識業覺)。而眼、耳、鼻、舌、末那、賴耶等識是一元性的「依他起性」功德法用,只有第六意識是二元性的「遍計執性」功德法用。這地藏王菩薩主法的意識法界是虛妄分別的二元性,是落入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染污法界~此即是世尊所謂的「地獄」法界。所以也就可理解為何地藏法門的修行會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誓言!這也可以知道:破四相的「金剛經」的修行法門也必定是「地藏經」修行法教的核心教義。沙門
釋敬定的研究:「於此《地藏經》也契應於《金剛經》之宗旨:長在生死利眾生的關鍵 ――般若!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眾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如《金剛經》所提要的:「勝解空性」。(《金剛經》與《地藏經》思想探微)(《金剛經》與《地藏經》思想探微)~圓照寺全球教育生命網 98得渡鼓鐘)。
|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
|
《八吉祥神咒經》
|
|
|
菩薩稱號
|
功德法界
|
具足王
|
明王法界
|
|
1
|
普賢
|
眼識-色覺
|
紺琉璃
|
慈哀光明
|
眼
|
2
|
觀 (世音)自在
|
耳識-聲覺
|
算擇合會
|
一切解說音聲遠聞
|
耳
|
3
|
虛空藏
|
鼻識-香覺
|
蓮華
|
滿香名聞
|
鼻
|
4
|
文殊
|
舌識-味覺
|
藥師
|
滿一切珍寶
|
舌
|
5
|
金剛手(大勢至)
|
身識-觸覺
|
勸助眾善
|
歡喜快樂
|
身
|
6
|
地藏王
|
意識-法覺
|
安穩嘱累滿
|
滿所愿聚
|
意
|
7
|
慈氏彌勒
|
末那識-主體覺
|
無懮德
|
一切樂入
|
末那
|
8
|
除蓋障
|
賴耶識-業覺
|
解散一切縛
|
一切解脫
|
賴耶
|
一者少欲。於彼為得五欲法中,不廣追求,名為少欲。 佛言:“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餘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一者『少欲』。於彼為得五欲(即五塵)法中,不廣追求,名為少欲。 佛說:「汝等比丘,當知多欲的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的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應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的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六根所牽繫。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餘的,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二者知足。已得法中,受取以限,稱曰知足。 佛言:“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
二者『知足』。已得的法中,受取自限,稱曰知足。 佛說:「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的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的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的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繫,是為知足者所憐憫的,是名知足。」
三者樂寂靜。離諸憒鬧,獨處空閒,名樂寂靜。 佛言:“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喻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辟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三者『樂寂靜』。離諸憒鬧,獨處空閒,名樂寂靜。 佛說:「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處靜的人,是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所以,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喻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的縛著是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四者勤精進。于諸善法,勤修無間,故云精進。精而不雜,進而不退。 佛言:“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熟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四者『勤精進』。于諸善法,勤修無間,故稱精進。精而不雜,進而不退。 佛說:「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所以,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的心,數數懈怠廢弛,譬如鑽火未熟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五者不忘念。亦名守正念。守法不失,名為不忘念。 佛言:“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念忘。”
五者『不忘念』。亦名守正念。守法不失,名為不忘念。 佛說:「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所以,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念忘。」
六者修禪定。住法不亂,名曰禪定。 佛言:“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六者『修禪定』。住法不亂,名曰禪定。 佛說:「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即常處禪定能親見『識的三能變』)。所以,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一心位)者,識心則不落散心位。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識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七者修智慧。起聞思修證為智慧。 佛言:“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眼人也,是為智慧。”
七者『修智慧』。起有為的聞思,修證為無為的智慧。 佛說:「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如此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是無所名。實智慧者,則是渡老病死海的堅牢船。亦是無明黑暗的大明燈,是一切病者的良也,是伐煩惱樹的利斧。所以,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的覺照,雖是肉眼,而是明眼人,是為智慧。」
八者不戲論。證離分別,名不戲論。究盡實相,乃不戲論。 佛言:“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汝等若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八者『不戲論』。修證離二元性分別,名不戲論。究盡實相,乃是不戲論。 佛說:「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解脫。所以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汝等若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的違患,是名不戲論。」
此是八大人覺也。一一各具八,則當有六十四也。若更廣之,則當無量;略之,則是六十四也。 大師釋尊,最後之說,大乘之所教誨也。二月十五夜半極唱,自此之後,更不說法,遂般涅槃。
佛言:“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此是八大人覺。一一覺(即八識菩薩的修行如普賢法門、觀音法門、文殊法門等八覺智)各具八法,則當有六十四法。若更廣之,則當無量;略之,則是六十四法。 是大師釋尊,最後說的,大乘佛法的所教誨。二月十五夜半極唱,自此之後,更不說法,遂般涅槃。
佛說:「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的所教誨。」
是故,如來之弟子,必習學此!不修習之,不知者,則非佛弟子。此是如來之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也。然則,而今不知者多,見聞者少,依魔嬌而不知也。又宿殖善根少者,則不聞不見。昔正法、像法間,佛弟子皆知之,修習參學。而今一千比丘中,無一兩人能知此八大人覺者。可憐澆季之陵夷,無物可喻!如來之正法,而今流布大千(世界),白法尚未滅時,當速習學,切莫緩怠!
所以,如來的弟子,必習學此!不修習此,不知者,則非佛弟子。此是如來的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然而,而今不知者多,見聞者少,是依魔嬌而不知。又宿殖善根少者,則不聞不見。昔正法、像法間,佛弟子皆知此,修習參學。而今一千比丘中,無一兩人能知此八大人覺者。可憐澆季的陵夷,無物可喻!如來的正法,而今流布大千世界,白淨法尚未滅時,當速習學,切莫緩怠!
逢遇佛法,於無量劫中亦難。得人身者,亦復難。雖得人身,然三洲人身好,南洲人身勝,以見佛聞法、出家得道故。先於如來之般涅槃而入涅槃,先死之人,則不聞、不習此八大人覺也。今我等見聞之、習學之,乃是宿殖善根之力也。而今習學,生生增長,則必至無上菩提;為眾生而說之,則齊於釋迦牟尼佛而不異!
逢遇佛法,於無量劫中亦難。得人身者,亦復難。雖得人身,然三洲人身好,南洲人身勝,以見佛聞法、出家得道故。先於如來的般涅槃而入涅槃,先死的人,則是不聞、不習此八大人覺。今我等見聞此、習學此,乃是宿殖善根的功德力。而今習學,生生增長,則必至無上菩提;為眾生而說此,則齊於釋迦牟尼佛而不異!
(佛是功德圓滿的覺智,從佛智的觀點:「佛剎與佛剎是無差別的法界」,這是無法用眾生的識智得知的。眾生的識智是因業力而有所限制,這包括報身與所依的佛法界。如光明覺智在蟲類的趨光性、不同類生物的眼睛的識覺就差很大。從科學的知識就知道生物對光波的頻率的接收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蛇類中蝰科和蟒科,以及屬於哺乳動物的吸血蝙蝠(可能還有其他動物,不過還沒查詢到)具有紅外感知能力,而人類主要接收的是可見光區。更不用說「一境四心」的依報法界差別,相同的真如法也會有不同的緣起法相。所以釋尊說明各佛剎法界時,應是依其演化的初始因緣不同,而有不同的名號與佛剎法界。
至於是否會演化有「第九佛」?依鄭軍著的《太極太玄體系》理論,由元素周期演化的八卦圖可知,元素在每一維(包括第四維)上的變化,周期結構基本上都是相同的。這一重要規律可能就是「宇宙全息重演律」的基礎。在元素周期八卦圖中,每一層八卦1-8代表一個子周期,而這終點的9是進入高一級的周期的始點1。所以「第九佛」應不是娑婆世界演化的智覺,而是進入另一周期世界的演化初佛。而從人類這些年科學的發展看來,「晶圓」、「晶片」的主宰各種生活產品如汽車、電腦等,更像是「具智覺的佛」,也就是說:人類創造科學的發展,是新一輪周期智覺的「佛」的演化。見《統一物理學》 (九) 物質能量的周期運動與全息重演律)
|
《八吉祥經》
|
《八佛名號經》
|
|
|
佛號
|
佛剎法界
|
佛號
|
佛剎法界
|
|
1
|
自在幢王
|
善清淨聚
|
普功德明莊嚴
|
淨聚
|
眼
|
2
|
寶蓮華安住王
|
美聲
|
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
|
妙音明
|
耳
|
3
|
妙華勇猛
|
金聚
|
步寶蓮華
|
側塞香滿
|
鼻
|
4
|
善說吉
|
天勝
|
善說稱功德
|
難降伏
|
舌
|
5
|
戰鬪勝吉
|
可愛遊戲
|
善戰鬪難降伏超越
|
普入
|
身
|
6
|
無障礙業柱吉
|
無妨礙遊戲
|
因陀羅相幢星王
|
無障礙
|
意
|
7
|
普光明
|
念意
|
普光明功德莊嚴
|
愛樂
|
末那
|
8
|
無邊功德光明吉
|
無塵聚
|
無礙藥樹功德稱
|
無毒主
|
賴耶
|
至於常見的「五方佛」~中央的毗盧遮那佛(俗稱「大日如來」)、東方阿閦佛(即不動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也只是八識轉成智覺的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與大圓鏡智等法界的描述。可參見《沙門修行次第》篇)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