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105) 菩提薩埵四攝法


《菩提薩埵四攝法》   永平道元禪師



一者布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事。 其言布施者,不貪也。言不貪者,不貪婪也。謂不貪婪者,世中所謂不諂曲也。設使統領四洲,然施正道教化,必不貪婪也。譬喻捨棄財寶,布施於不知之人。供養遠山之花於如來,布施前生之財于眾生,或于法於物,本具面面相應布施之功德。故雖非我物,然有不障布施之道理。不嫌其物輕,其功當實也。任憑道于道時,即得道。得道時,道必任憑於道。任憑于財寶時,財必成布施也。以自施於自,以他施於他也。此布施之因緣力,遠通天上、人間,遠通證果之聖賢也。其所有者,以成布施之能受,已結緣故。

一者布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事。 所說『布施』,是不貪。說不貪,是不貪婪。所謂不貪婪,是世俗中所謂不諂曲。設使統領四洲,然施正道教化,必是不貪婪。譬喻捨棄財寶,布施於不知的人。供養遠山的花於如來,布施前生的財於眾生,或於法於物,都是本具面面相應布施的功德。故雖非我物,然有不障礙布施的道理。不嫌其物輕,其功德當是實。任憑道於道時,即得道(即一元性的隨喜緣起緣滅、法起法滅)。得道時,道必任憑於道。任憑於財寶時,財是必成布施。是以自施於自,以他施於他(處一元性的佛道是『盡界是我』,故布施是施於他,也是施於自)。此布施的因緣力,是遠通於天上、人間,遠通於證果的聖賢。其所有者,以成布施的能受,已結緣故。(即是說佛道一元性,是盡大地是我,故盡大地是布施的對象,因盡大地是我的緣起)



佛言:“布施之人來眾會中時,諸人仰見其人。” 可知其心密通也。是故,當布施一句一偈之法,以為此生他生之善種。亦當布施一草之財,以萌此世多世之善根。法亦當為寶,財亦當為法當由願樂也。 誠哉!施鬍鬚而齊人心,供砂子而得王位也。但不貪彼之報謝,不分自之力量也。

佛說:「布施的人來眾會中時,諸人仰見其人。」(《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四 「復次,師子!檀越施主眾人敬仰,見者歡悅,如子見父,瞻視無厭。) 可知此布施心是密通(一元性)。所以,當布施一句一偈的法,以為此生他生的善種。亦當布施一草的財,以萌發此世多世的善根。法亦當為寶,財亦當為法,布施是當由願樂。 誠哉!施鬍鬚而救濟人心(見《本草綱目》李績故事),小兒供佛砂子而授記得王位(見《阿育王傳》)。布施但是不貪彼的報謝,是不分自的力量(即三輪體空)



置舟渡橋,亦是布施之檀度也。若能善學佈施,則受身捨身,皆是布施也;治生產業,自固無非布施。花任風,鳥任時,亦當是布施之功業。阿育大王之半庵羅果,能供養數百僧眾,證明廣大供養之道理,能受之人,善能學之。非但勵身力,亦不可空過便宜。 誠哉!以自本具布施之功德故,今自得也。

購置舟筏、造渡橋,亦是布施的檀度(見《諸德福田經》)。若能善學布施,連身體的受身捨身,皆是布施;治生產事業,自固無非布施。花任風,鳥任時,亦當是布施的功業。阿育大王的半庵羅果,能供養數百僧眾,證明廣大供養的道理,能受此法的人,善能學此(見《阿育王經》卷五 半庵摩勒施僧因緣品)。非但勵身力,亦不可空過合乎時宜的事。 誠哉!以萬法自本具布施的功德,故今自得(緣起的心法一如)



佛言:“于其自身尚可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 是故,自用者,亦是佈施之一分也;與父母妻子者,亦當是布施。若能於布施捨一塵,則是自之所為,亦當隨喜也!以諸佛之一功德已正傳故,以菩薩之一法始修行故。

佛說:「于其自身尚可受用,何況能給與父母妻子受用!」 所以,自用,亦是佈施的一分;給與父母妻子,亦當是布施。若能於布施捨一塵,則是自的所為,亦當是隨喜!因布施一塵是諸佛的一功德已正傳故,因布施一塵是菩薩的一法始修行故(即眾善奉行是諸佛教,布施的善法是法的心法一如,於諸佛是傳法行儀,於菩薩是善法的修證一如)



難轉者,眾生之心也。從萌生一財轉眾生之心地始,至得道以轉之。其初,必以布施行之。是故,六波羅蜜之初,有檀波羅蜜也。心之大小不可測,物之大小,亦不可量。然則,有心轉物之時,有物轉心之布施也。

難轉者,是眾生的心。從萌生一財轉眾生的心地(落入二元性有我相的緣起)始,至得道(一元性無我相的緣起)以轉變。其初,必以布施(是法向法次無我)行此。所以,六波羅蜜的第一波羅蜜,即是布施波羅蜜。心的大小不可測,物的大小,亦不可量。然而,有心轉物(識轉變落入二元性)之時,有物轉心(心法一如的一元性)的布施。



謂愛語者,見眾生,先起慈愛之心,施以顧愛之言語也。蓋無暴惡之言語也。世俗有問安否之禮儀,佛道有珍重之言語。有不審之孝行。慈念眾生,猶如赤子;持此之懷而言語者,是愛語也。有德者當賞,無德者當憐。由好愛語,漸增長愛語也。若此,則日常不知未見之愛語,亦現前也。現在身命尚存之間,當好愛語;世世生生,亦不退轉。降伏怨敵,和睦君子,以愛語為根本也。 面與面對而聞愛語者,則令面悅,使心樂。不面與面對而聞愛語者,則銘於肝,銘於魂。當知愛語起自愛心,愛心以慈心為種子。當學愛語能有回天之力,非但賞能。

所謂『愛語』,見眾生,先起慈愛的心,是施以顧愛的言語。蓋是無暴惡的言語。世俗有問安否的禮儀,佛道有珍重的言語。有不審(懷疑)的孝行。慈念眾生,猶如赤子;持此的關懷而言語的,是愛語。有德者當賞,無德者當憐。由好愛語,是漸增長愛語。若此,則日常不知未見的愛語,是亦現前。現在身命尚存之間,當好愛語;世世生生,亦不退轉。降伏怨敵,和睦君子,是以愛語為根本。 面與面對而聞愛語的,則是令面悅,使心樂。不面與面對而聞愛語的,則銘於肝,銘於魂。當知愛語起於自愛心,愛心是以慈心為種子。當學愛語能有回天的善功德力,非但是獎賞能力。



謂利行者,于貴賤眾生,行利益善巧也。譬如據守遠近,營以利他之方便。憫窮龜,養病雀;見窮龜,見病雀時,則不求彼報謝,但偏於利行。愚人以為,以利他為先,自利當除外。非然也!利行者,一法也,普利自他也。昔人一度沐浴,三度結髮;一度餐食,三度吐出,偏為利他之心也。若是他國之民,則非不教也。 是故,怨親當等利,自他同利也。若得此意,則於草木風水,亦利行自不退不轉之道理,當是利行也。唯勤勉救愚也。

所謂『利行』,於貴賤眾生,是行利益善巧。譬如據守遠近,營以利他的方便。憫窮龜,養病雀;見窮龜,見病雀時,則不求彼報謝,只是偏重於利行。愚人以為,以利他為先,自利當除外。不是如此!利行,是一法,是普利自他。昔人一度沐浴,三度結髮(把頭髮盤成髮髻『一沐三握髮』,在一次洗髮的時間內,須三度握其已洗散之髮,出來接見賓客);一度餐食,三度吐出(『一飯三吐哺』),是偏重為利他的心。若是他國的人民,則非是不教。 所以,怨親當等利,是自他同利。若得此意,則於草木風水,亦利行自不退不轉的道理,當是利行。唯是勤勉救愚。



謂同事者,不違也。于自亦不違,於他亦不違也。譬如人間之如來同人間。以同于人間,故知當同餘界也。知同事之時,則自他一如也。 彼之琴、詩、酒等者,以人為友,以天為友,以身為友。人以琴、詩、酒為友。有琴詩酒以琴詩酒為友,人以人為友,天以天為友,神以神為友之理。此是習學同事也。

所謂『同事』,是不違逆。是於自亦不違逆,於他亦不違逆。譬如人間的如來同人間(盡大地是性相一如)。因同於人間,故知當如來在餘界應是同餘界。知同事之時,則是自他一如。 琴、詩、酒等,是琴以人(有情)為友,詩以天(無情)為友,酒以身(肉體)為友。五蘊身的人是以琴、詩、酒為友。有琴詩酒以琴詩酒為友,人以人為友,天以天為友,神以神為友的道理(各個是一合相,『一合相』即是同事)。此即是習學同事。



譬如,事之謂者,儀也,威也,態也。令他同自後,當有令自同他之道理。自他隨時而無窮也。 《管子》云:“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

譬如,同『事』的事意思,是儀,威,態。令他人同自己後,當有令自同他的道理。即是自他隨時而無窮。 《管子》說:「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



可知海之不辭水者,同事也。更可知水亦具足不辭海之德也。是故,水滿而成海,土盛而成山也。竊知海不辭海,故為海,為眾也。山不辭山,故為山、為高也。明主不厭人,故為其眾。眾者,國也。謂明主者,即帝王也。帝王不厭人,雖不厭人,然非無賞罰。雖有賞罰,然不厭人。

可知海的不辭水(是『一合相』),是同事。更是可知水亦具足不辭海的德行。所以,是水滿而成海,土盛而成山。竊知海不辭海,是故為海,為眾。山不辭山,是故為山、為高。明主不厭人,是故為其眾。眾者,即是國。所謂明主者,即是帝王。帝王不厭人,雖不厭人,然非無賞罰。雖有賞罰,然不厭人。



昔正直時,國無賞罰。彼時之賞罰,不與今等。而今亦當有不待賞而求道之人也。愚夫之思慮之不可及也。明主明故,不厭人,人必為國。雖有求明主之心,然悉知明主之為明主之道理之事者稀故,則當喜不被明主所厭,而不知厭明主。是故,於明主,於愚人,亦有同事之道理故,同事是薩埵之行願也。當以和藹之容顏,面向一切。 此四攝,各具足四攝,故當是十六攝也。

昔正直時,國無賞罰。彼時的賞罰,不與今時相等。而今亦當有不待賞而求道的人。是愚夫的思慮所不可及。賢明的帝主明故,不厭人,人必為國。雖有求明主的心,然悉知明主是為明主的道理的事者稀故,則當喜不被明主所厭,而不知厭明主。所以,於明主,於愚人,亦有同事的道理故,同事是薩埵的行願。當以和藹的容顏,面向一切。 此四攝,是各具足四攝,故當是十六攝。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