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46) 阿羅漢


《阿羅漢》  永平道元禪師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此是大阿羅漢也,是學佛者之極果也。名第四果者,有佛阿羅漢也。“諸漏”者,沒柄破木杓也;用來雖已多時;而“已盡”則木杓渾身跳出也;“逮得己利”者,出入於頂巔上;“盡諸有結”者,盡十方界不曾藏;“心得自在”之形段,參究之為高處自高平,低處自低平。故有牆壁瓦礫。謂自在者,心也全機現也。“無復煩惱”者,未生煩惱也,謂煩惱被煩惱礙。

『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此是大阿羅漢,是學佛者的極果。名第四果,是有佛(識心一元性)阿羅漢。『諸漏』(識心緣起法經三能識變落入二元性分別),是沒柄破木杓(已斷六根識的識心);用來雖已多時;而『已盡』則是木杓渾身跳出(識心緣起法不再經二、三能變,但仍有異熟能變的習氣種子);『逮得己利』,是出入於頂巔上(處識心依真如法緣起時的一元性境);『盡諸有結』(斷除五下、五上分結),是識性能緣盡十方界不有無明障;『心得自在』的形段,是參究為高處自高平,低處自低平(一元的平等性智,是類之弗齊,混則知處)。故有牆壁瓦礫的『百雜碎』。所謂『自在』,心也全機現(即八識全機現成一元性識)。『無復煩惱』,是未生煩惱(即心王不伴心所法),是說煩惱被煩惱礙(即性相一如的恁麼,這裡指大阿羅漢是利自的證真如法,於真如法位而不起緣起法用功德)

(此篇是道元禪師用另一種方式註解金剛經。金剛經的受持『四句偈』,即無四相,是佛道一元性的根本特質。萬法在一元境是識『有』、『時』間、空間(『界』)成一相。識『有』的一相,即是萬有一心的『心得自在』,即是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間的一相,即是萬法於當下法住法位。『界』的一相,即是萬法的盡界,也是『高處自高平,低處自低平』的平等性界六根識各各不貪染,即是不落入二元分別的染污,即不落入四相,也就是受持四句偈的一元境,這是修行人所達的四果位的阿羅漢)(沙門四果位的修行可參考拙作《沙門修行次第》)



阿羅漢之神通、智慧、禪定、說法、化道、放光等,更不應與外道、天魔等相提並論。見百佛世界等論,必不可准於凡夫之見解。是將謂鬍鬚赤,更有赤鬍鬚之道理也。入涅槃者,是阿羅漢入拳頭裡之行業也;所以涅槃妙心也,無回避處也。入鼻孔之阿羅漢,是為真阿羅漢;未出入於鼻孔者,非阿羅漢。

阿羅漢的神通、智慧、禪定、說法、化道、放光等,更不應與外道、天魔等相提並論。見百佛世界等論,必不可准於凡夫的見解。是所謂鬍鬚(識心)(落二元性的相似佛道),更有赤鬍鬚的道理(即一元性的真正佛道)。『入涅槃』,是阿羅漢入拳頭(真如法界)裡的行業;所以涅槃妙心,是無回避處。入鼻孔(識心真如法緣起的一元境)的阿羅漢,是為真阿羅漢;未出入於鼻孔的(即無覺識功德的),非阿羅漢。

(《指月錄》百丈師至晚上堂,舉前因緣,黃檗便問︰「古人錯祇對一轉語,墮五百生野狐身,轉轉不錯,合作個什麼?」師曰︰「近前來,向汝道。」檗近前打師一掌,師笑曰︰「將謂鬍鬚赤,更有赤鬍鬚。」)



古云:“我等今日,真阿羅漢;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今謂“令一切聞”之宗旨者,即令一切諸法(之聞)佛聲也。豈只舉拈諸佛及弟子哉?有識有知,有皮有肉,有骨有髓之徒皆令聞,是謂“令一切”也。謂有識有知者,國土草木、牆壁瓦礫也,搖落盛衰,生死去來,皆聞著也。“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之由來者,非只參學渾界為耳根也。

《法華經.信解品》中說:「我等今日,真阿羅漢;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今所謂『令一切聞』的意義,即是令一切諸法的聽聞佛聲(即是一切諸法依識性緣起)。豈只舉拈諸佛及弟子(指佛性及其創造的有情識)呢?有識有知(指落入二元分別的緣起法),有皮有肉,有骨有髓的徒弟(皮肉骨髓指修行者的證悟程度,這裡指不同程度業力無明的三界有情識)皆令聽聞,是所謂『令一切』。所謂『有識有知』,就是國土草木、牆壁瓦礫等(即緣起的分別法相),搖落盛衰,生死去來,皆聽聞這識心緣起法的變動。『以佛道聲,令一切聞』的由來,非只參學渾界為耳根(即識性依真如法緣起,不是僅耳根識功德用)


釋迦牟尼佛言:“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佛言“但教化菩薩事”者,即“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也。”“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也。(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然則,菩薩諸佛之“自謂”者,亦當與“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相等。所以者何?“自謂”,即聞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也。

釋迦牟尼佛說:「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此兩者是利自的證真如法,於真如法位而不起緣起法用功德),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指四無量心,即佛法是依真如法緣起一元性的法用功德),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法華經》.方便品) 佛說『但教化菩薩事』(即是說識心佛緣起一元性法必依四無量心而有法用功德,若無法用功德則是非緣起法,故也即非佛法),這即是『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是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而,菩薩諸佛的『自謂』(即識性的證真如緣起一元性的類之弗齊、混則知處),亦當與『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識性自證真如佛性,但言語道斷、心行滅處)相等。所以者何?『自謂』(證一如性功德),即是聞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即覺知緣起法的性相一如、心法一如)



古云:“聲聞經中,稱阿羅漢,名為佛地。”今之道者,是佛道之證明也,但非論師胸臆之說,有佛道之通軌。既須參學稱阿羅漢為佛地之道理,又須參學稱佛地為阿羅漢之道理也。阿羅漢果之外,無有一塵一法之所剩法,況有三藐三菩提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外,更無一塵一法之剩法,況有四向四果哉?阿羅漢擔來諸法之正當恁麽時,此諸法,實非八兩,非半斤;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也。佛眼也覷不見也,不可論八萬劫之前後。須參學抉出眼睛之力量,剩法者,渾身剩也。

古說:「聲聞經中,稱阿羅漢,名為佛地。」(《摩訶止觀》卷三.聲聞經)今所說的,是佛道的證明,但非論師胸臆所說的,這是佛道的通軌。既須參學稱阿羅漢為『佛地』(識性證真如法位)的道理,又須參學稱佛地為阿羅漢(具覺識功德的白淨識)的道理。阿羅漢果(指真如法位的白淨識)之外,無有一塵一法的所剩法(即白淨識無一點業力無明),況且要有三藐三菩提(覺性)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如覺性)之外,更無一塵一法的剩法,況有四向四果呢?阿羅漢擔來諸法(識性覺證真如法)的正當恁麽時,此諸法(指真如法),實非八兩,非半斤;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佛眼也覷不見,不可論八萬劫的前後。須參學抉出眼睛(指業識去除無明垢成白淨識)的力量,『剩法』,是渾身剩(即是說佛性識的絕對實法性)



釋迦牟尼佛言:“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

釋迦牟尼佛說:「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三藐三菩提(即佛向上的真如佛性,因阿羅漢(真如法位的識性)是佛性恁麼而有的)。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法華經》方便品)



謂能信阿耨三藐三菩提,即證阿羅漢;必信此法,則咐囑此法。單傳此法,則修證此法。“實得阿羅漢”,則非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以其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弄眼睛也,壁面打坐也,面壁開眼也。遍界而神出鬼沒,亙時而互換投機。如是則謂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志求阿羅漢也。志求阿羅漢者,粥足飯足也。

所謂能信阿耨三藐三菩提,即是證阿羅漢(即佛覺性與識性的一如);必信此法,即是咐囑此法。單傳此法,即是修證此法。『實得阿羅漢』,則非是『最後身、究竟涅槃』,是因其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識心證得佛覺性)。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即是弄眼睛,壁面打坐(即求證三菩提的,需斷除六根識的追逐外緣),面壁開眼(識覺仍惺惺然)。識覺遍界而神出鬼沒,亙時而互換投機(識心依真如法緣起於一元性)。如此求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求證阿羅漢。求證阿羅漢的,是能粥足飯足(自足圓滿)



夾山圓悟禪師云:“古人得旨之後,向深山、茆茨、石室折腳鐺子,煮飯吃十年二十年,大忘入世,永謝塵寰。今時不敢望如此,但只韜名晦跡,守本分,作個骨律錐老納,以自契所證,隨己力量受用,消遣舊業,融通宿習,或有餘力,推以及人,結般若緣,練磨自己腳跟純熟,正如荒草裡拔剔一個半個,同知有,共脫生死,轉益未來,以報佛祖恩。抑不得已,霜露果熟,推將出世,應緣順適,開托人天,終不操心於有求。何況依倚貴勢,作流俗阿師,舉止欺凡罔聖,苟利圖名,作無間業。縱無機緣,只恁度世亦無業果,真出塵羅漢耶?”

夾山圓悟禪師說:「古人得旨之後,向深山、茆茨(茅草屋)、石室折腳鐺子,煮飯吃十年二十年,大忘入世,永謝塵寰。今時不敢望如此,但只韜名晦跡,守本分,作個骨律錐老納,以自契所證,隨己力量受用,消遣舊業,融通宿習,或有餘力,推以及人,結般若緣,練磨自己腳跟純熟,正如荒草裡拔剔一個半個,同知有,共脫生死,轉益未來,以報佛祖恩。抑不得已,霜露果熟,推將出世,應緣順適,開托人天,終不操心於有求。何況依倚貴勢,作流俗阿師,舉止欺凡罔聖,苟利圖名,作無間業。縱無機緣,只恁度世亦無業果,真出塵羅漢耶?」(即是說佛法是一元性覺識緣起的,具四無量心有法用功德,若無法用功德則是非佛法,非真阿羅漢。) (《圓悟禪師語錄》卷十四)



是故,而今本色之納僧,是“真出塵阿羅漢”也,欲知阿羅漢之性相,當知乃如此也。莫妄計西天論師等之語。東地圓悟禪師者,是有正傳嫡嗣之佛祖也。洪州百丈大智禪師云:“眼耳鼻舌身意,各各不貪染一切有無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而今不關乎自他之“眼耳鼻舌身意”,其頭正尾正,不可明測。所以,渾身自不貪染,於渾一切有無諸法亦不貪染。受持四句偈,自之渾渾,謂不貪染,亦名四果;四果者,阿羅漢也。

所以,而今能稱為納僧的,是『真出塵阿羅漢』(即應是有業果的緣起法用功德),欲知阿羅漢的性相,當知乃是如此。莫妄計西天論師等的說法。東地圓悟禪師者,是有正傳嫡嗣之佛祖師。洪州百丈大智禪師說:「眼耳鼻舌身意,各各不貪染一切有無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天聖廣燈錄》卷九 百丈章) 而今不關乎自他(不落我相、人相)的『眼耳鼻舌身意』,其頭正尾正,不可明測(指六根識是屬真如法位)。所以,渾身自不貪染,是於渾一切有無諸法亦不貪染。受持四句偈,自之純一,謂不貪染(即各識緣起法不落入四相分別,即可轉識程智),亦名四果;『四果』(斷除五下、五上分結無明業力),即是阿羅漢。

(要理解百丈大智禪師的這段話,需有禪修至一元境的功夫,或深刻理解唯識的的三能識變。就以人道聽聞鐘聲為例:當真如法的鐘聲聲波刺激耳根識達大腦,會於大腦的聽覺區的識覺刺激,

()經「初能變」的異熟識覺緣起一聲波無明『念像』(即直接引起賴耶種子的相應,此即是唯識的證自證分),此時修行人會有極響亮的聲音『念像』充滿整個存在的覺受。()此『念像』會經「次能變」末那我執思量識執取為我,此時修行人會有聲音『念像』就是我的覺受,就是心法合一、心物合一(此即是唯識的自證分)()此合一的『念像』再經「三能變」的了別識,分離成能聽的『我』(此即是唯識的見分)和所聽的鐘聲『念像』(此即是唯識的相分),就有了『我相』與『人相』。此時因人的聽神經走在丘體的下丘與走在丘體的上丘的視神經有連接神經,所以修行人會有聽到鐘聲,也會有看到鐘聲『念像』的覺受。此時鐘聲『念像』經分別意識而有前後、聲音大小、遠近的二元分別,即有了『時間壽者相』與『空間眾生相』。

在欲界,下三道的根識功德量窄小,而上三道的根識功德量廣大。人道在第六了別意識可以有二、三根的互用,而天道則可六根互用。由上可知,『念像』經「次能變」雖仍在一元境,但有大我的我執染污。『念像』經「三能變」的分別則落入二元境而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染污。所以百丈大智禪師說:六根識各各無所住不貪染,即是不落入二元分別的染污,即不落入四相,也就是受持四句偈的一元境,這是修行人所達的四果位的阿羅漢。)

所以,而今現成之眼耳鼻舌身意者,即是阿羅漢也。構本宗末,自當透脫;始到牢關,受持四句偈,即是四果也。透頂透底,全體現成,更無絲毫之遺漏。畢竟道取,作麼生道?謂:“羅漢在凡,諸法教他掛礙;羅漢在聖,諸法教他解脫。須知羅漢與諸法同參也,既證阿羅漢,被阿羅漢礙也。所以空王以前老拳頭也。”

所以,而今現成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識,即是阿羅漢。構本宗末(即建構有情的八識體),自當透脫(各根識是自性清淨);始到牢關(第七末那我執識),受持四句偈(金剛經的無四相),即是四果。透頂透底,全體現成,更無絲毫的遺漏(即有情八識一起成道清淨)。這道理如何說呢? 所謂:「羅漢在凡(識心處二元性轉識),諸法教他掛礙;羅漢在聖(識心處一元性轉識),諸法教他解脫。須知羅漢與諸法同參(即緣起法公案現成),既證阿羅漢,被阿羅漢礙(即心法一如)。所以空王(佛覺性恁麼創造的識心)以前是老拳頭(真如法)。」(常州華藏遁庵宗演禪師的上堂說法:「華藏也無活計可作。亦無家宅可破。逢人突出老拳。要伊直下便到。且道到後如何。三十六峰觀不足。卻來平地倒騎驢。」所以前面道元才說,『入涅槃』,是阿羅漢入拳頭裡的行業。)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