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41) 傳衣 上


《傳衣》上  永平道元禪師



佛佛正傳之衣法,誠正傳於震旦者,唯少林高祖也。高祖即是釋迦牟尼佛以來第二十八代之祖師也。西天二十八代,嫡嫡相傳;震旦六代,親授正傳。西天東地,都廬三十三代也。第三十三代祖(師)大鑒禪師,正傳此衣法于黃梅之夜半,生前護持,今尚安置于曹溪寶林寺。諸代帝王相繼請入宮內供養,以神物護持也。

佛佛正傳的衣法,誠然正傳於震旦的,唯少林高祖。高祖即是釋迦牟尼佛以來第二十八代的祖師。西天二十八代,嫡嫡相傳;震旦六代,親授正傳。西天東地,都廬(統統、總共)三十三代。第三十三代祖師大鑒禪師,正傳此衣法於黃梅的夜半,生前護持,今尚安置於曹溪寶林寺。諸代帝王相繼請入宮內供養,是以神物護持。



唐朝中宗、肅宗、代宗、頻(迎請)歸內供養;請之送之,皆遣勒使,賜昭書。即是重儀也。代宗皇帝有時送佛衣曹山,昭曰:“今遣鎮國大將軍劉景頂戴而送。朕為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安置,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物令遺墜”。

唐朝中宗、肅宗、代宗、頻迎請歸內供養;請之送之,皆遣勒使,賜昭書。即是重儀。代宗皇帝有時送佛衣曹山,昭書說:「今遣鎮國大將軍劉景頂戴而送。朕為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安置,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墜。」



是故,數代之帝王,皆以為國家之重寶。誠哉!比之統領無量恒河沙數之大千世界,傳持此佛衣於國家,是特殊之大寶也。卞壁之不可准之也。縱其為傳國之璽,焉能為傳佛之奇寶哉?大唐以來,瞻禮之緇白,必是信法之大機。若非宿善之所兆,焉能有親身目睹瞻禮佛佛正法之佛衣哉?信受之皮肉骨髓者當喜。不能信守者,縱使自己,然當怨無佛種子!

所以,數代的帝王,皆以為國家的重寶。誠哉!比之於統領無量恒河沙數的大千世界,傳持此佛衣於國家,是特殊的大寶。是卞和壁玉的不可比擬的。縱其為傳國之璽,焉能為傳佛的奇寶呢?大唐以來,瞻禮的緇衣白衣,必是信法的大機。若非宿善的所兆,焉能有親身目睹瞻禮佛佛正法的佛衣呢?信受的皮肉骨髓者當喜。不能信守的,縱使自己,然當怨無佛種子!



俗尚曰:“見其人之行李,即見其人也。”今瞻禮佛衣者,即是奉見御佛也。須立起百千萬塔,供養此佛衣。雖在天上、海中,有心者,當重之;雖在人間,知轉輪聖王等之誠,知其為特殊者,當重之。

俗人尚說:「見其人之行李,即見其人也。」今瞻禮佛衣的,即是奉見御佛。須立起百千萬塔,供養此佛衣。雖在天上、海中,有心的,當尊重;雖在人間,知轉輪聖王等的誠心,知其為特殊的,當尊重。



可憐世世國王之輩,不知吾國之有重寶!往往為道上之教所惑,多廢佛法。其時,不搭袈裟,而藏葉巾於圓頂。所講者,延壽長年之方也。唐朝有之,宋朝亦有之。此等之輩,雖為國主,比國民亦悲也。

可憐世世國王的徒輩,不知吾國的有重寶!往往為道教上的法教所惑,多廢佛法。那時,不搭袈裟,而藏葉巾於圓頂。所講的,延壽長年的方法。唐朝有,宋朝亦有。此等的徒輩,雖為國主,比國民亦可悲。



須靜心觀察,佛衣流傳吾國,現今猶在。當思維佛衣之國土比之舍利等亦當殊勝。舍利者,輪王亦有之,獅子亦有之,人亦有之,乃至辟支佛等亦有之。然輪王無袈裟,獅子無袈裟,人無袈裟;唯諸佛有袈裟,當深信受。

須靜心觀察,佛衣流傳吾國,現今猶在。當思維佛衣的國土比之於舍利等亦當殊勝。『舍利』,輪王亦有,獅子亦有,人亦有,乃至辟支佛等亦有。然輪王無袈裟,獅子無袈裟,人無袈裟;唯諸佛有袈裟,當深信受。



今之愚人,多重舍利,而不知袈裟;須護持袈裟,知之者少矣!此即從先以來聞袈裟之為重者少,以佛法正傳之未聞,故如是者也。審細遙想釋尊在世,才二千餘年(前之事)也;今所傳國寶神器中,比其古者尚多;此佛法、佛衣者,近而新。若田若裡輾轉雖為五十轉轉,其益當是妙,彼功德尚新。此佛衣與彼當同。(然則),彼非由正嫡正傳,此是由正嫡正傳。

今日的愚人,多重舍利,而不知袈裟;須護持袈裟,知道的少矣!此即從先以來聞袈裟而為重者少,以佛法正傳的未聞,故如是。審細遙想釋尊在世,才二千餘年前的事;今所傳國寶神器中,比其古者(指佛教其他宗派)尚多;此佛法、佛衣,近而新。若田若裡輾轉雖為五十轉轉(指禪宗),其益當是妙,彼功德尚新。此佛衣(指禪宗)與彼當同。然而,彼非由正嫡正傳,此是由正嫡正傳。



當知聞四句偈而得道、聞一句子而得道。四句偈與一句偈為何有恁麽之靈驗?謂依佛法故。今一頂衣、九品衣,當由佛法之正傳也。比之四句偈亦當不劣,比之一句法亦不當不驗。

當知聞四句偈而得道、聞一句子而得道。四句偈與一句偈為何有恁麽的靈驗?是所謂依佛法的緣故。今一頂衣、九品衣,當由佛法的正傳。比之於四句偈亦當不劣,比之於一句法亦不當不驗。



是故,二千餘年以來,信行、法行之諸類俱隨佛而學者,皆護持袈裟以為身心也。蒙昧于諸佛正法之徒,則不崇重袈裟也。今釋提桓因及阿那跋達多龍王等,皆為在家之天主、龍王,而護持袈裟也。然則,剃頭之族,自稱佛子之輩,於袈裟則不知應受持;況乎知體、色、量焉!況乎知著用之法焉!況于其威儀,夢也未見也!

所以,二千餘年以來,信行、法行的諸類俱隨佛而學的,皆護持袈裟以為身心。蒙昧於諸佛正法的徒輩,則不崇重袈裟。今釋提桓因及阿那跋達多龍王等,皆為在家的天主、龍王,而護持袈裟。然而,剃頭的族類中,自稱佛子的流輩,於袈裟則不知應受持;況乎知道袈裟的體、色、量呢!況乎知道著用的方法呢!況於其威儀,夢也未見!



古謂袈裟者,名除熱腦服,名解脫服,大凡功德不可計也。龍鱗之三熱,能由袈裟功德而(得)解脫。諸佛成道時,必用此衣。誠哉!雖生於邊地,適逢末法,然若有相傳與無相傳之並比,則當信受護持相傳之正嫡也。

古時所謂『袈裟』,名除熱腦服,名解脫服,大凡功德不可計。龍鱗的三熱(熱風、失飾衣、大鵬金翅鳥),能由袈裟功德而得解脫。諸佛成道時,必用此衣。誠哉!雖生於邊地,適逢末法,然若有相傳與無相傳的並比,則當信受護持相傳的正嫡。



什麼家門如我正傳,將釋尊之衣法俱正傳之?唯有佛道而已矣!逢此衣法時,誰能懈怠恭敬供養?若設一日,當捨桓河沙之身命而供養之,亦須發願生生世世適逢頂戴之。我等生於遙隔佛生國十萬餘里山海之外,雖邊邦愚蒙,然聞此正法,設若一日一夜受持此袈裟,設若參究一句一偈,此非但有供養一佛二佛之福德,更當有供養、覲見無量百千億佛之福德。雖是自己,亦當尊、當愛、當重。祖師傳法之大恩,當殷勤報謝!畜類尚報恩,人類焉不知恩哉?若不知恩,則比畜類亦劣,比畜類亦愚。

什麼家門如我正傳,將釋尊的衣法俱正傳呢?唯有佛道而已矣!逢此衣法時,誰能懈怠恭敬供養?若設一日,當捨桓河沙的身命而供養它,亦須發願生生世世適逢頂戴它。我等生於遙隔佛生國十萬餘里山海之外,雖邊邦愚蒙,然聞此正法,設若一日一夜受持此袈裟,設若參究一句一偈,此非但有供養一佛二佛的福德,更當有供養、覲見無量百千億佛的福德。雖是自己,亦當尊、當愛、當重。祖師傳法的大恩,當殷勤報謝!畜類尚報恩,人類焉不知恩呢?若不知恩,則比畜類亦劣,比畜類亦愚。



此佛衣之功德,非傳佛正法之祖師,他人則夢也未知也。況乎明究體、色、量耶?慕諸佛之跡者,當慕佛衣。設若百千萬代以後,當正傳此正傳之佛法!驗證是新也。世俗尚曰:“非先王之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不敢行。”佛道亦然也。非先佛之法服不可用。若非先佛之法服,外服何服而修行、奉覲諸佛?若不服此衣,當難入佛會。

此佛衣的功德,非傳佛正法的祖師,他人則夢也未知。況乎明究體、色、量呢?慕諸佛的足跡的,當慕佛衣。設若百千萬代以後,當正傳此正傳的佛法!驗證是新的。世俗尚說:「非先王之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不敢行。」佛道亦是如此。非先佛的法服不可用。若非先佛的法服,外服何服而修行、奉覲諸佛?若不服此衣,當難入佛會。



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年間以來,自西天來到東地之僧侶,接踵不斷。由震旦赴印度之僧侶,雖往往有聞,然不謂誰已會人而面授佛法。只是徒向論師及三藏學者學習名相而已。不聞佛法之正嫡。是故,亦未言傳佛衣須正傳,不言相遇正傳佛衣之人,不語見聞傳衣之人,當知尚未入佛家之閫奧也!此等之輩,偏只認衣服而不知尊重佛法,可憐!

後漢孝明皇帝永平年間以來,自西天來到東地的僧侶,接踵不斷。由震旦赴印度的僧侶,雖往往有聞,然不說誰已會人而面授佛法。只是徒向論師及三藏學者學習名相而已。不聞佛法的正嫡。所以,亦未說傳佛衣須正傳,不說相遇正傳佛衣的人,不語見聞傳衣的人,當知尚未入佛家的閫奧!此等的流輩,偏只認衣服而不知尊重佛法,可憐!



佛法藏相傳之正嫡中,佛衣亦相傳相承也。正傳法藏之祖師無不見聞佛衣之旨,乃人中天上之所遍知。是故,正傳、正見聞佛袈裟之體、色、量,正傳佛袈裟之大功德,正傳佛袈裟之身心骨髓者,唯當在正傳之家業中也。諸阿笈摩教之家風中所不知也,各今案自立者,則非正傳,非正嫡。

佛法藏相傳的正嫡中,佛衣亦相傳相承。正傳法藏的祖師無不見聞佛衣的宗旨,乃人中天上所遍知的。所以,正傳、正見聞佛袈裟的體、色、量,正傳佛袈裟的大功德,正傳佛袈裟的身心骨髓的,唯當在正傳的家業中。諸阿笈摩教的家風中所不知的,各今案自立的,則非正傳,非正嫡。



我大師釋迦牟尼如來付授正法眼藏無上菩提於摩訶迦葉時,則佛衣俱付傳。自此嫡嫡相承而至曹溪山大鑒禪師,乃三十三代也。其體、色、量、親見親傳,家門久傳、受持,至今猶新。即五宗之高祖,各受持者,其是正傳也。或五十餘代,或四十餘代,各個師資,有序不亂;其依先佛之法而搭之,依先佛之法而制之,皆亦唯佛與佛之相傳證契;歷經代代,亦同是新。

我大師釋迦牟尼如來付授正法眼藏無上菩提於摩訶迦葉時,則佛衣俱付傳。自此嫡嫡相承而至曹溪山大鑒禪師,乃三十三代。其體、色、量、親見親傳,家門久傳、受持,至今猶新。即五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溈仰宗)的高祖,各受持的,其是正傳。或五十餘代,或四十餘代,各個師資,有序不亂;其依先佛的法而搭之,依先佛的法而制之,皆亦唯佛與佛的相傳證契;歷經代代,亦同是新。

嫡嫡正傳之佛訓曰:

九條衣        三長一短       或四長一短

十一條衣      三長一短       或四長一短

十三條衣      三長一短       或四長一短

十五條衣      四長一短  

十七條衣      四長一短

十九條衣      四長一短

二十一條衣    四長一短

二十三條衣    四長一短

二十五條衣       四長一短

二百五十條衣     四長一短

八萬四千條衣     八長一短

今略舉也。此外尚有諸般袈裟,皆是僧伽梨衣也。或在家亦受持,或出家亦受持。謂受持者,著用也;非謂只是疊而持之。若剃髮鬚,而不受持袈裟,憎恨袈裟,怖畏袈裟者,是天魔外道也。

今略舉如上。此外尚有諸般袈裟,皆是僧伽梨衣。或在家亦受持,或出家亦受持。所謂受持,是著用;非謂只是疊而持之。若剃髮鬚,而不受持袈裟,憎恨袈裟,怖畏袈裟的,是天魔外道。



百丈禪師曰:“無宿殖之善種者,則忌諱袈裟,厭嫌袈裟,怖畏袈裟。” 佛言:“若有眾生,入我法中,或犯重罪,或墮邪見,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僧伽梨衣,諸佛及我,必於三乘授記,此人當得作佛。若天若龍,若人若鬼,若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功德,即得三乘不退不轉。若有鬼神及諸眾生,能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若有眾生。共相違反,欲墮邪見,念袈裟力,依袈裟力,尋生悲心,還得清淨。若有人在兵陣,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當得解脫。”

百丈禪師說:「無宿殖之善種者,則忌諱袈裟,厭嫌袈裟,怖畏袈裟。」 佛說:「若有眾生,入我法中,或犯重罪,或墮邪見,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僧伽梨衣,諸佛及我,必於三乘授記,此人當得作佛。若天若龍,若人若鬼,若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功德,即得三乘不退不轉。若有鬼神及諸眾生,能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若有眾生。共相違反,欲墮邪見,念袈裟力,依袈裟力,尋生悲心,還得清淨。若有人在兵陣,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當得解脫。」(《悲華經》卷八 諸菩薩本授記品)



故知袈裟之功德,其為無上不可思議也。信受、護持之,則必得授記,必得不退轉。非但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亦如是宣說也。當知唯諸佛之體相,即是袈裟也。所以佛言:“當墮惡道者,厭煩僧伽梨。” 是故,若見聞袈裟,起厭惡之念者,將是我身“當墮惡道。”當生悲心,慚愧懺悔。

故知袈裟的功德,其為無上不可思議。信受、護持的,則必得授記,必得不退轉。非但釋迦牟尼佛,一切諸佛亦如是宣說。當知唯諸佛的體相,即是袈裟。所以佛說:「當墮惡道者,厭煩僧伽梨。」 所以,若見聞袈裟,起厭惡的念頭,將是我身『當墮惡道』。當生悲心,慚愧懺悔。



況釋迦牟尼佛,初出王宮,將入山時,樹神因舉僧伽梨衣,向釋迦牟尼佛曰:“頂戴此衣,則免諸魔嬈。”時釋迦牟尼佛受此衣,頂戴而曆十二年,謂且不犯。此即《阿含經》等之說也。

況釋迦牟尼佛,初出王宮,將入山時,樹神因舉僧伽梨衣,向釋迦牟尼佛說:「頂戴此衣,則免諸魔嬈。」時釋迦牟尼佛受此衣,頂戴而曆十二年,謂且不犯。此即《阿含經》等的說法。



或曰:袈裟是吉祥服,受用之,則必至勝位。大凡世界中,無此僧伽梨衣不現前之時節也。一時之現前者,是長劫中事也;長劫中事者,是一時之來也。得袈裟者,即得佛之標幟也。是故,諸佛如來無有不受持袈裟者。受持袈裟而不作佛者,不有也。

或說:袈裟是吉祥服,受用它,則必至勝位。大凡世界中,無此僧伽梨衣不現前的時節。一時現前的,是長劫中事;長劫中事,是一時的來。得袈裟的,即得佛的標幟。所以,諸佛如來無有不受持袈裟的。受持袈裟而不作佛的,是不有。(這裡道元大概是要說,袈裟這吉祥服的事不要著於事相,諸佛成道時,必用此衣。也就是『你若看,牛皮也須穿也。』;可見下文「一旦此佛衣正傳的道理於身心信受,即是逢佛的徵兆,學佛的法道。」)



搭 袈 裟 法

偏袒右肩者,是通常之搭法也。亦有通兩肩搭之法。兩端共疊在左臂肩,或前頭疊在表面,或前頭疊在裡面,或後頭疊在表面,或後頭疊在裡面,皆是佛一時之威儀也。此威儀,非諸聲聞之所見聞、相傳;諸阿笈摩教之經典,漏而不說。大凡佛道搭袈裟之威儀者,現前傳正法之祖師,皆必能受持也。(欲)受持,必受持于此類祖師。佛祖正傳之袈裟,是即佛佛正傳而不濫。是先佛後佛之袈裟也,是古佛新佛之袈裟者也。化道,化佛,化過去,化現在,化未來者,則(依其)由過去正傳於現在,由現在正傳于未來,由現在正傳於過去,由過去正傳於過去,由現在正傳於現在,由未來正傳于未來,由未來正傳於現在,由未來正傳於過去,唯佛與佛正傳也。

『偏袒右肩』,是通常的搭法。亦有通兩肩搭之法。兩端共疊在左臂肩,或前頭疊在表面,或前頭疊在裡面,或後頭疊在表面,或後頭疊在裡面,皆是佛一時的威儀。此威儀,非諸聲聞的所見聞、相傳;諸阿笈摩教的經典,漏而不說。大凡佛道搭袈裟的威儀,現前傳正法的祖師,皆必能受持。欲受持,必受持於此類祖師。佛祖正傳的袈裟,是即佛佛正傳而不濫。是先佛後佛的袈裟,是古佛新佛的袈裟。化道,化佛,化過去,化現在,化未來的,則依其由過去正傳於現在,由現在正傳於未來,由現在正傳於過去,由過去正傳於過去,由現在正傳於現在,由未來正傳於未來,由未來正傳於現在,由未來正傳於過去,唯佛與佛正傳(這是佛道一元境的當下,所有緣起法也都是於當下)



是故,祖師西來以後,大唐至大宋,數百歲間,講經之達者中,見徹自己之業者多也;教家、律教等類,其入佛法時,則(有)拋卻從來舊巢之弊衣袈裟,正受佛道正傳之袈裟者也。如是因緣,即載於《傳》、《廣》、《續》、《普燈》等錄也。解脫教律之局量小見,以佛祖正傳之大道為尊者,皆成佛祖。今人亦當學仿昔之祖師!

所以,祖師西來以後,大唐至大宋,數百歲間,講經的達者中,見徹自己的業者多;教家、律教等類,其入佛法時,則有拋卻從來舊巢的弊衣袈裟,正受佛道正傳的袈裟者。如是因緣,即載於《景德傳燈錄》、《天聖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嘉泰普燈錄》等。解脫教律的局量小見,以佛祖正傳的大道為尊的,皆成佛祖。今人亦當學仿昔的祖師!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