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29) 授記


《授記》永平道元禪師



佛祖單傳之大道者,授記也;佛祖之無參學者,夢也未見也。其授記之時節,即授記於尚未發菩提心者,授記於無佛性(者),授記於有佛性(者),授記於有身(者),授記於無身(者),授記于諸佛,諸佛保任諸佛之授記也。不應參學授記之後而作佛,不應參學作佛之後而授記。授記時有作佛,授記時有修行。是故,諸佛有授記,佛之向上有授記。授記於自己,授記於身心。於授記飽學措大時,則於佛道亦飽學措大也。身前有授記,身後有授記。有自己所知之授記,有自己所不知之授記。有使他者所知之授記,有使他者所不知之授記。

佛祖師單傳的大道,是『授記』(成佛的保證,即指緣起法相所依的真如法位恁麼時節。這裡道元指依於真如法位的緣起,就是性相一如的成佛);對佛祖師法教無參學的,夢也未見。其授記的時節(識心依真如法位的恁麼),即從授記於尚未發菩提心的(散心位有情法位),授記於無佛性的(無情法位),授記於有佛性的(有情眾生法位),授記於有正報法身的(二元性的欲界、色界法位),授記於無正報法身(一元性無色界的法位)的,最後授記於諸佛(性相一如的法位),這是諸佛現成是保任成就諸佛的授記。不應參學為授記之後而作佛,不應參學為作佛之後而授記。而是有作佛時的授記,有修行時的授記。所以,諸佛公案現成有授記(指識性依真如法恁麼緣起的一元性公案現成),佛的向上真如法位有授記(指佛性恁麼而有識性)。授記於自己(依佛性真如恁麼而有識性),授記於身心(依真如法恁麼而有正報身)。於授記(真如法界恁麼)飽學措大時,則於佛道(一元性緣起法界)亦飽學措大。身前有授記,身後有授記。有自己所知(有情識性)的授記,有自己所不知(『人未識』的無情)的授記。有使他者所知(依他起的真如法)的授記,有使他者所不知(不依他起的真如法)的授記。



當知授記現成自己,授記是現成之自己,是故,佛佛祖祖,嫡嫡相承者,但是授記而已也。更以一法無不授記。況乎山河大地,須彌巨海哉?更無一個半個之張三李四也!如是參究授記者,乃是道得一句也,聞得一句也。不會一句也,會取一句也。行取也,說取也。教令退步,教令進步。而今得坐披衣者,其若非古來之所得授記,則不現成也;以合掌頂禮故,現成是授記也。

當知授記(所依真如法位恁麼)現成自己,授記即是現成的自己(是性相一如),所以,佛佛祖祖,嫡嫡相承的(依法性現法相的一如),但是授記而已。更『無一法非授記』。況乎山河大地,須彌巨海呢?更無一個半個的張三李四!如是參究授記的,乃是對『授記』能說得一句,有聞得一句。不落入一句,但也可以一句了得。是做到、說到。教令退步,教令進步(依真如法位恁麼的緣起緣滅)。而今日得坐披衣的(入佛門坐禪),其若非古來的所得授記,則不現成;以合掌頂禮,『現成即是授記』。



佛言:夫授記有多般,且要略之,有八種。瓔珞第九,有八種授記。

一者自己知,他不知。己知他不知者,發心自誓未廣及人,未得四無所畏,未得善權故。

二者眾人盡知,自己不知。眾人盡知,己不知者,發心廣大,得無畏善權故。

三者自己、眾人俱知。皆知者,位在七地,無畏善權,得空觀故。

四者自己、眾人俱不知。皆不知者,未入七地,未得無著行。

五者近覺遠不覺。遠者不覺者,彌勒是也。諸根具足,不舍如來無著之行故。

六者遠覺近不知覺。近者不覺者,此人未能演說賢聖之行,師子膺是也。

七者俱覺。近遠俱覺者,諸根具足,不舍無著之行,柔順菩薩是也。

八者俱不覺。近遠俱不覺者,未得善權,不能悉知如來藏,等行菩薩是也。

佛說:「夫授記有多種,且要略之,有八種。瓔珞第九(菩薩瓔珞經》卷九無著品:載如來大眾之中菩薩授決,就覺知、不覺知而分成八種),有八種授記。」

(這是說:識心緣起入三界中,經識的三能變,以及有無轉識成智,現八種狀態。() ~ ()屬於欲、色界,() ~ ()屬於無色界。() ~ ()屬於意識分別的二元性運作,有我相、人相。() ~ ()屬於末那我執識的一元性運作,有大我相、無人相。() ~ ()屬於阿賴耶識的一元性運作,無我相、無人相。)(二元性的四相中,時間相是因我相而有;空間相是因人相而有)

()『自己知,他不知。』己知他不知,發心而自發誓願,未廣及於人,未得四無所畏,未得善權(方便,謂多方巧法導人覺悟)故。

(欲界,有身,屬於意識分別的二元性,因有我、人,故四相分明,尤其我相、人相的關係明顯,所以時空感也明顯。屬於識覺菩薩)



()『眾人盡知,自己不知。』眾人盡知己不知,發心廣大,『得無所畏』,得善根故也。

(色界,有身,屬於意識分別的二元性,有我、人四相,但漸破我相、人相的關係,所以時空感也不明顯,趨近於一元性。轉意識為妙觀察智,屬於智覺菩薩)



()『自己、眾人俱知。』己眾俱知,位在七地得無畏,得善權,『得空觀』故。

(色界,有身,屬於末那我執識的一元性,破我、人相的關係,但有人我合一的大我相。轉四根本煩惱為四無量心平等性智,屬於入地位,智覺菩薩)



()『自己、眾入俱不知。』己眾俱不知,未入七地,未得空觀之『無著行』故。

(色界,無身,屬於末那我執識的一元性,破我、人相的關係。未轉識成智仍為四根本煩惱所困,屬於識覺菩薩)



()『近覺遠不覺。』遠者不覺者,如彌勒是,諸根具足不捨如來無著之行故也。

(無色界,無身,屬於阿賴耶識的緣起一元性運作,無我、人相,有依他緣起現行佛行履,故由今佛授記。轉八識為大圓鏡智,屬於智覺菩薩。)



()『遠覺近不知覺。』近者不覺者,此人未能演說聖賢之行故也。即師子膺如來是。

(無色界,無身,屬於阿賴耶識的不緣起一元性運作,無我、人相,無依他緣起現行佛行履,故由當佛授記)



()『俱覺』。近遠俱覺者,諸根具足不捨無著之行,徧遊十方世界,作不思議,顯佛之神德故也,今之柔順菩薩是。

(無色界,無身,屬於佛性真如的一元性有想覺運作,無我、人相,有真如法現佛行履,故由今佛、當佛授記)



()『俱不覺』。近遠俱不覺者,未得菩提,皆不能悉知如來藏等之行故也,今之等行菩薩是。

(無色界,無身,屬於佛性真如的一元性無想覺運作,無我、人相,無真如法現佛行履,故今佛、當佛均不授記)



(四無所畏(1) 諸法現等覺無畏,又作一切智無所畏、正等覺無畏、等覺無畏。即所謂對於諸法皆覺知,住於正見無所屈伏,具無所怖畏之自信(2) 一切漏盡智無畏、又作漏永盡無畏、漏盡無所畏、漏盡無畏。即所謂斷盡一切煩惱而無外難怖畏(3) 障法不虛決定授記無畏,又作說障法無畏、說障道無所畏、障法無畏。即所謂闡示修行障礙之法,並對任何非難皆無所怖畏(4) 為證一切具足出道如性無畏、又作說出道無畏、說盡苦道無所畏、出苦道無畏。即所謂宣說出離之道而無所怖畏)



餘經又云:近知者,從現佛得記也,如彌勒等。遠知者,不從今佛,從當佛得授記。如佛語弊魔,彌勒當與汝記。遠近俱知者,今當佛俱與記也。遠近俱不知者,今當佛俱不記也。

餘經又說:近知者,從現佛得記,如彌勒等(彌勒成佛在近,近者得覺知其授記,遠者不能覺知)。遠知者,不從今佛,從當時佛得授記。如佛語弊魔,彌勒當與汝記。遠近俱知者,今時、當時佛俱與記。遠近俱不知者,今時、當時佛俱不記。



有如是之授記。是故,切莫活計不被而今此臭皮袋之精魂所識度者不應有授記,勿言於未悟之人面不易授記。世常謂:修行功滿而作佛決定時當授記。雖如是學來,然佛道則非然也。謂或從知識而聞得一句,或從經卷而聞得一句者,即得授記也。以是諸佛之本行故,以是百草之善根故。若道取授記,則得記人須皆是究竟人。須知一塵尚是無上也,一塵尚是向上也。授記何非一塵?授記何非一法?授記何非萬法?授記何非修證?授記何非佛祖?授記何非功夫辦道?授記何非“大悟大迷?” 授記是“吾宗到汝,大興於世”也。授記是“吾亦如是,汝亦如是”也。授記是標榜也。授記是“何必”也。授記是“破顏微笑”也。授記是“生死去來”也。授記是“盡十方界”也。授記是“遍界不曾藏”也。

有如是的授記。所以,不要認為不被當下此臭皮袋的精魂所識度者不應有授記,也不要說於未悟的人前面不易授記。世間常說:「修行功滿而作佛決定時當授記。(修以待證)」雖如是學來,然佛道則不是如此。應是說或從知識而聞得一句,或從經卷而聞得一句的,即得授記(即修即證的修證一如)。因為這是諸佛的本行,而且是百草的善根。若說明授記,則應記得人須皆是『究竟人(即依佛性真如恁麼的一元性識性,即白淨識)。須知道一塵尚是『無上』(即佛性現成),一塵尚是『向上』(依真如法位)。授記何非一塵?授記何非一法?授記何非萬法?授記何非修證?授記何非佛祖?授記何非功夫辦道?授記何非『大悟大迷?』授記是『吾宗到汝,大興於世』。授記是『吾亦如是,汝亦如是』。授記就是標榜。授記就是『何必』。授記是『破顏微笑』。授記是『生死去來』。授記是『盡十方界』。授記是『遍界不曾藏』。(更『無一法非授記)



玄砂院宗一大師侍雪峰行次,雪峰指地面云:“這一片田地,好造個無縫塔。” 玄砂曰:“高多少?” 雪峰乃上下顧視。玄砂云:“人天福報即不無,和尚靈山授記,未夢見在。” 雪峰云:“你作麼生?” 玄砂曰:“七尺八尺。” 今玄砂云“和尚靈山授記,未夢見在”者,非謂雪峰無靈山之授記,亦非謂雪峰有靈山之授記,乃曰:“和尚靈山授記,未夢見在”也。

玄砂院宗一大師侍雪峰行次,雪峰指地面說:「這一片田地,好造個無縫塔。」 玄砂說:「高多少?」 雪峰乃上下顧視。玄砂說:「人天福報即不無,和尚靈山授記,未夢見在。」 雪峰說:「你會怎麼說?」 玄砂說:「七尺八尺。」 今玄砂說『和尚靈山授記,未夢見在』,不是說雪峰無靈山的授記,也不是說雪峰有靈山的授記,乃是說:『和尚靈山授記,未夢見在』(這是因雪峰的動作,落入第二頭遍計執思量的二元性,所以玄砂說,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授記』。授記是依他緣起的一元性公案現成)



靈山之授記者,高著眼也,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訶迦葉”也。須知青原授記石頭時之為同參者,以摩訶迦葉亦受青原之授記,青原亦授釋迦之授記故。佛佛祖祖之面面,有正法眼藏咐囑者,明耳!以此,曹溪既授記于青原,青原既受六祖之授記時,是授記保任青原也。是時,六祖、諸祖之參學,正直由青原之授記而行取來也。謂之“明明百頭草,明明佛祖意。”

靈山的授記,是高著眼,是『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訶迦葉』。須知道青原授記石頭時的當下是同參(即一元性的亙古綿延),是摩訶迦葉亦受青原的授記,青原亦授釋迦的授記。佛佛祖祖的面面,有正法眼藏咐囑的,是明顯的!以此,曹溪既授記於青原,青原既受六祖的授記時,是授記保證青原的正法眼。是時,六祖、諸祖的參學,正直地由青原的授記而嫡傳行持下來。即是所謂的『明明百頭草,明明佛祖意』(即正法的嫡傳授記,也正如百草的依佛性真如法的緣起)(《龐居士語錄》卷上)



是故,佛祖孰非百草?百草何非吾汝?莫至愚而謂自己具足之法,必自可知,可見。非恁麽也。自己所知之法,非必自己之有;自己之有,不必為自己所見,非必為自己所知。然則,莫疑著!若非而今之知見、思量分之所不能,則不應為自己。況乎靈山授記者,乃釋迦牟尼佛之授記也;此授記乃釋迦牟尼佛授記釋迦牟尼佛也。授記之未合,當是不授記之道理也。其宗旨者,謂既有授記,則於授記無掛礙;無授記而於授記無剩法之道理也。無虧缺,非剩法,是為諸佛祖授記諸佛祖之道理也。是故,古佛曰:“古今以拂示東西,大意幽微肯易參;此理若無師教授,欲將何見語玄談。”

所以,諸佛祖師孰非百草?百草何非吾汝?莫至愚而說自己擁有的法,必自可知,可見。不是這樣的。自己所知的法,非必自己所有;自己的所有,不必為自己所見,非必為自己所知(一元性是不落入能知所知)。然而,不必懷疑!法若不是當下的知見、思量所不能分別的,則不應為自己(即落入思量的是遍計執法,非依他起的第一頭)。況乎靈山授記的,乃釋迦牟尼佛的授記;此授記乃釋迦牟尼佛授記釋迦牟尼佛。授記的未合(不是依佛性真如恁麼緣起),當是不授記的道理。其意義是,說既有授記,則於授記無掛礙(因性相一如,所以有法相的授記,必有佛性真如法);無授記(即非依佛性真如緣起的)而於授記無剩法(無其他方法)的道理。無虧缺,非剩法(即授記是全然的依真如法恁麼而有,否則不會發生),是為諸佛祖授記諸佛祖的道理。所以,古佛說:「古今以拂示東西,大意幽微肯易參;此理若無師教授,欲將何見語玄談。」(景德傳燈錄 》卷29雲頂山僧德敷詩)



今參究玄砂所云之宗旨,計量無縫塔高多少,則當有“高多少”之道得,更非五百由旬,亦非八萬由旬,亦非由此而嫌棄“顧視上下。”雖但是“人天福報即不無”,然則,若“顧視”“無縫塔高”,則但非釋迦牟尼佛之授記也。得釋迦牟尼佛之授記者,則有“七尺八尺”之道得也。真個檢點釋迦牟尼佛之授記,須以“七尺八尺”之道得檢點之。然則,且不管“七尺八尺”之道得是不是,授記定有雪峰之授記也,有玄妙之授記也,況乎須舉授記而道得無縫塔高多少耳。舉非授記而道得佛法者,當不是道得也。

今日參究玄砂所說的意義,計量無縫塔高多少,則當有『高多少』的說明,更非五百由旬,亦非八萬由旬,亦非由此而嫌棄『顧視上下』。雖但是『人天福報即不無』,然而,若只是『顧視』『無縫塔高』(這些動作因落入第二頭遍計執二元性的思量),則這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授記。得釋迦牟尼佛的授記的,則應有『七尺八尺』(這句行履是不落思量的依他緣起法)的說明。真個檢點釋迦牟尼佛的授記,須以『七尺八尺』的說明來檢點的。然而,且不管『七尺八尺』的說明是不是,授記定有雪峰的授記,有玄妙的授記,況乎須舉授記而說明無縫塔高多少。舉『非授記』(不是依他緣起的法)而說明佛法的,當然不是有正法的說明。



若自己真個會取、聞取,道取自己者,則定有授記之現成公案也。授記之當陽,則與授記同參之功夫來也。欲究竟授記,則如許多佛祖現成正覺而來也。授記之功夫力,推出諸佛也。是故云“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其宗旨者,謂向上者,非自己必得非自己之授記也。是故,諸佛得諸佛之授記也。

若自己(識心我)真個會取、聞取,道取自己(法相我)(即是心法一如、修證一如),則定有授記的現成公案。授記的當陽(成佛,指佛性),則與授記同參的功夫來(即是說:授記是依真如法緣起的公案現成,其緣起面也是佛性真如)。欲究竟授記(即洞山禪師的『打成一片),則如許多佛祖師現成正覺而來。是授記的功夫力,推出諸佛祖師。所以說『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大事因緣即是所依的真如法)。其意義是,所謂向上(真如法)的,非自己必得非自己的授記(即依真如法位緣起法相的性相一如)。所以,諸佛緣起法相得諸佛真如法的授記。



凡授記者,舉一手而授記,舉兩手而授記,舉千手而授記,被授記。或舉優曇花而授記,或拈金蘭衣而授記。欲參究內外之道理者,須向授記參學之。授記之學道者,萬里一條鐵;授記之兀坐者,一念萬年也。

凡授記的,舉一手而授記,舉兩手而授記,舉千手而授記(即授記是全然的),被授記(即是依真如法緣起的)。或舉優曇花而授記,或拈金蘭衣而授記。欲參究佛法內外的道理,須向授記參學。參學授記的學道,是萬里一條鐵(是依真如法緣起的一元性);授記的兀坐者,是一念萬年(是時間一相的一元性)



古佛云:“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 謂之“成佛”者,必“相繼”也。成佛相繼之少許也,是授記之“轉次”也。轉次者,轉得轉;轉次者,次得次。比如造次也。造次者,施為也。其施為者,非局量之造身,非局量之造境,非度量之造作,非造心也。當全任造境不造境俱為轉次之道理而究辦之,全任造作不造作俱為轉次之道理而究辦之。今諸佛諸祖之現成者,乃為施為而轉次也;祖師西來者,為飾而轉次也。況乎運水搬柴,亦是轉次而來也。即心是佛之現生者,轉次也。即心是佛之滅度者,非以一滅度、二滅度為奇,須滅度如許多般之滅度,須成道如許多般之成道,須相好如許多般之相好。是即“相繼得成佛”也,相繼得滅度等,相繼得授記,相繼得轉次也。轉次者,非本來,唯七通八達也。今佛面祖面之面面相見,面面相逢者,是相繼也;佛授記祖授記之轉次,所回避者,無有間隙。

古佛說:「相繼得成佛,轉次而授記。」(《法華經》授記品及五百弟子品)所謂的『成佛』,必『相繼』(即依真如法位)。成佛相繼的少許,是授記的『轉次』(依真如法恁麼的緣起運作)。『轉次』,是轉得轉;『轉次』,是次得次。就像是『造次』。而『造次』,是施為(緣起法的一元性行履)。其『施為』是一元性,非局量的造身,非局量的造境,非度量的造作,非造心(不落入慮知分別)。應當是全任造境不造境俱為轉次的道理而究辦之,全任造作不造作俱為轉次的道理而究辦之(即是說:恁麼緣起是遍界、是一元性的)。今日諸佛諸祖的現成,乃是施為而轉次成就的;『祖師西來』,也是為施為而轉次。況乎運水搬柴的日常行履,亦是轉次而來的。即心是佛的現生者,也是轉次(即依真如法位的緣起相)。即心是佛的滅度者,非以一滅度、二滅度為奇,須滅度如許多般的滅度,須成道如許多般的成道,須相好如許多般的相好。是即『相繼得成佛』,相繼得滅度等,相繼得授記,相繼得轉次。『轉次』(依真如法恁麼的緣起運作),非本來,唯七通八達。今佛面祖面的面面相見,面面相逢的,是相繼;佛授記祖授記的轉次,所回避的,無有間隙。(道元在此是說:所有的緣起法都是依真如法位緣起的,恁麼的緣起緣滅是一元性的,依法位恁麼的緣起滅,就是『相繼』,就是『轉次』)



古佛云:“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 所云者,“授記莊嚴事”,必“我今從佛聞”也。所云“我今從佛聞”之“及轉次受決”者,即“身心遍歡喜”也。“及轉次”者,當為“我今。”非必拘於過、現、當之自他,當“從佛聞”也。非從他聞。非迷悟,非眾生,非草木國土,當“從佛聞”耳。“授記莊嚴事”也,“及轉次受決”也。轉次之道理,無有暫停於一隅,“身心遍歡喜”將去也。“歡喜”之“及轉次受決”,必與身同參、遍參、與心同參、遍參。又更身必遍參於心,心必遍參於身,故云“身心遍。”即是遍界遍方,遍身遍心也;即是特地一條之歡喜也。其歡喜顯令寤寐而歡喜,令迷悟而歡喜;雖各親切,然各不污染也。是故,“轉次而受決”,“授記莊嚴事”也。

古佛說:「我今從佛聞,授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身心遍歡喜。」(《法華經》五百弟子品) 所說的,『授記莊嚴事』,必『我今從佛聞』(即緣起法相必緣起於佛性真如法)。所說的『我今從佛聞』的『及轉次受決』,即是『身心遍歡喜』(即性相是一如的)。『及轉次』,當為『我今』(恁麼的一元性必是識心緣起的當下)。非必拘於過去、現在、當來的自他,當『從佛聞』(必依佛性真如法緣起)。非從他聞。非迷悟,非眾生,非草木國土,當『從佛聞』呢。從佛聞即可成就『授記莊嚴事』,『及轉次受決』。『轉次』的道理,無有暫停於一隅,是遍界的『身心遍歡喜』將去。『歡喜』的『及轉次受決』,必與身同參、遍參、與心同參、遍參(即公案現成的一元性當體是有情識、真如法與緣起法相身的一如)。又更身必遍參於心,心必遍參於身,故說『身心遍』。即是遍界遍方,遍身遍心;即是特地一條(一元性全然)的歡喜。其歡喜明顯是令寤寐而歡喜,令迷悟而歡喜;雖各親切(指依各法位的一如),然各不污染(各住法位)。所以,是成就『轉次而受決』,『授記莊嚴事』。



釋迦牟尼佛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佛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達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法師品)



所以,今之無量眾會,或天王、龍王、四部、八部,雖所求所解各異,然誰令其聞非妙法之一偈一句?如何汝“乃至一念”而令其隨喜他法?謂“如是等類”者,是法華類也。謂“咸於佛前”者,是咸於佛中也。設於“人與非人”之萬象中有錯認者,雖有於百草下種,亦當是“如是等類”也。“如是等類”者,“我皆與授記”也。“我皆與授記”之為頭正尾正者,即“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所以,今日的無量眾會,或天王、龍王、四部、八部,雖所求所解各異,然是誰令其聞非妙法的一偈一句?(是於佛前) 如何你『乃至一念』而能隨喜他法?所謂的『如是等類』,是聽聞法華經這一類。所謂『咸於佛前』,即是咸於佛中。設於『人與非人』的萬象中有錯認的,雖有於百草下種(即表萬法),亦當是『如是等類』。『如是等類』,是『我皆與授記』。『我皆與授記』的為頭正尾正的,即是『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緣起的萬法,都是屬於聽聞法華經這一類,都是佛性真如的緣起授記,都是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釋迦牟尼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今謂“如來滅度之後”者,當是何時節到來耶?四十九年乎?八十年中乎?且當是八十年中。謂“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是有智所聞耶?是無智所聞耶?是誤聞乎?是不誤聞乎?若為他道,當是“若有人”之所聞,更莫以為是有智無智等諸類。

釋迦牟尼佛告藥王菩薩說:「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法華經》法師品) 今日所謂『如來滅度之後』,當是何時節到來呢?四十九年嗎?八十年中嗎?且當是八十年中。所謂『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的,是有智(情識)所聞呢?是無智所聞呢?是誤(無目的,非有所依的)聞嗎?是不誤(有目的,是依真如法的)聞嗎?若替他說,當是『若有人』(即有情識依真如法的緣起)的所聞,更莫以為是有智無智等諸類。(即是說:只要緣起『有』公案現成法相,就是依於佛性真如緣起,就是聞妙法華經)



當云“聞《法華經》”者,設是甚深無量許多諸佛智慧,然聞之,必是“一句”也;聞之,必是“一偈”也;聞之,必是“一念隨喜”也。是時,當是“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有“亦與授記”,有“皆與授記。”勿全憑張三而令其蹉過,須審細功夫而同參!句、偈、隨喜,當“若有人聞”;皮肉骨髓,不暇頭上安頭。“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是“我願既滿”也。當如許皮袋,“眾望亦足”也,豈如許若有人聞焉?有拈松枝之授記,有拈優曇花之授記,有拈瞬目之授記,有拈破顏之授記,有轉授靸鞋之蹤跡,當多“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有我“身是也”之授記,有“汝身是也”之授記。此道理,善能授記過去、現在、未來也。以是授記中之過去、現在、未來故,即現成於自授記,現成於他授記也。

當說『聞《法華經》』,設是甚深無量許多諸佛智慧,然聽到,必是『一句』;聽到,必是『一偈』;聽到,必是『一念隨喜』(緣起法相必是一念、一句、一偈的真如法位)。當下,應是『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緣起法當下必是一元性的依真如法位的緣起)。只要『有』(法相的公案現成)就『亦與授記』,只要『有』就『皆與授記』。勿全憑張三(無相關的法位)而令其錯過,須審細功夫而同參!句、偈、隨喜(即是依真如法位緣起法相),當是『若有人聞』;皮肉骨髓(即是緣起法相)也是『有』,不暇妄想分別緣起法是不是佛法。『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即是『我願既滿』(即是性相一如、修證一如)。應當如許皮袋身,的『眾望亦足』,豈只如許若有人聞嗎?有拈松枝(真如法位)的授記,有拈優曇花的授記,有拈瞬目的授記,有拈破顏的授記,有轉授靸鞋的蹤跡(浮山法遠將大陽警玄遺物傳授給投子義青),當多『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有我『身是也』的授記,有『汝身是也』的授記。此道理,善能授記過去、現在、未來。因是授記中的過去、現在、未來,即現成於自授記,現成於他授記(即是說:於過去、現在、未來緣起的法相,都是依於真如法位緣起,所以也都是授記,即是現成於自、他的授記。也就是在恁麼的緣起一元性,是不落時間相,當然也不落我人相)



維摩詰謂彌勒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授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授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授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授記耶?為從如滅得授記耶?若以如生得授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授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是也,一切法亦如是也,眾聖賢亦如是也,至於彌勒亦如是也。若彌勒得授記者,一切眾生亦應授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維摩詰問彌勒說:「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授記乎?過去呢?未來呢?現在呢?若過去生,過去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授記者,無生即是正位(真如)。於正位中,亦無授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何說彌勒受一生記呢?為從如生得授記嗎?為從如滅得授記嗎?若以真如生得授記的,真如無有生。若以真如滅得授記的,真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是,一切法亦如是,眾聖賢亦如是,至於彌勒亦如是。若彌勒得授記,一切眾生亦應得授記。所以者何?夫真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生皆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公案現成佛果相,即性相一如)。」(《維摩詰經》菩薩品)



維摩詰之所道取,非謂如來之不是。然彌勒之得授記,已決定。是故,一切眾生得授記,當亦同決定,眾生若無授記之決定,則彌勒不應有授記,既是“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也。菩提得菩提之授記也。授記是今日眾生與佛之慧命也。是故,以一切眾生與彌勒同發心,故同授記也,當同成道也。但維摩道之“於正位中,亦無授記”者,如不知正位即授記,如不云正位即菩提也。又謂“過去生已滅,未來生未至,現在生無住。”過去必非以滅,未來必非未至,現在必非無住;無住、未至、已滅等,雖學其為過、未、現,然未至即為過、現、未之道理,當必道取!

維摩詰所說明的,不是說如來的不對。然而彌勒的得授記,已決定。所以,一切眾生的得授記,當亦同決定,眾生若無授記的決定,則彌勒不應有授記,這即是說『一切眾生,即菩提相(性相是一如的,『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是菩提得菩提的授記。授記是今日眾生與佛相依的慧命。所以,因一切眾生與彌勒同發心,故同授記,當同成道。但維摩說的『於正位中,亦無授記』,就像是於正位不知即授記,像是不說正位即菩提(性相一如中,不可分別真如法位或緣起法相)。又說『過去生已滅,未來生未至,現在生無住』。過去必非以滅,未來必非未至,現在必非無住;無住、未至、已滅等,雖學其為過去、未來、現在,然未至即為過、現、未的道理,當必道取(即是說依真如法住法位的緣起是一元性的不落入時間相,所以未至也就是過、現、未,都是一元性當下)



是故,生滅共有得授記之道理,生滅皆有得菩提之道理。一切眾生得授記時,彌勒亦得授記也。且問汝維摩:“彌勒與眾生,同耶?異耶?試道看!”既云“若彌勒得記,一切眾生亦得記”,若謂彌勒非眾生,則眾生當非眾生,彌勒當非彌勒,如何?正當恁麽時,又(維摩)亦當非維摩。若非維摩,此道得用不著也。

所以,生滅共有得授記的道理,生滅皆有得菩提的道理。一切眾生得授記時,彌勒亦得授記。且問維摩大士:「彌勒與眾生,是同嗎?是異嗎?試道看!」既然說『若彌勒得記,一切眾生亦得記』,若說彌勒非眾生,則眾生當非眾生,彌勒當非彌勒(彌勒與眾生都是緣起法,緣起法不能說『是』真如法,也不能說『不是』真如法。因為緣起法雖是相,但性相一如,不落分別的),如何呢?正當緣起恁麽時,又維摩()亦當非維摩()。若性非維摩相,維摩詰這些說法是用不著的。



然則,可謂授記之令一切眾生而有時,一切眾生及彌勒者,有也。授記能令一切當有。

然而,可說是依真如法緣起的授記令一切眾生而『有時』(法公案現成),一切眾生及彌勒,是緣起法的『有』。授記能令一切當『有』。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