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62) 洗面 下


《洗面》下  永平道元禪師



《三千威儀經》云:“嚼頭不得過三分。”須善嚼,如刷洗齒上、齒下。須常常刷、洗。齒根肉上須善磨洗。牙齒之間,應善攪磨、洗刷。常常漱口,則清潔透明。如是之後,則應刮洗舌頭。

《三千威儀經》說:「嚼頭不得過三分。」 須善嚼,如刷洗齒上、齒下。須常常刷、洗。齒根肉上須善磨洗。牙齒之間,應善攪磨、洗刷。常常漱口,則清潔透明。如是之後,則應刮洗舌頭。



《三千威儀經》云:“刮舌有五事,一者不得過三返。二者舌上血出當止。三者不得大振手,汙僧伽梨衣若足。四者棄楊枝莫當人道。五者常當屏處。”謂“刮舌三返”者,即將水頷於口,刮捨三返也,非三刮。須領會“血出當止。”謂善須刮舌者,《三千威儀經》云:“淨口者,嚼楊枝、漱口、刮舌。”是故,楊枝者,佛祖並佛祖兒孫之所護持也。

《三千威儀經》說:「刮舌有五事,一者不得過三返。二者舌上血出當止。三者不得大振手,汙僧伽梨衣若足。四者棄楊枝莫當人道。五者常當屏處。」 所謂『刮舌三返』,即是將水頷於口,刮捨三返,非三刮。須領會『血出當止』。所謂善須刮舌,《三千威儀經》說:「淨口者,嚼楊枝、漱口、刮舌。」 所以,楊枝,是佛祖並佛祖兒孫的所護持。



佛在王舍城竹園之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臘月一日,波斯匿王是日設宴食,清晨躬手授佛楊枝。佛受嚼竟,擲殘著地便生,蓊郁而起,根莖湧出,高五百由旬,枝葉雲布,周匝亦爾。漸復生花,大如車輪。遂復有果,大如五斗瓶,根莖枝葉,純是七寶。若干種色,映殊麗妙,雖色發光,奄蔽日月。食其果,果美喻甘露。甘露香氣四塞,聞者情悅。香風來吹,更相掌角,枝葉皆出和雅之音,暢演法要,聞者無厭。一切人民,睹茲樹變,敬信之心,倍益純厚。佛乃說法,應適其意,心皆聞解。志求佛者,得果生天,數甚眾多。

佛在王舍城竹園之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臘月一日,波斯匿王是日設宴食,清晨躬手授佛楊枝。佛受嚼竟,擲殘著地便生,蓊郁而起,根莖湧出,高五百由旬,枝葉雲布,周匝亦爾。漸復生花,大如車輪。遂復有果,大如五斗瓶,根莖枝葉,純是七寶。若干種色,映殊麗妙,雖色發光,奄蔽日月。食其果,果美喻甘露。甘露香氣四塞,聞者情悅。香風來吹,更相掌角,枝葉皆出和雅之音,暢演法要,聞者無厭。一切人民,睹茲樹變,敬信之心,倍益純厚。佛乃說法,應適其意,心皆聞解。志求佛者,得果生天,數甚眾多。(《賢首經》卷二 降六師品)



供養佛及僧眾之法者,必於晨旦獻楊枝也,其後則設種種之供養。以楊枝獻佛者多,佛亦使用楊枝者眾。然且當知此波斯匿王親手供養之因緣並此高樹之因緣,故舉之。又,是日則外道六師,皆被佛所降伏,驚恐而逃走。遂六師皆投河而死。

供養佛及僧眾的方法,必於晨旦獻楊枝,其後則設種種的供養。以楊枝獻佛多,佛亦使用楊枝也眾。然且當知此波斯匿王親手供養的因緣並此高樹的因緣,故舉此。又,是日則外道六師,皆被佛所降伏,驚恐而逃走。遂六師皆投河而死。



六師徒類九億人,皆來師佛求為弟子。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皆成沙門。佛為說法,示其法衣要,漏盡結解,悉得羅漢。是故,如來已持楊枝故,人天則供養之。謂須明知嚼楊枝是諸佛菩薩並佛弟子之必所持用。(今)若不用,則其法失墜,豈不悲哉?

六師徒類九億人,皆來師佛求為弟子。佛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皆成沙門。佛為說法,示其法衣要,漏盡結解,悉得羅漢。所以,因如來已持楊枝,故人天則供養之。應須明知嚼楊枝是諸佛菩薩並佛弟子的必所持用。今若不用,則其法失墜,豈不悲呢?



《梵網菩薩戒經》云:“若佛弟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象。而菩薩行頭陀時,及游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從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十二時中,此時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

《梵網菩薩戒經》說:「若佛弟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象。而菩薩行頭陀時,及游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二時『頭陀』行,是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從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十二時中,此時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



此十八種物,一個也不可欠缺。若欠缺,則如鳥失一翼,雖剩一翼,而飛行不能,豈為鳥道之機緣?菩薩亦復如是。十八種翼若不全備,則不能行菩薩道。十八種之中,楊枝已居第一,故須最初具足也。若明究此楊枝用之與否者,則明究佛法,當為菩提薩埵未曾明究者,則於佛法夢也未見也。是故,見楊枝者,即見佛祖也。

此十八種物,一個也不可欠缺。若欠缺,則如鳥失一翼,雖剩一翼,而飛行不能,豈為鳥道的機緣?菩薩亦復如是。十八種翼若不全備,則不能行菩薩道。十八種之中,楊枝已居第一,故須最初具足。若明究此楊枝用與不用的,則是明究佛法,當為菩提薩埵未曾明究此的,則於佛法夢也未見。所以,見楊枝,即是見佛祖。



或有人問:“意旨如何?”“幸值永平老漢嚼楊枝。”此梵網菩薩戒者,過去、現在、未來之諸佛菩薩必從過現當受持而來也。是故,楊枝亦於過現當受持而來。《禪苑清規》云:“大乘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並須讀誦通利,善知持犯開遮。但依金口聖言,莫擅隨流於庸輩。” 當知,佛佛祖祖正傳之宗旨,其如是也。違之則非佛道,非佛法,非祖道。

或有人問:「意旨如何?」「幸值永平老漢嚼楊枝。」 此梵網菩薩戒,是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菩薩必從過現當受持而來。所以,楊枝亦於過現當受持而來。宋代宗《禪苑清規》護戒章說:「大乘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並須讀誦通利,善知持犯開遮。但依金口聖言,莫擅隨流於庸輩。」當知,佛佛祖祖正傳的宗旨,其是如此。違之則非佛道,非佛法,非祖道。



然則,大宋國而今楊枝衰而不見。嘉定十六年癸未四月中,使于大宋見諸山諸寺,知楊枝(之僧侶)者無,朝野貴賤同不知。僧家以其不知故,若問著楊枝法,則失色失度。可憐白法失墜!雖有才知漱口者,然(彼等)只將牛尾切成寸餘,將大約三分之牛角作成方形,長六七寸,其端約二寸,作如馬鬃形,以之洗牙齒。難謂僧家之用器,是不淨之器也,非佛法之器。俗人祠天,亦尚嫌之。又,彼器者,俗人、僧家皆用之拭鞋塵之器,梳鬃時亦用也。雖有些許大小,然是一也。用彼器者,萬人中一人也。

然而,大宋國而今楊枝衰而不見。嘉定十六年癸未四月中,遊於大宋見諸山諸寺,知楊枝的僧侶者無,朝野貴賤同不知。僧家因其不知,故若被問著楊枝法,則失色失度。可憐白法失墜!雖有才知漱口的,然彼等只將牛尾切成寸餘,將大約三分的牛角作成方形,長六七寸,其端約二寸,作如馬鬃形,以此洗牙齒。難稱是僧家的用器,是不淨的器具,非佛法的法器。俗人祠天,亦尚嫌之。又,彼器具,是俗人、僧家皆用以拭鞋塵的器具,梳鬃時亦用。雖有些許大小,然是一樣。用彼器的,是萬人中一人。



是故,天下之出家在家,其口氣皆甚臭,即便隔二三尺,說話時,口臭飄來。雖稱有道之尊宿,號人天之導師者,亦無人知有漱口、刮舌、嚼楊枝之法。以此而推知,知佛祖之大道而今已見陵夷者,不知幾許?而今吾等不惜露命,遠涉萬里蒼波,訪道於異域之山川,(見其)澆運,實可悲!究有多少白法已斷絕沒?實可惜矣!

所以,天下的出家在家,其口氣皆甚臭,即便隔二三尺,說話時,口臭飄來。雖稱有道的尊宿,號人天的導師,亦無人知有漱口、刮舌、嚼楊枝的法教。以此而推知,知佛祖的大道而今已見陵夷的,不知幾許?而今吾等不惜露命,遠涉萬里蒼波,訪道於異域的山川,見其澆運,實可悲!究有多少白法已斷絕沒?實可惜矣!



然則,日本一國,朝野道俗,皆見聞楊枝,是即見聞佛光明矣!而嚼楊枝者,其不如法,不傳刮舌之法,可謂草率!然比之宋人知楊枝之法,此乃知須用楊枝者,則自是知上人之法也。仙人之法中,亦用楊枝。當知皆是出塵之器也,清淨之調度也。

然而,日本一國,朝野道俗,皆見聞楊枝,是即見聞佛光明矣!而嚼楊枝的,其不如法,不傳刮舌的法,可謂草率!然比之宋人知楊枝的法教,此乃知須用楊枝的,則自是知上人的法教。仙人的法教中,亦用楊枝。當知皆是出塵的器用,清淨的調度。



《三千威儀經》云:“用楊枝有五事,一者斷當如故,二者破當如故,三者嚼頭不得過三分,四者漱齒當中三齧,五者當汁噪目用。”而今嚼楊枝,右手接漱口水洗目者,皆本是《三千威儀經》之說也,是今日本國歷代之庭訓也。

《三千威儀經》說:「用楊枝有五事,一者斷當如故,二者破當如故,三者嚼頭不得過三分,四者漱齒當中三齧,五者當汁噪目用。」而今嚼楊枝,右手接漱口水洗目的,皆本是《三千威儀經》的說法,是今日本國歷代的庭訓。



刮舌之法,僧正榮西傳之。楊枝用後,將棄時,則將已嚼方用兩手掰破成兩片。其破口時,橫其利方放在舌上刮。即右手接水,放入口中漱口,刮舌,刮舌。漱口,如是再三;掰楊枝角刮舌,如出血,則為度。漱口時,當默誦此經文。《華嚴經》云:“澡漱口齒,當願眾生,向淨法門,究盡解脫。”

刮舌的方法,僧正榮西傳來。楊枝用後,將棄時,則將已嚼方用兩手掰破成兩片。其破口時,橫其利方放在舌上刮。即右手接水,放入口中漱口,刮舌。漱口,刮舌,如是再三;掰楊枝角刮舌,如出血,則為過度。漱口時,當默誦此經文。《華嚴經》淨行品說:「澡漱口齒,當願眾生,向淨法門,究盡解脫。」



常常漱口,唇內,舌下,乃至腮,用右手第一指、第二指、第三指之指肚等洗除至滑如。若近日食過油脂物,則須用皂莢。楊枝用畢,則須棄於屏處。棄楊枝畢,須三彈手指。後架當有盛棄楊枝之斗,在別處,則須捨棄於屏處。漱口水,須吐於面桶中。

常常漱口,唇內,舌下,乃至腮,用右手第一指、第二指、第三指之指肚等洗除至滑如。若近日食過油脂物,則須用皂莢。楊枝用畢,則須棄於屏處。棄楊枝畢,須三彈手指。後架當有盛棄楊枝的斗,在別處,則須捨棄於屏處。漱口水,須吐於面桶中。



次當洗面。兩手掬面桶熱水,從額至兩眉毛,兩眼、鼻孔、鼻中、耳中、顱頰,遍洗之。須先打好水,然後再刷洗。莫將涕唾、鼻涕掉入面桶。如此而洗時,莫過度費水,將灑落在面桶之外而不夠用。塵垢、膩物,洗至殆盡。須洗耳裡,以著水不得故。須洗眼裡,以著沙不得故。或洗至頭髮、頭頂,即是威儀也。洗面畢,棄面桶水後,須三彈手指。

次當洗面。兩手掬面桶熱水,從額至兩眉毛,兩眼、鼻孔、鼻中、耳中、顱頰,遍洗之。須先打好水,然後再刷洗。莫將涕唾、鼻涕掉入面桶。如此而洗時,莫過度費水,將灑落在面桶之外而不夠用。塵垢、膩物,洗至殆盡。須洗耳裡,以著水不得故。須洗眼裡,以著沙不得故。或洗至頭髮、頭頂,即是威儀。洗面畢,棄面桶水後,須三彈手指。



次當以手巾拭面,拭後須晾乾,然後將手巾如本脫取,折成兩片,搭于左臂。雲堂之後架,有公界之拭面,謂設一疋布也。有烘櫃,眾家皆拭面時,無有因不足而煩惱。可用其洗頭、面,亦可用自己之手巾,皆是如法也。

次當以手巾拭面,拭後須晾乾,然後將手巾如本脫取,折成兩片,搭於左臂。雲堂的後架,有公界的拭面,是設一疋布。有烘櫃,眾家皆拭面時,無有因不足而煩惱。可用其洗頭、面,亦可用自己的手巾,皆是如法。



洗面之間,莫撞桶、杓作響以喧嘩;莫狼藉熱水以濕周邊。當私觀想,生於(佛滅度)後五百年,身處邊地遠島,宿善不朽而正傳古佛之威儀,不污染而修證者,當隨喜、歡喜!返雲堂時,則應輕步低聲。耆年宿德之草庵,則必有洗面架。不洗面者,即非法也。洗面時,有用面藥之法。

洗面之間,莫撞桶、杓作響以喧嘩;莫狼藉熱水以濕周邊。當私觀想,生於佛滅度後五百年,身處邊地遠島,宿善不朽而正傳古佛的威儀,不污染而修證,當隨喜、歡喜!返雲堂時,則應輕步低聲。耆年宿德的草庵,則必有洗面架。不洗面的,即非法。洗面時,有用面藥的法教。



大凡嚼楊枝、洗面者,是古佛之正法也。道心辦道之輩,當修證也。或不得熱水者,則用涼水,是舊例也,古法也。熱水、涼水全不得時,則早晨應善能拭面,塗草香、末香等,然後禮佛、誦經、燒香、坐禪。若不洗面,諸功課,皆失禮也。

大凡嚼楊枝、洗面,是古佛的正法。道心辦道之輩,當修證。或不得熱水,則用涼水,是舊例,古法。熱水、涼水全不得時,則早晨應善能拭面,塗草香、末香等,然後禮佛、誦經、燒香、坐禪。若不洗面,諸功課,皆失禮。



天竺國、震旦國者,國王王子、大臣百官、在家出家、朝野男女、百姓萬民,皆洗面。家宅之調度中,亦有面桶,或金,或錫。天祠神廟,每朝亦供面桶。佛祖之塔頭,亦供奉洗面水。在家、出家,洗面之後,正衣裳,拜天,拜神,拜祖宗,拜父母,拜師傅,拜三寶,拜三界萬靈,十方真宰。而今則至農夫、田夫、漁父樵翁,皆不忘洗面,然無嚼楊枝。日本國者,國王大臣、老少朝野、在家出家之貴賤,皆不忘嚼楊枝、漱口之法,然不洗面。一得一失也。今洗面、嚼楊枝(之法),皆須護持,是則可補(佛法之)虧缺,使之興隆,佛祖(則為)之照臨也。

天竺國、震旦國中,國王王子、大臣百官、在家出家、朝野男女、百姓萬民,皆洗面。家宅的調度中,亦有面桶,或金,或錫。天祠神廟,每朝亦供面桶。佛祖的塔頭,亦供奉洗面水。在家、出家,洗面之後,正衣裳,拜天,拜神,拜祖宗,拜父母,拜師傅,拜三寶,拜三界萬靈,十方真宰。而今則至農夫、田夫、漁父樵翁,皆不忘洗面,然無嚼楊枝。日本國中,國王大臣、老少朝野、在家出家的貴賤,皆不忘嚼楊枝、漱口的法教,然不洗面。是一得一失。今洗面、嚼楊枝的法教,皆須護持,是則可補佛法的虧缺,使之興隆,佛祖則為此照臨。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