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61) 洗面 上


《洗面》上  永平道元禪師



《法華經》云:“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謂此法者,當是如來于法華會上,為四安樂行之行人所示說者也。不與餘會相等,不可同于餘經。是故,澡浴身心,塗香油,除塵穢者,是第一佛法也。著新淨衣者,是一淨法也。澡浴塵穢,香油塗身,則內外俱淨也。內外俱淨時,則依報、正報清淨也。

《法華經》安樂行品說:「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 說此法,當是如來於法華會上,為四安樂(身、口、意、誓願)行的行人所示說的。不與餘會相等,不可同於餘經。所以,澡浴身心,塗香油,除塵穢,是第一佛法。著新淨衣,是一淨法。澡浴塵穢,香油塗身,則內外俱淨。內外俱淨時,則依報、正報清淨。



然則,不聞佛法、不參佛道之愚人則曰:“澡浴僅瀝身上,而身內有六腑,若不一一澡浴彼等,則不可為清淨。是故,汝等不可澡浴身表。”如是言之輩,乃尚不知、不聞佛法;是未逢正師,未逢佛祖之兒孫也。

然而,不聞佛法、不參佛道的愚人則說:「澡浴僅瀝身上,而身內有六腑,若不一一澡浴彼等,則不可為清淨。所以,汝等不可澡浴身表。」如是說的徒輩,乃尚不知、不聞佛法;是未逢正師,未逢佛祖的兒孫。



且須拋捨如此邪見徒輩之言,參學佛祖之正法也。謂(吾等)于諸法之邊際未決斷,于諸大之內外又不可得(知)也,故身心之內外,亦不可得也。然最後身之菩薩,既于當今坐道場、成道時,則先洗浣袈裟,次澡浴身心,是為三十十方諸佛之威儀也。最後身心之菩薩與餘類,諸事者皆不可同。其功德智慧,身心莊嚴,皆最尊最上也。澡浴洗浣之法,亦當如是。況諸人之身心,其邊際則雖時而異。謂一坐時,三千界皆坐斷。是時雖如是,然非自他之測量,乃佛法之功德也。其身心量亦非五尺六尺;以五尺六尺者,定非五尺六尺故。處在亦非此界、他界、盡界、無量界等之有邊無邊,以這裡是什麼處在,說細說粗故。心量者,當亦非思量分別之能知,非不思量不分別之能究。身心量如是故,澡浴量亦如是。拈得此量而修證者,是佛佛祖祖之所護念也。不可以我計為先,不可以我計為實;若如是,則如此澡浴、浣洗者,即可究盡身量心量,令其清淨。雖是四大,雖是五蘊,雖是不壞性,若澡浴,即皆得清淨也。此即非只用水洗滌之後可知清淨。水為何本淨?為何本不淨?雖言本淨、本不淨,而非言水之所洗滌而令其淨不淨。唯保任佛祖修證時,用水洗浣,以水澡浴等之佛法即可正傳。由此而修證,則超越淨,透脫不淨,脫落非淨非不淨也。

且須拋捨如此邪見徒輩的說法,參學佛祖的正法。因為吾等於諸法的邊際未決斷,於諸五大的內外又不可得知,故身心的內外,亦不可得。然而最後身的菩薩,既於當今坐道場、成道時,則先洗浣袈裟,次澡浴身心,是為三十(?世)十方諸佛的威儀。最後身心的菩薩與餘類,諸事者皆不可同。其功德智慧,身心莊嚴,皆最尊最上。澡浴洗浣的法教,亦當如是。況諸人的身心,其邊際則雖時而異。可謂一坐時,三千界皆坐斷。是時雖如是,然非自他的測量,乃佛法的功德。其身心量亦非五尺六尺;因五尺六尺,定非五尺六尺的緣故(即所謂: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處在』亦非此界、他界、盡界、無量界等的有邊無邊,應是以這裡是什麼處在,而說細說粗故。『心量』,當亦非思量分別的能知,非不思量不分別的能究。因身心量如是,故澡浴量亦如是。拈得此量而修證的,是佛佛祖祖的所護念。不可以我計為先,不可以我計為實;若如是,則如此澡浴、浣洗的,即可究盡身量心量,令其清淨。雖是四大,雖是五蘊,雖是不壞性,若澡浴,即皆得清淨。此即非只用水洗滌之後可知清淨。水為何本淨?為何本不淨?雖言本淨、本不淨,而不是說水的所洗滌而令其淨與不淨。唯保任佛祖修證時,用水洗浣,以水澡浴等的佛法即可正傳(即是說:一元性無四相用水洗淨的行履本身,就是修證一如的佛行)。由此而修證,則超越淨,透脫不淨,脫落非淨非不淨。



是故,未污染亦澡浴。雖是大清淨者,然於澡浴之法,則獨保任于佛祖道中,非外道所知也。若如愚人所言,設若將五臟六腑抹成細塵,令其即空,盡大海之水洗滌,然塵中尚不洗滌,如何為清淨?不洗滌空中,如何成就內外之清淨?愚夫又不可知澡空之法。拈來空而澡浴空,拈來空而澡浴身心。如法信受澡浴者,當保任佛祖之修證!

所以,未污染亦澡浴。雖是大清淨者,然於澡浴的法教,則獨保任於佛祖道中,非外道所知。若如愚人所說,設若將五臟六腑抹成細塵,令其即空,盡大海的水洗滌,然塵中尚不洗滌,如何為清淨?不洗滌空中,如何成就內外的清淨?愚夫又不可知澡空的方法。拈來空而澡浴空,拈來空而澡浴身心。只有如法信受澡浴的,當保任佛祖的修證!



謂佛佛祖祖嫡嫡正傳之正法中,用澡浴者,則身心內外、五臟六腑、依正二報、法界虛空之內外中間,忽爾清淨。用香花清淨時,則過去、現在、未來、因緣、行業,忽爾清淨也。佛言:“三沐三熏,身心清淨。”是故,淨身淨心之法者,必一沐而一熏,如是相連復續,三沐三熏;禮佛轉經,坐禪修行業。經行畢,謂更欲端坐坐禪者,則必洗足。足雖非觸汙,然佛祖之法,其如是也。

所謂佛佛祖祖嫡嫡正傳的正法中,用澡浴,則身心內外、五臟六腑、依正二報、法界虛空的內外中間,忽爾清淨。用香花清淨時,則過去、現在、未來、因緣、行業,忽爾清淨。佛說:「三沐三熏,身心清淨。」 所以,淨身淨心的方法,必一沐而一熏,如是相連復續,三沐三熏;禮佛轉經,坐禪修行業。經行畢,而更欲端坐坐禪的,則必洗足。足雖非觸汙,然佛祖的法教,其是如是。



其謂三沐三熏者,即一沐者一沐浴也,通身皆沐浴也。如是之後,如常著衣裳,次於小爐焚名香,熏於懷中、袈裟、坐處等。如是之後,復沐浴又熏之。如是三番,是如法之儀也。是時,六根六塵雖非新來,然有清淨之功德現前,不可疑。三毒四倒雖未除盡,然清淨之功德忽爾現前者,是佛性也。誰以凡慮測度焉?何人以凡眼覲見焉?

所謂『三沐三熏』,即是一沐者一沐浴,是通身皆沐浴。如是之後,如常著衣裳,次於小爐焚名香,熏於懷中、袈裟、坐處等。如是之後,復沐浴又熏之。如是三番,是如法的行儀。是時,六根六塵雖非新來,然有清淨的功德現前,不可疑。三毒(貪瞋癡)四倒(常樂我淨)雖未除盡,然清淨的功德忽爾現前,是佛性。誰以凡慮測度呢?何人以凡眼覲見呢?



比如淨洗沉香時,不可折成片片洗,不可抹成塵塵洗;佛法之中,浣洗之法必有所定。或洗足洗面,或洗目洗口,或洗大小二行,或洗手、洗缽盂,或洗袈裟、洗頭,此等皆是諸佛諸祖之正法也。

比如淨洗沉香時,不可折成片片洗,不可抹成塵塵洗;佛法之中,浣洗的方法必有所定。或洗足洗面,或洗目洗口,或洗大小二行,或洗手、洗缽盂,或洗袈裟、洗頭,此等皆是諸佛諸祖的正法。



欲供養佛法僧,取來諸香膏者,則先自洗兩手,漱口洗面,著乾淨衣,於乾淨盤接淨水,淨洗該香。然後於佛法僧之境界供養,願以阿那婆達池之八功德水,淨洗摩黎山之旃檀香。

欲供養佛法僧,取來諸香膏,則是先自洗兩手,漱口洗面,著乾淨衣,於乾淨盤接淨水,淨洗該香。然後於佛法僧的境界供養,願以阿那婆達池的八功德水,淨洗摩黎山的旃檀香。



洗面(之法)者,由西天竺國傳,流布於東震旦國。雖明見於諸律部,然佛祖之傳持者,尚是正嫡也。非但數百年之佛佛祖祖修行、傳來,亦流通於億千萬劫之前後。非只除垢膩,乃佛祖之命脈也。

洗面的方法,由西天竺國傳,流布於東震旦國。雖明見於諸律部,然佛祖的傳持,尚是正嫡。非但數百年的佛佛祖祖修行、傳來,亦流通於億千萬劫的前後。非只除垢膩,乃佛祖的命脈。



曰:若不洗面而受禮、禮他者,皆有罪。自禮禮他,能禮所禮,性空寂也,性脫落也。是故,必當洗面。洗面之時節,或五更,或昧旦,是其時節也。先師住天童時,以三更三點為其時節;著裙褊衫,或著直綴,攜手巾而赴洗面架。手巾者,即一幅布,長一丈二尺也。其色,不可白;白者制。

說:若不洗面而受禮、禮他的,皆有罪。自禮禮他,能禮所禮,性空寂,性脫落。所以,必當洗面。洗面的時節,或五更,或昧旦,是其時節。先師住天童時,以三更三點為其時節;著裙褊衫,或著直綴,攜手巾而赴洗面架。手巾,即是一幅布,長一丈二尺。其色,不可白;白者制止。



《三千威儀經》云:“當用手巾有五事,一者當拭上下頭,二者當用一頭拭手,以一頭拭面;三者不得持拭鼻,四者以用拭膩汙,當即浣之;五者不得拭身體,各當有巾。”

《三千威儀經》說:「當用手巾有五事,一者當拭上下頭,二者當用一頭拭手,以一頭拭面;三者不得持拭鼻,四者以用拭膩汙,當即浣之;五者不得拭身體,各當有巾。」



當持手巾時,須如是護持。將手巾折成兩塊,放左腕,掛其上。毛巾者,一半拭面,一半拭手。謂不可拭鼻涕者,即不可拭鼻中及鼻涕也。脅、背、腹、臍、腿、脛,不可用毛巾拂拭。毛巾若垢膩污染,則須洗浣;濕者,則烘於火,或當於日下曬乾。沐浴時,不可用毛巾。

當持手巾時,須如是護持。將手巾折成兩塊,放左腕,掛其上。毛巾,是一半拭面,一半拭手。所謂不可拭鼻涕,即不可拭鼻中及鼻涕。脅、背、腹、臍、腿、脛,不可用毛巾拂拭。毛巾若垢膩污染,則須洗浣;濕的,則烘於火,或當於日下曬乾。沐浴時,不可用毛巾。



雲堂之洗面處,(在)後架也;後架者,在照堂之西也,其屋圖有傳。庵內及單寮,則構於便宜處。住持人,則於方丈洗面。耆老年宿居處,為便利而置洗面架,住持人若宿雲堂,則可於後架洗面。

雲堂的洗面處,在後架;『後架』,在照堂的西方,其屋圖有傳。庵內及單寮,則構於便宜處。住持人,則於方丈洗面。耆老年宿居處,為便利而置洗面架,住持人若宿雲堂,則可於後架洗面。



到洗面架,將手巾之中部掛於領,兩端自左右兩肩向前出,用左右手將毛巾之左右端由左右脅向後出,於背後交叉,左端向右來,右端向左來,於胸前繫上。如是則褊衫襟為毛巾所覆,兩袖被毛巾所結上,由臂舉上,肘以下,手、腕、掌則顯露,比如繫絆。其後,若是後架,則取面桶,到釜旁,取一桶熱水,返回置於洗面架上。若在其他處,則將打熱水桶之熱水放於面桶。

到洗面架,將手巾的中部掛於領,兩端自左右兩肩向前出,用左右手將毛巾的左右端由左右脅向後出,於背後交叉,左端向右來,右端向左來,於胸前繫上。如是則褊衫襟為毛巾所覆,兩袖被毛巾所結上,由臂舉上,肘以下,手、腕、掌則顯露,比如繫絆。其後,若是後架,則取面桶,到釜旁,取一桶熱水,返回置於洗面架上。若在其他處,則將打熱水桶的熱水放於面桶。



次當使用楊枝。今大宋國諸山,嚼楊枝之法,久廢不傳;雖無嚼楊枝之處,然今吉祥山永平寺,則有嚼楊枝之處,即今草案也。依之,先須嚼楊枝。取楊枝於右手,當咒願(如下經文)。《華嚴經》淨行品云:“手執楊枝,當願眾生,心得正法,自然清淨。”

次當使用楊枝。今大宋國諸山,嚼楊枝的方法,久廢不傳;雖無嚼楊枝之處,然今吉祥山永平寺,則有嚼楊枝之處,即今草案。依之,先須嚼楊枝。取楊枝於右手,當咒願如下經文。《華嚴經》淨行品說:「手執楊枝,當願眾生,心得正法,自然清淨。」



誦此文畢,欲更嚼楊枝,則當誦:“晨嚼楊枝,當願眾生,得調伏牙,噬諸煩惱。”誦此文畢,則當復嚼楊枝。楊枝之長,或四指,或八指,或十二指,或十六指也。《摩訶僧祗律》第三十四云:“齒木應量用,極長十六指,極短四指。” 當知不可短於四指。長於十六指者不符量。粗者手小指大也。雖然如是,比其細者無妨。其形者,手小指形也。一端粗,一端細。其粗端,須微細嚼。

誦此文畢,欲更嚼楊枝,則當誦:「晨嚼楊枝,當願眾生,得調伏牙,噬諸煩惱。」誦此文畢,則當復嚼楊枝。楊枝之長,或四指,或八指,或十二指,或十六指。《摩訶僧祗律》第三十四說:「齒木應量用,極長十六指,極短四指。」當知不可短於四指。長於十六指者不符量。粗者手小指大。雖然如是,比其細者無妨。其形,是手小指形。一端粗,一端細。其粗端,須微細嚼。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