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59) 法性


《法性》  永平道元禪師



或從經卷,或從知識參學,是無師獨悟也。無師獨悟道者,法性之施捨也。設是生知,然必尋師訪道;設無生知,然必功夫訪道。誰人個個不是生知?至佛果菩提,亦隨經卷知識也。

或從經卷,或從知識參學,是無師獨悟。無師獨悟道者,是法性的施捨(即佛性真如的恁麼)。設是生知,然必尋師訪道;設無生知,然必功夫訪道。誰人個個不是『生知』(即三界的眾生都是以公案現成存在)?至佛果菩提,是亦隨經卷知識(即修證的行儀都是識性依真如法緣起的公案現成)



當知遇經卷知識而得法性三昧,逢法性三昧而得法性三昧者,謂之生知。此是得宿住智也,得三明也;此是證阿耨菩提也,逢生知而習學生知也,逢無師智、自然智而正傳無師智、自然智也。若非生知,雖謂逢知識,然不得聞法性,不得證法性也。大道者,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之道理也。一切諸佛及一切菩薩、一切眾生者,皆以生知之力,明究一切法性之大道也。以隨經卷知識而明究法性之大道者為自明究法性。經卷是法性也,是自己也。知識是法性也,是自己也。法性是知識,法性是自己也。以法性是自己故,則非外道魔讜邪見之自己也。法性無外道魔讜。只是吃粥來,吃飯來,點茶來而已。

當知『遇經卷知識』而得法性三昧,『逢法性三昧』而得法性三昧的,稱之為『生知』(一元性的性相一如,即公案現成)。此是得宿住智(即依真如法位緣起),是得三明;此是證阿耨菩提,是逢生知而習學生知,是逢無師智、自然智而正傳無師智、自然智。若非生知(闡提種性),雖說是逢知識,然不得聞法性,不得證法性。佛法大道(一元性),不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道理(這是能所二元性)一切諸佛及一切菩薩、一切眾生,皆是以生知的功德力,明究一切法性的大道。以隨經卷知識而明究法性的大道者為自明究法性。經卷(所緣真如法位)是法性,是自己。知識(識性)是法性,是自己。法性是知識,法性是自己。因法性是自己故,則非外道魔讜邪見的自己。法性無外道魔讜。只是就像吃粥來,吃飯來,點茶來而已(即是說:法性就像是日常行儀,即平常心是道)



然則,自稱二三十年之久學,見聞法性之談時,於茫然中磋過一生也。自稱叢林飽參,登曲木之床者,聞法性聲,見法性色,則身心依正,唯常紛然升降於窟坑中。其以為現今見聞之三界十方,撲落之後,當更有法性顯現;邪計彼法性非現今之萬象森羅也。(然則),法性之道理,其非如此。此森羅萬象與法性,遙遙超越同異之論,超越離即之談;以非過現當來、非斷常、非色受想行識故,是法性也。

然而,自稱二三十年的久學,見聞其法性的談論時,是於茫然中磋過一生。自稱叢林飽參,登住持大位的,聞法性聲,見法性色,則身心依報、正報,唯常紛然升降於窟坑(二元性分別)中。其以為現今見聞的三界十方,撲落之後,當更有法性顯現;邪計彼法性非現今的萬象森羅。然而,法性的道理,其非如此。此森羅萬象與法性,遙遙超越同異的論調,超越離是、即是的談論;因是非過現當來、非斷常、非色受想行識故,是法性(性相一如的一元性)



洪州江西馬祖大寂禪師云:“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飯,言談祗時,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馬祖道之法性者,即法性道法性也;與馬祖同參,與法性同參也。既有聞著,焉無道著?法性騎馬祖也。人吃飯,飯吃人也。法性自古以來,曾不出法性三昧;法性自其以後,不出法性;法性之前,不出法性。與法性並為無量劫者,是法性三昧。謂法性為無量劫。

洪州江西馬祖大寂禪師說:「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飯,言談祗時,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馬祖說的法性,即是法性說法性;是與馬祖同參,與法性同參。既有聞著,焉無說著?是法性騎馬祖。是人吃飯,飯吃人。法性(指三界識心)自古以來,曾不出法性三昧(識性是佛性恁麼而有的法性,兩者一如的關係可稱『法性三昧);法性自其以後(指八識與轉變後的七識),不出法性(佛性);法性之前,不出法性。與法性並為無量劫的,是法性三昧。稱法性為無量劫。



是故,即今之這裡者,是法性也;法性者,是即今之這裡也。著衣吃飯者,即法性三昧之著衣吃飯也;衣法性現成也,飯法性現成也,吃法性現成也,著法性現成也。若不著衣吃飯,不言談祗對,不六根運用,不一切施為者,即非法性三昧,不入法性也。

所以,即今的這裡,是法性;法性,是即今的這裡。著衣吃飯,即是法性三昧地著衣吃飯;是衣法性現成,是飯法性現成,是吃法性現成,是著法性現成。若不著衣吃飯,不言談祗對,不六根運用,不一切施為的,即非法性三昧,是不入法性(這裡的不入是指識相不落入能變而起七識的緣起)



即今之道現成者,乃是諸佛相授而至釋迦牟尼佛,諸祖正傳而至馬祖也。佛佛祖祖,正傳授手,而正傳於法性三昧。佛佛祖祖,不入而令法性活潑。文字法師,雖有法性之言,然非馬祖道之法性。(謂)眾生不出法性者,更有擬為非法性之人,設有得處,其是新之法性之三四枚也。言談祗對非法性,運用施為非法性者,當是法性也。

即今所說的現成者,乃是諸佛相授而至釋迦牟尼佛,是諸祖正傳而至馬祖。佛佛祖祖,正傳授手,而正傳於法性三昧。佛佛祖祖,是不入而令法性活潑(即是說:佛祖是『識性與佛性一如的依真如法』當下的三昧,這裡的不入是指識性不落入能變而起七識)。文字法師,雖有法性的言說,然不是馬祖說的法性(即文字是落入遍計執性,馬祖說的法性是依他起性)。說『眾生不出法性』,更有擬為非法性(指不落入六根分別識的一心位禪定)的人,設有得處,其是新的法性的三四枚(指一心位的一根識與六七八識)。言談祗對非法性,運用施為非法性的,當是法性。



無量劫之日月者,即法性之經歷也;現在、未來亦復如是。謂身心量之為身心量,思量其與法性遙遠者,此思量是法性也。不以身心量為身心量,思量其非法性者,此思量是法性也。思量、不思量,共是法性也。然則,若謂性,參學水亦不可流通,樹亦不應榮枯者,外道也。

無量劫的日月,即是法性的經歷(指識性依真如法位的緣起);現在、未來亦復如是。說身心量之為身心量,思量其與法性遙遠的(指有能所的二元性識),此思量是法性。不以身心量為身心量,思量其非法性的(指無能所的一元性識),此思量是法性。思量、不思量,共是法性。然而,若說性,故參學水亦不可流通,樹亦不應榮枯的,是外道(落入性相二元的錯誤)



釋迦牟尼佛道:“如是相,如是性。”是故,開花落葉,是“如是性”也。然則愚人謂,法性界不可有花開落葉。且不可疑問他人,汝當依其疑著而道著之,須如他人說著而舉之,三番參究。向來思量先有脫出者,其非邪思量,只是不明了時之思量也。若明瞭時,則令此思量非失。花開落葉,自是花開落葉也。思量法性不可有花開落葉,此思量,是法性也。是依其脫落、模仿脫落而來之思量也。是故,即“如法性”之思量也。思量法性之渾思量者,是如此之面目也。

釋迦牟尼佛說:「如是相,如是性。」所以,開花落葉,是『如是性』。然而愚人說:「法性界不可有花開落葉。」 且不可疑問他人,汝當依其疑問而說明,須如他人說的而舉示,三番參究。向來思量先有脫出的(落入二元性),其非邪思量,只是不明了時的思量。若明瞭時,則令此思量非失。花開落葉,自是花開落葉。思量法性不可有花開落葉,此思量,是法性。是依其脫落(指『性非是相』的關係)、模仿脫落而來的思量。所以,即是『如法性』的思量。思量法性的渾思量,是如此的面目。



馬祖道之“盡是法性”,雖實為八九成之道,然馬祖所未道取者多矣。謂不道一切法性不出法性,不道一切法性盡是法性,不道一切眾生不出眾生,不道一切眾生法性之少分,不道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之少分,不道一切法性是眾生之五分,不道半個眾生半個法性,不道無眾生是法性,不道法性不是眾生,不道法性脫出法性,不道眾生脫出眾生,但聞“眾生不出法性三昧”而已。不謂法性不可出眾生三昧,無法性三昧出入于眾生三昧之道著,況不聞法性之成佛,不聞眾生證法性。不聞法性證法性。無無情不出法性之道。

馬祖說的『盡是法性』,雖實為八九成的道得,然馬祖所未道取的還很多。包括沒說一切法性不出法性(一切識性不出佛性),沒說一切法性盡是法性(一切識性是佛性恁麼而有的,故具佛性恁麼功德),沒說一切眾生不出眾生,沒說一切眾生的法性是少分,沒說一切眾生是一切眾生的少分(即緣起法不是全然的真如法緣起的),沒說一切法性是眾生的五分(即性相一如的一端),沒說半個眾生半個法性,沒說無眾生是法性,沒說法性不是眾生,沒說法性脫出法性,沒說眾生脫出眾生,但聽聞馬祖說『眾生不出法性三昧』而已。不說法性不可出眾生三昧,無法性三昧出入於眾生三昧的說法,況不聞法性的成佛,不聞眾生證法性。不聞法性(識性)證法性(佛性)。無無情不出法性的道理。



且問馬祖,喚什麼為眾生?若喚法性為眾生,是什麼物恁麽來也;若喚眾生為眾生,則說似一物即不中也。速道!速道!

道元且問馬祖,喚什麼為眾生?若喚法性為眾生,是什麼物恁麽來呢;若喚眾生為眾生,則說似一物即不中。速道!速道!(道元這『觸背關』的解,因性相一如、體用一如,眾生即是法性,如何喚著?唯『無言』、『禮拜』)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