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生死書(16) 卡塔奧義書(五)
2.3.1 「整個宇宙如同一顆巨大的菩提樹,而其根部卻高高在上(居於梵界),其枝葉(如塵世男女,如動物、蟲子和植物等)卻是往塵世生長。這(現象界)是無始無終的(它來來去去,一次又一次,如同波浪—亦即輪迴)。這棵大樹的根就是梵,他們說,它是清淨的,是恆在的。包括這個地球在內的所有世界都居住在它那裡,再也沒有可以超過它的事物。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2.3.2「這個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從布魯納(prana,生命之氣息,亦即梵與它自己的能量摩耶結合在一起時所生)而來。又依此布魯納而行止。這梵如擊打的霹靂,是大恐怖者。那些親證此梵者便成為不朽。」
這存在的全部,此節奧義書將它比作菩提樹。然而這種比喻無法呈現真實的梵與虛幻的現象界的差別。雖然菩提樹的根莖葉栩栩如生,但它們是長於塵界,是依原質(五大所成的真如法)而有,是因原人(布魯納,即個體自我、有情識)而異的。所以,這菩提樹是因原人依原質投影而有的虛幻影像,即這個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從布魯納(生命之氣息,亦即梵與它自己的能量摩耶結合在一起時所生)而來。又依此布魯納而行止。
2.3.3 「出於畏懼(梵),火才散發熱量;出於畏懼(梵),太陽才發放光芒;出於畏懼(梵),因陀羅、伐由、第五位神和死神,各司其職,不敢怠慢。」
所有的天神火、太陽、因陀羅(雷神)、伐由(風神)、第五位神的死神,都是梵所成就,依梵才有其大能。
2.3.4 「如果一個人,他在生前就獲得梵知,他就會在這一生得以解脫。不然,他則會在這個世界或另外的世界中再度出生。」
『梵知』—即親證『我即是梵』,如果一個人獲得它就融入一元性中,在這一生就得以解脫。否則,仍在二元性的心識摩耶幻力中,把身體當成我,身口意仍在煩惱中造業輪迴。
2.3.5 「正如清晰的鏡子會映照出清晰的身影,你在純潔的自心中亦可映現出自我;正如你在朦朧的夢境所見到的朦朧的事務,你在祖道所見的也盡是模糊的自我;正如你在水中所見的倒影一般,你在乾達婆世界所見的自我也是霧裡看花。但是,當你在梵界見到你的自我之時,你所見的,則如同光與暗那般清晰分明。」
『祖道』—指輪迴在各道的有情識,如人道之有情眾生。人的有情識因業力摩耶幻力,使其所見到的原質(五大所成真如法),成為其正報身與依報世界。所以,正如人在水中所見的倒影一般,人在乾達婆世界所見的自我也是霧裡看花。要看清楚本質的自我,其先決的條件是有清明的心靈(白淨識),這是需要去清除心識中的無明業因。所以苦行於棄絕感官的造業,是潔淨心靈的唯一途徑。當人的心靈如清晰的鏡子,即可映現出清晰的自我。
2.3.6 「而感官卻有著另外一個源頭,它們是諸元素的產物。當一個人在睡醒時,它們就甚活躍;當一個人處於睡眠態,它們就閑散。一位真正的智者明白自我是獨立於諸根的,他也就因此而超然於煩惱。」
感官是諸元素的產物,它們的源頭是原質,它們只是原人的工具,原人是獨立於它們。當一個人在睡醒時,它們就被活躍,就被人依著法位緣起法相;當一個人處於睡眠態,它們就法住法位的閑散著。
2.3.7 「人的心意識超越於人的感官;理性超越於心意;而超越於理性的是大我(首現者);超越於大我的是未顯現者。」
感官五根(眼耳鼻舌身),是由五根識(感官的對象)所操控。而五根識匯集到第六分別意識(人的心意),第六意識可以展現六根互用。第六分別意識是由第七末那思量識掌控,這第七識是一元性的我執識(理性),而超越於理性(我執識)的,是偉大之自我—「大我」(無分別的第八阿賴耶異熟識,或稱金胎)。未顯現者(梵創造的真如白淨識與原質真如法)超越於偉大之自我—「大我」,宇宙之大我(即梵)超越於未顯現者。梵掌控著六大(地水火風空識),故也操控著六大所構成的未顯現者。
2.3.8 「原人(purusa)是遍在的,也是無形無色的(所以無法知其真正面目)。無論何人,如果認識了它,他就會得以解脫(於生死輪迴),而且獲得不死(甚至在它尚活著的時候)。」
原人(purusa,阿特曼、真我、真如白淨識)是超越於布魯納(prana意為會動的氣息、呼吸、生命,即指有異熟種子的阿賴耶識)。它是遍在的,它就是萬物中的至偉至大者,也就是萬物的自性。認識了它—即親證一元性自我,就認識了梵。
2.3.9 「宇宙大我不是我們視覺的對象。沒有人可以以其肉眼察覺到它(或以其他感官來感知)。只有當一個人的心意是潔淨的,而且不斷的冥想它,它就會自己顯示自己於其心中。當以恰當的方式親證它之後,此人就成為不朽。」
2.3.10 「當五種感覺器官都停止了工作,心意也完全平靜消融了之後,理性也就從其工作中隱退,這樣就是智者們所描述的最高的靈性狀態。」
宇宙大我不是我們感官的對象,而是『它即其所是』。宇宙自我的『梵我一如』,是『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它只能透過親證來認識。這一條趨向一元性的存在之路,是要以帶著深度的覺知(明辨的智慧),及捨棄感官對六塵二元性二元性分別的煩惱來達成。經過不斷的精進、努力,淨化心智,當五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識)都停止了工作,心意(第六分別意識)也完全平靜消融了之後,理性(第七末那思量識)也就從其工作中隱退,這樣就是智者們所描述的最高的靈性狀態。
2.3.11 「根據瑜伽智者所云,所有的感官已經完全靜止下來的狀態也就是瑜伽。在此狀態中,瑜伽士從來不會犯錯(比如,他不會再被感官享樂所引誘,因為它與自我就是一)。但是,這種瑜伽狀態正如它會顯現一樣,也會消失。」
『瑜伽』—指所有的感官已經完全靜止下來的狀態。在瑜伽狀態中,瑜伽士不會再被感官享樂所引誘,因為它與自我就是一。
2.3.12 「自我(梵)超越於語言和思想,眼睛(和其他感官)無法覺察到它。(然而)有些人(已經受過經典和他們自己的古魯之啟迪的人)卻相信它的存在。但是,對於那些不信的人,如何才能說服他們呢?」
自我(梵)這一元性的存在,是不同於那些人們可以論證的對象,是超越語言、思慮的『言語道斷,心行滅處』。有印證這一元境的祖師(即古魯),其行儀(即身口意)是依循著這種一元性,所以能啟迪身邊跟隨的修行者,而他們由祖師的指導,也能相信它的存在。
2.3.13 「首要的是,一個人必須對宇宙大我的存在有所認識。接著,他必須設法親證阿特曼的真實本性。在這樣的兩類人—即那些相信宇宙大我之存在與匱乏次依信仰的人之間,(其區別就在於,)自我會將自己向前者顯現。」
2.3.14 「當一個人摧毀了他內心的所有欲望,那麼,他就會在此生獲得不死,與梵融合為一體。」
要達到這『我即是梵』的一元性永恆之境,唯一途徑:首先是當成所追求的目標—對真我的強烈覺知,其次是禁欲—踐行棄絕。這是一個人先對宇宙大我的存在有所認識,他再努力親證阿特曼的真實本性。而這種人在潔淨心靈後,自我會將自己向他顯現。
2.3.15 「正是在此世,當心意全然跟除了它的所有幻想(它們俱因無明而來),世人就開始感知到他自己的不死,這也就是吠陀經典的信息(可能沒有比此更高的信息了)。」
吠陀經典的信息是,人所處的世間萬象雖有生滅,但這是因無明業力緣起的幻影。當潔淨心靈後,個體自我的本質是明性的智慧,這能親證永恆的梵。
2.3.16 「人類的心臟有一百零一條心脈連接著,其中有一條通往頭顱的頂部。當一個人的靈魂由這條脈絡出去,則此人已經獲得了不朽。不然,則會以其它的脈絡出來,也就進入了重生,其結果將會是以人,也可能以低於人的形式重新誕生。」
這一條通往頭顱的頂部的脈絡,稱為『中脈』、『蘇壽門那』。這是瑜伽行者透過內觀,所感知的一條心識流脈,在人體脊椎間,直通頭頂,據說是靈魂離世的最佳通道。
2.3.17 「任何人的心中都居住著如拇指大小的內在自我,正如從葉鞘中提取脆嫩的肉莖需以巨大的耐心一樣,一個(尋求解脫的)人也應該藉著其辨別之力,學會將自我從身體中分離出來,並且要明白這被分離出來的自我就是純粹的、永恆的宇宙大我。」
這裡個體自我(即欲界人道的中陰有情識身)依《奧義書》所說,是細如拇指(從物質面看,可能指人的腦解剖位置—橋腦與延腦的生命中樞;從非物質面看,《顯揚聖教論》說:「有情命終後。或者有中陰,就是將出生有色界的。或者沒有中陰,就是將出生無色界的。」),而這純粹的、永恆的宇宙大我是被業力煩惱垢所包裹,需以巨大的耐心和辨別的智慧,將其淨化分離出來。
2.3.18 「於是,納西卡達從死神閻摩那裡獲得了關於梵的知識(這梵即是他自己的靈魂,也是萬有的靈魂),也得到了瑜伽的知識(包括了它的原則和實踐),這些就幫助他獲得了與梵的合一,成為純粹和不死。任何人,只要獲得這樣的知識,也會成為一樣的(純粹和不死)。」
這是《卡塔奧義書》藉著納西卡達與死神閻摩的對話,來傳達至尊的自我知識。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