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65) 梅花


《梅花》  永平道元禪師



先師天童古佛者,大宋國慶元府太白名山天童景德寺第三十代堂上大和尚也。上堂示眾云:“天童仲冬第一句,槎槎牙牙老梅樹;忽開花,一花兩花,三四五花,無數花。清不可誇,香不可誇,散作春容吹草木,衲僧個個頂門禿。驀紮變怪狂風暴雨,乃至交袞大地雪漫漫。老梅樹,太無端,寒凍摩挲鼻孔酸。”

先師天童古佛,是大宋國慶元府太白名山天童景德寺第三十代堂上大和尚。上堂示眾說:「天童仲冬第一句,槎槎牙牙老梅樹;忽開花,一花兩花,三四五花,無數花。清不可誇,香不可誇,散作春容吹草木,衲僧個個頂門禿。驀紮變怪狂風暴雨,乃至交袞大地雪漫漫。老梅樹,太無端,寒凍摩挲鼻孔酸。」(《如淨語錄》中的《天童景德寺語錄》)



今開演之“老梅樹”者,其“太無端”也;忽開花,自結果。或為春,或作冬;或作狂風,或為暴雨;或為衲僧之頂門,或為古佛之眼睛;或為草木,或為清月,皆是由老梅樹之樹功而樹功,葛藤之結纏葛藤也。老梅樹忽開花時,則花開世界起也。花開世界起之時節,即春天到來也。於此時節,有開五葉之一花,此一花(開)時,即能有三花、四花、五花、百花,千花、萬花、億花,乃至有無數花。此等之花開,皆是老梅樹之一枝兩枝無數枝之(所為),不可誇也。優曇花,優缽羅花等,同是老梅樹花一枝兩枝之(所為)也。大凡一切花開者,即是老梅樹之恩給也。人間天上有老梅樹,老梅樹中以其樹功,則又為人間天堂。稱百花為人天花,萬億花者,即佛祖花也。恁麽時節,喚作諸佛出現於世,喚作祖師本來茲土。

今開演的『老梅樹』(這裡指能恁麽緣起的法性),其『太無端』;忽開花,自結果。或為春,或作冬;或作狂風,或為暴雨;或為衲僧的頂門,或為古佛的眼睛;或為草木,或為清月,皆是由老梅樹的樹功而樹功(萬象都是法性恁麽緣起的功德),是葛藤的結纏葛藤(法性雖有恁麽緣起的功德,但也是佛性恁麼而有的法性(包含識性與真如法),故也是法『葛藤』)。老梅樹忽開花(指法性的緣起有法相)時,則花開世界起。花開世界起的時節,即是春天到來。於此時節,有開五葉的一花(梅花),此一花開時,即能有三花、四花、五花、百花,千花、萬花、億花,乃至有無數花。此等的花開,皆是老梅樹的一枝兩枝無數枝的所為,是不可誇。優曇花,優缽羅花等,同是老梅樹花一枝兩枝的所為。大凡一切花開,即是老梅樹的恩給。人間天上有老梅樹,老梅樹中以其樹功,則又為人間天堂。稱百花為人天花,萬億花,即是佛祖花。是恁麽時節,喚作諸佛出現於世,喚作祖師本來茲土。



先師古佛上堂示眾云:“翟曇打失眼睛時,雪裡梅花只一枝。而今到處成荊棘,卻笑春風繚亂吹。”今將此古佛之法輪轉於盡界之最極,即是一切人天之得道之時節也,乃至雲雨風水,乃至草木昆蟲,無不被法益。天地國土亦被此法輪所轉而活潑潑地也。謂未曾聞之道者,即謂聞著即今此道也。謂得未曾有者,即稱得著即今法此也。大凡若無非凡之福德,則不可見聞法輪也。

先師古佛上堂示眾說:「翟曇打失眼睛時,雪裡梅花只一枝。而今到處成荊棘,卻笑春風繚亂吹。」(意指:佛性恁麼而有法()性,法()性再緣起大千世界萬象)(《如淨語錄》中的《清涼寺語錄》) 今將此古佛的法輪轉於盡界的最極,即是一切人天的得道的時節,乃至雲雨風水,乃至草木昆蟲,無不被法益。天地國土亦被此法輪所轉而活潑潑地。稱未曾聞的法教,即是說聞著即今的法教。稱得未曾有的,即是稱得著即今的法教。大凡若無非凡的福德,則不可見聞法輪。



而今現在大宋國一百八十州之內外,有山寺,有人裡之寺,其數不可計,其中雲水者眾。然則,未見先師古佛者多,既見者寡,況乎見聞其言(行)者,當是少分,況乎相見問訊之徒,豈多哉?況乎聽許、禮拜先師之皮肉骨髓、眼睛面目哉?

而今大宋國一百八十州的內外,有山寺,有人裡的寺,其數不可計,其中雲水僧眾多。然而,未見先師古佛者多,既見者寡,況乎見聞其言行的,當是少分,況乎相見問訊的徒輩,豈多呢?況乎聽許、禮拜先師的皮肉骨髓、眼睛面目呢?



先師古佛不輕易許可僧家討掛褡,平生常曰:“無道心慣頭,我個裡不可也。”即驅出(山門)。出了,云:“不一本分人,要作什麼?如此狗子,騷人也,掛搭不得。”

先師古佛不輕易許可僧家討掛褡,平生常說:「無道心慣頭,我個裡不可有。」即驅出山門。出了,說:「不一本分人,要作什麼?如此狗子,是騷人,掛搭不得。」



正眼見之,親耳聞之。竊思彼等有何罪根,身為本國人而不許共住!我等有何之幸,身為外國種子而許掛搭!非但如此,隨吾所欲而出入於堂奧,禮拜尊儀,聞法道!雖為愚暗,然不可虛結良緣!先師化道宋朝時,尚有參得人,有參不得人;先師古佛既離宋朝時,比之暗夜亦暗。所以者何?先師古佛之前後,無如先師古佛者,故如是言。

吾親眼見到,親耳聽到。竊思彼等有何罪根,身為本國人而不許共住!我等有何的榮幸,身為外國種子而許掛搭!非但如此,隨吾所欲而出入於堂奧,禮拜尊儀,聞法道!雖為愚暗,然不可虛結良緣!先師在世化道宋朝時,尚有參得的人,有參不得的人;先師古佛既離世時,宋朝佛道比暗夜亦暗。所以者何?先師古佛的前後,無如先師古佛的善知識,故如是說。



是故,而今見聞之晚學當思,莫謂自他之諸方人天亦可見聞如今之法輪,參學如今之法輪。雪裡梅花者,一現之曇花也!日來幾回拜見我佛如來之正法眼睛,空蹉過瞬目而不破顏。而今既正傳、承當雪裡梅花正是如來眼睛,拈之作頂門眼,作眼中睛。更參到梅花裡,究盡梅花,則不應有疑著之因緣前來。此已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眼睛,法界中之最尊也。

所以,而今見聞的晚學當思,不是說自他的諸方人天亦可見聞如今的法輪,參學如今的法輪。雪裡梅花,是一現的曇花!日來幾回拜見我佛如來的正法眼睛,空蹉過瞬目而不破顏。而今既正傳、承當雪裡梅花正是如來眼睛,拈之作頂門眼,作眼中睛。更參到梅花裡,究盡梅花,則不應有疑著的因緣前來。此已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的眼睛,法界中的最尊。



是故,天上之天花,人間之天花,天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及十方無盡國土之諸花者,皆是雪裡梅花之眷屬也。受梅花之恩德分而花開故,百億花者,梅花之眷屬也,可稱之小梅花。乃至空花、地花、三昧花等,同是梅花之大小眷屬群花也。花裡作百億國,國土開花,皆是此梅花之恩分也。梅花之恩分外,則不更有一恩之雨露。命脈皆由梅花成也。

所以,天上的天花,人間的天花,天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及十方無盡國土的諸花,皆是雪裡梅花的眷屬。是受梅花的恩德分而花開,故百億花,也是梅花的眷屬,可稱為小梅花。乃至空花、地花、三昧花等,同是梅花的大小眷屬群花。花裡作百億國,國土開花,皆是此梅花的恩分。梅花的恩分外,則不更有一恩的雨露。命脈皆由梅花成就。



莫只參學嵩山少林之雪漫漫地。其是如來之眼睛也,照頭上,照腳下。莫只參學雪山雪宮行,其是老翟曇之正法眼睛也。五眼之眼睛,究盡於此處;千眼之眼睛,可於此眼睛圓成。

莫只參學嵩山少林的雪漫漫地。其是如來的眼睛,是照頭上,照腳下。莫只參學雪山雪宮行,其是老翟曇的正法眼睛。五眼的眼睛,究盡於此處;千眼的眼睛,可於此眼睛圓成。(莫只見法相,應知是性相一如的現成公案。三界識性的五眼所現,即是究盡緣起的法相)



誠哉!老翟曇之身心光明者,不應有不究盡之諸法實相之一微塵。雖有人天之見別,凡聖之情隔,然雪漫漫者,大地也;大地者,雪漫漫也。若非雪漫漫,則盡界無大地。此雪漫漫之表裡團欒,即是翟曇之眼睛也。

誠然!老翟曇的身心光明,是不應有不究盡的諸法實相的一微塵。雖有人天的見別,凡聖的情隔,然雪漫漫,是大地;大地,是雪漫漫。若非雪漫漫,則盡界無大地。此雪漫漫的表裡團欒,即是翟曇的眼睛。(即依報雖三界所見不同,然卻是佛性恁麼而有的真如法)



可知花地悉無生也,花無生也。花無生故,地無生也。花地悉無生故,眼睛無生也。無生之謂者,即謂無上菩提也。正當恁麽時之見取,即“梅花只一枝”也。正當恁麽時之道取,則“雪裡梅花只一枝”也。地花生生也。

可知『花』『地』悉無生,是花(正報法識性)無生。因是花無生,故地(依報緣起法)無生。花地悉無生,故眼睛無生(識性、真如法,皆是佛性恁麼而有的)。緣起無生的說法,即是說無上菩提。正當恁麽時的見取,即是『梅花只一枝』(正報有情識性)。正當恁麽時的道取,則是『雪裡梅花只一枝』(依報與正報齊現)。是地(依報)(正報)生生。



更謂之“雪漫漫”者,則全表裡雪漫漫也。盡界者,心地也,盡界花情也。盡界花情故,盡界者梅花也。盡界梅花故,盡界者翟曇之眼睛也。而今之到處者,即山河大地也。到事到時者,皆為“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之到處現成也。(是故),雖言西來東漸,然則而今之到處(皆是)梅花也。

更說的『雪漫漫』(依報真如法),則是全表裡雪漫漫。盡界,是心地,是盡界花情。因盡界花情,故盡界是梅花。因盡界梅花,故盡界是翟曇的眼睛(即一元性的佛道無四相,『有時界』是一體的,即正報依報是一體的)。而今的到處,即是山河大地。到事到時,皆是為『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到處現成。所以,雖言西來東漸,然而而今的到處皆是梅花。



而今之現成如是,(故)謂“成荊棘。”大枝而有舊枝新枝,小條到處有舊條新條。“處”應以“到”而參學,“到”須於“今”而參學。三四五六花裡者,即無數花裡也。花裡具足深廣之裡功德,開闡高大之表高德。此表裡者,即一花之花開也。只一枝故,則無異枝,無異種。一枝之到處,稱之而今者,即翟曇老漢也。只一枝故,咐囑嫡嫡也。

而今的萬法現成如是,所以說是『成荊棘』。大枝而有舊枝新枝,小條到處有舊條新條。『處』應以『到』而參學,『到』須於『今』而參學(即是說:在一元性中,『有』『時』『界』是一相,也就是無四相)。三四五六花裡,即是無數花裡。花裡具足深廣的『裡』功德,開闡高大的『表』高德。此表裡,即是一花的花開。因只一枝,則是無異枝,無異種。一枝的到處,稱為而今的,即是翟曇老漢。因只一枝,故是咐囑嫡嫡(一佛性恁麼的識性所緣起的『有時界』萬相是一真如法的同條生)



是故,吾有正法眼藏,咐囑摩訶迦葉也。汝得者,吾髓也。如是到處現成,無處不是太尊貴生故,開五葉也;五葉者,梅花也。所以,有七佛祖,有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及十九祖,皆只一枝之開五葉也,五葉只一枝也。若參究一枝,參究五葉,則“雪裡梅花”正傳、咐囑、相見也。若於“只一枝”語脈裡轉身轉心,則云月是同,溪山各別也。

所以,是吾有正法眼藏,咐囑摩訶迦葉。汝得的,是吾髓。如是到處現成,無處不是太尊貴生,是開五葉;五葉,是梅花。所以,有七佛祖,有西天二十八祖,東土六祖及十九祖,皆只一枝的開五葉,是五葉只一枝。若參究一枝,參究五葉,則是『雪裡梅花』正傳、咐囑、相見。若於『只一枝』語脈裡轉身轉心,則說月(識性、法性)是同,溪山(緣起法相)各別。



然則,曾無參學眼之徒曰:謂五葉者,以東地五代與初祖為一花,並為五世,非古今之前後,故云五葉。“斯言不足舉而勘破。彼等非參佛參祖之皮袋,可憐也!五葉一花之道,豈唯五代焉?六祖之後不道取麼?不及小兒之說話也,切不可見聞!

然而,曾無參學眼的徒輩說:「稱這『五葉』,是以東地五代與初祖為一花,並為五世,非古今的前後,故說是五葉。」此種說法是不足舉而勘破。彼等非參佛參祖的皮袋,可憐啊!五葉一花的道理,豈唯五代呢?六祖之後不道取嗎?是不及小兒的說話,切不可見聞此說法!



先師古佛,歲旦上堂曰:“元正啟祚,萬物咸新。伏惟大眾,梅花早春。”靜思之,過現當來之老古錐,設若脫體於盡十方,然無“梅開早春”之道,則誰謂你道個盡?唯先師古佛一人是古佛中之古佛也!

先師古佛,歲旦上堂說:「元正啟祚,萬物咸新。伏惟大眾,梅花早春。」(如淨語錄》中的《清涼寺語錄》) 靜參思,過現當來的老古錐,設若脫體於盡十方,然無『梅開早春』的法教,則誰稱道你是個盡道的?唯先師古佛一人是古佛中的古佛!



其宗旨者,即為梅開所帶而萬春早。萬春者,梅裡之一、兩功德也。一春尚能令萬物咸新,令萬法元正。“啟祚”者,眼睛正也。謂萬物者,非但過現來,亦即威音王以前乃至未來也。無量無盡之過現來,悉謂新故,其新脫落新也。是故言“伏惟大眾”也。“伏惟大眾”,以是恁麽(之新)故。

其意義是,即為梅花開所帶來而萬春早。萬春,是梅裡的一、兩功德。一春尚能令萬物咸新,令萬法元正。『啟祚』,是眼睛正。說萬物,是非但過現來,是亦即威音王以前乃至未來。無量無盡的過現來,悉說是新,故其新是脫落新。所以說『伏惟大眾』(緣起的有情)。『伏惟大眾』,因是佛性恁麽的緣起有情,故新。



先師古佛上堂示眾云:“一言相契,萬古不移。柳眼發新條,梅花滿舊枝。”謂百大劫之辦道者,始終皆是“一言相契”也;一念頃之功夫者,前後同為“萬古不移”也。令新條繁茂,發明眼睛,雖是新條,然是眼睛也。雖不外眼睛之道理,然則參究其為新條也。“新”者,須參學為“萬物咸新”。謂“梅花滿舊枝”者,即梅花全舊枝也,(梅花)通舊枝也。比如花枝同條參,花枝同條生,花枝同條滿也。花枝同條滿故,即吾有正法,咐囑迦葉。面面滿拈花,花花滿破顏。

先師古佛上堂示眾說:「一言相契,萬古不移。柳眼發新條,梅花滿舊枝。」(《如淨語錄》中的《淨慈寺語錄》) 說百大劫的辦道,即是始終皆是『一言相契』(修證一如的當下);一念頃的功夫,即是前後同為『萬古不移』。令新條繁茂,發明眼睛,雖是新條,然是眼睛。雖不外眼睛的道理,然而參究其為新條。『新』,是須參學為『萬物咸新』。說『梅花滿舊枝』,即是梅花全舊枝,是梅花通舊枝。比如花枝同條參,花枝同條生,花枝同條滿。因是花枝同條滿,即吾有正法,咐囑迦葉。面面滿拈花,花花滿破顏。(是說:雖然緣起的識心是新條,然仍是由佛性恁麼而有的,故是通舊枝、同條參,也即是釋迦正法咐囑迦葉)



先師古佛上堂示眾云:“楊柳妝腰帶,梅花絡臂鞲”彼“臂鞲”者,蜀錦和壁,梅花開也。梅花開者,骨髓得汝也。“波斯匿王請賓頭盧尊者齋次,王問:‘承聞尊者親見佛來,是不?’尊者以手策起眉毛示之。先師古佛頌云:‘策起眉毛答問端,親曾見佛不相瞞。至今應供四天下,春在眉梢帶雪寒。’”

先師古佛上堂示眾說:「楊柳妝腰帶,梅花絡臂鞲」(《如淨語錄》中的《再住淨慈寺語錄》) 彼『臂鞲』衣,是蜀錦和壁,是繡梅花開。梅花開(法相),是骨髓得汝(因識性而有)。 「波斯匿王請賓頭盧尊者齋次,王問:『承聞尊者親見佛來,是不?』 尊者以手策起眉毛示之。先師古佛頌說:『策起眉毛答問端,親曾見佛不相瞞。至今應供四天下,春在眉梢帶雪寒。』」(《如淨語錄》中的《頌古》)



此因緣,即波斯匿王因問取尊者之見佛未見佛也。謂“見佛”者,即作佛也。謂作佛者,即“策起眉毛”也。尊者若只證阿羅漢果,非真阿羅漢,則不可見佛也。若非見佛,則不可作佛;若非作佛,則策起眉毛,爭(見)佛不得焉?

此因緣,即波斯匿王因問取尊者的見佛、未見佛。說『見佛』,即是作佛。說作佛,即是『策起眉毛』(一元性行履即是佛行)。尊者若只證阿羅漢果,非真阿羅漢,則不可見佛。若非見佛,則不可作佛;若非作佛,則策起眉毛,爭見佛不得呢?



故知,為釋迦牟尼佛之面授弟子者,既證四果而待後佛出世之尊者如何不見釋迦牟尼佛焉?此見釋迦牟尼佛,非(只)見佛,如釋迦牟尼佛,參學見釋迦牟尼佛是為見佛。波斯匿王於此得開參學眼處,即逢“策起眉毛”之好手也。“親曾見佛”之道旨,須靜思之,當有參佛之眼。此“春”者,非人間,不限國土,在梅梢。知其何然者,是“雪寒”之眉毛策也。

故知,為釋迦牟尼佛的面授弟子,既證四果而待後佛出世的尊者如何不見釋迦牟尼佛呢?此見釋迦牟尼佛,非只見佛(是性相一體的見),如『釋迦牟尼佛』(如眉毛),參學見『釋迦牟尼佛』(眉毛)是為見佛。波斯匿王於此得開參學眼處,即逢『策起眉毛』的好手。『親曾見佛』的道旨,須靜思之,當有參佛的眼目。此『春』,非人間,不限國土,是在梅梢(識心緣起處)。知其何然的,是能策雪寒的眉毛的好手。



先師古佛云:“本來面目無生死,春在梅花入畫圖。”畫圖春,則不可畫楊梅桃李,應畫春。畫楊梅桃李者,畫楊梅桃李也,非畫春。春者,非不可畫。然則,先師古佛之外,西天東地之間,畫春之人非有,唯先師古佛一人是畫春之筆尖頭也。

先師古佛說:「本來面目無生死,春在梅花入畫圖。」(《如淨語錄》中的《小佛事》) 畫圖春,則不可畫楊梅桃李,應畫春。畫楊梅桃李的,是畫楊梅桃李,非畫春。春,非不可畫。然而,先師古佛之外,西天東地之間,畫春的人非有,唯先師古佛一人是畫春的筆尖頭。



今謂春者,即畫圖之春也;以人畫圖故,則不求其餘其外之力量,唯使梅花作春,故入畫、入木也。善巧方便也。先師古佛依其明正法眼藏,將此正法眼藏正傳于會聚於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之佛祖。是故,究徹眼睛,開明梅花也。

今所謂『春』,即是畫圖的春;因人畫圖,則不求其餘其外的力量,唯使梅花作春,故入畫、入木。是善巧方便。先師古佛依其明了正法眼藏,將此正法眼藏正傳於會下,聚於過去、現在、未來十方的佛祖。所以,是究徹眼睛,開明梅花。



若不覺魔自來,謂梅花不是翟曇之眼睛,則當思量,須舉看:梅花之外,何法不成眼睛?不視作眼睛?爾時,若於此外求眼睛,則何時亦當是對面不相識也,以是相逢未拈出故。今日者,非我之今日,大家之今日也。直下開明梅花、眼睛,不須更求。

若不覺察魔自來,說梅花不是翟曇的眼睛,則當思量,須舉看:梅花之外,何法不成眼睛?不視作眼睛?爾時,若於此外求眼睛,則何時亦當是對面不相識,只是相逢未拈出而已。今日,是非我的今日,是大家的今日(盡大地是非我、是大家的真實人體)。直下開明梅花、眼睛,不須更求(當下的萬象,即是性相一如的現成,即是翟曇的眼睛所現)



先師古佛云:“明明歷歷,梅花影裡休相覓。為雨為雲自古今,古今寥寥有何極?”是故,為雲作雨者,梅花之所為也;行雲行雨者,即梅花之千曲萬重色也,千種功德也。自古(而)今者,梅花也,(故)稱“古今”也。

先師古佛說:「明明歷歷,梅花影裡休相覓。為雨為雲自古今,古今寥寥有何極?」(《如淨語錄》中的《偈頌》) 所以,為雲作雨的,是梅花(())的所為;行雲行雨的,即是梅花的千曲萬重色,是千種功德。自古而今的,是梅花,故稱『古今』。



古來,法演禪師云:“萬物潛藏恨不深,唯有嶺梅多意氣,臘前吐出歲寒心。”若如此,則不通梅花之消息,亦難知歲寒心。梅花以少許之功德與“朔風”和合而成雪。可知颳風成雪,令歲有序,及令有溪林、萬物者,皆梅花力也。

古來,法演禪師說:「萬物潛藏恨不深,唯有嶺梅多意氣,臘前吐出歲寒心。」 (《續燈錄》卷三十) 若如此,則不通梅花的消息,亦難知歲寒心。梅花以少許的功德與『朔風』和合(指依真如法位的時節)而成雪。可知颳風成雪,令歲有序,及令有溪林、萬物,皆是梅花功德力。



太原孚上座頌悟道云:“憶昔當初未悟時,一聲畫角一聲悲;如今枕上無閑夢,一任梅花太少吹。”孚上座者,元是講者,為夾山典座所開發而大悟,(其悟)即是梅花令太少春風吹也。

太原孚上座頌悟道說:「憶昔當初未悟時,一聲畫角(古樂器)一聲悲;如今枕上無閑夢,一任梅花太少吹。」(《景德傳燈錄》卷十九) 孚上座,元是講經的,為夾山典座所開發而大悟,其悟即是梅花令太少春風吹。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64) 佛祖




《佛祖》  永平道元禪師



宗禮。

佛祖之現成者,即舉拈佛祖而奉覲(佛祖)也。比之唯過現當來,較向上佛亦當向上也。當拈舉保任佛祖之面目,禮拜相見。令佛祖之功德現舉,住持來,體證來。

毗婆尸佛大和尚,此云廣說。

尸棄佛大和尚,此云火。

毗舍浮佛大和尚,此云一切慈。

拘留孫佛大和尚,此云金仙人。

拘那含牟尼大和尚,此云金色仙。

迦葉佛大和尚,此云飲光。

釋迦牟尼佛大和尚,此云能忍、寂然。

摩訶迦葉大和尚。

阿難陀大和尚。

商那和修大和尚。

優婆毱多大和尚。

提多迦大和尚。

彌遮迦大和尚。

婆須蜜多大和尚。

佛陀難提大和尚。

伏馱蜜多大和尚。

波栗濕縛大和尚。

富那夜奢大和尚。

馬鳴大和尚。

迦毗摩羅大和尚。

那伽閼刺樹那大和尚,又龍樹,又龍勝,又龍猛。

伽那提婆大和尚。

羅睺多大和尚。

僧伽難提大和尚。

伽耶舍多大和尚。

鳩摩羅多大和尚。

闍夜多大和尚。

婆修盤頭大和尚。

摩孥羅大和尚。

鶴勒那大和尚。

獅子大和尚。

婆舍斯多大和尚。

不如蜜多大和尚。

般若多羅大和尚。

菩提達磨大和尚。

慧可大和尚。

僧粲大和尚。

道信大和尚。

弘忍大和尚。

慧能大和尚。

行思大和尚。

希遷大和尚。

惟嚴大和尚。

曇晟大和尚。

良价大和尚。

道膺大和尚。

道丕大和尚。

觀志大和尚。

緣觀大和尚。

警玄大和尚。

義青大和尚。

道楷大和尚。

子淳大和尚。

清了大和尚。

宗珏大和尚。

智鑒大和尚。

如淨大和尚。

道元。

    大宋國寶慶元年乙酉夏安居時,參侍先師天童古佛大和尚,禮拜頂戴此佛祖,而得究盡,唯佛與佛也。

(這篇是道元大和尚的『嗣書』,僅以禮拜頂戴,不加註釋)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63) 面授


《面授》  永平道元禪師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西天竺國靈山會上百萬眾中,拈優曇花瞬目,于時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釋迦牟尼佛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訶迦葉。”此即佛佛祖祖面授正法眼藏之道理也。自七佛正傳,至迦葉尊者;自迦葉尊者二十八授,至菩提達磨尊者。菩提達磨尊者,親自降儀于震旦國,面授于正宗太祖普覺大師慧可尊者,五傳而至曹溪山大鑒慧能大師,一十七授而至先師大宋國慶元府太白名山天童古佛。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西天竺國靈山會上百萬眾中,拈優曇花瞬目,於時摩訶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釋迦牟尼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咐囑摩訶迦葉。」此即佛佛祖祖面授正法眼藏的道理。自七佛正傳,至迦葉尊者;自迦葉尊者二十八授,至菩提達磨尊者。菩提達磨尊者,親自降儀於震旦國,面授於正宗太祖普覺大師慧可尊者,五傳而至曹溪山大鑒慧能大師,一十七授而至先師大宋國慶元府太白名山天童古佛。(這篇道元禪師的論點在於:面授這事若「你未以自己眼見雲門,未以自己眼見自己。未以雲門眼見雲門,未以雲門眼見自己。」則非真正的參究、嗣法。)



大宋國寶慶元年乙酉五月一日,道元始於妙高臺燒香禮拜先師天童古佛,先師古佛亦始見道元。爾時,指授面授道元曰:“佛佛祖祖,面授之法門現成;是即靈山之拈花也,嵩山之得髓也,黃梅之傳衣也,洞山之面授也。唯吾屋裡有,餘人夢也未見聞也。”

大宋國寶慶元年乙酉五月一日,道元始於妙高臺燒香禮拜先師天童古佛,先師古佛亦始見道元。爾時,指授面授道元說:「佛佛祖祖,面授的法門現成;是即靈山的拈花,嵩山的得髓,黃梅的傳衣,洞山的面授。唯吾屋裡有,餘人夢也未見聞。



此面授之道理,乃釋迦牟尼佛親于迦葉佛之會下面授護持而來故,是佛祖面授也。不依佛面之面授者,非諸佛也。釋迦牟尼親見迦葉尊者而親咐囑。設是阿難、羅睺羅,亦不及迦葉之親附;設是諸大菩薩,亦不及迦葉之親附,不得坐迦葉尊者之座。世尊與迦葉,同坐同衣,為一代之佛儀也。迦葉尊者,親得世尊之面授,是心授也,身授也,眼授也,恭敬供養,禮拜奉覲釋迦牟尼佛。不知其粉身碎骨幾千萬變。自己之面目非(自己)之面目,乃面授如來之面目也。

此面授的道理,乃釋迦牟尼佛親於迦葉佛的會下面授護持而來故,是佛祖面授。不依佛面的面授,是非諸佛。釋迦牟尼親見迦葉尊者而親咐囑。設是阿難、羅睺羅,亦不及迦葉的親附;設是諸大菩薩,亦不及迦葉的親附,不得坐迦葉尊者的座位。世尊與迦葉,同坐同衣,為一代的佛儀。迦葉尊者,親得世尊的面授,是心授,身授,眼授,恭敬供養,禮拜奉覲釋迦牟尼佛。不知其粉身碎骨幾千萬變。自己的面目非自己的面目,乃是面授如來的面目。(『面授』的心傳心道理,道元是指識性與佛性的修證一如的一元性當下)



釋迦牟尼佛正見迦葉尊者,迦葉尊者親見阿難尊者,阿難尊者親面禮拜迦葉尊者之佛面,此是面授也。阿難尊者住持此面授,接商那和修而面授。商那和修尊者正奉覲阿難尊者,即是唯面與面,面授面授也。如是代代嫡嫡之祖師,皆是弟子見師,師見弟子,由之而面授也。設是一祖一師一弟,不相面授者,則非佛佛祖祖也。比如令水朝宗,即令宗派長流;為令(法)燈光明常續,設有億千萬法,則是本枝一如也,亦是啐啄之迅機也。

釋迦牟尼佛正見迦葉尊者,迦葉尊者親見阿難尊者,阿難尊者親面禮拜迦葉尊者的佛面,此是面授。阿難尊者住持此面授,接商那和修而面授。商那和修尊者正奉覲阿難尊者,即是唯面與面,是面授面授。如是代代嫡嫡的祖師,皆是弟子見師,師見弟子,由此而面授。設是一祖一師一弟,不相面授的,則非佛佛祖祖。就像是令水朝宗,即令宗派長流;為令法燈光明常續,設有億千萬法,則是本枝一如,亦是啐啄(父吐子吶)的迅機。



是故,為面瞻釋迦牟尼佛,而積一生之日夜;為被佛面所照臨,而積一代之日夜。(實)不知是往來幾多無量(世界)。須靜思而隨喜之。禮拜釋迦牟尼佛之佛面,將釋迦牟尼佛之佛眼映於自己之眼睛中,將自己之眼睛映於佛眼中,是為佛之眼睛也,佛之面目也。此之相傳至今,無一世間斷,且面授而來,是面授也。而今數十代,嫡嫡相傳者,面面之佛祖也,面受于本初之佛面也。禮拜此正傳面授,當禮拜七佛釋迦牟尼佛也,禮拜供養迦葉尊者等二十八佛祖也。

所以,為面瞻釋迦牟尼佛,而積一生的日夜;為被佛面所照臨,而積一代的日夜。實不知是往來幾多無量世界。須靜思而隨喜。禮拜釋迦牟尼佛的佛面,將釋迦牟尼佛的佛眼映於自己的眼睛中,將自己的眼睛映於佛眼中,是為佛的眼睛,佛的面目。此種相傳至今,無一世間斷,且面授而來,是面授。而今數十代,嫡嫡相傳的,是面面的佛祖,面受於本初的佛面。禮拜此正傳面授,當禮拜七佛釋迦牟尼佛,禮拜供養迦葉尊者等二十八佛祖。



佛祖之面目、眼睛,乃如是。親見此佛祖,則親見釋迦牟尼佛等七佛也;正當恁麽時,即佛祖親面授自己也,面授佛之面授面授佛也。將葛藤面授葛藤,更不斷絕;開眼而眼授於眼,是眼授。現面而面授於面,則面受。面授者,面處之受授也;拈心而心授於心,是心授;現身而身授身也。他方他國亦以之為本祖。震旦國以東,只此佛祖正傳之屋裡有面授面受,新見如來,相傳正眼。

佛祖的面目、眼睛,乃是如此。親見此佛祖,則親見釋迦牟尼佛等七佛;正當恁麽時,即佛祖親面授自己,『面授佛』的面,授『面授佛』。是將葛藤面授葛藤,更不斷絕;開眼而眼授於眼,是眼授。現面而面授於面,則面受。『面授』,是面處的受授;拈心而心授於心,是心授;現身而身授身。他方他國亦以此為本祖。震旦國以東,只此佛祖正傳的屋裡(指道元)有面授面受,新見如來,相傳正眼。



禮拜釋迦牟尼佛時,五十一世並七佛祖宗,雖非並列,雖非縱達,然俱時面授也。一世若不見師,則非弟子;不見弟子,則非師。必定相見,相見而面授。嗣法而來者,是祖宗之面授處之道現成也。是故,直拈如來之面光也。

禮拜釋迦牟尼佛時,五十一世並七佛祖宗,雖非並列,雖非縱達,然俱時面授(指修證一如的當下一元性)。一世若不見師,則非弟子;不見弟子,則非師。必定相見,相見而面授。嗣法而來的,是祖宗的面授處的道現成。所以,是直拈如來的面光。

(這幾段裡道元想表明『面授』的道理就像是DNA的遺傳,在《嗣書》章所說的:佛佛相嗣,比如石相嗣於石,玉相嗣於玉;比如菊亦有相嗣,松亦有印證,皆前菊後菊如如,前松後松如如。不明如斯的徒輩,更不領會佛佛相嗣、祖祖證契的說法。可憐!雖相似於佛的種族,而是非佛子,非子佛)



是故,設(經)千年萬年,百劫億劫,此面授即是釋迦牟尼佛之面授現成也。為此佛祖現成,世尊、迦葉、五十一世、七代祖宗之面影現成也,其光現成也,身現成也,心現成也。失腳來也,尖鼻來也。雖云一言未領覽,半句尚不會,然則,師已自裡頭見弟子,弟子已由頂顛拜師,是正傳之面授也。

所以,設經千年萬年,百劫億劫,此面授即是釋迦牟尼佛的面授現成。為此佛祖現成,世尊、迦葉、五十一世、七代祖宗的面影現成,其光現成,身現成,心現成。失腳來,尖鼻來(指時常落在凡情,鬼窟裡做活計的世間相)。雖說是一言也未領覽,半句也尚不會,然而,師已自裡頭見弟子,弟子已由頂顛拜師,是正傳的面授。



須尊重如此之面授也。如令心跡現于心田,必非大尊貴生也。換面面授,回頭面授者,當是面皮厚三寸也,面皮薄一丈也。然則,其面皮者,其是諸佛之大圓鏡也。以大圓鏡為面皮故,內外無瑕翳也。(是故),大圓鏡之面授大圓鏡也。

須尊重如此的面授。如令心跡現於心田,必非大尊貴生(落於思量就不是)。換面面授,回頭面授的,當是面()皮厚三寸,面皮薄一丈。然而,其面皮,其是諸佛的大圓鏡。因以大圓鏡為面皮,故內外無瑕翳。所以,是大圓鏡的面授大圓鏡。(處於秦嶺之南,漢水之濱的漢中有一樁美食,名曰:面皮,是從唐代冷淘面演變而來。)



親見釋迦牟尼佛正傳正眼,比之釋迦牟尼亦曾親密也,從眼尖令前後三三之釋迦牟尼佛出現,奉見也。是故,若尊重釋迦牟尼佛,戀慕釋迦牟尼佛,則須尊重、尊崇此面授之正傳,難值難遇,敬重禮拜!是即禮拜如來也,為如來所面授也。拜見面授如來之正傳參學,宛然猶新,其可謂自己乎?設是自己,或是他人,皆當愛惜、當護持!

親見釋迦牟尼佛正傳正眼,比釋迦牟尼(的身相)亦曾親密,從眼尖令前後三三的釋迦牟尼佛出現,奉見(因是性相一如的證法)。所以,若尊重釋迦牟尼佛,戀慕釋迦牟尼佛,則須尊重、尊崇此面授的正傳,難值難遇,敬重禮拜!是即禮拜如來,是為如來所面授。拜見面授如來的正傳參學,宛然猶新,其可謂自己嗎(心法一如的當下,是不落入四相的)?設是自己,或是他人,皆當愛惜、當護持!



屋裡正傳云:禮拜八塔,罪障解脫,道果感得。是于釋迦牟尼佛之道成處建立生處,建立轉法輪處,建立成道處,建立涅槃處,留于曲女城邊,留于庵羅衛林,成大地,成大空。乃至於聲香味觸法色處等,禮拜塔成,由之道果現成。以禮拜此八塔為西天竺國之遍參勤修,在家出家,天眾人眾,競相禮拜供養。此即一卷經典也。佛經者如是。況又修行三十七品之法,個個生生(之所以)成就道果者,以釋迦牟尼佛令其亙古亙今之修行修治之蹤跡,流布于處處之古路,古今曆然故,即成道也。

佛祖屋裡正傳說:『禮拜八大靈塔,罪障解脫,道果感得。』是於釋迦牟尼佛的道成處建立生處,建立轉法輪處,建立成道處,建立涅槃處,留於曲女城邊,留於庵羅衛林,成大地,成大空。乃至於聲香味觸法色處等,禮拜塔成,由此道果現成。以禮拜此八塔為西天竺國的遍參勤修,在家出家,天眾人眾,競相禮拜供養。此『禮拜八塔』即是一卷經典。佛經者如是。況又修行三十七品的法教,個個生生的所以成就道果,是因釋迦牟尼佛令其亙古亙今的修行修治的蹤跡,流布於處處的古路,古今曆然故,即是成道。



當知彼八塔之層層疊疊,霜花幾何!雖為風雨數犯,而聳空跡色,其功德不惜與今人,未曾減少。彼之根、力、覺、道。今若修行,設有煩惱,有惑障,然其修證之力尚新。

當知彼八塔的層層疊疊,霜花幾何!雖為風雨數犯,而聳空跡色,其功德不惜給與今人,未曾減少。彼的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今若修行,設有煩惱,有惑障,然其修證的功德力尚新。



釋迦牟尼佛之功德,其如此。況今之面授者,不可比准於彼等。彼三十七品菩提分法者,以彼佛面佛心、佛身佛道、佛尖佛舌等為根本。彼八塔之功德聚又以佛面等為基本。今學佛之漢,若於透脫之活路中行履,則須晝夜閒靜,善思量,善功夫,歡喜隨喜。

釋迦牟尼佛的功德,其如此。況今的面授,是不可比准於彼等。彼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是以彼佛面佛心、佛身佛道、佛尖佛舌等為根本。彼八塔的功德聚又以佛面等為基本。今學佛之漢,若於透脫的活路中行履,則須晝夜閒靜,善思量,善功夫,歡喜隨喜。



謂我國優於他國,吾(佛)道獨無上也。他方不及吾等者尚多。謂我國佛道無上獨尊者,靈山之眾會,雖遍十方化道,然少林之正嫡,當為震旦之教主;曹溪之兒孫,而今面授也。爾時是佛法再入泥入水之好時節也。是時不證果,何時證果?是時不斷惑,何時斷惑?是時不作佛,何時作佛?是時不坐佛,何時行佛?須審細功夫(參究)!

稱我國優於他國,吾佛道獨無上。他方不及吾等者尚多。稱我國佛道無上獨尊的,靈山的眾會,雖遍十方化道,然少林的正嫡,當為震旦的教主;曹溪的兒孫,是而今面授。爾時是佛法再入泥入水的好時節。是時不證果,何時證果?是時不斷惑,何時斷惑?是時不作佛,何時作佛?是時不坐佛,何時行佛?須審細功夫參究!



釋迦牟尼佛不勝慶幸咐囑面授迦葉尊者,曰:“吾有正法眼藏,咐囑摩訶迦葉。”嵩山會上,菩提達摩尊者正示二祖曰:“汝得吾髓。”當知面授“正法眼藏”,“汝得吾髓”之面授者,唯此面授也。此正當恁麽時,汝透脫日常之骨髓時,即有佛祖面授也。面授大悟,面授心印者,亦是一隅之特地也。雖非傳盡,然未參究欠悟之道理。

釋迦牟尼佛不勝慶幸咐囑面授迦葉尊者,說:「吾有正法眼藏,咐囑摩訶迦葉。」 嵩山會上,菩提達摩尊者正示二祖說:「汝得吾髓。」 當知面授『正法眼藏』、『汝得吾髓』的面授,是『唯此』的面授。此正當恁麽時,汝透脫日常的骨髓時,即有佛祖面授。面授大悟,面授心印,亦是一隅的特地。雖非傳盡,然是未參究欠悟的道理。



大凡佛祖大道者,唯面授面受、面受面授也,更不有剩餘之法,亦無欠缺。亦當隨喜歡喜、信受奉獻能遭遇此面授之自己之面目。道元于大宋寶慶元年乙酉五月一日,始禮拜先師天童古佛,(得其)面授,略聽許其(佛法)堂奧,才脫落身心,保任面授,返回日本國。

大凡佛祖大道,唯面授面受、面受面授,更不有剩餘的法,亦無欠缺。亦當隨喜歡喜、信受奉獻能遭遇此面授的自己的面目。道元於大宋寶慶元年乙酉五月一日,始禮拜先師天童古佛,得其面授,略聽許其佛法堂奧,才脫落身心,保任面授,返回日本國。



於未曾見聞佛道面授之為如此道理,無參學之徒中,有大宋國仁宗皇帝在位景祐年中薦福寺之承古禪師者,上堂云:“雲門匡真大師,如今現在,諸人還見麼?若也見得,便是山僧同參。見麼見麼?此事直須諦當始得,不可自謾!”且如往古黃檗,聞百丈和尚舉馬大師下喝因緣,他因大省。百丈問:‘子向後莫嗣大師否?’黃檗云:‘某雖識大師,要且不見大師。若承嗣大師,恐喪我兒孫。’大眾,當時馬大師遷化,未得五年,黃檗自言不見。當知黃檗見處不圓,要且只具一隻眼。山僧即不然,識得雲門大師,亦見得雲門大師,方可承嗣雲門大師。只如雲門,入滅已得一百餘年,如今作麼生說個親見底道理?會麼?通人達士,方可證明,眇劣之徒,心生疑謗,見得不在言之,未見者,如今看取不?請久立珍重。“

於未曾見聞佛道面授為如此道理,無參學的徒輩中,有大宋國仁宗皇帝在位景祐年中薦福寺的承古禪師,上堂說:「雲門匡真大師,如今現在,諸人還見麼?若也見得,便是山僧同參。見麼見麼?此事直須諦當始得,不可自謾!且如往古黃檗,聞百丈和尚舉馬大師下喝因緣,他因大省。百丈問:『子向後莫嗣大師否?』黃檗說:『某雖識大師,要且不見大師。若承嗣大師,恐喪我兒孫。』大眾,當時馬大師遷化,未得五年,黃檗自言不見。當知黃檗見處不圓,要且只具一隻眼。山僧即不然,識得雲門大師,亦見得雲門大師,方可承嗣雲門大師。只如雲門,入滅已得一百餘年,如今作麼生說個親見底道理?會麼?通人達士,方可證明,眇劣之徒,心生疑謗,見得不在言之,未見者,如今看取不?請久立珍重。」(《續燈錄》卷三 承古章)



今設許你知雲門大師,見雲門大師,然雲門大師親見你也未?雲門大師若不見你,則你承嗣雲門大師不得。雲門大師未尚許你故,你亦不可言雲門大師見吾。故知你尚不相見雲門大師。

(道元認為)今設許你(承古禪師)知雲門大師,見雲門大師,然雲門大師親見你也未?雲門大師若不見你,則你承嗣雲門大師不得。因雲門大師未尚許你,故你亦不可言雲門大師見吾。故知你尚不相見雲門大師。



過去、現在、未來之七佛諸佛中,有何佛祖未師資相見而嗣法?你莫言黃檗見處不圓,你如何能測黃檗之行履?量黃檗之言句。黃檗者,古佛也,於嗣法,有參究也。你於嗣法之道理,夢也未見聞參學也。黃檗者,嗣法于師,保任佛祖。黃檗與師相見,且見徹師。你全不見師,亦不識祖,不知自己,不見自己,亦無師見你。你見師之眼尚未參開,真個是你見處不圓也,嗣法未圓也。

過去、現在、未來的七佛諸佛中,有何佛祖未師資相見而嗣法?你(承古禪師)莫言黃檗見處不圓,你如何能測黃檗的行履?量黃檗的言句。黃檗,是古佛,於嗣法,是有參究。你於嗣法的道理,夢也未見聞參學。黃檗,是嗣法於師,保任佛祖。黃檗與師相見,且見徹師。你全不見師,亦不識祖,不知自己,不見自己,亦無師見你。你見師的眼尚未參開,真個是你自己見處不圓,嗣法未圓。



你知也無?雲門大師是黃檗之法孫也。你如何測量百丈、黃檗之道處?雲門大師之道處,你尚不可測量。百丈、黃檗之道處,有參學之力者,即舉拈之。有直指之落處者,須測量之。你無參學,無落處,(故)不可知,不可測量也。

(承古禪師)知也無?雲門大師是黃檗的法孫。你如何測量百丈、黃檗的道處?雲門大師的道處,你尚不可測量。百丈、黃檗的法教處,有參學之力的,即舉拈之。有直指的落處,是須測量之。你無參學,無落處,故不可知,不可測量。



謂馬大師遷化未得五年,不嗣法馬大師者,實不足笑!若可嗣法,設是無量劫後,亦可嗣法。不可嗣法者,設為半日,設為須臾,亦不可嗣法。你是全不見佛道之日面月面之暗者愚蒙也。

說馬大師遷化未得五年,不嗣法馬大師,是實不足笑!若可嗣法,設是無量劫後,亦可嗣法。不可嗣法的,設為半日,設為須臾,亦不可嗣法。你是全不見佛道的日面月面的暗者愚蒙。



謂雲門大師入滅已得一百年,而嗣承於雲門,你有何優勝力量而嗣承於雲門哉?不及三歲兒之言!(若然者),則千年後嗣法於雲門者,亦將多你十倍之力。我今救你,且參學話頭!

說雲門大師入滅已得一百年,而嗣承於雲門,你有何優勝力量而嗣承於雲門呢?不及三歲兒的言論!若是如此,則千年後嗣法於雲門的,亦將多你十倍之力。我今救你,且參學話頭!



百丈道取之“子向後莫承嗣大師否”者,非謂嗣法于馬祖大師也。你且須參學獅子奮迅話,參學烏龜倒上樹話,參究進步退步之活路。嗣法則有恁麽之參學力也。黃檗之謂“恐喪我兒孫”言,你全不可測知。道取“我”及“兒孫”之人,你知是誰麼?須審細參學。不隱而顯露,則(佛)道現成也。

百丈說的『子向後莫承嗣大師否』,不是說嗣法於馬祖大師(而是繼承『喝』的法教)。你且須參學獅子奮迅話,參學烏龜倒上樹話,參究進步退步的活路。嗣法則有恁麽的參學力。黃檗所說『恐喪我兒孫』(因為『喝』的法教,並非是一元性的佛法,只是修行把定的功夫),你全不可測知。說『我』及『兒孫』的人,你知是誰麼?(道元雖說『黃檗,是古佛』,這裡還是很不客氣的罵人) 須審細參學。不隱而顯露,則佛道現成。



然則有謂佛國禪師惟白者,因昧于佛祖之嗣法,將承古排列於雲門之法嗣,當誤也。晚進以不知,切莫以為承古有參學。若如你依文字而嗣法,則看經書而發明(心地)者,皆嗣法於釋迦牟尼佛乎?更不然也!依經書而發明(心地)者,必求正師之印可也。

然而有稱為佛國禪師惟白,因昧於佛祖的嗣法,將承古禪師排列於雲門的法嗣,是當誤。晚進以不知,切莫以為承古禪師有參學。若如你依文字而嗣法,則看經書而發明心地的,皆嗣法於釋迦牟尼佛嗎?更不如此啊!依經書而發明心地的,必求正師的印可。



你承古若如是言,則你尚未見雲門之語錄也。唯見雲門之語錄者,即嗣法於雲門。你未以自己眼見雲門,未以自己眼見自己。未以雲門眼見雲門,未以雲門眼見自己。未如此參究者多。更須草鞋買來買去,求師而嗣法。你莫謂嗣法於雲門。若如是言之,則應是外道之流類。設是百丈,你若如此言,亦當犯大錯也!

你承古禪師若如是說,則是你尚未見雲門的語錄。唯見雲門的語錄的,即是嗣法於雲門。你未以自己眼見雲門,未以自己眼見自己。未以雲門眼見雲門,未以雲門眼見自己。未如此參究者多。更須草鞋買來買去,求師而嗣法。你莫說是嗣法於雲門。若如是說,則應是外道的流類。設是百丈,你若如此說,亦當是犯大錯!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2014年5月20日 星期二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62) 洗面 下


《洗面》下  永平道元禪師



《三千威儀經》云:“嚼頭不得過三分。”須善嚼,如刷洗齒上、齒下。須常常刷、洗。齒根肉上須善磨洗。牙齒之間,應善攪磨、洗刷。常常漱口,則清潔透明。如是之後,則應刮洗舌頭。

《三千威儀經》說:「嚼頭不得過三分。」 須善嚼,如刷洗齒上、齒下。須常常刷、洗。齒根肉上須善磨洗。牙齒之間,應善攪磨、洗刷。常常漱口,則清潔透明。如是之後,則應刮洗舌頭。



《三千威儀經》云:“刮舌有五事,一者不得過三返。二者舌上血出當止。三者不得大振手,汙僧伽梨衣若足。四者棄楊枝莫當人道。五者常當屏處。”謂“刮舌三返”者,即將水頷於口,刮捨三返也,非三刮。須領會“血出當止。”謂善須刮舌者,《三千威儀經》云:“淨口者,嚼楊枝、漱口、刮舌。”是故,楊枝者,佛祖並佛祖兒孫之所護持也。

《三千威儀經》說:「刮舌有五事,一者不得過三返。二者舌上血出當止。三者不得大振手,汙僧伽梨衣若足。四者棄楊枝莫當人道。五者常當屏處。」 所謂『刮舌三返』,即是將水頷於口,刮捨三返,非三刮。須領會『血出當止』。所謂善須刮舌,《三千威儀經》說:「淨口者,嚼楊枝、漱口、刮舌。」 所以,楊枝,是佛祖並佛祖兒孫的所護持。



佛在王舍城竹園之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臘月一日,波斯匿王是日設宴食,清晨躬手授佛楊枝。佛受嚼竟,擲殘著地便生,蓊郁而起,根莖湧出,高五百由旬,枝葉雲布,周匝亦爾。漸復生花,大如車輪。遂復有果,大如五斗瓶,根莖枝葉,純是七寶。若干種色,映殊麗妙,雖色發光,奄蔽日月。食其果,果美喻甘露。甘露香氣四塞,聞者情悅。香風來吹,更相掌角,枝葉皆出和雅之音,暢演法要,聞者無厭。一切人民,睹茲樹變,敬信之心,倍益純厚。佛乃說法,應適其意,心皆聞解。志求佛者,得果生天,數甚眾多。

佛在王舍城竹園之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臘月一日,波斯匿王是日設宴食,清晨躬手授佛楊枝。佛受嚼竟,擲殘著地便生,蓊郁而起,根莖湧出,高五百由旬,枝葉雲布,周匝亦爾。漸復生花,大如車輪。遂復有果,大如五斗瓶,根莖枝葉,純是七寶。若干種色,映殊麗妙,雖色發光,奄蔽日月。食其果,果美喻甘露。甘露香氣四塞,聞者情悅。香風來吹,更相掌角,枝葉皆出和雅之音,暢演法要,聞者無厭。一切人民,睹茲樹變,敬信之心,倍益純厚。佛乃說法,應適其意,心皆聞解。志求佛者,得果生天,數甚眾多。(《賢首經》卷二 降六師品)



供養佛及僧眾之法者,必於晨旦獻楊枝也,其後則設種種之供養。以楊枝獻佛者多,佛亦使用楊枝者眾。然且當知此波斯匿王親手供養之因緣並此高樹之因緣,故舉之。又,是日則外道六師,皆被佛所降伏,驚恐而逃走。遂六師皆投河而死。

供養佛及僧眾的方法,必於晨旦獻楊枝,其後則設種種的供養。以楊枝獻佛多,佛亦使用楊枝也眾。然且當知此波斯匿王親手供養的因緣並此高樹的因緣,故舉此。又,是日則外道六師,皆被佛所降伏,驚恐而逃走。遂六師皆投河而死。



六師徒類九億人,皆來師佛求為弟子。佛言: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皆成沙門。佛為說法,示其法衣要,漏盡結解,悉得羅漢。是故,如來已持楊枝故,人天則供養之。謂須明知嚼楊枝是諸佛菩薩並佛弟子之必所持用。(今)若不用,則其法失墜,豈不悲哉?

六師徒類九億人,皆來師佛求為弟子。佛說:善來比丘,鬚髮自落,法衣在身,皆成沙門。佛為說法,示其法衣要,漏盡結解,悉得羅漢。所以,因如來已持楊枝,故人天則供養之。應須明知嚼楊枝是諸佛菩薩並佛弟子的必所持用。今若不用,則其法失墜,豈不悲呢?



《梵網菩薩戒經》云:“若佛弟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象。而菩薩行頭陀時,及游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頭陀者,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從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十二時中,此時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

《梵網菩薩戒經》說:「若佛弟子,常應二時頭陀,冬夏坐禪,結夏安居;常用楊枝、澡豆、三衣、瓶缽、坐具、錫杖、香爐、漉水囊、手巾、刀子、火隧、鑷子、繩床、經律、佛像、菩薩形象。而菩薩行頭陀時,及游方時,行來百里千里。此十八種物,常隨其身。二時『頭陀』行,是從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從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十二時中,此時八種物,常隨其身,如鳥二翼。」



此十八種物,一個也不可欠缺。若欠缺,則如鳥失一翼,雖剩一翼,而飛行不能,豈為鳥道之機緣?菩薩亦復如是。十八種翼若不全備,則不能行菩薩道。十八種之中,楊枝已居第一,故須最初具足也。若明究此楊枝用之與否者,則明究佛法,當為菩提薩埵未曾明究者,則於佛法夢也未見也。是故,見楊枝者,即見佛祖也。

此十八種物,一個也不可欠缺。若欠缺,則如鳥失一翼,雖剩一翼,而飛行不能,豈為鳥道的機緣?菩薩亦復如是。十八種翼若不全備,則不能行菩薩道。十八種之中,楊枝已居第一,故須最初具足。若明究此楊枝用與不用的,則是明究佛法,當為菩提薩埵未曾明究此的,則於佛法夢也未見。所以,見楊枝,即是見佛祖。



或有人問:“意旨如何?”“幸值永平老漢嚼楊枝。”此梵網菩薩戒者,過去、現在、未來之諸佛菩薩必從過現當受持而來也。是故,楊枝亦於過現當受持而來。《禪苑清規》云:“大乘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並須讀誦通利,善知持犯開遮。但依金口聖言,莫擅隨流於庸輩。” 當知,佛佛祖祖正傳之宗旨,其如是也。違之則非佛道,非佛法,非祖道。

或有人問:「意旨如何?」「幸值永平老漢嚼楊枝。」 此梵網菩薩戒,是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菩薩必從過現當受持而來。所以,楊枝亦於過現當受持而來。宋代宗《禪苑清規》護戒章說:「大乘梵網經,十重四十八輕,並須讀誦通利,善知持犯開遮。但依金口聖言,莫擅隨流於庸輩。」當知,佛佛祖祖正傳的宗旨,其是如此。違之則非佛道,非佛法,非祖道。



然則,大宋國而今楊枝衰而不見。嘉定十六年癸未四月中,使于大宋見諸山諸寺,知楊枝(之僧侶)者無,朝野貴賤同不知。僧家以其不知故,若問著楊枝法,則失色失度。可憐白法失墜!雖有才知漱口者,然(彼等)只將牛尾切成寸餘,將大約三分之牛角作成方形,長六七寸,其端約二寸,作如馬鬃形,以之洗牙齒。難謂僧家之用器,是不淨之器也,非佛法之器。俗人祠天,亦尚嫌之。又,彼器者,俗人、僧家皆用之拭鞋塵之器,梳鬃時亦用也。雖有些許大小,然是一也。用彼器者,萬人中一人也。

然而,大宋國而今楊枝衰而不見。嘉定十六年癸未四月中,遊於大宋見諸山諸寺,知楊枝的僧侶者無,朝野貴賤同不知。僧家因其不知,故若被問著楊枝法,則失色失度。可憐白法失墜!雖有才知漱口的,然彼等只將牛尾切成寸餘,將大約三分的牛角作成方形,長六七寸,其端約二寸,作如馬鬃形,以此洗牙齒。難稱是僧家的用器,是不淨的器具,非佛法的法器。俗人祠天,亦尚嫌之。又,彼器具,是俗人、僧家皆用以拭鞋塵的器具,梳鬃時亦用。雖有些許大小,然是一樣。用彼器的,是萬人中一人。



是故,天下之出家在家,其口氣皆甚臭,即便隔二三尺,說話時,口臭飄來。雖稱有道之尊宿,號人天之導師者,亦無人知有漱口、刮舌、嚼楊枝之法。以此而推知,知佛祖之大道而今已見陵夷者,不知幾許?而今吾等不惜露命,遠涉萬里蒼波,訪道於異域之山川,(見其)澆運,實可悲!究有多少白法已斷絕沒?實可惜矣!

所以,天下的出家在家,其口氣皆甚臭,即便隔二三尺,說話時,口臭飄來。雖稱有道的尊宿,號人天的導師,亦無人知有漱口、刮舌、嚼楊枝的法教。以此而推知,知佛祖的大道而今已見陵夷的,不知幾許?而今吾等不惜露命,遠涉萬里蒼波,訪道於異域的山川,見其澆運,實可悲!究有多少白法已斷絕沒?實可惜矣!



然則,日本一國,朝野道俗,皆見聞楊枝,是即見聞佛光明矣!而嚼楊枝者,其不如法,不傳刮舌之法,可謂草率!然比之宋人知楊枝之法,此乃知須用楊枝者,則自是知上人之法也。仙人之法中,亦用楊枝。當知皆是出塵之器也,清淨之調度也。

然而,日本一國,朝野道俗,皆見聞楊枝,是即見聞佛光明矣!而嚼楊枝的,其不如法,不傳刮舌的法,可謂草率!然比之宋人知楊枝的法教,此乃知須用楊枝的,則自是知上人的法教。仙人的法教中,亦用楊枝。當知皆是出塵的器用,清淨的調度。



《三千威儀經》云:“用楊枝有五事,一者斷當如故,二者破當如故,三者嚼頭不得過三分,四者漱齒當中三齧,五者當汁噪目用。”而今嚼楊枝,右手接漱口水洗目者,皆本是《三千威儀經》之說也,是今日本國歷代之庭訓也。

《三千威儀經》說:「用楊枝有五事,一者斷當如故,二者破當如故,三者嚼頭不得過三分,四者漱齒當中三齧,五者當汁噪目用。」而今嚼楊枝,右手接漱口水洗目的,皆本是《三千威儀經》的說法,是今日本國歷代的庭訓。



刮舌之法,僧正榮西傳之。楊枝用後,將棄時,則將已嚼方用兩手掰破成兩片。其破口時,橫其利方放在舌上刮。即右手接水,放入口中漱口,刮舌,刮舌。漱口,如是再三;掰楊枝角刮舌,如出血,則為度。漱口時,當默誦此經文。《華嚴經》云:“澡漱口齒,當願眾生,向淨法門,究盡解脫。”

刮舌的方法,僧正榮西傳來。楊枝用後,將棄時,則將已嚼方用兩手掰破成兩片。其破口時,橫其利方放在舌上刮。即右手接水,放入口中漱口,刮舌。漱口,刮舌,如是再三;掰楊枝角刮舌,如出血,則為過度。漱口時,當默誦此經文。《華嚴經》淨行品說:「澡漱口齒,當願眾生,向淨法門,究盡解脫。」



常常漱口,唇內,舌下,乃至腮,用右手第一指、第二指、第三指之指肚等洗除至滑如。若近日食過油脂物,則須用皂莢。楊枝用畢,則須棄於屏處。棄楊枝畢,須三彈手指。後架當有盛棄楊枝之斗,在別處,則須捨棄於屏處。漱口水,須吐於面桶中。

常常漱口,唇內,舌下,乃至腮,用右手第一指、第二指、第三指之指肚等洗除至滑如。若近日食過油脂物,則須用皂莢。楊枝用畢,則須棄於屏處。棄楊枝畢,須三彈手指。後架當有盛棄楊枝的斗,在別處,則須捨棄於屏處。漱口水,須吐於面桶中。



次當洗面。兩手掬面桶熱水,從額至兩眉毛,兩眼、鼻孔、鼻中、耳中、顱頰,遍洗之。須先打好水,然後再刷洗。莫將涕唾、鼻涕掉入面桶。如此而洗時,莫過度費水,將灑落在面桶之外而不夠用。塵垢、膩物,洗至殆盡。須洗耳裡,以著水不得故。須洗眼裡,以著沙不得故。或洗至頭髮、頭頂,即是威儀也。洗面畢,棄面桶水後,須三彈手指。

次當洗面。兩手掬面桶熱水,從額至兩眉毛,兩眼、鼻孔、鼻中、耳中、顱頰,遍洗之。須先打好水,然後再刷洗。莫將涕唾、鼻涕掉入面桶。如此而洗時,莫過度費水,將灑落在面桶之外而不夠用。塵垢、膩物,洗至殆盡。須洗耳裡,以著水不得故。須洗眼裡,以著沙不得故。或洗至頭髮、頭頂,即是威儀。洗面畢,棄面桶水後,須三彈手指。



次當以手巾拭面,拭後須晾乾,然後將手巾如本脫取,折成兩片,搭于左臂。雲堂之後架,有公界之拭面,謂設一疋布也。有烘櫃,眾家皆拭面時,無有因不足而煩惱。可用其洗頭、面,亦可用自己之手巾,皆是如法也。

次當以手巾拭面,拭後須晾乾,然後將手巾如本脫取,折成兩片,搭於左臂。雲堂的後架,有公界的拭面,是設一疋布。有烘櫃,眾家皆拭面時,無有因不足而煩惱。可用其洗頭、面,亦可用自己的手巾,皆是如法。



洗面之間,莫撞桶、杓作響以喧嘩;莫狼藉熱水以濕周邊。當私觀想,生於(佛滅度)後五百年,身處邊地遠島,宿善不朽而正傳古佛之威儀,不污染而修證者,當隨喜、歡喜!返雲堂時,則應輕步低聲。耆年宿德之草庵,則必有洗面架。不洗面者,即非法也。洗面時,有用面藥之法。

洗面之間,莫撞桶、杓作響以喧嘩;莫狼藉熱水以濕周邊。當私觀想,生於佛滅度後五百年,身處邊地遠島,宿善不朽而正傳古佛的威儀,不污染而修證,當隨喜、歡喜!返雲堂時,則應輕步低聲。耆年宿德的草庵,則必有洗面架。不洗面的,即非法。洗面時,有用面藥的法教。



大凡嚼楊枝、洗面者,是古佛之正法也。道心辦道之輩,當修證也。或不得熱水者,則用涼水,是舊例也,古法也。熱水、涼水全不得時,則早晨應善能拭面,塗草香、末香等,然後禮佛、誦經、燒香、坐禪。若不洗面,諸功課,皆失禮也。

大凡嚼楊枝、洗面,是古佛的正法。道心辦道之輩,當修證。或不得熱水,則用涼水,是舊例,古法。熱水、涼水全不得時,則早晨應善能拭面,塗草香、末香等,然後禮佛、誦經、燒香、坐禪。若不洗面,諸功課,皆失禮。



天竺國、震旦國者,國王王子、大臣百官、在家出家、朝野男女、百姓萬民,皆洗面。家宅之調度中,亦有面桶,或金,或錫。天祠神廟,每朝亦供面桶。佛祖之塔頭,亦供奉洗面水。在家、出家,洗面之後,正衣裳,拜天,拜神,拜祖宗,拜父母,拜師傅,拜三寶,拜三界萬靈,十方真宰。而今則至農夫、田夫、漁父樵翁,皆不忘洗面,然無嚼楊枝。日本國者,國王大臣、老少朝野、在家出家之貴賤,皆不忘嚼楊枝、漱口之法,然不洗面。一得一失也。今洗面、嚼楊枝(之法),皆須護持,是則可補(佛法之)虧缺,使之興隆,佛祖(則為)之照臨也。

天竺國、震旦國中,國王王子、大臣百官、在家出家、朝野男女、百姓萬民,皆洗面。家宅的調度中,亦有面桶,或金,或錫。天祠神廟,每朝亦供面桶。佛祖的塔頭,亦供奉洗面水。在家、出家,洗面之後,正衣裳,拜天,拜神,拜祖宗,拜父母,拜師傅,拜三寶,拜三界萬靈,十方真宰。而今則至農夫、田夫、漁父樵翁,皆不忘洗面,然無嚼楊枝。日本國中,國王大臣、老少朝野、在家出家的貴賤,皆不忘嚼楊枝、漱口的法教,然不洗面。是一得一失。今洗面、嚼楊枝的法教,皆須護持,是則可補佛法的虧缺,使之興隆,佛祖則為此照臨。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2014年5月19日 星期一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61) 洗面 上


《洗面》上  永平道元禪師



《法華經》云:“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謂此法者,當是如來于法華會上,為四安樂行之行人所示說者也。不與餘會相等,不可同于餘經。是故,澡浴身心,塗香油,除塵穢者,是第一佛法也。著新淨衣者,是一淨法也。澡浴塵穢,香油塗身,則內外俱淨也。內外俱淨時,則依報、正報清淨也。

《法華經》安樂行品說:「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 說此法,當是如來於法華會上,為四安樂(身、口、意、誓願)行的行人所示說的。不與餘會相等,不可同於餘經。所以,澡浴身心,塗香油,除塵穢,是第一佛法。著新淨衣,是一淨法。澡浴塵穢,香油塗身,則內外俱淨。內外俱淨時,則依報、正報清淨。



然則,不聞佛法、不參佛道之愚人則曰:“澡浴僅瀝身上,而身內有六腑,若不一一澡浴彼等,則不可為清淨。是故,汝等不可澡浴身表。”如是言之輩,乃尚不知、不聞佛法;是未逢正師,未逢佛祖之兒孫也。

然而,不聞佛法、不參佛道的愚人則說:「澡浴僅瀝身上,而身內有六腑,若不一一澡浴彼等,則不可為清淨。所以,汝等不可澡浴身表。」如是說的徒輩,乃尚不知、不聞佛法;是未逢正師,未逢佛祖的兒孫。



且須拋捨如此邪見徒輩之言,參學佛祖之正法也。謂(吾等)于諸法之邊際未決斷,于諸大之內外又不可得(知)也,故身心之內外,亦不可得也。然最後身之菩薩,既于當今坐道場、成道時,則先洗浣袈裟,次澡浴身心,是為三十十方諸佛之威儀也。最後身心之菩薩與餘類,諸事者皆不可同。其功德智慧,身心莊嚴,皆最尊最上也。澡浴洗浣之法,亦當如是。況諸人之身心,其邊際則雖時而異。謂一坐時,三千界皆坐斷。是時雖如是,然非自他之測量,乃佛法之功德也。其身心量亦非五尺六尺;以五尺六尺者,定非五尺六尺故。處在亦非此界、他界、盡界、無量界等之有邊無邊,以這裡是什麼處在,說細說粗故。心量者,當亦非思量分別之能知,非不思量不分別之能究。身心量如是故,澡浴量亦如是。拈得此量而修證者,是佛佛祖祖之所護念也。不可以我計為先,不可以我計為實;若如是,則如此澡浴、浣洗者,即可究盡身量心量,令其清淨。雖是四大,雖是五蘊,雖是不壞性,若澡浴,即皆得清淨也。此即非只用水洗滌之後可知清淨。水為何本淨?為何本不淨?雖言本淨、本不淨,而非言水之所洗滌而令其淨不淨。唯保任佛祖修證時,用水洗浣,以水澡浴等之佛法即可正傳。由此而修證,則超越淨,透脫不淨,脫落非淨非不淨也。

且須拋捨如此邪見徒輩的說法,參學佛祖的正法。因為吾等於諸法的邊際未決斷,於諸五大的內外又不可得知,故身心的內外,亦不可得。然而最後身的菩薩,既於當今坐道場、成道時,則先洗浣袈裟,次澡浴身心,是為三十(?世)十方諸佛的威儀。最後身心的菩薩與餘類,諸事者皆不可同。其功德智慧,身心莊嚴,皆最尊最上。澡浴洗浣的法教,亦當如是。況諸人的身心,其邊際則雖時而異。可謂一坐時,三千界皆坐斷。是時雖如是,然非自他的測量,乃佛法的功德。其身心量亦非五尺六尺;因五尺六尺,定非五尺六尺的緣故(即所謂:大身即非大身是名大身)。『處在』亦非此界、他界、盡界、無量界等的有邊無邊,應是以這裡是什麼處在,而說細說粗故。『心量』,當亦非思量分別的能知,非不思量不分別的能究。因身心量如是,故澡浴量亦如是。拈得此量而修證的,是佛佛祖祖的所護念。不可以我計為先,不可以我計為實;若如是,則如此澡浴、浣洗的,即可究盡身量心量,令其清淨。雖是四大,雖是五蘊,雖是不壞性,若澡浴,即皆得清淨。此即非只用水洗滌之後可知清淨。水為何本淨?為何本不淨?雖言本淨、本不淨,而不是說水的所洗滌而令其淨與不淨。唯保任佛祖修證時,用水洗浣,以水澡浴等的佛法即可正傳(即是說:一元性無四相用水洗淨的行履本身,就是修證一如的佛行)。由此而修證,則超越淨,透脫不淨,脫落非淨非不淨。



是故,未污染亦澡浴。雖是大清淨者,然於澡浴之法,則獨保任于佛祖道中,非外道所知也。若如愚人所言,設若將五臟六腑抹成細塵,令其即空,盡大海之水洗滌,然塵中尚不洗滌,如何為清淨?不洗滌空中,如何成就內外之清淨?愚夫又不可知澡空之法。拈來空而澡浴空,拈來空而澡浴身心。如法信受澡浴者,當保任佛祖之修證!

所以,未污染亦澡浴。雖是大清淨者,然於澡浴的法教,則獨保任於佛祖道中,非外道所知。若如愚人所說,設若將五臟六腑抹成細塵,令其即空,盡大海的水洗滌,然塵中尚不洗滌,如何為清淨?不洗滌空中,如何成就內外的清淨?愚夫又不可知澡空的方法。拈來空而澡浴空,拈來空而澡浴身心。只有如法信受澡浴的,當保任佛祖的修證!



謂佛佛祖祖嫡嫡正傳之正法中,用澡浴者,則身心內外、五臟六腑、依正二報、法界虛空之內外中間,忽爾清淨。用香花清淨時,則過去、現在、未來、因緣、行業,忽爾清淨也。佛言:“三沐三熏,身心清淨。”是故,淨身淨心之法者,必一沐而一熏,如是相連復續,三沐三熏;禮佛轉經,坐禪修行業。經行畢,謂更欲端坐坐禪者,則必洗足。足雖非觸汙,然佛祖之法,其如是也。

所謂佛佛祖祖嫡嫡正傳的正法中,用澡浴,則身心內外、五臟六腑、依正二報、法界虛空的內外中間,忽爾清淨。用香花清淨時,則過去、現在、未來、因緣、行業,忽爾清淨。佛說:「三沐三熏,身心清淨。」 所以,淨身淨心的方法,必一沐而一熏,如是相連復續,三沐三熏;禮佛轉經,坐禪修行業。經行畢,而更欲端坐坐禪的,則必洗足。足雖非觸汙,然佛祖的法教,其是如是。



其謂三沐三熏者,即一沐者一沐浴也,通身皆沐浴也。如是之後,如常著衣裳,次於小爐焚名香,熏於懷中、袈裟、坐處等。如是之後,復沐浴又熏之。如是三番,是如法之儀也。是時,六根六塵雖非新來,然有清淨之功德現前,不可疑。三毒四倒雖未除盡,然清淨之功德忽爾現前者,是佛性也。誰以凡慮測度焉?何人以凡眼覲見焉?

所謂『三沐三熏』,即是一沐者一沐浴,是通身皆沐浴。如是之後,如常著衣裳,次於小爐焚名香,熏於懷中、袈裟、坐處等。如是之後,復沐浴又熏之。如是三番,是如法的行儀。是時,六根六塵雖非新來,然有清淨的功德現前,不可疑。三毒(貪瞋癡)四倒(常樂我淨)雖未除盡,然清淨的功德忽爾現前,是佛性。誰以凡慮測度呢?何人以凡眼覲見呢?



比如淨洗沉香時,不可折成片片洗,不可抹成塵塵洗;佛法之中,浣洗之法必有所定。或洗足洗面,或洗目洗口,或洗大小二行,或洗手、洗缽盂,或洗袈裟、洗頭,此等皆是諸佛諸祖之正法也。

比如淨洗沉香時,不可折成片片洗,不可抹成塵塵洗;佛法之中,浣洗的方法必有所定。或洗足洗面,或洗目洗口,或洗大小二行,或洗手、洗缽盂,或洗袈裟、洗頭,此等皆是諸佛諸祖的正法。



欲供養佛法僧,取來諸香膏者,則先自洗兩手,漱口洗面,著乾淨衣,於乾淨盤接淨水,淨洗該香。然後於佛法僧之境界供養,願以阿那婆達池之八功德水,淨洗摩黎山之旃檀香。

欲供養佛法僧,取來諸香膏,則是先自洗兩手,漱口洗面,著乾淨衣,於乾淨盤接淨水,淨洗該香。然後於佛法僧的境界供養,願以阿那婆達池的八功德水,淨洗摩黎山的旃檀香。



洗面(之法)者,由西天竺國傳,流布於東震旦國。雖明見於諸律部,然佛祖之傳持者,尚是正嫡也。非但數百年之佛佛祖祖修行、傳來,亦流通於億千萬劫之前後。非只除垢膩,乃佛祖之命脈也。

洗面的方法,由西天竺國傳,流布於東震旦國。雖明見於諸律部,然佛祖的傳持,尚是正嫡。非但數百年的佛佛祖祖修行、傳來,亦流通於億千萬劫的前後。非只除垢膩,乃佛祖的命脈。



曰:若不洗面而受禮、禮他者,皆有罪。自禮禮他,能禮所禮,性空寂也,性脫落也。是故,必當洗面。洗面之時節,或五更,或昧旦,是其時節也。先師住天童時,以三更三點為其時節;著裙褊衫,或著直綴,攜手巾而赴洗面架。手巾者,即一幅布,長一丈二尺也。其色,不可白;白者制。

說:若不洗面而受禮、禮他的,皆有罪。自禮禮他,能禮所禮,性空寂,性脫落。所以,必當洗面。洗面的時節,或五更,或昧旦,是其時節。先師住天童時,以三更三點為其時節;著裙褊衫,或著直綴,攜手巾而赴洗面架。手巾,即是一幅布,長一丈二尺。其色,不可白;白者制止。



《三千威儀經》云:“當用手巾有五事,一者當拭上下頭,二者當用一頭拭手,以一頭拭面;三者不得持拭鼻,四者以用拭膩汙,當即浣之;五者不得拭身體,各當有巾。”

《三千威儀經》說:「當用手巾有五事,一者當拭上下頭,二者當用一頭拭手,以一頭拭面;三者不得持拭鼻,四者以用拭膩汙,當即浣之;五者不得拭身體,各當有巾。」



當持手巾時,須如是護持。將手巾折成兩塊,放左腕,掛其上。毛巾者,一半拭面,一半拭手。謂不可拭鼻涕者,即不可拭鼻中及鼻涕也。脅、背、腹、臍、腿、脛,不可用毛巾拂拭。毛巾若垢膩污染,則須洗浣;濕者,則烘於火,或當於日下曬乾。沐浴時,不可用毛巾。

當持手巾時,須如是護持。將手巾折成兩塊,放左腕,掛其上。毛巾,是一半拭面,一半拭手。所謂不可拭鼻涕,即不可拭鼻中及鼻涕。脅、背、腹、臍、腿、脛,不可用毛巾拂拭。毛巾若垢膩污染,則須洗浣;濕的,則烘於火,或當於日下曬乾。沐浴時,不可用毛巾。



雲堂之洗面處,(在)後架也;後架者,在照堂之西也,其屋圖有傳。庵內及單寮,則構於便宜處。住持人,則於方丈洗面。耆老年宿居處,為便利而置洗面架,住持人若宿雲堂,則可於後架洗面。

雲堂的洗面處,在後架;『後架』,在照堂的西方,其屋圖有傳。庵內及單寮,則構於便宜處。住持人,則於方丈洗面。耆老年宿居處,為便利而置洗面架,住持人若宿雲堂,則可於後架洗面。



到洗面架,將手巾之中部掛於領,兩端自左右兩肩向前出,用左右手將毛巾之左右端由左右脅向後出,於背後交叉,左端向右來,右端向左來,於胸前繫上。如是則褊衫襟為毛巾所覆,兩袖被毛巾所結上,由臂舉上,肘以下,手、腕、掌則顯露,比如繫絆。其後,若是後架,則取面桶,到釜旁,取一桶熱水,返回置於洗面架上。若在其他處,則將打熱水桶之熱水放於面桶。

到洗面架,將手巾的中部掛於領,兩端自左右兩肩向前出,用左右手將毛巾的左右端由左右脅向後出,於背後交叉,左端向右來,右端向左來,於胸前繫上。如是則褊衫襟為毛巾所覆,兩袖被毛巾所結上,由臂舉上,肘以下,手、腕、掌則顯露,比如繫絆。其後,若是後架,則取面桶,到釜旁,取一桶熱水,返回置於洗面架上。若在其他處,則將打熱水桶的熱水放於面桶。



次當使用楊枝。今大宋國諸山,嚼楊枝之法,久廢不傳;雖無嚼楊枝之處,然今吉祥山永平寺,則有嚼楊枝之處,即今草案也。依之,先須嚼楊枝。取楊枝於右手,當咒願(如下經文)。《華嚴經》淨行品云:“手執楊枝,當願眾生,心得正法,自然清淨。”

次當使用楊枝。今大宋國諸山,嚼楊枝的方法,久廢不傳;雖無嚼楊枝之處,然今吉祥山永平寺,則有嚼楊枝之處,即今草案。依之,先須嚼楊枝。取楊枝於右手,當咒願如下經文。《華嚴經》淨行品說:「手執楊枝,當願眾生,心得正法,自然清淨。」



誦此文畢,欲更嚼楊枝,則當誦:“晨嚼楊枝,當願眾生,得調伏牙,噬諸煩惱。”誦此文畢,則當復嚼楊枝。楊枝之長,或四指,或八指,或十二指,或十六指也。《摩訶僧祗律》第三十四云:“齒木應量用,極長十六指,極短四指。” 當知不可短於四指。長於十六指者不符量。粗者手小指大也。雖然如是,比其細者無妨。其形者,手小指形也。一端粗,一端細。其粗端,須微細嚼。

誦此文畢,欲更嚼楊枝,則當誦:「晨嚼楊枝,當願眾生,得調伏牙,噬諸煩惱。」誦此文畢,則當復嚼楊枝。楊枝之長,或四指,或八指,或十二指,或十六指。《摩訶僧祗律》第三十四說:「齒木應量用,極長十六指,極短四指。」當知不可短於四指。長於十六指者不符量。粗者手小指大。雖然如是,比其細者無妨。其形,是手小指形。一端粗,一端細。其粗端,須微細嚼。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60) 陀羅尼


《陀羅尼》  永平道元禪師



參學眼明者,正法眼明;以是正法眼明故,參學眼得明也。正傳此關捩子,必然是奉覲大善知識之力。此是大因緣也,是大陀羅尼也。謂大善知識者,佛祖也,必巾瓶勤恪!

參學眼明(即一元性識)的,正法眼明(即依真如法緣起的恁麼);因為是正法眼明,故參學眼得明。正傳此關捩子,必然是奉覲大善知識的力量(指佛性功德)。此是大因緣,是『大陀羅尼』(陀羅尼』意為「真言」、「密語」、「明」、「咒」、「總持」,即下文的『一束』)。是說大善知識,是佛祖師,必巾瓶勤恪依侍!



故此,擎茶來,點茶來,是心要現成,是神通現成。盥水來,泄水來,是不動著境也,是下麵了知也。非但參學佛祖宗旨心要,亦相逢於心要裡之一兩位佛祖也。非但受用佛祖之神通,亦得神通裡之七八員佛祖也。依此,所有佛祖之神通者,於此一束而究盡。一切佛祖之心要者,於此一拈而究盡。是故,奉覲佛祖,以天花天香者,雖非不是,然拈三昧陀羅尼而奉覲供養者,是佛祖之兒孫也。

因此,擎茶來,點茶來,是『心要』(指諸佛機,即八識)現成,是『神通』現成。盥水來,泄水來,是不動著境(離外塵的心一境性),是下麵了知(見前『神通』章)。非但參學佛祖宗旨心要,亦相逢於心要裡的一兩位佛祖(指所用到的六根識)。非但受用佛祖的神通,亦得神通裡的七八員佛祖(指佛性恁麼的識性所轉變的八識)。依此,所有佛祖的神通,於此『一束』(八識的心一境性,即是『三昧)而究盡。一切佛祖的心要,於此一拈而究盡。所以,奉覲佛祖,以天花天香者,雖非不是,然拈三昧陀羅尼而奉覲供養的,是佛祖的兒孫。



謂大陀羅尼者,人士是也。以人事是大陀羅尼故,則相逢于人事現成也。人事之言者,自其依託模仿震旦之言音,流通世諦雖久,然不由梵天相傳,不由西天相傳,乃由佛祖正傳也。此非聲色之境界也,莫論威音王佛之前後。其人事者,燒香禮拜也。或有出家之本師,或有傳法之本師。傳法之本師者,即有出家之本師。于此等本師,必依止奉覲,是諮參陀羅尼也。謂當不蹉過時時而參侍!

所謂『大陀羅尼』,是人士(善知識,即一元性識)。因人事是大陀羅尼,則相逢於人事(寺院的日常行履)現成。人事的言教,自其依託模仿震旦的言音,流通世諦雖久,然不由梵天相傳,不由西天相傳,乃由佛祖師正傳。此非聲色的境界,莫論威音王佛之前後。其人事的行履,是燒香禮拜。或有出家的本師,或有傳法的本師。傳法的本師,即是有出家的本師。於此等本師,必依止奉覲,是諮參陀羅尼。當說不蹉過時時而參侍!



安居之始終,冬年及月旦月半,必定燒香。其法者,或以粥前,或以粥後為其時節。具威儀而參師堂。謂具威儀者,即著袈裟,持坐具,整理鞋襪,帶一片沉箋香而參也。至師前,即問訊,侍僧因裝香爐、立燭,師若先坐椅子,即應燒香。師若在帳裡,則應燒香。師若臥若食,如此之時節,則應燒香。師若立地,則須請和尚坐,亦請和尚穩便。有諸多請坐之辭。請和尚坐椅子後,即問訊,曲功當如法。問訊畢,走進香台前面,立所帶之一片香於香爐。立香時,或將香夾於衣襟,或持於杯中,或帶於袖裡,各在人意。問訊後,拈出香,若包紙,則向左手轉肩,去包紙,兩手擎香,立於香爐。須直立,勿令傾斜。立香畢,即叉手,向右回步,至正面,向和尚曲躬,如法問訊後,即展坐具禮拜。拜者,即九拜,或十二拜也。拜畢,即收坐具、問詢,或一展坐具、三禮拜。有時寒暄,今此九拜者,不寒暄,只三展三拜,應有三度。其儀,遙從七佛傳來,宗旨正傳,故用此儀也。如此禮拜,每迎其時必用,無有廢止。其外,每被法益,則禮拜。欲請益時,亦禮拜也。二祖昔時呈見處於初祖時,則如是禮三拜也。開演正法眼藏之消息,是三拜。

夏安居的始終,冬年及月旦月半(初一、十五),必定燒香。其法儀,是或以粥前,或以粥後為其時節。具威儀而參師堂。所謂具威儀,即著袈裟,持坐具,整理鞋襪,帶一片沉箋香而參。至師前,即問訊,侍僧因裝香爐、立燭,師若先坐椅子,即應燒香。師若在帳裡,則應燒香。師若臥若食,如此的時節,則應燒香。師若立地,則須請和尚坐,亦請和尚穩便。有諸多請坐之辭。請和尚坐椅子後,即問訊,曲功當如法。問訊畢,走進香台前面,立所帶的一片香於香爐。立香時,或將香夾於衣襟,或持於杯中,或帶於袖裡,各在人意。問訊後,拈出香,若包紙,則向左手轉肩,去包紙,兩手擎香,立於香爐。須直立,勿令傾斜。立香畢,即叉手,向右回步,至正面,向和尚曲躬,如法問訊後,即展坐具禮拜。拜者,即九拜,或十二拜。拜畢,即收坐具、問詢,或一展坐具、三禮拜。有時寒暄,今此九拜者,不寒暄,只三展三拜,應有三度。其儀,遙從七佛傳來,宗旨正傳,故用此儀。如此禮拜,每迎其時必用,無有廢止。其外,每被法益,則禮拜。欲請益時,亦禮拜。二祖昔時呈見處於初祖時,則如是禮三拜。開演正法眼藏的消息,是三拜



當知禮拜者,是正法眼藏也;正法眼藏者,是大陀羅尼也。請益時之禮,近來多用頓首一拜,古儀則三拜也。法益之拜謝,未必是九拜、十二拜。或三拜,或觸禮一拜,或六拜,皆是稽首也。西天名此等為最上禮拜。或有六拜,將頭叩地,謂將額向地撞,至血出,即可展坐具。一拜、三拜、六拜,皆以額叩地,或名之曰頓首拜。世俗亦有此拜也。世俗有九品拜。法益時,又有不住拜,謂禮拜而不停也。亦當至百千拜。此等皆是佛祖之會下所用之拜也。此等之拜,但守和尚之指揮,須使其拜如法。大凡禮拜住世時,佛法住世;禮拜若廢,佛法滅也。

當知『禮拜』,是正法眼藏;『正法眼藏』,是大陀羅尼。請益時的禮,近來多用頓首一拜,古儀則是三拜。法益的拜謝,未必是九拜、十二拜。或三拜,或觸禮一拜,或六拜,皆是稽首。西天名此等為最上禮拜。或有六拜,將頭叩地,說將額向地撞,至血出,即可展坐具。一拜、三拜、六拜,皆是以額叩地,或名為『頓首拜』。世俗亦有此拜。世俗有九品拜。法益時,又有不住拜,是說禮拜而不停。亦當至百千拜。此等皆是佛祖的會下所用的禮拜。此等的禮拜,但守和尚的指揮,須使其拜如法。大凡禮拜住世時,佛法住世;禮拜若廢,佛法則滅



蓋禮拜傳法之本師,不擇時節、不論處所而拜也。或于臥時、食時亦拜,行之大小時亦拜,或隔牆壁,或隔山川亦遙望禮拜也,或隔劫波亦拜,或隔生死去來亦拜,或隔菩提涅槃亦拜。

蓋禮拜傳法的本師,是不擇時節、不論處所而拜。或於臥時、食時亦拜,行之大小時亦拜,或隔牆壁,或隔山川亦遙望禮拜,或隔劫波亦拜,或隔生死去來亦拜,或隔菩提涅槃亦拜。



弟子小師雖行如此種種拜,然本師和尚則不答拜,只合掌而已。雖自有用奇拜,然於小儀則不用。如是禮拜時,則(弟子)必向北面禮拜也,本師和尚則面南而端坐。弟子立地于本師和尚面前,面北向本師,禮拜本師,是為本儀也。若自起皈依之正信,則必向北面禮拜,行於最初,是為正傳也。

弟子小師雖行如此種種拜,然本師和尚則不答拜,只合掌而已。雖自有用奇拜,然於小儀則不用。如是禮拜時,則弟子必向北面禮拜,本師和尚則面南而端坐。弟子立地於本師和尚面前,面北向本師,禮拜本師,是為本儀。若自起皈依的正信,則必向北面禮拜,行於最初,是為正傳。



是故,世尊在世時,皈依佛之人眾、天眾、龍眾,皆向北面恭敬禮拜世尊。最初是阿若憍陳如(亦名拘鄰)、阿濕卑(亦名阿陛)、摩訶摩南(亦名摩訶巨利)、銻(亦名跋提)、婆敷(亦名十力迦葉)。此五人徒眾,于如來成道後,不覺起立,向如來,面北禮拜、供養。外道魔黨已棄邪皈依佛時,必定不被自構他構,面北禮拜也。

所以,世尊在世時,皈依佛的人眾、天眾、龍眾,皆向北面恭敬禮拜世尊。最初是阿若憍陳如(亦名拘鄰)、阿濕卑(亦名阿陛)、摩訶摩南(亦名摩訶巨利)、銻(亦名跋提)、婆敷(亦名十力迦葉)。此五人徒眾,於如來成道後,不覺起立,向如來,面北禮拜、供養。外道魔黨已棄邪皈依佛時,必定不被自他構意,面北禮拜。



自其以來,西天二十八代,東土諸代,來祖師會下皈依正法者,皆自面北禮拜,此是正法之肯然也,非師弟之構意。此即大陀羅尼也。有大陀羅尼,名為圓覺。有大陀羅尼,名為人事。有大陀羅尼,現成禮拜也。有大陀羅尼,其名袈裟也。有大陀羅尼,是名正法眼藏也。誦咒之,鎮護盡大地,鎮成盡方界,鎮現盡時界,鎮作盡佛界,鎮通庵中庵外。須參學、究辨大陀羅尼即如是,一切陀羅尼,乃以此陀羅尼為字母。以此陀羅尼為眷屬,一切陀羅尼則現成也。一切佛祖,由此陀羅尼門發心辦道,則必成道、轉法輪也。

自其以來,西天二十八代,東土諸代,來祖師會下皈依正法的,皆自面北禮拜,此是正法的肯然,非師弟的構意。此即大陀羅尼。有大陀羅尼,名為圓覺。有大陀羅尼,名為人事。有大陀羅尼,是現成禮拜。有大陀羅尼,其名袈裟。有大陀羅尼,是名正法眼藏。誦咒之,鎮護盡大地,鎮成盡方界,鎮現盡時界,鎮作盡佛界,鎮通庵中庵外。須參學、究辨大陀羅尼即如是,一切陀羅尼,乃是以此陀羅尼為字母。以此陀羅尼為眷屬,一切陀羅尼則現成。一切佛祖,由此陀羅尼門發心辦道,則必成道、轉法輪。



是故,既是佛祖之兒孫,當審細參究此陀羅尼也!大凡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則為十方一切佛祖衣之所覆也;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者,是為袈裟之所覆也。袈裟者,標識之佛眾也,此辨肯,難值難遇也。(吾)受邊地之人身,雖為愚蒙,然宿殖陀羅尼之善根力現成,生逢釋迦牟尼佛之法,稀矣!雖於百草頭禮拜自成他成之諸佛祖,然亦是釋迦牟尼佛之成道也,釋迦牟尼佛之辦道功夫也,陀羅尼神變也。雖於無量億千劫禮拜古今之佛,亦是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時節也。一度覆袈裟於身體,則已是得釋迦牟尼佛之身肉手足、頭目腦髓、光明轉法輪也。如此而著袈裟也,是為現成著袈裟之功德也。保任之,好樂之,與時共守護,共搭著而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也。於此中,幾許三大阿僧祗劫之修行,則亦辨肯究盡也。

所以,既是佛祖的兒孫,當審細參究此陀羅尼!大凡為釋迦牟尼佛衣所覆的,則為十方一切佛祖衣所覆的;為釋迦牟尼佛衣所覆的,是為袈裟所覆的。袈裟,是佛眾的標識,此辨肯,難值難遇。吾受邊地的人身,雖為愚蒙,然宿殖陀羅尼的善根力現成,生逢釋迦牟尼佛的法,稀矣!雖於百草頭禮拜自成他成的諸佛祖,然亦是釋迦牟尼佛的成道,是釋迦牟尼佛的辦道功夫(這裡指自己身中有情識所依的佛性識),是陀羅尼神變。雖於無量億千劫禮拜古今之佛,亦是釋迦牟尼佛衣所覆的時節。一度覆袈裟於身體,則已是得釋迦牟尼佛的身肉手足、頭目腦髓、光明轉法輪。如此而著袈裟,是為現成著袈裟的功德。保任之,好樂之,與時共守護,共搭著而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於此中,幾許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則亦辨肯究盡。



謂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者,或禮拜、供養傳法之本師,或禮拜、供養剃髮之本師也。是即見釋迦牟尼佛也,以法供養釋迦牟尼佛也,以陀羅尼供養釋迦牟尼佛也。先師天童古佛示曰:“或來雪上禮拜,或在糠中禮拜,是勝躅也,大陀羅尼也。”

所謂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是或禮拜、供養傳法的本師,或禮拜、供養剃髮的本師。是即見釋迦牟尼佛,是以法供養釋迦牟尼佛,是以陀羅尼供養釋迦牟尼佛。先師天童古佛示說:「或來雪上禮拜,或在糠中禮拜,是勝躅,是大陀羅尼。」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2014年5月16日 星期五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59) 法性


《法性》  永平道元禪師



或從經卷,或從知識參學,是無師獨悟也。無師獨悟道者,法性之施捨也。設是生知,然必尋師訪道;設無生知,然必功夫訪道。誰人個個不是生知?至佛果菩提,亦隨經卷知識也。

或從經卷,或從知識參學,是無師獨悟。無師獨悟道者,是法性的施捨(即佛性真如的恁麼)。設是生知,然必尋師訪道;設無生知,然必功夫訪道。誰人個個不是『生知』(即三界的眾生都是以公案現成存在)?至佛果菩提,是亦隨經卷知識(即修證的行儀都是識性依真如法緣起的公案現成)



當知遇經卷知識而得法性三昧,逢法性三昧而得法性三昧者,謂之生知。此是得宿住智也,得三明也;此是證阿耨菩提也,逢生知而習學生知也,逢無師智、自然智而正傳無師智、自然智也。若非生知,雖謂逢知識,然不得聞法性,不得證法性也。大道者,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之道理也。一切諸佛及一切菩薩、一切眾生者,皆以生知之力,明究一切法性之大道也。以隨經卷知識而明究法性之大道者為自明究法性。經卷是法性也,是自己也。知識是法性也,是自己也。法性是知識,法性是自己也。以法性是自己故,則非外道魔讜邪見之自己也。法性無外道魔讜。只是吃粥來,吃飯來,點茶來而已。

當知『遇經卷知識』而得法性三昧,『逢法性三昧』而得法性三昧的,稱之為『生知』(一元性的性相一如,即公案現成)。此是得宿住智(即依真如法位緣起),是得三明;此是證阿耨菩提,是逢生知而習學生知,是逢無師智、自然智而正傳無師智、自然智。若非生知(闡提種性),雖說是逢知識,然不得聞法性,不得證法性。佛法大道(一元性),不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道理(這是能所二元性)一切諸佛及一切菩薩、一切眾生,皆是以生知的功德力,明究一切法性的大道。以隨經卷知識而明究法性的大道者為自明究法性。經卷(所緣真如法位)是法性,是自己。知識(識性)是法性,是自己。法性是知識,法性是自己。因法性是自己故,則非外道魔讜邪見的自己。法性無外道魔讜。只是就像吃粥來,吃飯來,點茶來而已(即是說:法性就像是日常行儀,即平常心是道)



然則,自稱二三十年之久學,見聞法性之談時,於茫然中磋過一生也。自稱叢林飽參,登曲木之床者,聞法性聲,見法性色,則身心依正,唯常紛然升降於窟坑中。其以為現今見聞之三界十方,撲落之後,當更有法性顯現;邪計彼法性非現今之萬象森羅也。(然則),法性之道理,其非如此。此森羅萬象與法性,遙遙超越同異之論,超越離即之談;以非過現當來、非斷常、非色受想行識故,是法性也。

然而,自稱二三十年的久學,見聞其法性的談論時,是於茫然中磋過一生。自稱叢林飽參,登住持大位的,聞法性聲,見法性色,則身心依報、正報,唯常紛然升降於窟坑(二元性分別)中。其以為現今見聞的三界十方,撲落之後,當更有法性顯現;邪計彼法性非現今的萬象森羅。然而,法性的道理,其非如此。此森羅萬象與法性,遙遙超越同異的論調,超越離是、即是的談論;因是非過現當來、非斷常、非色受想行識故,是法性(性相一如的一元性)



洪州江西馬祖大寂禪師云:“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飯,言談祗時,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馬祖道之法性者,即法性道法性也;與馬祖同參,與法性同參也。既有聞著,焉無道著?法性騎馬祖也。人吃飯,飯吃人也。法性自古以來,曾不出法性三昧;法性自其以後,不出法性;法性之前,不出法性。與法性並為無量劫者,是法性三昧。謂法性為無量劫。

洪州江西馬祖大寂禪師說:「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長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飯,言談祗時,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馬祖說的法性,即是法性說法性;是與馬祖同參,與法性同參。既有聞著,焉無說著?是法性騎馬祖。是人吃飯,飯吃人。法性(指三界識心)自古以來,曾不出法性三昧(識性是佛性恁麼而有的法性,兩者一如的關係可稱『法性三昧);法性自其以後(指八識與轉變後的七識),不出法性(佛性);法性之前,不出法性。與法性並為無量劫的,是法性三昧。稱法性為無量劫。



是故,即今之這裡者,是法性也;法性者,是即今之這裡也。著衣吃飯者,即法性三昧之著衣吃飯也;衣法性現成也,飯法性現成也,吃法性現成也,著法性現成也。若不著衣吃飯,不言談祗對,不六根運用,不一切施為者,即非法性三昧,不入法性也。

所以,即今的這裡,是法性;法性,是即今的這裡。著衣吃飯,即是法性三昧地著衣吃飯;是衣法性現成,是飯法性現成,是吃法性現成,是著法性現成。若不著衣吃飯,不言談祗對,不六根運用,不一切施為的,即非法性三昧,是不入法性(這裡的不入是指識相不落入能變而起七識的緣起)



即今之道現成者,乃是諸佛相授而至釋迦牟尼佛,諸祖正傳而至馬祖也。佛佛祖祖,正傳授手,而正傳於法性三昧。佛佛祖祖,不入而令法性活潑。文字法師,雖有法性之言,然非馬祖道之法性。(謂)眾生不出法性者,更有擬為非法性之人,設有得處,其是新之法性之三四枚也。言談祗對非法性,運用施為非法性者,當是法性也。

即今所說的現成者,乃是諸佛相授而至釋迦牟尼佛,是諸祖正傳而至馬祖。佛佛祖祖,正傳授手,而正傳於法性三昧。佛佛祖祖,是不入而令法性活潑(即是說:佛祖是『識性與佛性一如的依真如法』當下的三昧,這裡的不入是指識性不落入能變而起七識)。文字法師,雖有法性的言說,然不是馬祖說的法性(即文字是落入遍計執性,馬祖說的法性是依他起性)。說『眾生不出法性』,更有擬為非法性(指不落入六根分別識的一心位禪定)的人,設有得處,其是新的法性的三四枚(指一心位的一根識與六七八識)。言談祗對非法性,運用施為非法性的,當是法性。



無量劫之日月者,即法性之經歷也;現在、未來亦復如是。謂身心量之為身心量,思量其與法性遙遠者,此思量是法性也。不以身心量為身心量,思量其非法性者,此思量是法性也。思量、不思量,共是法性也。然則,若謂性,參學水亦不可流通,樹亦不應榮枯者,外道也。

無量劫的日月,即是法性的經歷(指識性依真如法位的緣起);現在、未來亦復如是。說身心量之為身心量,思量其與法性遙遠的(指有能所的二元性識),此思量是法性。不以身心量為身心量,思量其非法性的(指無能所的一元性識),此思量是法性。思量、不思量,共是法性。然而,若說性,故參學水亦不可流通,樹亦不應榮枯的,是外道(落入性相二元的錯誤)



釋迦牟尼佛道:“如是相,如是性。”是故,開花落葉,是“如是性”也。然則愚人謂,法性界不可有花開落葉。且不可疑問他人,汝當依其疑著而道著之,須如他人說著而舉之,三番參究。向來思量先有脫出者,其非邪思量,只是不明了時之思量也。若明瞭時,則令此思量非失。花開落葉,自是花開落葉也。思量法性不可有花開落葉,此思量,是法性也。是依其脫落、模仿脫落而來之思量也。是故,即“如法性”之思量也。思量法性之渾思量者,是如此之面目也。

釋迦牟尼佛說:「如是相,如是性。」所以,開花落葉,是『如是性』。然而愚人說:「法性界不可有花開落葉。」 且不可疑問他人,汝當依其疑問而說明,須如他人說的而舉示,三番參究。向來思量先有脫出的(落入二元性),其非邪思量,只是不明了時的思量。若明瞭時,則令此思量非失。花開落葉,自是花開落葉。思量法性不可有花開落葉,此思量,是法性。是依其脫落(指『性非是相』的關係)、模仿脫落而來的思量。所以,即是『如法性』的思量。思量法性的渾思量,是如此的面目。



馬祖道之“盡是法性”,雖實為八九成之道,然馬祖所未道取者多矣。謂不道一切法性不出法性,不道一切法性盡是法性,不道一切眾生不出眾生,不道一切眾生法性之少分,不道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之少分,不道一切法性是眾生之五分,不道半個眾生半個法性,不道無眾生是法性,不道法性不是眾生,不道法性脫出法性,不道眾生脫出眾生,但聞“眾生不出法性三昧”而已。不謂法性不可出眾生三昧,無法性三昧出入于眾生三昧之道著,況不聞法性之成佛,不聞眾生證法性。不聞法性證法性。無無情不出法性之道。

馬祖說的『盡是法性』,雖實為八九成的道得,然馬祖所未道取的還很多。包括沒說一切法性不出法性(一切識性不出佛性),沒說一切法性盡是法性(一切識性是佛性恁麼而有的,故具佛性恁麼功德),沒說一切眾生不出眾生,沒說一切眾生的法性是少分,沒說一切眾生是一切眾生的少分(即緣起法不是全然的真如法緣起的),沒說一切法性是眾生的五分(即性相一如的一端),沒說半個眾生半個法性,沒說無眾生是法性,沒說法性不是眾生,沒說法性脫出法性,沒說眾生脫出眾生,但聽聞馬祖說『眾生不出法性三昧』而已。不說法性不可出眾生三昧,無法性三昧出入於眾生三昧的說法,況不聞法性的成佛,不聞眾生證法性。不聞法性(識性)證法性(佛性)。無無情不出法性的道理。



且問馬祖,喚什麼為眾生?若喚法性為眾生,是什麼物恁麽來也;若喚眾生為眾生,則說似一物即不中也。速道!速道!

道元且問馬祖,喚什麼為眾生?若喚法性為眾生,是什麼物恁麽來呢;若喚眾生為眾生,則說似一物即不中。速道!速道!(道元這『觸背關』的解,因性相一如、體用一如,眾生即是法性,如何喚著?唯『無言』、『禮拜』)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