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品菩提分》 下 永平道元禪師
八正道支,又稱八聖道。一者正見道支,二者正思維支,三者正語道支,四者正業道支,五者正命道支,六者正精進道支,七者正念道支,八者正定道支。
“正見道支”者,眼睛裡藏身也。然則,身先須具身先眼也。雖然向前堂堂成見,然則,公案現成也,親曾見也。大凡眼裡若不藏身,則非佛祖也。
八正道支,又稱八聖道。一者正見道支,二者正思維支,三者正語道支,四者正業道支,五者正命道支,六者正精進道支,七者正念道支,八者正定道支。(三無漏學中,正語、正業、正命為戒,正精進、正念、正定為定學,正見、正思維為慧學。) 『正見道支』,是眼睛裡藏身(佛眼覺照的功德裡,即識性與佛性一如的緣起公案現成)。然而,是身先須具身先眼(是法相依法性緣起一元性)。雖然向前堂堂成見(即雖是法性以法相顯現),然而,是公案現成,是親曾見。大凡眼裡若不藏身(非識性與佛性一如的),則是非佛祖。
“正思維道支”者,“作是思維時,十方佛皆現”也。所以,十方現,諸佛現,是作是思維時也。作是思維時,雖非自己,超他己,然則,而今思維是事己,即趣波羅奈。思維之處在者,波羅奈也。古佛曰:“思量個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此是正思量,正思維也。破蒲團,是正思維也。
『正思維道支』,是『作是思維時,十方佛皆現』。(《法華經》方便品) 所以,是十方現,諸佛現,是作是思維時。作是思維時,雖非自己,超他己,然而,而今思維是事己,即趣波羅奈(諸佛國)(即雖是二元識覺慮知,但意識是法相法次一元性識的涅槃)。思維的處在,即是波羅奈。古佛說:「思量(二元性)個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一元性)。」(《景德傳燈錄》卷十四 藥山章) 此是正思量,正思維。破蒲團,是正思維。
“正語道支”者,啞子自己不啞子也。諸人中之啞子,未道得也。啞子界之諸人,非啞子也。不慕諸聖,不重己靈。“口是掛壁”之參究,一切口掛一切壁也。
『正語道支』,是啞子自己不啞子(即啞子是因道得而啞)。諸人中的啞子(有情識),是未道得。啞子界的諸人,是非啞子。是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指不落入三轉識,這是指依『佛向上事』) (《景德傳燈錄》卷五
石頭章)。是『口是掛壁』(《宏智廣錄》的《頌古》四十六)的參究,是一切口掛一切壁。(即一切行履是不落分別的恁麼緣起,因一元性的佛道是『壁立千屻』)
“正業道支”者,出家修道,入山取證也。釋迦牟尼佛言:“三十七品是僧業。”“僧業”者,非大乘,非小乘。僧者,有佛僧、菩薩僧、聲聞僧,是(故),尚未出家者,則不可嗣續佛法之正業,不得有正傳佛法之大道。在家則近事男女學道而無達道之先蹤。達道時,必是出家也。不堪出家者,如何嗣續佛位?
『正業道支』,是出家修道,入山取證。釋迦牟尼佛說:「三十七品是僧業。」(《摩訶止觀》卷一
下) 『僧業』,是非大乘,非小乘。僧者,有佛僧、菩薩僧、聲聞僧,所以,尚未出家的,則不可嗣續佛法的正業,不得有正傳佛法的大道。在家則近事男女學道而無達道的先蹤。達道時,必是出家(即不落世間分別法相)。不堪出家的,如何嗣續佛位?
然則,二三百年來之間,大宋國稱為禪宗僧者,多曰:在家學道與出家學道是一等。此只是以飲食在家人屎尿作狗子類族也。或向國王大臣曰:“萬機之心即佛祖心,更無別心。”王臣未解正說正法,大悅而賜師號等。如此道之諸僧者,調達也。為舔(王臣)之涕唾,故有小兒之狂話。可謂啼哭!非七佛之眷屬,魔黨畜生也。未知身心學道,不參學,不知身心出家;以昧于王臣之法政,夢也未見佛祖之大道,故如此也。
然而,二三百年來之間,大宋國稱為禪宗僧的,多說:在家學道與出家學道是一等。此徒輩只是作狗子族類以飲食在家人屎尿。或向國王大臣說:「萬機的心即佛祖心,更無別心。」王臣未了解正說正法,大悅而賜師號等。如此道的諸僧,是調達之類(即提婆達多之流)。為舔王臣的涕唾,故有小兒的狂話。可說是啼哭!非七佛的眷屬,是魔黨畜生。未知身心學道,不參學,不知身心出家;以昧於王臣的法政,夢也未見佛祖的大道,是故如此。
維摩詰居士雖逢佛祖出世之時,然道未盡之法多,學未到不少!龐居士參曆祖席,然未許藥山之堂奧,不及江西。僅盜襲參學之名,而無參學之實。其他之李駙馬、楊文公等,雖各自以為飽參,然是乳餅未吃,況乎吃畫餅哉?況乎吃佛祖粥飯?未有缽盂也!可憐!一生皮袋之虛徒。
維摩詰居士雖逢佛祖出世時,然未道盡的法多,未學到不少!龐居士參曆祖席,然未許藥山的堂奧,更不及江西馬祖。僅盜襲參學之名,而無參學之實。其他的李(遵晟)駙馬(《嘉泰普燈錄》卷二十二)、楊(億)文公(《景德傳燈錄》序)等,雖各自以為飽參,然是乳餅未吃,況乎吃畫餅呢?況乎吃佛祖粥飯?是未有缽盂!可憐!一生皮袋的虛徒。
須普勸盡十方天眾生、人眾生、龍眾生、諸眾生,當遙念慕古如來之法,急切出家修道,嗣續佛位祖位,莫聽禪師等未達之道。以不知身,不知心,故如是言也。或又無憐憫所有眾生之心,無守護佛法之念,只是一味舔在家人之屎糞,作惡狗之人面狗面、人皮狗,則如此言也。不可(與其)同坐、同語、同依止!彼等已是生身墮畜生也。出家人若屎糞豐富,則謂出家人殊聖。(然則)出家人之屎糞不及畜生,故如是道取也。謂在家心與出家心一等。謂證據,謂道理者,五千餘軸中不見文載,二千餘年來,無有蹤跡。五十年代、四十餘世之佛祖,未尚有其道取。雖為破戒無戒之比丘,雖謂無法無慧,然優於在家有智之持戒。以僧業是智慧,是悟,是道,是法故。在家雖有隨分之善根功德,然則,身心之善根功德則愚也。(佛祖)一代之教化威儀,全無在家得道者。此是在家尚非學佛道之道場故,遮障多故也。測探道取萬機心與祖師心一等之輩之身心,(可知)其非佛法之身心,未傳佛祖之皮肉骨髓。可憐!雖逢佛之正法而作畜生。
須普勸盡十方天眾生、人眾生、龍眾生、諸眾生,當遙念慕古如來的法教,急切出家修道,嗣續佛位祖位,莫聽禪師等未達的法道。以不知身,不知心,故如是言。或又無憐憫所有眾生的心,無守護佛法的念,只是一味舔在家人的屎糞,作惡狗的人面狗面、人皮狗,則如此言。不可與其同坐、同語、同依止!彼等已是生身墮畜生。出家人若屎糞豐富,則可說出家人殊聖。然而出家人的屎糞不及畜生,故如是道取,稱『在家心與出家心一等』。說證據,稱道理的,五千餘軸中不見文載,二千餘年來,無有蹤跡。五十年代、四十餘世的佛祖,未尚有其道取。雖為破戒無戒的比丘,雖說是無法無慧,然仍優於在家有智的持戒。以僧業是智慧,是悟,是道,是正法故。在家雖有隨分的善根(指七八識)功德,然而,身心(指六根識)的善根功德則愚。佛祖一代的教化威儀,全無在家得道的。此是在家尚非學佛道的道場故,遮障多故。測探道取萬機心與祖師心一等的徒輩的身心,可知其非佛法的身心,未傳佛祖的皮肉骨髓。可憐!雖逢佛的正法而作畜生。
因如是,曹溪古佛忽辭親尋師,是為正業也。聞金剛經而未發心時,為樵夫,是在家。聞金剛經而得佛法之熏力時,則放下重擔而出家。可知身心若有佛法時則不得滯於在家。諸佛祖,皆如是。言不須出家之輩者,其罪條可謂重於造逆也,猛惡勝於調達也!知其(罪)重於六群比丘、六群尼、十八群比丘等,不可共語。一生壽命不幾,無有光陰與如此魔子畜生共語。況乎此人身心者,先世見聞佛法,由其種子而受!如公界之調度,不可當作魔族,不可與魔族為伍。不忘佛祖之深恩,保護法乳之功德,莫聽惡狗之叫吠,莫與惡狗同坐同食。
因是如此,曹溪古佛忽辭親尋師,是為正業。聞金剛經而未發心時,為樵夫,是在家。聞金剛經而得佛法的熏力時,則放下重擔而出家。可知身心若有佛法時則不得滯於在家。諸佛祖,皆如是。言不須出家的徒輩,其罪條可謂重於造逆,猛惡勝於調達!知其罪重於六群比丘、六群尼、十八群比丘等,是不可共語。一生壽命不幾,無有光陰與如此魔子畜生共語。況乎人的身心,是先世見聞佛法,由其種子而受!如公界的調度,不可當作魔族,不可與魔族為伍。不忘佛祖的深恩,保護法乳的功德,莫聽惡狗的叫吠,莫與惡狗同坐同食。
嵩山高祖古佛,遙離西天佛國,西來邊邦神丹時,親見佛祖正法之正傳也。此若非出家得道,則不可為如此也。祖師西來以前,東地眾生、人天,尚未見聞正法。是故,可知正法正傳,唯是出家之功德也。
嵩山高祖古佛,遙離西天佛國,西來邊邦神丹時,親見佛祖正法的正傳。此若非出家得道,則不可為如此。祖師西來以前,東地眾生、人天,尚未見聞正法。所以,可知正法正傳,唯是出家的功德。
大師釋尊欣然棄父王之位而不嗣續,並非王位之不貴,以為嗣續最貴之佛位也。佛位者,此是出家位也,三界之天眾生、人眾生,皆頂戴恭敬之位也,非梵王、釋王之所同坐,況是下界之諸人王、諸龍王同坐之位乎?無上正等正覺位也。位能說法度生,放光現瑞。此出家位之諸業,是正業也,諸佛七佛之懷業也。若非唯佛與佛,則非究盡之處也。未出家之徒,當向已出家者奉覲給仕,頭頂敬禮,拋捨身命而供養!
大師釋尊欣然棄父的王位而不嗣續,並非王位的不貴,以是為嗣續最貴的佛位。佛位,此是出家位,是三界的天眾生、人眾生,皆頂戴恭敬之位,非梵王、釋王的所同坐,況是下界的諸人王、諸龍王同坐之位呢?是無上正等正覺位。位能說法度生,放光現瑞。此出家位的諸業,是正業,是諸佛七佛的懷業。若非唯佛與佛,則非究盡之處。未出家之徒,當向已出家者奉覲給仕,頭頂敬禮,拋捨身命而供養!
釋迦牟尼佛言:“出家受戒,是佛種子也,已得度人。” 所以,當知謂得度者,出家也;未出家者,則在沉淪,可悲也。大凡佛一代之教說中,讚歎出家功德者,不可稱計。釋尊誠說,諸佛證明。出家人破戒不修而得道,未有在家人得道。帝者禮拜僧尼時,僧尼則不答拜,諸天禮拜出家人時,比丘、比丘尼則全不答拜。此以出家之功德疏勝故。若被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所拜,則諸天之宮殿、光明、果報等,忽爾破壞、墮落,故如是也。
釋迦牟尼佛說:「出家受戒,是佛種子也,已得度人。」 所以,當知說得度的,是出家;未出家的,則是在沉淪,可悲。大凡佛一代的教說中,讚歎出家功德的,不可稱計。釋尊誠說,諸佛證明。出家人破戒不修而得道,未有在家人得道。帝者禮拜僧尼時,僧尼則不答拜,諸天禮拜出家人時,比丘、比丘尼則全不答拜。此以出家的功德疏勝故。若被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所拜,則諸天的宮殿、光明、果報等,忽爾破壞、墮落,故如是。
大凡自佛法東漸以來出家人之得道者,(多)如稻麻竹葦。在家而得道者,則無一人。佛法既及眼耳,當急求出家!可知在家者,非佛法之在處。然則,謂萬機之身心即是佛祖之身心者,未尚見聞佛法也,黑暗地獄之罪人也,尚不見聞自言之愚人也,國賊也。銓將萬機之心同佛祖之心者,以是佛法殊勝,如是言之,帝者喜悅故。須知佛法殊勝。萬機之心者,假令自與佛祖之心同,然佛祖之身心自同于萬機之身心時,則其不可為萬機之身心。謂萬機心與佛祖心相等之禪師等,全不知心法之作略之樣子也。況乎佛祖之心,夢也未見也!
大凡自佛法東漸以來出家人的得道者,多如稻麻竹葦。在家而得道者,則無一人。佛法既及眼耳,當急求出家!可知在家,是非佛法的在處。然而,說萬機的身心即是佛祖的身心的,是未尚見聞佛法,是黑暗地獄的罪人,尚不見聞自言的愚人,是國賊。銓將萬機的心同佛祖的心,因是佛法殊勝,如是說,則帝者喜悅故。須知佛法殊勝。萬機的心,是假令自與佛祖的心同,然佛祖的身心自同餘萬機的身心時,則其不可為萬機的身心。說萬機心與佛祖心相等的禪師等,全不知心法的作略(行儀)的樣子。況乎佛祖的心,夢也未見!
大凡梵王、釋王、人王、龍王、鬼神王等,莫執著各個三界果報。當早出家受戒、修習諸佛諸祖之道,成曠大劫之佛因也!未見乎?維摩老若出家,將是優於維摩之維摩比丘!今日僅見空生、舍利子、文殊、彌勒等,而未見半維摩,況乎見三四五之維摩哉?若不見、不知三四五之維摩,則一維摩亦不見、不知、不保任也。一維摩若不保任,則不見維摩佛;若不見維摩,則亦無維摩文殊、維摩彌勒、維摩善現、維摩舍利子等。況乎維摩山河大地、維摩草木瓦礫、風雨水火、過去現在未來等哉?維摩尚不見此等光明功德,以不出家故。維摩若出家,則當有此等功德。當時唐朝、宋朝之禪師等,不達此等宗旨,亂舉維摩以為作得是,謂其道得是。此等人,可憐!不知言教,昧於佛法。
大凡梵王、釋王、人王、龍王、鬼神王等,莫執著各個三界果報。當早出家受戒、修習諸佛諸祖的佛道,成曠大劫的佛因!未見嗎?維摩老若出家,將是優於維摩的維摩比丘!今日僅見空生(須菩提)、舍利子、文殊、彌勒等(佛祖,即一元性識性),而未見半維摩,況乎見三四五的維摩呢?若不見、不知三四五的維摩,則一維摩亦不見、不知、不保任(這裡指維摩居士的緣起識性,及其三能變的八識)。一維摩若不保任,則不見維摩佛;若不見維摩,則亦無維摩文殊、維摩彌勒、維摩善現、維摩舍利子等(即指維摩的識性所緣起的大千萬法,道元是認為維摩居士的識性沒有成就佛道一元性,轉無明的識性為明的佛性)。況乎維摩山河大地、維摩草木瓦礫、風雨水火、過去現在未來等呢?維摩尚不見此等光明功德,因是不出家故。維摩若出家,則當有此等功德。當時唐朝、宋朝的禪師等,不達此等宗旨,亂舉維摩以為作得對,說其道得對。此等人,可憐!不知言教,昧於佛法。
或更有甚者,多以為維摩與釋迦,其道相等。此等亦是不知佛法,不知祖道,不知維摩,不知計量也。彼等曰:“維摩默然無言示諸菩薩,是同如來無言為人。”此是大不知佛法,可言無學道之力量!如來之有言,既不同於其他,無言亦當不與諸類相等。是故,如來之一默與維摩一默,不及相似比論。謂言說相異而默然等,如是臆想之徒,探其力量,則不足為佛法之邊際人也!可悲!彼等未有見聞聲色,況乎有跳聲色之光明哉?況亦不知、不聞當學默中之默?大凡諸類與諸類,其動靜猶異,如何以為釋尊與諸類相同哉?比論其不相同哉?是不參學佛祖之堂奧之徒如是而言也!
或更有甚者,多以為維摩與釋迦,其道相等。此等亦是不知佛法,不知祖道,不知維摩,不知計量。彼等說:「維摩默然無言示諸菩薩,是同如來無言為人。」
此是大不知佛法,可言無學道的力量!如來的有言,既不同於其他,無言亦當不與諸類相等。所以,如來的一默與維摩一默,不及相似比論。若說言說相異而默然等,如是臆想的徒輩,探其力量,則不足為佛法的邊際人!可悲!彼等未有見聞聲色,況乎有跳出聲色的光明呢?況亦不知、不聞當學默中的默?大凡諸類與諸類,其動靜猶異,如何以為釋尊與諸類相同呢?比論其不相同呢?是不參學佛祖的堂奧的徒眾如是而言!
或邪人多以為:“言說動容是假法,寂默疑然是真實。”如是言者,亦非佛法也,是傳聞梵天自在天等經教之徒所計也。佛法如何關乎動靜?佛道有動靜乎?無動靜乎?接動靜乎?為動靜所接乎?須審細參學!而今之晚學,切莫怠慢!
或邪人多以為:「言說動容是假法,寂默疑然是真實。」如是說的,亦非佛法,是傳聞梵天、自在天等經教的徒眾所計。佛法如何關乎動靜?佛道有動靜嗎?無動靜嗎?接動靜嗎?為動靜所接嗎?須審細參學!而今的晚學,切莫怠慢!
現在,見大宋國,參學佛祖大道之徒,有如斷絕,不有兩三個!唯有以為維摩是而有一默,而今不曾一默者則劣於維摩之徒。更無佛法之活路!或又有以為維摩一默即是釋尊一默,更無分別之光明也。作如此言思之徒,可謂全無見聞、參學佛法也。莫以為大宋國人全是佛法!此道理,當易明。
現在,見大宋國,參學佛祖大道的徒輩,有如斷絕,不有兩三個!唯有以為維摩對而有一默,而今不曾一默的則劣於維摩的徒眾。更無佛法的活路!或又有以為維摩一默即是釋尊一默,更無分別的光明。作如此言思的徒輩,可說是全無見聞、參學佛法。莫以為大宋國人全是佛法!此道理,當易明。
謂“正業”者,僧業也。非論師、經師之所知。言僧業者,雲堂裡之功夫也,佛殿裡之禮拜也,後架裡洗面也。乃至合掌問訊,燒香燒湯,是正業也。非只以頭換尾,以頭換頭也,以心換心也,以佛換佛也,以道換道也。此即“正業道支”也。錯作佛法商量者,則眉須墮落,面目破顏也。
所謂『正業』,是僧業。非論師、經師的所知。說是僧業的,是雲堂裡的功夫,是佛殿裡的禮拜,是後架裡洗面。乃至合掌問訊,燒香燒湯,是正業。非只以頭換尾(即只是表面改換),是以頭換頭,是以心換心,是以佛換佛,是以道換道(即身心全然依循一元性的佛道)。此即是『正業道支』。錯作佛法商量的,則眉須墮落,面目破顏。
謂“正命道支”者,早朝粥,午時飯也;在叢林弄精魂也,曲木座上直指也。老趙州不滿二十眾,是正命之現成也;藥山之不滿十眾,是正命之命脈也;汾陽之七八眾,是正命之所關涉也。以離諸邪命,故釋迦牟尼佛言:“諸聲聞人,未得正命。”
所謂『正命道支』,是早朝粥,午時飯;是在叢林弄精魂,曲木座上直指。老趙州不滿二十眾,是正命的現成;藥山的不滿十眾,是正命的命脈;汾陽的七八眾,是正命的所關涉。以離諸邪命,故釋迦牟尼佛說:「諸聲聞人,未得正命。」
是故,聲聞之教行證,尚非正命也。然則,近日庸流者曰:不可分別聲聞、菩薩,其威儀戒律,皆可用。將小乘聲聞之法判大乘菩薩法之威儀進止。
釋迦牟尼佛言:“聲聞持戒,菩薩破戒。”
所以,聲聞的教行證,尚非正命。然而,近日庸流者說:不可分別聲聞、菩薩,其威儀戒律,皆可用。將小乘聲聞的法判大乘菩薩法的威儀進止。
釋迦牟尼佛說:「聲聞持戒,菩薩破戒。」(《大寶積經》卷九十)
所以,當思聲聞之持戒,若比擬菩薩戒,則聲聞戒皆是破戒也。其餘之定慧,亦復如是。設若不殺生等相,聲聞與菩薩雖自相似,然須是別也,非天地懸掛之論之所及也。況乎佛佛祖祖正傳之宗旨與諸聲聞,豈相等乎?非但正命,尚有清淨命。是故,唯參學佛祖,當是正命也。論師等之見解,不可用!以未得正命故,非本分命。
所以,當思聲聞的持戒,若比擬菩薩戒,則聲聞戒皆是破戒。其餘的定慧,亦復如是。設若不殺生等相,聲聞與菩薩雖自相似,然須是別,非天地懸掛的論法的所及。況乎佛佛祖祖正傳的宗旨與諸聲聞,豈相等呢?非但正命,尚有清淨命。所以,唯參學佛祖,當是正命。論師等的見解,不可用!以未得正命故,非本分命。
謂“正精進道支”者,即“抉出通身之行李”也,“抉出通身打人面”也;倒騎佛殿打一匝、兩匝、三匝、四匝故,九九算來八十二也;是重報君之千萬條也;換頭也十字縱橫也,換面也縱橫十字也;入室來,上堂來也;望州庭相見了也,鳥石嶺相見了也,僧堂前相見了也,佛殿裡相見了也;兩鏡相對,謂有三枚影也。
所謂『正精進道支』,是即『抉出通身之行李』,是『抉出通身打人面』(《如淨語錄》收的『清涼寺語錄』);是倒騎佛殿打一匝、兩匝、三匝、四匝故(是從法性看法相,《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五),是九九算來八十二(萬法相見於一,《絕岸和尚初住嘉興府流虹興聖禪寺語錄》);是重報君的千萬條;是換頭也十字縱橫,換面也縱橫十字;是入室來,上堂來;是望州庭相見了,鳥石嶺相見了,僧堂前相見了,佛殿裡相見了;是兩鏡相對,說有三枚影。
“正定道支”者,是被自瞞之八九成也。參學由念更發智者,是捨父逃逝也;參學念中發智者,是纏縛之甚也。謂無念是正念者,外道也。亦不可以地水火風為精靈,不以心意識之顛倒稱念,正汝得吾皮肉骨髓,即是正念道支也。
『正定道支』,是被自瞞的八九成(即識性緣起公案現成的不落入慮知,因是識性,非佛性,故非十成)。參學由念更發智的,是捨父逃逝;參學念中發智的,是纏縛之甚。說無念是正念的,是外道。亦不可以地水火風為精靈,不以心意識的顛倒稱念,正汝得吾皮肉骨髓,即是正念道支。
謂“正定道支”者,即脫落佛祖也,脫落正定也;他是能舉也;剖來頂顛作鼻孔也;正法眼藏裡,拈優曇花也;優曇花裡,有百千枚迦葉破顏微笑也;活計久用,木杓破也。是故,落草六年,花開一夜。劫火洞然,大千俱壞,隨他去也。
所謂『正定道支』,即是脫落佛祖,脫落正定;他是能舉;是剖來頂顛作鼻孔;是正法眼藏裡,拈優曇花;是優曇花裡,有百千枚迦葉破顏微笑;是活計久用,木杓破。所以,落草六年,花開一夜。是劫火洞然,大千俱壞,隨他去。
此三十品菩提分法,即是佛祖之眼睛鼻孔,皮肉骨髓、手足面目也。佛祖一枚,參學之為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然則,一千三百六十九品之公案現成,其是菩提分法也。須坐斷,須脫落!
此三十七品菩提分法,即是佛祖的眼睛鼻孔,皮肉骨髓、手足面目。佛祖一枚,參學為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然而,一千三百六十九品(每一菩提分法又有三十七品)的公案現成,其是菩提分法。須坐斷,須脫落!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