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68) 見佛


《見佛》  永平道元禪師



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今此“見諸相”與見“非相”者,即透脫體達也。故見如來也。此見佛眼,以既參開之現成為見佛。見佛眼之活路,是參佛眼也。他方見自佛,佛外見自佛時,雖條條蔓枝,然則,若參學見佛,若辦肯見佛,若脫落見佛,若得活見佛,若使得見佛,則日面佛見也,月面佛見也。恁麽見佛,皆是無盡面、無盡身、無盡心無盡手眼之見佛也。而今於腳尖行履,發心發足以來,辦道功夫及證契究徹,皆是走入見佛裡之活眼睛也,活骨髓也。是故,自盡界他盡方,這個頭那個頭,同是見佛功夫也。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金剛經》) 今此『見諸相』與見『非相(法性)』的一如,即是透脫體達。故是見如來。此見佛眼,以既參開的現成(緣起法性相一體的公案見成)為見佛。見佛眼的活路,即是參佛眼。他方見自佛,佛外見自佛時,雖條條蔓枝(緣起法相),然而,若參學見佛,若辦肯見佛,若脫落見佛,若得活見佛,若使得見佛,則是日(佛性)面佛見,是月(識性)面佛見(即公案現成是佛性與識性的一如)。恁麽見佛,皆是無盡面、無盡身、無盡心無盡手眼的見佛。而今於腳尖行履,發心發足以來,辦道功夫及證契究徹,皆是走入見佛裡的活眼睛,活骨髓。所以,自盡界他盡方,這個頭那個頭,同是見佛功夫。

(『佛』是『覺』功德,道元在這章中要強調的是:緣起『相』、真如法『非相』都是如來功德所現,只要證見這『相』、『非相』一如的當下,即是見如來因為三界中的萬『相』是識心依真如法(即『非相』)的緣起相,而真如法也是佛性恁麼而有的法,所以萬『相』、識心都不是如來,是如來的功德法用,而這功德法用也是面見如來的當體)



拈來如來所道之“若見諸相非相”,無參學眼之徒則謂是“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其意旨者,即謂諸相非相,見如來也。誠小量之一邊,雖可如斯參學,然佛意之道成者,不然也。當知見取諸相,見取非相者,即見如來也。有如來,有非如來。

拈來如來所說的『若見諸相非相』,無參學眼的徒輩則說是『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意義,即是說諸相不是相,是見如來。誠小量的一邊,雖可以如斯參學,然佛意的成道,則不是如此。當知見取諸相,見取非相,即是見如來(因性相是一體的)(緣起法中)有如來(法性),有非如來(緣起相)



清涼院大法眼禪師云:“若見諸相非相,即不見如來。”而今此大法眼之所道者,即是見佛之道也。此有法眼之道,有見佛之道;互有通語,則競頭來也,共出手也。法眼之道者,須于耳處聞著;見佛之道者,則須眼處聞聲。

清涼院大法眼禪師說:「若見諸相非相,即不見如來(即一元性的不落入慮知分別)。」(《宏智廣錄》頌古 第十六)  而今此大法眼所說的,即是見佛的法教。此是有法眼的法教,是有見佛的法教;互有通語(官方語,指這佛道理),則是競頭來,是共出手(法的恁麼緣起,『相』、『非相』是一體,也是共出的兩頭)。法眼的法教,須於耳處聞著;見佛的法教,則須『眼處聞聲』(參學洞山高祖說的『眼處聞聲』,則聞說法聲之處,是眼(佛眼)處;現說法聲之處,是佛眼處)



然則,從來參學此宗旨者常謂:諸相者,如來相也,無一相非如來相,無不與如來相合。(故)此相不可假為非相,若以之為非相,則捨父逃逝也。此相即是如來相故,則謂道取諸相應是諸相也。此誠是大乘之極談也,諸方之所證也。若如是,則可決定一定,信受參受,勿更如隨風東西(飄動)之輕毛。諸相者,如來相也,非非相,參究見佛,決定證信、受持、諷誦通利。須如是於自己之耳目見聞,不可空過。須於自己之身心骨髓使其脫落。須于自己之山河盡界令其透脫。此是參學佛祖之行李也。莫思若是自己之所云所為則不可使自己之眼睛發明。被自己之一轉語所轉,而見脫落自己之一轉佛祖也。此是佛祖之家常也。

然而,從來參學此意義的常說:『諸相,是如來相,無一相非如來相,無不與如來相合。』故此相不可假為非相,若以此為非相,則是捨父逃逝(《法華經》信解品)。因此相即是如來相,則可說明諸相應是(依實相而有的)諸相。此誠是大乘的極談,是諸方的所證。若如是,則可決定一定,信受參受,勿更如隨風東西飄動的輕毛。諸相,是如來相,不是非相,參究見佛,決定證信、受持、諷誦通利。須如是於自己的耳目見聞參學,不可空過。須於自己的身心骨髓使其修證脫落。須於自己的山河盡界令其透脫。此是參學佛祖的行履。莫思若是自己的所說所為則不可使自己的眼睛發明(即『捨父逃逝)。被自己的一轉語(轉迷開悟的語句,指識心依真如法緣起的法相)所轉,而見脫落自己的一轉佛祖(即一元性識性)。此是佛祖的家常。



是故,有參取只條之道。謂諸相既非非相,非相即是諸相也。非相是諸相故,非相誠是非相也。須參學:喚作非相之相,並喚作諸相之相,共是如來相也。參學之屋裡,有兩部典籍,謂參見典與參不見典也。此是活眼睛之所參學也。若未將此等之典籍,著眼看參徹,則非參徹眼;若非參徹眼,即非見佛。見佛有諸相處見、非相處見。吾不會佛法也。不見佛有諸相處不見,非相處不見。會佛法人得也。法眼道之八九成,其如是。

所以,有參取這條的法教。說諸相既不是法性(非相),非相即是諸相。因非相是諸相,故非相誠是非相(非相誠是實相,即相非是性,但性也即是相。即洞山高祖說的『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須參學:喚作非相的相(指真如法性),與喚作諸相的相(指緣起法相),共是如來相(公案現成是識性依真如法緣起法相的一元性)。參學的屋裡,有兩部典籍,稱為『參見典』(法相)與『參不見典』(識性、法性)。此是活眼睛的所參學的。若未將此等的典籍,著眼看參徹,則非參徹眼;若非參徹眼,即非見佛。見佛有『諸相處見』、『非相處見』。這是吾不會佛法(這是有能所兩頭的二元性,這不是修證一如的見佛)不見佛有『諸相處不見』,『非相處不見』。這是會佛法人得(是一元性心法一如的見佛)。法眼禪師說的八九成,其是如此。



雖然如是,然於此一大事因緣,須更云:若見諸相實相,即見如來。如此之道取,皆是釋迦牟尼佛之所加被力也,非異面目之皮肉骨髓也。爾時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因藥王菩薩告大眾言:“若親近法師,即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

雖然如是,然於此一大事因緣,須更說:『若見諸相實相,即見如來。』如此的說明,皆是釋迦牟尼佛的所加被力,非異面目的皮肉骨髓。爾時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因藥王菩薩告訴大眾說:「若親近法師,即得菩薩道,隨順是師學,得見恒沙佛。」(《法華經》法師品)



謂“親近法師”,如二祖八載事師,而後全臂得髓。如南嶽十五辦道。得師之髓,謂“親近。”謂“菩薩道”者,即“吾亦如是,汝亦如是。”如許多之蔓枝行李即得也。“即得”者,非引得古來現,非發得未生,非策把現在之漫漫,脫落親近得之謂“即得”也。是故,一切得,是“即得”也。

所謂『親近法師』,如二祖八載事師,而後全臂得髓。如南嶽懷讓十五辦道。得師的法髓,即是謂『親近』。所謂『菩薩道』,即是『吾亦如是,汝亦如是』。是如許多的蔓枝行履即得。『即得』,是非引得古來現(非本有),是非發得未生(非新生),是非把策現在的漫漫(非當下的二元性),是脫落親近(性相一如、修證一如)得的稱『即得』。所以,一切得(指一元性),是『即得』



“隨順是師學”者,尤是侍者之古蹤也,須參究!此正當恁麽行李時,即有“得見”之承當也。其處,則“見恒沙佛”也。“恒沙佛”者,頭頭活活潑潑聻也。莫疾足恭見恒沙佛。先須勤勉隨師學。隨師學,得見佛也。

『隨順是師學』,尤是侍者的古蹤,須參究!此正當恁麽行履(一元性)時,即有『得見』的承當。當處,則有『見恒沙佛』。『恒沙佛』,是頭頭活活潑潑地(明明百草頭)。不要疾足恭見恒沙佛。先須勤勉隨師學。隨師學,是得見佛。



釋迦牟尼佛告一切證菩提眾言:“深入禪定,見十方佛。”盡界者,深也,以是十方佛土中故。此非廣,非大,非小,非窄。舉則隨他學,道之全收。此非七尺,非八尺,非一丈。全收無外而入之一字也。此“深入”者,禪定也;“深入禪定”者,“見十方佛”也。深入裡許無人接渠而得自在故,即“見十方佛”也。即使將來他亦不受故,佛十方在也。“深入”者,長長出不得也;“見十方佛”者,只見臥如來也。禪定者,入來出頭不得也。若不怪、不恐怖真龍,而今見佛,則更不可拋捨疑著。自見佛而見佛故,由禪定深入禪定。此“禪定”、“見佛”、“深入”等道理,非先有閑功夫漢造作而傳受於而今之漢。雖非而今之新條,然恁麽之道,必然也。一切之傳道受業如是,修因得果亦如是。

釋迦牟尼佛告訴一切證菩提眾說:「深入禪定,見十方佛。」(《法華經》安樂行品) 『盡界』,是深,因是十方佛土中緣故。此非廣,非大,非小,非窄(無眾生相、無空間相)。拈舉則隨他學,法教全收。此非七尺,非八尺,非一丈。是(一元性)全收無外而入的意義(無內外、無人相)。此『深入』,是禪定;『深入禪定』,是『見十方佛』。深入裡許無人接渠(無主客、第七識一元性大我執相)而得自在故,即是『見十方佛』。即使將來他亦不受(指第八識一元性無我相)故,佛十方在(即不落入我執轉識的白淨佛性識)。『深入』,是長長出不得(六根不觸六塵);『見十方佛』,是只見臥如來(指佛性恁麼而有的識性)。『禪定』,是入來出頭不得(不起識三能變)。若不怪、不恐怖真龍,而今見佛,則更不可拋捨疑著(指有情覺識)。自見佛而見佛故,由禪定深入禪定。此『禪定』、『見佛』、『深入』等道理,非先有閑功夫漢造作而傳受於而今之漢。雖非而今的新條,然恁麽之道,是必然(識性是佛性恁麼而有的法性,而這識性的三能變是佛性恁麼而有識性的必然運作)。一切的傳道受業(三能變識性的緣起)如是,修因得果(緣起法的修證一如、公案現成)亦如是。



釋迦牟尼佛告普賢菩薩言:“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大凡一切諸佛者,見釋迦牟尼佛、成釋迦牟尼佛謂之成道作佛也。如是之佛儀,本自此七種行處條條而得也。七種行人者,當知是人也,如是當人也。是即見釋迦牟尼佛處故,親是『如從佛口聞此經典』也。迦牟尼佛者,自見釋迦牟尼佛以來,是釋迦牟尼佛也。依之舌相遍覆三千,何之山海不是佛經?是故,書寫之當人,獨見釋迦牟尼佛也。乃至眼耳鼻等之功德,亦當如是;乃及前後左右,取捨造次,亦復如是。生逢此經典,焉不喜見釋迦牟尼佛哉?生值釋迦牟尼佛,當勤勉身心,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誰不競聞?不急、不修者,是貧窮無福慧之眾生也;修習者,則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也。

釋迦牟尼佛告訴普賢菩薩說:「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法華經》勸發品) 大凡一切諸佛,是見釋迦牟尼佛、成釋迦牟尼佛稱的成道作佛。如是的佛儀,本自此七種行處條條而得。此七種行人,是當知『是人』,是如是『當人』。是即見釋迦牟尼佛處故,親是『如從佛口聞此經典』。釋迦牟尼佛(),是自見釋迦牟尼佛()以來,是釋迦牟尼佛(性相一體,即是說:相即是性)。依此舌相遍覆三千,何種山海不是佛經?所以,書寫的當人,是獨見釋迦牟尼佛。乃至眼耳鼻等的功德,亦當如是;乃及前後左右,取捨造次,亦復如是。生逢此經典,焉不喜見釋迦牟尼佛呢?生值釋迦牟尼佛,當勤勉身心,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則是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誰不競聞?不急、不修的,是貧窮無福慧的眾生;修習的,則當知是人,則是見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裟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謂此“深心”者,“裟婆世界”也;謂“信解”者,無回避處也。誠諦佛語,誰不信解?逢此經典,即是可信解之機緣也。為深心信解是法華,深心信解壽命長遠,故願生此裟婆國土。如來之神力、慈悲力、壽命長遠力,能拈心令其信解,拈身令其信解,拈盡界令其信解,拈佛祖令其信解,拈諸法令其信解,拈實相令其信解,拈皮肉骨髓令其信解,拈生死去來令其信解;此等信解,是見佛也。

釋迦牟尼佛說:「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裟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法華經》分別功德品) 說此『深心』,是『裟婆世界』(即依真如法界);稱『信解』,是無回避處。誠諦佛語,誰不信解?逢此經典,即是可信解的機緣。為深心信解是法華,深心信解壽命長遠,故願生此裟婆國土。如來的神力、慈悲力、壽命長遠力,能拈心令其信解,拈身令其信解,拈盡界令其信解,拈佛祖令其信解,拈諸法令其信解,拈實相令其信解,拈皮肉骨髓令其信解,拈生死去來令其信解;此等信解,即是見佛。(『信解』是證法的當下,修證一如的功德相)



是故,當知有心頭眼而見佛,有得信解眼而見佛。非但見佛,謂見“常在耆闍崛山”之常在,應與如來壽命相等。是故,“見佛常在及耆闍崛山”者,設使前頭來,如來及耆闍崛山亦皆常在;設使後頭來,如來及耆闍崛山亦皆常在。菩薩聲聞同亦常在也,說法復亦常在。見裟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見裟婆世界,不須動著,高處高平,低處低平。此地是琉璃地,莫怪見此為坦然平正之眼。琉璃地之地,其如是。若以為此地非琉璃,則耆闍崛山者非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非釋迦牟尼佛。信解其地琉璃,則深信解相,是見佛也。

所以,當知有心頭眼(指能所二元性)而見佛,有得信解眼而見佛。非但見佛,是說見『常在耆闍崛山』的常在(即一元性),應與如來壽命相等(一元性無壽者相)。所以,『見佛常在及耆闍崛山』,是設使前頭來(過去),如來及耆闍崛山亦皆常在;設使後頭來(未來),如來及耆闍崛山亦皆常在。是菩薩聲聞同亦常在,說法復亦常在。見裟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見裟婆世界,不須動著,高處高平,低處低平。此地是琉璃地,莫怪見此為坦然平正的眼。琉璃地的地,其如是。若以為此地非琉璃,則耆闍崛山就非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就非釋迦牟尼佛。信解其地是琉璃,則深信解相,即是見佛



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所言“一心”者,非凡夫、二乘等所云之一心,乃見佛之一心也。謂見佛之一心者,“靈鷲山”也,“及眾僧”也。而今個個,竊欲見佛者,則是靈鷲山自誠心欲見佛也。是故,一心既是靈鷲山也,一身其不俱出心哉?不是俱一身心麼?身心既如是,壽者命者亦復如是。所以,將自惜全任於“但惜無上道”之靈鷲山。以此,故道取“我及眾僧”、“靈鷲山俱出”為見佛之一心。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說:「一心欲見佛,不自惜身命,時我及眾僧,俱出靈鷲山。」(《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所說的『一心』,不是凡夫、二乘等所說的一心(有能所的二元性『心一境),乃是見佛的一心(心法一如的一元性)。所謂見佛的一心,是『靈鷲山』(佛性與識性的一如),『及眾僧』(即真如法)。而今個個,竊欲見佛的,則是靈鷲山自誠心欲見佛。所以,一心既是靈鷲山,一身其不俱出心嗎?不是俱一身心嗎?身心既如是(一元性),壽者命者亦復如是。所以,將自惜全任於『但惜無上道』的靈鷲山。因此,故說明『我及眾僧』、『靈鷲山俱出』(不落四相的一元性)為見佛的一心。(這裡道元仍是強調佛道的『有』『時』『界』是全然的、一元性的)



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即諸化佛。”“說此經”者,即“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隨近而不見。”於此表裡之神通力如來,具備“則為見我”等之功德。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說:「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即諸化佛。」(《法華經》見寶塔品) 『說此經』,即是『我常住於此,以諸神通力,令顛倒眾生,隨近而不見。』(《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於此表裡的神通力如來,具備『則為見我』等的功德。(『說經』,即是化佛。這化佛的神通力,是使悟入一元性佛道)



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能持是經者,則我已見我,亦見多寶佛,及諸分身者。”堅持此經故,如來常勸之。若自有持是經者,則見佛也。測知見佛則持經,持經者,見佛也。所以,乃至聞一偈受持一句,即得見釋迦牟尼佛也。亦見多寶佛也,見分身佛也;傳佛法藏也,得佛正眼也,得見佛命也,得佛向上眼也,得佛頂顛也,得佛鼻孔也。

釋迦牟尼佛告訴大眾說:「能持是經者,則為已見我,亦見多寶佛,及諸分身者。」(《法華經》如來神力品) 因堅持此經,故如來常勸之。若自有持是經的,則是見佛。測知見佛則持經,持經的,是見佛(持』是依法教行履,故是修證一如的見佛)。所以,乃至聞一偈受持一句,即得見釋迦牟尼佛。是亦見多寶佛,見分身佛;是傳佛法藏,得佛正眼,得見佛命,得佛向上眼,得佛頂顛,得佛鼻孔。



云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今此“大會”者,尚未卷席收場。雖稱過去、現在、未來之諸佛,然不可准於凡夫之三世。謂過去者,心頭也;現在者,拳頭也;未來者,腦後也。所以,雲雷音宿王華智佛者,即心頭現成之見佛也。見佛之通語者如今此也。化導者,見佛也。見佛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發三藐三菩提心是見佛之頭正尾正也。

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訴妙莊嚴王說:「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法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 而今此法華『大會』,尚未卷席收場。雖稱過去、現在、未來的諸佛,然不可准於凡夫的三世。說過去的,是心頭;現在的,是拳頭;未來的,是腦後。所以,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即是心頭現成的見佛。見佛的通語,是如今此(當下)。化導,是見佛。見佛,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三藐三菩提心是見佛的頭正尾正。



釋迦牟尼佛言:“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一切稱功德者,皆拖泥帶水也,隨波逐浪也。修之則謂“吾亦如是”,“汝亦如是”,“柔和質直者。”此等見佛於泥裡,見佛於波心,假寄在此而說法。

釋迦牟尼佛說:「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法華經》如來壽量品) 一切稱功德的,皆是拖泥帶水,是隨波逐浪(緣起相用,是真如法體的功德)。修此則說是『吾亦如是』,『汝亦如是』,『柔和質直者。』此等是見佛於泥裡,見佛於波心,假寄在此而說法(依相顯性的性相一如)



然則,近來大宋國多稱禪師者,不知佛法之縱橫,見聞(佛法)者少。僅暗頌臨濟、雲門之兩三語,以為佛法之全道。佛法若於臨濟、雲門之兩三語道盡,則佛法不可傳至今日。臨濟、雲門,難稱佛法之最尊。況如今之輩,不及臨濟、雲門,不足言之徒輩也。彼等自愚鈍,難以明究佛經之心要,亂謗佛經,棄之而不修習,可謂外道之流類;非佛祖之兒孫,焉及見佛之境界?尚不到孔子、老子之宗旨也!佛祖屋裡兒,莫相逢彼等禪師之輩,但須參究體達見佛之眼睛。

然而,近來大宋國多稱禪師的,不知佛法的縱橫,見聞佛法者少。僅暗頌臨濟、雲門的兩三語,以為是佛法的全道。佛法若於臨濟、雲門的兩三語道盡,則佛法不可傳至今日。臨濟、雲門,難稱佛法的最尊。況如今之輩,不及臨濟、雲門,是不足言的徒輩。彼等自愚鈍,難以明究佛經的心要,亂謗佛經,棄佛經而不修習,可謂外道的流類;非佛祖的兒孫,焉及見佛的境界?尚不到孔子、老子的宗旨!佛祖屋裡兒,莫相逢彼等禪師的徒輩,但須參究體達見佛的眼睛。



先師天童古佛舉波斯匿王問賓頭盧尊者:“承聞尊者親見佛來,是否?”尊者以手策起眉毛示之。先師頌云:“策起眉毛答問端,親曾見佛不相瞞。至今應供四天下,春在梅梢帶雪寒。”謂見佛者,非見自佛,非見他佛,見佛也。一枝梅以是見一枝梅故,開花明明也。

先師天童古佛舉示波斯匿王問賓頭盧尊者:「承聞尊者親見佛來,是否?」尊者以手策起眉毛舉示。先師頌說:「策起眉毛答問端,親曾見佛不相瞞。至今應供四天下,春在梅梢帶雪寒。」(《如淨語錄》中的《頌古》) 所謂見佛,非見自佛,非見他佛,是見佛(修證無自他,是一元性的)。一枝梅因是見一枝梅(一枝梅是依真如佛性緣起的法相),故是開花明明(故有真如法的功德相用)



而今波斯匿王問取之宗旨者,即問取“尊者已見佛也麼?作佛也麼?”尊者明然策起眉毛,是見佛之證驗也,不可相瞞。至今而未休罷,顯應供而不隱藏。親曾見佛,不可疑惑!謂三億家之見佛者,是此見佛也。非見三十二相。見三十二相者,無境界之隔,誰皆可見。不知此見佛之人天、聲聞、緣覺類,當是愚輩也!比如謂豎起拂子雖多,而真豎起拂子者不多。見佛者,被佛見成也。設若自己欲覆藏,然見佛則先前漏泄。此是見佛之道理也。須功夫(修行)如恒河沙數量之身心,審細參究此策起眉毛之面目!設若百千萬劫之晝夜,常與釋迦牟尼佛共住,而無策起眉毛之力量,則非見佛。設若二千餘載以來,住在十萬餘里之遠方,若策起眉毛之力量親自見成,則是空王以前已見釋迦牟尼佛也。見一枝梅也,見梅梢春也。所以,親曾見佛者,即禮三拜也,合掌問訊也,破顏微笑也,拳頭飛霹靂也,跏趺坐蒲團也。

而今波斯匿王問話的意義,即是問『尊者已見佛也嗎?作佛也嗎?』尊者明白的策起眉毛,是見佛的證驗,不可相瞞。至今而未休罷,是顯應供而不隱藏(法性緣起是盡界不曾藏)。親曾見佛,不可疑惑!所謂三億家(智度論九曰:「舍衛城三億之家不見聞佛出世」;止觀四曰:「振丹一國不覺不知,舍衛三億不聞不見,著樂諸天及生難處,不來聽受。)的見佛,是此見佛(三億家的眼見佛是心法一如的親證)。非見三十二相。見三十二相,是無境界的隔碍,誰皆可見(指佛陀在舍衛城身現三十二相,如果是依此三十二相見佛,則應有眼睛的九億家皆可見,而不是只有三億家的見佛)。不知此見佛的人天、聲聞、緣覺類,當是愚輩!比如說豎起拂子雖多,而真豎起拂子的不多。見佛的,是被佛見成(修證一如、性相一如)。設若自己欲覆藏,然見佛則先前漏泄(即雖因識的能變落入有我的慮知二元境界,然是緣起法時就是一元性的公案現成)。此是見佛的道理。須功夫修行如恒河沙數量的身心(緣起的大千世界萬法),審細參究此策起眉毛的面目!設若百千萬劫的晝夜,常與釋迦牟尼佛共住,而無策起眉毛的力量,則非見佛(即雖是有情識心,若不曾心法一如、修證一如,就是不曾見佛)。設若二千餘載以來,住在十萬餘里的遠方,若策起眉毛的力量親自見成,則是空王以前(指識心的向上,即佛性的恁麼處)已見釋迦牟尼佛。是見一枝梅,是見梅梢春。所以,親曾見佛的,即是禮三拜,是合掌問訊,是破顏微笑,是拳頭飛霹靂,是跏趺坐蒲團。



賓頭盧尊者赴阿育王宮大會齋,王行香次,作禮問尊者曰:“承聞尊者親見佛來,是否?”尊者以手撥開眉毛曰:“會麼?”尊者曰:“阿那婆達多龍王,請佛齋時,貧道亦預其數。”謂阿育王問之宗旨者,“尊者親見佛來是否”之言,此即問取尊者已是尊者否。時尊者速撥開眉毛。此即令見佛出現於世也,令親見作佛也。

賓頭盧尊者赴阿育王宮大會齋,王行香次,作禮問尊者說:「承聞尊者親見佛來,是否?」尊者以手撥開眉毛說:「會麼?」尊者說:「阿那婆達多龍王,請佛齋時,貧道亦預其數。」(《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三) 這阿育王問的意義,『尊者親見佛來是否』的話,此即是問尊者已是尊者否。時尊者速撥開眉毛。此即是令見佛出現於世,令親見作佛。



謂“阿那婆達多龍王請佛齋時,貧道亦預其數。”當知請佛之會,須是唯佛與佛,稻麻竹葦。非四果支佛之可預。設若四果支佛來,亦不可舉之,列入請佛之數。尊者既自稱:“請佛齋時,貧道亦預其數。”無端之自道取也,明究見佛之道理也。

說『阿那婆達多龍王請佛齋時,貧道亦預其數。』當知請佛的齋會,須是唯佛與佛,稻麻竹葦(緣起萬法)。非四果支佛(有法執阿羅漢)的可參預。設若四果支佛來,亦不可舉之,列入請佛的行列(有法執阿羅漢,不緣起法相)。尊者既自稱:『請佛齋時,貧道亦預其數。』是無端的自說明,是明究見佛的道理。



謂“請佛”者,非請釋迦牟尼佛,請無量無盡三世十方一切諸佛也。列入請佛之數,無諱不諱,親曾見佛也。見佛見師,見自見汝之指示,其當如此。謂“阿那婆達多龍王”者,即阿耨達池龍王也。阿耨達池,此云無熱惱池。保甯仁勇禪師頌曰:“我佛親見賓頭顱,眉長髮短雙眉粗,阿育王猶狐疑,唵摩尼悉蘇盧。”此頌雖非十成之道,因是趣向參學,故拈來也。

說『請佛』,非請釋迦牟尼佛,是請無量無盡三世十方一切諸佛。列入請佛的行列,無諱不諱,是親曾見佛。見佛見師,見自見汝的指示,其當如此。說『阿那婆達多龍王』,即是阿耨達池龍王。阿耨達池,此稱無熱惱池。保甯仁勇禪師頌說:「我佛親見賓頭顱,眉長髮短雙眉粗,阿育王猶狐疑,唵摩尼噠哩悉蘇盧。」(《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三) 此頌雖非十成的道得,因是趣向參學,故拈來說明(道元認為仁勇禪師用『真言』來說明賓頭顱尊者見佛公案,並不是完全說明見佛是『修證一如、性相一如』的道得)



趙州真際大師因僧問:“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師曰:“鎮州出大蘿蔔頭。”而今之道現成,即是親見南泉之證驗也。非有語,非無語,非下語,非通語,非策起眉毛,非拔開眉毛,則是親見眉毛也。雖為軼才獨步,若非親見,則不可為如是也!

趙州真際大師因僧問:「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大師說:「鎮州出大蘿蔔頭。」(《聯燈會要》卷六) 而今的法教現成,即是親見南泉的證驗(即是說:南泉的『平常心是道』的法教,趙州應用它成公案現成,是親見、親曾)。非有語,非無語,非下語,非通語,非策起眉毛,非拔開眉毛,則是親見眉毛。雖為軼才獨步,若非親見,則不可為如是!



此“鎮州出大蘿蔔頭”語,即真際大師住持鎮州雪竇家園真際院時所道也,後奉真際大師之號。以如是故,自參開見佛眼以來,正傳佛祖正法眼藏。有正法眼藏之正傳時,則佛見雍容,威儀現成,見佛於此巍巍堂堂也。

此『鎮州出大蘿蔔頭』法語,即是真際大師住持鎮州雪竇家園真際院時所說的,後奉真際大師的稱號。以如是故,自參開見佛眼以來,正傳佛祖正法眼藏。有正法眼藏的正傳時,則佛見雍容,威儀現成,是見佛於此巍巍堂堂。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