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6月19日 星期四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72) 三十七品菩提分(上)


《三十七品菩提分》 上 永平道元禪師



古佛之有公案,謂三十七品菩提分法之教行證也。升降階梯之葛藤,更葛藤公案也。喚作諸佛,喚作諸祖。

古佛有公案,所謂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的教行證。是升降階梯(三界識心)的葛藤(緣起法用),更是葛藤公案。(諸界識心)喚作諸佛,喚作諸祖。(這三十七道品法教是二元性的分別慮知,是識心分別所知,但因是俱一元性的特質,故是『眼睛裡藏身』,是『身先須具身先眼』的緣起法公案。依序修習可契入一元性無分別的智覺。然不容易用語言文字說明這種覺智的轉換,故道元禪師用許多公案語言來比喻。)



四念住,一觀現身不淨,二者觀受是苦,三者觀心無常,四者觀法無我。謂“觀身不淨”者,即而今觀現身之一袋皮,是盡十方世界也。此是真實體故,於活路跳跳,觀身不淨也。若不跳,則觀不得也,若無身也,行取不得也,說取不得也,觀取不得也。既有觀得之現成,可知跳跳得也。謂觀得者,即每日行履,掃地掃床也。舉第幾月而掃地?舉正是第二月掃地掃床,故盡大地恁麽也。

四念住,一者觀身不淨,二者觀受是苦,三者觀心無常,四者觀法無我。所謂『觀身不淨』(『身』因是緣起法,故非真如實相),即而今觀現身的一袋皮,是盡十方世界。因是真實體(依於真如緣起)故,於活路跳跳(是識性緣起),是觀身不淨。若活路不跳(無識性),則觀不得,若無身(指所依真如法),是行取不得,說取不得,觀取不得。既有觀得的現成,可知跳跳得。所謂觀得的,即是每日行履,掃地掃床。例如第幾月而掃地?例如正是第二月掃地掃床,故是盡大地恁麽(緣起法是識心依真如法緣起一元性的有、時、界)



觀身者,身觀也;以是身觀,而非餘物觀。正當觀,則卓卓來也。身觀現成時,則心觀全莫不著也,不現成也。是故,即是金剛定,首楞嚴定也。皆是觀身不淨也。

『觀身』,是身觀;以是身觀,而非餘物觀。正當觀,則卓卓來(超然狀,即全體是『身』)。身觀現成(一如相)時,則心觀全莫不著(即不落入慮知),不現成。所以,即是金剛定,首楞嚴定(心法一如的無分別定)。皆是觀身不淨。



大凡夜半見明星之道理,謂觀身不淨也。非淨穢之比論。有身是不淨也,現身便不淨也。如是參學,魔作佛時,則拈魔而降魔作佛。佛作佛時,則拈佛而圖佛、作佛。人作佛時,拈人而調人、作佛也。應參究拈處有通路之道理。比如浣衣之法,水為衣所污染,衣為水所浸卻。雖然用著此水而浣洗,換卻此水而浣洗,然尚是用水,猶是洗衣也。一番洗,再番洗,若不見淨,則莫休歇滯累。水淨更用水也,衣淨更浣衣也。水者,諸類水皆用,宜於洗衣。參究水濁之有魚之道理。衣者,諸類衣皆浣洗。恁麽功夫,則浣衣公案現成也,且見取潔淨也。此宗旨者,非(謂)衣浸卻于水為本期,亦非以水之染卻於衣為本期。用污染水浣洗衣,則有浣衣之本期。更有用著火風土水空而洗衣洗物之法,用地水火風空,淨洗地水火風空之法。

大凡夜半見明星的道理,是謂觀身不淨(緣起法相,是依真如實相而有)。非淨穢的比論。有身是不淨,現身便是不淨(即法相非是法性)。如是參學,魔(落入二元性識分別)作佛時,則拈魔而降魔作佛。佛(一元性識心)作佛時,則拈佛而圖佛、作佛。人(有情識正報身)作佛時,拈人而調人、作佛。應參究拈處(三界識心的轉變)有通路的道理。比如浣衣的方法,(識心)(正報身)所污染,衣為水所浸卻。雖然用著此水而浣洗,換卻此水而浣洗(依逆轉識的三能變修法;例如欲界二元散心六根,應修初禪的二元性定心五根識;而初禪的五根識心,應修二禪的二元性定心第六意識;而二禪的第六意識心,應修三禪的染污一元性第七末那識;而三禪的第七末那識心,應修四禪的一元性第八賴耶識),然尚是用水,猶是洗衣。一番洗,再番洗,若不見淨,則莫休歇滯累。是水淨更用水,衣淨更浣衣。水(三界識心),諸類水皆用,宜於洗衣。參究濁的水有魚的道理(有三界識水因業力而緣起有異相)。衣(三界正報身),諸類衣皆浣洗。恁麽功夫,則浣衣公案現成,且見取潔淨。此意義,不是說衣浸卻於水為本然,也不是以水的染卻於衣為本然(即法相不是法性,身相是識心緣起法的一合相)。用污染水浣洗衣,則有浣衣的本期。更有用著火風土水空(指三界真如法)而洗衣洗物的方法,用地水火風空,淨洗地水火風空(三界依報身)的方法。(詳見拙作《沙門修行次第》)



而今“觀身不淨”之宗旨,亦復如是。由此,蓋身、蓋觀、蓋不淨者,即娘生袈裟也。袈裟若非娘生袈裟,則佛祖不曾用也,獨商那和修一人乎?此道理,須善能留心,參學究盡!

而今『觀身不淨』的意義,亦復如是。由此,蓋身、蓋觀、蓋不淨的(緣起法相全然),即是娘生袈裟(佛性恁麼而有的識心所現正報身)。袈裟若非娘生袈裟,則佛祖不曾用,獨商那和修一人嗎?此道理,須善能留心,參學究盡!



謂“觀受是苦”,苦是受也,非自受,非他受,非有受,非無受,生身受也,生身苦也。謂將甜熟瓜換卻苦葫蘆,是皮肉骨髓苦也,有心無心苦也,是一上之神通修證也,是從徹蒂跳出,從連根跳出之神通也。是故,將謂眾生苦,更有苦眾生。眾生非自,眾生非他。更有苦眾生,終瞞他不得也。雖言甜瓜徹蒂甜,苦匏連根苦,然苦非易摸索。須向自己問:作麼生是苦?

所謂『觀受是苦』,即苦是受,非自受,非他受,非有受,非無受,是生身受,是生身苦。是說將甜熟瓜(真如法)換卻苦葫蘆(緣起法),是皮肉骨髓(緣起法的身相)苦,是有心無心(有情、無情法)苦,是一上的神通(指依真如法位緣起法相)修證,是從徹蒂跳出(性相一如緣起),從連根跳出的神通。所以,若說眾生(指識心緣起的萬法)苦,更有苦眾生(佛性恁麼的識心)。眾生非自,眾生非他。更有苦眾生,終瞞他不得。雖言甜瓜徹蒂甜,苦匏連根苦,然苦非易摸索。須向自己問:作麼生是苦?



“觀心無常。”曹溪古佛曰:“無常者即是佛性也。”是故,諸類所解無常,皆是佛性也。永嘉真覺大師云:“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今此“觀心無常”,即如來大圓覺也,大圓覺如來也。心若不觀時,以是隨他去故,心若有,則觀亦有也。大凡至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之現成,即無常也,觀心也。心必非常,離四句,絕百非,所以牆壁瓦礫、石頭大小是心也,是無常也,即觀也。

『觀心無常。』(識心覺照六塵法相的緣起生滅) 曹溪古佛說:「無常(緣起法)者即是佛性。(即性相一如)(《景德傳燈錄》卷五 志徹章)  所以,諸類(三界識心)所解無常,皆是佛性。永嘉真覺大師說:「諸行無常一切空,即是如來大圓覺。」(《景德傳燈錄》卷三十 《證道歌》)  今此『觀心無常』,即是如來大圓覺,大圓覺如來。心若不觀時(不落入緣起二元性),因是隨他去(恁麼依他緣起一元性)故,心若有,則是觀亦有(即落入分別時,有能觀的心必有所觀的法)。大凡至無上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現成,即是無常,是觀心(皆是佛性的緣起法)。心必是非常,是離四句,絕百非,所以牆壁瓦礫、石頭大小是心,是無常,即是觀。



“觀法無我”者,即長者長法身,短者短法身也。現成活計,所以無我。狗子佛性無也,狗子佛性有也;一切眾生無佛性也,一切佛性無眾生也;一切諸佛無眾生也,一切諸佛無諸佛也;一切佛性無佛性也,一切眾生無眾生也。以如是故,參學一切法無一切法是“觀法無我”也。須知跳出渾身自葛藤。

『觀法無我』,即是長者長法身,短者短法身(即緣起法相是依真如法位有差別相)。現成活計,所以無我(緣起法身相,是因識心而異非定相,故無實有的『我』)。是狗子佛性無,狗子佛性有(緣起法無實相故是『無』,但緣起法是依真如佛性緣起故是『有』);是一切眾生無佛性,一切佛性無眾生;是一切諸佛無眾生,一切諸佛無諸佛;是一切佛性無佛性,一切眾生無眾生。因如是,故參學一切法無一切法是『觀法無我』。須知是跳出渾身自葛藤(覺知諸緣起法『無我』)



釋迦牟尼佛言:“一切諸佛菩薩,長安此法為聖胎也。” 是故,諸佛菩薩,皆以此四念住為怪胎。可知其是等覺聖胎也,妙覺聖胎也。既言“一切諸佛菩薩”,非妙覺之諸佛亦以此為聖胎。先于等覺、遙遙超出妙覺之菩薩,亦以此四念住為聖胎也。誠哉!諸佛諸祖之皮肉骨髓,唯是四念住也!

釋迦牟尼佛說:「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為聖胎。」(《仁王護國經》菩薩教化品第三) 所以,諸佛菩薩,皆以此四念住為怪胎(指識性的異熟種子、習氣)。是可知其是等覺聖胎,妙覺聖胎。既說是『一切諸佛菩薩』,非只有妙覺的諸佛以此為聖胎。先於等覺、遙遙超出妙覺的菩薩,亦以此四念住為聖胎。誠哉!諸佛諸祖的皮肉骨髓(緣起法教),唯是四念住!(種性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迴向心)



四正斷或稱四正勤。一者未生惡令不生,二者已生惡令滅,三者未生善令生,四者已生善令增長。

四正斷或稱四正勤。一者未生惡令不生,二者已生惡令滅,三者未生善令生,四者已生善令增長。



謂“未生惡令不生”,“惡”之稱者,未必定有形段。只從地、依界而立稱耳。然則,未生而令不生,稱為佛法,(此是)正傳也。外道之解,則是以未萌我謂為根本。佛法則不如此也。且須問取:惡未生時在何處?若在未來,永是斷滅見之外道也。若謂未來來而成現在,則非佛法之談,可知三世混亂。三世混亂,則諸法混亂;諸法混亂,則實相混亂;實相混亂,則唯佛與佛混亂。所以,不謂未來爾後成現在。更須問取;謂未生惡者,稱作什麼?誰能知取、見取?若能知取、見取,則有未生時,當有不未生時。若如此,則不可稱作未生法,應稱已滅之法。不向外道及小乘聲聞等參學,須參學“未生惡令不生”也。彌天積惡,稱之未生惡,是不生惡也。謂不生,即“昨日說定法,今日說不定法”也。

所謂『未生惡令不生』,稱為『惡』的,未必定有形段(緣起相)。只是從地、依界而立稱(即『惡』是指識心緣起的法,落入二元性的界,如欲界、初禪天、二禪天)。然而,未生而令不生,稱為佛法,此是(『諸惡莫作』)的正傳。外道的解釋,則是以未萌發我稱為根本(這種錯誤是把第八識心當成真如佛性,識性仍只是佛性的緣起法)。佛法則不是如此。且須問取:惡未生時在何處?若在未來,則是永是斷滅見的外道。若說未來(的『惡』)來而成現在,則非佛法的談論(佛法是一元性的有時界),可知三世混亂。三世混亂,則諸法混亂;諸法混亂,則實相混亂;實相混亂,則唯佛與佛混亂。所以,不說未來爾後成現在。更須問取;稱『未生惡』的,稱作什麼?誰能知取、見取?若能知取、見取,則有未生時,當有不未生時。若如此,則不可稱作未生法,應稱已滅的法。不向外道及小乘聲聞等參學,須是參學『未生惡令不生』。彌天積惡(二元性的『惡』的緣起法,不落分別即轉成一元性的全然),是稱為未生惡,是不生惡。所謂『不生』,即是『昨日說定法,今日說不定法』(即是說:緣起法是依真如法位緣起而有『此有故彼有,此無故比無』的時節)(《聯燈會要》卷一 世尊章)



謂“已生惡令滅。”已生者,盡生也。盡生者,半生也;半生者,此生也。此生者,被生礙也,跳出生之頂顛。謂令其滅者,即調達生身入地獄也,調達生身得授記也,生身入驢胎也,生身作佛也,須如此拈來道理,參學“令滅”之宗旨。滅者,跳出,透脫之為滅。

所謂『已生惡令滅。』已生的(是現成公案),是盡生。盡生的,是半生(性以相顯);半生的,是此生(即緣起法相)。此生的,是被生礙(是緣起的),是跳出生的頂顛。所謂令其滅(心法一如),即是調達生身入地獄,是調達生身得授記,是生身入驢胎,是生身作佛。須如此拈來道理,參學『令滅』的意義。『滅』(心法一如的一元性當下),是跳出,滅是透脫。



謂“未生善令生”者,即飽參父母未生前面目也,明舉朕兆已前也,會取威音王以前也。 謂“已生善令增長。”當知不謂已生善令生,謂令增長也。自見明星訖,更教他見明星。眼睛作明星也。“胡亂後三十年,不曾缺鹽醋。”如更言之,即增長故,是已生也。是故,“溪深杓柄長”也,“只為有所以來”也。

所謂『未生善令生』(依真如法性恁麼的緣起),即是飽參父母未生前面目,是明舉朕兆已前,是會取威音王以前。所謂『已生善令增長。』當知不說已生善令生,是說令增長。是自見明星訖,更教他見明星。是眼睛作明星。是『胡亂後三十年,不曾缺鹽醋。』(《景德傳燈錄》卷五 南岳懷讓章) 如更說明,即因增長,故是已生。所以,『溪深杓柄長』(《聯燈會要》卷二十一 雪峰章),『只為有所以來』(《景德傳燈錄》卷十四 藥山章)(於佛道行履是依真如法緣起的一元性的『此有故彼有』)



四神足。一者,欲神足;二者,心神足;三者,進神足;四者,思維神足。 “欲神足”者,即身心圖作佛也,圖睡快也,因我禮你也。大凡欲神足者,非(只)身心之因緣,如鳥飛莫涯空,魚行徹底水也。

四神足。一者,欲神足;二者,心神足;三者,進神足;四者,思維神足。 『欲神足』,即是身心圖作佛,圖睡快,因我禮你(法相法次涅槃)。大凡欲神足的,非只是身心的因緣,是如鳥飛莫涯空,魚行徹底水(識心依業由佛性恁麼緣起於三界,而依業的正報、依報緣起法,也是一元性的有時界)(瑜伽師地論》(十四卷):「又在四種,為欲住心,為得勝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長門。一、樂出離欲;二、受持讀誦,悔過精進;三、能取賢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閒處,觀察諸法。)



“心神足”者,牆壁瓦礫也,山河大地也,條條之三界也,赤赤之椅子竹子也。以是使得盡故,即有佛祖心,有凡聖心,有草木心,有變化心。盡心者,心神足也。

『心()神足』,是牆壁瓦礫,是山河大地,是條條(依真如法緣起)的三界,是赤赤的椅子竹子(法性依真如法緣起,是『此有故彼有』的差別相)。因是使得盡(三界識心依真如法緣起),故即有佛祖心,有凡聖心,有草木心,有變化心。『盡心』(心一境性),就是心神足。



“進神足”者,百尺竿頭驀直步也。何處是百尺竿頭?謂不驀直不得也。驀直一步非無。這裡是什麼處在,說進說退?正當進神足時,盡十方隨神足到也,隨神足至也。

『進神足』,是百尺竿頭驀直步(一元性當下)。何處是百尺竿頭?即是不驀直不得。驀直一步非無。這裡是什麼處在,說進說退?正當進神足時,是盡十方隨神足到,隨神足至。



“思維神足”者,一切佛祖,業識忙忙,無本可據也。有身思維,有心思維,有識思維,有草鞋思維,有空劫已前自思維。又稱之為四如意足,無躊躇也。釋迦牟尼佛言:“未運而到名如意足。”是故,銳如錐刃,方如齒尖。

『思維()神足』,是一切佛祖(識心),業識忙忙,無本可據。有身(肉團心、汗栗馱心)思維,有心(二元慮知、質多心)思維,有識(有情八識)思維,有草鞋(佛性恁麼的真如法、堅實心)思維,有空劫已前自(佛性恁麼的一元性識)思維。這四神足又稱為四如意足,是無躊躇(因是一元性,所以有時界都是當下的、全然的;即起點即是終點)。釋迦牟尼佛說:「未運而到(即起點即是終點)名如意足。」 所以,是銳如錐刃,方如齒尖(一元性的緣起法相是有差別而無分別的『類之弗齊,混則知處』)



五根。一者,信根;二者精進根;三者念根;四者,定根;五者,慧根。須知“信根”者,非自己,非他己;非自己之強為,非自己之結構;非他之牽挽,非自力之規矩,故東西密相附也。渾身似信稱為信。必與佛果位,“隨他去”,“隨自去。”若非佛果位,則無信之現成。所以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大凡信之現成處,即是佛祖現成處也。

五根。一者,信根;二者精進根;三者念根;四者,定根;五者,慧根。須知『信根』,非自己,非他己;非自己的強為,非自己的結構;非他的牽挽,非自力的規矩,故是東西密相附(信』是心法一如的功德)。渾身似信稱為信。必與佛果位,『隨他去』,『隨自去』(修證一如、心法一如)。若非佛果位,則無信的現成。所以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大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大凡信的現成處,即是佛祖現成處。(五根、五力是修證一如、心法一如當下的功德力。道元禪師為了說明這一元性,下面借用了許多公案的語言)



“精進根”者,即省來只管打坐也,休也修不得也,休得更休得也。大驅驅生也,不驅驅者也。大驅不驅,一月二月也。釋迦牟尼佛言:“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精進根』,即是省來(覺知地)只管打坐,是不修則不得,休得(無為)更休得。是大驅驅生(勤下功夫的,指緣起的法相),是不驅驅者(無為的,指法性)。大驅不驅,是一月二月(法相、法性都是佛性真如的緣起法)(《景德傳燈錄》卷十四 雲巖曇晟師掃地次溈山云。太驅驅生。師云。須知有不驅驅者。溈云。恁麼即有第二月(識心)也。師起掃云是第幾月。師低頭而去) 釋迦牟尼佛說:「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



謂“常勤”者,即盡過現當來,頭正尾正也。以“我常勤精進”為“我已得成菩提。”以是“我已得成阿耨菩提”故,“我常勤精進”也。不然,則如何“常勤?”不然,則如何“我已得?”論師經師,不得見聞此宗旨,況乎參學焉?

所謂『常勤』(一元性當下),即是盡過去現在當來,頭正尾正(依真如法緣起的一元性)。以『我常勤精進』為『我已得成菩提』。因是『我已得成阿耨菩提』,故『我常勤精進』(佛道就是緣起法都是修證一如、心法一如)。不然,則如何『常勤?』不然,則如何『我已得?』論師經師,不得見聞此意義,況乎參學呢?(若不是一元性,就不是佛道)



“念根”者,即枯木赤肉團也。赤肉團謂枯木。枯木者,念根也。摸索之當人自己,是念也。有身時有念,無心時有念。有有心之念,有無身之念。盡大地人之命根,是為念根;盡十方佛之命根,是念根也。一念有多人,一人有多念。然則,有有念人,有無念人。人必非有念,念必非涉人。雖然如是,此念根善持之,有究盡之功德。

『念根』,即是枯木(識法性)赤肉團(法相)。赤肉團稱枯木(性相一如)(聯燈會要》卷二十二 石霜禪師云:「休去歇去。古廟香爐去。枯木寒灰去。一念萬年去」;《金剛經補註》卷二 圜悟禪師云:「赤肉團上。人人古佛家風。毗盧頂上。處處祖師巴鼻。」) 『枯木』,是念根。摸索的當人自己,是念。有身()時有念(),無心時有念(佛法一元性)。有有心(識身)的念,有無身(四禪天)的念。盡大地人的命根,是為念根;盡十方佛的命根,是念根。一念有多人(如初禪天),一人有多念(如二禪天)。然而,有有念(有情二元識)人,有無念(一元識性)人。人非必有念,念非必涉人(即有情識與真如法、緣起法是脫落關係)。雖然如是,此念根善持之,有究盡(緣起一元性)的功德。



“定根”者,惜取眉毛,策起眉毛也。是故,不昧因果,不落因果;以此而入驢胎,入馬胎。如石之含玉,不可言全石全玉;如地之頂山,不可言盡地盡山。然則,(定根)則由頂顛跳出、跳入。 “慧根”者,“三世諸佛不知有,狐奴白牯卻知有。”不得言為什如此,以不可言故。鼻孔有消息,拳頭有指尖。驢者保任驢,並者相見並。大凡根嗣根也。

『定根』(法性依真如法緣起,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是惜取眉毛,策起眉毛。所以,是不昧因果,不落因果;以此而入驢胎,入馬胎(識心依真如法緣起於三界)。如石的含玉,不可說是全石全玉;如地的頂山,不可說是盡地盡山。然而,定根則由頂顛跳出、跳入。 『慧根』,是『三世諸佛不知有,狐奴白牯卻知有』(佛道一元性是不落二元分別)。不得說為什如此,因是不可說故。鼻孔有消息,拳頭有指尖(法緣起是依他起的『此有故彼有)。驢者保任驢,並者相見並。是大凡根嗣根。



五力。一者信力,二者精進力,三者念力,四者定力,五者慧力。 “信力”者,被自瞞無回避處,被他喚必回頭。從生至老,只是這個。七顛也放行,八倒也拈來。是故,信如水清珠。傳法傳衣以為信,傳佛傳祖(以為信)。

五力。一者信力,二者精進力,三者念力,四者定力,五者慧力。 『信力』(恁麼緣起心法一如的功德),是被自瞞無回避處,是被他喚必回頭。從生至老,只是這個。七顛也放行,八倒也拈來。(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一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道匡禪師曰。七顛八倒。) 所以,信如水清珠 (唯識云。信如水清珠。能清濁水故。)。傳法傳衣以為信,傳佛傳祖以為信。



“精進力”者,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也。是故,說得一寸,不如說得一寸;行得一句,不如行得一句。力裡得力,是精進力。 “念力”者,拽人鼻孔太殺人也。所以,鼻孔拽人,拋玉引玉,拋磚引磚,更未拋也三十棒。天下人用著未磷也。

『精進力』,是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宏智禪師廣錄》卷三 舉大慈示眾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山云。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所以,說得一寸,不如說得一寸;行得一句,不如行得一句(緣起的法相不是真如法的全部相)。力裡得力,是精進力。 『念力』,是拽人鼻孔太殺人(《景德傳燈錄》卷六「西堂作忍痛聲云:「太煞!拽人鼻孔,直得脫去!」師云:「直須恁麼捉虛空始得。)。所以,鼻孔拽人,是拋玉引玉,拋磚引磚,更未拋也三十棒。是天下人用著未磷。(《論語·陽貨》:『磨而不磷,涅而不緇』,磨了以後不變薄,染了以後不變黑。比喻意志堅定的人不會受環境的影響。)



“定力”者,或者如子得其母,或者如母得其子,或者如子得其子,或者如母得其母。然則,非以頭換面,非以金買金。唯唱而彌高也。“慧力”者,年代深遠也。如船遇渡。是故,古曰:“如渡得船。”所言者,渡必是船也。渡之不掛礙渡,是曰船。春冰自消冰也。

『定力』,或者如子得其母(石頭希遷 參同契,「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或者如母得其子(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或者如子得其子(識的三能變),或者如母得其母(佛性的恁麼而有識性)。然而,非以頭換面,非以金買金(緣起法是依真如恁麼的緣起)。是唯唱而彌高(因用而顯,是體用一如)。『慧力』,是年代(一元性智慧)深遠。如船遇渡。所以,古說:「如渡得船。」(《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暗得燈) 所說的,是渡必是船。渡的不掛礙渡,是稱為船。是春冰自消冰。



七等覺支。一者擇法覺支,二者精進覺支,三者喜覺支,四者除覺支,五者捨覺支,六者定覺支,七者念覺支。“擇法覺支”者,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也。是故,至道不難易,唯要自揀擇也。

七等覺支。一者擇法覺支,二者精進覺支,三者喜覺支,四者除覺支,五者捨覺支,六者定覺支,七者念覺支。『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偽),是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所以,是至道不難易,唯要自揀擇。(《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法界次第云:「七覺分:覺、即覺了,謂覺了所修之法,是真是偽也。」,為五根五力所顯發的七種覺悟。即是法相法次涅槃的智慧)



“精進覺支”者,不曾攙奪行市也。自買自賣,皆有定價,有知貴。雖似屈己推人,然則通身撲不碎也。不斷自賣一轉語,則與自買一轉心之商客相逢。“騾事未了,馬事到來。” “喜覺支”者,老婆心切血滴滴也。大悲千手眼,這莫太多端。臘雪梅花先漏泄,來春消息大家寒。雖然如是,然則,活潑潑,笑呵呵也。

『精進覺支』(謂修諸道法,無有間雜),是不曾攙奪行市(不落入二元性)(《碧岩錄》卷一,第五則 「王令稍嚴,不許攙奪行市。)。自買自賣,皆有定價,有知貴。雖似屈己推人,然而是通身撲不碎(續傳燈錄》卷第二十一 「徹底攪不渾。通身撲不碎。且道畢竟是什麼靈通。)。不斷自賣一轉語,則與自買一轉心的商客相逢。是『騾事未了,馬事到來』(心識緣起的法如暴流)(《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靈雲章) 『喜覺支』(謂契悟真法,生歡喜地),是老婆心切血滴滴(如淨和尚語錄》「無明業識幢。豎起漫天黑。一句不相當。拳頭飛霹靂。咦。老婆心切血滴滴。)。是大悲千手眼,這莫太多端(了知緣起法的無量神通功德)。是臘雪梅花先漏泄,來春消息大家寒(於佛道一元性,能了知法依真如位緣起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雖然如是,然而,是活潑潑,笑呵呵。



“除覺支”者,如在自中不與自群,在他中不與他群,我得你不得也。灼然道著,異類中行也。 “捨覺支”者,設使將來,他亦不受也。唐人赤腳學唐步,南海波斯求象牙。 “定覺支”者,機先保護機先眼,自家鼻孔自家穿,自家把索自家牽也。且雖如是,然則,更牧得一頭水牯牛也。 “念覺支”者,漏柱步空行也。所以,雖言口似椎,眼如眉,然尚是旃檀林裡爇旃檀,獅子窟裡獅子吼也。

『除覺支』(亦名輕安覺支。謂斷除諸見煩惱、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快安樂),是如在自中不與自群,在他中不與他群,是我得你不得(不執著)。是灼然道著,異類中行。 『捨覺支』(謂捨離所見念著之境),是設使將來,他亦不受。唐人赤腳學唐步,南海波斯求象牙(《道元禪師詩集》第124)。 『定覺支』(心住一境,而不散亂),是機先保護機先眼,自家鼻孔自家穿,自家把索自家牽(如淨和尚語錄》)。且雖如是,然而,是更牧得一頭水牯牛。 『念覺支』(謂思惟所修之道法,而令定慧均等),是漏柱步空行(用分別識探索無分別智)。所以,雖說口似椎,眼如眉,然尚是旃檀林裡爇旃檀,獅子窟裡獅子吼(即有分別的識心,仍是無分別的真如佛性恁麼而有的)

(擇、進、喜三覺分屬慧,除、捨、定三覺分屬定,念覺分兼屬定、慧。故摩訶止觀云:「修此七覺,即得入道是也。)





參考資料:

《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