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4月3日 星期日

《統一物理學》 (四) 原質與原人的誕生


《統一物理學》 () 原質與原人的誕生

 

(原質,即世界受造的質料,即是『有相之梵』)應知原質就是摩耶,還應知摩耶之主乃是大自在天(即梵)。整個宇宙就是大自在天的身體。(《白騾氏奧義書》() 4.10)

它是萬物之原初因,並賦萬物以特質(譬如火之熱性、水之涼性等)。它也當助萬物趨於成熟。唯有它掌管著整個世界。此世有三德:薩埵、羅闍和答摩。這些德性中,無論何者都具備特有的品質,這些品質亦源自於它。(《白騾氏奧義書》() 5.5)

個體自我所呈現出來的各種或粗糙、或精細的形相,皆根據其過去的行為與心靈品質。這同一個自我也許呈現為完全不同的個體,則是因了它全新的身體與隨身帶來的德性。(《白騾氏奧義書》() 5.12)

從梵生出了七種感官,也從它生出了七種感覺,七種所感知的對象,七種覺知,每一生物體內七種感官所居的七個座位(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識,也稱過去七佛)。除非它們是活躍的,否則感官就消融於自我,屆時(如無夢之睡眠),自我就安居於心的洞穴之內。(《禿頂奧義書》() 2.18)

「許多已經顯現的靈魂,依照其業力和知識,擁有了一個身體,進入了重生的旅程。但是也有些情形是,其所獲得的身體是無法行動的(比如一棵樹)。」(《卡塔奧義書》() 2.2.7)

 

唯物主義的原子論早在公元四世紀就被提出,Democritos認為宇宙物萬是由世界上最微小的、堅硬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質粒子構成的,他稱這種粒子為『原子』,而且認為「運動是原子本身所具有的性質」。1803Dalton基於實驗證據提出元素、原子學說,認為宇宙物萬是由無數的元素構成的,元素的最終組成稱為簡單原子,它們是不可見的,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毀滅和再分割,它們在化學變化中本性不變。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狀、質量及性質是相同的,但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簡單數目的比例相結合,形成分子化合物,如水是H2O、氧是O2。近代科學已經知道除氫原子是由單一個質子構成外,其餘元素的原子都是由質子和中子結合而成,而且質子、中子可以經實驗知道是由更基本的粒子上、下夸克組成。

本書《統一物理學》作者,由2.725K的宇宙背景輻射提出空間基本單元理論,成功的推導發現質子是由400個夸克(E1595819)、中子是由401個夸克組成。質子和中子是通過共享一個夸克(E1595819),結合後使得雙方都擁有400個夸克(E1595819)成穩定的能量集合體。因為達到擁有638327600個空間單元的完整集合,是宇宙間粒子穩定存在的必要條件(page92)空間單元素數集合體E1595819是構成所有粒子的基礎。所以,目前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只不過是更多的空間基本單元素數集合體E1595819通過共享形式結合在一起的結合體而已。從《統一物理學》理論來看,上、下夸克其實就是代表著具有9維空間構造的空間基本單元,內含有的6維的3個封閉子空間的屬性,而核子之間的結合就是具有9維空間屬性的空間基本單元之間的封閉子空間的結合。所以原子核之間的連接,也是眾多封閉的6維空間之間的空間對接。(page92)

《統一物理學》結論來看,眾多夸克(E1595819)通過共享的結合體(638327600空間單元構成的穩定物質粒子=400E1595819結合體)其以激發態能量運轉的是原質(一切無情法、物質的源頭),而此眾多的E1595819相連接的6維封閉空間的結合體(638327600空間單元構成的穩定物質粒子的結合體)原人(一切有情識、心靈、精神的源頭),而且這『原質』與『原人』是一體的存在。從唯識學的觀點,『原人』的發展(因染污而有業因種子)存在形式有三界:欲界(六道)、色界(四禪天、有色身)、無色界(四空天、無色身)(可參見《沙門修行次第》篇);而『原質』發展成色報身,應該是E1595819共享的結合體成為元素的原子(638327600空間單元構成的穩定物質粒子的結合體)之後。所以,所謂的『色界』應該是元素的原子(具有能量物質的無明屬性)形成大千世界的物理現象(如光電、聲音)與物質世界(如山河、日月)。宇宙間從基態的空間基本單元到元素的原子形成,中間雖有許多近代物理所測得的粒子,如質子、中子、繆子、電子、微中子、以及各種介子與玻色子,然而這些粒子的單獨存在都不穩定,而且從《統一物理學》的理論推導知道,這些所謂粒子都只是許多夸克(E1595819)結合成不同能量體並以能量級數序列展現而已。這些粒子脫離強作用力與弱作用力之後,衰變成不同種類的微中子。

有些學者認為正如大爆炸後所遺留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那樣,宇宙中還會存在一個低能量微中子背景輻射。微中子義大利語:Neutrino,其字面上的意義為「微小的電中性粒子」,又譯作中微子)是一種電中性的基本粒子,自旋量子數為½。現在已經有證據表明其具有質量。但其質量即使相比於其他亞原子粒子也是非常微小的。它可能是現在唯一一種已探測到的暗物質,是一種熱暗物質(因具有自旋性能量)。由於微中子是電中性的,同時還是一種輕子,因而其並不參與電磁交互作用以及強交互作用。其只參與弱交互作用以及重力交互作用。由於弱交互作用作用距離非常短,而重力交互作用在亞原子尺度下又是十分微弱的,因而微中子在穿過一般物質時不會受到太多阻礙,且難以檢測。學者認為微中子在飛行過程中會在不同(一種量子數)間振盪,比如β衰變中產生的電微中子可能在檢測時會變為緲微中子或濤微中子。這一現象表明微中子具有質量,且不同味的微中子的質量也是不同的。依據現在宇宙學探測的數據,三種味的微中子質量之和小於電子質量的百萬分之一。電子是由638327600=400x1595819個空間基本單元組成,所以微中子是由數個E1595819的結合體,仍具有眾多封閉的6維空間結構。從這些觀點來看,有各種低能量振盪的微中子世界,雖不足以構成色法身,但仍是具有能量物質的無明『原質』屬性,以及封閉的6維空間明性『原人』屬性。所以,微中子世界應該是所謂的『無色界』。

欲界(六道、天道七天)是以執取依附六塵物質性的根身為主體而存在;『色界』的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是以五根識為主體存在,二禪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是以第六意識為主體存在,三禪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是以第七末那識為主體存在,四禪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是以有異熟的第八阿賴耶識為主體存在;『無色界』的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是以無異熟的第八阿賴耶識為主體存在。這裡『天』有多義,「或名晝,以晝長故;或名無愁惱,以常樂故;或名燈明,以無黑闇故」。

所以從能量物質的無明『原質』屬性角度來看,『無色界』是低能量、微物質性,具光明智覺多神通的,無有相續的色身,只有無異熟的第八阿賴耶識,故其『原人』是較少E1595819相連接的結合體;『色界』是中能量、少物質性,具光明智覺有神通的,故其『原人』是因四禪天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E1595819相連接的結合體,如第四禪天只有一個有異熟的第八阿賴耶識,第三禪天有七、八兩識,第二禪天有六、七、八三識,初禪天有一根識和六、七、八識共四識,所以色界禪天是單根識對單塵的心一境性相續不變的存在;『欲界』是高能量、厚重物質性,困於無明暗智,少或無神通的。所以,欲界是多根識對多塵境,霎那變換的散心位,利用名相建立的虛妄法身,而有虛幻的相續存在。由此可知,三界的有情識的E1595819相連接的結合體的結合構造應該不同。

依阿含經及唯識學,『無色界』的特色:無身形器界,唯有四蘊(受想行識)心心所法而已。『色界』的特色:()有妙色身,故名色界。()初禪天有王臣之異,二禪以上無王臣,因為二禪以上無言語法,故不立王。()初禪、二禪、三禪皆依雲住(只是雲由濃變淡,因為有我相『執法為我』的法執),到四禪才真正空居,雲氣亦無(已無法執)。『欲界』的特性:()有三欲:飲食、睡眠、情愛,故名欲界。()由修習上品十善,升四王天、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上四層空居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由禪定力,故不依地;無定力者,不得空居。()四王、忉利有忿怒相,以上皆善相。()欲界六天皆有男女之別。()有王臣之別。

奧義書說梵的幻力(有業力的覺識能依真如法緣起法相),稱作摩耶。應知原質,即世界受造的質料,就是摩耶,即是『有相之梵』(即真如法)。摩耶有三種德行(指與有情識並起的心所法):薩埵(喜德:使心光明、輕快與歡喜)、羅闍(懮德:使心活耀、散亂與躁動)和答摩(暗德:使心遲鈍、無力與昏暗)。這裡摩耶的三種德行,是指『欲界』的六道眾生有情識,即因欲界有情識是以五根識執取五塵原質為根身,而有因根塵相接(即有情識的E1595819結合體與原質的E1595819結合體之間的能量共振—力的交互作用)而有摩耶三德的變化。天道的德行偏薩埵(喜德),人、阿修羅道偏羅闍(懮德),畜生、惡鬼、地獄道偏答摩(暗德)。無色界與色界的初禪天以上成就是斷外五塵,所以不受五根識執取五塵時,因根塵相接而有摩耶三種德行的變化。

《統一物理學》理論發現了構成所有元素的核子(質子、中子)中,決定核子內部、外部屬性的兩大因素:封閉的6維空間空間單元素數集合E1595819成能量體;能量級數序列Σ(n=1→∞)Ep/34n傳遞『能量包』。這兩大因素不僅僅決定原子參與引力、原子的穩定程度(衰變、裂變、聚變)、元素構成物質的超導性、硬性等物質屬性密切相關。(page96)統一物理學觀點看,這兩大因素決定著該元素的一切屬性。從奧義書等瑜伽經驗看,這兩大因素的參與有情識與無情法之間萬有引力的共振作用,使得有情識的E1595819結合體結構改變,將是摩耶幻力(業力)的源頭,也是執取根塵會導致業力輪迴的主因。最近物理學家終於測量出,一種長期以來都只是理論上的、由光與物質所構成的分子。物理學家桑萊特納博士指出:電磁場能夠改變原子周圍電荷的排列。原子以各種方式連接來形成分子,而這些方式都包括電荷的交換,作為一種「超級膠」。有些會共享帶負電的電子,形成相對強的鍵結,最簡單的從比如我們經常吸入的氧氣,就是兩顆連體的氧原子所形成,到漂浮在太空中的複雜烴。有些原子則憑藉它們整體電荷上的差異而互相吸引。這些研究顯示在娑婆世界,色界與無色界的眾生所處的禪天是可能的

 

 

參考資料:

1.《統一物理學》 姜放著,第七章。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月第1刷。ISBN 978-7-5047-4422-7

2.《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3.《微中子》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BE%AE%E5%AD%90

4.《天人》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A4%A9%E4%BA%BA_(%E4%BD%9B%E6%95%99)

5. 物理學家們剛捕捉到,在一種鍵結鬆散的分子中,光可以作為原子之間的「膠水」。:https://www.sciencealert.com/physicists-finally-measure-a-long-theorized-molecule-made-of-light-and-matter(圖:Harald Ritsch/TU Wien

 

 

 


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統一物理學》 (三)能量的空間分布與作用力的誕生


《統一物理學》 ()能量的空間分布與作用力的誕生



梵是唯一者,它從沒移動分毫,卻比心念還迅速;它雖在前方,而諸根卻無法觸及;它安然肅立,卻所向披靡。藉它之力,空界的天神支撐著眾水,也支撐著現象界之萬有。 (《伊薩奧義書》4)



物質元素中最重要的是原子核,而原子核中的能量來源是質子(中子也是以質子能量表現,只是多個高能電子)。質子內部微小尺度的3維空間是被彎曲的,每一維度彎曲成2維性(2種運動方向),故質子是6維空間結構(也就是說,大尺度的3維空間銜接微小尺度6維空間)(page48)所以,質子內部的能量運動呈現一種對稱性,即能量的二極屬性,也就是正—負、左—右旋,這也是反粒子被發現的原因。而這內部的二極屬性也影響外圍電子(上、下翻轉)的運動和能量屬性,進而影響原子傾向於分享電子而結合成分子及晶體的屬性。(page60)(10維度是伴隨著空間單元能量運動的1~9維度而展開的,也許可稱為時間維度,或是相對於熱力學的熵。)

1932年查德威克於α粒子轟擊實驗中,發現電中性的中子,其能量依數據推算是En=401×E1595819。海森堡發現原子核是由質子—中子組成的。依量子色動力學理論,夸克(E1595819)是組成質子、中子及各類強子等,同時π介子參與夸克間的能量交換成強作用力來穩定原子核系統。中子比質子多了一個夸克,正是此多的一個夸克與質子共享,使核子間的相互結合穩定。由現今物理學的許多證據發現,與核子相關的很多粒子能量(Eχ表示)和核中能量(Enp表示,中子→n、質子→p)有如下相關性:EχEnp/n2,符號表示正比關係n為整數。作者稱這種關係為核子能量的空間分布,對應的能量波長為λχ n2λp。將n2λp延伸到原子核外的(200n)2λp時,這n就是經典物理的總量子數,而這一量子數在核內、近核區依然是主導作用。(page64)

質子內部是以繆子為內核,而繆子包含有一個高能電子。中子是由一個高能電子和一個質子構成的。由空間基本單元理論推導的高能電子與能量級數系列,可在繆子及中子中發現,這也是中子—質子的弱核相互作用(弱作用力)—即經典物理中W/Z粒子的來源。弱作用力最早在中子衰變過程中發現,凡是涉及中微子的反應都是弱相互作用的過程。弱相互作用是由WZ玻色子的交換所引起的。中子結構中的質子內部高能電子,與外部的高能電子相互作用,就成了弱核力來穩定中子的存在。故參與弱相互作用的粒子有高能電子、π介子、繆子、上及下夸克(E1595819)夸克(E1595819)是唯一可以參與四種基本作用力(強作用力、弱作用力、電磁作用力、萬有引力)的粒子,而運作的方式是透過夸克(E1595819)以能量級數系列的能量傳遞交換。(page82)這四種基本作用力是穩定所有微小粒子甚至到巨大的星體的因素,這應該是『地』大的源頭(楞嚴經所說,地大為堅性)

這一空間基本單元理論提出的能量空間分布原理和以空間基本單元作為物質粒子構成的基本物質單元,完美的解釋了主要粒子質子中子繆子等粒子的構成,而最重要的證據體現在理論推導的這些粒子質量、性質和現代物理的實驗測量數值保持完全一致的結果。依據2.725K的宇宙背景輻射提出的簡單理論,可以推導出全部重要粒子的所有屬性,這也就說明了宇宙物質的統一性在粒子物理學中,電弱交互作用(弱電理論)是電磁作用與弱交互作用的統一描述。雖然在日常的低能量情況下,電磁作用與弱作用存在很大的差異,然而在宇宙大爆炸時是有足夠地熱(約1015K),就只有一種電弱作用力,不會有分開的電磁作用與弱交互作用。然而弱電理論的問題,在於其傳遞弱作用力所提出的粒子W±Z0玻色子是有質量的,而光子是無質量的。在標準模型裡W±Z0玻色子和光子是電弱對稱性自發對稱破缺所產生的,此一過程稱做希格斯機制(page85)標準模型無法解釋這些基本粒子的質量來源,故假設有一希格斯場瀰漫於空間。在真空中,由於此希格斯場的振幅不等於0,也就是真空期望值不等於0。此時弱電交互作用裡會發生自發對稱破缺。在這概念中,所謂的能量』是一種或多種能量的循環使用(在經典物理稱為虛粒子)(page82)。但從空間基本單元理論看,這些W±Z0玻色子,不過是質子內部的高能電子和內部粒子π介子、繆子、上及下夸克(E1595819),不斷循還運動的結果而已。這時的高能電子概念是6維的封閉空間,因而有自旋性的W±Z0玻色子必然會有質量

目前量子力學理論的真空與一般認知的真空不同。在量子力學裏,真空並不是全無一物的空間虛粒子會持續地隨機生成或湮滅於空間的任意位置,這會造成奧妙的量子效應。將這些量子效應納入考量之後,空間的最低能量態,是在所有能量態之中,能量最低的能量態,不具有額外能量來製造粒子,又稱為基態或「真空態」。最低能量態的空間才是量子力學的真空。在前面我們提到反物質時,曾提出理論上宇宙大爆炸時所產生的粒子與反粒子應該數量相同,但是為什麼現今所遺留下來的絕大多數都是正粒子,這即所謂的「正反物質對稱性破壞」(對稱破缺),及所謂的電荷宇稱不守恆(CP破壞)。這是因為真空的2.725K溫度不是最低能量態,會因輻射冷卻趨向於絕對0K,所以真空狀態中是充滿了負能量。而此宇宙2.725K的背景輻射溫度,也正是在真空中希格斯場的振幅不等於0的原因,也是提供弱電交互作用發生自發對稱破缺的源頭(page85)

自發對稱性破缺,這是一種自發性過程(spontaneous process),由於這過程,本來具有這種對稱性的物理系統,最終變得不再具有這種對稱性,或不再表現出這種對稱性,因此這種對稱性被隱藏。大多數物質的相態可以通過自發對稱性破缺的透鏡來理解。例如,晶體是由原子以週期性矩陣排列形成,磁鐵的磁北極與磁南極會指向某特定方向,打破旋轉對稱性。此外,還有很多種對稱性破缺的物質相態,包括液晶的向列相(nematic phase)、超流體等等。這種存在的能量傾向於最低能量態,造成物質的轉換會有自發對稱性破缺的特性,應該是『水』大的源頭。(楞嚴經所說,水大為濕性。水性融通,水性不定,流息無恒。)

這《統一物理學》理論很好也更簡易的描述了上夸克、下夸克、繆子、π介子、W±Z0玻色子等的構成與能量的推導,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於這一方法的使用貫穿著統一物理學理論的始終,如繆子的質量、磁矩的推導、質子的磁矩推導、夸克的1/3分數電荷的推導、中子的質量和磁矩的推導、核子核電荷半徑的推導,以及下面所討論的原子結合能乃至萬有引力等。這些具有物理學統一性的推導都與目前物理學界的實驗數據精確相等,並且更為深刻地揭示出核子內部的精細結構,如基本粒子內部的空間基本單元素數集合體E1595819、能量級數序列、能量的空間分布原理,以及無所不在的空間基本單元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核子內部空間體系。也正因為這些理論與實際證據的相符,使的物質發生的統一性是可以解釋的,用《統一物理學》來詮釋奧義書與唯識學的理論是可行的。





參考資料:

1.《統一物理學》 姜放著,第六~九章。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2.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3.《自發對稱性破缺》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87%AA%E5%8F%91%E5%AF%B9%E7%A7%B0%E7%A0%B4%E7%BC%BA






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統一物理學》 (二)六大的誕生


《統一物理學》 ()六大的誕生



1.1.6 它不可言見(因超越於感官),它也不可(被行動器官)把握;它不由任何事物而生;它無形相,沒有感覺器官,沒有行動器官;不可毀損;它廣大遍布(如虛空一樣地),極其精微;是所有造物的源頭—智者說,這梵無處不在,無物不是。(禿頂奧義書》())

6.2 這位至尊的主人永遠含攝整個世界。它是唯一的智者,它是全知者。是它創造了時間。它是純粹的。它念頭一動,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就作為它的作品,自它裡面湧現出來。此須細加思量。(白騾氏奧義書》())

6.3 這位主人完成了自己對宇宙的創造,然後就審視之。復次,它又把、一、二三,或原質的八種粗糙元素,再加上時間與心靈的精微屬性,全部加以融合(白騾氏奧義書》())

5.1 至尊梵高於金胎。知識與無知兩者皆深藏於至尊梵。無知正是生死之因,但知識卻通往不朽。那掌控知識與無知的梵則與此兩者皆不同。換言之,梵乃是至尊(白騾氏奧義書》())

5.2 它是獨一者。它無所不在,它居住在一切存在裡。它臨在於每一個子宮,控制每一個源頭。眾所周知的金胎,乃是誕生於創世之初。但卻正是它以知識來充滿,目擊金胎之誕生。這位主人與萬物有別。(白騾氏奧義書》())



梵創造了一切,也含攝於一切中。知識(指覺識)與無知(指無覺知的真如法,是物質萬法的源頭)兩者皆深藏於至尊梵。梵的知識創造了金胎(是一切有情識性的源頭,即第六大的有情白淨識),同時也賦予明覺的知識力量。梵的無知也創造了五大(地水火風空)所構成的真如法界。而金胎與真如法都是梵所創造、所掌控的。當金胎的有情識,因過去的業行染汙而有異熟種子,就會發生識性轉變而落入業力轉識的無明,當依真如法緣起法相,就起無明的二元性分別,就會眾生的生老病死。有情眾生(無明識性)的緣起法界,是依著真如法而有『此業識有故彼真如緣起法有,此業識無然彼真如法不變』的生滅變化,故無明正是生死之因,但金胎的智覺卻通往不朽。故這位主人—金胎(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與萬物有別。

眾生的有情識,依法住法位的真如法緣起現象界的法相。在緣起法相時都會因一元性的覺知,而有『梵即是我』、『物我一如』、『性相一如』、『心法一如』的親證。也就是說,在創造之當下『原人』與『原質』是一起發生的,是『心法一如』的。金胎(純粹之識,即第六大的識性)是如潔淨的鏡子般,依著『原質』呈現法相。換言之,空間單元能量海在誕生最微小的粒子物質時,就於金胎的明鏡中也產生粒子法相。

據現今物理學的觀察,宇宙空間可以直接以光速傳播的就是光波(電磁波的一種)、電磁波。而發出這種波的物質就是電子,並且光波更多的是伴隨著電子的運動產生的。電子質量為:me=0.910938291X10-30kg,電子應該是宇宙空間中最普遍、最簡單的、能量最低的穩定粒子。電子與空間的密切程度以至於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把空間設想為電子海,在真空中施加足夠大的能量下,可以由真空中激發產生電子。同樣地,正、負電子相遇湮滅時放出光子,這光子其實就是空間基本單元波動的表現(《統一物理學》page12)

狄拉克提出狄拉克方程式來說明空間電子海的理論,其等式中發現除了一般正能量之外的負能量結果。這顯示出一個問題,當電子趨向於朝著最低可能的能階躍遷時;負無限大的能量是毫無意義的。但為了要彌補這條件,狄拉克提出真空狀態中是充滿了負能量(即因真空的2.725K溫度,會因輻射冷卻趨向於絕對0K)電子的「海」,稱作狄拉克之海。任何真實的電子因此會填補這些海中具有正能量的部分。衍伸這個想法,1932年由美國物理學家卡爾·安德森在實驗中證實了正電子的存在。雖然狄拉克自己沒有使用反物質這個術語,但是後來的科學家將反質子等粒子稱呼為『反物質』反質子、反中子和反電子如果像質子、中子、電子那樣結合起來就形成了反原子。反物質和物質一旦相遇,就相互吸引、碰撞而100%轉化為光並釋放出的巨大的能量,這個過程叫做湮滅。反物質的運動,並不違反因果律。當電磁波的超前波和延遲波相加時,違反因果律的項次會互相抵消。如果沒有了反物質,因果律反而會瓦解。由現代物理的結論來看,未激發的明鏡『空間單元能量海』是充滿光明的,是目擊者可以鏡像的呈現粒子(激發態的各種空間單元集合體)的誕生,也就是說它就是『金胎』,就是『識』大(楞嚴經所說,識()大為覺知與了別之性)

由於電子與空間的密切關係,本書作者提出下列假設(page12)

假設4:電子也是由空間單元組成的

假設5空間單元的半徑(或者說空間單元受激發後可構成的最初級的穩定體佔據空間的半徑)接近(受能量態影響,空間單元體積會有變化)或與經典電子半徑相同。(即空間單元體受激後處於電子能量態下,r0=re)(所謂的『激發態』是指空間單元擁有了內稟自旋能量)

從目前宇宙所有基本粒子來看,電子應該是空間單元最容易構成的穩定體。電子的空間能量密度球體,是以其康普頓波長(λe)為半徑的球型空間。而電子(即受激後的空間單元體)的體積是以r0=re為半徑的球體。因在此極微小尺度下,空間是彎曲的6維度,故λer0(=re)應視為圓周長。而一個電子康普頓波長(λe)的圓周是由137個激發態的空間單元體波長(r0=re)所圍成,即λe=137 r0=(1/α) r0(α=1/137精細結構常數)。所以,電子的空間能量密度球體積是激發態的空間單元體積的(2π/α)3=638327600倍,即經典物理學所謂的電子,是由638327600個激發電子態(即具有電子內稟自旋能量)的空間單元所組成。同樣道理可以推算,經典物理學所謂的質子,是由638327600個激發質子態(即具有質子內稟自旋能量)的空間單元所組成。

由此發現作者提出下列假設(page24)

假設6空間存在基本單元體,包括質子、中微子在內的所有物質都是由空間基本單元組成的。組成正電子的638327600空間單元,在賦予更大能量後可以構成質子。即質子是由638327600個處於更高能量狀態的空間單元構成。

作者發現638327600其實就是素數1595819400倍。由於素數是不可再分割的數,所以可以理解為電子、質子這些基本粒子是由400個完整不可分割的空間單元集合體組成。所以質子的能量是EP=400×E1595819,而這個E1595819就是直接參與了構成宇宙所有物質的最基本單元子的合成的—夸克。所謂物質的質量,是指封閉在6維空間的能量。若能量受激發而有自旋性,就會顯示出慣性質量而被測得,否則只能用熱力學的方法推算。存在能量的傳遞是以級數系列的『能量包』方式,這也是質子的能量是以E1595819組成的原因:E1595819=EP/400=(1/5)×(1/80)×EP

而級數系列Sn=1+r+r2+--+rn,絕對值r<1時,Sn-1=r+r2+--+rn =(r-rn)/(1-r),當r=1/34=1/81n=∞,S-1=Σ(n=1→∞)1/(34)n=1/80。所以,空間像單元能量體形成的大海,而受激態的單元自旋形成電子能量態時就像旋渦,只不過是將638327600個各向異性的單元體,協調成統一方向自旋的集合體(質子的形成也是如此)E1595819的形成其實是質子能量在封閉的9維空間分布的結果。這集合體同方向的自旋能量,即是使能量表現出粒子性及產生慣性的質量。而質子中5E1595819形成一組能量級數系列傳遞能量,也是使原子核外電子於電子軌道繞行運動的起因(非連續的『能量包』方式,即是普郎克常數的基礎)。而這質子的自旋能量會造成核外電子的上、下翻轉,也是造成兩個核子傾向於分享軌道上的電子,而結合形成分子的原因。所以自旋能量(正—反、位能—動能轉換)應是『風』大的源頭(楞嚴經所說,風大為動性)

由此發現作者提出新的假設(page30)     

假設61595819個空間單元組成的一個空間單元的素數集合體能量為:E1595819=2.34568eV,是構成了核子的基本單元—上夸克,即上夸克是由一個空間單元素數(1595819)集合體所構成。2空間單元素數集合體,構成了核子的基本單元—下夸克。

根據現代物理實際測得數據,各種粒子如繆子、π0、π+、π-等推算均是由夸克構成。由此發現作者提出下列假設

假設7:質子內部由1595819個空間單元組成的素數集合體E1595819是構成各種粒子、介子的基本單元體。(page31)

假設83π介子、1個繆子、2個上旋的上夸克、1個下旋的下夸克,構成一個質子。(page36)

由於物質都是由原子核形成的原子,再結合成元素、分子等基本物質組成。所以這些物質的能量來源,都源於元素中的原子核,因此核中質子、中子的空間單元素數集合體夸克E1595819所提供的能量級數系列的『能量包』傳遞方式,應該是『火』大的源頭(楞嚴經所說,火大為煖性)





參考資料:

1.《統一物理學》 姜放著,第二~五章。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2.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3.《反物質》維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F%8D%E7%89%A9%E8%B4%A8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統一物理學》 (一)永恆存在的主體

《統一物理學》 ()永恆存在的主體



有一次,喜歡論辯梵知的諸聖者相遇再一起,彼此相詢:『梵是宇宙的原因嗎?我們自何處而來?而我們來了,誰來保守維繫著我們?當我們命終之日,我們又將去往何方?哦,知梵者,究竟是誰在掌控著我們,使我們受制於某種苦樂的法則而無法得著自由?』時間、物性、因果、偶然、土、水等諸元素,或個體自我—正是這些(時間、六大)構成了宇宙之起因嗎?我們必須思考這問題。 (白騾氏奧義書》() 1.11.2)

聖者們進入深度的冥想,並看見光芒四射的宇宙大我作為世界肇因之權能。梵的幻力,稱作摩耶,是指梵創造的有情識(阿特曼、個體自我),依真如法緣起萬法時,會有三能識變而展現三種特質:薩埵(喜德:使心光明、輕快與歡喜)、羅闍(懮德:使心活耀、散亂與躁動)和答摩(暗德:使心遲鈍、無力與昏暗)。而有情識(阿特曼)緣起法相時,當下即具『有(自我主體)』、『時(時間)』『界(空間)』。(白騾氏奧義書》() 1.3)

原質,即是梵所創造的真如法(即是『有相之梵』),是有情識緣起一切世間萬法所依的,就是摩耶而緣起的宇宙萬象,就是依著摩耶的幻力而有。梵創造了原質(真如法),有情眾生的六轉識,因摩耶的無明業力而依著原質而有二元分別的法相。但梵創造的宇宙自我(有情白淨識)是一元性的,不落入六轉識二元分別的感官世界所迷惑。(白騾氏奧義書》() 4.54.10)

「此」現象界萬法是依「彼」真如法緣起的,是「彼」有故「此」有,「彼」無故「此」無。因真如法「彼」是一元性的無限,故緣起的現象界萬法也是無限的。但梵(佛性)恁麼而有的真如法「彼」是法住法位的,是恆常不變的,是「此」無而「彼」不變,而且是一元性的無限。這是奧義書『不二』智慧的宣言。(《伊薩奧義書》禱詞)

所以,梵創造了一切,也含攝於一切中。梵創造了金胎(『原人』,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即第六大的有情白淨識),同時也賦予明的知識力量(覺知的智慧)。梵也創造了五大(地水火風空)所構成的真如法(『原質』,是無知)界。而金胎與真如法都是梵所創造、所掌控的。當金胎的有情識,因過去的業行而有異熟種子,就會發生識轉變而依真如法緣起法相,當緣起法相起起二元性無明分別時,就有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有情眾生的緣起法界,是依著真如法(無知,即無明)而有『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生滅變化,故無知正是生死之因,但知識卻通往不朽。故這位主人—金胎(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與萬物有別。(白騾氏奧義書》() 5.2)

從奧義書的古老智慧可以推知,最基本的存在主體是『梵』。由梵創造了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的真如法。而且,梵含攝於這一切之中再由真如法衍生出『原人』(一切有情識、心靈、精神的源頭),和『原質』(一切無情法、物質的源頭)。因此,現代科學的文明要能夠有符合古老智慧的統一性理論,必須能夠說明上述的一些事項。例如主體的梵「含攝於一切之中」,也就是說『空』也是由梵所成的。從這一點來看,曾經流行的『以太(ether)』學說,認為真空中充滿著『以太』可當作光的載體,並能滲透到通常的物質中;另外『弦(String theory)』理論,認為宇宙空間及其物質都是由不同狀態的弦、超弦所構成;這兩理論都有可能來註解梵的運作。但《統一物理學》作者所提出的『空間基本單元』理論,有足夠的證據和數理推導來說明。

首先,要確認的是「『空』也是由梵所成的」這事,表示宇宙空間也應是具有物質屬性。已經被人們確認的宇宙空間的物質屬性有:

1.   無論是『以太』還是『弦』,宇宙空間必定存在著某種基本物質單元;

2.   由於光、電磁波、引力均由空間傳播,所以宇宙空間一定還存在某種性質的基本物質單元(可簡稱空間基本單元),並且由於這種物質單元的運動才使得這些能量波動(以光速的)得以在空間傳播;

3.   宇宙空間自身存在溫度為2.725K的熱輻射(排除了粒子性的輻射)。由於熱輻射是物質熱運動的一種直接表徵,這也證明了宇宙空間確實是存在某種基本物質單元這一猜測,並且由於這種基本物質單元的熱運動引發了2.725K的熱輻射。

由這些理由,可以假設存在這樣宇宙空間的物質基本單元體,並由這種基本單元體及其運作的法則,構成所有宇宙中的精神與衍生物質(即原人與原質),微小如電子、質子、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巨大如行星、恆星、星系、黑洞等。在這種前提下,作者發現宇宙空間存在相當於2.725K左右的電磁輻射,就是由這種宇宙空間基本單元的運動所引起。而且進一步假設,空間單元的運動導致了光、電磁波、引力在空間的傳播。而這些的傳播都是光速,故可以假設空間單元的運動也是光速。

空間基本單元理論』提出以下三個假設:

假設1:宇宙空間是物質的,並且存在基本物質單元。這種空間單元體以不同的能量狀態形式,構成了宇宙的所有形態的物質,並假定於2.725K基本能量態下的空間單元體的能量等效質量為m0(非慣性質量),相應能量為m0c2

假設2:由於這種空間單元的運動(波動、振動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交換),導致宇宙空間存在2.725K(實際測量值)左右的微波背景輻射

假設3空間單元的運動(採用均方根速度,原因在於均方根速度是能量傳遞的速度),或能量交換為光速:urms=c (rms,root mean square velocity)

根據量子物理學對於(溫度為T)黑體輻射的解釋:空間基本單元在空間的運動,可以分解為在0至無限大的頻率範圍內的諧振子的振動模式。由於空間單元的運動是3維的,其總平均能量為:Ē=3kBT 1/2(m0C2)=3/2(kBT)
Ē總平均能量;kB:波耳茲曼常數;T:絕對溫度


當空間背景輻射的等效溫度T=0時:空間基本單元的能量為0,等效質量也為0。因此空間基本單元不具備慣性質量,或者極其為小不在檢測範圍,因此也可以說,在檢測範圍內空間基本單元的慣性質量為0,靜止質量也為0。所以空間基本單元作為構成『空』大存在的物質,具有可以在能量激發下產生波動(光波),以及可以以光速傳播波動能量的真實屬性。(楞嚴經所說,空大為無礙之性)

想像中的空間單元形態或許更接近於當代物理學的『弦』,或類球形的形態,或一個各向同性的多維度微小空間區域,其等效質量1.255826X10-39kg,約能量0.704467eV。空間單元的質量與形態和所處的能量狀態是直接相關,並且處於基態的空間單元是不具有自旋角動量屬性。由這空間基本單元的運作,將產生所有的物理原則與物質。所以,宇宙的存在與運作是因為其溫度非絕對0度,即其能量非0,而是2.725K。這樣的非0能量,啟動了物理的運轉與物質的生成。所以,如果要用此理論解釋梵的創造『原人』與『原質』,這非0空間單元能量海的運轉,必須具備有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的所有特性。這空間單元能量海是不是聖者們進入深度的冥想,所看見光芒四射的『宇宙大我』?







參考資料:

1.《統一物理學》 姜放著,第一章。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2.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2016年3月21日 星期一

印度生死書(16) 卡塔奧義書(五)


印度生死書(16) 卡塔奧義書()



2.3.1 「整個宇宙如同一顆巨大的菩提樹,而其根部卻高高在上(居於梵界),其枝葉(如塵世男女,如動物、蟲子和植物等)卻是往塵世生長。這(現象界)是無始無終的(它來來去去,一次又一次,如同波浪—亦即輪迴)。這棵大樹的根就是梵,他們說,它是清淨的,是恆在的。包括這個地球在內的所有世界都居住在它那裡,再也沒有可以超過它的事物。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2.3.2「這個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從布魯納(prana,生命之氣息,亦即梵與它自己的能量摩耶結合在一起時所生)而來。又依此布魯納而行止。這梵如擊打的霹靂,是大恐怖者。那些親證此梵者便成為不朽。」

這存在的全部,此節奧義書將它比作菩提樹。然而這種比喻無法呈現真實的梵與虛幻的現象界的差別。雖然菩提樹的根莖葉栩栩如生,但它們是長於塵界,是依原質(五大所成的真如法)而有,是因原人(布魯納,即個體自我、有情識)而異的。所以,這菩提樹是因原人依原質投影而有的虛幻影像,即這個世界的所有一切都是從布魯納(生命之氣息,亦即梵與它自己的能量摩耶結合在一起時所生)而來。又依此布魯納而行止。



2.3.3 「出於畏懼(),火才散發熱量;出於畏懼(),太陽才發放光芒;出於畏懼(),因陀羅、伐由、第五位神和死神,各司其職,不敢怠慢。」

所有的天神火、太陽、因陀羅(雷神)、伐由(風神)、第五位神的死神,都是梵所成就,依梵才有其大能。



2.3.4 「如果一個人,他在生前就獲得梵知,他就會在這一生得以解脫。不然,他則會在這個世界或另外的世界中再度出生。」

『梵知』—即親證『我即是梵』,如果一個人獲得它就融入一元性中,在這一生就得以解脫。否則,仍在二元性的心識摩耶幻力中,把身體當成我,身口意仍在煩惱中造業輪迴。



2.3.5 「正如清晰的鏡子會映照出清晰的身影,你在純潔的自心中亦可映現出自我;正如你在朦朧的夢境所見到的朦朧的事務,你在祖道所見的也盡是模糊的自我;正如你在水中所見的倒影一般,你在乾達婆世界所見的自我也是霧裡看花。但是,當你在梵界見到你的自我之時,你所見的,則如同光與暗那般清晰分明。」

『祖道』—指輪迴在各道的有情識,如人道之有情眾生。人的有情識因業力摩耶幻力,使其所見到的原質(五大所成真如法),成為其正報身與依報世界。所以,正如人在水中所見的倒影一般,人在乾達婆世界所見的自我也是霧裡看花。要看清楚本質的自我,其先決的條件是有清明的心靈(白淨識),這是需要去清除心識中的無明業因。所以苦行於棄絕感官的造業,是潔淨心靈的唯一途徑。當人的心靈如清晰的鏡子,即可映現出清晰的自我。



2.3.6 「而感官卻有著另外一個源頭,它們是諸元素的產物。當一個人在睡醒時,它們就甚活躍;當一個人處於睡眠態,它們就閑散。一位真正的智者明白自我是獨立於諸根的,他也就因此而超然於煩惱。」

感官是諸元素的產物,它們的源頭是原質,它們只是原人的工具,原人是獨立於它們。當一個人在睡醒時,它們就被活躍,就被人依著法位緣起法相;當一個人處於睡眠態,它們就法住法位的閑散著。



2.3.7 「人的心意識超越於人的感官;理性超越於心意;而超越於理性的是大我(首現者);超越於大我的是未顯現者。」

感官五根(眼耳鼻舌身),是由五根識(感官的對象)所操控。而五根識匯集到第六分別意識(人的心意),第六意識可以展現六根互用。第六分別意識是由第七末那思量識掌控,這第七識是一元性的我執識(理性),而超越於理性(我執識)的,是偉大之自我—「大我」(無分別的第八阿賴耶異熟識,或稱金胎)。未顯現者(創造的真如白淨識與原質真如法)超越於偉大之自我—「大我」,宇宙之大我(即梵)超越於未顯現者。梵掌控著六大(地水火風空識),故也操控著六大所構成的未顯現者。



2.3.8 「原人(purusa)是遍在的,也是無形無色的(所以無法知其真正面目)。無論何人,如果認識了它,他就會得以解脫(於生死輪迴),而且獲得不死(甚至在它尚活著的時候)。」

原人(purusa,阿特曼、真我、真如白淨識)是超越於布魯納(prana意為會動的氣息、呼吸、生命,即指有異熟種子的阿賴耶識)。它是遍在的,它就是萬物中的至偉至大者,也就是萬物的自性。認識了它—即親證一元性自我,就認識了梵。



2.3.9 「宇宙大我不是我們視覺的對象。沒有人可以以其肉眼察覺到它(或以其他感官來感知)。只有當一個人的心意是潔淨的,而且不斷的冥想它,它就會自己顯示自己於其心中。當以恰當的方式親證它之後,此人就成為不朽。」

2.3.10 「當五種感覺器官都停止了工作,心意也完全平靜消融了之後,理性也就從其工作中隱退,這樣就是智者們所描述的最高的靈性狀態。」

宇宙大我不是我們感官的對象,而是『它即其所是』。宇宙自我的『梵我一如』,是『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它只能透過親證來認識。這一條趨向一元性的存在之路,是要以帶著深度的覺知(明辨的智慧),及捨棄感官對六塵二元性二元性分別的煩惱來達成。經過不斷的精進、努力,淨化心智,當五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的五根識)都停止了工作,心意(第六分別意識)也完全平靜消融了之後,理性(第七末那思量識)也就從其工作中隱退,這樣就是智者們所描述的最高的靈性狀態。



2.3.11 「根據瑜伽智者所云,所有的感官已經完全靜止下來的狀態也就是瑜伽。在此狀態中,瑜伽士從來不會犯錯(比如,他不會再被感官享樂所引誘,因為它與自我就是一)。但是,這種瑜伽狀態正如它會顯現一樣,也會消失。」

『瑜伽』—指所有的感官已經完全靜止下來的狀態。在瑜伽狀態中,瑜伽士不會再被感官享樂所引誘,因為它與自我就是一。



2.3.12 「自我()超越於語言和思想,眼睛(和其他感官)無法覺察到它。(然而)有些人(已經受過經典和他們自己的古魯之啟迪的人)卻相信它的存在。但是,對於那些不信的人,如何才能說服他們呢?」

自我()這一元性的存在,是不同於那些人們可以論證的對象,是超越語言、思慮的『言語道斷,心行滅處』。有印證這一元境的祖師(即古魯),其行儀(即身口意)是依循著這種一元性,所以能啟迪身邊跟隨的修行者,而他們由祖師的指導,也能相信它的存在。



2.3.13 「首要的是,一個人必須對宇宙大我的存在有所認識。接著,他必須設法親證阿特曼的真實本性。在這樣的兩類人—即那些相信宇宙大我之存在與匱乏次依信仰的人之間,(其區別就在於,)自我會將自己向前者顯現。」

2.3.14 「當一個人摧毀了他內心的所有欲望,那麼,他就會在此生獲得不死,與梵融合為一體。」

要達到這『我即是梵』的一元性永恆之境,唯一途徑:首先是當成所追求的目標—對真我的強烈覺知,其次是禁欲—踐行棄絕。這是一個人先對宇宙大我的存在有所認識,他再努力親證阿特曼的真實本性。而這種人在潔淨心靈後,自我會將自己向他顯現。



2.3.15 「正是在此世,當心意全然跟除了它的所有幻想(它們俱因無明而來),世人就開始感知到他自己的不死,這也就是吠陀經典的信息(可能沒有比此更高的信息了)。」

吠陀經典的信息是,人所處的世間萬象雖有生滅,但這是因無明業力緣起的幻影。當潔淨心靈後,個體自我的本質是明性的智慧,這能親證永恆的梵。



2.3.16 「人類的心臟有一百零一條心脈連接著,其中有一條通往頭顱的頂部。當一個人的靈魂由這條脈絡出去,則此人已經獲得了不朽。不然,則會以其它的脈絡出來,也就進入了重生,其結果將會是以人,也可能以低於人的形式重新誕生。」

這一條通往頭顱的頂部的脈絡,稱為『中脈』、『蘇壽門那』。這是瑜伽行者透過內觀,所感知的一條心識流脈,在人體脊椎間,直通頭頂,據說是靈魂離世的最佳通道。



2.3.17 「任何人的心中都居住著如拇指大小的內在自我,正如從葉鞘中提取脆嫩的肉莖需以巨大的耐心一樣,一個(尋求解脫的)人也應該藉著其辨別之力,學會將自我從身體中分離出來,並且要明白這被分離出來的自我就是純粹的、永恆的宇宙大我。」

這裡個體自我(即欲界人道的中陰有情識身)依《奧義書》所說,是細如拇指(從物質面看,可能指人的腦解剖位置—橋腦與延腦的生命中樞;從非物質面看,《顯揚聖教論》說:「有情命終後。或者有中陰,就是將出生有色界的。或者沒有中陰,就是將出生無色界的。」),而這純粹的、永恆的宇宙大我是被業力煩惱垢所包裹,需以巨大的耐心和辨別的智慧,將其淨化分離出來。



2.3.18 「於是,納西卡達從死神閻摩那裡獲得了關於梵的知識(這梵即是他自己的靈魂,也是萬有的靈魂),也得到了瑜伽的知識(包括了它的原則和實踐),這些就幫助他獲得了與梵的合一,成為純粹和不死。任何人,只要獲得這樣的知識,也會成為一樣的(純粹和不死)。」

這是《卡塔奧義書》藉著納西卡達與死神閻摩的對話,來傳達至尊的自我知識。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2016年3月19日 星期六

印度生死書(15) 卡塔奧義書(四)


印度生死書(15) 卡塔奧義書()



2.1.1 「由自己誕育出自己的我主所創造的感官有著天然的不足,那就是它們天生朝向外界。這也解釋了為甚麼人們可以看得清外部的世界,卻無法看明內在的自我。只有那些稀奇的智者,他們尋求永生的奧秘,而將自己的感覺器官由外界縮回,從而看清了內在的自我。」

2.1.2 「那些幼稚的人總在追逐著外界的事物,他們也總是要落入死亡張開的巨大羅網。而有智慧的人則不然,他們知道真正的永恆在哪裡。這也正是他們為何會拒絕塵俗的一切之緣由。因為他們深知其短暫意識的本性。」

兩類知識就被視為:塵知和靈知。人的感官六根天生朝向外界追逐六塵,創造了無數的二元分別經驗與名相,這就是塵知。但處一元性的聖者才知道:「存在這兩種類型的知識—一類是關於梵界,是明的、是一元性的、是絕對的知;一類是關於塵界,是無明的、是二元性的、是相對的知。」只有接受過靈知教導的智者,他們才知道將自己的感覺器官由外界縮回,由淨化自己的心獲得清明的智慧,從而看清了內在一元性的自我。



2.1.3 「一個人正是靠借自我才知道形相、味道、氣味、聲音、觸覺和兩性的愉悅。難道還有自我所不知的其他事物嗎(因為自我是全知的)?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2.1.4 「一個人無論擁有什麼樣的經驗—不管是在睡夢狀態,還是醒覺狀態—皆因了偉大的、無處不在的真我。一個覺悟的靈魂會意識到它自身與偉大的自我的同一性,它就不再受制於塵世的痛苦。」

塵知雖是靠感官六根接觸六塵,而建立二元分別經驗與名相的知識,但這能力仍是靠借自我(即未染污的真我)才有此功德用。所以,這能產生塵知的作用的那個(自我),也就是納西卡達所追求的真我。故一個人不管是在睡夢狀態,還是醒覺狀態,皆因了偉大的、無處不在的真我而存在著。



2.1.5 「這個人不再追逐於行動的結果,他知道了個體自我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主宰,他發現了自己與它的親密關係(即意識到他與它的一體性),他便無所畏懼。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如果一個人知道有靈知的聖道,就會像納西卡達的反省:「如果已經知道自己必將腐爛和死去,所有的感官和快樂也必將一無所有。如果他已經知道有不朽的生命能夠滿足他更高的需求,那麼,此人難道還會去選擇所謂的長壽嗎?真我之有無,關係到解脫、永恆,這個問題才是重大的。」



2.1.6 「他(靈性的追尋者)能夠清楚地看到它在諸元素之前存在,它是意識的實生子,它居住於萬物的心中,在萬物的身體裡,也在器官之中(所有都從元素而生)。它真正的看到了那個。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追尋者的靈性是梵所創造的金胎(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同時梵也賦予明的知識力量(覺知的智慧),它是全知者。梵也創造了五大(地水火風空),並以五大元素就作為材料構成真如法(無知)界。眾生的有情識(靈性),是依諸元素所構成的真如法緣起現象界的法相。所以,眾生的有情識能夠清楚地看到梵在諸元素之前存在,且居住於萬物的心中,在萬物的身體裡。



2.1.7 「眾神的靈魂,阿底提,以宇宙能量的形式把自己呈現出來。它是唯一的食者,它也是五元素。它居住於萬物的內心。如果一位靈性追尋者將自己與它的身分認同為一,他就親證了梵。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阿底提,無所限制、食者的意思,是毀滅者,這裡是指梵以能量展現的金胎、首現者。緣起的現象界是由金胎依諸元素所構成的原質真如法而有,故是它以宇宙能量的形式把自己呈現出來。所以,一位靈性追尋者將自己與能量形式的阿底提認同為一,他就親證了梵。



2.1.8 「正如懷孕的婦人會細心的照料其腹中的胎兒,那些警覺於其宗教義務、供上黃油和其他供物的人,也會細心照料兩根(用於點亮火焰的)木片之間的祭火。他們每日敬奉此火。這祭火也就是全知的宇宙存在。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在古印度家居者家裡是點燃著聖火,而且總是以祭品使其燃燒發光。從吠陀經典的教導知道,火祭是抵達天界之路閻摩說:「這『火』即意味著『實現不朽』,而且它也支撐著宇宙,並深藏於智者心中。」這裡『火』意味著萬物的本質,而這正是它支撐著宇宙的原因。在印度文化中相信,如果你崇拜某物,你就會與某物合一。所以,如果你崇拜『火』,你將與『火』合一,即與萬物的本質合一,那麼你將『實現不朽』



2.1.9 「它(即梵)那裏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也是太陽落下的地方,眾天神依賴它。無人能夠獨立於它。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梵在一切的存在裡,也是梵賦予一切存在能力。梵創造的真如法法住法位,而這真如法界不可說動與不動、用與無用。只有當梵創造的有情識,以梵的摩耶幻力緣起時,這些所顯的現象界萬法—如太陽的升起與落下,才因著所依的原質真如法法位緣起,透過這樣的疊置而有動與不動、用與無用。



2.1.10 「此處有的,彼處亦有;彼處有的,此處亦有。如果一個人認為彼與此之間存在著差別,則他將由死亡走向死亡。」

2.1.11 「單單通過(潔淨)心靈,這()就能夠被認識。無物可以與這()分離。一個人如果以為某物可以與之分離,則他將由死亡走向死亡。」

梵運作了六大(地水火風空識)涉入一切,而這是『遍界不曾藏』的「此處有的,彼處亦有;彼處有的,此處亦有」一元性。如果有情識仍落在有「彼與此之間存在著差別」的二元性,表示這有情識仍因業力所困,那他就要再受業報有生死輪迴。但只要有情識通過潔淨心靈,就可以在內心看到本質的一元性自我,就能夠被親證『梵我一如』



2.1.12 「梵居於身體,如拇指般大小。它控制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當靈性追求者了解了梵,它將不再隱藏它自己。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2.1.13 「這個拇指大小的存在被瑜伽士視為無煙的火焰。這一存在掌控著時間—過去、現在和未來。它總是在那兒,既在現在,也在末後。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這裡個體自我(即欲界人道的中陰有情識身)依《奧義書》所說,是細如拇指(從物質面看,可能指人的腦解剖位置—橋腦、中腦與延腦的生命中樞;從非物質面看,《顯揚聖教論》說:「有情命終後。或者有中陰,就是將出生有色界的。或者沒有中陰,就是將出生無色界的。」)這個拇指大小的存在被瑜伽士視為無煙的火焰。這心中的『火』意味著萬物的本質,這『火』是梵的化身也是光明、照亮萬物的源頭,就像智者能夠有覺照的智慧,故瑜伽士崇拜『火』,與『火』合一來實現不朽。這一存在是一元性,所以它掌控著時間—過去、現在和未來,也掌控著空間—總是在那兒,既在現在,也在末後。



2.1.14 「正像落在險峻絕壁上的雨水會沿著山坡四處流淌一樣,同樣地,人們會以為每一個體都擁有自己的靈魂,因其皆有一個特徵明顯的身體。但是這麼思想的人,他也將會隨著這些(易朽的)特徵而易朽。」

此處奧義書要提醒的是落入我相、人相的二元性,會執著身體微個體我。因為二元性的我相,就會有內外關係的錯誤;二元性的人相,就會有主客關係的錯誤。陷入了這種二元性的謬誤,就會把虛幻、易朽的肉體當成實體。



2.1.15 「哦,喬達摩,當純淨的水流入純淨的水,那就合二為一了。這樣的事情也發生於智者身上,當其領悟了至高的自我知識,他的靈魂也就成為了梵。」

靈性追求者斷除外欲、淨化心靈後,其心識中的無明業種消除,成就的白淨識即是金胎,是梵。所以,就像純淨的水流入純淨的水,那就合二為一了。



2.2.1 「我們的身體上有十一扇大門,裡面居住著自我,自我是無生者,是永遠純粹的意識。一位靈性追求者總是讓這身體服務於自我(亦即僅為靈性實踐而存在),而且依此而行,來認識自我的本性。從而超越於痛苦與煩惱。當他克服了無明,停止了與身體的認同,他便由(追隨死亡的)生死輪迴之中得以解脫。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身體的十一扇大門—嘴巴、雙眼、雙鼻孔、雙耳、肚臍、排泄與生殖器官、及頭頂的一個孔穴(瑜伽士修練離體就是由此孔)。這感官根門是服務於自我,靈性追求者總是『依此而行』(即依原質(真如法)而作一元性的身口意行,不隨身體感官二元分別的煩惱造業),來認識自我的本性。所以他停止了與身體的認同,也就克服了無明,他便由(追隨死亡的)生死輪迴之中得以解脫。



2.2.2 「自我是無處不在的。它是天上的太陽,它支撐著萬物,故它即是Vasuh;它是天地之間遍布虛空的氣;它是祭壇上燃燒的火焰,故它是hota,它是神壇上的聖火,或者說,它即是聖火,而整個大地即是其祭壇;它是婆羅門家裡的客人;它是罐中的蘇摩酒;它居於人;它居於神;它居於空界。它如魚或其他水棲植物一般地居於水域;它如水稻、小麥或其他植物一般地居於地表;它是rtaja,因為它是祭祀中的物品;從高山之巔下來,它就是溪流與河水;這自我就是萬物中的至偉至大者,也就是萬物的自性。」

這自我—阿特曼、個體自我(即梵所創造的,於人神等生命是有情識—原人;於山河等是無情法—原質),是無處不在的,這自我就是萬物中的至偉至大者,也就是萬物的自性。而所有多元的客體,都是基於一,基於梵。



2.2.3 「自我引導著生命氣息向上(prana 布魯納),自我也引導著生命氣息向下(apana)。這自我居於我們的內心,瑜伽士冥想著它。所有的感官履行各自的使命,好似要將其作為貢物獻給主人一般,而這主人就是自我。」

梵創造了一切,也含攝於一切中。知識與無知兩者皆深藏於至尊梵。梵創造了金胎(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即第六大的有情白淨識),同時也賦予明的知識力量(覺知的智慧)。梵也創造了五大(地水火風空)所構成的原質真如法(無知)界。自我引導著生命氣息向上,由金胎生出布魯納(意為會動的氣息、呼吸、生命,即指有異熟種子的阿賴耶識)。自我也引導著生命氣息向下,生出了apana(不動的氣息、生命,如植物)



2.2.4 「當這顯現的靈魂棄下身體,而(從身體裡面)分離出來之後,尙剩何物?(無物存留) 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2.2.5 「沒有任何人僅僅靠借其生命之氣息而存活。還有另外的某物在支撐著他。pranaapana兩者皆依賴於此「某物」(亦即宇宙大我)。」

瑜伽士利用冥想深入內心,達『我即是梵』時,就知道身體只是梵的一部份展現而已,而且這展現無法與萬物分離(這即是一元性的意義)。所以達『我即是梵』的瑜伽士自覺,pranaapana兩者皆依賴於『我』—即梵,支撐著。



2.2.6 「哦,喬達摩,我現在來告訴你這秘密的主題和永恆的梵。也要告訴你死亡之後靈魂所發生的事情。」

2.2.7 「許多已經顯現的靈魂,依照其業力和知識,擁有了一個身體,進入了重生的旅程。但是也有些情形是,其所獲得的身體是無法行動的(比如一棵樹)。」

原人(金胎)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它創造了諸多形相:男神與女神(天道)、男人與女人(人道)、動物(畜生道)、昆蟲,等等有情眾生,甚至其所獲得的身體是無法行動的(比如一棵樹)。每個眾生有情的形相,都是因其業因而有的果報身;每個眾生有情所處的道(法界),都是因其業因而有的依報世界。



2.2.8 「當萬物皆沉入夢鄉,只有唯一的覺醒者存在,是它接二連三地(據其對象)創造出一個個願望。它是清淨的,它是梵,也被譽為不死者。它是整個世界的支柱。其實,這個也就是那個(納西卡達所追求的自我)。」

萬物都只是梵創造的原人與原質,所投影的夢幻影像。所以,只有唯一的覺醒者存在—梵天(金胎),是它接二連三地(據其對象,指因業力依著真如法緣起)創造出一個個願望。



2.2.9 「同一種火,進入了世界,就(根據其遇上的可燃物之不同,而)呈現為不同之形式。同樣的,這同一位自我既存在於萬物之內,也存在於萬物之外。」

2.2.0 「同一種風,進入了世界,在每一生命中以生命氣息存在。同樣的,這同一位自我既根據其形式而存在於萬物之內,同時,也存在於萬物之外。」

有情識所處的正報身與依報法界,都是它的識依真如法緣起。它掌控著依報法界的萬物,法界萬物因有情識的業因種子而存在。故地水火風空等元素,因有情識所處的法界不同,而有【一境四心】的差異(《出攝大乘論釋》)譬如一水的真如法。本無有異。蓋因天、人、餓鬼、畜生果報不同。故于一水而見有四相分別之異。()天道有情識見水的真如法是寶嚴地謂諸天福德勝故。其所見水。悉成琉璃眾寶莊嚴之地。(梵語琉璃,華言青色寶。)()人道有情識見水的真如法是水。所見謂水,清濁雖異,皆是水。()餓鬼見水的真如法是膿血。謂由宿世慳貪,罪障深重,墮餓鬼中,長劫不聞漿水之名。既因饑渴所逼,望見河水,意欲飲之,速趨岸傍,皆是膿血。()魚見水的真如法是住處,住處即窟宅。謂魚以水而為住處,潛躍游泳,不見水相。



2.2.11 「太陽是萬物唯一的眼睛,而外部的汙染(不管是出於人類的眼睛,還是出於客體本身)都無法汙染它。同樣道理,自我雖然以萬物的靈魂呈現出來,卻並不受它所棲居的這些生命之諸苦所影響(因為它既在內,也)居於外。」

2.2.12 「宇宙大我是一,卻掌控著萬有;它是萬物內在的靈魂,卻以多來呈現自己。只有那些明白自我居於其內部的智者,才能享有永恆的快樂,而不是別的人。」

2.2.13 「它是無常世界中的恆常,它是意識之中的意識,它雖是一,卻有能力滿足多的願望—只有那些明白自我居於內部的智者,才會享有心靈之寧靜,而不是別人。」

所有緣起多元的萬法,都是基於一,基於梵。萬物都只是梵創造的原人與原質,所投影的夢幻影像。所以,這些影像非實,都無法汙染它。當智者親證於『我即是梵』時,就明白萬物都是因『我』—即梵,掌控著。而這一元性中的『我』,是一,是恆常。



2.2.14 「當智者說「此即彼」,也就是說「梵就是喜樂」時,這裡所指的就是他們所曾描述過的那難以言傳的無上狂喜。我們如何才知道,究竟這喜樂()是自我顯現的呢?還是必須通過心智和理性才得以把握?」

當智者證入這『我即是梵』的一元性存在,是常、樂、我、淨的自覺和慈、悲、喜、捨的行履。故他說「此即彼」,也就是說「梵就是喜樂」時,這裡所指的就是他們所曾描述過的那難以言傳的無上狂喜。



2.2.15 「在梵的現場,太陽不再發光,月亮和群星也是一樣,閃電也是如此,更不用說火焰。當梵發光照耀,萬物也隨之發光照耀,依於此光,萬物受照。」

梵在一切的存在裡,也是梵賦予一切存在能力。梵創造的真如法法住法位,而這真如法界不可說動與不動、用與無用。只有當梵創造的有情識,以梵的摩耶幻力緣起時,這些所顯的現象界萬法—如太陽、月亮與群星的發光,才因著所依的原質真如法緣起,透過這樣的疊置而有動與不動、用與無用。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