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生死書(3) 白騾氏奧義書(一)
禱一曰:『唵。彼不可見之梵是圓滿,此充滿名相之梵亦是圓滿,此圓滿來自於彼圓滿。你若接受了此圓滿之圓滿性知識,而彼梵之知識也是圓滿。唵。平安歸於個人,平安歸於大地,平安歸於眾生界!』
一元性是圓滿,是無我(主客相)、無人(內外相) 、無眾生(遠近、高低、大小、長短、強弱‧‧‧等相) 、無壽者(時間相)。梵恁麼的真如法是一元性,依它緣起的世間萬法也是一元性。如果能從世間萬法自證這一元性智慧,也將獲得真如法的一元性智慧。
禱二曰:『願梵齊佑我們師徒,願它使我們齊享至上學問的恩典,願我們一起精進於斯道,願我們之所學使我們齊得豐盛,願我們彼此永不忌妒。唵。平安歸於個人,平安歸於大地,平安歸於眾生界!』
『忌妒』是二元性的分別,是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一元性的尋道者不應落入四相分別。
1.1 有一次,喜歡論辯梵知的諸聖者相遇再一起,彼此相詢:『梵是宇宙的原因嗎?我們自何處而來?而我們來了,誰來保守維繫著我們?當我們命終之日,我們又將去往何方?哦,知梵者,究竟是誰在掌控著我們,使我們受制於某種苦樂的法則而無法得著自由?』
這些問題應該是所有的『存在者』要共同思索解決的。
1.2 時間、物性、因果、偶然、土、水等諸元素,或個體自我—正是這些構成了宇宙之起因嗎?我們必須思考這問題。(不,原因不在這裡。)而且,把這些因素全部相互疊加,也還不是原因。唯個體自我能將諸因素綜合在一起,但是,個體自我也不是自己的主人,它還(因其種種行為)受制於苦樂。
有情識(個體自我),是緣真如法的主體,但是有情識仍只是梵恁麼而有的真如法,也不是自己的主人。
1.3 聖者們進入深度的冥想,並看見光芒四射的宇宙大我作為世界肇因之權能。摩耶(與摩耶之三德)將阿特曼隱藏在宇宙的背後。阿特曼,這獨一者,掌控著前面涉及的所有因素,包括原人(個體自我)與時間。
梵的幻力,稱作摩耶。這裡是指梵創造的有情識(阿特曼、個體自我),緣真如法起萬法時,會有識與心所法的三能識變而展現三種特質:薩埵(喜德:使心光明、輕快與歡喜)、羅闍(懮德:使心活耀、散亂與躁動)和答摩(暗德:使心遲鈍、無力與昏暗)。而有情識(阿特曼)緣起法相時,當下即具『有(自我主體)』、『時(時間)』『界(空間)』一體。
1.4 摩耶是(宇宙之輪的)普遍情境,它隱藏在三德(薩埵、羅闍和答摩)之後。它有十六個要素(心智、五大、五個感覺器官、五個行動器官) ,由(自摩耶的錯謬與遮蔽中出現的)五十輻與二十楔所支撐,被六類八支所贊助。它們代表著不同形式的束縛,有三種趨往(道德、反道德與知識)。依附(於感官)則是綑綁(於苦樂)之源。讓我們冥想宇宙之輪。
有情識的三能變(阿賴耶識的異熟能變、末那識的思量能變、六根識的分別能變)包括了十六個要素:心智(白淨識)、五大(地水火風空的異熟種子)、五個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五個行動器官(嘴巴、雙手、雙足、及排泄與生殖器官)。這十六個要素構成了『宇宙之輪』(即緣起世間萬相的轉輪)。由於摩耶的錯謬(即有情識的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與五下分結:貪、嗔、癡、慢、疑,而落入二元性法相分別的執取),就造作身口意等善惡諸業。
1.5 五個感覺器官猶如一條大河上的五支湍流,五大持續刺激它,使諸流越發詭諊而有力。五個行動器官猶如河流上的波浪。而心念則是感知與行動的源頭。聲色諸境是其逆流,五種煩惱是其猛浪。這條河流有五種情狀,又分為五十條支流。我們必須謹記,心念乃是所有感知的根,即我們所謂的世界之根。
有情識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識執取五大所造五塵(色生香味觸),匯入第六分別意識的心王,再指揮有情眾生造身口意業。第六意識(心念)就是感知與行動的源頭。五種煩惱是五種苦:入胎、生、老、病、死。五種情狀是五種束縛:無明、我見、執著、憎恨、貪愛。 第六意識與五十二心所法共起,造作業力。
1.6 只要個體自我以為自己與宇宙自我分離,他必繼續循行在宇宙之輪裡面(在神靈的主宰下,經歷生命之無常榮枯)。惟其蒙受神的恩典,他才會獲得最終的自由,亦即,惟其親證到與宇宙自我的合一之境時。換言之,他必須以某種方式變成與宇宙自我一體不二。如果他受宇宙之主吸引,這一切將會發生。
有情識的運作如果還是落在二元性的意識分別,將因繼續造身口意的業而輪迴。只有當有情識能親證一元性的緣起,才能與宇宙自我合一(『物我一如』、『梵我一如』)。這種一元性的合一,使有情識任運於依真如法的緣起,將不再造業。
1.7 吠檀多言說著至高的梵。此梵含攝三者:享受者、享受的對象與掌控者。它維繫著整個宇宙,它永不朽壞。那些人一旦認識梵,他就會認識到梵—亦即自我—不同於肉體。認識到梵是萬有的本質存在。最後,他們溶入了梵,不再受制於生死。
梵(佛性)的展現包含了:佛性創造的識性真如(掌控者、神性、有情的白淨識)、依無情物、境真如法所緣起的萬法(享受的對象)、有情眾生肉體(享受者)。有情識在自證『物我一如』的當下,即認得本來面目是不同於肉體。而這一元性的運作將使有情識與梵(佛性)合一,不再迷於緣起法相的虛妄生滅。
1.8 可朽與不可朽、顯相與非顯相,二者彼此結合,神是它們的支撐。實則,神支撐著整個宇宙。個體自我若感知自己為享受者,不能親證自身的神聖性,則其結果便是恆處束縛之中。但是,這同一位個體自我,一旦認識自身就是梵,他變得以解脫。
緣起法的現象界是可朽、顯相,而真如法界是不可朽、非顯相,兩者合一是有情的白淨識(神性)的支撐。也就是說,有情識依無情物、境真如法而緣起世間萬法。若有情識落入識轉變而成二元性的享受者,不能親證自身的白淨識(神性),則是在煩惱結的造業輪迴束縛中。
1.9 全知的神與無知的個體皆是非生。為了個體自我,原質便造出其享受對象。宇宙自我是無限的,因此它是恆在的目擊者。享受者、享受對象與享受,亦即個體自我、原質、宇宙自我三者,與梵乃是一體。當一個人親證這一點,他便獲致解脫。
佛性創造的白淨識(全知的神)與經識轉變的有情識(無知的個體),這兩者都非肉體,不因肉體的毀壞而死,故是非生。無情物、境真如法(原質)因有情識(個體自我)所緣,而顯現世間法相(享受對象),這都是真如白淨識(宇宙自我)的功德。享受者(個體自我、有情識)、享受對象(依原質真如法所顯的世間法相)與享受(法的公案現成、物我一如的當下),三者與梵(佛性)乃是一體。
1.10 現象界是短暫不居的,而(摧毀無明的)宇宙自我乃是不死,永無朽壞之日。這一位神聖者既掌控現象世界,也掌控個體自我。若是你冥想此宇宙自我,藉著這種連接你最終將會親證到與它的一體性。當這一切發生—即宇宙的幻覺對你終止時—你就得以解脫。
有情識緣起的現象界是變動、短暫的,而有情真如白淨識乃是不死,永無朽壞之日。梵創造的有情白淨識,因業力染污識轉變為有情識(個體自我),而有情識依原質真如法緣起而有現象世界。經由冥想淨化自己的有情識為白淨,不落入二元性的轉識,終將會親證到與物我一如的一體性。
1.11 當你親證了你與宇宙自我的一體性,你便從因無明而來的種種鐐銬中解脫,從此不再受制於生死輪迴。但是,假如你持續冥想宇宙自我,死後便抵入第三個狀態,即天神的席位—換言之,你與大自在天合為一體,你會獲得你想要的一切,你將全然滿足。然後,你臻達解脫。(就這樣,一步又一步,你會抵達最終的目標。)
有情眾生若能依冥想自證『心物合一、梵我一如』的一體性,將有智慧於一元性的思維行儀,就不再造身口意業,從此不再受制於生死輪迴。但在深層的意識中仍有業報的習氣種子,只能透過持續禪定,經歷四禪天的淨化,然後臻達解脫。
1.12 你務必知道梵總是內在的者。再無比這種知識更高。享受者、享受對象與掌控者,三者皆是梵。
修行者應該知道,有情識(享受者)、緣起的世間法相(享受對象)與真如法(掌控者),三者皆是梵(佛性)。
1.13 木是火的來源,唯有當你彼此摩擦兩塊木片,你才能看到這個火焰。但是,即便你沒有看到,火焰仍然隱藏在木片的裡面。同理,自我恆居我們裡面,我們唯在曼陀羅—即複誦唵音—的幫助下才能親證它。
曼陀羅一詞的意思就是「獲得本質」或「具有本質之物」(在修法上可稱作壇城、道場,相當於禪宗的『参話頭』)。這裡提供一個親證自我的方法,就是複誦『唵』音。當親證心法一如的當下,你會融入『唵音就是我』的自覺中。
1.14 你應將你的身體作為下面的木片,而唵音作為上面的木片,然後冥想。正如你在摩擦兩塊木片。若是你能夠持續不斷的冥想,你便會看到你自己身體裡面熠熠生輝的自我,它的隱藏正如火在木中。
這古老的法門,以『唵』音當『話頭』参,正是佛法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1.15 壓榨芝麻你就得到麻油,攪拌凝乳你就得到酥油,深挖河床你就得到水源,摩擦木片你則取得火焰。同樣道理,持續冥想宇宙自我,你就能夠親證你的自我就是宇宙大我。
這裡奧義書強調的是『精進』、『不放逸』,如《大悲經》第四卷:『比丘勤修方便慎莫放逸諸佛世尊以不放逸 故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1.16 正如酥油遍在於年乳,同樣,自我也充滿萬有。我們唯有過自制的生活,而且不斷的沉思它,才能夠認識自我。根據奧義書的教導,自我乃是至高者。
這宇宙自我的『自我充滿萬有』,正是《涅槃經》說的:『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