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印度生死書(7) 白騾氏奧義書(五)

印度生死書(7) 白騾氏奧義書()


5.1 至尊梵高於金胎。知識與無知兩者皆深藏於至尊梵。無知正是生死之因,但知識卻通往不朽。那掌控知識與無知的梵則與此兩者皆不同。換言之,梵乃是至尊。

5.2 它是獨一者。它無所不在,它居住在一切存在裡。它臨在於每一個子宮,控制每一個源頭。眾所周知的金胎,乃是誕生於創世之初。但卻正是它以知識來充滿,目擊金胎之誕生。這位主人與萬物有別。

梵創造了一切,也含攝於一切中。知識與無知兩者皆深藏於至尊梵。梵創造了金胎(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即第六大的有情白淨識),同時也賦予明的知識力量(覺知的智慧)。梵也創造了五大(地水火風空)所構成的真如法(無知)界。而金胎與真如法都是梵所創造、所掌控的。當金胎的有情識,因過去的業行而有異熟種子,就會發生識轉變而依真如法緣起法相,當緣起法相起二元性無明分別時,就有有情眾生的生老病死。有情眾生的緣起法界,是依著真如法(無知)而有『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生滅變化,故無知正是生死之因,但知識卻通往不朽。故這位主人—金胎(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與萬物有別。


5.3 這位主人創造了諸多形相:男神與女神、男人與女人、動物、昆蟲,等等。根據它的行動,每一個形相皆如該主人所撒出的一張張束縛之網。(當時日將盡)它又摧毀了諸多形相。(當鴻蒙初起,)又是這同一位主人創造出不同世界之統治者。就是這樣,它確立了自己至尊的席位。

金胎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它創造了諸多形相:男神與女神(天道)、男人與女人(人道)、動物(畜生道)、昆蟲,等等有情眾生。每個眾生有情的形相,都是因其業因而有的果報身;每個眾生有情所處的道(法界),都是因其業因而有的依報世界。當有情識的異熟種子有了圓滿果報後,此世的正報身與依報法都毀滅,此有情識融入金胎的無分別法界,待此世或前世的行為業因種子異熟,再緣起於不同的法界出生。


5.4 太陽放光,無論是高處、低處、還是側面,都被光芒照耀。同樣的,作為萬物的唯一源頭,這位主人控制著所有的存在,它就是那唯一大能的神,萬有向它禮敬。

當梵以金胎展現時,就像太陽照耀,臨在萬物而緣起萬物。有情識所處的正報身與依報法界,都是它的識依真如法緣起。它掌控著依報法界的萬物,法界萬物因有情識的業因種子而存在。故地水火風空等元素,因有情識所處的法界不同,而有【一境四心】 的差異(《出攝大乘論釋》)譬如一水的真如法。本無有異。蓋因天、人、餓鬼、畜生果報不同。故于一水而見有四相分別之異。()天道有情識見水的真如法是寶嚴地謂諸天福德勝故。其所見水。悉成琉璃眾寶莊嚴之地。(梵語琉璃,華言青色寶。)()人道有情識見水的真如法是水。所見謂水,清濁雖異,皆是水。()餓鬼見水的真如法是膿血。謂由宿世慳貪,罪障深重,墮餓鬼中,長劫不聞漿水之名。既因饑渴所逼,望見河水,意欲飲之,速趨岸傍,皆是膿血。()魚見水的真如法是住處,住處即窟宅。謂魚以水而為住處,潛躍游泳,不見水相。


5.5 它是萬物之原初因,並賦萬物以特質(譬如火之熱性、水之涼性等)。它也當助萬物趨於成熟。唯有它掌管著整個世界。此世有三德:薩埵、羅闍和答摩。這些德性中,無論何者都具備特有的品質,這些品質亦源自於它。

這金胎(有情白淨識)是現象界萬物的原初因,會有三能識轉變而展現三種特質:薩埵(喜德:使心光明、輕快與歡喜)、羅闍(懮德:使心活耀、散亂與躁動)和答摩(暗德:使心遲鈍、無力與昏暗)。當有情識落入識轉變,對所緣的一元性真如法就會賦予特質,譬如火之熱性、水之涼性等。而所緣的一元性無分別真如法也會成為二元性有分別的緣起法相,譬如物之大小、遠近、高低、明暗等。


5.6 宇宙自我的領域不可宣。其要旨密藏在奧義書裡,它們構成了吠陀文獻之精義。吠陀的源頭是梵。梵天(即金胎)知道梵(即宇宙自我)。古代的天神(譬如『樓陀羅』)和聖者(譬如『渦摩提婆』)也知道它,他們知道它就是自己的自我,藉助於這種知識,他們臻入不朽。

「吠陀」意思是「知識」、「啟示」廣義的「吠陀」文獻包括很多種性質不同的經典,即吠陀本集(四部吠陀本集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是印度最古老的詩歌集。它們的內容包括神話傳說、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描繪與解釋,以及與祭祀有關的內容)、梵書(以散文體寫成的關於吠陀宗教使用的各種複雜祭祀的講述和討論)、森林書(本質上和奧義書沒有什麼區別的一類著作,據說是「隱居在林中無法從事複雜的祭祀而代以冥思的老年人」的作品)和奧義書(神秘主義哲學的著作,不再討論祭祀,甚或反對祭祀)。這些古老智慧的源頭就是梵,梵天(即金胎)知道梵(即宇宙自我)。古代的天神(譬如『樓陀羅』)和聖者(譬如『渦摩提婆』)是梵天所生,故也知道它,他們知道它就是自己的自我,藉助於這種知識,他們臻入不朽。


5.7 宇宙自我與三德連接,就稱之為個體自我。那時,它就有了執念促成自己去行各樣的事情,故也承受其行為的所有業果。其不同的形相與所承受的業果彼此匹配。這些形相由三德而出,或神靈,或男女,或蟲豸。故此,五氣之主人(個體自我)所擁有的生命形態,實由其行為決定。

(即宇宙自我)創造了梵天(即金胎,一切有情識的源頭),當有情識經識的三能識轉變與三德連接,就稱之為三界及六道(無色界、色界、欲界六道)眾生有情識(個體自我)。因識中的異熟種子起識轉變,就會落入無明而有身語意業行,故也承受其行為的所有業果受生於三界、六道的或神靈,或男女,或蟲豸。(五種生命氣:()入息,又譯為命根氣,負責心跳與呼吸。()出息,又譯為下行氣,由肺及排洩系統將廢物排放出去。()上息,又譯為上行氣,形成聲音。()均等息,又譯為平行氣,負責消化系統。()周遍息,又譯為遍行氣,循行全身。)


5.8 自我在心靈的虛空裡被覺知。此空間細如拇指,然而,自我卻耀如日光。它的自由意志與自我意識尤引人注目。除了諸多特徵外,它還擁有受制於生死的智慧與身體。雖如毫芒錐尖一般精細,但感覺起來確如與宇宙自我有別的(另一實體)

這裡個體自我(即欲界人道的中陰有情識身)依《奧義書》所說,是細如拇指(從物質面看,可能指人的腦解剖位置—橋腦、中腦與延腦的生命中樞;從非物質面看,《顯揚聖教論》說:「有情命終後。或者有中陰,就是將出生有色界的。或者沒有中陰,就是將出生無色界的。」《瑜伽師地論略纂》說:「色界馬上就出生,所以中陰身形狀大小像色界本有。欲界身中陰身,像欲界生有的一半,若當出生為人,其中陰身像五六歲小孩,相似人之形狀。這只是小乘說法,大乘沒有這種說文。」)。然而這一元性的覺知,耀如日光,充滿遍界。個體自我(中陰有情識身)依真如法緣起的一元性現象法界,雖也廣大無限,但有別於宇宙自我所緣的真如法界。只有個體自我親證宇宙自我的『梵我一如』時,個體自我溶入宇宙自我,才覺知個體自我的虛幻不實。


5.9 個體自我極為微細。發端分成一百份,每一份再分為一百份,自我之細小正如其中之一。這同一個自我又被視為無限之大。

個體自我因是依真如法位緣起法相,故呈現的是多的差別相,但這是一元性的,是『銀缽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的有差別而無分別覺知境地。因是一元性,故又被視為無限之大。


5.10 自我非男非女,它也不是中性。因摩羯之果,它呈現為諸多形相。藉著這些形相,自我才被知曉。

個體自我因有情識中的業行異熟種子,而於三界緣起時有果報身。


5.11 個體自我的身體乃是藉著食物與飲品,而得以存活與成長。同樣地,它對外在物質世界的欲望、接觸與觀看,亦生出了它的執著。這種執著決定了它的行為,而這種行為最終導致了它所呈現出來的諸多形相。

5.12 個體自我所呈現出來的各種或粗糙、或精細的形相,皆根據其過去的行為與心靈品質。這同一個自我也許呈現為完全不同的個體,則是因了它全新的身體與隨身帶來的德性。

個體自我(有情識)的正報身,須依著四食(麤摶食、細觸食、意思食、識食)而存活與成長。它對外在物質世界的欲望、接觸與觀看,產生了二元性的身語意分別業行。如此,個體自我(有情識)內在的煩惱種子,促成此世個體自我的行為業因。這種行為業因又成為個體自我(有情識)的無明種子,最終導致了它再緣起所呈現出來的諸多形相。


5.13 它沒有起始,亦無終點。它藏身於混沌深處。它創造了世界,現身為種種形相;然而,也是它,將會把世界再行收藏。它是獨一無二者。若是你知道了它,你就會從各種束縛中解脫。

梵創造了宇宙自我與個體自我,這兩者都是一元性的,沒有起始,亦無終點。個體自我因是依梵所創的真如法位,緣起現象界的法相。當個體自我溶入宇宙自我時,這虛幻的現象法相世界,也就消失於無形。


5.14 唯有純潔的心靈才會認識這位主人。它以無形著稱。它是創造與毀滅之源。它也是眾善的原因。它造出身體的諸多器官。那些知道了它的人,就會放棄他們的身體。

個體自我要親證這宇宙自我,是需要淨化其心(有情識)中的無明業行種子。而這宇宙自我(有情白淨識)是一元性,具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也是眾善的原因。當親證這宇宙自我(有情白淨識)時,眾生有情就不再落入識轉變的六根識(眼耳鼻舌身意),就會放棄他們的身體。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印度生死書(6) 白騾氏奧義書(四)


印度生死書(6) 白騾氏奧義書()


4.1 梵是獨一者。起初,它毫無分別,出於未知之因,它在諸界創造了多。當宇宙終結時,所有的多又融入了它。願此自照之主賜給我們潔淨的心靈。

奧義書是較早的聖者經驗言集,是再經近千年的發展後才出現唯識理論的,所以奧義書的心識轉換的層次說明較模糊。依唯識學,梵(佛性)是一切的源頭,梵經由『恁麼』(即創造義,這是佛法的『未知之因』)而有原質五大真如法與識大的有情識,再由眾生的有情識依原質(物、境)真如緣起世間萬法的『多』。但這最初的影像在有情識是潔淨的心靈、是毫無分別、是一元性的,是『銀缽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的有差別而無分別覺知境地。


4.2 梵是火,是太陽,是風,是月亮,是星座,是金胎,是水與萬有。

4.3 ()是少男,你是處女;你便是那男子,你也是那婦人;你是拄著拐杖而行的長者,你也是面向四方的新生兒。

4.4 ()是青鳥,你是綠鴨;你是藏有閃電的雲,你是季節,你還是海洋。你無處不在,你是無始者,所有的世界都從你那裏甦醒。

(佛性)是一切的源頭,包括有情眾生與無情萬法。


4.5 原質創造出無數與其相似的造物。它們是紅色、白色與黑色。困於無明的個體被這個感官世界所迷惑,也享受該世界。然而,另亦有個體智慧、超然,從其原初經驗,他知道感官世界的無常本性,故此,他棄絕之。

梵創造了原質(真如法),有情眾生的六轉識,因無明業力而依著原質而有二元分別的差異法相,如一境四心。但梵創造的宇宙自我(有情白淨識)是一元性的,不落入六轉識二元分別的感官世界所迷惑。


4.6 有兩隻鳥,密切相關,十分相像,它們立在同一棵樹上(指個體自我與宇宙自我同居一個身體之內)。一隻鳥吃著成熟的果子(指個體自我的受業報);然而,另外一隻則沒有任何果實。它僅僅像一個旁觀者在目擊(指宇宙自我之無為)

『個體自我』是有情眾生的三轉識,『宇宙自我』是有情眾生的白淨識。『個體自我』是在二元性分別的境地,故會因無明造心口意的業,而有業報的果實。『宇宙自我』是一元性無分別境地,不再落入無明而造業,故沒有果報。


4.7 個體自我與宇宙自我同立一棵樹上。因沉溺於無明,個體自我誤以為自己就是身體。其結果便是,在逆境中深感無助,深感痛苦。然而,此同一個自我,藉著靈性的練習,能夠造就美好的境界,而且能夠領會自己即是無任何屬性的宇宙自我。當它抵入此境,就會覺悟到自己的崇高身分,就會擺脫所有的悲傷。

『個體自我』其實本質是『宇宙自我』,只是因無明發生識轉變,而對緣起法相起二元性分別。若『個體自我』能潔淨心靈,當識轉變的煩惱不再生起,『個體自我』就會自證本質是『宇宙自我』。


4.8 梵猶如虛空,恆常不變。諸吠陀經典正是基於它。諸神之最善者最居住在它那裡。倘若有人僅是行吠陀儀軌與祭祀,而對梵毫無認知,那又有何益?相反,那些知梵者,活在如是之信念中:我與梵乃是一。

這裡強調如果只是依著有二元分別的方式遵循宗教的律儀與祭祀,並沒有助益的。重要的是要達『梵我合一』,而處於一元性的存在。這一元性的存在,才是眾善的源頭。


4.9 吠陀經典—吠陀儀軌與祭祀,所有的宗教實踐與崇拜形式,過去、將來與現在—簡言之,吠陀經文中言說的一切,皆來自梵,梵藉著其自身幻力,創造出這個現象世界。而且,還是藉著同樣的力量,個體自我陷入塵世之羅網。

梵創造了有情識與真如法,而有情識也是依著梵的幻力,緣真如法起現象界的萬法。有情的轉識—六根識,也是依著梵的幻力,享受著感官世界,而讓個體自我陷入塵世之羅網。


4.10 (原質,即世界受造的質料)應知原質就是摩耶,還應知摩耶之主乃是大自在天(即梵)。整個宇宙就是大自在天的身體。

原質,即是梵所創造的(物、境)真如法(即是『有相之梵』),是有情識緣起一切世間萬法所依的,就是摩耶。而緣起的宇宙萬象,就是依著摩耶的幻力而有。


4.11 它是獨一者。它支配著萬有的子宮。當世界顯現,它維繫世界;當世界毀滅,便又回歸於它。它掌管著一切,它是恩典的唯一賞賜者,它是禮敬的唯一對象。如果你對它獲得了直接的、親身的經驗,你的內心就獲得了永恆的平靜。

(佛性)是一切的源頭,也是獨一的。因梵創造有情識眾生與原質真如法界,故它是『萬有的子宮』。有情識緣真如法顯現宇宙萬相,此是『此有故彼有,此無而彼不變』的緣起變化,但本質的梵不因此疊加的變化而有生滅變動。當個體自我親證宇宙自我的『梵我合一』,就處於不受擾動的平靜中。


4.12 它是所有神靈及其權力的根源。它的名字叫樓陀羅。它是宇宙之主,在這宇宙,它有看明萬有的能力。它看到金胎的誕生。願樓陀羅恆賜我們以善解之力。

樓陀羅—詞意是「令吾悲痛」,因為它是毀滅者(此奧義書用作梵的另一名稱)


4.13 它掌管諸神,擎起諸界。它操控著人類,也操控著眾生。它是梵,絕對的喜樂。我們以黃油為獻祭,作為對它的禮敬。

親證『梵我合一』就能覺知梵是絕對的喜樂(即三禪的五支:捨、念、樂、慧、一心,的『樂』支一元性充滿。『絕對』即是一元性)。當時的黃油是上等的祭品。


4.14 梵比精微者更精微。當宇宙的表象顯露於浮沫之前,它已然先在。它投射萬物,令其存在。它是自我,是萬有之主。它是濕婆,是慈悲的神。你若是親證到它,你就臻入絕對平安的境界。

是梵創造有情識眾生與真如法界,而有情識也是依著梵的幻力,緣真如法投射起現象界的萬法。所以真如法界,是在現象界的萬法緣起之前已然先在。當親證這一元性的存在時,是充滿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


4.15 它支撐多久,世界就存在多久。它是萬有之主,它是萬物最內在的本性,諸梵仙與眾天神恆居於它的裡面。若是你覺悟到自己與它乃是一體,擬就擺脫了死亡的鐐銬,獲得了解脫。

現象界的宇宙萬相,是有情識依真如法投影而有。也就是,梵創造的有情識與真如法界,支撐著這宇宙萬有。而不落入轉識的諸梵仙與眾天神,也是梵創造的有情,故梵是它們的本性,梵涵蓋了這所有的它們。


4.16 黃油的表面有一層精細的乳沫,其精細如同我們的神。它是世上唯一的權威,以個人之所行,決定個人之所受。它隱藏於每一個存在。它是仁慈的濕婆。你若是知道了此位神,你就從一切束縛解脫。

黃油煮沸時,其上面會升起一層細細霧狀的膜,那就是『乳沫』。人們發現這藏於黃油的乳沫,其品質比黃油更好。梵就像是藏於萬有中的乳沫,當自我能親證這種『梵我合一』,就有此一元性的智慧,能了知此境地慈、悲、喜、捨的平等性智慧


4.17 宇宙自我乃是這個世界的造物主。它是偉大的自我,它藏在萬有之心。那些認識這個自我者臻至不朽。

宇宙自我(梵創造的有情白淨識)是由它來依著原質真如法緣起世間萬法的,它是這個世界的造物主。宇宙萬有的顯現,是有情識依著真如法緣起的。而這兩者—有情識與原質真如法,都是梵所創造的,梵都是它們的本質。


4.18 那時既無無明,亦無無明之果;既沒有白天,亦沒有黑夜;既非存在,亦非非存在;存在的唯是梵,絕對的不變與絕對的喜樂。甚至連主宰太陽及其行星的神明也要向它禮敬。人們如此珍愛之智慧(梵知)從此梵裡面汩汩湧出。

梵是絕對的存在,是超越既非存在,亦非非存在。當梵創造宇宙自我與真如法時,是絕對(一元性)的存在,是不存有二元性意義。在一元性中,無二元性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分別,故不會因這無明之因而造業,也就不會有造業的果報。梵的絕對存在,是一元性的時間、空間與覺知;是絕對的不變、絕對的圓滿與絕對的喜樂。所有存在的星體、眾神,還有神類,都是它的創造物,都是被它所充滿。而這些創造物的功德力,如萬物的堅、濕、暖、動,如眾神的神通、變化。如人類的智慧、工巧,都是梵所賦予的。


4.19 無人能從上面、側面,或中間看到它。它遠超乎此。也無法用語言來描素之。它即其所是。

梵充滿於萬物,這是一元性的『梵我一如』,與萬物無法分別。這超越人們意識分別,是『言語道斷,心行滅處』,是『它即其所是』的『梵我一如、梵物一如』。


4.20 (宇宙自我)超出我們的視域,無人能夠藉著感覺器官認識它。但若藉著明辨與棄絕之踐履,人們就可以在淨化之後的內心親證它。一旦他們覺悟之,便不再有死亡。

宇宙自我的『梵我一如』,既然是言語道斷,心行滅處』,那它也就只能透過親證來認識。這一條趨向一元性的存在之路,是要以帶著深度的覺知(明辨的智慧),及捨棄二元性煩惱分別的六塵,經過不斷的精進、努力,淨化心智而達成的。


4.21 樓陀羅,你是不死者,故人們在死的畏懼中從你處尋求庇護。請將仁慈之臉顧盼我,護佑我。

4.22 哦,樓陀羅,切勿生我們的氣,甚至在我們暮色蒼茫,壽過百歲,也請勿傷害我們,以及我們的子孫。不要傷害我們的牛群與馬群,不要傷害我們勇猛的僕人。祭物在手,我們相你禮敬,尋求你的護佑。

由於『樓陀羅』所顯的是令吾悲痛的『毀滅者』,它時時提醒著人們的存在是二元性的,是生滅變化的。人們應在這『樓陀羅』的警惕(護佑)下,深刻覺知在世上所擁有的子孫、僕人、牛群與馬群、土地,也都不是永恆的。只有尋求一元性的『梵我合一』,才能達永恆之境。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2016年2月21日 星期日

印度生死書(5) 白騾氏奧義書(三)


印度生死書(5) 白騾氏奧義書()


3.1 宇宙自我是魔術師,它憑借自身的力量統治世界。它憑借力量創造宇宙,它也毀滅宇宙,而其本身不受任何影響。它是獨一者。那些領會此一真理者,便臻至不朽。

(佛性)恁麼有的真如法與有情識,是緣起現象界世間萬法的本質。有情識依真如法而緣起現象界世間萬法,但現象界世間萬法有生滅,而真如法是法住法位無生滅。要記住的是,在吠檀多哲學裡,沒有二元性創造的概念,即沒有事物是相對的從無到有的創造這回事。書的譯文中所用的『創造』是一元性的—即是禪宗所說的『恁麼』(見《正法眼藏》的《恁麼》篇)


3.2 因為樓陀羅的存在,知梵者無需認知其他諸神。樓陀羅乃是藉著它自身的力量掌控諸界,它是眾生最內在的實相。它創造了宇宙,並且維繫宇宙。最終,也是由它來摧毀宇宙。

樓陀羅—詞意是「令吾悲痛」,因為它是會毀滅者(此奧義書用作梵的另一名稱)。當自證知梵(即達梵我一如)時,即知梵的偉大運作實相,世間宇宙萬象因它有生滅,但它如如不動。它對世間宇宙萬象的創造與毀滅,是依『此有故彼有,此無但彼不變』的法則。


3.3 所有的眼睛都是它的眼睛,所有的臉面都是它的臉面,一切的臂膀都是它的臂膀,一切的腳踵都是它的腳踵。也就是這同一位神,是它創造了諸天與地界,然後,它給人類以雙手,給飛鳥以雙翼。

這是對梵恁麼創造出的實相界—真如法與現象界—緣起法的讚嘆。


3.4 它是眾神的源頭,也是眾神強盛的堡壘。它是樓陀羅,宇宙之主。它是全知者。是它在創世之初造出了(首現者)『金胎』—可能還是它給了我們純潔的智慧。

眾神是世間有情,也是梵創造而有的真如有情識,所以,眾神是依梵而有神力功德。『金胎』(有情識),就是它最初創造的,所以有情識的覺知與分別能力是因梵而有。


3.5 哦,樓陀羅,你高居峰顛,卻又仁慈、平靜、聖潔地臨在,用你親切的目光看顧我們。

當處一元性的梵我一如,生起的是四無量心的慈、悲、喜、捨。


3.6哦,你是喜馬拉雅山的主神,你是喜馬拉雅山的掌管者。你若想懲罰我們,你的手掌就握有雷霆。請把閃電換成慈悲吧。請不要傷害我們,或這個世界。

有情眾生是梵所創造,無情的星球、山、河也是依它而有。


3.7 自我比這個世界更為偉大,換言之,它比所有的實體合一者更偉大。它甚至比金胎(所有心靈的合一者)還更崇高。它無所不在,此世所能看到的所有形形色色都被它所含攝。它隱藏在萬物的心中,然而,卻把自己內在的整個世界揭曉。那些認識自我的人,便臻抵不朽。

『金胎』(有情阿賴耶),是所有眾生心靈的合一者。山河萬象所依的『真如法』,是所有的實體合一者。但兩者都是梵所創造,都是依梵恁麼而有。


3.8 聖者云:『我已經認識這個偉大的實相。它超越無明,猶如太陽般放光。一位靈性追索者若是認識這個自我,他就超越生死。此外,再無別的路途能夠臻至斯境。』

有情識眾生解脫生死的唯一途徑—親證梵我一如,才能依於真如法界的超越生死。


3.9 沒有比自我更好,或者更壞;沒有比自我更小,或者更大。這個獨一的自我挺立在它自身的光輝裡,穩如巨樹。這個自我充滿了整個宇宙。

這是對『盡界是我』的宇宙自我一元性的描素。在一元性中,沒有好壞、遠近、大小等二元性的分別意念。


3.10 (梵、或自我)是金胎的因,而金胎是宇宙的因。自我沒有形象。它也超然於痛苦,超然於形質。反之亦然。認識此實相者,便臻入永恆。餘者仍再受苦。

梵創造了有情識(金胎),而有情識再依原質真如法緣起現象界的宇宙萬象。


3.11 萬有之臉、頭、頸都是它的臉、頭、頸。它居住在眾生的內心,卻又遍及一切,充滿宇宙。它是神,所以它臨在萬有。這個自我是善的源頭。

這就是龐蘊居士問靈照禪師說:「古人說『明明百草頭 ,明明祖師意』?」的真意。世間萬有的一切,都是梵的顯相。而『盡界是我』的物我一如緣起法界,也是善的源頭。所以耶穌基督單以一條新約『愛人如己』,就可以使依此約定的有情成為上帝的子民、義人。


3.12 這至偉的存在遍及一切,它是全能者。也是它激勵眾生之心臻抵純潔的(梵知)狀態。它是至尊之主,自我照耀,恆常如是。

有情識自證『梵我合一』時,是處純潔的淨樂(梵知)狀態(即三禪的五支:捨、念、樂、慧、一心)。這一元性的平等性智慧,是眾生有情識的菩提心因子。


3.13 它細微如拇指,卻龐大若宇宙。作為萬物最本質的存在,它居住在萬物的心中。它是知識的根源,它藉著起伏不定的心念顯現自己,惟其內心潔淨,才能做出正確決定。誰領會這一點,誰就臻入不朽之域。

這裡個體自我(即欲界人道的中陰有情識身)依《奧義書》所說,是細如拇指(從物質面看,可能指人的腦解剖位置—橋腦、中腦與延腦的生命中樞;從非物質面看,《顯揚聖教論》說:「有情命終後。或者有中陰,就是將出生有色界的。或者沒有中陰,就是將出生無色界的。」)作為本質的梵,存在於萬有的有情眾生與無情萬法之中。除了物質層面的宇宙萬有是梵創造的,精神層面的覺知『梵知』也是梵的功德力。但有情眾生依著識心的二元分別就會落入煩惱與謬誤,只有內心潔淨,依著『梵知』(即一元性的菩提心智) ,才能做出正確決定。


3.14 這至偉的存在有一千個頭顱,一千雙眼睛,一千對雙足。它充滿宇宙的裡面,也充滿宇宙的外面。同時,它還超越於宇宙。它深藏內心之中,高出臍眼十指。

所謂『臍眼』,也就是心。梵是『遍界不曾藏』。


3.15 過去、未來,以及現在,所有的一切都歸於原人。它是不朽 之主人。

時間相是有情眾生依真如法緣起萬相,落入二元分別的產物。原人(個體自我)是梵創造的有情眾生,再由原人依梵創造的真如法緣起世間萬法,而這緣起是一元性的無時間相,即過去、未來,以及現在是合一的。


3.16 它的手足遍及一切,眼、頭、臉遍及一切,耳朵也遍及一切。它在萬有之中,萬有卻又無不被它含攝。

梵恁麼有的真如法與有情識,是『遍界不曾藏』。


3.17 雖然它並無感覺器官,卻是它驅動所有的感官工作。它是所有人的主人與掌控者,它是萬有的偉大支撐者。

有情識的演化成六根、六根識及的七、八識,都是依著梵的功德而運作。


3.18 宇宙自我主宰著整個世界,以及所有的動物與不動之物。這個宇宙自我變成個體自我時,就呈現為一個帶著九扇門的身體。然後,涉入了外部世界。

宇宙自我()創造了有情識的眾生(原人),也創造了無情的萬法(原質)。原人(個體自我、有情識)就以他的身體的九扇門(指人類的雙眼、雙耳、雙鼻孔與嘴巴、生殖孔、排泄孔),感知外部世界。


3.19 它沒有手,卻擎住萬有;它沒有腳,卻行走四方;它沒有眼,卻明察秋毫;它沒有耳,卻聽力圓融。它知道一切,一切卻不認識它。那些親證自我的人說,它是萬有的起初,它還遍及一切。

梵藉著有情識的緣起萬法是一元性,有能涉入一切的神通力。


3.20 自我隱藏在眾生的心中,比至小者更小,比至大者更大。藉著它的恩惠,你得以覺悟自己與偉大的宇宙自我的一體性。它免於一切的匱乏。於是,你超越了痛苦。

3.21 我知道這個自我,它永不衰老,它是永恆,而且,它還是萬有的自我。它遍及一切,無處不在,它深藏於每一存在者的內心。那些認識梵的人說,它無生(亦無死)。他們說,它是永恆的。

這宇宙『自我』,是涉入一切的『遍界不曾藏』,是一元性的無分別智慧。當原人(個體自我、有情識)親證這宇宙自我時的『梵我一如』,就處於圓滿、永恆的境地。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印度生死書(4) 白騾氏奧義書(二)


印度生死書(4) 白騾氏奧義書()

 

2.1 當你尋照真理,首先需要去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事,便是向日神祈禱,祈請它能夠修直你的內心和覺知力,一齊向著宇宙自我。你也應該向它禱告,使眾火與諸根得以轉化,以至你的身體適合於對自我的認識。

此章有尋道者給日神的祈禱詞,盼望仁慈的日神可以引導他們的心與諸根指向宇宙自我。通常心與諸根被外在世界的六塵所吸引,此禱詞能令它們轉向內在的世界。這是從二元性思維運作轉向一元性時的發菩提心。

 

2.2蒙受熠熠生輝的日神之恩典,我們將自己得心靈指向宇宙自我,我們需進行冥想,或類似能與宇宙自我合一的練習。我們需竭力專注於斯。

在奧義書觀念,每一種感官(六根)是由一位神(根識)掌管,如火神掌管眼睛,而這些神祇都依序受日神(第六意識)統治。這是冥想前收斂六根身心的法教。這是奧義書教導的宗旨:『踐行棄絕和對真我的強烈覺知』的第一步:遠離六塵的六根對外棄絕

 

2.3願日神扶正我的心靈轉向宇宙自我,使得我所有的感官,也因此而指向它!願日神給予這些感官以其所需的辨別力,以認識輝煌的自我!

奧義書的第二步教導是身心轉向,對內的『對真我的強烈覺知』。而這對內的轉向需要智慧的引導,故奧義書教導依日神的禱告,使自己身心收斂向內,在心智不受外擾的清明中生起智慧。這也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認識論哲學的起點。

 

2.4 所謂婆羅門就是能夠將其心靈與感官專注於宇宙自我的人。他們應該對偉大的、遍在與全知的日神致以無盡的謝忱。日神智慧獨一,亦是因了它的激勵才令這一切得以發生。

奧義書的『婆羅門』是指已經能收斂身心向內,使心靈與感官專注於宇宙自我的人。這種聖人是已經能教導別人奧義書的法門,故世俗用以通稱有學問的祭司、學者。

 

2.5 哦,諸根與諸神啊,讓我們一起向你致敬。願這些讚美的頌詞藉著智者的仲介傳遍大地!願你們所有永恆喜樂的兒子,以及身處光輝領地的安居者,側耳細聽。

這是六根斷六塵進入冥想的下一步:六根與諸神的結合(即六根與六根識的結合,是初禪境地,有五支:覺、觀、喜、樂、心一境性。見《沙門修行次第》篇)

 

2.6 那裏有摩擦生起的火焰,那裏的風不見蹤影,那裏的蘇摩酒流溢而出。人們發覺,與其將大腦忙於外部世界的營造,不如向內專注於自我。

這火焰是第六意識的『喜』支。此時已進入冥想的下一步,「風不見蹤影」的無覺觀境地。(這是二禪境地,有四支:無覺觀、喜、樂、一心。)

 

2.7 一位靈性尋道者應去尋獲日神莎維塔的恩典,它是諸界的源頭。他還應該專注於對永恆之梵的冥想,這將把他自社會性的利益追逐與塵世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這裡奧義書教導尋道者應去尋獲日神(即專注突破第六意識的二禪頂天),它是諸界的源頭。因為通過日神的專注,在對梵的冥想,將獲證梵我一如(這是三禪境地,有五支:捨、念、樂、慧、一心。三禪的修習是名離關鍵,得無門。得『阿那含』所處是第七末那我執識的一元性大我境地。)

 

2.8 為了臻至極樂,他需練習瑜伽,身體的頭頸胸三個部位需保持挺立,它們應在一直線上。在其大腦的幫助下,他應於內心集中所有的感知,然後,以梵(亦即『唵』音)為舟筏,去穿越生命—這條頗可畏懼的激流。

這裡教導奧義書的冥想打坐方法,並是以『唵』音為心一境性的引導。這點不同於佛法是僅以數息觀入手。

 

2.9 任何一位瑜伽練習者必須細緻斟酌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他應該以巨大的努力控制好呼吸,只有當他疲倦時才可以暫歇其呼吸練習。調伏心意猶如訓練野馬馱車,智者正如馱手,必須控制他的心,並使其穩定。

依著方法精進、不放逸是入道的不二法門。

 

2.10 該地應該平穩、聖潔;沒有卵石、火和沙礫;沒有雜音,遠離塵囂;不要太靠近湖泊與各種水源;須另身心愉悅,不使人生起反感;應如洞穴,俾能躲地強風。練習瑜伽就選擇這樣的所在。

練習瑜伽的適宜之所要審慎選擇。

 

2.11 在經驗到梵之前,瑜伽士會逐漸看到下面的一系列兆相,此亦為經驗的提示:雪片、煙霧、太陽、風,還有火焰、螢火蟲、星光、水晶和月亮。

在達『梵我合一』的一元性境地之前,各個階地都可能因六根與根識的作用,尤其是第六意識會出現各種獨頭意識的分別影像,修行者應謹慎面對,不可執著。

 

2.12 粗糙的元素,譬如地水火風空等,對於瑜伽士不再是粗糙的元素,而構成了他們的屬性(亦即色生香味觸等)。因為他們的身體已然得以轉化,不再有粗糙屬性,他也不再受制於生老病死。他的死亡在乎他自己的意志。

奧義書認為處一元性的『梵我合一』,是依著梵恁麼的真如法運作,不再是粗糙的元素構成的身心。

 

2.13 身體輕盈,疾病不生,擺脫貪欲,容光煥發,聲音甜美,香氣襲人,排泄減少—這些都是成功瑜伽士的最初兆相。

這些是奧義書的指導,成功瑜伽士的最初兆相。(而成就三禪境地是圓滿的第七末那識,是轉四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成為四無量心的慈、悲、喜、捨。)

 

2.14 正如一塊染污的黃金,當其潔淨之後,仍然恢復其原有的華彩。同樣道理,若是一個人親證其『小我』就是自我之時,他就會明白自己已然抵達目標,於是,他超越了悲傷。

當一個人親證『梵我合一』當下,就明白一元性的存在與二元性的差別。

 

2.15 一位瑜伽士的自視,猶如明燈自照。他也十分清楚自己與梵乃是一體。其結果就是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輪迴。他擺脫了因無明而來的誘惑,既然已經認識了自照發光的自我,他就從各種無明桎梏的影響中擺脫出來。

這教導就像是一位行人知道甚麼是危險、深淵,腳步不再踏錯。瑜伽士也將依著一元性的行業,不再造作業因,就不再有生死果報。

 

2.16 這宇宙自我,這至尊的主人,它遍及全地,存於四方。它既是梵的首現者,又恆藏子宮。它既誕生於過去,也誕生於未來。萬有的臉都是它的臉,所有的存在都是它的存在。

2.17 這發光的宇宙自我存在於火中,水中,植物中,也在巨大的菩提樹裡。簡言之,同一位自我瀰漫於整個宇宙。我們向這位自我致敬,再致敬。

親證這『梵我合一』的宇宙自我時,瑜伽士會有『盡界是我』的一元性無我(主客相)、無人(內外相) 、無眾生(遠近、高低、大小、長短、強弱‧‧‧等相) 、無壽者(時間相)圓滿自覺。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2016年2月19日 星期五

印度生死書(3) 白騾氏奧義書(一)


印度生死書(3) 白騾氏奧義書()


禱一曰:『唵。彼不可見之梵是圓滿,此充滿名相之梵亦是圓滿,此圓滿來自於彼圓滿。你若接受了此圓滿之圓滿性知識,而彼梵之知識也是圓滿。唵。平安歸於個人,平安歸於大地,平安歸於眾生界!』

一元性是圓滿,是無我(主客相)、無人(內外相) 、無眾生(遠近、高低、大小、長短、強弱‧‧‧等相) 、無壽者(時間相)。梵恁麼的真如法是一元性,依它緣起的世間萬法也是一元性。如果能從世間萬法自證這一元性智慧,也將獲得真如法的一元性智慧。


禱二曰:『願梵齊佑我們師徒,願它使我們齊享至上學問的恩典,願我們一起精進於斯道,願我們之所學使我們齊得豐盛,願我們彼此永不忌妒。唵。平安歸於個人,平安歸於大地,平安歸於眾生界!』

『忌妒』是二元性的分別,是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一元性的尋道者不應落入四相分別。


1.1 有一次,喜歡論辯梵知的諸聖者相遇再一起,彼此相詢:『梵是宇宙的原因嗎?我們自何處而來?而我們來了,誰來保守維繫著我們?當我們命終之日,我們又將去往何方?哦,知梵者,究竟是誰在掌控著我們,使我們受制於某種苦樂的法則而無法得著自由?』

這些問題應該是所有的『存在者』要共同思索解決的。


1.2 時間、物性、因果、偶然、土、水等諸元素,或個體自我—正是這些構成了宇宙之起因嗎?我們必須思考這問題。(不,原因不在這裡。)而且,把這些因素全部相互疊加,也還不是原因。唯個體自我能將諸因素綜合在一起,但是,個體自我也不是自己的主人,它還(因其種種行為)受制於苦樂。

有情識(個體自我),是緣真如法的主體,但是有情識仍只是梵恁麼而有的真如法,也不是自己的主人。


1.3 聖者們進入深度的冥想,並看見光芒四射的宇宙大我作為世界肇因之權能。摩耶(與摩耶之三德)將阿特曼隱藏在宇宙的背後。阿特曼,這獨一者,掌控著前面涉及的所有因素,包括原人(個體自我)與時間。

梵的幻力,稱作摩耶。這裡是指梵創造的有情識(阿特曼、個體自我),緣真如法起萬法時,會有識與心所法的三能識變而展現三種特質:薩埵(喜德:使心光明、輕快與歡喜)、羅闍(懮德:使心活耀、散亂與躁動)和答摩(暗德:使心遲鈍、無力與昏暗)。而有情識(阿特曼)緣起法相時,當下即具『有(自我主體)』、『時(時間)』『界(空間)一體


1.4 摩耶是(宇宙之輪的)普遍情境,它隱藏在三德(薩埵、羅闍和答摩)之後。它有十六個要素(心智、五大、五個感覺器官、五個行動器官) ,由(自摩耶的錯謬與遮蔽中出現的)五十輻與二十楔所支撐,被六類八支所贊助。它們代表著不同形式的束縛,有三種趨往(道德、反道德與知識)。依附(於感官)則是綑綁(於苦樂)之源。讓我們冥想宇宙之輪。

有情識的三能變(阿賴耶識的異熟能變、末那識的思量能變、六根識的分別能變)包括了十六個要素:心智(白淨識)、五大(地水火風空的異熟種子)、五個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五個行動器官(嘴巴、雙手、雙足、及排泄與生殖器官)。這十六個要素構成了『宇宙之輪』(即緣起世間萬相的轉輪)。由於摩耶的錯謬(即有情識的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與五下分結:貪、嗔、癡、慢、疑,而落入二元性法相分別的執取),就造作身口意等善惡諸業。


1.5 五個感覺器官猶如一條大河上的五支湍流,五大持續刺激它,使諸流越發詭諊而有力。五個行動器官猶如河流上的波浪。而心念則是感知與行動的源頭。聲色諸境是其逆流,五種煩惱是其猛浪。這條河流有五種情狀,又分為五十條支流。我們必須謹記,心念乃是所有感知的根,即我們所謂的世界之根。

有情識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識執取五大所造五塵(色生香味觸),匯入第六分別意識的心王,再指揮有情眾生造身口意業。第六意識(心念)就是感知與行動的源頭。五種煩惱是五種苦:入胎、生、老、病、死。五種情狀是五種束縛:無明、我見、執著、憎恨、貪愛。第六意識與五十二心所法共起,造作業力。


1.6 只要個體自我以為自己與宇宙自我分離,他必繼續循行在宇宙之輪裡面(在神靈的主宰下,經歷生命之無常榮枯)。惟其蒙受神的恩典,他才會獲得最終的自由,亦即,惟其親證到與宇宙自我的合一之境時。換言之,他必須以某種方式變成與宇宙自我一體不二。如果他受宇宙之主吸引,這一切將會發生。

有情識的運作如果還是落在二元性的意識分別,將因繼續造身口意的業而輪迴。只有當有情識能親證一元性的緣起,才能與宇宙自我合一(『物我一如』、『梵我一如』)。這種一元性的合一,使有情識任運於依真如法的緣起,將不再造業。


1.7 吠檀多言說著至高的梵。此梵含攝三者:享受者、享受的對象與掌控者。它維繫著整個宇宙,它永不朽壞。那些人一旦認識梵,他就會認識到梵—亦即自我—不同於肉體。認識到梵是萬有的本質存在。最後,他們溶入了梵,不再受制於生死。

(佛性)的展現包含了:佛性創造的識性真如(掌控者、神性、有情的白淨識)依無情物、境真如法所緣起的萬法(享受的對象)、有情眾生肉體(享受者)。有情識在自證『物我一如』的當下,即認得本來面目是不同於肉體。而這一元性的運作將使有情識與梵(佛性)合一,不再迷於緣起法相的虛妄生滅。


1.8 可朽與不可朽、顯相與非顯相,二者彼此結合,神是它們的支撐。實則,神支撐著整個宇宙。個體自我若感知自己為享受者,不能親證自身的神聖性,則其結果便是恆處束縛之中。但是,這同一位個體自我,一旦認識自身就是梵,他變得以解脫。

緣起法的現象界是可朽、顯相,而真如法界是不可朽、非顯相,兩者合一是有情的白淨識(神性)的支撐。也就是說,有情識依無情物、境真如法而緣起世間萬法。若有情識落入識轉變而成二元性的享受者,不能親證自身的白淨識(神性),則是在煩惱結的造業輪迴束縛中。


1.9 全知的神與無知的個體皆是非生。為了個體自我,原質便造出其享受對象。宇宙自我是無限的,因此它是恆在的目擊者。享受者、享受對象與享受,亦即個體自我、原質、宇宙自我三者,與梵乃是一體。當一個人親證這一點,他便獲致解脫。

佛性創造的白淨識(全知的神)與經識轉變的有情識(無知的個體),這兩者都非肉體,不因肉體的毀壞而死,故是非生。無情物、境真如法(原質)因有情識(個體自我)所緣,而顯現世間法相(享受對象),這都是真如白淨識(宇宙自我)的功德。享受者(個體自我、有情識)、享受對象(依原質真如法所顯的世間法相)與享受(法的公案現成、物我一如的當下),三者與梵(佛性)乃是一體。


1.10 現象界是短暫不居的,而(摧毀無明的)宇宙自我乃是不死,永無朽壞之日。這一位神聖者既掌控現象世界,也掌控個體自我。若是你冥想此宇宙自我,藉著這種連接你最終將會親證到與它的一體性。當這一切發生—即宇宙的幻覺對你終止時—你就得以解脫。

有情識緣起的現象界是變動、短暫的,而有情真如白淨識乃是不死,永無朽壞之日。梵創造的有情白淨識,因業力染污識轉變為有情識(個體自我),而有情識依原質真如法緣起而有現象世界。經由冥想淨化自己的有情識為白淨,不落入二元性的轉識,終將會親證到與物我一如的一體性。


1.11 當你親證了你與宇宙自我的一體性,你便從因無明而來的種種鐐銬中解脫,從此不再受制於生死輪迴。但是,假如你持續冥想宇宙自我,死後便抵入第三個狀態,即天神的席位—換言之,你與大自在天合為一體,你會獲得你想要的一切,你將全然滿足。然後,你臻達解脫。(就這樣,一步又一步,你會抵達最終的目標。)

有情眾生若能依冥想自證『心物合一、梵我一如』的一體性,將有智慧於一元性的思維行儀,就不再造身口意業,從此不再受制於生死輪迴。但在深層的意識中仍有業報的習氣種子,只能透過持續禪定,經歷四禪天的淨化,然後臻達解脫。


1.12 你務必知道梵總是內在的者。再無比這種知識更高。享受者、享受對象與掌控者,三者皆是梵。

修行者應該知道,有情識(享受者)、緣起的世間法相(享受對象)與真如法(掌控者),三者皆是梵(佛性)


1.13 木是火的來源,唯有當你彼此摩擦兩塊木片,你才能看到這個火焰。但是,即便你沒有看到,火焰仍然隱藏在木片的裡面。同理,自我恆居我們裡面,我們唯在曼陀羅—即複誦唵音—的幫助下才能親證它。

曼陀羅一詞的意思就是「獲得本質」或「具有本質之物」(在修法上可稱作壇城、道場,相當於禪宗的『参話頭』)。這裡提供一個親證自我的方法,就是複誦『唵』音。當親證心法一如的當下,你會融入『唵音就是我』的自覺中。


1.14 你應將你的身體作為下面的木片,而唵音作為上面的木片,然後冥想。正如你在摩擦兩塊木片。若是你能夠持續不斷的冥想,你便會看到你自己身體裡面熠熠生輝的自我,它的隱藏正如火在木中。

這古老的法門,以『唵』音當『話頭』参,正是佛法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1.15 壓榨芝麻你就得到麻油,攪拌凝乳你就得到酥油,深挖河床你就得到水源,摩擦木片你則取得火焰。同樣道理,持續冥想宇宙自我,你就能夠親證你的自我就是宇宙大我。

這裡奧義書強調的是『精進』、『不放逸』,如《大悲經》第四卷:『比丘勤修方便慎莫放逸諸佛世尊以不放逸 故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


1.16 正如酥油遍在於年乳,同樣,自我也充滿萬有。我們唯有過自制的生活,而且不斷的沉思它,才能夠認識自我。根據奧義書的教導,自我乃是至高者。

這宇宙自我的『自我充滿萬有』,正是《涅槃經》說的:『我常宣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乃至一闡提等亦有佛性,一闡提等無有善法,佛性亦善,以未來有故,一闡提等悉有佛性,何以故?一闡提等,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