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5月7日 星期二

以洞山五位來談修行佛法


個人的感覺是,既然洞山禪師是以此頌來檢驗禪和子的境地,應是與他的文學素養無關,而應與他個人的修行路程有關。所以,應以此來解說較適合。
洞山禪師將已經相信有佛法所說的真理可追求的修行人(信位),及也知道行住坐臥,見聞覺知無非是佛法真理的展現(住位),才納入為佛法修行者,才進入第一階段。
(1)
第一階段(正中偏)﹕所謂「正中偏」是說修行者全體是依他起的真(正),但因識心分別而念念落入遍計所執的法相(偏)。洞山曾對此一階段做五位頌云﹕「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這說明修行者雖然努力做種種前行,但「至道無難,唯嫌撿擇」,這種識心分別的遍計餘習未斷,不能觸到依他起的本來面目,猶如在三更初夜相逢時,不免因有舊日之撿擇餘習而識而不見的意味。此階段就是一般凡夫的「識」的方向,是從本體界落入現象界的念念遍計所執。修行者只能透過戒定慧的努力,減少妄念的相續。其圖象「
」,上部為黑,代表「理」,下部為白,代表「事」。黑(依他起)多白(遍計所執)少。這應該是洞山禪師作「過水偈」以前的階段。應該是「十行位」、「迴向位」的修行階段。

(2)
第二階段(偏中正)﹕所謂「偏中正」是說修行者於識心分別的遍計念頭(偏),偶然觸到依他起的真理(正),而猛然省悟本來面目是「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須是這麼會,方可契如如。」其「識」的方向是從現象界轉向本體界,圖象為「
」,白多黑少,上部為白,代表「事」,下部為黑,代表「理」。洞山五位頌云﹕「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這說明修行者在這階段已經努力的減少識心分別的念頭到近乎是個「失曉老婆」,透過觸及依他起的覺醒經歷之後,「識」體會到萬法是因緣而起,也是個個的本來面目。這應該是洞山禪師過水時的心境。這應該是修行的「見道位」,但因此位是如電光石火般,且是「境識合、心境一如」的狀態,洞山禪師特別強調修行者不要錯過了,「休更迷頭猶認影」。
(3)
第三階段(正中來)﹕所謂「正中來」是說修行者已經體驗到依他起的「第一念」是契於如如的,但於日常生活中仍會落入第二念相續的善惡分別、撿擇。但只要修行者掌握戒定慧,縱使於日常生活須念念的識心分別,也能不執著於遍計所執的虛妄境。在這一階段,修行者面臨「思量」與「不思量」的窘境,看起來是無路可走,
藥山惟儼禪師採行的是「非思量」。洞山五位頌﹕「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此時的圖象是內黑外白的圓圈「」,表示修行者已知自己全體是「理」,但因無法念念於依他緣起,故仍受困於塵沙般的法相「事」中。修行者於此階段的努力是「轉識成智」,待升起後得智(無分別智)才能對治此階段的塵沙惑。此已是入地菩薩(入地位)的修行了。從此階段開始,修行人因轉識成智而能展現「三明」、「六通」的般若力,但不是眾生果報體的能力。
(4)
第四階段(兼中至)﹕此一階段超越了前一階段,真正地有能力於現象界(法界)展現。「兼」一字是指的周遍普及的意思。所謂「兼中至」是說修行者已能掌握後得智,充分地發揮妙有的緣起,普渡眾生。洞山五位頌﹕「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因此,「空」、「有」雖如鋒利的兩刃,在此一位中,修證者漸能表現以體涉用,且有傾向於積極為法度生。其圖象為純白之圓相「」,表示功位齊彰。此應是「善慧地」、「法雲地」的菩薩表現。
(5)
第五階段(兼中到)﹕洞山五位頌﹕「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裹坐。」此一階段更超越前一階段,表示理事雙泯的最上一位,其意是說修行者對法界普渡眾生,從積極轉到任運隨緣。其圖相為純黑之圓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