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10月7日 星期三

《統一物理學》 (九) 物質能量的周期運動與全息重演律~~~易學

 

由元素周期演化的八卦圖可知,元素在每一維(包括第四維)上的變化,周期結構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第一維稍有不同。這一重要規律可能就是「宇宙全息重演律」的基礎。(太極太玄體系》第18)

 

     《統一物理學》結論來看,質子能量體是由400E1595819組成,而這個E1595819就是直接參與了構成宇宙所有物質的最基本空間單元的『素數集合體』~~夸克核子這種通過夸克(E1595819)共享結合,使得每個核子(質子、中子)都可以保持擁有638327600 (=(2π/α)3)個空間基本單元數量,而這一數量似乎是在宇宙空間中能夠達到長期穩定狀態的粒子的必要條件。因此可以知道所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只不過是更多的夸克(E1595819)通過多種共享形式結合在一起的結合體而已。眾多夸克(E1595819)通過共享的結合體(638327600空間單元構成的穩定物質粒子=400E1595819結合體)以激發態能量運轉的是原質(一切無情法、物質的源頭);而此結合體是638327600(=(2π/α)3)空間單元構成的穩定物質粒子,400E1595819相連接的6維封閉空間的結構,即是原人(一切有情識、心靈、精神的源頭),而且這『原質』與『原人』是一體的存在。基本粒子的電子、質子都是由638327600=400x1595819個空間基本單元組成。

     物質元素中最重要的是原子核,而原子核中的能量來源是質子(中子也是以質子能量表現,只是多個高能電子)。質子內部微小尺度的3維空間是被彎曲的,每一維度彎曲成2維性(2種運動方向),故質子內部能量運轉是以6維空間結構,而質子粒子的空間能量體呈現9維結構(也就是說,外部大尺度的3維空間銜接內部微小尺度6維空間)。質子內部的2維能量運動呈現一種對稱性,即能量是二極屬性,也就是正—負、左—右旋,這也是反粒子被發現的原因。由《統一物理學》知道電子是質子能量的產物,因而這內部的二極屬性也影響外圍電子(上、下翻轉)的運動和能量屬性,進而影響原子傾向於分享電子而結合成分子及晶體的屬性。《統一物理學》理論發現了構成所有元素的核子(質子、中子),決定核子內部、外部屬性的兩大因素:封閉的6維空間空間單元素數集合E1595819成能量體;是以能量級數序列Σ(n=1→∞)Ep/34n傳遞『能量包』。這兩大因素不僅僅決定原子參與引力、原子的穩定程度(衰變、裂變、聚變)、元素構成物質的超導性、硬性等物質屬性密切相關。從統一物理學觀點看,這兩大因素決定著該元素的一切屬性。空間基本單元理論就發現,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原子空間能量特異性系數O,以及原子核能量特異性系數Ω(《統一物理學》,第797)。所以從空間基本單元理論來看,空間能量在集合成不同元素時,就開始展現出物質的不同個性與脾氣。空間基本單元理論認為,質子與中子結合後形成多核子的元素原子,而這結合的核子能量也決定了外圍電子的電子數量。

     元素週期表是依原子序數核外電子組態情況和化學性質的相似性來排列化學元素的表格。週期表最早由俄羅斯化學家德米特里·門得列夫1869年發布,主要用於表現當時已知的元素之間的週期性規律。一如其名,元素週期表的排列展現元素性質的週期性趨勢。其中,週期表的橫行被稱作週期,縱列則被稱作而且,「原子軌域的組態情況與表中週期的排列密切相關。現今普遍公認的原子結構是波耳氫原子模型:電子像行星,繞著原子核(太陽)運行。然而,電子不能被視為形狀固定的固體粒子,原子軌域也不像行星的橢圓形軌道。更精確的比喻應是,大範圍且形狀特殊的「(電子)大氣」,分布於極小的星球(原子核)四周。一直到1926年、量子力學發展後,薛丁格方程式才解釋了原子中的電子波動,定下關於新概念「軌域」的函數。「原子軌域」,又稱軌態,量子力學是以數學函數描述原子中電子似波的行為。此波函數可用來計算在原子核外的特定空間中,找到原子中電子的機率,並指出電子在三維空間中的可能位置。具體而言,原子軌域是在環繞著一個原子的許多電子(電子雲)中,個別電子可能的量子態,並以軌域波函數描述。最簡單的電子分布,以電子層由內至外來算,即是,距離核子的第n層電子層,可容納最多2n2個電子。(電子層數即主量子數n。)電子層可再細分成亞電子層,亞電子層中再分的電子組合,一個軌域只能容納一對電子。每個軌域裡最多有2個電子。當正好有兩個電子處於一個軌域時,該對電子的自旋方向必定相反。電子在原子軌域中的自旋方向是自旋量子數,只有+1/2)和-1/2)兩值,即「上旋」和「下旋」之分。

     在前一篇中,空間基本單元理論以物質主體的角能量為物理學規律的統一理論中,將核內強力所延伸的電磁力,萬有引力等所有形式的力歸於空間角能量主導的相互作用關係中。而從理論的推導知道質子外圍的電子是質子能量的產物,電子只能在特定的軌道運行。《統一物理學》第二版,作者對原子外圍「電子雲」做了進一步的推導(《統一物理學》,第二版,第888)。對核內的質子能量推導雖沒有討論這外圍電子是如何分部布的,但發現核子外圍電子雲的運動關閉了核內質子對電子的相互作用。也就是說,電子雲的負電荷複雜運動形式封閉與中和了核內來的質子正電荷能量。作者依空間單元理論的原子模型發現,太陽系的構成也符合氫原子結構(《統一物理學》,第二版,第18)。這物理的規律也說明,圍繞著太陽系的各種衛星(如地球、火星)以及圍繞地球運動的衛星,如月球等,它們的軌道同原子中的電子圍繞原子核的軌道運轉是同一回事。此說明物質能量的周期運動可能決定於有規律的訊息的重演,且與中國古老的易學有關。太極太玄體系》這本書詳細的討論二進制的易學太極體系,與三進制的太玄體系。在人類歷史上首先系統研究二進制周期運動的專著是易經》,而第一部系統研究三進制周期運動的專著是當推楊雄的太玄經》。所有物質運動的周期,都是由一進制、二進制、三進制這三種簡單周期演化而來的。二進制表達的是簡諧運動,三進制則能表達螺旋式上升運動,也就是辨証法運動。這兩種進制是物質運動由低階向高階發展的基礎條件。

     二進制易學自古就是被認為是推演宇宙萬物的運作法則的理論,其基本哲學觀點:「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吉凶。」此含義是:在任何層次事物都具有陰陽兩種屬性,或可划分為陰陽兩個組成部分。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太極太玄體系》作者充分的說明這是012的三種狀態,就是任何一種周期運動都具有的始、中、終三種狀態。物質從初始狀態0開始周期運動,經過中間狀態1,進入終點狀態2,基本周期完成,同時為高一階周期運動準備了必要條件。隨著下一高階運動的展開,展現了氣象萬千的高階狀態,產生出萬事萬物。每一事物都包含陰陽兩部分,陰陽結合於統一體中才能成為一完整事物。在探討周期性連續運動時,周期的划分往往只要包括始點就夠了,終點則包含在下一個周期的始點之中,也就是說周期性的運動是:連續運動中的終始點共用。它表明,在一個周期內部,基本上處於量變過程;而在終始點上將出現質變。(page12)

     太玄體系三進制表徵的就是一種不斷由低階向高階升級的周期。太玄經》有「一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的說法。太玄二十七部即為13327,太玄五十四面即是23354。對三維結構來說,它是五十四進制,53是其最大數。五十四是三維結構的最高進位制。因為333134,這表現的是四維結構。在三維結構中,第四維是無法展開,將出現時空收縮,從而被約束在三維結構之中。(page13)太極太玄模型就用五十四進制周期來研究化學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都是把氫視為周期表的始點,但作者反對這種說法。依此模型理論,任何周期運動其始點均為0,而終點則隨周期的層次等級而不同。因此,元素周期表的始點也應該是0。區別化學元素的根本依據是原子外圍層的電荷數。各種元素的化學性質都是由這些外層電子決定。因此,0位元素的電荷數應為0。而符合這一要求,能排入周期表零位的只能是中子(page14)從終點始點共用性可知,中子是低於化學元素層次的一種粒子周期運動的終點(如核內粒子夸克有六種「」,分別是),又是化學元素周期運動的始點,中子是這兩個層次之間的質變點。因此,中子應具有這兩個層次的屬性,可定名為零元素或隱元素。中子在自由空間會發生β衰變,轉化為1個質子、一個電子和1個反微子。質子與電子結合即為氫原子。據此可認為氫(元素1)是由中子(元素0)產生的;這是由01(『無』生『有』)的最好例證。中子為0,氫為1,構成宇宙中太極體系的一對陰陽。(page15)由陰陽運動,產生了中子→氫→氦的元素演化。

     要了解太玄模型的化學元素周期表,需先說明五十四進制周期所形成的立體結構。以魔術方塊的六面立方體結構言,每一面可以看成是一組九宮八卦,所以立方體可以看成是三層九宮八卦組成(27塊小立方體,其中心一塊是不可見的)。有趣的是,在六面體的六個表面上,分布著六組九宮八卦,共五十四個表面單位,它們均衡地分布在XYZ三個方向軸垂直面上。每一軸上都有兩組對立存在,併與軸線垂直的九宮八卦,分上下、前後、左右共為三組。若以每一軸線上的兩個垂直表面別表示為陰和陽,三軸線共三組陰陽,這就是三陰三陽的表達形式。每一面九宮八卦的中間是中宮,六個中宮中心點的連線即為XYZ三維座標軸線(太極太玄體系》第8)。從六面立方體結構言,組成的27小方塊表現了三類不同性質:

(1)在八個頂角方塊,是表面性質充分暴露(三面)的八部,它們就是太極體系中的八卦。每個八卦小方塊各有三個面(對應於立方體模型),或三條線(對應於球面模型),它們對應於三層爻。可見太玄與太極體系的關聯。

(2)六個中宮各為一部,表面性質暴露最少(一面)。若把它們投影到球面上,成為三對極點,其中一對為球體的兩極區,其餘兩對將赤道四分。可見三對形成的三陰三陽中,有一對的一陰一陽與其他兩對是不同質與不同量的。

     所以六面體6個九宮面有54個小面組成,從極點0開始,實際有數量變化的是53個面。即一個三維立方體(或球體)的表面最大數是53,是由54塊表面包圍而成的,是五十四進制,53是其最高結構數(太極太玄體系》第10頁,太玄五十四面結構圖)

     將週期表稍作調整,其三進制周期的性質就十分明顯地表現出來:將0族元素放在各族之前而居於首列,在氫前面加上中子,這樣每一橫行即構成一個子周期,它們即表現為三進制周期;0-53位元素與太玄54面一一對應排列,就是一個完整的三維立體結構。能說明這是一種三維立體結構的最突出點莫過於六個中宮位置與六種軸線元素原子序數對應的確定性。也就是說:中子和氫為兩極,構成這一立體結構的轉動軸,即分別處於01位;2526位是(Fe-Co)元素和4445位是(Ru-Rh)元素構成赤道上的兩條垂直軸線。這六種元素有其特殊性質,即是一對陰陽八卦子周期的聯繫紐帶,故也可稱為中宮元素。(page15)除這六種元素外,其他元素依序分別構成六組八卦。這樣,上下的一對陰陽面(一陰一陽)即為周期表上的第123短周期,而前後、左右兩對陰陽面(二陰二陽和三陰三陽)則分別為周期表上的第45周期。三對結構面構成一個完整的三維立體結構的大周期。

 

太玄模型的化學元素周期表  (:1.2.-- 3.---)

序號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陰陽

                  2

                 1

終點

九宮

3

3

2

3

1

3

3

2

2

2

1

2

3

1

2

1

1

1

中宮

3

3

中宮

2

3

1

3

3

2

2

2

1

2

3

1

2

1

1

1

 

八卦

 

1

(n)

n

H

                              (H)

He

2

He

Li

Be

B

C

N

O

F

 

 

 

Ne

3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4

Ar

K

Ca

Sc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Ga

Ge

As

Se

Br

Kr

5

Kr

Rb

Sr

Y

Zr

Nb

Mo

Tc

Ru

Rh

Pd

Ag

Cd

In

Sn

Sb

Te

I

Xe

                  

Ce

Pr

Nd

Pm

Sm

Eu

Gd

Tb

Dy

Ho

Er

Tm

Yb

Lu

 

6

Xe

Cs

Ba

La

Hf

Ta

W

Re

Os

Ir

Pt

Au

Hg

Tl

Pb

Bi

Po

At

Rn

                  

Th

Pa

U

Np

Pu

Am

Cm

Bk

Cf

Es

Fm

Md

No

Lr

 

7

Rn

Fr

Ra

Ac

104

105

 

 

 

 

 

 

 

 

 

 

 

117

118

                    

122

123

 

 

 

 

 

 

 

 

 

 

 

135

 

8

118

 

 

121

136

 

 

 

 

 

 

 

 

 

 

 

 

 

 

 

 


 

     根據中國傳統的科學思想和元素周期變化三維結構的分析,可將元素依序以九宮八卦形式由低級向高級排列出來。在最低層,01構成基本周期,周期封閉出現2。只有出現2以後周期才是完整的物質能量運動一周,又回到了原點,但此時終點已不是原來的0,而是現在的2。這終點的2進入高一級的周期,又是處於始終的(0位),依序填滿八卦的位置至10出現後,新的這一級周期又得到完整表現。如此,由中子、氫、氦等低原子序的元素,在宇宙形成的高溫環境中,不斷地撞擊、融合、分裂過程,原子序不斷的增加(核外電子也增加),但只有能依這五十四進制周期的三維立體結構新元素才能穩定存在。第123周期結合,構成與長周期相等的18位元素。每一組18位元素即構成互相聯繫的陰陽兩層八卦。在太極太玄體系中,四象是一穩定的結構單位,八卦是四象所組成的編碼。(page17)La系元素出現的位置正符合這一原則,它們居於內層八卦的兩組四象之間。由化學原理知道,第15周期元素的原子外圍電子層結構是由不同能級的spd電子組成的三組變量(sspspd)決定的,而這三組變量所決定的元素構成了三維立體結構。La14種元素外圍電子組態出現f變量,這是第四維變量。La系元素全部居於La元素這一點,這現象表明在空間分布上La系元素處於與三維結構某一維完全垂直的方向上,此即是鑭系收縮。在太極太玄體系中,第四維的變化只能出現在八卦的兩組四象之間的「隙縫」之中,在方向上則與這一八卦垂直。(page18)由元素周期演化的八卦圖可知,元素在每一維(包括第四維)上的變化,周期結構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第一維稍有不同。這一重要規律可能就是「宇宙全息重演律」的基礎。

 

O

F

B

N

中子0

Be

C

He

Li

 

Na

Ne

Si

Mg

H 1

P

Al

Cl

S

 

K

Ar

Ti

Ca

Fe 25

V

Sc

Mn

Cr

 

Ge

As

Se

Ni

Co 26

Br

Cu

Zn

Ga

 

Rb

Sr

Y

Kr

Ru 44

Zr

Nb

Mo

Tc

 

In

Cd

Ag

I

Rh 45

Pd

Te

Sb

Sn

 

     太極太玄體系所提出的化學元素周期表有幾種性質:

1)八卦對位互補均衡性(太極太玄體系》第23)

     按元素周期八卦圖排列出各元素的原子量(以豐度最大的同位素),對位相加,則在同一層八卦內基本相等(均衡)

     He+F=4+19=23  Li+O=7+16=23  Be+N=9+14=23  B+C=11+12=23

     Ne+Cl=20+35=55  Na+S=23+32=55  Mg+P=24+31=55  Al+Si=27+27=55

這是八卦反應出來的普遍規律。這種對待關係反應了周期運動在同一層次是按自然數漸進的,沒有跳躍,是一量變過程,並且是首尾互補的。跳躍(質變)出現在不同層次之間。原子量對位互補均衡性,不僅反應了電子、質子的漸進性質,更重要的是反應了中子的對位互補性質(中子數=原子量-質子數),這種性質只有在八卦中才能被認識。Li核比He核增加2個中子,則對位F核比O核中子也增加2個;NaMg中子數相等,對位PS中子數也相等。這是自然界的一種自我調整法則,先天八卦表達了這種性質。它表明元素周期的卦象結構(非原子本身的結構)是相當穩定的。

(2)每一八卦的始位都是惰性元素(太極太玄體系》第25)

     在元素周期八卦圖中,每一層八卦代表一個子周期。八卦的始位為子周期的始點。這些始點除惰性氣體外,還有NiPdPt及近來發現的110號元素(Ds,新元素名于20038月起開始生效)。這些惰性氣體、金屬都是不活潑的,這位置正對著八卦的坤卦。「乾動坤靜」,是八卦的固有屬性。

3VIII族元素不是一族,是分為三類

     首先,NiPdPtDs元素是惰性的一族。其次,FeCoRuRhOsIrHs108)、 Mt(109)都是居於中宮的元素,它們是第一和第二子周期的聯繫元素。而這八元素雖同為中宮,但FeRuOsHs是屬於第一子周期,居於子周期之後;CoRhIrMt是屬於第二子周期,居於子周期之後前。

4)周期的始點、終點是確定的,不是隨意的,更不是人為的

     周期的始點、終點狀態是0,是指物質運動狀態而言的。化學元素周期變化也是一個完整周期的始點為0,終點也是為0。這化學元素0狀態,只是對元素原子表現的電性質而言的。不過,終點0已不是始點的0,而是高一級的0,它又是高一級周期的始點。只有按照始點、終點划分的周期,才能表現出周期的固有性質,例如八卦的對位互補均衡性。由此可見,物質能量形成化學元素過程的周期運動,絕不是在一個圓周上打圈子的簡單重複,而是以終點為過渡點的從一個層次的螺旋式上升過程,而且不同層次之間的性質不會雜位而局。

5)周期變化的穩定結構單位是四象,和由四象組成的八卦

     He開始,所有元素都分別從屬於某一組四象,兩組(陰陽)四象組成一組八卦。因此可見,「八卦是四象的編碼」是符合實際的說法。

 

     這裡所說的化學元素周期變化的結構,並未涉及各元素原子本身的結構或電子層結構。現實世界中,從未見過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形成某種結構體。所以傳統元素周期表表明的是:化學元素的演化規律的二維圖像。而元素的太極太玄結構展現的是演化規律的三維圖像。元素在太極太玄結構中的位置,正對應著現實空間中該元素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狀態。因此,太極太玄結構又是各種元素原子結構的數學表述。例如,元素周期内層太極太玄結構始於0位,對應於外層電子為0的元素原子,它反應的是中子結構上的這種性質。太極太玄結構的第二位為1,對應於氫元素原子外層有一個電子。太極太玄結構的第3位為2,對應於氦元素原子外層有2個電子;而這第3位又為高一層八卦的始點(坤卦),氦元素對應著處於0族位置。Ne元素在太極太玄結構中處於第11位置,它是封閉這層八卦,並局居於高一層八卦的首位。這Ne的原子外層有10個電子,處於0族位置,是第2周期的終點,又是第3周期的始點。從元素演化的周期規律可知,物質存在的多重世界(quantum multiverse),所發生的「塌陷」方向是有自然法則的。也就是前面的初始條件、環境的宇宙常數與物理法則,與當下參與的所有能量共同決定塌陷的方向!而物質「存在」於時空的相繼過程也就以「塌陷」的足跡展現,就像夜間劃過的一顆流星。

 

 

參考資料:

1.《太極太玄體系》鄭軍著,中國社會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61刷。ISBN 7-5004-1104-9/B228

2.《統一物理學》姜放著,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3. 原子軌域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E%9F%E5%AD%90%E8%BD%A8%E9%81%93

4.《統一物理學》姜放著,中國財富出版社,第2版,201831刷。ISBN 978-7-5047-4952-9

4.化學元素週期表https://www.lifechem.tw/periodictable.html

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統一物理學》 (八)(一)物質能量的體用~~~陰陽與五行說的起源

 

5.5 它是萬物之原初因,並賦萬物以特質(譬如火之熱性、水之涼性等)。它也當助萬物趨於成熟。唯有它掌管著整個世界。此世有三德:薩埵、羅闍和答摩。這些德性中,無論何者都具備特有的品質,這些品質亦源自於它。(《白騾氏奧義書》() 5.5)

 

從奧義書的內容可以知道印度文化的本質是在探討存在的本體,並運用這種智慧來指導人應該以何種方式生活。但因追求神秘的靈性生活為主要,「棄世」成為崇高行為的主軸,使得印度社會的發展與同屬東方古老文化的中國大異其趣。《周易.繫辭》:「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這是中國古籍記載文化的源頭~河圖洛書。對於陰陽五行的源起,中國古書上有各種不同的記述。《易傳》以伏羲氏為中國文化的創始者,其畫卦也與觀天象有關。《史記.曆書》:「神農以前尚矣,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于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此中的『消息』,即是陰陽。所以傳說與紀載皆以陰陽或五行起源於中國文化創始之初,且與天文觀測的應用有關。中華民族的文化,側重存在的天人合一與本體的用,重視人與人、人與環境等的關係,發展出獨特的社會制度、人文教育、中醫理論與醫療、易經與風水等複雜的文明體系。

由古文獻知道,陰陽或五行起源於上古文化創始之初,是為了生活實用且與天文觀測有關,至遲在戰國中期已有《陰陽說》的有系統性論述(《左傳集解.後序》)。水、火、木、金、土五行,首見於《洪範五行傳》這本戰國時期作品,但在《國語》、《左傳》所記春秋時期之事中,則已可見到成熟的五行思想,而且五材、五祀、五味、五色、五聲、五官等均已具備。中國文化的發展一般認為是由先賢體認到存在本體的運作規則,如伏羲氏依存在本體的太極陰陽運行,畫出先天八卦圖;而周文王再依四時天象的應用,演繹出後天八卦圖與六十四卦象。但這些年由於中國天文考古學的發展,對於『河圖』、『洛書』、『太極圖』、『八卦方位圖』等各種傳統紀載有不同的見解,且都有很多出土的文物可作佐證。本章節的論述就依《統一物理學》的空間單元理論為起點,再以『太極圖』、『洛書』推論陰陽與五行說的建立。

《統一物理學》作著於第一版的第十六章中,嘗試用空間單元理論所發現的質子能量體系,來說明河圖、洛書與易經,如易經中的基本哲學觀點:「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圖一)。根據考古文獻真正的『河圖』就是有著陰陽魚的『太極圖』,而朱熹所說的河圖其實只是體現生成數體系五位圖,而『洛書』則是體現天地數體系九宮圖。「太極」究竟是甚麼?原來古人以它來稱日夜、明暗變化的「天體宇宙」,如古彝文文獻將「太極」寫作「宇宙」的事實。天文考古證據認為,『太極圖』的本義實際是在一個象徵天蓋明暗變化的圓圖上繪出了蒼龍星象。由於龍星東升西落,回天運轉,於是人們將其描繪成卷曲的形狀。『太極圖』又稱為『河圖』,此中的「河」可考慮為天上的銀河。從實際天象來看,古人認為天上的河漢起於東方的箕宿與尾宿之間,蒼龍七宿龍體正像從銀河躍出,這與「龍馬出河」的傳說「龍出圖,龜出書」很貼切。古人以白日的顏色是白色,暗夜的顏色是黑色。且從古彝族的文物『太極圖』以白色為龍,天蓋的圓圖為黑色,即是以白色為陽,黑色為陰。從文獻看來這個有龍眼與黑白回互的『太極圖』,是從不對稱龍星運轉的『龍圖』演化成對稱日夜運轉的『太極圖』,而這種演化可能在中華文化創始之初就已並行發展。(《中國天文考古學》,第八章486-532)

 



(圖一) 《統一物理學》,第16245

 

《統一物理學》的理論是由太空中存在波長7.35公分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相當於2.725K的黑體輻射譜),推導出宇宙所有的空間與物質都是由空間基本單元構成。空間基本單元作為空間存在的物質,具有可以在能量激發下產生波動(光波),以及可以光速傳播波動能量的真實屬性,所以光子也就是空間基本單元波動的表現。屬於電磁波的光,其傳播波動是種罕見的形式,是在3個維度矢量方向上同時產生交互變化量(電場-磁場)的傳播,所以電磁波是封閉的6維空間能量運動軌跡向3維大尺度空間傳播的體現。因此可以知道,受激發的空間基本單元的能量運動是10維度的結構體。質子內部高能電子於6維空間中運動,同時引發了3個垂直於電子運動平面的磁矩矢量的形成,這就形成了大尺度的3維。而時間的維度是與所有9個維度一起發展的對應於不同能量空間維度的伸縮性也就對應著時間維度,即是相當於能量的~。任何獨立系統(包括我們的宇宙)的熵只會增加,或維持不變(即能量運動在封閉空間中),這樣時間就有了方向性。當空間單元內能量極大時候,能量會被空間彎曲而壓縮,被壓縮在封閉空間領域內能量的熵值變小,時間變緩慢。單一空間基本單元受激後,可構成的最初級穩定體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粒子~~『電子能量態』空間單元。所以形成『電子能量體』的空間基本單元半徑,接近或等同於經典電子半徑(2.81794 x 10-15m)。『電子能量體』 (λeEe= hC)是由638327600(=(2π/α)3)個電子能量態的空間基本單元構成,且是一個由6維的封閉空間結合的空間集合體。若空間基本單元受激能量再增加,所形成的另一常見的穩定粒子是質子。『質子能量體(λpEp= hC),也是由638327600 (=400x1595819)個處於『質子能量態』的空間單元構成。可以看出質子能量體是由400E1595819組成,而這個E1595819就是直接參與了構成宇宙所有物質的最基本空間單元的『素數集合體』~~夸克。從撞擊實驗文獻來看,電子與質子除能量不同外,內部構造應該是相同的,否則也就不可能使用高能電子對撞出的粒子與質子內部的能量構成相同。而這一切都源於所有粒子的內部構成,其實就是由空間單元構成的根本原因。質子內部10維空間的400個夸克(E1595819)能量體系是以能量級數序列運行(400E1595819= 80x5 E1595819= 80Σ(Ep/34n)),而且都有面向3維大尺度空間的任意方向上的132+5=137 (E1595819)量子數。這每個維度132個夸克(有正-66與反-66個夸克數量)5個夸克組成的一組能量體系,就構成了質子內部二極性能量運動對應外部3維大尺度空間的每一維度的能量輻射關係。進而在這種10維空間屬性上,就決定了由10維空間構成的任意粒子間的相互作用關係也必定有137的量子數參與,而這137量子數就是大家熟悉的原子的精細結構常數(倒數) 1/α(=137.036)。簡而言之,任意一個空間單元集合體、電子、質子等粒子內部都應該有137的由空間自身屬性決定的量子數,而由137引申的精細結構常數成為宇宙萬物的構成常數也就不可避免了(《統一物理學》,第9154)

空間基本單元理論認為:宇宙所有的空間與物質粒子,就是電子本身,也都是由上-(或左-)旋兩股自旋極性(-)能量構成。所以基本粒子本身如質子、電子,就可以看成是陰陽魚所構成的『太極圖(《統一物理學》,第5 60)。由於電子是質子的能量產物,質子內部二極屬性的能量所構成的能量體系,就直接導致了圍繞質子運動的外圍電子運動和能量的二極屬性。而這種屬性也就直接導致了兩個原子結合成分子,以及高級分子和複雜分子的產生,更進一步導致了DNA和生命的形成。質子與中子通過共享夸克(E1595819)結合成簡單原子核,而不同質量的複雜原子核就形成各種性質不同的元素。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簡單數目的比例相結合,形成化合物。核子之間通過共享夸克結合,就是具有10維空間屬性的空間基本單元的封閉子空間之間的結合。核子這種通過夸克(E1595819)共享結合,使得每個核子(質子、中子)都可以保持擁有638327600 (=(2π/α)3)個空間基本單元數量,而這一數量似乎是在宇宙空間中能夠達到長期穩定狀態的粒子的必要條件。因此可以知道所發現的一百多種元素,只不過是更多的夸克(E1595819)通過多種共享形式結合在一起的結合體而已。形成元素時原子核內核子之間的聯接,也是眾多封閉的6維子空間之間的空間對接。因為核內6維封閉空間能量是封閉的,故是各種元素原子穩定的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必要條件。但核外空間是開放的,所以能量是以輻射波動表現傳至遠方。空間基本單元理論就發現,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原子空間能量特異性系數O,以及原子核能量特異性系數Ω(《統一物理學》,第797)。元素的O值越接近1,就同引力的效應越強烈,這是因為該元素的原子與夸克能量有強的共鳴或協調性,如氫、氧、碳等,這些也是有機物的主要構成元素。核能量特異性系數Ω的含意代表核能量,Ω值越大元素的原子其核反應就越強烈。

從空間基本單元理論來看,空間能量在集合成不同元素時,就開始展現出物質的不同個性與脾氣。從理論的推導知道質子外圍的電子是質子能量的產物,也就是氫原子內的能量二極性運轉是由質子決定,而氫原子核外的軌道上電子二極性能量也是核內質子能量輻射波動所形成的。從多核子(質子與中子)元素來看,只是更多能量共享夸克的強作用力結合,有多層軌道不同能量的電子雲圍繞運轉。但強作用力的力程只限於核內空間,也就是只有10-15m的力程。核內質子與中子通過共享夸克結合,是兩個二極性能量的交互整合而成,即是1維性電相互作用的『強作用力』,是核子角能量密度的疊加 (《統一物理學》,第12173頁,第14204)。由於粒子的運動(包括波動)被物理量稱為「角動量」,是動量(mv)乘上距離物理量(波長λ、轉動半徑r)。因粒子的運動包括了能量和角度(即運動是一種類似圓周的往返式空間運動)概念,所以作者創造性的稱hC為「角能量」,角能量其實就是一種彎曲球面形態的能量傳播方式。從空間單元理論看,角能量是空間基本單元屬性,當一個粒子內部其完成了一個完整的角能量hc波動循環週期時,在外部空間就形成1/α個空間角能量αhc,而這個1/α個空間角能量αhc又同時耦合形成一個內部的角能量hc。當然這樣的循環耦合需要在穩定粒子之間(如質子—中子、質子—電子),透過空間基本單元的光速能量傳遞。對單一核子(質子或中子)的核內角能量都是hC,而核子外部的空間角能量都是hCα,故n個核子的多核體系的空間角能量是nhCα(《統一物理學》,第14208)。任何電能量體系的空間角能量都是hCα。所謂的角能量密度(J),就是角能量在以粒子核心為中心、半徑為R的球空間等距離球面積上的強度分布,即J= hC /4πR2。空間基本單元理論認為,物質間通過空間的相互作用力是由各自角能量密度或空間角能量密度之和,如F=J+J =hC /2πR2

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力相等,其根本原因在於每種物質元素原子的每個核子(質子或中子)核內角能量都是hC,而核外空間角能量都是hCα,這說明了角能量、角能量密度是主宰宇宙萬物的物理學法則(《統一物理學》,第14 212)。從空間基本單元理論來看,所有形式的作用力都源於核力~強力。這是因為所有原子中的第一軌道半徑及其電子運動速度均等效於在距離核子核心(200)2λp 尺度下的運動速度υH1這一特點成為所有形式的力可以形成統一的形式并均源於核力的理論基礎(《統一物理學》,第13191)。關於單一對核子(質子-中子),核內部第一級強作用力是Fp-p =hC /2πR2,核外部第二級電作用力是Fe-e =hυH1/2πR2,核外部第三級磁作用力是Fie-ie =(hυH1/2πR2)x(υ1xυ2/C2),核外部第四級萬有引力是Fn-n =(hυH1/2πR2)x2x(m0/mn)3,其中υH1=Cα。原子體系中的角能量在空間疊加後,由正極性的角能量與負極性的角能量形成無極性空間單元的角能量,也就是可看成在空間的一點上,同時具有正極性角能量和負極性角能量,似乎就是物理上常說的張量空間曲率。而這種能量的疊加在核內是角能量密度之和,是形成了強作用力;若是在核外的是空間角能量密度之和,也就從有極性的空間角能量形成的電磁力,轉變成無極性的空間角能量形成的萬有引力。而這種粒子間的相互作用力疊加,也改變了參與作用的作用粒子(如光子)的自旋。現代物理學發現:傳遞電磁作用的「光子」自旋數為1,傳遞萬有引力作用的「引力子」自旋數為2,在核內夸克間傳遞強作用力的「膠子」自旋數為1,傳遞弱相互作用的「中間波色子」自旋數為1。而這些自旋數是如何推倒出來的?遺憾的是,目前現代物理學還無法回答這一問題!而從空間基本單元理論的相互作用力疊加知道,這些自旋數是可以推導的,是來源於參與相互作用的粒子,如夸克、電子、質子等基本粒子的自旋數都是1/2(《統一物理學》,第15227),而這量子物理學中粒子自旋數的現象可能也是易經理論的基礎

目前流傳的洛書是朱熹列在《周易本義》卷首的兩張圖~四方五位圖」的『河圖』與「八方九宮圖」的『洛書』(圖二)。按照朱熹的理解,「四方五位圖」之數為十,「八方九宮圖」之數為九。他的這種說法部分來源於漢唐人的思想,依孔穎達的《禮記正義》:「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併,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併,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併,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併,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併也。」於是河圖可以畫成以五、十居於中央的「四方五位圖」。洛書的「八方九宮圖」,其實就是秦漢間流行的九宮,根據《大戴禮記.明堂》所記載:「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九個數字,從右至左,自上而下三三排列而成,於是可以畫成以五居中位的「八方九宮圖」(圖三)。所以「四方五位圖」、「八方九宮圖」其實只體現了兩個不同的布數過程,顯然只能看做是『洛書』圖像的不同變體。不論傳世文獻還是出土文物,都顯示九宮本是以數字面目出現的。天數與地數實際代表奇偶,用易理去衡量,奇偶也就是陰陽商周數字卦成為易卦的濫觴,似乎正體現這一思想。從《禮記正義》看到古人對數字的神祕理解並不僅僅限於區分奇偶的不同,事實還有另一套生成數體系與之並存。古人以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生數為基本數,分別相加中央五,即可得五個成數。在《中國天文考古學》書中指出「五位圖」、「九宮圖」與史前文化中常見的特殊八角圖形有關。而八角、八風、八方與八卦的關係,就是天文學上的分至啟閉八節。孔穎達的《禮記正義》:「八風,八方之風也。律謂十二月之律也。樂音象八風,其樂得其度,故八風十二月律應八節而至。」從文獻顯示自古以降,八節應八風,合八律,定八方,配八卦建成系統。

 



 (圖二) 朱熹列在《周易本義》卷首的圖  



  (圖三) 洛書的「八方九宮圖」

      從『太極圖』的先天八卦來看(圖四、五)1維性的核內強作用力是第一次的卦變,且這卦變是原子核內質子與中子兩個極性能量透過夸克共享的結合,是28位置的共享,是21陰與21陽的結合共享(圖六)。具有多核子原子的元素,其核內也只是經由更多的夸克共享,結合重組成更高的二極性能量。這種重組後的核內六維封閉空間屬性二極性能量,再透過電磁輻射波動形成三維空間的核外圍電子雲極性能量。當兩個原子接近時,會透過外圍的軌道電子共享,形成穩定的元素態或分子,如氫分子H2。而這種原子外圍的軌道電子共享,是產生原子核外2維性的電磁相互作用力,是原子外空間角能量密度的疊加。這個『電磁作用力』就造成了第二次的卦變,是外圍電子雲輻射能量波動時的翻轉,是8-1-64-9-2的轉位成洛書的「八方九宮圖」(圖七)。這種卦變是由原子核內極性能量向原子核外輻射形成電磁波的。因電磁力是長程作用力,所以輻射可影響至無窮遠處,也是轉變成萬有引力的來源。所以元素原子的電磁力以及其延伸於宇宙空間的3維作用力(萬有引力),就表現出元素、分子、物質的特性,這是陰陽五行的起點。當元素的分子能量以萬有引力與其他物質分子、環境能量作用時,其能量的「八方九宮圖」布數會以能量的旋轉成「生成數五位圖」布數(圖八),再經物質間的萬有引力結合作用,能量結合旋轉後就形成「後天八卦圖」的布數(圖九)。所以看來核內角能量的展現(強力、電磁力)就是先天卦象~~決定了元素的性質,而原子核外空間角能量的展現(電磁力、萬有引力)就是後天卦象~~決定了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太極圖』從本體的先天卦位轉變成起用的後天卦位,是經過核內1維的強作用力與核外2維的電磁作用力產生卦變,之後延伸於宇宙空間成3維萬有引力後與其他物質能量交互作用,再以後天卦位的布數起用。由於宇宙物質元素都是以原子/分子為基本單元構成的,所以萬有引力從根本上來講是原子/分子集團之間的長程相互作用力。從空間單元的理論也可以知道古人對數字的神祕理解,『洛書』的「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形成「八方九宮圖」中的數字,應該都代表著一組複雜的能量波動方程



   

 (圖四、五)先天八卦圖及布數

 

夸克共享  


(圖六) 核內的1維性強作用力是第一次的卦變,在原子核內質子(自旋數為1/2)與中子(自旋數為1/2)兩個極性能量透過夸克共享的結合,是28位置的共享,是21陰與21陽的結合共享,是核內夸克間傳遞強作用力「膠子」(自旋數為1=1/2+1/2)的表示。


(圖七) 核外2維性的『電磁作用力』就是造成了第二次的卦變,是外圍輻射能量電子雲波動時的翻轉,是8-1-64-9-2的轉位成洛書的「八方九宮圖」

翻轉 


 

旋轉
 

  扭轉  


     (圖八)洛書的「八方九宮圖」布數會以能量的旋轉成「生成數五位圖」布數

 +

 
 ==>

 
 +

 
 ==> 共享

 

 

 ==> 旋轉

 
 +


 扭轉==> 結合

 

 


 形成後天八卦  

(圖九) 物質間的萬有引力結合作用,是2個「生成數五位圖」布數能量結合,經能量的翻轉、旋轉、扭轉後就形成2個共享的「後天八卦圖」布數。是有極性的空間角能量形成的電磁力,轉變成無極性的空間角能量形成的萬有引力,此傳遞萬有引力作用的「引力子」自旋數為2(2=1+1)

 

西方人參考周易太極圖這個古老而神秘的理論,不僅創立了微積分、二進位制乃至現代的計算機技術。周易八卦圖自古就是被認為是推演宇宙萬物的運作法則的理論,其基本哲學觀點:「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吉凶。」從統一物理學理論觀點來看:

1.」就是宇宙運作本體~~空間基本單元的運作法則。

2.易有太極」,是說宇宙中存在的空間基本單元,會因能量的運動形成638327600(=(2π/α)3)個空間基本單元集合而成穩定的粒子~~太極(即有二極性能量的質子),因為電子、中子的極性能量也是由質子產生的。

3.始生兩儀」,是說這種太極粒子的起始運作,是有動-靜間的變化,且依左-右或上-下旋兩種相反的運動模式,並形成了粒子-反粒子的能量形態。當兩個太極粒子相結合時,能量的運動模式會出現左-右或上-下旋的2種運動模式,而這正是原子核內基本粒子的運動模式。但因這種強作用力的自旋數是粒子1/2+1/2=1,如質子與中子透過夸克共享的強作用力形成元素的原子核,這仍是左-右或上-下旋的2種運動模式。因為核外電子是核內質子能量的產物,核子與外圍電子雲的電磁作用力的自旋數也是1,元素的原子態仍是左-右或上-下旋的2種運動模式。

4.兩儀生四象」,是指在小尺度的3維空間中,當元素的原子態結合成分子時,其能量的運動模式會出現左-右與上-下旋的4種運動模式,其自旋數就是由有極性的電磁作用力轉變成無極性的萬有引力的1+1=2,如氫分子H2

5.四象生八卦」,是指當分子物質間的相互作用依空間角能量形成的萬有引力疊加,這是由小尺度延伸到大尺度的3維空間的能量疊加,也就出現了八個方位~~二繩』與『四維』。『二繩』,是指兩條相交的直線,構成東、南、西、北四方。『四維』,是兩條互交並疊合於『二繩』之上,構成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四方。

6.八卦演吉凶」,這樣由陰陽五行演繹出周易的八卦理論,是由各種元素分子相互作用(電磁力、引力)構成宇宙萬物相互作用及運動,如日月星辰運轉、雷電風火、山河大地等,所以「吉凶」是宇宙中的各種物理現象。五行學說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行和變化所所構成。而這五種物類之間的相生相剋,造成物質之間的變化規律,所以被廣泛應用於各種事物,如地理中的方位(東南西北中),如人體的五臟(肝心脾肺腎)等。

     在巨觀的世界中,自從牛頓發現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人們可以根據萬有引力的公式計算太陽系乃至宇宙各處星系中的星體運轉軌道的參數,如軌道半徑,軌道週期等。而在微觀的世界裡,玻爾也提出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的軌道週期規律,如軌道半徑(即著名的玻爾半徑),並給出了電子在受到激發後的各種軌道半徑公式。空間基本單元理論以物質主體的角能量為物理學規律的統一理論中,將核內強力所延伸的電磁力,萬有引力等所有形式的力歸於空間角能量主導的相互作用關係中。而從理論的推導知道質子外圍的電子是質子能量的產物,電子只能在特定的軌道運行。而這物理的規律也說明,圍繞著太陽系的各種衛星(如地球、火星)以及圍繞地球運動的衛星,如月球等,它們的軌道同原子中的電子圍繞原子核的軌道運轉是同一回事。在元素的原子或組成分子後,原子核外的電子會因為軌道電子的共享,而有結合能的釋放,但被共享的電子仍是在軌道上運行。這說明宇宙中所有存在的物質,都是依著一定生成它的能量軌道運轉,即存在的物質如果不受其他外力影響,會依著一定的命運運轉,大如宇宙星系,小如細菌、人類等應該也是如此(這也是佛法所說的,法是依著因緣時節而「法住法位」的道理)。就像元素的原子或組成分子後的共享軌道電子,宇宙中的物質(如人類)也會因外力的影響而轉換跑道,但仍是依著一定的軌道運行。

    而這正是紫微斗數理論的根源,存在的生命會因靠近不同能量的星座而有命運的改變,但這其實仍在一定的軌道中運轉,只是繞行的星座能量不同,供應的能量不同而展現「吉凶」差異而已。有趣的是,人類的大腦估計已經包含500-1000億個(1011神經元,其中約100億個(1010)是皮質錐體細胞。這些細胞信號傳遞到對方通過多達1015突觸連接。而宇宙的星系由2012年的哈伯極深空(XDF)觀點:每個光點都是一個星系,其中一些有132億年的歷史;估計可觀測宇宙包含10151016個星系。若由現今量子世界的多重宇宙(quantum multiverse)理論來看:依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可知,一個人「存在」的軌跡是由其存在能量的初始條件所牽涉的多重宇宙機率,及當下的物理常數與定理,來決定其「存在」的塌陷方向為主因;隨著時間的流逝與可能的介入因子參與,而展現其「存在」相繼塌陷的足跡,就像夜間劃過的一顆流星。重要的是所有「存在」的過程,都是由所有當下宇宙能量的參與。

 

 

參考資料:

1. 《統一物理學》姜放著,第十六章。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月第1刷。ISBN 978-7-5047-4422-7

2. 《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3. 《中國天文考古學》 馮時著,第八章 天數發微。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11月第1刷。ISBN 978-7-5004-5919-4

4. 《師恩本周易集注附圖冊》 明◎ 來知德著,養正堂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171月。ISBN 978-957-9191-39-8 .

5.《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阿城著。中華書局,20175月第3刷。ISBN 9787-7-101-10859-0

 

2016年10月3日 星期一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四)從空間單元理論來看人類神經學的意識心智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從空間單元理論來看人類神經學的意識心智



在佛陀的法教中有所謂的『七識住』:()身異想異識住,又作身異想異如人一分天,指人界、六欲天及(劫初起除外之色界初禪天),此處之有情身相、容貌皆異,苦樂、不苦不樂之想各亦差別,故稱身異、想異。()身異想一識住,又作身異想一如梵眾天謂劫初起,指色界初禪之劫初起之梵眾天,彼等皆自想為大梵王所生,大梵王亦想此諸梵眾皆我所生。同執一因無別想,故想一;然大梵王身量高廣,容貌、威德、言語、光明、衣冠等,一一異於梵眾,故身異。()身一想異識住,又作身一想異如極光淨天,為色界第二禪。此中有情身相、容貌無異,樂與非苦樂二想交參,故稱身一想異。()身一想一識住,又作身一想一如遍淨天,為色界第三禪。此中有情身相無異,唯有樂想,故想一。()空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有色處。()識無邊處識住,超出一切之空無邊處。()無所有處識住,超出一切識無邊處。(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經、俱舍論卷八)。但四識(即第六、七、八識加上一個根識)住才會是一個整體,佛陀法教並沒有任何提示它是可以拆開單獨存在。所以在《聯燈會要,卷二十一》中,舒州投子山慈濟大師因僧問:「月未圓時如何?」慈濟大師說:「吞卻三個四個。」僧說:「圓後如何?」慈濟大師說:「吐卻七個八個。」(參見道元禪師《正法眼藏》的《都機》篇)

所以,從宗教的角度來看,『存在』(Being)的意識心智,不一定是要有物質性肉體的色身;但有肉體色身的人的意識心智應該也是與非肉眼可見的『存在』有著共同的基本識體性。要討論這個可能存在的『共同基本識體』,就必須借助於《統一物理學》的『空間基本單元理論』。依照此理論的證據,宇宙是由空間基本單元所構成的,而且在絕對零度(-273.15)下能量為零,此時的空間,所有物質完全沒有粒子振動,其總體積並且為零。這樣的空間基本單元不可說是存在或不存在,宇宙也不可說是存在或不存在。但目前的宇宙不是絕對零度,可以由測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得知2.725K。具有這樣能量的空間基本單元,就會因這微小能量在6維空間的自旋運動,產生出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的作用(參見《統一物理學》《永恆存在的主體》《六大的誕生》篇),使宇宙變成是一個物質性的存在。

受激穩定態的空間基本單元約同電子半徑大小(2.82x10-15m)是飛米(fm)尺度,而質子的半徑(0.84x10-15m)也是飛米尺度。原子的半徑(105fm= 105x10-15m= 10-10m= 1A)是埃米(A)尺度,分子的尺度約數A~數十ADNA的尺度則約3A~100A。一般細胞是微米(μm= 10-6m)尺度約1~100微米,神經元細胞則是5~100微米。質子是由400個完整不可分割的空間單元集合體(E1595819)組成,所以,神經元細胞約是1011~1013E1595819組成。人類的腦部擁有數以十億計的神經元(約一兆一百一十億個,1.11x1012),它們是以突觸與軸突的方式形成連結,並有選擇的組成迴路的網狀組織(page 340)。有趣的是,單一神經元裡擁有如此龐大(1011 ~1013)集合體E1595819,並在出生時就具備某些遺傳基因的指導下,腦組織依序建立起相似千億數目(1012)的網狀迴路圖連結模式(巧的是,宇宙中約略也可以找到千億座星系)。當胚胎在子宮受胎時,就已經受到環境與宇宙能量的影響神經元裡的集合體E1595819,並影響神經網狀迴路的建構,這也許是星象學、風水學、紫微斗數等的理論可以預測部分人在世間運作的原因(參見《統一物理學》個體自我與無明業力》篇)。出生後的學習和創造記憶,不過是雕鑿、塑造、成型、製作與重新製作腦部網狀迴路圖的過程而已(page 341)

由本書《意識究竟從何而來》作者依近年來的神經學證據,提出意識心智的最初『原我』與『核心自我』是建構在腦幹與視丘附近的中樞神經。而這樣的科學性結論竟然與《奧義書》的古老修行體證,認為『自我是在身體的「細微如拇指」空間裡』的說法不謀而合。而且『原我』與『核心自我』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物質性結構,用來產生『身體圖像』與『原始感覺』,以便進行意向性轉成圖像性的生命管理,使生物體的生命隨時處於衡定狀態。而這樣的理論也正可說明,為何有些老者不管有無依著宗教的修行,只要能很長時日讓心智處於無煩惱、清靜狀態,透過『原我』的身體訊息轉成了意識心智可知的訊息,竟能夠『預知自己的死期』。

從這也可推知生物體的生命脈動訊息,是在腦幹的生命中樞整合發出,並由『物質性自我(即『原我』與『核心自我)指揮。由《統一物理學》的理論知道,『物質性自我』即是由集合的能量體—空間單元集合體(E1595819)構成,而這能量體的特點即是:()透過萬有引力,隨時與外在環境的能量進行交互作用。所以宇宙、星辰與地球的四時季節運轉力量,會透過影響『物質性自我』而影響生物體的生理運作。這也是中國文化中,充滿『陰陽五行』的智慧原因。()集合體 E1595819是以能量級數系列方式傳遞能量。所以,從腦幹中樞發出的生命能量脈動訊息,循著『物質性自我』的身體地圖,依著時序繞行身體的頭、四肢與內臟器官。這也是中國文化中,發展出中醫的『經絡時辰運行』的智慧原因。(參見《統一物理學》《六大的誕生》篇)

精神性自我』是由『自傳體自我』所架構的。以『物質性自我』的結構基礎,透過更複雜的神經元迴路連結,集合體(E1595819)的組合成更龐大的且分工細緻的能量體。此龐大、分工的能量體可以進行記憶過去生活經驗、邏輯推理和為未來做計劃等。而這些工作都是需要耗費相當大的能量,所以大腦是個新陳代謝非常旺盛的器官。『精神性自我』雖是主要的意識心智主角,是由學習經驗、環境和社會文化制度所塑造;但仍深受『物質性自我』的生命基本管理影響,因為『物質性自我』才是下意識運作的主角。這也是『紫微斗數』可以透過將人的『自傳體自我』以精神性的分類成十二個宮位推理命盤,而有相當性準確的原因,如命宮可以看出你的個性、心中的想法、念頭、人生觀、人格特質、性向、專長、興趣、喜好、優點與缺點。







參考資料:

1.《意識究竟從何而來(Self Comes to Mind)》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社,2012412日初版。ISBN 978-986-272-136-0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三)意識形成中的自我轉變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意識形成中的自我轉變



從梵生出了七種感官,也從它生出了七種感覺,七種所感知的對象,七種覺知,每一生物體內七種感官所居的七個座位。除非它們是活躍的,否則感官就消融於自我,屆時(如無夢之睡眠),自我就安居於心的洞穴之內。(禿頂奧義書》 二,2.1.8



宇宙自我與三德連接,就稱之為個體自我。那時,它就有了執念促成自己去行各樣的事情,故也承受其行為的所有業果。其不同的形相與所承受的業果彼此匹配。這些形相由三德而出,或神靈,或男女,或蟲豸。故此,五氣之主人(個體自我)所擁有的生命形態,實由其行為決定。(白騾氏奧義書》 五,5.7



個體自我所呈現出來的各種或粗糙、或精細的形相,皆根據其過去的行為與心靈品質。這同一個自我也許呈現為完全不同的個體,則是因了它全新的身體與隨身帶來的德性。(白騾氏奧義書》 五,5.12



個體自我與宇宙靈魂棲息在同一棵樹上(指同一個身體),然而它卻不知道自己的神聖本性。這也是人們要承受痛苦的因由。但是,一旦這人認識到自己的神聖本性,那麼,這同一個個體就超越了它的痛苦,它就能夠欣賞自己的偉大。(禿頂奧義書》 三,3.1.2



作者認為建構意識心智的基本成分是覺醒狀態和圖像。腦部是在透過清醒的心智中,應用圖像產生自我過程而建構意識。所以覺醒狀態和心智,是意識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但自我是其特殊元素。就覺醒狀態而言,它乃是依賴腦幹被蓋部(tegmentum)和下丘腦中的神經核—『上行網狀活化系統ARAS(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持續放電至視丘的板內核,而此神經核又接著放電到大腦皮質等廣大區域(page 283)。這些神經核運用神經以及化學的迴路,使腦幹的『原我』結構和大腦皮質的警覺性要不是降低(產生睡眠),或是加強(產生覺醒狀態)(這也即是第七我執識相應的八大隨煩惱心所法—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所以,腦幹的覺醒狀態神經核在解剖學上是接近腦幹的原我神經核,因為這兩組神經核都參與了生命調節工作。

原我』是建構『核心自我』必須的跳板,它是大量不同神經模式的整合體。而這些『意向性』生命管理神經模式,會時時刻刻地將生物體結構的最穩定面向(即『內部衡定』internal homeostasis)繪製成地圖。原我不僅產生出結構的身體圖像,也產生出感覺的身體圖像(原始感覺)。原我包括:主要內感覺地圖(master interoceptive map)主要生物體地圖(master organism map),以及外部指向之感覺門戶的地圖(map of the externally directed sensory portals) (page 221)。從解剖學立場來看,這些地圖產自腦幹和皮質區域。

主要內感覺地圖』是一些地圖和圖像,內容來自內環境和內臟的感覺訊號所組成。當生物體的內部生理『衡定』狀態發生改變時,組織會產生內感覺訊號表示生理修正的需要,比方說在我們心智中的具體化訊號,如冷暖、飢餓或口渴的感覺。這些訊號是在上腦幹某些神經核中組裝、修正完成,除將訊號傳至大腦皮質,也有能力產生回應的行動機制。這個回應決定機制的運轉,就促成了原始感覺的建構。原始感覺是腦幹神經核特殊組織結構的產品,也是其與身體『衡定』作用所形成之牢不可破迴圈的產品。所有由於對象與生物體互動而造成情緒的感覺,都是進行中原始感覺的變樣。內感覺是在發育初期就已出現,並連貫童年、青春期得特殊變化,是相對不變性的,而此不變性是建立自我的某種穩固雞價所必需。主要內感覺系統在腦幹中的主要綜合神經核—即孤立徑核、臂旁核和下丘腦中的神經核。

主要生物體地圖』是描述一個全身的架構,構成要素要包括處於靜止的頭、軀幹和四肢。身體的運動是以這個圖為背景而被繪製成地圖。主要生物體地圖在發育期間發生非常劇烈的變化,因為此圖描繪的是肌肉骨骼系統及其運動。這地圖在學步兒童、青少年和成人身體明顯差異大,所以並非構成原我所必需之單獨性的理想來源。身體的感官(如眼、耳、鼻、舌、身) 及其周圍之組織,這樣一整套的身體結構構成了所謂的『感覺門戶』。『外部指向之感覺門戶的地圖』扮演著雙重角色,第一重是觀點的營造(是自我的主要面向),接著是心智質性面向的建構,即是包括了主要感官(如眼、耳)及感官周圍之身體結構的互動資訊。位於圖像製作資料蒐集處附近的感覺門戶,提供一個心智與對象相關的生物體觀點。因這是屬於生物體結構,故也是屬於原我(page 227)(這即是在唯識的第七我執識轉第六分別意識時,修行人會有覺知到六根的互用覺受。如會有耳朵『聽』到鐘聲和眼睛『看』到鐘聲的感覺外,也會有耳朵『看』到鐘聲,眼睛『聽』到鐘聲的覺受。這樣『感覺門戶』出現在自我的主體性中,並與對象形成能所對立的二元性。這是『感覺門戶』的訊號在腦幹的自我神經核進行整合,如聽覺神經走在丘體的下丘與走在丘體的上丘的視覺神經有連接神經。(可參考拙作《沙門修行次第》)

核心自我』的建構重要性是心智中主角的建立。由原我中身體地圖的『感覺門戶』訊號出現(如『聽』到鐘聲、『看』到鐘聲)與對象間的觀點營造出『能感覺與被感覺』的二元性對立關係,就在心智的內容中取得一個主角—『物質的我(page 235),且這個主角乃是一致地連結到某些既有的心智內容時,主體性就開始成為此過程中固有的一部分。也就是先專注於這個主角的開端,知識就凝集於這必要的端點元素。所以原我每當遇到一個對象時,就會被這個相遇改變,這是為了要將這個對象繪製成地圖與情緒感覺,以便隨時進行生命的管理。而這原我的改變揭開了核心自我的短暫創造序幕,也啟動原始感覺的轉變和對這對象的注意力標記(page 234)。所以固定在原我與其原始感覺中的核心自我機制,乃是產生意識心智的核心機制,而人類的『自傳體自我』也只能透過核心自我機制建立起來。已知原我的部位,即腦幹、腦島皮質和體感覺皮質之涉及身體圖像製作的區域。而『核心自我』的工作主要是對這些圖像進行整合與修正,所以可能的位置在上丘腦的深層組織或視丘的聯合神經核區。

自傳體自我』的自傳內容,即是個人記憶、過去生活經驗和為未來做計劃的總和。自傳體自我是一種以有意識的方式呈現自傳,但被學習知識、歷史文化和社會經驗所塑造著。當『核心自我』處於運作狀態,會左右著自傳體自我的表現,使自傳體自我過著雙重人生。自傳體自我一方面可以是明顯的,在社會價值上最高貴、人性面上構成意識心智;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伏蟄的,依其遺傳性的原我和核心自我的個體性價值傾向,等待輪到表現個體性價值傾向的活躍機會(page 243)。就神經學的角度來說,歷史記憶的建築和重建工作,都是隨著年歲的流逝被微妙的改寫著,且大部分都發生在無意識過程中。它是運用聚合—離散的神經迴路構造,將意向空間中的編碼知識訊號轉變成圖像空間中明確、解碼的展示。『原我』的神經學機制大部分位在腦幹層級,而構成『自傳體自我』的圖像記憶是在大腦皮質,透過此處的工作空間協調記憶的召喚機制。而扮演此大規模系統協調的角色,可能有視丘、左右大腦半球、帶狀核(claustrum)及後中皮質(posteromedial cortex)

所以作者認為人類的意識需要大腦皮質,也需要腦幹。腦幹負責生物體生命衡定狀態的『意向性』需求管理,並透過原我、核心自我和自傳體自我的轉換,將生命管理的能力擴大到『圖像性』模式,而產生出更有優勢的記憶、語言、反思和推理的功能。

















參考資料:

1.《意識究竟從何而來(Self Comes to Mind)》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社,2012412日初版。ISBN 978-986-272-136-0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二)意識心智的建立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意識心智的建立



聖者們進入深度的冥想,並看見光芒四射的宇宙大我作為世界肇因之權能。摩耶(與摩耶之三德)將阿特曼隱藏在宇宙的背後。阿特曼,這獨一者,掌控著前面涉及的所有因素,包括原人(個體自我)與時間。(白騾氏奧義書》 一,1.3



全知的神與無知的個體皆是非生。為了個體自我,原質便造出其享受對象。宇宙自我是無限的,因此它是恆在的目擊者。享受者、享受對象與享受,亦即個體自我、原質、宇宙自我三者,與梵乃是一體。當一個人親證這一點,他便獲致解脫。(白騾氏奧義書》 一,1.9



有兩隻鳥,密切相關,十分相像,它們立在同一棵樹上(指個體自我與宇宙自我同居一個身體之內)。一隻鳥吃著成熟的果子(指個體自我的受業報);然而,另外一隻則沒有任何果實。它僅僅像一個旁觀者在目擊(指宇宙自我之無為)。(白騾氏奧義書》 四,4.6



「超越於人的感官的,是感官的對象;超越於感官對象的,是人的心意;超越於人的心意的,是理性;而超越於理性的,是「大我」。」(卡塔奧義書》 三,1.3.10



「未顯現者超越於偉大之自我,宇宙之大我超越於未顯現者。沒有比宇宙之大我更高的事物了,它意味著所有成長的終點,這是人可抵達的終極歸宿。」(卡塔奧義書》 三,1.3.11



我們從唯識學知道,修行人於修證過程可以經驗到八識的識體變化。而這識體(心王)之所以會被覺知道,主要是因識體必定伴隨著心所法呈現,如五遍行法—觸、作意、受、想、思。例如當感官耳根接觸到雷聲時,會在耳根識與異熟識(即阿賴耶識,與五遍行心所法相應)處依這音觸緣起『思』的『雷聲圖像』(法相)。接著依識的思量能變轉成第七我執識,『思』的『雷聲圖像』被賦予『我』的主體感受(即處在『雷聲圖像』即是『我』的狀態)。此第七我執識有四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慢、我愛),以及五遍行心所法與八大隨煩惱(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相應。接著這個『雷聲圖像』的『我』經分別能變轉成第六意識,此時『雷聲圖像』與『我』圖像就能所分離,經六根識的互用而有「我看到雷聲」或「我聽到雷聲」的感受。此分別能變的第六意識與五十一種心所法相應。

而從《卡塔奧義書(三,1.3.10-11)的法教得知,感官的外來訊息會形成對象的『圖像』,此『圖像』會匯入『人的心意』(即第六意識)。而操控這『圖像』的背後有『大我』(即第七識的『自我』),而『大我』的背後有『未顯現者』(即第八阿賴耶識),且此『未顯現者』的背後有『宇宙大我』(即梵。或稱佛性識)。而從《白騾氏奧義書》的法教知道,人在覺知事物的當下,是「享受者、享受對象與享受,亦即個體自我、原質、宇宙自我三者,與梵乃是一體。」且阿特曼(個體自我)的形成,是隱藏於摩耶與其三德—薩埵(喜德:使心光明、輕快與歡喜)、羅闍(懮德:使心活耀、散亂與躁動)和答摩(暗德:使心遲鈍、無力與昏暗)

所以,從古老智慧所說的『意識』(以下用『意識』,代表人類覺知事物的識體,非單指第六意識)作用,是由多重的轉變而成的。而且每一重的轉變過程,會有其相應的情緒反應(或稱感覺,即相伴心王的心所法)。有趣的事,從《意識究竟從何而來》作者所提出的『意識』心智的建立,似乎也循著這個方式。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是演化的力量帶給了生命不同類型的腦。有個觀點眾所周知但未被普遍接受:生物早在擁有心智之前,就已展現高效率並具適應力的行為,這些行為不管從哪個角度來看,都類似於擁有心智與意識活動的生物所產生的行為。事實證明完全無腦的生物,即使低等的單細胞如變形蟲、草履蟲,似乎也能展現有智力、有目的的行為(page 44)。而許多昆蟲雖沒有明顯的腦組織,卻也能出現需有複雜心智的社會化行為。所以,生物行為在簡單生命形式組成的世界裡,雖缺乏心智與腦部,它們仍可以無意識、無心智活動的方式做出適當反應的行為。

這書作者提出的觀念,藉著強調「使低等生物的生命管理的隱密知識,是演化上先於任何這類知識的意識經驗,從而翻轉了對意識之傳統理解的敘事順序」(page 48)—即傳統認為精密的生命管理背後,那些態度、意圖和策略是起源於大腦和複雜的意識心智,這是有待商榷的。所以作者依著證據所提出的理論,是在演化的歷史中找尋自我和意識的先趨。在單細胞及低等無神經組織生物,其對生存的「渴望」、「意願」使它們擁有一種在行為上的『態度』,這種稱為『意向性』生命管理模式。而多重組織生物因有形成圖像功能的神經網絡聚合—離散區(concergence-divergence zonez/regions,CDZs/CDRs )的神經迴路及腦組織的演化(page 167),這種稱為『圖像性』生命管理模式。在更高級的哺乳類如人等,則將『意向性』與『圖像性』生命管理模式結合,而產生出更有優勢的記憶、語言、反思和推理的功能。

作者認為單純圖像所產生的心智是無意識的。而這需要有個主體性的—『自我』,而這主體性的定義特徵是:普遍存在於我們主觀經驗到的圖像中的感覺(即所謂相伴於心王而起的心所法)(page 18)。作者認為在自我的許多層級(原我核心自我自傳體自我)中,最複雜的層級容易遮蔽較簡單的層級,使得心智被知識的蓬勃展示給占滿。意識心智的演化是從最簡單的『意向性』生命管理模式,而這種『意向性』轉換成『原始感覺』的呈現。意向性的『原始感覺』擁有個明確的特質,一個價(valence),位在介於愉悅和痛苦之間的某處(page 215)。『原始感覺』是生物體與外界互動所形成的所有感覺的基礎,是所有情緒感覺的原始樣態。重要的是,『原始感覺』是由意識心智的原我所產生的。

研究意識心智的深處時,發現它是由不同圖像混合而成的。這些圖像中的一組圖像描述了意識中的『對象』(即主角、我執識),其他圖像則描述『受格我』(即四根本煩惱—我癡、我慢、我見、我愛)。『受格我』包括(page 216)

(1)觀點:對象被繪製成地圖時所採取的(即我的心智在觀看觸摸聽見.....等時擁有一個立足點,而這個立足點就是我的身體)(即第七我執識—我癡煩惱)

(2)所有權:感覺到在心智中被描繪出來的對象是屬於我,而不屬於任何其他人。(即第七我執識—我慢煩惱)

(3)能動性:感覺到我擁有與對象相關的指揮權,我的身體所執行的行動是由我的心智所指揮。(即第七我執識—我見煩惱)

(4)原始感覺:表示我活著的身體存在,這與對象如何或是否占用身體並不相關。(即第七我執識—我愛煩惱)

將這四個要素一一集合起來,就會構成一個簡單版本的自我—『原我』。當這個自我集合的圖像與非自我對象的圖像一同展開時,意識心智便出現了。











參考資料:

1.《意識究竟從何而來(Self Comes to Mind)》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社,2012412日初版。ISBN 978-986-272-136-0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一)神經學上主體自我的存在位置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神經學上主體自我的存在位置



自我在心靈的虛空裡被覺知。此空間細如拇指,然而,自我卻耀如日光。它的自由意志與自我意識尤引人注目。除了諸多特徵外,它還擁有受制於生死的智慧與身體。雖如毫芒錐尖一般精細,但感覺起來確如與宇宙自我有別的(另一實體)。(白騾氏奧義書》 五,5.8



曹溪有時示眾曰:「七佛至曹溪有四十祖,慧能至七佛有四十祖。」此道理,明為佛祖正嗣之宗旨也。謂七佛者,有于過去莊嚴劫出現者,有於現在賢劫出現者。然則,四十祖相嗣面授者,佛道也,佛嗣也。(正法眼藏》《嗣書》篇



道元禪師在其《正法眼藏》的《嗣書》篇中強調,『佛佛相嗣』是指七佛是相繼承而展現至今,「比如石相嗣於石,玉相嗣於玉;比如菊亦有相嗣,松亦有印證,皆前菊後菊如如,前松後松如如。」而佛法的傳承是修證這佛性覺智的祖師,『祖祖相嗣』面授而來的。這樣的佛法語言換成科學的說法是:七佛是後佛依著前佛演化遺傳而成的;祖師是依著前面祖師而契證佛道的。所以佛法相信這世界上有智覺的生物也都具有佛性,而且是依著演化的遺傳方式相繼承,只是業障(生物界指的是智覺演化層級)的不同而有物種類間不同的表現。

而本書《意識究竟從何而來》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根據近些年來神經科學對人類心智與自我的研究,提出意識演化理論的個人見解。一般神經生物學在意識心智方面的多數進展,都建立在三個觀點上:(1)目擊者觀點;(2)行為者觀點;(3)大腦觀點(page 24)。但作者提出了第四個觀點,此觀點得在觀察及敘述意識史的方式上做出徹底的改變。此將生命規則轉變為自我和意識的支柱和正當理由的概念,指出了一條通往這個新觀點的路徑:在演化的歷史中找尋自我和意識的先驅。而「演化帶給生命不同類型的腦」(page 42)的神經科學發展,也與佛法對人類智覺(八識)是由演化遺傳而來的說法是不謀而合。

奧義書》的法教中白騾氏奧義書》(五,5.8)說:「自我在心靈的虛空裡被覺知。此空間細如拇指,然而,自我卻耀如日光。」,又如白騾氏奧義書》(三,3.13)說:「它細微如拇指,卻龐大若宇宙。作為萬物最本質的存在,它居住在萬物的心中。它是知識的根源,它藉著起伏不定的心念顯現自己。」所以從古老的宗教修行體證,認為:自我是在身體的「細微如拇指」空間裡,而這樣的說法也正符合人體生命中樞—橋腦與延腦的結構。

作者在此書《意識究竟從何而來》中,提出與傳統和常規相左的說法,認為心智不是只形成於大腦皮質中(page 92)心智最先是顯現在腦幹中。此觀念和初期感覺形成於腦幹的觀念,兩者乃是一體的。兩個腦幹神經核—孤立徑核和臂旁核,與心智基本面向的形成有關,這些基本面也就是由進行中之生命事件所引起的感覺,包括那些被描述為痛苦和愉悅的感覺。這些感覺極可能是心智的原始構成要素,以來自身體自身的直接訊號為基礎。有趣的是,它們也是自我之原始、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並且構成了對於心智的最初啟示—即它的生物體是活著的。作者的「心智形成於腦幹見解與奧義書》的法教是不謀而合的。而且「感覺是心智的原始構成要素」說法,也與唯識學中心王必與心所法相併起」的法教是一致的

作者從神經學的研究來看「心智的起點」,提出三項證據來源(page 94)。首先腦島皮質(insular cortex)確實參與處理多種感覺的過程,從那些伴隨情感而來的感覺到那些表示痛苦和愉悅的感覺,這些感覺被簡稱為身體感覺(bodily feeling)。但在單純皰疹腦炎患者,損害兩側腦島之後,痛苦和愉悅的感覺仍在。作者提出的見解是:在缺乏兩邊腦島皮質的情形下,痛苦和愉悅的感覺出現在腦幹神經核(孤立徑核和臂旁核)中,而這兩者都是身體內部訊號的合適接收者。

腦幹這兩個神經核是內部訊號傳遞的前端,會透過視丘核將訊號發送到腦島皮質。腦幹神經核是提供基礎的身體感覺層級。腦島皮質是把基礎感覺做更大程度的差異化,而且腦島皮質能夠將這些差異化的感覺,與其他以腦部區域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面相相聯繫。除了腦幹這兩個神經核外,在這結構附近有複雜的神經核組—中腦環導水管灰質區(periaqueductal gray nuclei, PGA),由許多次級單位組成,是防禦、侵略及疼痛處理有關之各種情緒反應的發起點。笑和哭,憎惡或恐懼的表達,以及在恐懼情境中僵住或逃跑的反應,全都是由PGA發起。

在無腦症—又稱積水性無腦症(hydranencephaly)病例中,是有腦幹,但無大腦皮質。患者意識清醒,並且能表現出行為。他們能和照顧者溝通並和世界互動,明顯擁有某種程度的心智活動。無腦症患者,不管是聽到或看到什麼,都是在皮質下完成的,且極可能是在保持完整的丘核(colliculi)中。不管是感覺到什麼,都是透過保持完整的孤立徑核和臂旁核在皮質下完成,因為無腦症沒有腦島皮質或初級和次級體感覺皮質可協助這樣的任務。他們所產生的情緒必定是中腦環導水管灰質區中的神經核所觸發執行,而這些神經核控制著情緒的面部表情。所以無腦症患者生命過程的運作,由完好無損的下視丘(位於腦幹正上方)支撐,並受到完好無損的內分泌系統和迷走神經網絡協助。所以,無腦症患者的女孩,在青春期依舊會有月經來潮。

第三項證據是關於上丘(Superior colliculi)的發現,上丘是頂蓋(tectum)的一部分,此區域與中腦環導水管灰質區之神經核密切相連,也與孤立徑核和臂旁核間接相連。上丘為人熟知的是其對視覺相關行為的涉入,但其特殊的結構鮮少受到研究。上丘共有七層,第一到三層是「表層」,而四到七層則為「深層」。所有進出表層」的連結都與視覺有關,用於建構視覺世界的地圖。而上丘的「深層」包含聽覺和體感覺訊息—來自脊髓以及上視丘用於建構腦的地圖。這三種不同的地圖—視覺、聽覺和體感覺,都是空間性的。這意味著它們是以精確方式堆疊而成,以至於從一幅地圖可以得到訊息是多重的,因而可以達到更有效率的整合。此外,上丘會產生伽碼波段的電震盪,此現象被認為與神經元的同步活化有關。至今為止,上丘是大腦皮質外已知唯一顯示出伽碼波段電震盪的腦部區域。

由以上這些證據,心智的一些發端也許可在腦幹周圍的神經核網絡結構裡找著,而自我的發端可能也在此





參考資料:

1.《意識究竟從何而來(Self Comes to Mind)》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社,2012412日初版。ISBN 978-986-272-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