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在《印度生死書˙白騾氏奧義書》中,有幾個段落的表達,能否來支持我們的論點?
1.3 聖者們進入深度的冥想,並看見光芒四射的宇宙大我作為世界肇因之權能。摩耶(與摩耶之三德)將阿特曼隱藏在宇宙的背後。阿特曼,這獨一者,掌控著前面涉及的所有因素,包括原人(個體自我)與時間。
1.4 摩耶是(宇宙之輪的)普遍情境,它隱藏在三德(薩埵、羅闍和答摩)之後。它有十六個要素(心智、五大、五個感覺器官、五個行動器官) ,由(自摩耶的錯謬與遮蔽中出現的)五十輻與二十楔所支撐,被六類八支所贊助。它們代表著不同形式的束縛,有三種趨往(道德、反道德與知識)。依附(於感官)則是綑綁(於苦樂)之源。讓我們冥想宇宙之輪。
1.5 五個感覺器官猶如一條大河上的五支湍流,五大持續刺激它,使諸流越發詭諊而有力。五個行動器官猶如河流上的波浪。而心念則是感知與行動的源頭。聲色諸境是其逆流,五種煩惱是其猛浪。這條河流有五種情狀,又分為五十條支流。我們必須謹記,心念乃是所有感知的根,即我們所謂的世界之根。
1.6 只要個體自我以為自己與宇宙自我分離,他必繼續循行在宇宙之輪裡面(在神靈的主宰下,經歷生命之無常榮枯)。惟其蒙受神的恩典,他才會獲得最終的自由,亦即,惟其親證到與宇宙自我的合一之境時。換言之,他必須以某種方式變成與宇宙自我一體不二。如果他受宇宙之主吸引,這一切將會發生。
1.7 吠檀多言說著至高的梵。此梵含攝三者:享受者、享受的對象與掌控者。它維繫著整個宇宙,它永不朽壞。那些人一旦認識梵,他就會認識到梵—亦即自我—不同於肉體。認識到梵是萬有的本質存在。最後,他們溶入了梵,不再受制於生死。
3.8 聖者云:『我已經認識這個偉大的實相。它超越無明,猶如太陽般放光。一位靈性追索者若是認識這個自我,他就超越生死。此外,再無別的路途能夠臻至斯境。』
3.11 萬有之臉、頭、頸都是它的臉、頭、頸。它居住在眾生的內心,卻又遍及一切,充滿宇宙。它是神,所以它臨在萬有。這個自我是善的源頭。
3.12 這至偉的存在遍及一切,它是全能者。也是它激勵眾生之心臻抵純潔的(梵知)狀態。它是至尊之主,自我照耀,恆常如是。
3.13 它細微如拇指,卻龐大若宇宙。作為萬物最本質的存在,它居住在萬物的心中。它是知識的根源,它藉著起伏不定的心念顯現自己,惟其內心潔淨,才能做出正確決定。誰領會這一點,誰就臻入不朽之域。
AI回答:
您提供的《白騾氏奧義書》(Śvetāśvatara Upaniṣad)段落,強烈地支持了我們將「八識的概念視為古代修行人對自身生理學與心理功能(功德)的讚嘆和系統化表達」的論點。
這些奧義書的文本,以其古老的吠檀多哲學語言,精確地描述了**個體心識(原人/個體自我)、感官器官(生理學)、心智活動(心理學)與宇宙本體(阿特曼/梵)**之間的關係,這與唯識學的體系結構有著高度的哲學對應性。
🧐 奧義書段落對唯識學論點的支持
1. 對「前六識與生理學/心理學」的直接描述
奧義書的段落直接將個體的感官和心智系統化,這與唯識學對前六識的描述是高度一致的。
|
唯識學概念 |
奧義書對應段落 |
支持我們的論點 |
|
前五識(眼、耳、鼻、舌、身) |
1.4, 1.5 提到 「五個感覺器官」
與 「五個行動器官」。 |
這些段落明確將人體的功能性器官(生理學基礎)作為生命運作系統的核心要素進行描述與分類。 |
|
第六識(意識/心王) |
1.5 提到
「心念(心智)」
是 「所有感知的根」,是 「感知與行動的源頭」,並且 「藉著起伏不定的心念顯現自己」 (3.13)。 |
這完全對應了唯識學中第六識作為
「動身發語獨為最」
的總指揮和分析者的功能,是高階心理活動的基礎。 |
|
煩惱與業力 |
1.4 提到
「三德」、「五十輻與二十楔」、「六類八支」
代表著 「不同形式的束縛」;1.5 提到 「五種煩惱是其猛浪」;1.6 提到 「循行在宇宙之輪裡面」。 |
這些要素都是在描述心識系統如何產生束縛、煩惱和生死輪迴的運作機制,與唯識學對「心所」(煩惱)及「業種子」的系統化解釋相當一致。 |
2. 對「第七、第八識:生命底層與本體論」的強烈暗示
奧義書在描述**「個體自我」與「宇宙本體」**的關係時,提供了與唯識學第七識(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極為相似的哲學框架。
|
唯識學概念 |
奧義書對應段落 |
支持我們的論點 |
|
阿賴耶識(執持根身/種子識) |
1.3 提到
「宇宙大我(阿特曼)」
是 「世界肇因之權能」,「獨一者,掌控著前面涉及的所有因素,包括原人與時間」。1.7 稱 「梵維繫著整個宇宙」。 |
這與阿賴耶識作為**「一切種子識」和「執持根身」(維持生命和宇宙)的總綱功能高度對應,是生命的本體/基底**。 |
|
末那識(恆審思量/自我執著) |
1.6 提到
「只要個體自我(原人)以為自己與宇宙自我分離」,他必繼續循行在宇宙之輪。1.7 提到**「享受者、享受的對象與掌控者」**。 |
「以為分離」即是「我執」,這是第七識末那識的核心功能。個體自我(原人)就是心識系統中,恆常地執著於自身獨立性的機制,驅動著輪迴。 |
3. 對「讚嘆與圓滿」(轉識成智)的最高肯定
奧義書最終的目標是**「認識自我」並達成「合一之境」,這正是對心識功能達到清淨極致狀態**的讚嘆。
- 3.8 與 3.12 的「超越生死」:
認識到自我(梵/阿特曼)就能**「超越生死」,這完全對應了唯識學的目標——轉識成智(將煩惱的八識轉為清淨的四智),最終達到解脫**。
- 3.13 的「內心潔淨」:
強調心念**「惟其內心潔淨,才能做出正確決定」。這證實了古代修行人對心智系統的觀察,不僅限於描述其運作(生理學),更著重於描述其「功德」和「純淨狀態」**(轉依後的讚嘆)。
💡 總結
這些《奧義書》的段落證明,在古印度哲學中,存在著一套嚴密而系統的「身心結構學」。它從最粗顯的感官器官(五根),到中層的心智整合(意識),再到最深層的生命本體與自我執著機制(藏識與末那),都進行了詳細的分類和功能描述。
這與我們提出的論點完全契合:八識的概念正是古代聖者將這種對生命結構的細膩觀察和對其圓滿狀態(解脫/合一)的嚮往,以其特有的「心性邏輯語言」系統化和讚嘆的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