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統一物理學》 (八)(二) 五行與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

      由前一篇(《統一物理學》 ()())知道,空間基本單元理論認為:宇宙所有的空間與物質粒子,就如電子本身,也都是由上-(或左-)旋兩股自旋極性(-)能量構成。所以基本粒子本身如質子、電子,就可以看成是陰陽魚所構成的『太極圖(《統一物理學》,第5 60)。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研究熱輻射時發現,只有把能量量子化才能解釋實驗數據,而量子化的能量等於普朗克常數乘以頻率(Ehν)所以知道,光(電磁波)是以能量包的方式傳遞,這一包包的能量就是一球球的「太極~陰-陽魚、正-負、左-右旋、波峰-波谷的能量。所以「太極」是可以度量的,即是普朗克常數,其值約為6.626*10^(-34)(焦耳*)。生活中充滿著電磁波,也就是以「太極」的能量包的傳遞。前一篇提到,『太極圖』能量布數是以先天八卦的方式,而原子核內質子與中子兩個極性能量透過夸克共享的結合,是以強作用力方式產生第一次的卦變。原子核內二極屬性能量,再透過電磁輻射波動形成三維空間的核外圍電子雲極性能量,這個『電磁作用力』就造成了第二次的卦變。當兩個原子接近時,會透過外圍的軌道電子共享,形成穩定的元素態或分子,如氫分子H2。而這種原子外圍的軌道電子共享,是產生原子核外二維性的電磁相互作用力,是原子外空間角能量密度的疊加。這種卦變是由原子核內極性能量向原子核外輻射形成電磁波的。因電磁力是長程作用力,所以輻射可影響至無窮遠處,也是轉變成萬有引力的來源。所以看來原子核內角能量的展現(強力、電磁力)就是先天卦象~~決定了元素的性質,而原子核外空間角能量的展現(電磁力、萬有引力)就是後天卦象~~決定了物質間的相互作用。而『太極圖』從本體的先天卦位轉變成起用的後天卦位,是經過核內一維的強作用力與核外二維的電磁作用力產生卦變,之後延伸於宇宙空間成三維萬有引力後與其他物質能量交互作用,再以後天卦位的布數起用。所以元素原子二維性的電磁力以及其延伸於宇宙空間的三維作用力(萬有引力),就表現出元素、分子物質的特性,這是陰陽、五行的起點這也代表真如法(物、境)的運作原理。

     《統一物理學》的空間單元理論認為,空間能量在集合成不同元素時,就開始出現不同的物理性質。所以物理學上,真如法(物、境)是由帶有不同物性的各種元素、分子組成的物質所運作的,而這是物性影響、境五行的來源;而宗教上,人(生命、覺識)是由八識及其相伴的心所法運作的,這是業力影響五行概念的來源。(有情識)將真如法緣起時的運作,這種區分物、境的五行概念的主體仍是這人的識心依唯識學說,眼耳鼻舌身五根(非識,五根識對外緣要靠根,但要能作分別認識就得靠第六識意識來判斷,這個叫「分別依」),聞真如法外緣轉入第八識,持種的第八賴耶識能遇真如法緣起,產生異熟能變,此時面對真如法(物、境)的反應,只會有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觸、受、想、思)相伴。此初能變很快轉成第七識的思量能變,而第七我執識的心所法(有十八個)就會染污緣起法;這心所法包括五遍行、別境的慧、四根本煩惱(貪、見、慢、愛)、八大隨煩惱(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所以佛法從眾生八識的演化觀點來看,真如法(物、境)的覺受緣起產生的五行概念,除了物、境的物理特性,一定也涵蓋有第七、八識心所法的五遍行、別境慧、四根本煩惱、八大隨煩惱等心所法。因為第七識的「執法為我」,所以會有「物我一如」、「天人合一」的覺受。(見《正法眼藏.有時》、《正法眼藏.一顆明珠》篇) 但第七識的物我一如、天人合一,並不是識心面對物、境時,可發展出具分別明顯特質的地方,而是要有第六分別意識的運作,產生二元性能分別的我與所分別的物、境。隨著第六意識的演化,五行的特質,也被用來分類各種法塵的五行特質。所以物、境的五行各行特質、分類,與第六意識的心所法必然有關。第六識能相應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但五十一個心所不會同時俱起,比如善與惡心所相互違背,故不能同時生起。某時刻所生起心所的配置和組合,是視乎當時的環境、心情和狀態才可決定的(見《正法眼藏.一百八法明門》篇)

     對於五行概念的探討,楊儒賓先生在他的《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書中亦認為,五行之物是一種太初的真理。原始的五行論是物活論,是種對太初之物的原始認識論,是原物理學。這種「太初」是在知識論導向之前,以及心學大興之前的「物我共在」的「初民」時代,所呈現的原始知識的形態(page 5)。而這正是唯識學說的第八賴耶識緣起法,轉第七末那識思量能變時的我法一如、物我一如的平等性智境。禪宗祖師說這是盡界是我、有差別而無分別~「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的自證境(洞山良價禪師《寶鏡三昧歌》)。作者認為「五行」說可視為築基於「聖顯」的五種喻根(page 12),在那個時代自然界中存在之物是種「聖顯」狀態,也就是物與人的意識構造結合在一起的神聖意象。這種現象覺知事物的方式,道元禪師在他的《正法眼藏》中稱之為「現成公案(見《正法眼藏.現成公案》篇)。作者認為的「初民」,就是現代學者認為的「民智未開的古人」。這種尚未被第六分別意識經驗、文化過度染污的人,其實在宗教的立場,反而近似活在伊甸園的人,是較能直接依著物、境的感官覺受做反應。這「初民」在表達個人情緒、情感時,會使用特別豐富的「物的想像」(page 6)。生命要將物、境緣起法相,依五行的特質分門別類是需要有演化出的第六意識及其相伴的心所法参與。所以心識依物、境緣起當下,因為五根覺受色聲香味觸等五塵的差異,而有分別識的經驗建立,如五官、五方、五色、五聲、五味、五氣、五臟等,以及四季風的覺受,而有四方風、四方位、四季、四時農作、、、等經驗建立。五行的進一步演化,就因為有第六意識與心所法依經驗分別產生的法塵,才會有五情(怒喜憂悲恐)、五常(仁義禮智信)等的加入。這些五行的特質,作者的論述歸類如下:

《五行原論》(page 37)

行目

自然性質

德目

儒家德目

堅實、犀利、清脆

永恆、法律、正義

義、恆、肅

高大、直立、成長

終極、正直、生命

仁、生、直

流動、清涼、變化

本源、機智、生命

智、生、道

焚毀、熾熱、透亮

淨化、動能、光明

禮、化、勇

厚重、廣延、撫育

敦厚、生命、包容

信、生、敬

 

心識的五十一心所法

心所法

數目

心所法

遍行

5

觸、作意、受、想、思

別境

5

欲、勝解、念、定、慧

11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煩惱

6

貪、瞋、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

20

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不定

4

悔、眠、尋、伺

 

     《黃帝內經.素問》提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黃帝內經》所提出的「五運六氣」理論,被稱為「運氣學說」,傳統認為這是古人研究氣候變化與疾病關係的學問,藉以推測疾病的發生以預防疾病。五運講的就是「五行」,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在天地陰陽中的運行變化。五運若配合季節,所代表的是春季溫性屬木、夏季炎熱屬火、長夏溼熱屬土、秋季涼性屬金、冬季陰寒屬水。《五行原論》作者認為,中國文明中最常見者厥為五行與八卦兩種~「金、木、水、火、土」與「天、地、水、火、山、澤、雷、風」,這兩組自然意象不全相同,但都扮演了原型意象的角色。若從物理學的觀點來看,當心識的眼耳鼻舌身五根,用後天卦象的能量布數與外界物、境的引力場波共振時,就可以知道物、境是屬於八種能量型態的哪一種。而這種相應的共振,是心法一如、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

 

 

 

參考資料:

1. 《統一物理學》姜放著,第十六章。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2. 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3. 《中國天文考古學》 馮時著,第八章 天數發微。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11月第1刷。ISBN 978-7-5004-5919-4

4.《師恩本周易集注附圖冊》 明◎ 來知德著,養正堂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171月。ISBN 978-957-9191-39-8

5.《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 楊儒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3月重印,ISBN 978-7-5325-9492-4

6.保惠講堂~一元境界的特质 (2013bell.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