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五

《統一物理學》 (八)(二) 五行與中醫天人合一的理論

      由前一篇(《統一物理學》 ()())知道,空間基本單元理論認為:宇宙所有的空間與物質粒子,就如電子本身,也都是由上-(或左-)旋兩股自旋極性(-)能量構成。所以基本粒子本身如質子、電子,就可以看成是陰陽魚所構成的『太極圖(《統一物理學》,第5 60)。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研究熱輻射時發現,只有把能量量子化才能解釋實驗數據,而量子化的能量等於普朗克常數乘以頻率(Ehν)所以知道,光(電磁波)是以能量包的方式傳遞,這一包包的能量就是一球球的「太極~陰-陽魚、正-負、左-右旋、波峰-波谷的能量。所以「太極」是可以度量的,即是普朗克常數,其值約為6.626*10^(-34)(焦耳*)。生活中充滿著電磁波,也就是以「太極」的能量包的傳遞。前一篇提到,『太極圖』能量布數是以先天八卦的方式,而原子核內質子與中子兩個極性能量透過夸克共享的結合,是以強作用力方式產生第一次的卦變。原子核內二極屬性能量,再透過電磁輻射波動形成三維空間的核外圍電子雲極性能量,這個『電磁作用力』就造成了第二次的卦變。當兩個原子接近時,會透過外圍的軌道電子共享,形成穩定的元素態或分子,如氫分子H2。而這種原子外圍的軌道電子共享,是產生原子核外二維性的電磁相互作用力,是原子外空間角能量密度的疊加。這種卦變是由原子核內極性能量向原子核外輻射形成電磁波的。因電磁力是長程作用力,所以輻射可影響至無窮遠處,也是轉變成萬有引力的來源。所以看來原子核內角能量的展現(強力、電磁力)就是先天卦象~~決定了元素的性質,而原子核外空間角能量的展現(電磁力、萬有引力)就是後天卦象~~決定了物質間的相互作用。而『太極圖』從本體的先天卦位轉變成起用的後天卦位,是經過核內一維的強作用力與核外二維的電磁作用力產生卦變,之後延伸於宇宙空間成三維萬有引力後與其他物質能量交互作用,再以後天卦位的布數起用。所以元素原子二維性的電磁力以及其延伸於宇宙空間的三維作用力(萬有引力),就表現出元素、分子物質的特性,這是陰陽、五行的起點這也代表真如法(物、境)的運作原理。

     《統一物理學》的空間單元理論認為,空間能量在集合成不同元素時,就開始出現不同的物理性質。所以物理學上,真如法(物、境)是由帶有不同物性的各種元素、分子組成的物質所運作的,而這是物性影響、境五行的來源;而宗教上,人(生命、覺識)是由八識及其相伴的心所法運作的,這是業力影響五行概念的來源。(有情識)將真如法緣起時的運作,這種區分物、境的五行概念的主體仍是這人的識心依唯識學說,眼耳鼻舌身五根(非識,五根識對外緣要靠根,但要能作分別認識就得靠第六識意識來判斷,這個叫「分別依」),聞真如法外緣轉入第八識,持種的第八賴耶識能遇真如法緣起,產生異熟能變,此時面對真如法(物、境)的反應,只會有五遍行心所法(作意、觸、受、想、思)相伴。此初能變很快轉成第七識的思量能變,而第七我執識的心所法(有十八個)就會染污緣起法;這心所法包括五遍行、別境的慧、四根本煩惱(貪、見、慢、愛)、八大隨煩惱(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所以佛法從眾生八識的演化觀點來看,真如法(物、境)的覺受緣起產生的五行概念,除了物、境的物理特性,一定也涵蓋有第七、八識心所法的五遍行、別境慧、四根本煩惱、八大隨煩惱等心所法。因為第七識的「執法為我」,所以會有「物我一如」、「天人合一」的覺受。(見《正法眼藏.有時》、《正法眼藏.一顆明珠》篇) 但第七識的物我一如、天人合一,並不是識心面對物、境時,可發展出具分別明顯特質的地方,而是要有第六分別意識的運作,產生二元性能分別的我與所分別的物、境。隨著第六意識的演化,五行的特質,也被用來分類各種法塵的五行特質。所以物、境的五行各行特質、分類,與第六意識的心所法必然有關。第六識能相應所有的五十一個心所,但五十一個心所不會同時俱起,比如善與惡心所相互違背,故不能同時生起。某時刻所生起心所的配置和組合,是視乎當時的環境、心情和狀態才可決定的(見《正法眼藏.一百八法明門》篇)

     對於五行概念的探討,楊儒賓先生在他的《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書中亦認為,五行之物是一種太初的真理。原始的五行論是物活論,是種對太初之物的原始認識論,是原物理學。這種「太初」是在知識論導向之前,以及心學大興之前的「物我共在」的「初民」時代,所呈現的原始知識的形態(page 5)。而這正是唯識學說的第八賴耶識緣起法,轉第七末那識思量能變時的我法一如、物我一如的平等性智境。禪宗祖師說這是盡界是我、有差別而無分別~「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的自證境(洞山良價禪師《寶鏡三昧歌》)。作者認為「五行」說可視為築基於「聖顯」的五種喻根(page 12),在那個時代自然界中存在之物是種「聖顯」狀態,也就是物與人的意識構造結合在一起的神聖意象。這種現象覺知事物的方式,道元禪師在他的《正法眼藏》中稱之為「現成公案(見《正法眼藏.現成公案》篇)。作者認為的「初民」,就是現代學者認為的「民智未開的古人」。這種尚未被第六分別意識經驗、文化過度染污的人,其實在宗教的立場,反而近似活在伊甸園的人,是較能直接依著物、境的感官覺受做反應。這「初民」在表達個人情緒、情感時,會使用特別豐富的「物的想像」(page 6)。生命要將物、境緣起法相,依五行的特質分門別類是需要有演化出的第六意識及其相伴的心所法参與。所以心識依物、境緣起當下,因為五根覺受色聲香味觸等五塵的差異,而有分別識的經驗建立,如五官、五方、五色、五聲、五味、五氣、五臟等,以及四季風的覺受,而有四方風、四方位、四季、四時農作、、、等經驗建立。五行的進一步演化,就因為有第六意識與心所法依經驗分別產生的法塵,才會有五情(怒喜憂悲恐)、五常(仁義禮智信)等的加入。這些五行的特質,作者的論述歸類如下:

《五行原論》(page 37)

行目

自然性質

德目

儒家德目

堅實、犀利、清脆

永恆、法律、正義

義、恆、肅

高大、直立、成長

終極、正直、生命

仁、生、直

流動、清涼、變化

本源、機智、生命

智、生、道

焚毀、熾熱、透亮

淨化、動能、光明

禮、化、勇

厚重、廣延、撫育

敦厚、生命、包容

信、生、敬

 

心識的五十一心所法

心所法

數目

心所法

遍行

5

觸、作意、受、想、思

別境

5

欲、勝解、念、定、慧

11

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癡、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煩惱

6

貪、瞋、癡、慢、疑、惡見

隨煩惱

20

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無慚、無愧、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不定

4

悔、眠、尋、伺

 

     《黃帝內經.素問》提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黃帝內經》所提出的「五運六氣」理論,被稱為「運氣學說」,傳統認為這是古人研究氣候變化與疾病關係的學問,藉以推測疾病的發生以預防疾病。五運講的就是「五行」,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水運,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之氣,在天地陰陽中的運行變化。五運若配合季節,所代表的是春季溫性屬木、夏季炎熱屬火、長夏溼熱屬土、秋季涼性屬金、冬季陰寒屬水。《五行原論》作者認為,中國文明中最常見者厥為五行與八卦兩種~「金、木、水、火、土」與「天、地、水、火、山、澤、雷、風」,這兩組自然意象不全相同,但都扮演了原型意象的角色。若從物理學的觀點來看,當心識的眼耳鼻舌身五根,用後天卦象的能量布數與外界物、境的引力場波共振時,就可以知道物、境是屬於八種能量型態的哪一種。而這種相應的共振,是心法一如、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

 

 

 

參考資料:

1. 《統一物理學》姜放著,第十六章。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2. 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3. 《中國天文考古學》 馮時著,第八章 天數發微。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11月第1刷。ISBN 978-7-5004-5919-4

4.《師恩本周易集注附圖冊》 明◎ 來知德著,養正堂文化事業出版公司,20171月。ISBN 978-957-9191-39-8

5.《五行原論~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論》 楊儒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3月重印,ISBN 978-7-5325-9492-4

6.保惠講堂~一元境界的特质 (2013bell.blogspot.com)

 

 

2023年9月15日 星期五

欲界的六道眾生

 

有一次,喜歡論辯梵知的諸聖者相遇再一起,彼此相詢:『梵是宇宙的原因嗎?我們自何處而來?而我們來了,誰來保守維繫著我們?當我們命終之日,我們又將去往何方?哦,知梵者,究竟是誰在掌控著我們,使我們受制於某種苦樂的法則而無法得著自由?』(印度生死書《白騾氏奧義書())

 

     這些問題應該是所有的『存在者』(眾生)~尤其是人﹐要共同思索解決的。佛教認為眾生的存在是依於三個法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有六道眾生,欲,希求的意思;界,是範圍。生活在欲界的眾生,具有情欲、色欲、食欲、婬欲等情感的需求,充滿了欲望,自地獄、鬼、畜生、阿修羅、人以至六欲天,男女相參在一起,多諸樂欲,是貪欲熾盛的世界,故稱欲界。佛教說眾生由於過去世(指現在世之前的各世)所造的善業、惡業,產生六種不同的生命生存狀態,有:天人、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稱為「六道」,此六者都是三界內眾生輪迴轉生的道途。佛家認為眾生未能修煉出三界,或生命未滅盡之前,始終在六道中輾轉生死,這就是「六道輪迴」之說。

     依阿含經及唯識學,『欲界』的特性:()有三欲:飲食、睡眠、情愛,故名欲界。()由修習上品十善,升四王天、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上四層空居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由禪定力,故不依地;無定力者,不得空居。()四王、忉利有忿怒相,以上皆善相。()欲界六天皆有男女之別。()有王臣之別。所以欲界有情八識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所體現的三德變化與十善業、十惡業有關。所謂十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慾、不嗔恚、不愚痴;十惡業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慾、嗔恚、愚痴。(這裡將業行簡化為十善業、十惡業是配合簡約的奧義書摩耶三德,如果詳論則有唯識學的心王、心所的百法業行差異。)(參見《統一物理學》() 業力與輪迴)

     因為數千年以來,科學的發展與宗教的傳承者無法對話,以至於現今這個科學昌明的時代,有知識的人皆以科學為圭臬,視宗教為唬人的迷信。然而當人們注意自己身邊的周遭,卻仍然是教堂、廟宇、佛寺於四處林立,而且信徒絡繹不絕,這並不因為科學的進步而減少、消亡。所以對一個真正自命是知識分子的人,更應該檢視如下面這些常常發生在身邊,而且是科學無法面對的事件。這也正是千年以前智者的呼籲,如印度生死書的《白騾氏奧義書()》所說的。所有的知識份子應該將目光移開物質的追逐,轉向著真正重要的生死問題。

 

 

1. 鬼門關倒數!3歲兒突喊一句:是弟弟…她嚇瘋 網共鳴「我兒今天也說」 (yahoo.com)  三立新聞網 2023-9-14

 

2. 中邪?年輕女術前喊「我有特殊體質」麻醉醒來變「男聲」 醫師嚇壞 (yahoo.com) 2023-08-25

 

3. 親哥去世26年!託夢怨「難呼吸求解脫」 她見墓穴遭毀嚇壞 (yahoo.com)    2023-08-05

 

4. 神明都看不下去!託夢揭發農地遭傾倒廢土「人贓俱獲」居民嘖嘖稱奇 (yahoo.com)  2023-07-28

 

5. 集體中邪!百人「詭笑嚎哭4小時」癱瘓工廠 警方證實出事了 (yahoo.com)  2023-07-09

 

6. 墜樓女被輕生結案…託夢「喊3字」逆轉成他殺 警見一幕秒認嫌犯 (yahoo.com)    2023-06-17

 

7. 回不去身體?乩身被鬼打差點賠上性命?神明緊急降駕搶救 | 寶神 |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2023-06-02

 

8. 【雙冤魂暗夜索命3】工地自瀆竟出人命 他落網爆遭怨靈夜夜纏 (yahoo.com)   2023-05-08

 

9. 深夜載客到墓地!他回頭驚「乘客消失了」:只剩舊鈔硬幣 (yahoo.com)   2023-05-03

 

10. 王爺顯靈? 高雄振天宮神桌前驚現「神秘鞋印」 (yahoo.com)      2023-04-19

 

11. 【馬國女冤死謎案】山谷怪風飄屍臭 馬國女慘遭肢解附身禮儀師哭嚎 (yahoo.com)   2023-04-17

 

12. 玄!台南超渡法會滿桌「韓國貨」 背後竟與船難有關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2023-04-08

 

13. 「夢迴前世」的不丹王太后 (yahoo.com)  2023-02-04

 

14. 罕見神明受官員冊封升格 地方漁民守護神! (yahoo.com)   2023-01-28

 

15. 玄! 警獲仙佛降旨會處理凶事 13天後遇警員遭毒駕撞死 - 社會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2023-01-27

 

16. 【冤死厲鬼鬧很凶】女會計慘死甘蔗園 化為厲鬼現身多人目擊 (yahoo.com)   2022-12-05

 

17. 病人進入診間後瞬間消失 醫務人員一看名字驚呼「她前一天才剛死」 - 蒐奇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2022-11-21

 

18. 孟婆湯沒喝下肚?5歲童保有前世記憶 驚悚巧合讓媽頭皮發麻 (yahoo.com)   2022-10-20

 

19. 永和分屍案傳靈異!警局突飄屍臭 他驚見無頭怨靈現身等哥 (yahoo.com)   2022-09-13

 

20. 買房子非凶宅卻出現阿飄? 美女主播曝背後原因有洋蔥 (yahoo.com)  2022-09-01

 

21. 特斯拉開進荒涼墓地!偵測器驚見「滿滿行人」 駕駛看窗外嚇傻:還在走 (yahoo.com)   2021-02-23

 

22. 老戰友吃驚 男孩前世是二戰飛行員 (yahoo.com)   2022-06-18

 

23. 買飲料文靜黑狗異常吠叫 老闆娘堅定「祂應該跟著你」飼主秒潰堤 | ETtoday寵物雲 | ETtoday新聞雲   2022-06-10

 

24. 原民警察:魔神仔把我阿嬤牽走了! (yahoo.com)  2022-05-20

 

25. 德蕾莎修女今封聖 - 國際 - 自由時報電子報 (ltn.com.tw)   2016-09-04

 

26. 人變成神! 殉職副駕駛封「萬淇將軍」 (yahoo.com)   2014-11-04

2023年5月24日 星期三

《統一物理學》(十三)(九) 從空間單元理論談:八識的演化

 意識法覺系統~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時師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告長者子:欲證此身,當須久遠度脫一切受苦眾生。文殊師利!時長者子,因發願言:我今盡未來際不可計劫,為是罪苦六道眾生,廣設方便,盡令解脫,而我自身,方成佛道。以是於彼佛前,立斯大願,于今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劫,尚為菩薩。」、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地藏菩薩本願經 囑累人天品第十三》「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現在未來天人眾,吾今慇懃付囑汝(地藏菩薩),以大神通方便度,勿令墮在諸惡趣。」占察善惡業報經》說:「此善男子(指地藏菩薩)發心已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願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地藏菩薩分身),影應十方。雖復普遊一切剎土,常起功業,而於五濁惡世,化益偏厚,亦依本願力所熏習故,及因眾生應受化業故也。」密教則認為「地藏菩薩」本地為寶生佛,此是依二禪修證成就妙觀察智而言。禪修入二禪則是要斷內五根,修遠離五根識,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二禪境的特質是無覺觀、樂、心一境性、喜(以喜心為主),這是南方寶生如來所居的歡喜世界。佛陀為此階段沙門說了《地藏菩薩本願經》、《淨土經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金光明經》、《仁王經》、《維摩詰經》等。(參見《沙門修行次第》)

     地藏菩薩本願經 閻浮眾生感品第四》「爾時地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承佛如來威神力故,遍百千萬億世界,分是身形(地藏菩薩分身),救拔一切業報眾生。若非如來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變化。我今又蒙佛付囑,至阿逸多成佛以來,六道眾生,遣令度脫。唯然世尊,願不有慮。」菩薩都是佛子,所以第六意識也是承繼佛的覺性功德,才能發揮對萬法的了別智慧。《地藏菩薩本願經 分身集會品》說:「爾時,諸世界分身地藏菩薩,共復一形,涕淚哀戀,白其佛言:我從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遍滿百千萬億恆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所以所有修行眾生的第六意識(地藏菩薩分身),都是誓願:「地獄(業障)不空,誓不成佛;眾生(煩惱)度盡,方證菩提。」這即是地藏菩薩意識法覺意根智慧的功德,所有眾生的諸法名相與分別的能力,都是地藏菩薩的願力救渡

     瑜伽行派與法相宗主張,眾生「識」能轉變生起一切萬法,或變現為心內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認識作用之主體,故稱為能變。依其作用之特性,能變有異熟思量了境等三種。第六意識即是「了境~對法的了別」的第三分別能變,也就是落入二元性的四相分別(我、人、眾生、壽者)。法覺的意根與識除了依第八識的「觸、作意」遍行心所法演化,還依「受、想」演化出相應的心所法有別境、善等四十六個;是依意根(即腦額葉皮質、頂葉感覺皮質(意識的法相分別作用)邊緣系統(負責飲食、睡眠、性慾的生理衝動中樞)神經連結迴路)主導著身口意善惡的現起(見《統一物理學》(十三)())此意識與五十一心所法構成的黑白法(見《百法明門論》),是受五下分結(貪欲瞋恚身見見取見疑見)形成的法界所束縛是造作善惡業的根本。所以佛法教義說,眾生輪迴開始於第六意識的形成依著見思惑的染污偏重輪迴六趣投生,也是佛法傳說的「人道是從二禪境的【光音天下生人間】」 (參見《沙門修行次第》)從眾生修行的次第來看,入二禪後須修遠離五根識,可斷見惑三結及前六品的思惑,得『斯陀含』境。得斯陀含果的聖者,不會投生三惡道,其定力與修行也不會退失,至多在天界與人間往返一次,就可以得到解脫(參見《沙門修行次第》)。能圓滿成就二禪,就能證入一元性的無分別三禪境,而這是彌勒菩薩的般若平等性智。

     從演化觀點看,前五識是依他起性(面對真如法)演化,是攫取眾生識體外在(環境)與內在(器官組織)物質的物理或化學訊息,轉化為神經傳導的訊息,就如同周邊神經系統與自律神經系統的演化。而第六意識是遍計所執性(面對緣起虛妄法)演化,是演化出能整合這內外的神經傳導訊息,所以演化出五十一心所法來主導身口意行為,如大腦皮質的意識分別與邊緣系統的情感生理反應控制。這也是第六識具備所有心所法的原因。《意識究竟從何而來》作者依近年來的神經學證據,提出意識心智的最初『原我』與『核心自我』是建構在腦幹與視丘附近的中樞神經。『原我』與『核心自我』是由遺傳基因決定的物質性結構,用來產生『身體圖像』與『原始感覺』,以便進行意向性轉成圖像性的生命管理,使生物體的生命隨時處於衡定狀態,而且人類的『自傳體自我』也只是透過核心自我機制建立起來。『自傳體自我』是一種以有意識的方式呈現自傳,但被學習知識、歷史文化和社會經驗所塑造著。『自傳體自我』的自傳內容,即是個人記憶、過去生活經驗和為未來做計劃的總和。最重要的原因是人道演化出第六意識的腦神經系統,才是創造出眾生電磁波場的法身本有」,而這也才是輪迴開始的主體(見《統一物理學》(十二) 從空間單元理論談:法身與生物的電磁波)

 

真如法識的三能變(賴耶異熟能變、末那思量能變、意識分別能變),都是識本體的轉換,是沒有從屬的演化結構相伴,不同於五根識如普賢、觀音、文殊的有菩薩眷屬。所以佛經中提到地藏菩薩(及其分身)彌勒菩薩(及其三十三天(忉利天))除蓋障菩薩時,沒有說到其有眷屬

 

生命的理性-般若平等智覺系統~彌勒菩薩

     在哲學中,理性(英語:Rationality)是指人類以自我為中心,能夠運用理智的能力,審慎思考各項客觀的證據後,以推理方式,推導出合理的結論。同理心(英語:empathy)是以他人的參照系統中,理解或感受他人正在經歷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識別、理解和同情他人的感覺、情緒、思想、動機和人格特質的能力和意願。同理心通常還包括對他人的感受做出適當反應的能力,例如憐憫、哀悼和出於同情的幫助等。但這兩者都因為有我相(主、內)人相(客、外),而落入二元性分別,因而也會有眾生相(空間)壽者相(時間)。佛法講「諸法皆空」,是指諸法從緣生,緣生法當中無自性;這個無自性是指無恆常自性。但在唯識學上有個最重要的旨意,即「萬法唯識宇宙萬有一切諸法,都祇是心識變現的假相,也就是法的假相會因覺知的識不同而變(見《正法眼藏》山水經 篇)。而有異熟種子的眾生生命基礎~阿賴耶識,佛法中是真如法的六大(地水火風空識)之一。如來藏學派認為阿賴耶識,是三乘佛法的唯一所依之如來藏,即真如的因地別名之一。

     娑婆色界物質有(都是以夸克聚合成基本粒子)眾生生命的演化,是由異熟阿賴耶識的五遍行心所法,演化出恆審思量的第七末那識開始。與演化最相關的是阿賴耶識的「」心所法,演化出能執阿賴耶識為「的第七我執識。第七識所相應的心所法只有十八個,與其他的三十三個心所法都不相應,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個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參見《統一物理學》(十三)())。第七識遍行心所法的「作意」,是對第八賴耶識緣起真如法的法相作恆審思量。「」是內在的工作;「」,即是相(),是在內部建立所對的外緣物(真如法)依他起特有相,即賴耶業因種子遇外緣所起的相;此相非真如法的真如相,只是眾生識依真如法的緣起相,如所謂的「一境四心」。這即是唯識學所說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道理。「」心所法,是內部取相而採取相應行動。從眾生雜染的末那識來看,由五遍行心所、別境的慧心所,與此四根本煩惱及衍生的八個大隨煩惱(昏沉、掉舉、散亂、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演化結構成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舉無明;結,繫縛、煩惱之義)的法界。

     修行人得二果斯陀是「三結斷,貪、恚、癡薄」狀態,轉入末那識修行三禪。三禪修行是要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來看,修遠離第六意識,可斷五下分結(貪、瞋、身見、見取見、疑見),名離關鍵(雜阿含經 卷15 第三八七經),得無門(《中阿含經》卷54第二百經),可得不退轉的『阿那含』三果(參見《沙門修行次第》)。所以眾生成就二禪,斷離第六意識的分別法界,轉入三禪的末那識的無分別法界,即是彌勒菩薩救渡的平等法界。是《雲巖禪師寶鏡三昧》所說的「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混則知處。三禪修行最重要的是彌勒菩薩救渡功德~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所以《大寶積經 第111卷》中說:「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彌勒菩薩甚為希有,而能成就無量辯才,隨眾生念平等說法而於文字無所繫著。」」。《大寶積經 第111卷》中說:阿難!彌勒菩薩往修行菩薩道時,作是願言:『若有眾生薄婬怒癡成就十善,我於爾時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修行人,可以在彌勒菩薩救渡的法界成就,轉末那識成平等性智,得不退轉的『阿那含』三果。故在《大寶積經 第111卷》中,佛陀特別彌勒菩薩說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八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勝進法中不退不轉,行菩薩行時降伏一切諸魔怨敵,如實知一切法自體相,於諸世間心不疲倦,以心不疲倦故不依他智,速疾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相傳彌勒菩薩比釋迦牟尼佛更早發心,但是釋迦牟尼佛卻較早成佛(見《大毘婆沙論》)。《大寶積經 第111卷》說:佛告阿難:「我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眾生、莊嚴眾生。然彼彌勒修菩薩行經四十劫,我時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進力故,便超九劫,於賢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彌勒菩薩往昔行菩薩道時,不能捨施手足頭目,以善巧方便安樂之道,積集無上正等菩提。」,所謂的「善巧方便之道」是說:「佛告阿難:「彌勒往昔行菩薩道,晝夜六時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頂禮,諸佛前說「偈言」(即如淨土宗的他力法門)」、「佛告阿難:「彌勒菩薩安住如是善巧方便,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我昔求道受苦無量,乃能積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小乘、禪宗的自力法門)」。三禪境的特質是(捨、念、樂、慧、一心)以極樂與智慧為主,這是西方阿彌陀佛所居的極樂世界(參見《沙門修行次第》),因此也是釋迦佛說彌勒菩薩是以善巧方便(念佛法門),於佛前頌「偈言」得道。釋迦牟尼(第八識大圓鏡智)能比慈氏菩薩(第七識平等性智)早九劫成佛,是大精進力的結果。所以一般皆稱彌勒菩薩為一生補處之菩薩,原為「最後之輪迴者」之義。謂經過此生,來生定可在世間成佛(略稱補處,即指菩薩之最高位等覺菩薩)

(補處是從第七位要進階第八位,依鄭軍著的《太極太玄體系》理論,由「宇宙全息重演律」的周期演化的八卦圖可知,每一層八卦1-8代表一個子周期,而這終點的9是進入高一級的周期的始點0。所以「第九佛」應不是娑婆世界演化的智覺,而是進入另一周期世界的演化初佛。(見《正法眼藏》 八大人覺 篇))

     第七末那識轉成一元性無分別的平等性智,就是《金剛經》所謂無四相(我、人、眾生、壽者)的般若智慧,「般若波羅蜜」意即以般若智慧到達解脫的彼岸。這也是嬰兒剛出生時,第六意識尚未發育分別運作,嬰兒一出生就開始將自己接觸到的東西,與眼睛看到的東西視為一體(《觸覺不思議》page26)(這是第七末那識的作用)。彌勒菩薩的平等法界,是沒有四相分別的一元性,其運作的方式是依著「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是從高的往低處分布,直到系統達到平衡;也是老子所說的損有餘,補不足」的運作方式(參見《一元境界的特質》篇)。因為彌勒菩薩的平等性智是般若智慧,所以常與求般若波羅蜜的常啼菩薩並提。《大智度論 卷九十六薩陀波崙品第八十八》中說:「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求般若波羅蜜,當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是菩薩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薩道。」、「問曰:何以名薩陀波崙?薩陀,秦言常,波崙名啼。有人言:以其小時喜啼,故名常啼。有人言:此菩薩行大悲柔軟故,見眾生生在惡世,貧窮、老病、憂苦,為之悲泣!是故眾人號為薩陀波崙。」」依據《大智度論》的闡釋,常啼菩薩的「啼哭」並非完全是煩惱相,而是具「悲心」的一種表現(福嚴佛學研究 第九期(49-74))。而這平等性智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的運作,也即是耶穌基督的博愛法教~「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馬太福音》25.45)」所以能成就平等性智的聖人,也都與彌勒耶穌一樣是「常啼菩薩」。有趣的是,彌勒菩薩也像地藏菩薩一樣有無數的分身,《景德傳燈錄》有彌勒化身的辭世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 時時示時人,時人皆不識。」。

(: 第七末那識的彌勒菩薩,比釋迦摩尼早發心,卻晚成佛,這是因為第七平等性智是有情識與真如法緣起一如、梵我一如的一元性境,但此境的慈悲喜捨有積極與消極兩個面向。釋迦摩尼面向積極面攝受眾生(含有情與無情),與眾生識緣起法一體,當然會很快成就梵我一如。彌勒菩薩處消極面向,對眾生(含有情與無情)採念佛(真如法)法門,這樣緣起法的一體性要達成梵我一如就有落差。)

 

本體業覺系統~除蓋障菩薩

     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眾生的本體智覺,是「言語道斷,心行滅處」,也即是六大(地水火風空識)的真如法之一。《統一物理學》來看,眾多夸克(E1595819)通過共享的結合體其激發態能量運轉的是原質(一切無情法、物質的源頭),而此眾多的夸克E1595819相連接的6維封閉空間的結合體(638327600空間單元構成的穩定物質粒子=400E1595819結合體)原人(一切有情識、心靈、精神的源頭),而且這『原質』與『原人』是一體的存在於無色法界(可參見《《統一物理學》() 原質與原人的誕生》篇)夸克所構成的『原質』與『原人』是存在『物質有』的報身法身源頭,就如基本穩定粒子的電子質子,都是由638327600 =(2π/α)3=400 x1595819個空間基本單元組成的能量體。宇宙『物質有能量體的演化,從基態的空間基本單元到原子核形成,以及各種元素演化的周期規律可知,元素演化的方向是依循著自然法則的,包括原子核的初始條件、環境的宇宙常數與物理法則。而且這一重要規律可能就是「宇宙全息重演律」的基礎(見《統一物理學》(十三) ())。空間基本單元理論就發現質子經演化形成元素,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原子空間能量特異性系數O,以及原子核能量特異性系數Ω(《統一物理學》,第797)。所以從空間基本單元理論來看,空間能量在集合成不同元素時,就開始展現出元素『物質有』能量體的不同個性與脾氣

     地球形成的過程,溫度持續冷卻,不穩定的簡單元素、分子利用共價結合成長鏈聚合物如碳水化合物、胺基酸、脂質等大分子,並釋出更大量的化學能。由元素演化出簡單、複雜的分子,也是生命有機分子的演化序幕這些元素、分子、大分子聚合物的演化形成過程,並不是混亂無序的,是依照不同溫度下的物理常數與規律進行的這是「創造者」(或稱上帝佛性空間單元)介入的那隻手操作的。雖然進入RNADNA、蛋白質酶等大分子的演化是屬於「定向選汰的定向演化學,但環境因素如磁場、溫度與濕度等仍然決定於空間中的空間單元,且影響著分子間的任何反應作用(參見《2018 諾貝爾化學獎~化學的革命性進化:酵素定向演化》)。當眾生「有情」~具生命的『物質有能量體出現,有情的「眾生識」會因生存行為,將原本無垢的佛性識演化成有染污的眾生識(阿賴耶識)。唯識學說第八識(阿賴耶識)又稱藏識,具備有「三藏」功能~即能藏、所藏、執藏,且只與五遍行心所法(作意)相應。

     關於業力的運作,依《統一物理學》理論,在此中原人(真如白淨識)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都是未激發態的空間單元體的結合,無自旋的能量顯現是純然的、無垢的、淨靜的鏡面。『金胎(是有異熟業種)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因其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呈現各種微弱激發態的能量而有自旋性(這即是無明的業力種子),其若遇上有相同能量態的物質(原質)會因引力的交互作用而有諧振,此時『金胎』中的這一種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種子會因諧振轉變成該物質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的空間結構與自旋能量,也就是『金胎』6維空間明鏡識性的顯現『原質』像。『理性(第七末那我執識)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是隨時與『金胎』中被激發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諧振的,同時將這『原質』像的諧振運動傳給了『心意』(第六意識)。『心意』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被『理性』的諧振所激發後,會在其龐大的單元結合體結構中的某區域產生諧振而改變這區域的單元結合體結構(這是名相記憶分別的源頭)。『五根識(感官的對象)是利用感官接觸外部所遇的物質(原質)能量振動,再將此振動同時傳給了『金胎』與『心意』。這樣『人道』八識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與身體內部肉體物質性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諧振形成『個體自我』運作著。(《統一物理學》 () 個體自我與無明業力)

     阿賴耶業識(第八識大圓鏡智)經三能變與其他七識的演化,使人類這種「有情」具備了八種覺智。而從佛法的教義看,是第八業識智佛對普賢()觀音()虛空藏()文殊()大勢至()地藏()菩薩等教化、勸發道意而成就其功德的。在《諸佛要集經》中記載:「天王佛言:「是離意女,在文殊前九十六億百千俱胝阿僧祇劫,遵修道行,後勸文殊令發道意。此女所化如文殊等,東方世界如恆河沙,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文殊問佛:「誰能堪任感動此女從三昧起?」佛告文殊:「唯有如來能令興起,復有菩薩,名棄諸陰蓋,亦能使興。」佛稱棄諸陰蓋菩薩名故,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又族姓子棄諸陰蓋菩薩大士,勸離意女使發道意,八維上下各如恆沙,亦復如是,所開化者,如離意女等無差別。今我於此得成佛道,亦轉法輪棄諸陰蓋本勸化吾使發道意,乃至久遠過去世時,須彌幡等諸佛如來;在世教化如我等類,現在十方各如恆沙;其滅度者不可稱計。」。《諸佛要集經》經中,特別提到釋迦佛(第八阿賴耶識轉成大圓鏡智)的成佛道,是棄諸陰蓋菩薩的救渡功德。當然此棄諸陰蓋菩薩修行救度的是四禪(阿羅漢)法界,正如《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所說的:「有世界名大蓮華。其中有佛號蓮華眼如來。為諸菩薩宣說法要。彼所說法唯以一乘發起利益。彼佛剎中無有聲聞緣覺名字。況復聲聞緣覺乘法。又彼世界有情。皆修菩薩行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彼世界。不以飲食而為資養。彼諸菩薩。悉以等持靜慮法喜為食。彼有菩薩摩訶薩名除蓋障。獨止一處。若諸有情聞是菩薩名者。一切障累悉得蠲除。」

 

 

參考資料:

1.《統一物理學》姜放著,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2.八識規矩頌講記于凌波居士講述》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087&cid=91

3.地藏菩薩經典,洪啟嵩主編,全佛文化事業出版,201312初版。ISBN 978-957--9462-21-1

4. 五十一心所法: 大乘廣五蘊論講記-(一)心所法 | 印順文教基金會推廣教育中心 (yinshun-edu.org.tw)

5.《意識究竟從何而來(Self Comes to Mind)》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社,2012412日初版。ISBN 978-986-272-136-0

6.彌勒菩薩經典,洪啟嵩主編,全佛文化事業出版,20173初版。ISBN 978-957-9462-20-4

7.《觸覺不思議》仲谷正史、筧康明、三原聰一郎、南澤孝太著,家庭傳媒城邦分出版,20175初版1刷。ISBN 978-986-235-587-9

8.《太極太玄體系》鄭軍著,中國社會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61刷。ISBN 7-5004-1104-9/B228

9.《常啼菩薩求法故事中之人物略探(一)》,福嚴佛學研究 第九期(49-74)

10.【2018 諾貝爾化學獎】化學的革命性進化:酵素定向演化 - PanSci 泛科學

11.《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T0489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 卷/篇章 1 | CBETA 線上閱讀 (dila.edu.tw)

12.《諸佛要集經》 T17n0810.pdf (ntu.edu.tw)

13.《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T14n0489.pdf (n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