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道元正法眼藏的一元思維(2) 摩訶般若波羅蜜





《摩訶般若波羅蜜》道元禪師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渾身照見五蘊皆空也。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也,即五枚之般若也。照見是般若(照見)也。此宗旨之開演現成,曰:色即是空也,空即是色也;色是色也,空即空也。百草也,萬象也。般若波羅蜜十二枚,是十二入也。復有十八枚般若,即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及眼耳鼻舌身意識等也。

處一元境的成道者成就大智慧,其觀照身心活動時「知」「五蘊」皆虛幻不實的。五蘊者,物質的身體()、感覺作用()、思維作用()、意志作用()、認識作用()。而這觀照當下的「知」即是智慧(般若)。這部經在開演時即指出,這種「五蘊皆空」的智慧是因「色即是空也,空即是色也」的道理。在一元境的法是唯識所現,且因識而異(如天道、人道);所以沒有一個真實存在的法可得。所以這因識而顯有的色法,也會因識()而不顯現。然而在因識而顯現的當下,「色是色也,空即空也」,就像是舉目所見的百草啦、萬象啦。而這識的智慧顯現是透過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識(眼耳鼻舌身意)的交互涉入運作。


復有四枚般若,即苦集滅道也。復有六枚般若,即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也。復有一枚般若波羅蜜而今現成,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復有般若波羅蜜三枚,即過去、現在、未來也。復有般若六枚,即地水火風空識也。復有四枚般若,即尋常所行之行、住、坐、臥也。

又有四種智慧稱四諦,即苦集滅道也。又有六種智慧稱六度,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也。又有一種大智慧識當下現成的,即無上正等正覺。又有三種智慧是壽者三法,即過去、現在、未來也。又有六種智慧稱六大,即地水火風空識也。又有四種智慧稱四威儀,即尋常所行之行、住、坐、臥也。


釋迦牟尼佛如來會中,有一比丘,偶作是念:「我應敬禮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此中雖無諸法生滅,而有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施設可得,亦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施設可得,亦有獨覺菩提施設可得,亦有無上正等菩提施設可得,亦有佛法僧寶施設可得,亦有轉妙法輪、度有情類施設可得。」佛知其念,告諸比丘言:「如是!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微妙難測。」

一元境界是一心境,所以有他心通成就的釋尊在會中可知比丘的心念。釋尊告知諸比丘說:「在一元境的智慧是甚深,微妙難測的。此中是法住法位,無諸法的生滅的。有佛法中的各種成就可得如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四果位(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亦有獨覺菩提,亦有無上正等菩提,亦有佛法僧寶,亦有轉妙法輪、度有情類。」


而今「一比丘」之「偶作念」者,于其「敬禮」「諸法」處,「雖無生滅」之般若,然是敬禮也。是正當敬禮時,乃因「施設可得」之般若現成也。所謂「戒定慧」乃至「度有情類」等也,是謂無。無之施設,如是可得也。是即「甚深」「微妙難測」之般若波羅蜜也。

在一元境中,所謂「戒定慧」乃至「度有情類」等也,並無實法(是謂無)。法是唯識所現的,所以此公案中,比丘雖有法無生滅的智慧,但這「一比丘」的「偶作念」,當其識心的「敬禮」「諸法」當下,此諸法就因其識心的智慧而現前成就「施設可得」的法位。這種「無之施設」,也可以在識心的緣起下而成就為「有之施設」,即是釋尊所說的「甚深」「微妙難測」的大智慧。


天帝釋問具壽善現言:「大德!若菩薩摩訶薩,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如何學?」善現答言:「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欲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當如虛空學。」是故,「學般若」者,是虛空也;虛空者,「學般若」也。

天帝釋請問善現佛說:「如何學習甚深一元境的大智慧?」善現佛說:「要學習甚深的大智慧,要學像虛空一樣。」所以,學習智慧者,就如虛空之德相。虛空之德相,就是學習智慧也。


天帝釋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所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受持讀誦,如理思維,為他演說,我當云何而守護?唯願世尊,垂哀示教。」爾時具壽善現謂天帝釋言:「憍尸迦!汝見有法可守護不?」天帝釋言:「不也!大德!我不見有法是可守護。」善現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作如是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即為守護。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作如是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常不遠離。當知一切人、非人等,伺求其便,欲為損害,終不能得。憍尸迦!若欲守護作如是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者無異,為欲守護虛空。」

天帝釋再請問佛說:「世尊!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等,對上面所說的甚深的大智慧,受持讀誦,如理思維,為他演說,我當云何而守護?」佛問天帝釋說:「諸法是唯識所現的,憍尸迦!你見有諸法可守護嗎?」天帝釋言:「我不見有諸法也!大德!我不見有諸法是可守護的。」善現佛說:「憍尸迦!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等,識心緣起有「甚深的大智慧」,這即是守護了。當他們識心常有這些法的緣起,就是常不遠離了。如此一切人、非人等,想要損害他們是不可能的。因此憍尸迦!也可以這麼說,諸菩薩也一樣,守護此「甚深的大智慧」,即是守護虛空之德相。」


當知受持讀誦,如理思維,即是守護般若也。「欲守護」者,「受持讀誦」等也。

當識心緣起而受持讀誦,如理思維,即是守護此「甚深一元境的大智慧」也。


先師古佛云:「渾身似口掛虛空,不問東西南北風;一等為他談般若,滴丁東了滴丁東。」是佛祖嫡嫡之談般若也。渾身般若也,渾他般若也,渾自般若也,渾東西南北般若也。

先師如淨禪師說:「渾身似口掛虛空,不問東西南北風;一等為他談般若,滴丁東了滴丁東。」這種知身心言行只是識心緣起的表現,即是這種守護虛空之德相的智慧,是佛祖一脈正傳的智慧。這識心緣起的一切就是智慧,即渾身智慧也,渾他智慧也,渾自智慧也,渾東西南北智慧也。


釋迦牟尼佛一言:「舍利子!是諸有情,於此般若波羅蜜多,應如佛住供養敬禮。思維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供養敬禮佛薄伽梵。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多,不異佛薄伽梵;佛薄伽梵,不異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即是佛薄伽梵;佛薄伽梵,即是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舍利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皆由般若波羅蜜多得出現故。舍利子!一切菩薩摩訶薩、獨覺、阿羅漢、不還、預流等,皆由般若波羅蜜多得出現故。舍利子!一切世間十善業道、四靜慮、四無色定、五神通,皆由般若波羅蜜多得出現故。」

釋迦牟尼佛說:「舍利子!諸有情對此一元境的智慧,應當如佛在場般的供養敬禮。思維此一元境的智慧,應當如供養敬禮佛薄伽梵。因為,此此一元境的智慧,不異於佛薄伽梵;佛薄伽梵也不異於此一元境的智慧。何以故?舍利子!一切佛法法位的成就,都是因識心緣起這一元境的智慧。舍利子!一切世間十善業道、四靜慮、四無色定、五神通,皆由這一元境的智慧,唯識而出現而有。」


是故,佛薄伽梵者,般若波羅蜜多也;般若波羅蜜多者,是諸法也。此諸法者,空相也,不生不滅也,不垢不淨也,不增不減也。此般若波羅蜜多之現成者,即佛薄伽梵之現成也。當問取!當參取!供養禮敬者,是奉覲、承事於佛薄伽梵也。奉覲承事之為佛薄伽梵也。

所以唯識所現故,佛薄伽梵者,即一元境的智慧也;一元境的智慧者,是諸法也。此諸法無實,但顯虛空之德相也,不生不滅也,不垢不淨也,不增不減也。此一元境的智慧成就,即是佛薄伽梵的成就也。故當依此唯識所現參取、問起!供養禮敬者,就是奉覲、承事於佛薄伽梵也。奉覲承事就是佛薄伽梵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