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味覺系統~文殊菩薩及其相伴的眷屬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說:「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有辯才,善能開演。汝今應為菩薩大眾宣揚妙法。」」《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說:「文殊師利所說經法。開發結礙靡不臑然。踰過聲聞緣覺之上。文殊師利設說大法。一切眾魔皆為降伏。諸邪迷惑無得人便。諸外異道莫不歸命。其貢高者不懷自大。未發意者皆發道心。已發道心立不退轉。所當受者無不稽顙。所當執御靡不攬持。如來至真皆亦勸讚。因此聖教乃令正法長得久存。自捨如來。未有他尊智慧辯才頒宣典誥如文殊者也。」《藥師琉璃光佛本願功德經》說:「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當誓於像法轉時,以種種方便,令諸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此經是由文殊師利菩薩向釋迦牟尼佛請法而緣起的,藥師佛十二大願可以說是非常殊勝,受持藥師佛者不僅有藥師佛功德,更能獲得文殊師利菩薩守護,且藥食同源,也正反應著文殊也承繼著藥師佛的功德。這即是文殊菩薩味覺舌根智慧的功德,所有眾生的言語、構音、咀嚼、吞咽和感受味覺的能力,都是文殊菩薩的救渡。
味覺的舌根與識也是依第八識的「觸、作意」遍行心所法演化,且舌根識自己單獨相應的心所法也只有十三個;其他心所法是依意根(即腦額葉運動皮質、腦頂葉感覺皮質與邊緣系統的連結)主導才能善惡的現起,共有二十四個。廣義的舌味覺系統應包含口腔、咽喉,以及呼吸的氣道等結構組織。在大腦的12對腦神經中,舌頭就連結了5對,包括三叉神經、顏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及舌下神經。舌頭的運動與感覺在大腦的中樞管理系統佔的比例相當高。大腦的額葉運動腦迴區中,舌頭佔有很大的區塊。舌下神經控制舌頭的頦舌肌運作,和呼吸中樞也有相當重要連結,甚至影響睡眠。舌頭,主要為八塊骨骼肌(橫紋肌)交織而成,表面緊蓋著黏膜。舌具有咀嚼、吞咽、構音和感受味覺功能。構音通常是運用嘴唇、牙齒、舌頭、懸雍垂、上腭、咽喉和氣管呼吸等器官配合,並做出修正、摩擦或阻斷等動作後,而發出語音的過程。不同部位組合進行不同的動作,會發出不一樣的語音。功能上,左側大腦含有語言中樞,司營語言溝通的能力。一個清醒的人可以自主的控制呼吸,可藉由控制呼吸來達到語言的功能。而右側大腦在立體空間上的認知優於左腦。這些周邊結構組織與腦中樞神經區都是文殊菩薩的相伴眷屬。
口腔有三對大唾液腺分泌唾液,此外口腔黏膜下,特別是嘴唇、雙頰等處,還有許多小唾液腺也經常分泌唾液,分解與溶入食物的化學成分。味覺是一種受到直接化學分子刺激而產生的感覺,舌頭黏膜上皮的味蕾能辨別酸、甜、苦、鹹、鮮味。食物進到口腔後,透過這些味蕾細胞,會讓人的大腦產生味覺,與嗅覺結合成「味道」。味覺是中樞神經系統所接受的感覺中的一種。味覺不像嗅覺,比較反應實際的感覺訊息。味道所產生的原始好惡如苦味,只是基本的生存反應。這些訊號傳到皮質的腦島處理,此處是意識對於身體內部狀態,與外部環境做評估和轉達訊息的地方(《品嘗的科學》page131)。味覺是主觀性的,功能性磁振造影研究發現,「舌頭上的化學反應」與「意識本身」之間彼此相關。有味覺的感受經驗,才能建立想像力和情感;也即是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味道世界裡。而且這個自己的感覺世界在童年初期就形成,並隨著生命活動的進程而演變(《舌尖上的演化》page28)。科學至今還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味覺會受到各種經驗牽引,每一道菜、每一口飲料的味道,都會隨著我們的開心、厭惡、痛苦、記憶而改變(《品嘗的科學》page302),也許這是大腦為生存而演化的結果。
身觸覺系統~大勢至菩薩及其相伴的眷屬
《觀無量壽經 第十一觀:勢至觀》說:「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途,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有五百億寶華。一一寶華,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按藏傳佛教的一般說法,大勢至菩薩以神通力聞名,號稱「大勇」。這是大勢至菩薩身觸覺智慧的功德,使眾生的法、報身得身體的行動力與淨妙觸覺光明的智慧。從動物生命體來看,大勢至菩薩展現在眾生身體上的功德,包括肢體的運動系統與觸覺感官反應。觸覺的身根與識也是依第八識的「觸、作意」遍行心所法演化,且身根識自己單獨相應的心所法也只有十三個;其他心所法是依意根(即腦額葉運動皮質、腦頂葉感覺皮質與邊緣系統的連結)主導才能善惡的現起,共有二十四個。
動物生命體的肢體運動與觸覺系統演化,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主要的是肌肉、骨骼與周邊神經系統。除了12對腦神經外,周邊神經還包括31對脊神經,包括8對頸神經、12對胸神經、5對腰神經、5對薦神經及1對尾神經。這周邊神經系統包含體運動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及感覺神經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分佈在內臟之平滑肌、心肌與各種腺體。這系統包括交感神經系統,啟動時心跳加快、血壓上升、血糖增加,使全身處於戰備狀態;副交感神經系統,負責生物體「休息或安逸」之需,啟動時心跳變慢,血壓降低,使全身處於安逸狀態。骨骼與肌肉包括軀幹、四肢骨、骨關節、肌肉、肌腱、橫膈膜等。肢體運動能活化周邊神經系統,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並增加大腦的「神經滋養因子」(BDNF)。BDNF是神經系統中的一種蛋白質,功能包括神經細胞生長、讓大腦神經細胞長出突觸、調控神經細胞之間的訊息傳遞。再者透過自律神經系統,運動會讓我們分泌「血清素」和「多巴胺」兩種快樂賀爾蒙。血清素幫我們對抗壓力和憂鬱、讓我們好睡;多巴胺則帶給我們愉悅、快樂、滿足的感覺。另外,運動也會降低我們的「皮脂醇」(壓力賀爾蒙),這些皆能幫助我們穩定情緒。
觸覺是一種無法暫時關閉的感覺,但失去觸覺有可能造成動搖自我存在依據觸的嚴重事態(《觸覺不思議》page22)。觸覺系統是個體在母體內最先發展的感覺系統,嬰兒首先藉由觸摸展開空間的認知。嬰兒一出生就開始將自己接觸到的東西,與眼睛看到的東西視為一體(page26)(這是第七末那識的作用)。若視覺與觸覺沒有一起發展,只有視覺的影像是無法形成辨識功能的,觸覺已無意識地融入視覺的運作中(page108)。由於觸覺系統和神經系統源自胚胎期的外胚層,兩者合作密切。多數動物的觸覺器是遍布全身的,像人的皮膚位於人的體表,依靠表皮的游離神經末梢能感受溫度。觸覺系統無時無刻接受外界觸摸、按壓、冷熱、疼痛以及皮膚上汗毛拂動等刺激,可說是個體探索環境時最重要的媒介,不但影響情緒的平衡,同時搭配前庭及本體感覺,控制個體動作和認知能力的發展。個體對於觸覺刺激的反應能力,可以分為兩種:防禦性觸覺及識別性觸覺,兩者的反應能力取得適當的平衡時,觸覺系統得以發揮最佳的效能。腦神經系統若因防禦性觸覺過度敏銳,隨時處於警覺和緊張的狀態,會導致全身感覺都過度敏銳,因此最明顯的是對於輕微或正常人能接受的有形或無形的碰觸感到不舒服,而在情緒和行為上容易出現強烈的防禦性憎惡,帶來逃避或立刻回擊的反應。觸覺還有著更為神奇而崇高的作用,即用來表示親密、善意、溫柔與體貼之情,是啟迪人們心靈的一個窗口。
參考資料:
1.《統一物理學》姜放著,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年1月第1刷。ISBN 978-7-5047-4422-7。
2.《八識規矩頌講記于凌波居士講述》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087&cid=91
3.文殊菩薩經典,洪啟嵩主編,全佛文化事業出版,2019年8月初版。ISBN
978-957-9462-18-1。
4.《品嘗的科學》約翰.麥奎德著,遠足文化事業出版社,2019年8月二版1刷。ISBN 978-986-97534-3。
5.《舌尖上的演化》羅伯.唐恩與莫妮卡.桑切斯著,商周出版社,2022年12月初版1刷。ISBN 978-626-318-518-0。
6. 《觸覺不思議》仲谷正史、筧康明、三原聰一郎、南澤孝太著,家庭傳媒城邦分出版,2017年5月初版1刷。ISBN 978-986-235-587-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