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4月13日 星期四

《統一物理學》(十三)(六) 從空間單元理論談:八識的演化

      八大菩薩曼荼羅經》有提到,修行人若受持普賢、觀音、虛空藏、文殊、金剛手(大勢至)、地藏、彌勒以及除蓋障等八位菩薩的供養觀行,可以一切業障悉皆銷滅,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這是因為在娑婆世界的『人』這類眾生,就是由佛性識演化成八識,因八識業行染污轉生而成的。而這不染污演化的八識,即是八菩薩、八佛。(可參見《八大人覺》篇)佛的覺性四智功德~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經演化成八菩薩、八佛~普賢菩薩(眼識-色覺)、觀自在菩薩(觀世音菩薩~耳識-聲覺)、虛空藏菩薩(鼻識-香覺)、妙吉祥菩薩(文殊菩薩~舌識-味覺)、金剛手菩薩(身識-觸覺)、地藏王菩薩(意識-法覺)、慈氏菩薩(彌勒菩薩~末那識-主體覺)、除蓋障菩薩(阿賴耶識-業覺)(可參見《八大人覺》篇)能現諸法實相的大圓鏡智功德,因業力種子的染污,轉成無明持種的第八異熟識。能無分別對待諸法的平等性智功德,因我執無明分別的思量能變,轉成我見識(末那識、第七識)。善能分別諸法的妙觀察智,經業力無明的障礙,經分別能變轉成分別識(第六意識)。面對外緣諸法的成所作智,因業力種子的無明,經分別能變轉成五種根識(眼耳鼻舌身五識)。

     八大菩薩因是無染污的四智功德,菩薩雖有名相的差異,卻無智覺的差別。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雖說:「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此處八菩薩名相與功德的差別,原因是因根器結構差別,與所面對的外緣諸法運作有異。各根識功德大小,與根識傳入訊息與第六意識發生互動演化有關。如具千二百功德的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在佛經中釋迦佛也特別強調這三位分別代表耳覺、舌覺、意覺的無量功德。而且此三根識功能,是幫助眾生於報身的基礎上,建立由環境、生活經驗累積業力而成化身。這個佛法觀點,也可以從《大腦這樣「聽」:大腦如何處理聲音,並影響你對世界的認識》、《舌尖上的演化》、《意識究竟從何而來(Self Comes to Mind)》、品嘗的科學》等的研究結果證實。這三個感覺器官與外界環境互動的結果,是主要使腦神經組織成長中,建構成了『自傳體自我(化身)因為語言和音樂的聲音擁有特權,可以進入大腦的酬賞或掌管情緒的網路。(大腦這樣「聽」page11,54)

     而從生物演化的觀點看,六種感覺器官在不同物種,可以傳遞相同的六塵信息。如蝙蝠的聽覺功能,也能傳遞部分視覺的訊號。雖然分別五識為眼耳鼻舌身,為五大菩薩,但不應分別菩薩唯有單根功德。因為眾生是有業力無明的識覺障礙,但菩薩是無業障的圓明智覺。所有菩薩經典,都是從智覺的立場,以覺性的功德力救度眾生。如所有依賴聽見的眾生,都是受觀音菩薩所救度。但有些視覺發展障礙的眾生,也可以靠觀音聽覺的救度,如『像蝙蝠的男孩』。而且六根識的功用是可以互相支援的,從腦神經功能的研究證據也證實。佛法的六根互用」即是指佛性功德於一根中,能具足「見色、聞聲、齅香、別味、覺觸、知法」諸根的功德,此義理從《法華經》的「法師功德品」、《涅槃經》的「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華嚴經》、《楞嚴經……等皆有廣泛的討論。如《八十華嚴經(46)的「佛不思議法品」說:「一切諸佛能以眼處作耳處佛事。能以耳處作鼻處佛事。」

視覺系統~普賢菩薩及其相伴的眷屬

     華嚴經.入法界品》的《善財童子第五十三參: 普賢菩薩》說:「善財童子,見普賢身。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世界極微塵數種種光明雲。見一一毛孔。念念中出一切佛剎極微塵數種種色圓光雲、種種色香焰雲、種種華雲、種種莊嚴香樹雲、種種菩薩身雲。」《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也說:「有一菩薩結加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五十種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屬。」《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說:「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這裡所謂的『是經』,是指法華經,也即是指八大菩薩護持成就的『』這部經典。而這種以種種種種護持眾生,即是普賢菩薩的功德。

     色覺的眼根與識也是依第八識的「觸、作意」遍行心所法演化,且眼根識面對外緣真如性色法境訊息,除了也演化出五遍行心所法(觸、作意、受、想、思)外,還演化出相伴的其他心所法:五別境心所法(欲、勝解、念、定、慧)、三根本煩惱(貪、嗔、癡(無明))、善十一(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中隨煩惱二(無慚、無愧),以及大隨煩惱八(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眼根識自己單獨相應的心所法只有五遍行、五別境和不定心所法中的眠、尋和伺,共是十三個心所法;其他心所法是依意根(即腦視覺皮層經與腦頂葉顳葉連結)主導才能善惡的現起,共有二十四個。哺乳動物的視覺系統包括:眼(角膜鞏膜水晶體視網膜動眼肌束視神經左右視交叉視束外側膝狀體視輻射腦枕葉視皮層MT腦區(這些結構組織也即是普賢菩薩的相伴眷屬)。視皮層負責視覺信息的高級處理過程,位於大腦的枕葉,小腦的上方。通過腦傷的病患分析可以知道皮層不同層間以及皮層與視丘、小腦、海馬及皮層不同區域間有內部的連接。

     不同物種所能感知的可見光處於光譜中的不同位置,人類眼睛可以觀測到波長大約在380奈米780 奈米之間的電磁輻射,稱為『可見光』。例如有些物種可以看到紫外部分,而另一些則可以看到紅外部分。哺乳動物具有的視覺系統,其他很多「高等」動物也具有與之類似的視覺系統。人類是非常依賴視覺的,據研究,人類腦子所「知道」的訊息,有五分之四是透過眼睛而接收到的。也因此,我們無法想像:鼻子敏銳的哺乳動物如鼴鼠如何用氣味來「嗅聞」世界,而耳朵敏銳的如蝙蝠如何以尖叫的回聲來「聽出」周遭情況。雖然人類這麼依賴眼睛,可是人的視力卻不如許多哺乳動物那麼好,例如有些種類的松鼠的視力就比我們銳利多了。不過,從另一方面比較,在大多數哺乳動物都只能看見黑白景物的情況下,屬於靈長目的人類卻享有彩色視力。

     人類的眼睛被視為起源於對光線敏感的斑點。視覺演化上,眼睛源起的爭論從未停止。化石研究知道,眼睛最早出現在約6.3億年前的寒武紀早期,而且在「寒武紀大爆發」就產生了現在動物擁有的大部分類型的眼睛。(《動物之眼》前言)人眼,以及無數生物的眼睛都是複雜且巧妙的光學結構。這近乎完美的架構,是怎樣逐漸由簡單的光感細胞產生與演化的?視覺能力的演變和通常進化過程一樣,是遵循適者生存原則的。因此眼睛的演變過程是視覺引導生存行為演變的結果。隨著各物種的演化複雜化,物種間的生存行為也變的複雜,空間信息的需求量也增加,產生了不同的光感行為。在這個進化過程中有很多重要的步驟,進而產生了光感行為的四種類型。(《動物之眼》page 012)

(1)由非定向環境光檢測引導的行為。如24小時的生理週期,抵禦有害光照的避光反應,避免被捕食的變色反應,挖掘動物的表面探測能力。

(2)基於定向光感的行為。如趨光性,光學平衡囊,以及捕食者接近的警告反應。

(3)基於低空間分辨率的視覺行為。如自身動作的檢測能力,本體躲避反應(反碰撞),棲息地選擇能力,對簡單的地標或天體(如月亮、太陽)定向的能力。

(4)基於高空間分辨率的視覺行為。如獵物檢測與追趕能力,捕食者檢測與逃避能力,同類檢測與評估能力,複雜地標的定位能力,視覺交流能力,個體辨別能力。

     嚴格來說,只有第3類和第4類屬於視覺任務。第2類一般認為不是真正的視覺,而第1類通常被稱為非視覺光感受器。視覺系統的演變可以假定是由第1類的產生而開始的,而後逐漸經歷了較高類別的行為任務演化。四種行為任務分別與其普遍的傳感訊息需求相關,這些需求對應著眼睛進化的不同階段。

     視覺系統是神經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它使生物體具有了視知覺能力。它使用可見光信息構築機體對周圍世界的感知。視覺系統具有將外部世界的二維投射重構為三維世界的能力。從人的視覺腦區看,視覺皮層坐落於枕葉的距狀裂周圍,是一種典型的感覺型粒狀皮層(Koniocortex cortex)。它的輸入主要來自於視丘的外側膝狀體。初級視皮層(V1)的輸出信息出送到兩個渠道,分別成為背側流(Dorsal stream)和腹側流(Ventral stream)。背側流起始於V1,通過V2,進入背內側區和中顳區(MT,亦稱V5),然後抵達頂下小葉。背側流常被稱為「空間通路」(Where/How pathway),參與處理物體的空間位置信息以及相關的運動控制,例如眼跳(saccade)和伸取(Reaching)。腹側流起始於V1,依次通過V2V4,進入下顳葉(Inferior temporal lobe)。該通路常被稱為「內容通路」(Who/What pathway),參與物體識別,例如面孔識別。該通路也於長期記憶有關。

     「盲視」是一種「皮質盲」,而不是眼盲。一般的眼盲大家比較容易理解,就是眼睛結構受損、眼睛瞎了,因此沒有視覺訊息進入大腦,因此看不見任何東西。而皮質盲,則是眼睛完好無缺,仍然有視覺訊息進入大腦,但是因為大腦皮質受損如中風,因此無法處理這些進入大腦的視覺資訊而導致看不見。一位因視覺皮質受傷而導致皮質盲的退伍軍人,經研究是人類「盲視」現象的最早證據。科學家認為,初始視覺皮質受損而導致皮質盲,但又還能處理視覺資訊的原因,是因為視覺資訊可以經由皮質下的視覺系統進入大腦其他腦區。但是不論答案究竟是什麼,我們似乎可以做出一個結論,就是初始視覺皮質應該和視覺意識有關。因為初始視覺皮質受損之後,我們總是可以看到視覺意識消失的現象。另一種和枕葉有關的奇特病例,那就是安通巴賓斯基症候群Anton-Babinski syndrome)。安通氏症候群通常會出現在枕葉腦傷病患身上。這些病人的病症,一樣也是皮質盲,他們因為初始視覺皮質受損而看不見。但是奇特的地方在於,安通氏症候群的病人會否認自己看不見,也就是說是沒有自己已經失明的病識感,而且會虛構出自己好像看得見的樣子。可以確定的是,枕葉和視覺息息相關,而且枕葉中的初始視覺皮質,可能和視覺意識有關。有許多訊息的處理雖然是無意識的,卻仍然可以影響我們的行為。從目前所知的研究看,視覺意識與大腦意識是有連結的,但在成長經驗促成自傳體自我(化身)的作用上,還是不如語言(舌覺)與聲音(耳覺)的重要。

 

 

參考資料:

1.《統一物理學》姜放著,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2.八識規矩頌講記于凌波居士講述》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087&cid=91

3.普賢菩薩經典,洪啟嵩主編,全佛文化事業出版,20215月第2版。ISBN 978-986-98930-9-1

4.《意識究竟從何而來(Self Comes to Mind)》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社,2012412日初版。ISBN 978-986-272-136-0

5.像蝙蝠的男孩 蝙蝠男孩_百度百科 (baidu.hk)

6.《動物之眼》邁克爾.藍德與丹.埃里克.尼爾森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121刷。ISBN 978-7-305-21969-6

7.【大腦S01E03】你的盲不是真的盲 「枕葉」與「盲視」 | 鏡週刊 | LINE TODAY

8.大腦這樣「聽」》妮娜.克勞斯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202212月第1刷。ISBN 978-626-35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