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印度生死書(8) 白騾氏奧義書(六)


印度生死書(8) 白騾氏奧義書()


6.1 關於宇宙的誕生,有些學者聲稱是出於自然,其言頗謬。還有人則以為是時間的創造,它們也是錯誤。實際上,是梵的大能顯現為這個宇宙的巨輪。

對於存在的意義,如果是落入了二元性(能知、所知)的認識,都將是謬誤。而這種謬誤,只有在自己的心靈親證這存在源頭的一元性時,他才真正的有智慧知道他與所有的存在都是它()所顯的。


6.2 這位至尊的主人永遠含攝整個世界。它是唯一的智者,它是全知者。是它創造了時間。它是純粹的。它念頭一動,地、水、火、風、空五大元素就作為它的作品,自它裡面湧現出來。此須細加思量。

6.3 這位主人完成了自己對宇宙的創造,然後就審視之。復次,它又把、一、二三,或原質的八種粗糙元素,再加上時間與心靈的精微屬性,全部加以融合。

梵創造了金胎(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即第六大的有情白淨識),同時也賦予明的知識力量(覺知的智慧),它是全知者。梵也創造了五大(地水火風空),並以五大元素就作為材料構成原質真如法(無知)界。而金胎與真如法都是梵所創造、所掌控的。眾生的有情識,依法住法位的原質真如法緣起,而有現象界的萬法。在緣起萬法時都會因一元性的覺知,而有『梵即是我』、『物我一如』、『性相一如』的親證。在這親證一元性的存在境地,即是道元禪師所說的:「排列『我』而為盡界」、是「自己的為『時』的道理」。(眾生的有情識心緣起法相一元性的當下,『有』(我相)、『時』(時間相)、『界』(空間相)是一體的。可參見《正法眼藏》的《有時》篇)


6.4 當人們在世上勞作,他的行為皆處於三德的框架之內。換言之,他必須考慮生命的方向與目標:如果目標不是指向他自己,而是指向神,那麼其所行的諸多事端,都不會構成我執之因,宛似他並沒有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樣。於是他變成了一個全新的人,不再身處無明。

當有情白淨識因內在的業力種子異熟,發生識轉變而落入三德的框架,就會降生 (即依原質緣起法落在)三界中,而有二元性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分別。在這三界的緣起,因有『我相』,故會在身語意諸行造業。如果目標不是指向二元性的他自己(『我相』),而是指向一元性的神(『梵我一如』、『物我一如』,大我),那麼其所行的諸多事端,都不會構成我執之因,宛似他並沒有做任何一件事情一樣。


6.5 它是第一因。因為無明,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輪迴,而它還是無明的源頭。它超越過去、現在與未來。它並非部分之總和,但它卻是獨一之全部。原因是它,結果也是它。它是真正的崇拜對象。以它為你的自我來冥想它。當你如是冥想,你將會臻入解脫之境。

梵創造了金胎(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這是『第一因』。這『第一因』因為內在的業力種子異熟,而起了無明,有了二元分別的緣起萬法。所以當眾生能潔淨自心、冥想,親證那一元性的『梵我一如』,就有了明性的一元性『物我一如』的平等智慧。


6.6 宇宙與時間皆如巨樹般。神超越於兩者。世界在它那裏來來往往、此起彼伏。它支持正義,摧毀邪惡,是所有的偉大與美善的根源。它也是宇宙的支柱。它就是永恆,是萬有最內在的自我。你若是親證它為你的自我(,你就臻入自由與解脫)

存在的『有』(我相)和『時』(時間相)都是一元性的瀰漫盡界,而這都是梵所創造。眾生有情識依著真如法緣起,故現象界的世界萬象在它那裏來來往往,依著『此有故彼有,此無而彼不變』。在這一元性裡,是『盡界是我』平等智慧,是『慈悲喜捨』的無量心地,是所有的偉大與美善的根源。


6.7 眾神之中它是至尊。它是眾神之神,是治者之治。它甚至高於梵天。它掌管宇宙,是世上唯一的崇拜對象。我們知道這位主人就是我們的自我。

梵創造了梵天(即金胎,一切有情識的源頭),而梵天是一切有情識的源頭,它創造了諸多形相:男神與女神(天道)、男人與女人(人道)、動物(畜生道)、昆蟲,等等有情眾生。故梵掌管宇宙,是世上唯一的崇拜對象。當我們『梵我一如』的親證這位主人,就知道梵是我們的自我。


6.8 它沒有身體,也沒有器官。無物能與它相匹,也沒有什麼比它更高。聖典如是云,它是至高的本領甚多,並且擁有無數大能的知識與行動,所有自然性皆歸於它。

至高者梵沒有自屬的身體、器官,因為一切的身體、器官都是它所創造,並賦予功能。所以一切的身體都是它的身體,一切的器官都是它的器官,一切的知識都是它的知識,一切的行動都是它的行動。


6.9 此世沒有誰是它的主人,沒有誰能統治它。它也不存在任何可以辨認的形相。它是眾有之因。吉瓦是諸根之主,它又是吉瓦之主。它既無父母,亦無誰是它的主宰。

6.10 猶如蜘蛛,將自己深藏於蛛網;同樣地,雖然它是獨一無二的主,也將自己輕鬆地隱藏在摩耶的蛛絲般的投射之中,諸如姓名、形相、行動等。願它多有慈悲,使我們與梵合而為一。

吉瓦(個體自我,特別指能指揮五根識的心,即第六意識)是諸根之主,它(指梵創造了金胎—有情白淨識)又是吉瓦之主。而這現象的世界,就是有情識依原質真如法緣起的萬相。所以梵是一切存在與功用的源頭。梵隱藏在有情識中,並給予依真如法緣起的幻力,這幻力所緣起的世間萬象廣大、繁雜,諸如姓名、形相、行動等。


6.11 它是獨一無二的,然而它卻將自己隱藏於每一個存在。它是遍在者,是萬物的內在自我。它給一切存在以相應之羯磨果子,它是萬有之支柱。它是意識的賜于者。它沒有屬性,也沒有特徵。

梵創造了梵天(即金胎,一切有情識的源頭),而梵天再依羯磨果(業果、異熟種子)產生三轉識變而有三界有情眾生識。所以梵是遍在者,是意識的創造者,是萬物的內在自我。


6.12 它是獨一者,它掌控萬有,能令一粒種子結出無數子粒。(譬如,五元素生出如此浩瀚之宇宙)。智者明白這位主人就在他們自身裡面。凡有如是之親證者恆處喜樂之境,而非他者。

梵創造了六大:地水火風空識,再依六大創造了有情識與原質(真如法)。而這是一元性的,也就是『梵我一如』、『梵物一如』。而這種一元性的喜樂之境,只有親證者知,無法言傳。(一般人自認是『一元論』,其實是『一神論』。他們也許相信一個終極的實在,同時又落入二元性的終極實在與自己有別。)


6.13 它把永恆給予永恆,把意識給予意識。它是獨一者,卻正是它滿足了我們所有的夢想。藉著知識你能夠認識它。當你有了認識,你就從無明中解脫。

梵的創造是一元性,是『時間』相—永恆,是『我』相—獨一意識。也正是由這所創造的有情識,緣起世間萬象。藉著一元性智慧你能夠認識梵,也是這親證梵的智慧使我們從無明中解脫


6.14 在梵那裏,太陽不發光,月亮與群星不發光,閃電也沒有光亮,更不用說這塵間之火焰了。一但它照耀,一切也隨之發出光亮。從它那哩,所有的發光體才獲得了各自的光輝。

梵在一切的存在裡,也是梵賦予一切存在能力。梵創造的真如法法住法位,而這真如法界不可說動與不動、用與無用。只有當梵創造的有情識,以梵的幻力緣起時,這些所顯的現象界萬法,才因著所依的依真如法緣起,透過這樣的疊置而有動與不動、用與無用。


6.15 這個世界唯有它存在。身體非別的,而是水;它是藏在水裡面的火。正如火焰一般,它毀滅了內在的無明。如果你認識了它,你就征服了死亡,別無他途。

整個現象界正報、依報都是梵的投影,唯一真實的是它。眾生有情因無明業力而轉識有三界、六道的正報身,並依有情識中無明種子緣原質真如法,就有依報現象界萬法。當有情識親證『我即是梵』當下,虛幻的無明業力就消失。


6.16 它是世界的造物主,它了解宇宙的一切。它也是自己的創造者,它無所不知。它也創造了時間。它是無垢者、遍在者。它掌控無明與個體自我(或者陰性原則與陽性原則)。它也是三德之主。它是存在的源頭,也是(個體自我的)束縛與解脫的原因。

在創造存在『有』之前,『言語道斷』,不能討論梵。只有當創造物『有』出現,才知道這位主人的存在。這是一元性的存在境地,即創造存在的當下,『有』(我相)、『時』(時間相)、『界』(空間相)是一體的。這被創造存在的『有』情識,因三德的幻力轉變有三(色、無色、欲)界。所以,它是存在的源頭,也是(個體自我的)束縛與解脫的原因。


6.17 它是宇宙自我,是不朽的,是世界的掌管者。它全知、遍在,是它在維繫這個世界。它是永恆的,是萬事萬物發生之隱密因。此外,再無別的力量統治這個世界。

6.18 它創造了梵天,把吠陀傳給了梵天。我,自由地尋覓者,求得這位自照者的保護。它還把自我知識於我們的內心揭曉。

當眾生有情識經淨化(即達它所創造了梵天白淨識)親證『梵我一如』、『性相一如』當下,就會如洞山禪師所悟的『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當眾生達禪師所說的『處處得逢渠』的清明境,就知道(梵天、有情白淨識)是全知、遍在,是它在維繫這個世界,也給了眾生有情趨向它的智慧。它是永恆的,是萬事萬物發生之隱密因。


6.19 它沒有形相,沒有行動;沒有執著,也沒有瞋恨。它超越責難,毫無瑕疵。它是我們通往不朽的最好橋梁。又如無煙之火,在靜靜發光。

所有的身體都是它的身體,所有的行動都是它的行動。所以它沒有執著,也沒有瞋恨,因為這兩種都落入二元性分別,而它(梵天、有情白淨識)是無分別的。所以它超越責難,毫無瑕疵。雖然現象界的緣起法是虛妄的,但在一元性緣起當下,是有情白淨識依原質真如實相法緣起的,故它(梵天、有情白淨識)是我們通往不朽實相的最好橋梁。


6.20 人之身體蓋之以皮膚。若亦以此方式,有朝一日將天空也覆蓋上一層皮膚,此超乎我們之想像。一但這種不可能的事情也發生了,那麼,不認識梵而試圖得著喜樂,此亦成了可能。

這是反諷語:如果你期待的不可能的事情也可以發生,那你不認識梵而試圖得著喜樂,此事亦成了可能。此處《白騾氏奧義書》用以強調:要得著永恆、喜樂,必須親證『我即是梵』。這即是「先有法住智,後有後得智」的道理。


6.21 白騾氏大仙藉著苦行之威力與天神之恩典,他獲得了自我知識。然後,白騾氏大仙把自己經驗到的知識,傳遞給了諸森林聖者。原初之世,仙人們(譬如薩納卡聖者)已經尋得了這種至高的知識。

6.22 吠檀多(即奧義書)宣示了至高的奧秘,即如何抵入解脫之境。這種奧秘在邃古之初就被人們傳遞著。但絕不可將它傳給那些心念尚未操控良好之人。除了兒子與門徒,這種知識也不可外傳示人。但是,倘若兒子與門徒也未曾把心念很好的加以控制,這種奧秘也不可以傳授。

6.23 他若是真正偉大的靈魂,對於這位主人與師尊已懷有穩定而虔誠的敬意。就把真理解釋給這樣的人,把奧秘毫無保留地顯示給他們。

奧義書所宣揚的智慧,在早於釋迦牟尼的時代,被以『古仙人之道』傳遞著因為知識、學問和智力都是透過二元性的分別達成的,這種能力無法獲得一元性的智慧。但因為一元性是自我的本性,而走過這條路的智者知道,正確的走在這條路的條件是『潔淨的心靈』,是必須透過淨化身心行為來達成。而這一元性的行為淨化,是與世俗的慾望二元性行為相反,『苦行』的棄絕世俗是必須的。所以這這趨向一元性真理的智慧,只能將它傳給那些心念操控良好之人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