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印度生死書(11) 禿頂奧義書(三)


印度生死書(11) 禿頂奧義書()



3.1.1 同一棵樹上,總是歇著兩隻極為相似的鳥兒,兩者都有著美麗的羽毛。一隻在吃著果子,另外一隻卻只是看著,而不食用任何東西。

有兩隻鳥,密切相關,十分相像,它們立在同一棵樹上(指個體自我與宇宙自我同居一個身體之內)。一隻鳥吃著成熟的果子(指個體自我的受業報);然而,另外一隻則沒有任何果實。它僅僅像一個旁觀者在目擊(指宇宙自我之無為)。『個體自我』是有情眾生的六轉識,『宇宙自我』是有情眾生的白淨識。『個體自我』是在二元性分別的境地,故會因無明造心口意的業,而有業報的果實。『宇宙自我』是一元性無分別境地,不再落入無明而造業,故沒有果報。



3.1.2 個體自我與宇宙靈魂棲息在同一棵樹上(指同一個身體),然而它卻不知道自己的神聖本性。這也是人們要承受痛苦的因由。但是,一旦這人認識到自己的神聖本性,那麼,這同一個個體就超越了它的痛苦,它就能夠欣賞自己的偉大。

『個體自我』其實本質是『宇宙自我』,只是因無明的摩耶幻力發生識的三能變,而對緣起法相起二元性分別。若『個體自我』能潔淨心靈,當識轉變的煩惱不再生起,『個體自我』就會自證本質是『宇宙自我』。



3.1.3 當靈性尋求者一旦認識到他的自我即是光輝的造物主,即梵天之因,也就是最高的存在,他就超越了善惡,成為潔淨,獲得最深刻的唯一性的感受。

宇宙自我的『梵我一如』,既然是言語道斷,心行滅處』,那它也就只能透過親證來認識。這一條趨向一元性的存在之路,是要以帶著深度的覺知(明辨的智慧),及捨棄二元性煩惱分別的六塵,經過不斷的精進、努力,淨化心智而達成的。



3.1.4 神在萬物中顯現,它是眾生的生命。當一個人認識了這一點,除了自我以外,他將不會談論其他任何事情。他也與自己遊戲,他就是自己的快樂之源。他完全從事於(冥想或類似於靈性修習),在所有認識自我者中間,他是最優秀的。

宇宙自我在萬物中顯現,它是眾生的生命源頭。個體自我要親證這宇宙自我,是需要淨化其心(有情識)中的無明業行種子。而這宇宙自我(有情白淨識)是一元性,具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是極樂之地,也是眾善的原因。當親證這宇宙自我(有情白淨識)時,眾生有情就不再落入識轉變的六根識(眼耳鼻舌身意),就會放棄自己的身體與外六塵。他完全從事於(冥想或類似於靈性修習),他只與自己遊戲。



3.1.5 這個自我,永遠純潔、發光。它藏在身體之內,在蓮花狀的心中被親證。認識它的途徑必須實踐真理—精神上和身體上的真實;還需自制;還需冥想自我的真實本性;還需實踐苦行。這就是那潔淨了心靈的苦行者才能認識到的自我。

這個自我,永遠純潔、發光。它隱藏在身體之內,在蓮花狀的心中只能被親證。眾生有情識雖是落入二元性的轉識,但那是六根識向外緣真如法塵時。如果有情識是棄絕外塵的,是平靜的,是向內觀照的,他將與自我一元性的本質接觸,而他的身口意行也將受此一元性的冥助與引導。



3.1.6 只有真實無往而不勝,而不是虛假。遵行真實是直接行走在通往天界的大路上。那些已經克服了慾望的聖者,他們臻至真實所導向的最後目標。

宇宙自我和原質(真如法)是真實的,一元性的,永恆的;而現象界的正報身和依報萬法都是投影的幻影,二元性的,生滅的。遵行真實是直接行走在通往一元性的大路上。有情眾生若能斷離六塵,依冥想自證『心物合一、梵我一如』的一體性,將有智慧於一元平等性的思維行儀,就不再造身口意業,從此不再受制於生死輪迴。



3.1.7 梵是無限的,它不可思議,超越了感官的察覺。它比至微更精微,比至遙更遙遠,但同時卻又藏於近旁。它是蓮花心中的特殊存在。

3.1.8 自我是無形相的,所以你無法藉著雙眼看到它;它高於語言,故你亦不能藉由言辭來表達。你也不能通過其它感官察覺到它。甚至,你也不能依靠苦行和祭祀認識它。但如果你擺脫了感官的享樂,藉著你的冥想,淨化了你的心意,然後你就能夠看清無形相的自我。

這梵是涉入一切的『遍界不曾藏』,是一元性的無分別智慧,是『言語道斷,心行滅處』,那它也就只能透過親證來認識。這一條趨向一元性的存在之路,是要以帶著深度的覺知(明辨的智慧),及捨棄二元性感官的享樂、煩惱分別的六塵,經過不斷的精進、努力,淨化心智而達成的。



3.1.9 生命之氣以五種形式布滿整個身體。在這同一個身體裡面,存有一個微妙的自我,它只能被純潔的智慧所知。其實,這種智慧充滿了所有生命的心,也充滿了它們的感官。當心意是純潔的,自我就會將自己呈現出來。

五種生命氣:()入息,又譯為命根氣,負責心跳與呼吸。()出息,又譯為下行氣,由肺及排洩系統將廢物排放出去。()上息,又譯為上行氣,形成聲音。()均等息,又譯為平行氣,負責消化系統。()周遍息,又譯為遍行氣,循行全身。在這同一個身體裡面,存有一個微妙的自我,它只能被純潔的智慧所知。個體自我要親證這宇宙自我,是需要淨化其心(有情識)中的無明業行種子。當親證這宇宙自我(有情白淨識)一元性時,眾生有情就不再落入識轉變的六根識(眼耳鼻舌身意),就會放棄他們的身體。



3.1.10 一個心意潔淨的人,他無論向往甚麼世界,追求什麼事物,都可以圓滿得到。任何一位渴望自身幸福的人,也應該崇拜這樣的人。

宇宙自我(有情白淨識)是一元性,具慈悲喜捨的四無量心,也是眾善的原因。當瑜伽士趨近這宇宙自我(有情白淨識)的最初兆相—身體輕盈,疾病不生,擺脫貪欲,容光煥發,聲音甜美,香氣襲人,排泄減少,是漸漸轉四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成為四無量心的慈、悲、喜、捨。任何一位渴望自身幸福的人,也應該崇拜這樣的人。



3.2.1 一個人認識了他自己,也就認識了梵,這個世界的支撐者。他也會明白這個世界正因為安住在梵那裡,才會被我們看見。如果有人崇拜這種認識了自我的人,他將不再返身去追求任何的感官欲樂,而徹底擺脫了輪迴。

當親證這宇宙自我(有情白淨識)一元性時,瑜伽士處四無量心的極樂境,就不再落入識轉變的六根識(眼耳鼻舌身意)貪戀任何的感官欲樂,就會放棄他們的身體。



3.2.2 只要一個人還在為享樂而考慮著事物的種種利弊,還在追逐此類事物,那麼他必將再次誕生於這類事物的所在地,似乎被他的慾望驅趕至此一樣。換言之,如果一個人感到自己的所有願望皆以實現,則意味著他在此生已經認識了自我,他的慾望也已離他而去。

當一個人還在為享樂而考慮著事物的種種利弊,還落在這二元性的煩惱分別中,就會因慾望在身語意諸行造業。那麼,這所造的無明業力,使他們一次又一次地陷入輪迴。如果眾生能潔淨自心,感到自己的所有願望皆以實現,冥想親證那一元性的『梵我一如』,則將斷離所有慾望的無明業力,也就不再因業果異熟而輪迴受生。



3.2.3 自我不會被冗長的經典詮釋所認識,也不會被智力所把握,甚至也不會被深邃的學問所覓得。它只能被探求者的敏銳所捕獲,自我會把自己的真實本性向這人揭示。

鴦吉羅莎對蘇那迦說:「那些已經獲得梵知的人說過,存在兩種類型的知識—一類是關於梵,是絕對的知;一類是關於塵界,是相對的知。」一元性的智慧,無法用二元性的知識獲得;但因為人的有情識本質是一元性的存在,只是摩耶的幻力(無明業力),緣起法相時落入了二元分別謬誤。所以,只要離所有六塵慾望的無明業力,探求者就可以證入這『我即是梵』的一元性存在。



3.2.4 自我無法被弱者所認識,那些沒能支付足夠的專注的人也無力認識它。同樣地,如果沒有棄絕,即便付出艱苦的勞動,無論精神還是體力,也不能認識它。但是,智者會運用所有這些方法,工作不止,這樣他才能認識自我,進入梵的居所,與萬物融為一體。

要達到這『我即是梵』的一元性永恆之境,唯一途徑是:踐行棄絕和對真我的強烈覺知。踐行棄絕,是斷離感官慾望的追逐,俾能潔淨自心,不再造作無明業因種子。對真我的強烈覺知,是能專一心意冥想自我,就像是以心意當箭,用冥想將箭削尖,然後使勁拉開這把弓—也就是說,將心意從塵世的念頭中撤出—瞄準梵,因它就是你的目標,以這心意把梵射穿。當事情一達成,箭矢與箭靶就合二為一,即是我心與梵合一。如果沒有棄絕,即便付出艱苦的勞動,無論精神還是體力,也不能認識它。



3.2.5 已經認識了自我的敏銳之智者,他們對其所獲的這種知識全然滿意。這種知識使得他們從感官享樂的依附中解放出來,而且,他們的心意總是靜定而平衡。這些智者感覺到了與遍在之梵的一體。他們與梵一道,融入所有人,所有事物之中。

3.2.6 那些已全然理解吠檀多經典的準確意思的探索者,他們藉著實踐棄絕已經潔淨了其心意,這種棄絕的標誌就是,所有出自於私心的任何活動皆已停止。這樣的人甚至就在此生親證了自我,當他們到了最後的死日,他們就在梵裡獲得解脫。

當探求者證入這『我即是梵』的一元性存在,是常、樂、我、淨的自覺和慈、悲、喜、捨的行履。他們對其所獲的這種智慧全然滿意,使得他們從身體的感官享樂中解放出來。這種棄絕的標誌就是,所有出自於私心的任何活動皆已停止。這些智者感覺到了與遍在之梵的一體,融入所有人,所有事物之中,心意總是靜定而平衡。



3.2.7 那時,身體的十五個部位俱返回至它們的因果狀,諸根也返回至各自所出的天神,各種尚未開始的業所承載著的業果,與靈魂一道,融入至潔恆在的梵,與它合為了一體。

3.2.8 眾多江河,只要它們在流淌不息,最後都會匯入無盡的大海。那時,所有的江河都拋下了各自的名字和形相。同樣地,當一個人認識偉大的、閃耀著光芒的自我,他的名字和形相也就消失無蹤。

摩耶(業力)(宇宙之輪的)普遍情境,它隱藏在三德(薩埵、羅闍和答摩)之後。這是指有情的正報身(布魯納),經識的三能變而有十六個要素:包括心智(白淨識)、五大(地水火風空的異熟種子)、五個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五個行動器官(嘴巴、雙手、雙足、及排泄與生殖器官)。當智者心智(白淨識)達到與梵的一體,身體的十五個部位俱返回至它們的因果狀。



3.2.9 那已經認識至高梵的人,他自己也就成了梵本身。在他的家族之中,再也不會誕生無梵之的人。他超越了所有的悲傷,也超越了所有的罪惡。他已經擺脫了無明的束縛,而這無明原是與心中的自我有關。他已經抵達不死之鄉,也就是說,他臻至梵界。

無明是摩耶的錯謬(即有情識的五上分結: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與五下分結:貪、嗔、癡、慢、疑,而落入二元性法相分別的執取),就造作身口意諸業,這是與心中的自我有關。探索者要努力淨化心中的這無明,擺脫了無明的束縛,使心識白淨才能抵達不死之鄉,也就是說,他臻至梵界。



3.2.10 吠陀經典云:「假如你踐行經典所規定的種種義務;假如你研習諸聖典,並且對梵充滿信心;假如你舉行過伊卡欣祭;另外,你還遵循聖典的法則而頭頂火焰,那麼,你就有資格接受梵的知識,否則就不行。

伊卡欣祭,是一種極複雜困難的祭祀。這是充滿苦行與棄絕感官享樂的試煉。於古代,奧義書的智者認為,這樣的人就有資格接受梵的知識,否則就不行。



3.2.11 聖人鴦吉羅莎把這種真知傳授給蘇那伽,那些尚未踐行祭儀的人不可以讀到這部奧義書。向傳授這種知識的聖者致敬,向他們致敬,一次,再一次。

走過這條路的智者知道,正確的走在這條路的條件是『潔淨的心靈』,是必須透過淨化身心行為來達成。而這一元性的行為淨化,是與世俗的慾望二元性行為相反,所以『苦行』的棄絕世俗是必須的。所以這趨向一元性真理的智慧,只能將它傳給那些心念操控良好之人。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