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印度生死書(13) 卡塔奧義書(二)


印度生死書(13) 卡塔奧義書()



1.2.1 (閻摩說:)「善良與快樂乃不同之事物,他們依於不同之目的。但是,兩者皆能束縛人們,雖然不是在同一層意義上。那選擇了善者,會對自己有所助益;而追求快樂者,將會偏離自己生命之目標。」

1.2.2 「善良和快樂兩者皆向人們開放。有智慧的人會對兩者進行深入地辨別和區分,細細地稱量它們各自的優劣後,會選擇善良,而不是快樂;但是一位短視者則會選擇快樂,因為,他所關心的僅僅是他那不斷高漲和累積的物質欲求。」

『善良』是趨向一元性的心性,而『快樂』是二元性的追求感官滿足;所以,選擇了實踐善行的人,將獲得天界的善果,這是對自己有所益的;而選擇追求感官享樂者,因貪瞋癡的身口意行造業,則會因業果而不斷的在欲界三道輪迴。雖然兩者不是在同一層(即天界與下三道差別)意義上,兩者因皆是二元分別性,故能束縛人們。當一個人知道有天界的善果—無憂無慮、死神的威力不及、飢渴也不會來打擾、超然於悲傷與痛苦、生活的悠遊與自在等等,應該會選擇善良,而不是快樂。更重要的是,這種實踐善行的人,是趨向一元性的心性,而這種約束最終必會導向解脫。



1.2.3 「哦,孩子啊,納西卡達,我曾一次又一次地誘惑你,但你卻一一拒絕了我所提供的一切。你既不被世人所珍愛的事物所引誘,也不被那悅人耳目的事物所迷惑。你的智慧圓足,清晰認識到塵世上的諸多事物皆為虛空,故斷然拒絕。然而,大多數的人卻沉溺於這些世俗生活,因為他們從中尋找快樂。」

1.2.4 「現世的知識(指粗鄙的物質欲樂)與靈性的知識(使人臻至完美)是完全相反的兩極。它們絕不相同,它們有不同的目標,此須確知。納西卡達啊,我發現你是在渴望著靈性的知識。我已對你進行了種種試探,將各種富於魅惑的事物提供給你,但對於它們,你卻沒有顯示出一絲一毫的興趣。」

閻摩讚美納西卡達俱有潔淨的心識,不被塵世上的諸多事物所誘惑。而這無垢心識的特質,是非一般深受無明業果束縛的世俗人所能有的。因為無垢心識才具有明的覺知智慧,才能清晰認識到塵世上的諸多事物皆為虛空。所以,現世的人因無明而有的二元性分別知識(指粗鄙的物質欲樂),與智者因靈性覺明的一元性無分別智慧(使人臻至完美)是完全相反的兩極。要達成這種無垢的心識的淨化,是需要有棄絕的行儀,而這過程是要對塵世上的諸多事物採行不執的心態。



1.2.5 「那些沉溺於塵世的享樂者們自以為聰慧,還以為自己對經典了解甚多。他們如同一群被盲者引路的盲人,他們在地上轉來轉去,而身後總是被憂苦患難所追逐。」

閻摩告誡塵世上的諸多事物虛妄不實,這些只是眾生煩惱種子的業果。如果不知道追尋『梵即是我』的一元性智慧,而仍只是依著二元性知識追求短暫的慾望滿足,那輪迴就像是這一世的盲者凡夫被前一世的盲者所引領,在路上轉圈圈,不斷的生死。



1.2.6 「世上有甚多的人們依附於他們的家庭,他們也為自己的財富而自豪。這個世界迷惑了他們,使得他們甚為幼稚。他們以為環繞著自己的世界就是唯一實在的世界,他們不相信尚有別的世界存在。因此,他們從來不曾為趨往另外一個世界的旅途做好準備,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總是在我的掌控之中,一而再,再而三。」

1.2.7 「那麼多的人不曾聽說過自我(阿特曼),這實為常見。而在聽說過它的人群裡面,也有很多人並不理解其意義。事實上,能夠教育自我知識的勝任之導師極為稀奇。同樣地,那些能夠親證自我知識的人亦必是極為卓越之人。所以,即便是受過優秀師尊之教育,也只有極少數的人終獲自我之知識。」

大部分的世俗人,不相信尚有別的世界存在。他們不曾聽說過自我(阿特曼,本指個體自我,這裡是指心靈自我,有別於世人的誤認身體是我)。而對這種誤認『身體是我』的指正,能夠教育心靈自我知識的勝任導師極為稀奇。因為要有這智慧的老師,應是親證這自我的智者。



1.2.8 「如果一個人攜帶著的是一個趨於物質主義的心靈,讓這樣的人來傳達自我,這自我知識將不可能被理解。對於自我,有許多錯誤的觀念。一個真正的老師即是以自己與梵為同一者。當這樣的老師實施教誨之時,門徒的內心就不會有矛盾與爭鬥的思想。否則,如果一個人依靠推理,建立了一個精微的自我,而另外一個人,就會以同樣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更為精微的自我。但是,以這種推理的方式,自我終究不可能被了解。」

一個真正的老師即是以自己與梵為同一者,即親證『我即是梵』一元性者。處一元性的導師,其身口意行為是無分別的,是「以人為己」的教誨。如此,門徒的內心就不會有矛盾與爭鬥的二元性分別思想。依靠二元性推理分別,建立的知識體系,又會被另外一個人,以同樣二元性分別的方式,建立了一個更為精微的知識體系。



1.2.9 「哦,摯誠的人吶!你對自我已有精微的洞見,但是你這所獲得的這些洞見不是通過推理,你是通過某些人的教誨而得,那些人教誨你的也不是基於推理,而是研習經典,最後認識了自我。納西卡達啊,你已經真正明白了自我的本性。但願有更多的如你這樣的尋道者。」

1.2.10 「我知道財富和所有的勞動果實俱非恆常之物,你不可能依靠這些短暫的事物來抵達不朽的自我。我雖明白了這一點,然而確實踐了納西卡達火祭,於是,我獲得的酬報就是閻摩的權位。這個身分雖亦被人們視為永恆,但那也僅僅是相對意義的永恆。」

閻摩讚美納西卡達所俱有的無垢心識,通過某些人的教誨而得,那些人教誨你的也不是基於推理,而是研習經典,最後認識了自我。同時,閻摩也後悔自己雖明白了這一點,然而確實踐了納西卡達火祭,於是,他獲得的酬報就是閻摩的權位。這個天界身分雖亦被人們視為永恆,但那也僅僅是相對意義的永恆。



1.2.11 「哦,納西卡達啊,你的確很有智慧,這也正是你能夠拒絕眾人追逐之事物的原因。比如你拒絕了被人們視為是世界(包括人類、動物和環境)根基的事物;而祭祀又可以賦予你許多可羨之物,包括金胎(意指至上者,創造、支撐與毀滅宇宙者)的尊位。而且還可以讓你進入一個領域,在那裏,你暫時擺脫了恐懼,而獲得超然的能力(諸如自由伸縮和擴展,讓事物出現,掌控人類,等等),以及其他令眾人垂涎已久的是事物,你皆斷然地拒絕,俱因出於你的智慧,它足以使你認識到所有這些事物的短暫性。」

閻摩讚美納西卡達有清明的智慧。這智慧讓他認識到所有這些事物的短暫性,斷然地拒絕人道與天界的誘惑。



1.2.12 「要明白無時間性的真我是頗困難的,因為它居於每一個人的心靈深處,並藏於智力裡面,同時又超出了人們的感知範圍。那些親證了內部自我的智者,他們就不會再為苦樂所動。。」

閻摩接著要試著描述『真我』的一元性存在,然而這一元性是圓滿,是無我(主客相)、無人(內外相) 、無眾生(遠近、高低、大小、長短、強弱‧‧‧等相) 、無壽者(時間相)。其困難是超出了人們的感知範圍,又是言語道斷。



1.2.13 「一個人必須從勝任的老師那裏傾聽自我的知識,但是,單單「傾聽」還是不夠,他必須體證到自我。他必須牢牢地把自身建立在自我那裡,盡管自我無比精微。這個自我,如同達摩,是宇宙的基礎。一個人必須忠實於達摩,當他明白了自己就是這個自我時,他便會覺得再無更高的成就需要去達成,他處在全然的滿足中。他是快樂的,滿是喜悅,而這喜悅的源頭就是他自己的自我。我想,納西卡達現在有資格與梵合一了。」

一元性的圓滿自覺,無法用傾聽自我的知識達成,只能是親證『我即是梵』。這個自我(有情識),如同達摩(『法』—凡持有一定性相,可引發認識的,這裡指原質真如法)是宇宙的基礎。因為宇宙萬象,是自我忠實的依著達摩緣起的。當一個人證入這『我即是梵』的一元性存在,是常、樂、我、淨的自覺和慈、悲、喜、捨的行履,他處在全然的滿足中。



1.2.14 (納西卡達說道:「你沒有必要誇獎我。如果你真的欣賞我,如果你真的認為我是有資格學習這種知識的話,)請盡你所能,把這個超越於經典所告訴我們的,那既非做,亦非非做;既非因,亦非果;既超越於過去和現在,也超越於未來的事物解釋給我聽。」

1.2.15 (閻摩答道:)「你所追求的目標,其在《奧義書》中被譽為至高無上者,它只有通過苦行才會得到啟示,也只有那些準備實踐禁欲的人才會最終獲得。我將會給你準備簡單描述它是什麼—它就是唵。」

納西卡達已經意識到,他所想知道的自我知識,是無為性—非做,亦非非做;是非因果性—非因,亦非果;是非時間性—超越於過去和現在,也超越於未來的。所以,閻摩闡示要達到這『我即是梵』的一元性永恆之境,唯一途徑是:禁欲—踐行棄絕,和當成所追求的目標—對真我的強烈覺知。閻摩提出奧義書的教導最神聖的聲音『唵』—這是一個提供親證自我的方法,是用般拿婆(即『唵』音)當曼陀羅,此一詞的意思就是「獲得本質」或「具有本質之物」(在修法上可稱作壇城、道場,相當於禪宗的『参話頭』。這古老的法門,以『唵』音當『話頭』参,正是佛法所說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1.2.16 (讚美了唵和對它的敬奉之後,閻摩繼續說道:)「這個唵是下梵,這個唵亦是上梵。一個人明白了唵,他就會得到他所願望的一切。」

1.2.17 「為了抵達梵,唵是最好的途徑。這是一條既能抵達有屬性梵的道路,也是一條通往無屬性梵的道路。首先引導你進入梵界,然後使你與梵合為一。」

梵是全知者,是明性的、一元性的無分別智慧(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它的苦行就是知識,是因無明而有二元性的分別法相(是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這苦行(諸行是苦)是從這上梵(指真如法),產生這一元性的下梵(金胎,即緣起的法相),再產生出二元性分別的一系列名字、形相和食物。為了抵達梵,唵是最好的途徑。修行者斷絕六塵,集中心力於這一『唵』音上,首先引導你進入梵界(有我執的一元性),然後使你與梵合為一(無我執的一元性)。當親證心法一如的當下,你會融入『唵音就是我』的自覺中。(可參見《沙門修行次地》篇)



1.2.18 「自我從不是被誕生,故它也不會死去。它既不生出萬物,萬物也不生出它。它無生,它永恆,它不變,它總是存在。身體會有死滅,而自我則從來不會有生死。」

1.2.19 「如果一個殺人者以為自己在殺人,如果一個被殺者也以為自己在被殺,這意味著兩者都沒有明白自我,因為自我既不可以殺,也不可以被殺。」

這裡閻摩闡示自我是純粹的覺知,不同於物質性的身體。身體是緣起法相,是依著法住法位的原質真如法緣起,而有『此有故彼有,此無而彼不變』的生滅變化。而純粹意識的自我,從不是被誕生,故它也不會死去。



1.2.20 「自我比至小者更小,比至大者更大。它隱藏在萬物心靈的洞穴深處。一個已經放下所有的欲望,並已經獲得對心靈和其他感覺器官完全控制的人,才可能明白自我的偉大,然後他才可以擺脫所有的畏懼。」

1.2.21 「自我立於一地,卻又四處漫遊;自我如如不動,卻又弗遠不屆;它是喜樂,亦是非喜樂。除我以外,誰人明之?」

這宇宙『自我』,它是涉入一切的『遍界不曾藏』,它隱藏在眾生的心中,比至小者更小,比至大者更大。只有心靈潔淨的親證者,才能明白物我一體的存在。而這種一元性常、樂、我、淨的自覺,令他心無罣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



1.2.22 「在所有形式中呈現,而其本身卻沒有形式;在易朽的的事物中居住著不朽的實體—偉大的,無處不在的就是這個自我。明白了自己即是自我,智者就無所畏懼。」

現象界的萬法,雖是由自我依真如法緣起的法相,但這法相也因個體自我的三德幻力而不同,如天界與人道所見不同。所謂【一境四心】的差異(《出攝大乘論釋》)譬如一水的真如法。本無有異。蓋因天、人、餓鬼、畜生果報不同。故于一水而見有四相分別之異。()天道有情識見水的真如法是寶嚴地謂諸天福德勝故。其所見水。悉成琉璃眾寶莊嚴之地。(梵語琉璃,華言青色寶。)()人道有情識見水的真如法是水。所見謂水,清濁雖異,皆是水。()餓鬼見水的真如法是膿血。謂由宿世慳貪,罪障深重,墮餓鬼中,長劫不聞漿水之名。既因饑渴所逼,望見河水,意欲飲之,速趨岸傍,皆是膿血。()魚見水的真如法是住處,住處即窟宅。謂魚以水而為住處,潛躍游泳,不見水相。



1.2.23 「這個自我無法通過學問來把握,也無法通過智力來理解。同樣,也不可通過傾聽大量的知識來吸收。只有那被撿選者才能夠真正明白它,只有對於這樣的人,自我才會顯示出自己的身份。」

因為知識、學問和智力都是透過二元性的分別達成的,這種能力無法獲得一元性的智慧。但因為一元性是自我的本性,而走過這條路的智者知道,正確的走在這條路的條件是『潔淨的心靈』,是必須透過淨化身心行為來達成。而這一元性的行為淨化,是與世俗的慾望二元性行為相反,所以『苦行』的棄絕世俗是必須的。所以這趨向一元性真理的智慧,只能將它傳給那些心念操控良好之人。



1.2.24 「一個陷溺於罪孽中的人是不可能親證自我的。同樣的命運發生在另外幾類人身上:比如那些因貪念感官欲樂而使自己心意紊亂的人,比如總是追求行動之結果的人。抵達自我的唯一途徑是藉助智慧。」

1.2.25 「在眾人之中,婆羅門和剎帝利是最好的,但即便是他們,也如同自我的食物。死亡可以征服每一個人,然而甚至死亡本身,也不過是自我的佐料。只有自我是至尊,常人(因其有限)不能夠建立起自我的完美,此是非自制者所不能行之路。」

從『梵我一如』的一元性來說,萬物皆是我身,所以,陷溺於罪孽傷害別人的人也是戕害自己的人,這種人是不可能親證自我的。因為他們本性自我中的一元性覺知,被完全的蒙蔽。同樣地,追求感官欲樂而使自己心意紊亂的人和追求行動要有所得結果的人,也深陷在二元性的分別中。這幾類人心靈積了很厚的二元分別煩惱垢,必須通過很艱辛的努力淨化心靈。在眾人之中,婆羅門和剎帝利是最好的,因為他們遵循吠陀經典的約束,努力從事善行。因為遵循善行可得善業,而這些善行有天界業果,這是一條趨向一元性的心性,而這種約束最終必會導向解脫。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