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4月6日 星期三

《統一物理學》 (五) 個體自我與無明業力


《統一物理學》 () 個體自我與無明業力



宇宙自我與三德連接,就稱之為個體自我。那時,它就有了執念促成自己去行各樣的事情,故也承受其行為的所有業果。其不同的形相與所承受的業果彼此匹配。這些形相由三德而出,或神靈,或男女,或蟲豸。故此,五氣之主人(個體自我)所擁有的生命形態,實由其行為決定。(白騾氏奧義書》() 5.7)

梵是通過心念之力將自己顯現出來。起初,創造的種子活躍起來;從這種子裡就誕生了布魯納,然後,從布魯納生出末那(意即宇宙心靈)。接下來,生出了諸元素,再就出現了諸世界。諸世界是因著諸業而來。只要有諸業,則必會有諸多業果。所以,諸多業果就以這種方式無窮無盡地展開,再無終結。(禿頂奧義書》() 1.1.8)

從梵生出了七種感官,也從它生出了七種感覺,七種所感知的對象,七種覺知,每一生物體內七種感官所居的七個座位。除非它們是活躍的,否則感官就消融於自我,屆時(如無夢之睡眠),自我就安居於心的洞穴之內。(禿頂奧義書》() 2.1.8)

「超越於人的感官的,是感官的對象;超越於感官對象的,是人的心意;超越於人的心意的,是理性;而超越於理性的,是「大我」。」(卡塔奧義書》() 1.3.10)

「未顯現者超越於偉大之自我,宇宙之大我超越於未顯現者。沒有比宇宙之大我更高的事物了,它意味著所有成長的終點,這是人可抵達的終極歸宿。」(卡塔奧義書》() 1.3.11)

「智者將語言返回心意,將心意返回至清澈的理性,將理性返回至偉大之自我(金胎),將偉大之自我返回至純粹之自我(阿特曼)。」(卡塔奧義書》() 1.3.13)

它細微如拇指,卻龐大若宇宙。作為萬物最本質的存在,它居住在萬物的心中。它是知識的根源,它藉著起伏不定的心念顯現自己,惟其內心潔淨,才能做出正確決定。誰領會這一點,誰就臻入不朽之域。(白騾氏奧義書》() 3.13)



《統一物理學》推導發現強作用力產生於夸克(E1595819)的能量,而電磁力、萬有引力也是產生於強力,因此也可以說電磁力也是產生於夸克。此即:空間單元的素數集合體(E1595819)的能量也同樣主導著原子和原子之間的外部空間相互作用,而這點可以從統一的力公式(F空間單元理論—2.725K=hc/2πR2X(參與作用的動量/自身能量動量)參與交換的維數)中完全體現出來。(page172)作者發現所有元素中(除氫元素外),氧元素原子核能量最接近夸克能量的整數(6350.0048)倍,使氧原子和夸克能量有很好的共鳴諧振。(page96)這一現象直接導致氧原子核外電子,具有更強烈的、統一的與夸克能量諧振的能量。這一諧振能量充分體現在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群體的運動上,使得氧元素構成的氧化物可以在高溫下,依然是支持超導現象的唯一物質。

作者發現將一個元素的原子核能量(不包含外圍電子),除以夸克(E1595819)的能量,作為衡量該原子核對內部穩定性及外部空間能量的體現程度,稱為原子空間能量特異性係數Ο(page97)由於夸克(E1595819)的能量作用不僅限於原子核內部的構成與穩定,同時也直接決定著原子外部的空間能量,而這一外部空間能量直接導致電磁力與萬有引力的產生。因此元素的Ο直接反映出該元素原子的外部結合屬性,其中Ο值最接近於1的,也就是其原子核總能量恰恰是夸克能量的整數倍時,是可以提供最大可能核子空間能量的元素。如氫的Ο值是1,氧的Ο值是1.0048,碳的Ο值是1.0185,因而這三種元素構成的體系都有很好的核子空間能量提供,併構成生命物質的基礎,比如水、醣分子、脂肪、胺基酸、DNA等。同時可以發現Ο值很大的元素,如鈹(25.1035)和砷(23.8986),因這些元素有很大的傾向,需求外部空間能量來形成穩定的能量體系—即達到內部核能量為夸克能量的整數倍,因而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是自然界的劇毒物。

從這空間單元理論知道:電磁力、萬有引力也同樣和空間單元素數集合體(E1595819)—夸克能量保持絕對一致,因而原子空間能量特異性係數也同樣反映出該元素原子和夸克能量的共鳴或協調性。元素的Ο值越接近1的,就和引力的效應越強烈。但如果原子核內部的總能量不再是空間單元素數集合體(E1595819) 的整數倍,就使得原子的能量級數序列不穩定,因此容易引發原子核的分裂—裂變,或從外部空間獲取能量而有聚變。如此原子核空間能量受影響,也影響到該原子和其他原子的結合程度與能量交換。根據這種性質,作者提出原子核能量特異性係數Ω,來表示該原子核能量的穩定度。(page98)元素的Ω值越大,表示該元素的原子不穩定,容易發生核聚變或裂變,但也表示該原子有可利用的核能量價值,如鈾Ω=3.03859、氚Ω=1.9895、氘Ω=12.59447、氧Ω=1.0010、氫Ω=1.0000Ο值和Ω值大於4以上的元素,其原子核在合成後的總能量能量級數序列不平衡,因而顯出某種程度的不穩定。Ο值越大的元素,表示其有很大的獲取更多相鄰原子的核子空間量慾望,易造成其他元素原子空間能量的不穩定。Ω值大的元素,表示其核反應越強烈。

依玻爾的理論:氫原子的核外電子在軌道上運行時具有一定的、不變的能量,不會釋放能量,這種狀態被稱為定態。電子吸收光子就會躍遷到能量較高的激發態,反過來,激發態的電子會放出光子,返回基態或能量較低的激發態。所以電子軌道是量子化,能量是量子化的,能量最低的狀態叫基態,其他狀態叫做激發態。但從《統一物理學》觀點,核子體系是要求其內外粒子都運轉在其空間能量軌道上的,而且所有空間都是充滿有能量的空間單元。核子附近的空間基本單元能量,既受到核子能量的影響,也要受背景環境溫度輻射影響,也就是說電子軌道是受質子能量影響的。因為質子和夸克都是9維空間屬性,因此導致電子的圍繞軌道運動與特殊的電磁波動。因此本書作者提出下列假設(page111)

假設9:在空間背景溫度2.725K條件下,氫原子的電子軌道半徑仍然是質子康普頓波長λp空間單元素數集合體E1595819能量波長的直接產物,是質子康普頓波長λp在核外空間的整數倍的延伸。氫原子電子的軌道能量也直接取決於質子能量,以及質子的空間能量,並符合空間基本單元理論的能量空間分布原理。

所以依照空間單元理論,氫原子(質子能量)的體系中,核內外能量是統一的。在第一軌道上運轉的電子是永遠也不會被質子上的正電荷所吸引,而落入質子內核上。這一點也正說明了此理論所推導的,電子也是質子能階能量的產物。而且電子的電荷依然應該是質子自旋能量的產物,這也解釋了為何每個質子要帶有一個正電荷,並且外圍還要有一個負電荷電子圍繞的普遍規律。此理論從2.725K真空能量推導,這溫度能量不僅與電子、微中子、質子等各種粒子緊密相關,甚至延伸到原子的電子軌道及電子磁矩等物理量。所以我們所面對的現實物理世界,就是一個以空間基本單元為主體的非『真空』世界(梵界)和一個由空間基本單元構成的原子、分子為主體的各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世界的疊加(page115)

依空間基本單元理論推導的質子空間能階是以Epn=Ep/n2分布,λpn=n2λp(page110)空間能階的分布關係,基本上是涵蓋整個宇宙的全部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物質)的內部、外部相互關係。而這能量的能階分布影響整個宇宙粒子的運作法則,也正是業力、星相學、紫微斗數等的理論源頭。所以電子的軌道運動不是獨立的物理現象,是與核子(質子—中子)內部的粒子構造是統一的核子空間能量分布原理導致統一的能量構成體系。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當空間基本單元受激後有自旋性,就會有慣性質量,也就會與所有宇宙中有慣性質量的物質發生相互作用的引力,巨大的如星系、黑洞、太陽、恆星,甚至小到周圍鄰近的粒子,如質子、中子等。也就是說,一個人胚胎誕生時,除了遺傳基因決定了他的物質性身體(及其E1595819空間單元結合體6維結構的有情識)結構,宇宙中的其他物質能量也影響著他的身體(及其有情識)的發展與運作。

上一篇中提到眾多E1595819通過共享的結合體以激發態能量運轉的是原質(一切無情法、物質的源頭),而此眾多的E1595819相連接的6維封閉空間的單元結合體是原人(一切有情識、心靈、精神的源頭),而且這『原質』與『原人』是一體的存在。而且三界眾生是由不同程度E1595819相連接的結合體構成其有情識,如欲界眾生的『人道』有八識,是多根識對多塵境,霎那變換的散心位,利用名相建立的虛妄化身,而有虛幻的相續存在。『人道』的八識中,『金胎』(有異熟業種的第八阿賴耶識),是超越於理性的;『理性』(第七末那我執識),是超越於心意的;『心意』(第六意識),是超越於『五根識』(感官對象)的;『五根識』(感官的對象),是超越於五根(眼耳鼻舌身)感官的。而『原人』(真如白淨識,即純粹之自我(阿特曼)),是超越於偉大之自我—『金胎』的

此中原人(真如白淨識)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都是未激發態的空間單元體的結合,無自旋的能量顯現是純然的、無垢的、淨靜的鏡面。金胎(有異熟業種)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因其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呈現各種微弱激發態的能量而有自旋性(這即是無明的業力種子),其若遇上有相同能量態的物質(原質)會因引力的交互作用而有諧振,此時『金胎』中的這一種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種子會因諧振轉變成該物質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的空間結構與自旋能量,也就是『金胎』6維空間明鏡識性的顯現『原質』像理性(第七末那我執識)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是隨時與『金胎』中被激發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諧振的,並產生原質』是『』的覺知(即物我一如、梵我一如),同時將這原質』像的諧振運動傳給了『心意』(腦神經迴路構成的第六意識)心意』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被『理性』的諧振所激發後,會在其龐大的單元結合體結構中的某區域產生諧振而改變這區域的單元結合體結構(這是名相記憶分別的源頭)五根識(感官的對象)是利用感官接觸外部所遇的物質(原質)能量振動,再將此振動同時傳給了『金胎』與『心意』。這樣『人道』八識複雜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與身體內部肉體物質性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諧振形成個體自我運作著。

這八識腦神經迴路複雜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就構成了『人道』的肉身『本有』,以及電磁波場的法身『本有』,在人死後以『中有』法身飄盪於真空的『空間單元能量海(或稱佛性)當遇到有人胚胎的誕生,因胚胎肉體物質性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能量振動與『中有』法身的八識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發生諧振,此時即是輪迴投胎的時節。而這『中有』法身八識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投生的位置,即是《奧義書》所說,是細如拇指(從物質面看,可能指人的腦解剖位置—橋腦、中腦與延腦的生命中樞;從非物質面看,《顯揚聖教論》說:「有情命終後。或者有中陰(即中有),就是將出生有色界的。或者沒有中陰,就是將出生無色界的。」)。這胚胎肉體物質性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是由遺傳基因的DNA決定其基本結構。胚胎肉體神經迴路中所建構的第八阿賴耶識與第七末那我執識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這是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的意義),誕生時是受外部環境物質性的能量所影響;第六意識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則會因成長與環境的接觸而變動著;五根識因與外部環境從誕生當下就接觸著,故誕生時的宇宙能量也會影響其結構與運作。這也是星象學、風水學、紫微斗數等的理論可以預測部分人在世間的運作的原因





參考資料:

1.《統一物理學》 姜放著,第八章。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2. 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