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4月14日 星期四

《統一物理學》 (六) 業力與輪迴


《統一物理學》 () 業力與輪迴



梵是通過心念之力將自己顯現出來。起初,創造的種子活躍起來;從這種子裡就誕生了布魯納,然後,從布魯納生出末那(意即宇宙心靈)。接下來,生出了諸元素,再就出現了諸世界。諸世界是因著諸業而來。只要有諸業,則必會有諸多業果。所以,諸多業果就以這種方式無窮無盡地展開,再無終結。(禿頂奧義書》() 1.1.8)

有兩隻鳥,密切相關,十分相像,它們立在同一棵樹上(指個體自我與宇宙自我同居一個身體之內)。一隻鳥吃著成熟的果子(指個體自我的受業報);然而,另外一隻則沒有任何果實。它僅僅像一個旁觀者在目擊(指宇宙自我之無為)(白騾氏奧義書》() 4.6)

個體自我所呈現出來的各種或粗糙、或精細的形相,皆根據其過去的行為與心靈品質。這同一個自我也許呈現為完全不同的個體,則是因了它全新的身體與隨身帶來的德性。(白騾氏奧義書》() 5.12)

已經認識了自我的敏銳之智者,他們對其所獲的這種知識全然滿意。這種知識使得他們從感官享樂的依附中解放出來,而且,他們的心意總是靜定而平衡。這些智者感覺到了與遍在之梵的一體。他們與梵一道,融入所有人,所有事物之中。(禿頂奧義書》() 3.2.5)

一個人認識了他自己,也就認識了梵,這個世界的支撐者。他也會明白這個世界正因為安住在梵那裡,才會被我們看見。如果有人崇拜這種認識了自我的人,他將不再返身去追求任何的感官欲樂,而徹底擺脫了輪迴。(禿頂奧義書》() 3.2.1)



『電』是在公元前585年希臘的哲學家塞利斯因發現琥珀可以吸引小物體,所以『電』這詞是從希臘文的琥珀演變而來1785年庫倫由實驗提出庫倫定律,Fe-e=q1q2/4πε0R2。尤其重要的是,庫倫強調:庫倫定律是用於真空,可能他知道非真空的分子之間的熱運動對電子的位能及其相互作用力會有影響。然而由空間單元理論推導,電子其實是質子能量的產物。2.725K的能量態下,氫原子的質子空間能量,即是推動其核外電子的能量。而從質子的組成夸克(E1595819)的空間結構知道,這一能量是源於10維度(9維加上時間維度)的,是存在於10維度空間內部的質子能量對外度10維空間的作用,而形成質子外部的空間能量。所以庫倫定律的作用,也可以看成是質子空間能量體系的體現。也就是說,電的相互作用力是由質子空間能量主導的。(page122)

作者發現空間單元理論推導的兩電子間作用力,與庫倫定律之間有ge-2.725K的互換因子,表示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僅是電荷的相吸或相斥關係,還有更高階的螺旋方式相互作用關係。亦即是說,作者認為電子間的相互作用,應該是其角能量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根據電學理論與空間單元理論推導的差異,因此本書作者提出下列假設(page126)

假設10:電子的電荷與電荷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的特性,仍然是質子能量的延伸。在不引用電荷庫倫、介電常數ε0,以及在2.725K下,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仍然可以用質子與電子的質量關係來表示。

所以傳統意義上的電場,也同樣是質子內部的空間能量在外部空間的延伸。空間單元理論從電子的質量、能量與相互作用力的精確推導,可以凸顯出物質的統一性與力的統一性

前面提到氫原子第一軌道的電子繞行質子,這質子—電子對不會發生像正—負電子對相遇相吸而碰撞,原因是:電子是質子空間能量的產物,質子分布於質子周圍空間的空間能量,維持著其外部電子的永恆運動。而這一現象也可以從空間單元理論的2.725K能量態來推導,質子與電子在第一軌道的能量分布密切相關且完全相等而證實。質子是由638327600個有自旋能量的單元構成,EP-m0-自旋=1.469891eV。無論質子或電子其內稟自旋的能量都佔其總能量的12.12% ~ 12.25%,也就是無自旋的EP-m0=1.30948eV。在經典物理及量子力學中,電子圍繞質子運動時,是以電子和質子之間交換虛光子進行。而有這種無自旋性的質子態能量空間單元的存在,使得核子能量的空間傳遞不再是用空間響應或場的概念,而是由實在的空間物質(空間基本單元)來承擔質子—電子之間能量的傳遞工作。空間基本單元是以光速作為質子—電子間能量交換媒介。(page148)

電子是由空間基本單元構成,而且在很高的空間能量密度下,電子可以由空間產生,尤其是可以產生於核子能量空間。即在核子能量空間中,以電子波長為軌道周長的平面軌道總能量就是電子的總能量。電子每運動一個電子能量波長(λe)的長度時,完成2π次能量交換,進而完成一個完整的能量交換週期。當電子在第一軌道上圍繞質子運動一周,質子—電子之間完成137次完整的電子能量交換。而這137=1/α,此α即是所謂的精細結構常數(page153)所以一個電子康普頓波長(λe)的圓周是由137個激發態的空間單元體波長(r0=re)所圍成,即λe=137 r0=(1/α) r0(α=1/137精細結構常數)。所以,電子的空間能量密度球體積是激發態的空間單元體積的(2π/α)3=(861.023)3=638327600倍,即經典物理學所謂的電子,是由638327600個激發電子態(即具有電子內稟自旋能量)的空間單元所組成。電子和質子都是10維的空間屬性,可視為一個1836倍的能量體系(質子)10維空間對另外一個10維空間量體系(電子)的作用。

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時的軌跡,常被稱為『電子雲』。『電子雲』也是一對粒子,並具有陶粒子、渺粒子等相同的能量構造。(page158)『電子雲』現象是因電子圍繞質子運動,最終是要完成一個完整的覆蓋以玻爾半徑為球半徑的球面軌跡。由此推導,可以發現『電子雲』是由一對正—負粒子屬性所構成。這種電子軌跡擁有兩種能量極性相反的的自旋(上—下自旋),正是由質子內部能量構造決定。這是由於質子內部電子有上—下自旋兩種極性相反的能量的影響。此也決定了原子的二極性,及由原子構成的宇宙世界是以二元方式演變的。所以可以知道質子內部能量構造所決定的外部空間能量,成為原子構成分子的基礎。從質子內部空間能量的分布看,質子在任何一個方向上的能量體系都是配對的二極性,正—負極性或左—右旋成對出現。也可以理解為:核空間能量也同正弦波一樣有正—負極性,所以電子在質子空間能量的軌道運動時,會發生上旋—下旋的翻轉。

由於質子能量的二極性特質,能量最穩定的模式就是:兩個質子支持的空間能量結合在一起。此時兩個質子體現在電子上的上—下自旋能量會互相結合,而成為兩個不需要翻轉的電子。此即是原子通過空間能量(外夸克)共享相互結合成為分子。此模式也正是原子核中的質子—中子也是通過共享夸克結合成原子的,質子內部的一個夸克能量為:E1595819=EP/400= EP/(20)2,質子外部的空間能量(外夸克)為:E空間能量= EP/(200)2。所以,核子(質子—中子)之間通過共享夸克能量形成元素,而元素原子之間通過共享核子外部夸克能量形成分子。在多核子(質子—中子)的元素其外圍電子的交換能量的數目也增加,但因質子內部能量對總空間能量的支持有極限,可支持的外圍電子是少於84個。所以原子序83(Bi)是一個臨界穩定元素,原子序大於83的元素都是不穩定的放射性元素。(page160)

1820年丹麥奧斯特發現:通電流的導線會使附近的磁針發生偏轉。同年安培發表了兩根通電流導線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即安培定律。磁力被認為是由電荷運動所產生的基本力。由空間基本單元理論知道,因6維微小尺度彎曲的封閉空間效應,電子的結構就是「光速運動的能量波」,以自己的能量波長λe為軌道的圓球(其圓周半徑為λe/2π)。依此理論,當兩個電子的運動速度達到光速時,兩個之間電子的磁相互作用力與兩個電子之間的電相互作用力是等效的;也就是說:磁就是電。所以靜止的電子體現出所謂的『電』性能,而當電子以普通速度在空間中運動就形成所謂的『磁』;但當電子的在空間中的運動速度達到光速時,這所謂的『磁』就變成了『電』。這即是經典物理Maxwell方程式的電和磁相互等效和轉換的理論基礎。

因此本書作者提出下列假設(page164)

假設11:運動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磁力)的特性,仍然是質子能量的延伸。在不引用電流與真空磁導率常數概念,以及在2.725K溫度的情況下,運動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仍然可以用質子和電子的質量關係式來表示,並與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電力)也擁有共同形式的表達方式同電場一樣,磁場的物質基礎也同樣是空間基本單元

而且從電和磁的作用力公式推導發現,當氫原子的第一軌道電子速度VH1為光速時,對應著的是核強作用力。因此作者提出下列假設

假設12如果空間是由統一的一種物質—空間基本單元構成的話,那麼存在於空間的物質間相互作用力從根本上就是一種統一形式的力(page171)

如核子(質子、中子)內部的核力—強力的公式表達:Fp-p-空間單元理論—2.725K=hc/2πR2Fn-n-空間單元理論—2.725K=hc/2πR2。值得注意的是電相互作用力是1維的,而磁相互作用力是在電相互作用力延伸下的2維相互作用力。依此的推導,物質間(原子之間)的長程力—萬有引力,也應該是由空間基本單元所媒介,也是在電相互作用力延伸下的3維相互作用力。因此作者提出新的假設

假設13(page173)

    依假設5空間單元的半徑(或者說空間單元受激發後可構成的最初級的穩定體佔據空間的半徑)接近(受能量態影響,空間單元體積會有變化)或與經典電子半徑相同。(即空間單元體受激後處於電子能量態下,r0=re=2.8179X10-15m)。同時質子或中子的核半徑為1.2 X10-15m。因此同等尺度下,質子、中子在任何一個方向上只能同時與一個空間基本單元相互作用。

    空間基本單元的能量為m0c2,運動速度為光速,故動量m0c是不變的。因此空間基本單元作為核子(質子或中子)與核子相互作用的媒介,在核子(質子或中子)與核子相互作用中交換的總動量恆為m0c。同樣,空間基本單元之間的能量傳遞也是以光速進行。並引發引力是以光速傳播。

    由於核子(質子或中子)與核子及空間基本單元能量與動量,mpcmncm0c均是各向同性的。

    核子(質子—質子、質子—中子、中子—質子、中子—中子)間的長程相互作用中,同空間基本單元的動量交換是3維的

    參照強力、電力、磁力公式,可以得到統一力的形式,空間基本單元理論提出萬有引力的公式。例如2.725K下,2個氫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為:FG-空間單元理論—2.725K=2(hc/2πR2)(m0/(mp+me))3

由這些理論推導與假設可以知道,空間基本單元論揭示物質間統一的相互作用力。在前幾章中,空間基本單元論由2.725K下的空間基本單元,可以推導出各種基本粒子如夸克、繆子、質子、中子等的質量與結構。而這些基本粒子是構成分子、聚合物、物體、山、河、星球、星系,甚至黑洞等。尤其是黑洞,所有的物質形態都將在黑洞中分解還原為空間基本單元,故黑洞可以理解為高能量密度的『真空』。所以空間基本單元論也揭示宇宙物質統一的物質基礎(page194)

前面提到依《統一物理學》結合《奧義書》的觀點來看,眾多E1595819通過共享的結合體以激發態能量運轉的是原質(一切無情法、物質的源頭),而此眾多的E1595819相連接的6維封閉空間的結合體是原人(一切有情識、心靈、精神的源頭),而且這『原質』與『原人』是一體的存在《統一物理學》理論發現核子(質子、中子)的兩大因素:能量體是空間單元素數集合E1595819能量級數序列Σ(n=1→∞)Ep/34n非連續的『能量包』方式傳遞能量。從統一物理學觀點看,這兩大因素決定了所有的物質與相互作用力的統一形式。從《奧義書》的觀點來看,這兩大因素的參與有情識(『原人』)與無情法(『原質』)之間諧振作用,使得有情識的E1595819結合體結構改變,將是摩耶幻力的源頭也是執取根塵會導致業力輪迴的主因

奧義書說梵的幻力,稱作摩耶。「應知原質,即世界受造的質料,就是摩耶」,即是『有相之梵』摩耶有三種德行:薩埵(喜德:使心光明、輕快與歡喜)、羅闍(懮德:使心活耀、散亂與躁動)和答摩(暗德:使心遲鈍、無力與昏暗)。這裡摩耶的三種德行,是指『欲界』的六道眾生有情識,即因欲界有情識是以五根識執取五塵原質為根身,而有根塵相接(即有情識的E1595819結合體與原質的E1595819結合體之間的能量共振—力的交互作用)摩耶三德變化。天道有情識的德行偏薩埵(喜德,偏瞋性),人、阿修羅道有情識偏羅闍(懮德,偏貪性),畜生、惡鬼、地獄道有情識偏答摩(暗德,偏癡性)。無色界與色界的初禪天以上成就是斷外五塵,所以不受五根識執取五塵時,因根塵相接而有摩耶三種德行的變化

欲界眾生的『人道』有八識:『金胎(有異熟業種的第八阿賴耶識)理性(第七末那我執識)心意(第六意識)五根識(感官的對象),是多根識對多塵境,霎那變換的散心位,利用名相建立的虛妄身,而有虛幻的相續存在。原人(真如白淨識)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都是未激發態的空間單元體的結合,無自旋的能量顯現是純然的、無垢的、淨靜的鏡面。金胎(有異熟業種)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因其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呈現各種微弱激發態的能量而有自旋性(這即是無明的業力種子),其若遇上有相同能量態的物質會因引力的交互作用而有諧振,此時『金胎』中的這一種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種子會因諧振轉變成該物質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的空間結構與自旋能量。這是業識因遇緣而有異熟果的運作機轉


生命體最基本的單元~去氧核醣核酸(DNA),在一般物種的DNA是由核苷酸重複排列組成的長鏈聚合物,尺度則約3A~100A。而人類的DNA是寬度約2224埃(2.22.4奈米),每一個核苷酸單位則大約長3.3埃(0.33奈米)。在整個去氧核醣核酸聚合物中,可能含有數百萬個相連的核苷酸。例如人類細胞中最大的1號染色體中,就有22千萬個鹼基對;所以23對的染色體就有將近40億個鹼基對。通常在生物體內,去氧核醣核酸並非單一分子,而是形成兩條互相配對並緊密結合,且如藤蔓般地纏繞成雙螺旋結構的分子。

從《統一物理學》理論來看(page261)DNA在細胞活著的狀態是依靠分子之間的熱運動運作。但當細胞死亡後,宇宙的空間溫度只有2.725K。此時氫原子一個單質子的原子,可以提供其外圍的電子等效於244K的動能能。同時有更強大核子空間能量的氧原子,可以提供6個外圍電子的運動。這一引發超導現象的核子空間能,在維持DNA電磁波的存在起暫時的能量供應作用建基於氫氧體系的DNA,可以在擁有共同核子空間能量體系下的氫氧元素,應用其共同的能量相互作用,形成穩定的物理體系~雙螺旋結構的分子。並且還擁有統一性的運動屬性,進而幫助DNA電磁體系維持有限的活動形式。這種有限的活動形式,足以支持DNA電磁波的空間能量體在毫無生氣的宇宙2.725K下的存在生物以腦幹組織為中心的神經迴路電磁波,於生命死後或可形成『中陰身』的能量體。

依阿含經及唯識學,『欲界』的特性:()有三欲:飲食、睡眠、情愛,故名欲界。()由修習上品十善,升四王天、忉利天。()若修十善,坐未到定,乃生上四層空居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由禪定力,故不依地;無定力者,不得空居。()四王、忉利有忿怒相,以上皆善相。()欲界六天皆有男女之別。()有王臣之別。所以欲界有情八識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所體現的三德變化與十善業、十惡業有關。所謂十善業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慾、不嗔恚、不愚痴;十惡業是: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語、惡口、兩舌、貪慾、嗔恚、愚痴。(這裡將業行簡化為十善業、十惡業是配合簡約的奧義書摩耶三德,如果詳論則有唯識學的心王、心所的百法業行差異。)

十善業行是戒除身體的六根感官去接觸六塵,那麼『金胎』中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業因種子就不會因諧振轉變成該物質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的空間結構與自旋能量(業果)。也就是說,善業行(白法)使欲界有情的八識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自旋性趨小,能量趨向較低、少物質性;如此『金胎(有異熟業種的第八阿賴耶識)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就愈趨向於『原人(無異熟業種的白淨識)(這即是七佛偈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相反的,惡業行(黑法)使欲界有情的八識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自旋性趨強,能量趨向較高、多物質性。也就是說,善業行使欲界有情『中陰身』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自旋能量趨向較低、較輕,趨向於天道有情識的德行—薩埵(喜德,偏瞋性)惡業行使欲界有情『中陰身』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自旋能量趨向較高、較重,趨向於畜生、惡鬼、地獄道有情識的德行—答摩(暗德,偏癡性);若行善惡雜行使欲界有情『中陰身』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自旋能量適中,趨向於人、阿修羅道有情識的德行—羅闍(懮德,偏貪性)中陰身』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電磁波,欲界有情死後飄盪於真空的『空間單元能量海(或稱佛性)。當遇到有欲界有情胚胎的誕生,因胚胎肉體物質性的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自旋能量振動與『中陰身』的八識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發生諧振,此時即是輪迴投胎的時節。

(這裡身口意業行引起的八識E1595819的單元結合體影響,簡化只討論自旋能量振動。其實,從理論的角度看能量的增加影響因子除了自旋頻率ν,還有波長(即空間單元體的體積,此會影響能量密度)、環境溫度(此會影響能量輻射),即E=hν=hc/λ=hc/2πR。也就是說空間單元體本身對能量的運轉,仍可透過五大地水火風空的運作轉變。)







參考資料:

1.《統一物理學》 姜放著,第九~十三章。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2. 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