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2月20日 星期六

印度生死書(4) 白騾氏奧義書(二)


印度生死書(4) 白騾氏奧義書()

 

2.1 當你尋照真理,首先需要去做的,也是最重要的事,便是向日神祈禱,祈請它能夠修直你的內心和覺知力,一齊向著宇宙自我。你也應該向它禱告,使眾火與諸根得以轉化,以至你的身體適合於對自我的認識。

此章有尋道者給日神的祈禱詞,盼望仁慈的日神可以引導他們的心與諸根指向宇宙自我。通常心與諸根被外在世界的六塵所吸引,此禱詞能令它們轉向內在的世界。這是從二元性思維運作轉向一元性時的發菩提心。

 

2.2蒙受熠熠生輝的日神之恩典,我們將自己得心靈指向宇宙自我,我們需進行冥想,或類似能與宇宙自我合一的練習。我們需竭力專注於斯。

在奧義書觀念,每一種感官(六根)是由一位神(根識)掌管,如火神掌管眼睛,而這些神祇都依序受日神(第六意識)統治。這是冥想前收斂六根身心的法教。這是奧義書教導的宗旨:『踐行棄絕和對真我的強烈覺知』的第一步:遠離六塵的六根對外棄絕

 

2.3願日神扶正我的心靈轉向宇宙自我,使得我所有的感官,也因此而指向它!願日神給予這些感官以其所需的辨別力,以認識輝煌的自我!

奧義書的第二步教導是身心轉向,對內的『對真我的強烈覺知』。而這對內的轉向需要智慧的引導,故奧義書教導依日神的禱告,使自己身心收斂向內,在心智不受外擾的清明中生起智慧。這也是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認識論哲學的起點。

 

2.4 所謂婆羅門就是能夠將其心靈與感官專注於宇宙自我的人。他們應該對偉大的、遍在與全知的日神致以無盡的謝忱。日神智慧獨一,亦是因了它的激勵才令這一切得以發生。

奧義書的『婆羅門』是指已經能收斂身心向內,使心靈與感官專注於宇宙自我的人。這種聖人是已經能教導別人奧義書的法門,故世俗用以通稱有學問的祭司、學者。

 

2.5 哦,諸根與諸神啊,讓我們一起向你致敬。願這些讚美的頌詞藉著智者的仲介傳遍大地!願你們所有永恆喜樂的兒子,以及身處光輝領地的安居者,側耳細聽。

這是六根斷六塵進入冥想的下一步:六根與諸神的結合(即六根與六根識的結合,是初禪境地,有五支:覺、觀、喜、樂、心一境性。見《沙門修行次第》篇)

 

2.6 那裏有摩擦生起的火焰,那裏的風不見蹤影,那裏的蘇摩酒流溢而出。人們發覺,與其將大腦忙於外部世界的營造,不如向內專注於自我。

這火焰是第六意識的『喜』支。此時已進入冥想的下一步,「風不見蹤影」的無覺觀境地。(這是二禪境地,有四支:無覺觀、喜、樂、一心。)

 

2.7 一位靈性尋道者應去尋獲日神莎維塔的恩典,它是諸界的源頭。他還應該專注於對永恆之梵的冥想,這將把他自社會性的利益追逐與塵世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這裡奧義書教導尋道者應去尋獲日神(即專注突破第六意識的二禪頂天),它是諸界的源頭。因為通過日神的專注,在對梵的冥想,將獲證梵我一如(這是三禪境地,有五支:捨、念、樂、慧、一心。三禪的修習是名離關鍵,得無門。得『阿那含』所處是第七末那我執識的一元性大我境地。)

 

2.8 為了臻至極樂,他需練習瑜伽,身體的頭頸胸三個部位需保持挺立,它們應在一直線上。在其大腦的幫助下,他應於內心集中所有的感知,然後,以梵(亦即『唵』音)為舟筏,去穿越生命—這條頗可畏懼的激流。

這裡教導奧義書的冥想打坐方法,並是以『唵』音為心一境性的引導。這點不同於佛法是僅以數息觀入手。

 

2.9 任何一位瑜伽練習者必須細緻斟酌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他應該以巨大的努力控制好呼吸,只有當他疲倦時才可以暫歇其呼吸練習。調伏心意猶如訓練野馬馱車,智者正如馱手,必須控制他的心,並使其穩定。

依著方法精進、不放逸是入道的不二法門。

 

2.10 該地應該平穩、聖潔;沒有卵石、火和沙礫;沒有雜音,遠離塵囂;不要太靠近湖泊與各種水源;須另身心愉悅,不使人生起反感;應如洞穴,俾能躲地強風。練習瑜伽就選擇這樣的所在。

練習瑜伽的適宜之所要審慎選擇。

 

2.11 在經驗到梵之前,瑜伽士會逐漸看到下面的一系列兆相,此亦為經驗的提示:雪片、煙霧、太陽、風,還有火焰、螢火蟲、星光、水晶和月亮。

在達『梵我合一』的一元性境地之前,各個階地都可能因六根與根識的作用,尤其是第六意識會出現各種獨頭意識的分別影像,修行者應謹慎面對,不可執著。

 

2.12 粗糙的元素,譬如地水火風空等,對於瑜伽士不再是粗糙的元素,而構成了他們的屬性(亦即色生香味觸等)。因為他們的身體已然得以轉化,不再有粗糙屬性,他也不再受制於生老病死。他的死亡在乎他自己的意志。

奧義書認為處一元性的『梵我合一』,是依著梵恁麼的真如法運作,不再是粗糙的元素構成的身心。

 

2.13 身體輕盈,疾病不生,擺脫貪欲,容光煥發,聲音甜美,香氣襲人,排泄減少—這些都是成功瑜伽士的最初兆相。

這些是奧義書的指導,成功瑜伽士的最初兆相。(而成就三禪境地是圓滿的第七末那識,是轉四根本煩惱我癡、我見、我愛、我慢,成為四無量心的慈、悲、喜、捨。)

 

2.14 正如一塊染污的黃金,當其潔淨之後,仍然恢復其原有的華彩。同樣道理,若是一個人親證其『小我』就是自我之時,他就會明白自己已然抵達目標,於是,他超越了悲傷。

當一個人親證『梵我合一』當下,就明白一元性的存在與二元性的差別。

 

2.15 一位瑜伽士的自視,猶如明燈自照。他也十分清楚自己與梵乃是一體。其結果就是超越了生死,超越了輪迴。他擺脫了因無明而來的誘惑,既然已經認識了自照發光的自我,他就從各種無明桎梏的影響中擺脫出來。

這教導就像是一位行人知道甚麼是危險、深淵,腳步不再踏錯。瑜伽士也將依著一元性的行業,不再造作業因,就不再有生死果報。

 

2.16 這宇宙自我,這至尊的主人,它遍及全地,存於四方。它既是梵的首現者,又恆藏子宮。它既誕生於過去,也誕生於未來。萬有的臉都是它的臉,所有的存在都是它的存在。

2.17 這發光的宇宙自我存在於火中,水中,植物中,也在巨大的菩提樹裡。簡言之,同一位自我瀰漫於整個宇宙。我們向這位自我致敬,再致敬。

親證這『梵我合一』的宇宙自我時,瑜伽士會有『盡界是我』的一元性無我(主客相)、無人(內外相) 、無眾生(遠近、高低、大小、長短、強弱‧‧‧等相) 、無壽者(時間相)圓滿自覺。

 

 

參考資料:

1.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