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0月1日 星期六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三)意識形成中的自我轉變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意識形成中的自我轉變



從梵生出了七種感官,也從它生出了七種感覺,七種所感知的對象,七種覺知,每一生物體內七種感官所居的七個座位。除非它們是活躍的,否則感官就消融於自我,屆時(如無夢之睡眠),自我就安居於心的洞穴之內。(禿頂奧義書》 二,2.1.8



宇宙自我與三德連接,就稱之為個體自我。那時,它就有了執念促成自己去行各樣的事情,故也承受其行為的所有業果。其不同的形相與所承受的業果彼此匹配。這些形相由三德而出,或神靈,或男女,或蟲豸。故此,五氣之主人(個體自我)所擁有的生命形態,實由其行為決定。(白騾氏奧義書》 五,5.7



個體自我所呈現出來的各種或粗糙、或精細的形相,皆根據其過去的行為與心靈品質。這同一個自我也許呈現為完全不同的個體,則是因了它全新的身體與隨身帶來的德性。(白騾氏奧義書》 五,5.12



個體自我與宇宙靈魂棲息在同一棵樹上(指同一個身體),然而它卻不知道自己的神聖本性。這也是人們要承受痛苦的因由。但是,一旦這人認識到自己的神聖本性,那麼,這同一個個體就超越了它的痛苦,它就能夠欣賞自己的偉大。(禿頂奧義書》 三,3.1.2



作者認為建構意識心智的基本成分是覺醒狀態和圖像。腦部是在透過清醒的心智中,應用圖像產生自我過程而建構意識。所以覺醒狀態和心智,是意識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但自我是其特殊元素。就覺醒狀態而言,它乃是依賴腦幹被蓋部(tegmentum)和下丘腦中的神經核—『上行網狀活化系統ARAS(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持續放電至視丘的板內核,而此神經核又接著放電到大腦皮質等廣大區域(page 283)。這些神經核運用神經以及化學的迴路,使腦幹的『原我』結構和大腦皮質的警覺性要不是降低(產生睡眠),或是加強(產生覺醒狀態)(這也即是第七我執識相應的八大隨煩惱心所法—掉舉、昏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所以,腦幹的覺醒狀態神經核在解剖學上是接近腦幹的原我神經核,因為這兩組神經核都參與了生命調節工作。

原我』是建構『核心自我』必須的跳板,它是大量不同神經模式的整合體。而這些『意向性』生命管理神經模式,會時時刻刻地將生物體結構的最穩定面向(即『內部衡定』internal homeostasis)繪製成地圖。原我不僅產生出結構的身體圖像,也產生出感覺的身體圖像(原始感覺)。原我包括:主要內感覺地圖(master interoceptive map)主要生物體地圖(master organism map),以及外部指向之感覺門戶的地圖(map of the externally directed sensory portals) (page 221)。從解剖學立場來看,這些地圖產自腦幹和皮質區域。

主要內感覺地圖』是一些地圖和圖像,內容來自內環境和內臟的感覺訊號所組成。當生物體的內部生理『衡定』狀態發生改變時,組織會產生內感覺訊號表示生理修正的需要,比方說在我們心智中的具體化訊號,如冷暖、飢餓或口渴的感覺。這些訊號是在上腦幹某些神經核中組裝、修正完成,除將訊號傳至大腦皮質,也有能力產生回應的行動機制。這個回應決定機制的運轉,就促成了原始感覺的建構。原始感覺是腦幹神經核特殊組織結構的產品,也是其與身體『衡定』作用所形成之牢不可破迴圈的產品。所有由於對象與生物體互動而造成情緒的感覺,都是進行中原始感覺的變樣。內感覺是在發育初期就已出現,並連貫童年、青春期得特殊變化,是相對不變性的,而此不變性是建立自我的某種穩固雞價所必需。主要內感覺系統在腦幹中的主要綜合神經核—即孤立徑核、臂旁核和下丘腦中的神經核。

主要生物體地圖』是描述一個全身的架構,構成要素要包括處於靜止的頭、軀幹和四肢。身體的運動是以這個圖為背景而被繪製成地圖。主要生物體地圖在發育期間發生非常劇烈的變化,因為此圖描繪的是肌肉骨骼系統及其運動。這地圖在學步兒童、青少年和成人身體明顯差異大,所以並非構成原我所必需之單獨性的理想來源。身體的感官(如眼、耳、鼻、舌、身) 及其周圍之組織,這樣一整套的身體結構構成了所謂的『感覺門戶』。『外部指向之感覺門戶的地圖』扮演著雙重角色,第一重是觀點的營造(是自我的主要面向),接著是心智質性面向的建構,即是包括了主要感官(如眼、耳)及感官周圍之身體結構的互動資訊。位於圖像製作資料蒐集處附近的感覺門戶,提供一個心智與對象相關的生物體觀點。因這是屬於生物體結構,故也是屬於原我(page 227)(這即是在唯識的第七我執識轉第六分別意識時,修行人會有覺知到六根的互用覺受。如會有耳朵『聽』到鐘聲和眼睛『看』到鐘聲的感覺外,也會有耳朵『看』到鐘聲,眼睛『聽』到鐘聲的覺受。這樣『感覺門戶』出現在自我的主體性中,並與對象形成能所對立的二元性。這是『感覺門戶』的訊號在腦幹的自我神經核進行整合,如聽覺神經走在丘體的下丘與走在丘體的上丘的視覺神經有連接神經。(可參考拙作《沙門修行次第》)

核心自我』的建構重要性是心智中主角的建立。由原我中身體地圖的『感覺門戶』訊號出現(如『聽』到鐘聲、『看』到鐘聲)與對象間的觀點營造出『能感覺與被感覺』的二元性對立關係,就在心智的內容中取得一個主角—『物質的我(page 235),且這個主角乃是一致地連結到某些既有的心智內容時,主體性就開始成為此過程中固有的一部分。也就是先專注於這個主角的開端,知識就凝集於這必要的端點元素。所以原我每當遇到一個對象時,就會被這個相遇改變,這是為了要將這個對象繪製成地圖與情緒感覺,以便隨時進行生命的管理。而這原我的改變揭開了核心自我的短暫創造序幕,也啟動原始感覺的轉變和對這對象的注意力標記(page 234)。所以固定在原我與其原始感覺中的核心自我機制,乃是產生意識心智的核心機制,而人類的『自傳體自我』也只能透過核心自我機制建立起來。已知原我的部位,即腦幹、腦島皮質和體感覺皮質之涉及身體圖像製作的區域。而『核心自我』的工作主要是對這些圖像進行整合與修正,所以可能的位置在上丘腦的深層組織或視丘的聯合神經核區。

自傳體自我』的自傳內容,即是個人記憶、過去生活經驗和為未來做計劃的總和。自傳體自我是一種以有意識的方式呈現自傳,但被學習知識、歷史文化和社會經驗所塑造著。當『核心自我』處於運作狀態,會左右著自傳體自我的表現,使自傳體自我過著雙重人生。自傳體自我一方面可以是明顯的,在社會價值上最高貴、人性面上構成意識心智;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伏蟄的,依其遺傳性的原我和核心自我的個體性價值傾向,等待輪到表現個體性價值傾向的活躍機會(page 243)。就神經學的角度來說,歷史記憶的建築和重建工作,都是隨著年歲的流逝被微妙的改寫著,且大部分都發生在無意識過程中。它是運用聚合—離散的神經迴路構造,將意向空間中的編碼知識訊號轉變成圖像空間中明確、解碼的展示。『原我』的神經學機制大部分位在腦幹層級,而構成『自傳體自我』的圖像記憶是在大腦皮質,透過此處的工作空間協調記憶的召喚機制。而扮演此大規模系統協調的角色,可能有視丘、左右大腦半球、帶狀核(claustrum)及後中皮質(posteromedial cortex)

所以作者認為人類的意識需要大腦皮質,也需要腦幹。腦幹負責生物體生命衡定狀態的『意向性』需求管理,並透過原我、核心自我和自傳體自我的轉換,將生命管理的能力擴大到『圖像性』模式,而產生出更有優勢的記憶、語言、反思和推理的功能。

















參考資料:

1.《意識究竟從何而來(Self Comes to Mind)》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社,2012412日初版。ISBN 978-986-272-136-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