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唯識的觀點看,個人主義的根源是第六意識的小我,是有主客分別的二元性。而宗教的博愛集體主義,是根源於第七識的「我法一如」、「人人為我」、「物物為我」的大我,是無分別的一元性。一般宗教的法教如博愛、愛人如己、「損自己的有餘,補他人的不足」、「凡做在弱小兄弟身上的,就是做在我身上」,這些法教都是從周遭的人事物思維出發,這種集體一元性思維,是把「周遭人事物當成我的責任」,這即是唯識理論的宗教性社會主義。個人主義「小我」為中心的思維,是依著有主客的第六分別意識及其心所法,運作是因主客分別而有向我收斂性的方式,行為是能量、資源的向我內聚。集體主義「大我」為中心的思維,是依著第七識及其心所法,運作是以「人人為我」、「物物為我」的外攝性方式,行為是能量、資源的向外擴散,是「博愛」,是「熱力學第二定律,能量由高往低自然擴散」,是「損自己的有餘,補他人的不足」。所以從唯識學的觀點,當人的念頭起後,覺識的『理』運作會落入二種方式:一元性大我的集體主義與二元性小我的個人主義。
「理」~一元性與二元性的比較 (參見《人間伊甸園》篇)
|
一元性的理 |
二元性的理 |
我 |
全體是我、大我,「人人是我、我是人人」,無四相分別。 |
個體是我、小我,「我是我、你是你」,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 |
我的 |
我的、你的都是我們的。 |
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 |
心境 |
以同理心相待,凡隱藏的事,必被揭露(馬太福音10:26、路加福音12:2) |
以我為中心,不能同理他人,以為自己隱藏的事,不會被揭露。 |
同理心 |
不落入思考,即有行動力 |
需經過對我的利弊思考,才會行動 |
覺性範圍 |
外攝性的大我,覺性光普照萬物,盡大地是是一顆明珠。 |
內聚性的自我,覺性光不外露,只界限在自己追求的物質。 |
行為 |
你缺乏不足,我有可以給你,就像右手給左手,不需要條件交換。 |
我滿足了,不需要的可以給你,但要以「名」交換以養「我」。 |
病識感 |
具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會因同理心有「人溺己溺」的病識感。 |
抱持我痴、我見、我慢、我愛,對外界人事物的悲苦無病識感。 |
物理學 |
順熱力學第二定律運作,損自己的有餘、補他人的不足。 |
以多數性暴力方式為理由,採取逆熱力學第二定律運作。 |
成就 |
以一元性的心,行一元性的事,是心行一如,能成就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的功德。 |
以二元性的心,作一元性的善事,是心行不一,是無法轉末那識為平等性智的,所以只是累積了一元性行為善法的福德,無法成為轉識成智的功德。 |
戒條 |
只要依著愛人如己,不需要任何其他戒律。 |
各個小我之間會為累積生存資源而衝突,所以要設立無數的戒條、律法。 |
生死 |
個人「我」溶入於大我中,不存在有「我」,所以也就沒有消亡的恐懼。 |
恐懼肉體「小我」的消亡,但仍不知所措! |
破壞性 |
為了「大我」的正常運作,會盡力援助周遭的困境,甚至犧牲「小我」,有強烈成功不必在我的信念。(如受傷細胞的自己凋亡) |
為了怕「小我」的消亡,貪婪的奪取周遭的資源,逆行熱力學第二定律,發展成平等社會的「腫瘤」。 |
心王 |
以無分別的第七末那識為心王 |
以有分別的第六意識為心王 |
相應心所法 |
總共十八個 1. 五徧行: 2. 別境的『慧』心所 3. 四個根本煩惱:大我愛、大我癡、大我見、大我慢 4. 八個大隨煩惱:昏沉、掉舉、散亂、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 |
共五十一個心所法,是造作善惡業的根本。 1. 遍行心所(5) 2. 別境心所(5) 3. 煩惱(6) 4. 善法(11) 5. 大隨煩惱(8) 6. 中隨煩惱(2) 7. 小隨煩惱(10) 8. 不定心所(4) |
關於宗教性(大我)社會主義的特質(參考《一元境界的特質》篇)
2.
在社會中的個體間,存在有因緣關係,是以大我全體為目的運作的相關聯。
3.
在社會中,個體會覺知擁有超過所需的資源是一種罪惡。
4.
在社會中,凡存在的必然是有用的,無用的必不存在。
5.
大我一元性思維的運作,是不受物質運作所束縛的。但小我二元性思維運作,卻永遠與物質性資源運作緊緊相依存著。
6.
大我特質的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力,會瓦解有主客二元性的我癡、我見、我愛、我慢的四大束縛運作。
7.
在社會中,個體面對事物時,是依其差別相,而不是頭腦意識的分別相。
8.
個體進入一元性大我境界中的思維及運作當下,二元性小我的操作將迅速瓦解。
9.
在社會中,個體彼此間是以互相支援的關係存在,達成和諧的動態穩定。因此個體會有穩定平安的喜樂感。
10.
在一元性大我的同理心,個體(人)面對個體時,是依於靈體的感知力,不再依靠頭腦的經驗與知識的分別作用,而是透過靈體間彼此信心一元性運作的溝通。所以個體不需要學習關於人性的知識,因為靈體都有洞悉個體的內心的能力,產生相應的作用。(通達他心能力)
11.
能量與覺識結合的物質,行為的一元性物理學基礎,仍是基於能量系統的「熱力學平衡」~系統內的份子溫度(能量)是傾向於由高溫往低溫擴散,最後達均溫的平衡狀態。而這也是聖人提出「損有餘
補不足」、「民胞物與」、「博愛」的根源。
參考資料:
1.末世尋道者的修練-心靈復活》
周財福著,集夢坊出版社,2024年4月初刷。ISBN
978-626-97821-0-9。
2.《唯識學與物理學的統一》 周財福著,集夢坊出版社,2024年5月初刷。ISBN
978-626-97821-2-3。
3.《統一物理學》
姜放著,第一章。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年1月第1刷。ISBN 978-7-5047-4422-7。
4.《印度生死書》 斯瓦米·洛克斯瓦南達 著,聞中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第3刷。ISBN
978-7-308-12591-8。
5.《正法眼藏》道元著,何燕生譯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1月。書號:ISBN
7-80123-557-6/B*17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