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5月2日 星期二

《統一物理學》(十三)(七) 從空間單元理論談:八識的演化

 聽覺系統~觀音菩薩及其相伴的眷屬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說:「佛告總持王菩薩言:「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佛說是語已。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呪,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哀聽許!」」這是觀音菩薩聽覺智慧的誓願;以「大悲心陀羅尼呪」救渡眾生。眾生所有演化出的語言與音樂聲響,就是觀音智覺咒語訊息功德,經過聽覺系統的轉化這無量的咒語功德,創造了每位眾生個體獨特的自傳體自我(化身),例如人類的語言與音樂、鳥類的鳴叫與求偶等聲響聽覺的耳根與識也是依第八識的「觸、作意」遍行心所法演化,且耳根識自己單獨相應的心所法也只有十三個;其他心所法是依意根(即腦顳葉聽覺皮質經與中腦、視丘、邊緣系統的連結)主導才能善惡的現起,共有二十四個。在仔細的研讀後,可以驚訝的發現佛法的大悲心陀羅尼經》與大腦這樣「聽」》這本現代科學的證據,是以不同的語言邏輯,但相同的讚嘆著觀音菩薩智覺的功德。

     聽覺系統的解剖學結構被稱為聽覺通路(簡稱聽路),包括:聽覺外周的外耳、中耳、內耳、毛細胞、聽神經元,以及聽覺中樞(經腦幹、中腦、視丘至顳葉的聽覺皮層)。當聲波碰擊倒耳廓,便會被反射和減弱,這些改變提供了額外的訊息去幫助腦部確定聲音來臨的方向。聲波進入兩側外耳道,一個看似很簡單的管,耳道會放大在312千赫之間的聲音。中耳結構包括鼓膜鼓室聽小骨(即錘骨、砧骨和鐙骨)。這些小骨扮演著槓桿和電報交換器的角色,把空氣低壓的鼓膜聲音振動轉換成高壓聲音振動在小薄膜的卵圓窗。更高的壓力是必要的,因為在卵圓窗之外的內耳包含的是淋巴液而不是空氣。中耳仍然是以波形式包含聲音資訊,然後聲音資訊會在耳蝸被轉換成神經衝動。內耳的核心結構是骨迷路,其中包含充滿淋巴液的耳蝸前庭系統(此負責平衡覺、不參與聽覺)。耳蝸內部的液體由於壓力振動可產生波動,柯蒂氏器內的毛細胞可把液體波動變換成神經信號,而聽神經行程的第一步就在這裡開始。

     耳蝸連接的神經是前庭耳蝸神經,其中前庭神經是平衡覺神經、耳蝸神經是聽覺神經。耳蝸裡,常是多個聽神經纖維支配一個毛細胞。在神經元的突觸前有一個"密集體",這密集體被突觸神經泡圍繞,可幫助快速釋放神經傳遞物質。聲音信號自內耳沿著聽覺神經進入中樞神經系統(聽覺中樞),聽覺中樞縱跨腦幹、中腦、視丘及大腦皮層,是感覺系統中最長的中樞神經通路之一。首先經過腦幹的部分結構(例如耳蝸核下丘)並在其中的各個小站被處理,此後到達視丘,並且從那裡被最終傳遞到位於大腦顳葉聽覺皮層。這些結構組織也即是觀音菩薩的相伴眷屬。《法華經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說,比起其他感官,耳功德具有「千二百」,這是有生物學證據的。所有脊椎動物都具備聽覺,反而是許多沒有視覺。海倫.凱勒曾說:「失明切斷了我們和事務的連結,失聰切斷了我們和人的連結。」,是聲音幫助我們建立與世界的連結。

     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極大部分是在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的。感官系統不是科學儀器,無法客觀地測量外部訊息,而是透過大腦處理這些訊息,讓這些訊息對我們產生意義。經驗所造成的腦部變化統稱為神經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聽覺系統是包括感官知覺、運動、思考和情緒感受。比起其他感官訊息,語言和音樂的聲音擁有特權,是可以進入大腦酬賞網絡或掌管情緒網絡(大腦這樣「聽」page 11)人類的聽覺學習很早就開始,甚至在胎兒期就有影響。大腦這樣「聽」》作者認為聲音意識可以視為擁有時間連續性的性質。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如聲音,塑造了我們的腦神經系統。我們一生中接觸到的聲音,塑造了我們現在的大腦;而我們現在的大腦,又會進一步決定我們如何塑造未來世界的聲音(page 15)。聽覺是幾百萬年就演化出來的能力,人類的天性更傾向於透過聲音來理解、並記憶語言,而不是透過文本(page 180)。這也正是《大佛頂首楞嚴經》說的:「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

 

鼻嗅覺系統~虛空障菩薩及其相伴的眷屬

     虛空藏菩薩經》說:「爾時世尊。欲為大眾說四辯才三明梵行住破惡業障陀羅尼經。爾時西方過八十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一切香集。依其中眾生成就五濁。彼國有佛。名勝華敷藏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今正為諸大眾轉妙法輪。彼有菩薩摩訶薩。名虛空藏。已從彼佛聞深妙法得諸禪定。」《大方等大集經卷 第十六》說: 「世尊!此虛空藏菩薩,何因緣故名虛空藏?」「爾時,師子進菩薩即時入定已,現如是等相,使三千大千世界六變振動,於上虛空中雨種種妙物,所謂諸華香、末香、塗香,繒蓋幢幡,作種種天樂,美饍飲食,瓔珞衣服,種種珍寶,皆從空中繽紛而下。雨如此寶,滿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得未曾有,皆大喜悅。爾時,從地神諸天上至阿迦膩吒天皆歡喜踊躍,唱如是言:『此大菩薩,可名虛空藏。所以然者,以從虛空中能雨無量珍寶充足一切。』爾時,世尊即印可其言,名虛空藏。」「虛空藏言:「善男子!自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來,常有此藏在於空中。」此是一切香集佛國來的虛空藏菩薩,誓願以『從虛空中能雨無量珍寶充足一切』來救渡眾生,而此正是鼻嗅智覺的功能。

     嗅覺系統是指感受氣味的感覺系統,它將化學信號轉化為感受。它由兩個感覺系統參與,即嗅神經系統和鼻三叉神經系統。嗅覺和味覺會整合和互相作用。嗅覺是一種遠感,即是說它是通過長距離感受化學刺激的感覺。相比之下,味覺是一種近感。嗅覺就感知能力上遠比味覺複雜,人類有400多種嗅覺受體,可以辨識達百萬種不同的氣味(《品嘗的科學》page126)。嗅覺也是動物所主要的感覺之一,許多生物雖然沒有很好的視力,卻有相當敏銳的嗅覺,且嗅覺對於生物的安全性與健康有重要的關聯性。大部份哺乳類及爬蟲類動物的嗅覺系統由主要嗅覺系統輔助嗅覺系統組成。前者負責感應氣態物質的氣味,後者則負責感應液態物質的氣味。組織結構上,脊椎動物的嗅覺感受器通常位於鼻腔內由支持細胞、嗅細胞基細胞組成的嗅上皮中。在嗅上皮中,嗅覺細胞的軸突形成嗅神經嗅束膨大呈球狀,位於每側腦半球額葉的下面;嗅神經進入嗅球。嗅球和端腦是嗅覺中樞。外界氣味分子接觸到嗅感受器,引發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導致嗅神經訊息傳導。嗅覺感受神經的軸突在嗅球上聚合形成的簇群,叫做嗅小球。在嗅小球內,軸突接觸到僧帽細胞的樹突以及其他種類細胞。帽僧細胞將其軸突延伸到各個大腦區域,包括嗅前核梨形皮質中央杏仁核內嗅皮質嗅覺小瘤。這些結構組織也即是虛空藏菩薩的相伴眷屬

     嗅覺的鼻根與識也是依第八識的「觸、作意」遍行心所法演化,且鼻根識單獨相應的心所法也是十三個;其他二十四個心所法是依意根(即嗅球、端腦,以及各大腦區的連結)主導才能善惡的。人類的味道,即使是討厭的味道,都充滿細微之處,而且和其他氣味、過去的事件與情感、和所學到的經驗整體,都是息息相關的。原始的氣味元素是一種了不起的演化,且更早於視覺、聽覺,是生物演化成功的重要能力。吃最早的「第一口飯」,相信是寒武紀之前的三葉蟲(page36)。在此時代,味覺和嗅覺是無法區別的。但演化到無頷魚類,這兩種感官被認為是已不同分工。嗅覺,是往外探索環境的感官;味覺,體內區域的守門者(page40)。這類魚的盲鰻是最早期的脊椎動物,會受到腐敗的氣味吸引,鑽入生物屍體進食。在演化下,只有人與猿類的大腦有新皮質,這不斷更新與重塑的新皮質,其工作是成為生活經驗地圖,紀錄氣味、同伴、感情、威脅和食物(page44)。研究者認為,每種氣味在腦中會製造出自己獨特的「形象」,當氣味出現時,就可能引發記憶和情感的連結。人對氣味的這種圖像認知方式,就像視覺對臉孔的認知一樣,很難用於言語來形容(page128)

 

 

 

參考資料:

1.《統一物理學》姜放著,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2.八識規矩頌講記于凌波居士講述》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087&cid=91

3.《意識究竟從何而來(Self Comes to Mind)》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社,2012412日初版。ISBN 978-986-272-136-0

4.觀世音菩薩經典,洪啟嵩主編,全佛文化事業出版,20152初版。ISBN 978-957-9462-17-4

5.大腦這樣「聽」》妮娜.克勞斯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社,2022121刷。ISBN 978-626-355-022-3

6.虛空藏菩薩經典,洪啟嵩主編,全佛文化事業出版,20165初版。ISBN 978-957-9462-24-2

7.《品嘗的科學》約翰.麥奎德著,遠足文化事業出版社,20198二版1刷。ISBN 978-986-97534-3

8.《舌尖上的演化》羅伯.唐恩與莫妮卡.桑切斯著,商周出版社,202212初版1刷。ISBN 978-626-318-51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