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統一物理學》(十三)(五) 從空間單元理論談:八識的演化

      五根與識第八識的觸、作意遍行心所法演化,除了人與畜生道有『物質有』的報身,其他如色界、天道、阿修羅、餓鬼與地獄道眾生的報身識體,即是以電磁場波法身存在。初禪以上色界眾生,因斷外六塵,修遠離六根,斷見惑三結(身見、見取見、疑見),雖仍有六識,但六根傾向不演化,故不受外緣的染污。((見《沙門修行次第》篇))天道眾生,識體的見思惑染污較薄,六根識受業力障礙小,成就的功德較大。但愈下等的眾生(如畜生、餓鬼)染污厚、痴性重,六根識受業障大,成就的功德小。經書記載天道眾生會有五種神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但天道眾生五根識神通功德也受業力限制,即為見思、無明所障。欲界眾生利用五種外緣塵境(色、聲、香、味、觸)的真如法刺激,演化出物質有』的五根與識(眼、耳、鼻、舌、身)等周邊感覺器官與神經傳導系統。而且六道眾生所受的無明業障不同,對真如法的功德用認知也不同,如唯識家常說的一境四心』,水這真如法是「天見寶莊嚴,人見為清水,魚見為窟宅,鬼見為膿血」。其實用「神通」來說明天道的六根功德並不恰當,這只是用來鄙視人道的根識功德差而已。重點只是因為天道眾生的無明業障薄、明覺的功德就大一點。然而天道的神通並無助於人道、畜生道等,原因還是因緣業力的自作自受。而且各道眾生因識心的緣起法不同(即唯識法中各道眾生對相同真如法,會有不同緣起法如一境四心),應是天道眾生大都也不知有人道等,且彼此天眾之間也只會說:「彼視力好一點、此聽力差一點」,並不知彼此有神通《舌尖上的演化》作者也說:「豬的大腦內建對松露香氣的喜好,但狗的大腦缺乏這種設定」(page95),這即是佛法唯識理論的精髓。再者天道的神通,也有無法跟人道相比的,尤其是鼻舌功德方面。當然人、畜生道這鼻舌功用的染污,也是加重見思惑業行的原由。

     《八識規矩頌 前五識頌》說:「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徧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也就是說,五根識面對外緣真如性境訊息,演化除了依循五遍行心所法(觸、作意、受、想、思),也演化出相伴的其他心所法:五別境心所法(欲、勝解、念、定、慧)、三根本煩惱(貪、嗔、癡(無明))、善十一(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勤、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中隨煩惱二(無慚、無愧),以及大隨煩惱八(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五識自己單獨相應的心所法只有五遍行、五別境和不定心所法中的眠、尋和伺,共是十三個心所法;其他心所法是依意根主導才能善惡的現起,共有二十四個。這也符合目前生物五種感覺系統的演化,眼、耳、鼻、舌、身等周邊感覺器官的神經傳導系統,是以接受與傳遞外境信息為主。而其五遍行與五別境心所法,是建構演化過程中『原我』的訊息解讀與生命調節工作。《意識究竟從何而來》作者也認為「意向性的『原始感覺』是生物體與外界互動所形成的所有感覺的基礎,是所有情緒感覺的原始樣態。重要的是,『原始感覺』是由意識心智的『原我』所產生的。」(page 216)另外心所法中的昏沈、掉舉、眠、尋和伺等,都是依賴腦幹被蓋部(tegmentum)和下丘腦中的神經核—『上行網狀活化系統ARAS(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持續放電至視丘的板內核,而此神經核又接著放電到大腦皮質等廣大區域(page 283)。這些神經核運用神經以及化學的迴路,使腦幹的『原我』結構和大腦皮質的警覺性要不是降低(產生睡眠),或是加強(產生覺醒狀態)。而依意根識參與主導善惡情緒心所法,則是建構更複雜的心智(核心自我自傳體自我)(參見《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意識形成中的自我轉變)

     具『物質有』的生物眾生在演化方面,每種感官都是為了使眾生能適應生活環境而發展出來的。這是因為各類的眾生物種,面臨生存環境不同,對感官的演化需要也不同(即對五根識與相伴心所法的演化偏重也不同)。像鼴鼠長期在地下活動,因此不需要良好的視覺。不過,為了尋覓地下洞穴牆壁鑽出來的蠕蟲為食物,牠發展出非常敏銳的鼻子,利用嗅覺和觸覺來找尋食物。《意識究竟從何而來》認為:身體的感官(如眼、耳、鼻、舌、身)及其周圍之組織,這樣一整套的身體結構構成了所謂的『感覺門戶』。『外部指向之感覺門戶的地圖』扮演著雙重角色,第一重是觀點的營造(是自我的主要面向),接著是心智質性面向的建構,即是包括了主要感官(如眼、耳)及感官周圍之身體結構的互動資訊。位於圖像製作資料蒐集處附近的感覺門戶,提供一個心智與對象相關的生物體觀點。因這是屬於生物體結構,故也是屬於『原我(page 227)。在演化早期的單細胞及低等無神經組織生物,其對生存的「渴望」、「意願」,是使用『意向性』生命管理模式,這是『原我』的運作方式。而多重組織生物因有形成圖像功能的神經網絡聚合—離散區的神經迴路及腦組織的演化(page 167),這種稱為『圖像性』生命管理模式,是『自傳體自我』的運作方式。如人類腦部是運用聚合—離散的神經迴路構造,將意向空間中的編碼知識訊號轉變成圖像空間中明確、解碼的展示。『原我』的神經學機制大部分位在腦幹層級,而構成『自傳體自我』的圖像記憶是在大腦皮質,透過此處的工作空間協調記憶的召喚機制。

     生物的感覺器官(五根識)演化看,感覺訊號的溝通是動物維持生存與繁衍所不可或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是人們所熟識的感覺系統,也是多數的動物都具有的。如許多生活在水裡的魚類也會發出「叫聲」,藉由聲音來求偶或是捍衛地盤,因此魚類的聽覺是其存活所必須的感官功能。此外,魚類也具備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系統,甚至有發達的側線,用來感知水中的水壓與流速,可以幫助魚類在群游時節省體力。有些魚類(如鯊魚、象鼻魚、鯰魚)及產於澳洲的鴨嘴獸、食蟻獸,則演化出電流感受器以偵測水中電場的變化,藉以感知環境中同種或異種間的訊號、或偵測環境中物理及化學因子的變化。從環境(六塵)的訊息來看,色光與音聲來自遠距的物理性訊息,主要可提供的是輻射能量的利用;而香氣、味道與觸感是近距離的化學性訊息,提供的是利用化學能量機會。例如航太科學家發現,太陽光當中波長為5000 ~14000nm的遠紅外線(被稱為「生命光波」),與生物體發射出來的遠紅外線的波長相近,是生物生存必需因素,能有效地促進動物及植物的生長。可知這些生物的感覺系統信息,是依賴『生物電流』的傳遞。『生物電流』是身體內維持生命運作過程中,所產生出的電流,它可藉由神經纖維細胞傳導訊息,規範身體組織、器官的運作,包含我們有意識的行為(如說話、走路、聽音樂……等),以及無法以意識控制的生理活動(如呼吸、心跳、腸胃蠕動、細胞間的物質傳輸……等)都是藉由生物電流來控制,進一步影響我們的新陳代謝。而生物體的『生物電流』產生的電磁波場,是法身的出現機轉 

     眾生的物質有報身,會依遺傳基因建立識體(識與心所法)神經系統形成電流迴路,由此生物電流』產生電磁場的法身本有,這才是輪迴的主體當眾生因身口意的行為養成習性,所產生的電磁波場會疊加或干涉到原來報身與法身的神經迴路的電磁波場。這就是建立業因種子的機轉。也就是說,眾生在世間的行為造業(構成自傳體自我』的圖像),是利用電磁波場的疊加或干涉記錄到眾生識體與五十一心所法中。接觸外界訊息的身體感官(如眼、耳、鼻、舌、身)及其周圍之組織結構,即構成了所謂的『感覺門戶』。若依佛法前五識覺的演化,這即是指《八大菩薩曼荼羅經》、《佛說天地八陽神咒經》、《八佛經》、《八吉祥經》等所說的普賢、觀音、虛空藏、文殊、金剛手(大勢至)等菩薩的成佛過程。(可參見《八大人覺》篇)

 

 

 

參考資料:

1.《統一物理學》姜放著,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11刷。ISBN 978-7-5047-4422-7

2. 八識規矩頌講記于凌波居士講述》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1087&cid=91

3. 疊加原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4. X0805 百法明門論直解 (ntu.edu.tw)

5. 五下分結 (buddhaspace.org)

6.《意識究竟從何而來(Self Comes to Mind)》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社,2012412日初版。ISBN 978-986-272-136-0

7. 佛學大辭典/光音天下生人間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wikisource.org)

8.《動物之眼》邁克爾.藍德與丹.埃里克.尼爾森著,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121刷。ISBN 978-7-305-21969-6

9. 《舌尖上的演化》羅伯.唐恩與莫妮卡.桑切斯著,商周出版社,202212初版1刷。ISBN 978-626-318-518-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