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9月26日 星期一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一)神經學上主體自我的存在位置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 ()神經學上主體自我的存在位置



自我在心靈的虛空裡被覺知。此空間細如拇指,然而,自我卻耀如日光。它的自由意志與自我意識尤引人注目。除了諸多特徵外,它還擁有受制於生死的智慧與身體。雖如毫芒錐尖一般精細,但感覺起來確如與宇宙自我有別的(另一實體)。(白騾氏奧義書》 五,5.8



曹溪有時示眾曰:「七佛至曹溪有四十祖,慧能至七佛有四十祖。」此道理,明為佛祖正嗣之宗旨也。謂七佛者,有于過去莊嚴劫出現者,有於現在賢劫出現者。然則,四十祖相嗣面授者,佛道也,佛嗣也。(正法眼藏》《嗣書》篇



道元禪師在其《正法眼藏》的《嗣書》篇中強調,『佛佛相嗣』是指七佛是相繼承而展現至今,「比如石相嗣於石,玉相嗣於玉;比如菊亦有相嗣,松亦有印證,皆前菊後菊如如,前松後松如如。」而佛法的傳承是修證這佛性覺智的祖師,『祖祖相嗣』面授而來的。這樣的佛法語言換成科學的說法是:七佛是後佛依著前佛演化遺傳而成的;祖師是依著前面祖師而契證佛道的。所以佛法相信這世界上有智覺的生物也都具有佛性,而且是依著演化的遺傳方式相繼承,只是業障(生物界指的是智覺演化層級)的不同而有物種類間不同的表現。

而本書《意識究竟從何而來》作者—安東尼歐·達馬吉歐,根據近些年來神經科學對人類心智與自我的研究,提出意識演化理論的個人見解。一般神經生物學在意識心智方面的多數進展,都建立在三個觀點上:(1)目擊者觀點;(2)行為者觀點;(3)大腦觀點(page 24)。但作者提出了第四個觀點,此觀點得在觀察及敘述意識史的方式上做出徹底的改變。此將生命規則轉變為自我和意識的支柱和正當理由的概念,指出了一條通往這個新觀點的路徑:在演化的歷史中找尋自我和意識的先驅。而「演化帶給生命不同類型的腦」(page 42)的神經科學發展,也與佛法對人類智覺(八識)是由演化遺傳而來的說法是不謀而合。

奧義書》的法教中白騾氏奧義書》(五,5.8)說:「自我在心靈的虛空裡被覺知。此空間細如拇指,然而,自我卻耀如日光。」,又如白騾氏奧義書》(三,3.13)說:「它細微如拇指,卻龐大若宇宙。作為萬物最本質的存在,它居住在萬物的心中。它是知識的根源,它藉著起伏不定的心念顯現自己。」所以從古老的宗教修行體證,認為:自我是在身體的「細微如拇指」空間裡,而這樣的說法也正符合人體生命中樞—橋腦與延腦的結構。

作者在此書《意識究竟從何而來》中,提出與傳統和常規相左的說法,認為心智不是只形成於大腦皮質中(page 92)心智最先是顯現在腦幹中。此觀念和初期感覺形成於腦幹的觀念,兩者乃是一體的。兩個腦幹神經核—孤立徑核和臂旁核,與心智基本面向的形成有關,這些基本面也就是由進行中之生命事件所引起的感覺,包括那些被描述為痛苦和愉悅的感覺。這些感覺極可能是心智的原始構成要素,以來自身體自身的直接訊號為基礎。有趣的是,它們也是自我之原始、不可或缺的構成要素,並且構成了對於心智的最初啟示—即它的生物體是活著的。作者的「心智形成於腦幹見解與奧義書》的法教是不謀而合的。而且「感覺是心智的原始構成要素」說法,也與唯識學中心王必與心所法相併起」的法教是一致的

作者從神經學的研究來看「心智的起點」,提出三項證據來源(page 94)。首先腦島皮質(insular cortex)確實參與處理多種感覺的過程,從那些伴隨情感而來的感覺到那些表示痛苦和愉悅的感覺,這些感覺被簡稱為身體感覺(bodily feeling)。但在單純皰疹腦炎患者,損害兩側腦島之後,痛苦和愉悅的感覺仍在。作者提出的見解是:在缺乏兩邊腦島皮質的情形下,痛苦和愉悅的感覺出現在腦幹神經核(孤立徑核和臂旁核)中,而這兩者都是身體內部訊號的合適接收者。

腦幹這兩個神經核是內部訊號傳遞的前端,會透過視丘核將訊號發送到腦島皮質。腦幹神經核是提供基礎的身體感覺層級。腦島皮質是把基礎感覺做更大程度的差異化,而且腦島皮質能夠將這些差異化的感覺,與其他以腦部區域活動為基礎的認知面相相聯繫。除了腦幹這兩個神經核外,在這結構附近有複雜的神經核組—中腦環導水管灰質區(periaqueductal gray nuclei, PGA),由許多次級單位組成,是防禦、侵略及疼痛處理有關之各種情緒反應的發起點。笑和哭,憎惡或恐懼的表達,以及在恐懼情境中僵住或逃跑的反應,全都是由PGA發起。

在無腦症—又稱積水性無腦症(hydranencephaly)病例中,是有腦幹,但無大腦皮質。患者意識清醒,並且能表現出行為。他們能和照顧者溝通並和世界互動,明顯擁有某種程度的心智活動。無腦症患者,不管是聽到或看到什麼,都是在皮質下完成的,且極可能是在保持完整的丘核(colliculi)中。不管是感覺到什麼,都是透過保持完整的孤立徑核和臂旁核在皮質下完成,因為無腦症沒有腦島皮質或初級和次級體感覺皮質可協助這樣的任務。他們所產生的情緒必定是中腦環導水管灰質區中的神經核所觸發執行,而這些神經核控制著情緒的面部表情。所以無腦症患者生命過程的運作,由完好無損的下視丘(位於腦幹正上方)支撐,並受到完好無損的內分泌系統和迷走神經網絡協助。所以,無腦症患者的女孩,在青春期依舊會有月經來潮。

第三項證據是關於上丘(Superior colliculi)的發現,上丘是頂蓋(tectum)的一部分,此區域與中腦環導水管灰質區之神經核密切相連,也與孤立徑核和臂旁核間接相連。上丘為人熟知的是其對視覺相關行為的涉入,但其特殊的結構鮮少受到研究。上丘共有七層,第一到三層是「表層」,而四到七層則為「深層」。所有進出表層」的連結都與視覺有關,用於建構視覺世界的地圖。而上丘的「深層」包含聽覺和體感覺訊息—來自脊髓以及上視丘用於建構腦的地圖。這三種不同的地圖—視覺、聽覺和體感覺,都是空間性的。這意味著它們是以精確方式堆疊而成,以至於從一幅地圖可以得到訊息是多重的,因而可以達到更有效率的整合。此外,上丘會產生伽碼波段的電震盪,此現象被認為與神經元的同步活化有關。至今為止,上丘是大腦皮質外已知唯一顯示出伽碼波段電震盪的腦部區域。

由以上這些證據,心智的一些發端也許可在腦幹周圍的神經核網絡結構裡找著,而自我的發端可能也在此





參考資料:

1.《意識究竟從何而來(Self Comes to Mind)》 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安東尼歐·達馬吉歐(Antonio Damasio)著,陳雅馨 譯。商周出版社,2012412日初版。ISBN 978-986-272-136-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